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erdsce4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研究课题:在比较赏读中增强学生领会课文要义、特点的能力。
教学设想:
1、本篇课文篇幅较短,以对话为主,论辩性强。重“口耳之功”以反复诵读带动教学的各个环节。
2、本文的论辩艺术较高超,研究、探讨其说理特点是讲授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3、采用比较赏析的方法,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巩固已学词语与句式,领会文章意旨与说理艺术。
教学手段:利用投影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上堂课我们讨论学习了《孟子两章》中的第一章《鱼我所欲也》。今天,我们学习其第二章《庄暴见孟子》。板书课题
师:课前我曾布置同学们认真预习课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31页,请一位同学把《自读提示》中第3节朗读一下。
生读。
师:读得很好。孟子劝说齐王目的是要齐王“施行仁政”,与民同乐,劝说中体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同学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注意体会他的说理艺术。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高声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同学们请分辨他有无读错的地方。
生读。
师:总体来讲,读得不错,但还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能指出来吗?
生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语”不读yǔ应读yù,这里是告诉地意思,动词。
生2:我感到读得较平淡,没有逼真读出人物的语气。
师:同学们评述得很好。本篇课文中确实有些字词较难读准字音。请看投影出示投影,请哪位同学准确将投影上的句子朗读一下,尤其注意点字读音。
王语暴以好乐,齐国其庶几乎。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臣请为王言乐。举疾首蹙而相告。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生读
师:刚才一位同学提到逼真地读出人物的语气的问题,这要求我们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把握人物对话的心理,这样才能读出效果。下面请同学们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翻译全文,同时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理,遇到疑难处可圈点,也可讨论
生自读讨论
师:同学们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生1:庄暴见齐王,王语暴以好乐,暴为何未有以对也?
师: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众生默然
师:这关键在于对“乐”的理解,本文中提到了两种音乐,一为……拖长字音
众生齐答:今之乐,古之乐。
师:对,这是孟子提到的两种音乐,但齐王提到了两种音乐是……
众生齐答:先王之乐,世俗之乐。
师:问题即在于此。先王之乐,乃古代圣王制作之乐,儒家一直认为圣王之乐乃高尚之乐,能鼓舞人之斗志,有利于治国,而齐王所说世俗之乐犹今之流行乐曲,世人眼中,此乃靡靡之音,乃庸俗之乐耳。作为臣子的庄暴,在君王面前明知君王之爱好不好,却也不好明说,故“未有以对也”。
生2:孟子所说的两种“乐”与齐王所说的两种“乐”为何不一致?
师:一怔,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深度,谁能释之?
生1:这是孟子的高超之处,他偷换了概念,今之乐中有好有坏,并不完全等同于“世俗之乐”,且能引起齐王的兴趣。
生2:这是孟子故意吊胃口。因为孟子一谈“乐”王“变乎色”,而孟子又不好说世俗之乐很好,以今之乐言之,既能释之,同时又能为孟子自释“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作铺垫。
师:回答得很好。孟子初见齐王,两人谈话并不投机,为了使齐王能够耐心地听下去,孟子引入了一个齐王感兴趣的话题,即“好乐甚”,有利于治国。作为一国之君的齐王,本以为自己所好不好,却听孟子说“则齐其庶几乎”,当然想听下去了。这是孟子投其所好,以利于谈话,这正体现了孟子的高超的说理艺术。
师: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分饰孟子,齐王,看着投影把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演绎一遍,要求逼真地读出人物的特点。
出示投影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生演示逼真,众生笑。课堂气氛活跃
师:正是因为这样,孟子与齐王的对话在融洽中进行,可是孟子真的谈乐yuè了吗?
众生齐答,没有。
师:而是谈了什么?
齐答:“为王言乐”
师:何以知之?
生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重心应落在后一个“乐”字上。
师:对,这里孟子由谈乐yuè到言乐lè明显地转换了一个话题。这是他故意布下的一个钓饵。齐王一上钩,孟子就可以直切正题,为王言乐。
师:孟子为何不谈乐而谈乐?众生答:因为本次谈话,孟子要齐王接受“与民同乐则王天下”的思想。
师:好,孟子是如何为王言乐的呢? 我已将这段话译成了现代汉语,不过有几处译错了,同学们能指出来吗?
出示投影
师:“请让我给您讲讲欣赏音乐的事。现在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钟鼓的声音和管的声音,抬起痛的头,皱着眉头相互告诉说:‘我们的国君爱好奏乐,怎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呀!父和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子分离!’”
众生讨论
生1:“今”在这里是“如果”的意思,不译“现在”,“乐”应译成“快乐”,而不译“欣赏音乐”。
生2:“举”在这里是副词,作“全、都”讲,不能译成“抬头”,“疾首”应是“头痛”。
生3:“妻子”应译成妻子和儿女”。
生4:“钟鼓的声音和管的声音”可合译成“钟鼓和管的声音”。
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看着投影的译文,把原文一齐背诵一遍。
师与生共同完成,众生显得有点生硬
师:这段文字无疑从反面给我们展示:“王独自鼓乐”所造成的后果,文中还有一段反面描述的文字,大家一齐朗读一下。
众生读。
师:这两段反面描写的文字,写了两件事:王独自鼓乐,田猎,其造成的后果,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
生1:痛苦不堪。
生2:凄惨。
生3:怨声载道。
师:很好。其原因是……
生齐答:不与民同乐。
师:孟子一贯主张国君要行仁政,心中要有百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乐则国家兴。文中正面描写的一段文字就很好地体现了孟子的这种思想。请同学一齐朗读一下。
众生齐读师:孟子在这里阐述自己的观点,用了什么方法?
