“圈圈大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五年级数学《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教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五年级数学《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教案,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 目录
- 第1篇:五年级数学《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教案第2篇:复习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第3篇:五年级数学用方程解决问题练习题第4篇: 初中数学第五册《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第5篇:幼儿园大班数学用多种方法数数教案第6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第7篇: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8篇: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9篇:五年级数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第10篇:《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第11篇:第8课时: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12篇:巧解应用题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预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篇1:五年级数学《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教案
五年级数学《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9页例7及练习三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用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并能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一班有45人,二班比一班多3人,二班有多少人?如果一班有X人,二班有多少人?
2、找出下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商店运来500千克水果,其中有8筐苹果,剩下的是梨,梨有300千克,每筐苹果有多少千克?
让学生说出:
8筐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运来水果总重量
8X+300=500
运来水果总重量-8筐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
500-8X=300
运来的水果总重量-梨的重量=8筐苹果的重量
二、新授。
1、出示例7。
(1)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后,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先列方程解答,再用算术方法解答。
(2)指名说出自己列方程解答的过程(先说出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说出所列方程和解答)。板书:
解:设每副乒乓球拍X元。
总钱数-3副乒乓球拍的钱数=找回的钱数
30-3X=1.8
X=30-1.8
X=28.2÷3
X=9.4
3副乒乓球拍的钱数+找回的钱数=付出的钱数
3X+1.8=30
总钱数-找回的钱数=3副球拍的钱数
30-1.8=3X
(3)指名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的,并说明分析过程,教师把分析解答的步骤写在黑板的右侧。
先求3副球拍多少元,再求每副球拍多少元。
(30-1.8)÷3
=28.2÷3
=9.4(元)
最后写答。
2、引导学生比较。
问:看上面用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的过程,想一想用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言,讲出自己的意见。再引导学生看黑板: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未知数用X表示,并参加列式。而算术解法未知数不参加列式。
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得出:用方程解题时是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用算术方法解题时是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解答。
指导阅读课本上的内容。
补充说明:无论是用方程解答还是用算术方法解答,都要依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行列式;都要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三、巩固练习。
1、P129页做一做。
订正时要学生结合自己的两种解法,说说解题思路。指出:以后解答应用题时,除了题目中指定解题方法以外,都可以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
2、练习三十二的第2题。
3、练习三十二的第1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把用方程解和用算术解应用题进行了比较。说一说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今后在解答应用题时,要认真审题,学会根据题里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解答方法,提高我们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篇2:复习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5页第4、5题,练习三十一的第4~8题.
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培养灵活运用两种解法解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让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说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2.出示第40页第4题的第(1)小题,说说设哪个量为x,数量间有几种等量关系,看看用哪一种列方程比较简便,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然后出示第(2)小题,学生独立解答后,改编成一道求多少小时相遇的应用题,再解答出来,并说说是怎样解答的.
接着出示第(3)小题,让学生说说这道题有几个未知量,怎么办?使学生明确:可以先把其中的一个未知量设为x,另一个未知量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了表示.然后再根据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并注意检验.
二、复习列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
1.出示第125页的第5题,让学生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解答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参加列式,然后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进行解答.用算术方法解未知数不参加列式,要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计算.
然后教师指出:在解答应用题时,除了题目中指定解题方法的以外,都可以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解题的方法.
三、作业
练习三十一的第4~8题.