生齐答:正反对比。
师:通过对照明理,自然得出一个结论拖长声音
生齐答: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师:纵观全文,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生:本文重点写了孟子与齐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
师:很好,我根据文章内容,以“孟子见齐王”为题,写了一段话,请同学们看我的这段话与课文有何异同。
出示投影
孟子见于齐王,曰:“王之好乐甚,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直好世俗之乐耳。”曰:“古今之乐,一也。今王独乐,百姓举疾首蹙之 ,窃为王忧之,今王与民同乐,百姓举欣然而喜,则齐国政治毕通,王当王天下矣。”王无以对。
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对这段话的理解有困难吗?
生:“古今一也”何意?
师:这句话我们在《察今》中学过,有哪位同学能解释?
生1:古今是一样的,对,这是一个判断句。
生2:“政治毕通”中的“毕”何意?师:提示一下,有个成语“原形毕露,其中的“毕”与这里的“毕”意思是相同的,什么意思?
众生齐答:完全。学生无问题提出。
师: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把这段话表述一下?
生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段文字与课文内容的异同。
生1:这段话与课文在内容和中心上是一致的,都是写的孟子见齐王,劝说齐王与民同乐的事。
师:如果你是齐王,对孟子两种不同的问话,感受如何?
生2:当然课文中的话,听起来舒畅,顺耳多了。
师:为什么呢?
生1:投影中的这段话完全是一副责备的口吻,有点长辈训斥小辈的意味,听者是难以接受的。
生2:投影上的这段对话,不符合孟子的“客卿”的身份,不好。
生3:投影上的这段话,虽然简洁,却直截了当,显得太生硬。
师:同学们,刚才都指出了投影内容的不足,课文内容如何呢?
生1:课文说理,不仅较为婉转,而且迂回曲折,步步深入。
生2:课文说理,孟子处处为齐王设想,十分注重齐王的心理承受力,比如像“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体现了对齐王的关切之意。
生3:课文说理,还显示了孟子像一个猎手一样,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的目的达到。
师:刚才同学们对比分析得很好。这里其实体现出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师导归纳:首先引入了一个齐王感兴趣的话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接着话题一转由“谈乐而言乐”,紧接着直切正题,通过正反对照说理,最后自然得出结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板书
引入话题→转换话题→直切正题→得出结论
师:如果把孟子的说理分成这四步的话,这四步曲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艺术?
生思考。
师:如果说引入话题是投其所好,那其他几步是……
生1:转换话题是设下陷井。
生2:转换话题是布下钓饵。
生3:转换话题是单直入。
生4:直切正题是对照说理。
生5:得出结论是水到渠成。
师归纳板书:
引入话题 投其所好
转换话题 布下钓饵
直切正题 对照说理
得出结论 水到渠成
师:这说理的四步曲,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想说“王应与民同乐”,却故意不说,而是先从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一步一步向前发展,最后手到擒来边说边用手势示意,同学们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就是……拖长声音
生异口同声:欲擒故纵。板书
师: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明明真理在握,却让对方难以接受,这就需要讲究说理艺术。孟子“欲擒故纵”的方法就是很值得借鉴的一种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一齐把课文朗读一遍,让我们再体会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
生读完,下课铃响
师:课后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自拟话题,模仿孟子的这种说理艺术,写一段文字。下课。
专家点评 驾驭课堂稳健自如,体现了教者本身深厚的功底。教材处理恰到好处,高定位、重思辩,逻辑性强。师生互动,探究发微,方法恰当,对改革当前文言文教学作了很好的尝试。
篇2:《庄暴见孟子》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
教学方法
自读提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词句疏通与文段朗读
一.教学导入:
由孟子的“王道”思想,谈到“民本”思想,引入到本课教学。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三.词语点读:
1.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
2.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同“只”,只是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乐:第一、第三两个“乐”读yue,意思是欣赏音乐;第二、四、五三个“乐”读le,意思是快乐。
4.举疾手蹙O而相告曰 举:全都
5.兄弟妻子离散 妻子:妻子和儿女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第一个是“大王”,第二个是“行王道一统天下”的意思。
四.一词多义理解:
1.见
A庄暴见孟子 拜见
B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接见
C父子不相见 见面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看见
E居有日,扁鹊复见 进见
F诚恐见欺于秦 被
2.以
A暴未有以对也 来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把
C以啮人,无愈之者 如果
D无以,则王乎 同“已”,停止
E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用来
F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凭
3.直
A直好世俗之乐耳 同“只”,只是
B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与“曲”相对
C而直为此廪廪也 竟然
D半皮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同“值”,价格
E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挺直
4.举
A举疾手蹙O而相告曰 全都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抬起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推荐,选用
D举数人以训汝 列举
E举大计亦死 发动
F戊卒叫,函谷举 占领
5.夫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句首助词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成年男子
D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丈夫
五.判断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情况。
1.王语暴以好乐 语:名词作动词,告诉
2.独乐乐,与人乐乐 前一个“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3.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4.今王鼓乐于此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演奏
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疾病:生疾病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后一个):名词作动词,行王道。
六.自读自译全文,然后解译下面的文段。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
2.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优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3.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大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
4.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下》)
(这几段文字均较简单,容易翻译。翻译后,让学生说说每一段文字中,孟子的说理技巧。)
七.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析内容
一.再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二.分析课文:
本文记述了两次有关齐王“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庄暴与孟子的谈话。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冶,也许是孟子根本没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切有力。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这种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下文中孟子向齐王阐述自己的观点,仍是用对话方式切入。
第二部分,孟子与齐王的谈话。这部分才是正文。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层,前两层只是为了把齐王引入自己设计好的论题中,最后一层才是本文的重点。
第一层(从“他日,见于王”至“今之乐犹古之乐也”),紧承与庄暴的谈话,再次提出论题。孟子与齐王的谈话,也从齐王好乐开始。但话不投机,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这时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如果此时孟子顺着齐王的话题去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雅俗高下,谈话气氛必然更为紧张,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也不可能达到。所以孟子转换谈话内容,再提前文与庄暴谈话时已提到的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不仅迎合了齐王,引起了齐王的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冶领域。然后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既是承接齐王“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之言而来,又改变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先王之乐、世俗之乐和“古之乐”“今之乐”既相同又不同,前者雅俗的区分明显,后者无论今乐古乐,都有雅有俗。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朱熹《孟子集注》)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第二层(从“曰:‘可得闻与?’”至“不若与众”),孟子果然改变了齐王的情绪,激起了他的兴趣,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向齐王进说的时机似乎已成熟,但孟子并未就此开始阐发他的道理,而是再以两问进一步加重谈活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既然齐王同意独乐不如与人同乐,与少数人同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那么自然也就容易接受与民同乐的观点。
第三层(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篇末),经过前两层的铺垫,齐王在不知不觉中,终于说出了“不若与众”时,谈话条件已完全具备,孟子滔滔不绝“为王言乐”,但仍不是谈音乐本身,而是谈齐王的音乐和田猎活动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与民同乐的主题。这里,孟子没有讲枯燥的大道理,而是以两幅生动形象而又截然不同的画面的对比,来揭示是否与民同乐的不同政治效果:国君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造成人民“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人民对国君怨声载道。国君在享乐时,也能考虑到人民的疾苦,人民能有安宁的生活,他们就会“欣欣然有喜色”,就会祝福国君身体健康。孟子在以两幅画面展现两种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分别结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和“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说明了造成两种不同政治局面的原因,点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最后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作结,进一步升华主题,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三.分析写作特点。
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1.循循导人,借题发挥。
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但未加论述。在与齐王谈话中,孟子又从好乐切入,巧妙地重提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后,孟子才进入自己的谈话主题。
2.对比和重复。
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之音”和“今王田措……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
3.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
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O”“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完成课后练习一。(略)
五.完成课后练习二。(略)
六.完成课后练习三。(略)
七.江总书记结合当代我国社会实际,提出“以德治国”的号召,这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关系?(讨论)
八.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训练。
--------------------------------------------------------------------------------
《庄暴见孟子》课后练习译文(网友来稿)
《礼记.乐记》选段译文
凡音之起①,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②,及干戚羽旄③,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④,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①以下为《礼记乐记》文。《正义》引皇甫侃的话说:此章“备言音声所起,故名《乐本》。夫乐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乐(lè),乐(yuè)声从心而生;一是乐(yuè)感人心,心随乐(yuè)声而变也。”②比:随着、顺着。《易经比卦》彖辞说:“比,辅也。下顺从也。”乐之:乐读如yuè,做动词用,全句的意思是,顺着音调的变化,而将它音乐化,或说是将它变成为乐。怎样变?《乐记》孔颖达疏说是“言以乐器次比音之歌曲而乐器播之。”用白话说就是随音调的变化,用乐器演奏之。③干戚羽旄:按《乐记》郑玄的解释,干就是盾牌,戚指斧(兵器)。这两种是周武王所制《武》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羽指雄性山鸡尾,旄指旄牛尾。这两种是文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④由:因缘、缘故。此句硬译应是:由于乐的缘故,音才发生变化,产生新的乐西。或者说,以乐为目的,音产生了新的东西。意译就是:乐是音产生的。