篇3:五年级数学用方程解决问题练习题
五年级数学用方程解决问题练习题
一、找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再把每个方程补充完整。
1.水果店运来X箱苹果,每箱重10千克,卖出75千克,还剩下5千克。
等量关系:
方程:=5
2.水欣原野有画片45张,送给豆豆和乐乐各X张后,还剩13张。
等量关系:
方程:=13
3.一个长方形长13米,宽X米,周长38米。
等量关系:
方程:=38
4.小华拿8元钱去买作业本,每本作业0.75元,买了X本后,找回3.5元。
等量关系:
方程:=3.5
篇4: 初中数学第五册《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三)德育渗透点: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2.教学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篇5:幼儿园大班数学用多种方法数数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用多种方法数数教案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数数,了解不同数数方法的区别。
2.大胆参与数数游戏,能在操作活动中找出几种简便的.数数方法。
活动准备:
人手1份数数材料,操作卡一份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尝试用多种方法数数:请幼儿数数盆子里的豆豆有多少,想象怎样数又快又对。
2.交流数数方法:请幼儿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数出来的。针对几种不同方法评价。
3.练习用多种方法数数。
二、小组活动
1.画一画,看看自己变出了什么小动物,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填空:在空格里印上合适的数字。横着数数,竖着数数。
三、活动评价
表扬活动中大胆尝试各种方法数数的孩子。
活动延伸:
在数学区提供豆豆等数数材料,让幼儿练习方法。
篇6: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教学目的: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2、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发现,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3、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
教学重点:
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每名学生自带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在黑板上写出“12345679”让学生读,读后你发现了什么?
2、介绍缺8数“12345679 ”,这个数非常神奇,现在很多人都在探究它。你们想不想来探究它?
3、先告诉老师在‘1——9’这九个数字中你最喜欢哪个数,老师将用算式算出一串你喜欢的数送给你,高兴吗?
12345679
4、揭示课题
很神奇吧,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探索,你会发现数学中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板书课题)
5、提出学习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1÷11 2÷11 3÷11 4÷11 5÷11
(1)学生独立操作。(用计数器计算)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充分让学生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3)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汇报结果,充分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来写的商?
⑷再用计算器验证。
5、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
1、数字宝塔
P29“做一做”补充:333333.3 666666.7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补充题学生的计数器数位不够,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正确结果)
2、寻找奥秘
P31第7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3题,直接写出后3题的得数。
3、考考你的眼力!
P31第8题
学生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
4、实践作业
自学课本P31——什么是“数字黑洞”?并进行验证!
篇7: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8-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二、新知学习
(一) 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 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 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 (强调验算)
(四) 课堂作业:“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习十一5-7题。
五、板书:
课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60:例3、及61页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8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解下列方程:
x+5.7=10 x-3.4=7.6 1.4x=0.56 x÷4=2.7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新知学习。
1、教学例3.
(1) 出示题目。(课件)
出示洪泽湖的图片,介绍到: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一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一下,课件演示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
同学们想想,“警戒水位是多少米?”
(2) 分析,解题。
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分。
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板)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 评讲、交流。(侧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
学生展示,可能会是算术方法,也可能列方程。对于算术方法,给予肯定即可。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
① x+0.64=14.14 ②14.14﹣x= 0.64 ③14.14﹣0.64= x
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出的方程。
如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解出方程,注意书写格式,并记着检验(口头检验)。
对于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易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列的方程,未知数前最好不是减号。
对于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
(4) 小结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
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练习。
(5) 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
用方程解决问题,四人小组交流方法,评讲,特别提醒:别忘了检验。
(6)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五、板书
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x+0.64=14.14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x+0.64-0.64=14.14-0.64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x=13.5
答
篇8: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抓住解题关键进行熟练准确的判断,从而找准题中的等量关系。
通过与算术方法解答相比较,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师:谁能够说说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下题中各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指导学习题例。
让学生独立解答例7。
在弄清题意后,把例5未完成的部分写完整然后比较这两种解答方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抓住商一定来建立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比例式解答的。
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是直接设所求问题为X。
第二种解法是间接设,即解出X后,还要用X减3才是所求问题。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解答外,还能用其它方法吗?请用算术方法解答例7。
学习例6
师:请同学们在教材上完成例6后,再用算术方法解答。说说用比例解例6的关键。
对比小结
比较例5 例6有什么不同?分别是根据什么关系来解答的?