译文: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yuè,月)了。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译文: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②;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③;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
①声成文:《正义》解释说:“清浊虽异,各见于外,成于文彩。”“文”释为“文彩”,义仍不明。文就是文章的文,声能成文是由于声的清浊变化有规律,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组织,不再是简单的声了,就如同文章不再是单个的字母一样。②正:《乐记》作政。正同政。以下同。③乖:背戾,不和谐。《说文》:“乖,戾也”。
译文:凡是音,都是在人心中生成的。感情在心里冲动,表现为声,片片段段的声组合变化为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称为音。所以世道太平时的音中充满安适与欢乐,其政治必平和;乱世时候的音里充满了怨恨与愤怒,其政治必是倒行逆施的;灭亡及濒于灭亡的国家其音充满哀和愁思,百姓困苦无望。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①。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②。唯君子为能知乐③。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⑤。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⑥,非极味也。清庙之瑟⑦,朱弦而疏越⑧,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⑨,尚玄酒而俎腥鱼⑩,大羹不和(11),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12)。
①伦理:关于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准则。又称伦常、人伦、纲常等。②众庶:此处指普通百姓,或谓之民。众庶犹言众民。按《说文》及《尔雅》等,庶的`本意为众,不可作民字解。六经中有庶人、庶民、民、百姓等语,用法是有区别的:庶人与民的区别是在官为庶人,在野为民。百姓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士甚至大夫,只有把众庶中的庶字当作是庶民二字的省称时,众庶才能释为众民。③君子:有道德、有知识的人。《乐记》孔颖达解释为“大德圣人”, 即有大道德的圣人。六经中君子一词的含意很混乱,有时泛指统治阶级,不包括在下位的普通民众;有时又与地位无关,循礼行事,仆隶可称君子,如《礼记檀弓》记载的“曾子易箦”的故事,曾子把执烛童子(幼仆)称为君子等。具体含意当视文义而定。《乐书》这句话中的君子是指有知识深明乐理的人。④治道:治理国家的方法。备:完备。⑤几:近。《尔雅释诂》:“几,近也。”如《礼记聘义》说:“日几中而后礼成”。⑥食(sì,寺)飨(xiǎng,享):食通饲,飨通享。《正义》说:“食飨谓宗庙祭也”。误。宗庙之祭有大祭、小祭,小祭只飨神,无食义。大祭祀祭毕还要把飨神之物(牲肉酒醴之类)飨宾客,合称为飨祭。单言后者则称大飨,才有食义。而“食飨之礼”中的食飨二字含意广泛得多,凡以酒食待客均称为食飨,规模小的为食,大的为飨。包括丧祭中的飨食以及其他吉礼中的飨客如乡饮酒、射、加冠、婚、朝聘等礼中以酒食飨客的部分,都称为食飨之礼。⑦《集解》引王肃语说:“于清庙中所鼓(按:同奏)之瑟”。清庙,周天子祭祀七庙之一。《诗周颂清庙序》:“清庙,祀文王也。”这是一种说法。另《乐记》郑玄注说:“清庙,谓作乐歌《清庙》也,孔颖达疏也说:“清庙之瑟,谓歌《清庙》之诗所弹之瑟。以前说为长。⑧《乐记》郑玄注说:“朱弦,练弦,练则声浊;越,瑟底孔也,画疏之使声迟也。”按:练就是捣练,丝经捣练,除去丝胶,生丝变为熟丝,柔韧性更强,同时,固有频率变小(音低而浊)。所以朱弦就是红色熟丝的意思。画疏二字不可解,孔颖达疏说是指疏通。瑟底加孔,疏通瑟底气流使与弦共振,声音变得迟缓,与义可通,然而画疏何以能释为疏通,终不可解。因此,不必理会郑注,可直接以孔疏解释:疏越为疏通气流之孔,或释为通气孔。⑨大飨:《乐记》郑玄释为祭先王,误。比如五年一次的E祭,与祭同称殷(盛的意思)祭,也是大飨。又《正义》说:“大享(按同飨)即食飨也。变‘食’言‘大’,崇其名故也”。这也是错误的。食享不极味,大享尚玄酒,这是二码事,不可混淆。若食享就是大享,二句话完全合在一起说,不必要分为两层了。大飨指郊天与宗庙之祭等大祭祀中的飨食宾客,其中有玄酒之设,而一般食飨是重礼不极味,但不一定设玄酒,所以于食享只言其不极味,于大飨才说尚玄酒。⑩俎:盛肉食的木盘(切肉木板亦谓之俎,此文指盛肉具)。腥:肉未熟为腥。如《论语乡党》说:“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全句的意思是:大飨中要有盛生鱼的俎。(11)大羹:肉汁羹。参见《礼书》注。不和:不调合五味。(12)好恶:喜好与厌恶。人道:《正义》释为人之正道,《礼记丧服小记》说:“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译文:凡音,是在人心中产生的;乐,是与伦理相通的。所以单知声而不知音的,是禽兽;知音而不知乐的,是普通百姓。唯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详细审察声以了解音,审察音以了解乐,审察乐以了解政治情况,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就完备了。因此不懂得声的不足以与他谈论音,不懂得音的不足以与他谈论乐,懂得乐就近于明礼了。礼乐的精义都能得之于心,称为有德,德就是得的意思。所以说大乐的隆盛,不在于极尽音声的规模;宴享礼的隆盛,不在于肴馔的丰盛。周庙太乐中用的瑟,外表是朱红色弦,下有二个通气孔,毫不起眼;演奏时一人唱三人和,形式单调简单,然而于乐声之外寓意无穷。大飨的礼仪中崇尚玄酒,以生鱼为俎实,大羹用味道单一的咸肉汤,不具五味,然而,在实际的滋味之外另有滋味。所以说先王制定礼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口腹耳目的嗜欲,而是要以此教训百姓,使有正确的好恶之心,从而归于人道的正路上来。
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者为同①,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②,礼胜则离③。合情饰貌者④,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⑤,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⑥;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⑦,义以正之⑧,如此则民治行矣⑨。
①以下四段为《乐论》章,论礼乐同异。《正义》解释头两句的意思说:“夫乐使率土合和,是为同也;礼使父子殊别,是为异也”。②流:流移不定,这里是庄重的反意词。全句的意思是:乐胜则和合太过,使各阶层之间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了。③离:《集解》释为“离析而不亲”。④合情:和合人情。饰貌:整饰(饬)行为、外貌,使保持等级界限,不相混淆。⑤《正义》解释说:“文谓声成文也。若作乐文采谐同,则上下并和,是乐和民声也。”乐文释为乐的文采,同释为谐同,误。乐文与上句礼义对言:礼义指礼的精义,乐文指乐的外部形式。“礼义立”、“乐文同”是指统一礼乐制度的意思。同释为相同。乐不相同,则人情不通,上下不和。⑥不肖:《正义》释为愚,不妥。肖,似也。不肖谓不似。贤不肖谓贤与不肖贤,即贤与不贤。所以不肖即不贤。如《礼记中庸》说:“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孔颖达疏说:“变知(智)称贤,变愚称不肖,是贤胜于知(智),不肖胜于愚也”。⑦仁:儒学倡导的优秀品质之一,含意很庞杂,故孔子论仁,常因人因事而异,包括了智、勇、恕、忠、孝、恭、信、宽等各种内容,但最主要的是爱,《说文》说:“仁,亲也”。徐铉解释说:“仁者兼爱”。《墨子经上》说:“仁,体爱也。”《国语周语》说:“博爱于人为仁”。孔子也说:“仁者爱人”等。⑧义:《说文》中徐铉说,义“与善同意”。《墨子经上》说:“义,利也”。孙诒让引《孝经》唐明皇注说:“利物为义”。⑨民治:就是天下之治,民治行矣;意译就是:达到(实现)天下大治了。
译文:所以,先王制礼作乐,人为的加以节制……用礼节制民心,用乐调和民气,以政治推行之,刑罚防范之。礼乐刑政四者都能发达而不相孛乱,帝王之术也就完备了。乐的特性是求同,礼的特征是求异。同使人们互相亲爱,异则使人互相尊敬。乐事太过不加节制,会使人之间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礼事太过不加节制,则使人们之间离心离德。和合人情,使相亲爱,整饬行为、外貌,使尊卑有序,便是礼乐的功用了。礼的精义得以实现,就贵贱有等;乐事得以统一,则上下和合,无有争斗;人们好恶分明,贤与不贤自然区分开来;用刑罚禁止强暴,以爵赏推举贤能,就会政事均平。以仁心爱人,以义心纠正他们的过失,这样就会天下大治了。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⑩。大乐必易(11),大礼必简(12)。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13),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14),诸侯宾服(15),兵革不试(16),五刑不用(17),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18)。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11)易:简易。指乐器简单,曲调变化少。(12)简:通俭。《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答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大礼保留着原始的质朴性,所以礼尚俭。(13)揖让治天下:言其无所事事而天下得到治理。君主不施刑罚、威仪,无所为而天下治。终日但作揖、礼让而己。(14)暴民:强暴之民,即富于反抗精神的老百性。不作:不能发作,无以施其强暴。(15)宾服:《乐记》郑玄释“宾”为“协”,《说文》解释:“协,众之同和也”。《尚书尧典》有“协和万邦”是其典型用法,宾服释为协和而且服从,《尔雅释诂》:“宾,服也。”宾、服都是服从的意思。(16)兵革:兵指兵器,戈矛之属;革为甲胄之属。兵革泛指军用器械或兵事。试:《乐记》郑玄注说:“试,用也。”(17)五刑:墨、劓、宫、刖、杀。按照《周礼秋官司刑》的解释:墨刑就是黥面,“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劓刑是“截其鼻也;”“宫者,丈夫则割其势,女子闭于宫中”;刖刑就是“断足也”;杀就是死刑。又《尚书吕刑》记载的五刑是墨、劓、|(feì,去声,非)、宫、大辟。|就是刖,大辟即杀刑。郑玄说周朝时,刖刑改为膑(bi浚去膝盖骨),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可知战国仍是这种刑法。由于《吕刑》中说五刑三千,包括了刑法的所有条目,所以《乐书》中五刑是泛指所有刑法。(18)乐达:乐读如月,达谓发达,完美、隆盛貌。前段说:“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以上数款为乐达的表现。
译文:乐是自人心中产生的,礼则是自外加于人的。正因为乐自心出,所以它有静的特征;礼自外加于人身,其特征则是注重形式、外表。因而大乐的曲调、器具必甚简易,大礼必甚俭朴。乐事做得好了人心无怨,礼事做得好了则人无所争。所谓揖让而治天下,就是指的以礼乐治天下。强暴之民不起而作乱,诸候对天子恭敬臣服,甲兵不起,刑罚不用,百姓无有忧患,天子没有怨怒,这样就是乐事发达了。调合父子之间的亲情,申明长幼之间的次序,使四海之内互相敬爱。天子做到这些,算是礼事发达了。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15),礼以地制(16)。
(15)《乐记》孔颖达的解释是:“乐由天作者,乐生于阳,是法天而作也。”乐生于阳的意思就是乐属阳;法天而作就是按照天的形象缔造乐。天以和气化物,乐也是以律吕的调和产生的。如此“乐由天生”中的“由”字释为依据、按照,硬译为乐是按照天的榜样构造而成的。(16)《乐记》中孔颖达解释说:“礼以地制者,礼主于阴,是法地而制”。也是把礼乐与阴阳学说相附会,认为乐属阳,礼属阴。阳为天,阴为地。所以乐法(象)天,礼法(象)地。法地就以地为法,为榜样,如地有山川丘陵,礼也仿照这种情况,把人分成尊卑贵贱,高低不同的若干等级。所以“礼以地制”中的“以”也释为按照、依照,与“乐由天作”中的“由”字同义。
译文:乐是模仿天地的和谐产生的;礼是模仿天地的有序性产生的。和谐,才能使百物都化育生长;有序,才使群物都有区别。乐是按照天作成,礼是仿照地所制。
仁近于乐(11),义近于礼(12)。乐者敦和(13),率神而从天(14);礼者辨宜(15),居鬼而从地(16)。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17)。
(11)正义》解释说:“春夏生长万物,故为仁爱。乐主淘和万性,故仁近于乐也”。(12)正义》解释说:“秋则杀敛,冬则蛰藏,并是义主断割。礼为节限,故义近于礼也。(13)敦和:敦厚和同。(14)率:遵循、顺服。有敬义。(15)辨宜:分辨其宜贵宜贱。“辩”,《乐记》作“别”,通。(16)居鬼:《乐记》郑玄注说:“居鬼,谓居其所为,亦言循之也。鬼神,谓先圣先贤也”。(17)官:《乐记》郑玄注说:“官犹事也。各得其事”。
译文:乐能陶化万物,与仁相近,礼主决断,所以义与礼相近。乐使人际关系敦厚和睦,尊神而服从于天;礼能分别宜贵宜贱,敬鬼而服从于地。所以圣人作乐以与天相应,制礼与地相应。礼乐详明而完备,天地也就各得其职了。
五帝三王乐:古人对五帝三王说法不一:其一认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夏禹、商汤、周文王为三王;其二认为,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参见《史记五帝本纪》序《正义》)。此外儒者还由《礼记月令》把太昊(伏牺)、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称为五帝(五方帝,各主一方),夏禹、商汤、周文为三王(《孟子告子下》)等。又有把周文、武二王合为一王者。由以上诸说,五帝三王之乐应指自伏牺氏以来至周初的古乐。《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伏牺氏乐不详,朱襄氏(神农别号)时作五弦琴,葛天氏歌八阙,阴康氏作舞,黄帝作《咸池》,颛顼作《承云》,帝喾作唐歌,尧乐《大章》,舜作《九招》、《六列》、《六英》,禹作《夏a(yuè,跃)》(一说乐名《大夏》,以a伴奏)、《九成》,汤作《大护》,周武王作《大武》。《列子周穆王》篇晋张湛注文说:“《乘云》,黄帝乐;《六莹》,帝喾乐;《九韶》,舜乐;《晨露》,汤乐。”《汉书礼乐志》说:“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C》,武王作《武》。”《周礼春官大司乐》郑玄注说,黄帝乐名《云门》、《大卷》,尧乐名《咸池》,舜乐名《大》,禹乐名《大夏》,汤乐名《大C》,周武王乐名《大武》(以上乐名中“招”、“韶”、“”三字通,“护”、“C”二字通)。同书贾公彦疏引《孝经纬》说:“伏牺之乐曰《立基》,神农之乐曰《夏谋》”;又引《乐纬》说:颛顼乐名《五茎》,帝喾之乐名《六英》;引皇甫谧语说:“少昊之乐曰《九渊》。”这些说法不同的原因是古乐有的一乐多名,如贾公彦考证《大卷》就是《大章》等,再者古乐失传,学者各承师说,难免以讹传讹(《周礼》虽载有六代乐名,战国时已有许多失传,故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此时惟存《韶》、《武》两乐而已。
备注:以上材料原本来源于网上,是剪接自刘洪涛先生译注的《乐书》。里面的原文基本上来自《教学参考书》,今在此与大家共享。
篇3:《庄暴见孟子》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庄暴见孟子》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文中的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文言文句式。
(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其阐明事理。
(3) 掌握调控说话气氛的艺术,并把它运用到解读和写作文章的实践中去。
2.思想教育目标:
(1)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和能力目标(1)
教学难点:
1、基础知识和能力目标(2)、(3)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引导-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被尊为“亚圣”。可同学们知道孟子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吗?(出示幻灯片:“孟子画像”和“孟子简介”)他晚生了100年,没能亲聆孔子的教诲,做孔子的门人,但其一生的实践及所留下的言论、学说却弥补了这个遗憾。今天还是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庄暴见孟子>>吧!看看孟子要站在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的结果如何。
(解说:投石击鸟,利用“孟子一生最大的遗憾”一问,激起学生急于了解孟子和阅读本文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人),孔子孙子子思的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崇拜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我们之前也学过孟子文章,回忆一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都是他的篇目。
三、解题:
本文是《梁惠王下》的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来学习。文章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全文围绕着“音乐” 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所运用的对比论证,形象说理的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解说:提示文体特征和内容、写作上的主要特点,让学生明确本文学习的大致方向与目标。)
四、研习课文
1.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一)先听录音再让学生齐读课文(本节的第一则),老师正音,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掌握节奏(解说: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不在这上面费大力气,文言文就很难学好。)
注意下列加点的字读音:
王语暴(yù) 庶几(shù jī) 好乐(hào yuè)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è lè ,yuè lè,lè,lè )
可得闻与(yú) 蹙O(cù è) 管a(yuè) 羽旄(máo)
则王(wàng)矣
(二)文言基础知识归纳整理(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自读课文,归纳整理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扫清词句障碍,疏通文意。教师根据情况可作词句方面的注释提示。)
(解说: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就离不开文言基本词句的整理和积累。)
(1)重点实词、虚词
见:谒见。 语:告诉。 庶几:差不多。 直……耳:只是……罢了。
诸:是“之”和“乎”的合音,“之”是代词,“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
今:假使。 疾首:头痛。 蹙O:皱眉头。 极:最痛苦的地方。
田猎:狩猎。 王:称王。
(2)一词多义
非
① 形容词,错误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② 动词 A 责难,认为不对。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
B 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C 无,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③ 副词,多用在叙述句、描写句中,相当于“不”。寡人非好先王之乐也
孰
①名词 熟食。进孰于天子(《汉书》)
②动词 成熟。 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荀子.富国》
③形容词 详细,周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代词 表疑问,可代人、物,意思是谁、哪一个、哪一种、怎么、为什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⑤复合词 A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B孰与:和……比,哪一个……
举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举起,抬起
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李密《陈情表》) 推荐,推举
③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孔雀东南飞》) 举动,行动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攻下,占领
⑤举疾手蹙O而相告曰 全,都
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3)古今异义
兄弟妻子离散 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至于: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今常用作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
暴未有以对也 对:此处意为“回答”,今义为“正确”。
(4)通假字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由:通“犹”,如同或就好比……一样。
可得闻与(yú)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相当于“吗”,“呢”。
(5)词类活用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乐(yuè):名词活用为动词,欣赏音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 鼓:名词活用为动词,演奏。
钟鼓:名词活用为动词,鸣钟,击鼓。
则王矣 王(wàng):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6)文言句式
A、 被动句
暴见于王:介词“于”引入行为的主动者“王”,表被动
B、 宾语前置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以上两个疑问句,疑问代词“何”分别做“以”的宾语。
C、 状语后置: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D、省略句
不若与人 省略句,句末省略了“乐乐”(欣赏音乐快乐)。
不若与众 省略句,句末省略了“乐乐”(欣赏音乐快乐)。
(7) 固定结构:
暴未有以对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好乐何如 何如:即如何,怎么样
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耳:只是……罢了。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怎么
2、齐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范读、自读、默读的形式,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整理归纳了文言基础知识,达到疏通文意的同时,在最后得出孟子以鼓乐和田猎为例,说明国君应该与民同乐才能王天下。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孟子的第四节第一则(庄暴见孟子曰………………则王矣)
2、翻译“今王鼓乐于此……………则王矣。”并且课后归纳重点实词“鼓”、“疾”、“王”的一词多义(以作业的形式上交)。
3、补充练习,分发课前打印好的练习题。(练习题略)
(解说:背诵与翻译相结合意在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意识;练习意在检测、巩固本文重点词句的用法,并作迁移训练。)
附录参考译文:
《庄暴见孟子》参考译文