(强调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关键是判断题中的数量成什么比例,再根据题中比例关系找准等量关系,把其中未知数量用X代替,列出方程解答)
算术解法和比例解法的比较和联系。
观察算式(例5)
练习巩固
笔答题:教材117页1~3题。
全课总结(略)
篇9:五年级数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
五年级数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是:体会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倒推法进行问题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难点是: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验用具(水杯),作业本,多媒体课件
教 学过程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教 师活动
学 生活动
教 学反思
创设
情境
体会
倒过
来想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从简单的事情中理解倒过来思路.
1.创设学生春游乘车情境
出示从苏州去南京沿途经的城市,提问回苏州时沿途依次经过哪些城市
明确日常生活中常常应用到“倒过来想”的策略。
师生交流
观察
独立思考
自主
探索
学会
新策
略
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操作和熟悉的收作业本情境来代替教材例2,使学生在亲历过的问题中受到启发,自主探索用画直观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适用新策略解决的问题特点。
一.初步理解“倒过来推想”的`思想方法
1、出示两只盛有不等果汁的杯子,提供信息:两杯共装果汁400毫升,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两只杯中的果汁同样多?
2、配合演示从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使两杯同样多。然后组织学生猜一猜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3、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倒水前后两只杯子里果汁的总量有没有变化?
4、组织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策略是怎么样的?从而揭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5、板书课题。
二.体会适用新策略解决的问题特点
1、创设学生交作业情境,出示一叠作业本,提供有关信息:如果又新收到12本,发下去25本,剩下总数是20本。
2、呈现箭头整理图,帮助学生理顺数量变化方向。
3、提问: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呈现学生的列式计算方法。
4、联系倒推的两步过程启发学生思考总体变化来思考。
5、引导学生检验,用顺推的方法看剩下的是否为20本,使学生体会到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观察思考
学生交流
说说自己的想法。
尝试用画直观图和填表格的方法来更清楚展示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
推理解答,说说倒推计算思路
估测一下本数
尝试用自己方法整理信息,并展示出来。
说说“倒过来推想”策略
思考“发下去25本”倒过来想要怎样?“新收到12本”倒过来想要怎样?
列式
顺推检验
生活中有许多可以应用倒过去推想思路的实际问题,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中去理解倒过去推想的思路.
实践
应用
体会
价值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调动他们的学习乐趣
1、组织完成练习十六的第1题
组织学生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思路
投影学生作业过程,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
2、组织完成练习十六的第2题
组织学生组内交流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思路
投影学生作业
3、组织完成独立完成练一练。
提问学生思考怎么理解小军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一张送给小明?如果你是小军你会怎么做?
出示10支粉笔,提问拿出粉笔的一半还多一支可以怎么拿?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关键句含义,明确可以分成两步理解
独立完成
仿照例1用列表方法
独立完成
仿照例2用箭头表达数量变化方向
介绍自己的方法。
理解先拿出一半,然后再拿一支。
篇10:《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学习内容:
教科书25页例4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具、学具准备:卡片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出示:《寓言故事》每本5元《科普知识》每本7元
2、如果你用100元钱买同样的书,你准备买什么,最多可以买多少本?
3、最多买多少本《科普知识》,不能口算没关系,现在请大家列竖式计算一下。
4、有没有和这个结果不一样的?那怎样检验一下大家算的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二、探究新知
1、请大家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怎样验算100÷5=20(本)
学生讨论、交流20×5=100(元)
2、这里的20、5、100在除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得出:商×除数=被乘数
3、那怎样用乘法验算100÷7=14(本)……2(元)得出:商×除数+余数=被乘数
4、学生试做再上,展示学生做法。
5、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把商和除法相乘以后,还要再加上余数。
三、综合练习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
出示:108÷6=18325÷7=46……3
18×6=10846×7+3=325
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第一个式子,直接写出第二个式子的得数。
375÷5=75156÷8=19……4
75×5=19×8+4=()
3、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四、基本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0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在进行除法验算时应注意什么?
六、随堂作业略过
篇11:第8课时: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P60:例3、及61页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8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知识重难点 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辅助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解下列方程:
x+5.7=10 x-3.4=7.6 1.4x=0.56 x÷4=2.7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新知学习。
1、教学例3.