庄暴拜见孟子,(对孟子)说:“庄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欢音乐,我没有话回答了。”(又问孟子)说:“喜欢音乐(这件事,应该)如何(看待)呢?”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欢音乐,那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
又一天,孟子被齐王召见,(对齐王)说:“大王曾经把喜欢音乐(的事情)告诉给庄子,有这事情吗?”齐王变了脸色,说道:“我并不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是喜欢世俗流行的乐曲罢了。”孟子说:“只要大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现今流行的乐曲如同古代的音乐一样。”齐王说:“(这个道理我)能够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孟子又问:“与少数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与多数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不如与多数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孟子说:“请让我给您讲讲什么才是真正的欢乐吧。假如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都感到头痛,皱着眉头互相议论:‘我们大王这样喜欢击鼓奏乐,那么,何以使我们这种极端(痛苦)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假如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见仪仗的华美,也都感到头痛,皱着眉头互相议论:“我们大王真喜欢打猎呀!可是,为什么使我们这样极端(痛苦)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这里没有别的,只是因为大王不能与百姓同悲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都高高兴兴地呈现出喜悦的气色,并且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击鼓奏乐呢?’假如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见仪仗的华美,全都高高兴兴地呈现出喜悦的气色,并且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出来打猎呢?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大王与百姓共同娱乐的缘故。现在大王与老百姓共同欢乐,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宋哲
篇4:《庄暴见孟子》教学设计
《庄暴见孟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把握“鼓、少、王、疾、直、与、田”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对比描写,领会其妙处。
三、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一、目标一
二、目标二
教学难点:
目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谁?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众多文章收入初高中语文教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
明确:孟子
二、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崇拜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三、讲授新课
(一)、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1、范读《庄暴见孟子》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掌握节奏。
给加点字注音:
王语暴(yù) 庶几(shù jī) 好乐(hào yuè)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è lè ,yuè lè,lè,lè ) 可得闻与(yú) 蹙(安页)(cù è) 管龠(yuè) 羽旄(máo)
2、自读课文
A、词类活用
(1)、鼓乐(名词用作动词,演奏)
(2)、与少乐乐(形容词用作名词,少数人)
(3)、则王矣(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
B、古今异义
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女儿;今指男子的配偶。
C、一词多义
鼓:
(1)、一鼓作气(击鼓)
(2)、微风鼓浪(振动)
(3)、今王鼓乐于此(演奏)
(4)、噌洪如钟鼓不绝(乐器的一种)
疾: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2)、疾首蹙(安页)(痛)
(3)、疾风知劲草(猛烈的)
(4)、声非加疾(强)
D、通假字
(1)、直好世俗之乐耳(通“只”)
(2)、可得闻与(通“欤”)
(3)、吾王之好田猎(通“畋”)
E、翻译句子
(1)、暴未有以对也。
(2)、直好世俗之乐耳。
(3)、则齐国其庶几乎。
3、齐读课文
(二)、研习对比,感悟妙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归纳主题,加深理解
明确:与民同乐
四、拓展延伸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布置作业
1、搜集孟子的有关名句。
2、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大家探讨本课“游说”的艺术。
六、结束语
篇5:高二语文《庄暴见孟子》教案
高二语文《庄暴见孟子》教案
A.目标:
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
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这种方式阐明事理;
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B.设想:
1.学情:这篇短文,学生应该能从文中发现全文思想的中心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可能使学生感到疑惑的是:孟子只是通过两次假设性的对比,就能把“与民同乐”的大的观点论证出来了,是不是有说服力呢?教学上应该联系实例,并通过练习,掌握逐步推理的论证方式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论述的强度。至于文言词句,本文在理解上没什么难度,应该布置课堂作业,及时整理。
2.教法:诵读法、练习法
3.课时:一课时
4.其他:
C.过程:
一.导入:
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2.学生齐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局部理解
1.用五分钟时间,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等一会集中讨论。
2.解疑。可以让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3.教师归纳重要词语:
见、语、好、乐、今、王
4.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
(明确:不是。①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②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高超。)
5.思考: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
(明确:①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创造条件;②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6.讨论:
①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时,脸色应该是怎么的?为什么会“变色”?
(明确:无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以说“恼怒,恨庄暴转告孟子”,也可以说“良心发现,羞愧不已”。
②孟子谈音乐侧重于品位还是侧重于音乐的欣赏?为什么?
(明确:欣赏。孟子善于从对方能够接受的角度谈话,消除对方的反常心理,便于展开自己的论述。这就是求同存异法。)
7.试用简表表示孟子展开论述的思路。
(请一学生上黑板来画。)
转换概念 转换话题 再换话题
吸引对方 诱敌上钩 直奔中心
四.练习巩固
1.有一个同学热衷电子游戏,几乎不能自拔,请你对他说一番话,运用孟子的谈话的技巧,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课堂整理相关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篇6:《静女》课堂实录(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静女》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师:背诵初中学过的《诗经》里面的诗句。
师:初中时学过的东西还能记得这么牢固,确实厉害,今天我来学习《诗经》中另一首《静女》,这是一首写青年男女恋爱的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成书时间)孔子评价〈诗经〉的内容说:“诗无邪”,也就是说所有的诗都很健康〈板书:孔子,健康〉;但作为儒家学说的继承人理学大师朱熹却说〈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板书),那么〈静女〉到底是邪恶之诗呢,还是健康之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诵读理解
师:大家默读一遍这首诗,注意难读的字。
(学生自由默读)
师:请大家一起朗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
师:读得很好!大家要注意“家而不见”的见要按通假字的音来读。
(生齐读第二段)
师:很好!女应读作“汝”字的音。
生齐读第三节,教师纠正一些字的读音。
师:大家再齐读一遍诗,争取背诵出来。
(学生齐读第一遍,背诵第一遍,整齐响量。
师:很不错,你们真的是过目不忘。
三、文本欣赏。
师:〈静女〉写男女约会,是间是--
生:“白天”。
一位学生补充说:“彤管有炜”,写出了光,从这可以看出。
师:地点呢?
生:城隅。
师:人物是--
生:静女和我
师:事情是--
生:一次约会。
师:对,是一次约会,板书)幽会也对。
师:约会中静女先是爱而不现,我们感觉她有点--
生:--有点调皮
--有点浪漫
--有点可爱
--有点害羞
--有点紧张
--有点情趣。
师:边听边板书。
师:这次约会写了两件礼物:(板书:两件礼物)看彤管和荑分别是什么东西?
生:
师:有同学说这茅草是捡来的,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下,板书:拣,捡,拔,采,挑,拾)哪一个词最能表达静女的心意?
生:采,因为她不是随便捡的,而是寄托着一种心意。
师:对!礼物表达的是美人之心,美人之意,男子不因为礼物轻而不高兴,为什么?
生:爱人及物。
师:说得好。
四、拓展演绎
师:用幻灯片出示在〈在水一方〉歌词。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的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中央。绿草萋萋,白雾迷蒙……这是谁唱的一首歌。
生:邓丽君。
师:谁来唱几句。
师:大家从歌记号中看出了点什么?
生:化用了〈蒹葭〉的诗句,显得很高雅。
师:为什么邓丽君不唱〈蒹葭〉而唱在水一方
生:时代不同。
师;对,时代不同,语言不同,我们要继承优秀文化,要发扬光大,就要有所创新。在水一方使邓丽君光彩照人,我们也用现代的语言来演绎今天学习的这首诗,随便写几句,写好后拿到投影仪上,大家一起欣赏。
学生两两创作,3 分钟后。
生:静女在等待,约我在城外,躲我不出来,让我着急的女孩,想你快过来,感受我的爱。
生:美丽的女孩,在城角上等我,美丽的脸,在远处若隐若现,我站在那里,一颗心来来回回,我在期待着,我会是你心中的谁?
师:是一首原创歌曲吗?
生:不是,是套用周杰伦的〈七里香〉的曲子。
生: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件礼物都让我沉醉,你的箫,你的草,还有等你的心最难敖。
师:大家看一下,这首演绎得比原则好,大家说说《静女》究竟是健康的还是邪恶的?
生:健康的。
师:好,还有些同学也写好了,课后大家互相欣赏吧。这个星期的随笔就是把这首诗演绎现代诗,要大胆想像,下课!
篇7:孟子见梁襄王(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见梁襄王(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复习有关《孟子》的知识。
教学方法
自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试译课文
参考对译: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熟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氯恍酥矣。其如是,熟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二、回答课后练习题
(一)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通过熟读课文,复述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进一步了解孟子运用譬喻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有了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相信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果学生能用现代观念审视有关内容,更应该受到鼓励。此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二)通假字是文言文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此题是本单元惟一一个有关通假字方面的练习。此题所选的通假字涉及本单元已学过的几篇课文。具体参考答案为:
1.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卒,通“猝”,突然。
2.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由,通“犹”,犹如,好像。
3.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说,通“悦”,喜悦,高兴。
4.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何不。
5.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田,通“畋”,打猎。
三、课文阅读点拨
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对答中的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这正是孟子文章“气充辞沛”的一种诠释。
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仁政”(即“王道”)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增添了其说理的魅力。
四、思考问题:
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
探究学习: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氯恍酥”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探究学习: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3.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个性?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
探究学习: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
4.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探究学习: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回答梁襄王“孰能一之?”的问话,“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对执政者的谏言。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孰能与之”时,力透纸背地分析社会现状“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进一步指出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又以“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施“仁政”的君主出现后,百姓拥戴的场面,且“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挡。孟子在文中是以“不嗜杀人者”的话题来抒发所主张的“仁政”思想的。
5.文中出现的“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探究学习:文中出现的“之”有14处,可归为4种用法:
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
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
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氯恍酥矣”;
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