(1) 出示题目。(课件)
出示洪泽湖的图片,介绍到: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一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一下,课件演示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
同学们想想,“警戒水位是多少米?”
(2)分析,解题。
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分。
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板)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评讲、交流。(侧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
学生展示,可能会是算术方法,也可能列方程。对于算术方法,给予肯定即可。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
① x+0.64=14.14 ②14.14﹣x= 0.64 ③14.14﹣0.64= x
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出的方程。
如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解出方程,注意书写格式,并记着检验(口头检验)。
对于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易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列的方程,未知数前最好不是减号。
对于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
(4)小结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
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课堂练习(1)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
用方程解决问题,四人小组交流方法,评讲,特别提醒:别忘了检验。
(2)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8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追记
让学生看懂线段图并尝试画出线段图,然后在线段图上标注相应的已知数字和未知数X,是帮助学生理解并列出方程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x+0.64=14.14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x+0.64-0.64=14.14-0.64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x=13.5
答:警戒水位是13.5米。
篇12:巧解应用题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预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统计与可能性》
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
3.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4.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对等可能性思想的理解对中位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教学课时:4课时
第 一 课 时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内容:P.98.主体图P.99.例1及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的:
1、认识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
2、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并用分数表示。
教学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
教学难点:验证掷硬币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为。
教学准备:主体图挂图或投影,老师、学生收集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必然的、不可能的、不确定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信息交流。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并对其可能性做出说明。
师出示收集的事件,共同讨论。
2、小结: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不确定的事件,我们现在一起来研究它们的可能性大小。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主体图,感受等可能性事件的等可能性。
观察主体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在击鼓传花中,谁得到花的可能性大?掷硬币呢?
生:击鼓传花时花落到每个人的手里的可能性相等,抛一枚硬币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也是相等的。
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等可能性事件?
生举例…..
2、抛硬币试验
(1)分组合作抛硬币试验并做好记录(每个小组抛100次)。
抛硬币总次数 正面朝上次数 反面朝上次数
(2)汇报交流,将每一组的数据汇总,观察。
(3)出示数学家做的试验结果。
试验者 抛硬币总次数 正面朝上次数 反面朝上次数
德摩根 4092 2048 2044
蒲丰 4040 2048 1992
费勒 10000 4979 5021
皮尔逊 24000 12012 11988
罗曼若夫斯基 80640 39699 40941
观察发现,当实验的次数增大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越来越逼近。
3、师生小结:
掷硬币时出现的情况有两种可能,出现正面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因此出现正面的可能性是。
三、练习
1、P.99.做一做
2、练习二十 第1---3题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通过趣味提升,感受到生活中还有不等可能性的存大,让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知到多知,拓展学生的视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活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设计转盘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P.101.例2及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的:
1、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获胜的可能性。
2、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事物。
3、 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出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
1、盒子中有红、白、黄三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黄色?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9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5个,蓝色球12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二、新授
1、在上题中,我们知道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大,到底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出示击鼓传花的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击鼓传花的游戏规则。
小结:每一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相等,每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都是。
2、画图转化,直观感受
(1)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男生得花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我们可以画图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画图……..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两个人就是,……9个人就是,女生的可能性也是。
师:如果18个学生中,男生10人,女生8人,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又各是多少呢?……
(2)练习本班实际,同桌同学相互说一说,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3)解决复习中的问题
拿到蓝色球的可能性是……
3、小结
4、巩固练习
完成P.101.做一做。
(2)题讲评中须注意,指针停在每个小区域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次数也大体上相等,红色区域占了这样的3个,因此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就是一个区域的3倍。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只是一可能性,出现的次数不是绝对的。
三、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
1、第一题,准备9张1到9的扑克牌,通过游戏来完成。
2、第二题,学生在独立设计,全班交流。
3、第三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P.103.例3及练习二十二第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罗列出两人玩“剪子、石头、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计算出其可能性。
2、了解采用“剪子、石头、布”游戏的公平性。
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收集生活中的等可能性事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生交流收集的等可能性事件,并说明其发生的可能性。
2、计算发生的可能性,首先看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再看发生的事件又几种,最后算出可能性。
二、新授
1、同学们都会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谁能和老师一起玩?游戏……
这样确定谁胜谁败公平吗?
生发表意见。
下面我们就用可能性的指示,看看这个游戏是否公平?
2、罗列游戏中的所有可能。
可交流怎样才能将所有的可能都列出来,方法的交流。
小丽 石头 石头 石头
小强 剪子 布 石头
结果 小丽获 胜 小强获 胜平
3、通过观察表格,总结
一共有9种可能;小丽获胜的可能有3种,小强获胜的可能也是3种,平的可能也是3种。所以小丽获胜的可能性是,小强获胜的可能性是,二者相等,所以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来决定胜负是公平的。
4、反馈练习
P.103.做一做
重点说明:一共有多少种可能,如何想的。
注重学生判断的方法多样化,(1)计算出单数、双数的可能性;(2)其他方法,如双数只有一个6,而单数则有两个,因此末尾出现单数的可能是双数的两倍,因此这是不公平的。
三、练习
1、练习二十三第一题 独立完成,集评。
2、练习二十三第二题 可以采用初步判定,然后罗列验证的方法。
3、练习二十三第三题 制定游戏规则,小组内合作完成!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 四 课 时
教学内容:P.105--106.例4、例5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的:
1、了解中位数学习的必要性。
2、知道中位数的含义,特别是其统计意义。
3、区分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4、通过对中位数的学习,体会中为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明 张炎 赵丽
成绩/米 36.8 34.7 25.8 24.7 24.6 24.1 23.2
这是一组同学在体育课上掷沙包的成绩统计表,你从这个表中得到哪些信息?
生交流。
二、新课学习
1、提问:你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一组的同学掷沙包的水平吗?
生1:大概在23-25米之间。
生2:可以用他们的平均数来表示。
计算平均数得27.7,发现和平均数相差太远。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观察发现,有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而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说明用平均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那用什么样的数合适呢?
2、认识中位数
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把掷沙包的成绩数据进行大小排列,找出最中间的数来表示这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
辨析: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
3、小结
平均数、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出示数据 ,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
(1)求平均数
(2)按大小排列(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求中位数。
(3)矛盾:一共有偶数个数 最中间的数找不到?
讨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和除以2。
计算出中位数来。
(4)比较用平均数还是中位数合适。
小结: 区分平均数、中位数的适用范围。
5、在上面的数据中如果增加杨东的成绩2.94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排列大小,找出中位数。
6、课内小结
什么叫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区别。
三、练习
练习二十三
1、第1--2题
2、第3题
课后作业 第4题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大同小学 余芃
2台同样的抽水机,3小时可以浇地1.2公顷,1台抽水机每小时可以浇地多少公顷?
解答这道应用题,首先同学们应知道:
1、2台抽水机浇地1.2公顷,1台抽水机浇地多少公顷?
列式是:1.2÷2=
2、3小时浇地1.2公顷,每小时浇地多少公顷?
列式是:1.2÷3=
这两题都是求单一量,我们知道求单一量用除法计算。这道题是求“1台抽水机每小时可以浇地多少公顷”,所求的单一量跟“台数”“时间”两个量有关,所以要除以 “台数”,除以“时间”,是连除应用题。
作业中易错的是有些学生不知用哪个量作被除数。同学们可以这样想:
1、首先要读懂题意。1.2公顷是浇地的总量,应作被除数。
2、“2台同样的抽水机,3小时可以浇地1.2公顷,”要求 “1台抽水机每小时可以浇地多少公顷”,要除以 “2台”,除以“3小时”。
3、还可以看单位进行判断。要求“多少公顷”,应该用“1.2公顷”作被除数。
★ 方程应用题及答案
★ 用数学教案设计
五年级数学《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教案(合集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