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老师:多媒体。
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播放故事:《自相矛盾》。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
矛 进攻
盾 自卫
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
(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2) 想办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安排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发音。
(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2、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集合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长处 首次 胜利者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乱作一团 庞然大物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3、运用练习
(1)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a .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 )。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 ),但最终( ),败下阵来。
b .当猎狗这个( )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是,小鸟吓坏了。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子。
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
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难点落在“集”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得紧凑。
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
五、课外延伸,阅读资料
坦克:又名战车。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
六、作业
1、我会写
á bān dùn
(1)敌人的( )如雨点( )向他的( )刺来。
Chí shén
(2)她手( )( )奇的七色花向我走来。
tǎn zhàn gōng tuì
(3)我方的( )克冲上( )场向敌军发动进( ),很快打( )了敌人的进攻。
2、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引入文本
1、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听写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反馈:打开书本,校对、订正。
二、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出示听写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
学生读句子,回答。提示:自卫—— 进攻;盾——矛 ; 合二为一。
2、师:把“矛”和“盾”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4自然段,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反馈
(1)怎么集合?
指名回答。
提示: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具体做法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出示坦克的图片,简单介绍。
(2)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
提示:“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卫,又能更好的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
3、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读第5自然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
学生读课文、回答。
提示: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小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学生回答,如:“神舟”五号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神龟、我国奥运健儿……
4、师: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呢?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教师可适当提示: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
3、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哪些你觉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可以怎样改进,使之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呢?
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教师鼓励有创意的想法。
4、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记下自己或身边的人留心周围事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枪口或炮口
矛和盾的集合 集合——坦克
盾——防守——铁 屋 子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6《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要求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根据思考、练习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2.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教学方法:讲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
1.教师板书课题,问:谁的木匣?
2.学生读课题。
二、学生读预习,按预习要求,自学生字
1.学生读预习部分。
2.学生划出这部分的要求。①自学生字词。②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3.自学生字。
本课生字只有5个,请同学们自己按拼音读一读,找出你认为最不好读的字音。
这5个生字分别属于哪种结构的字?填下列表格。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
三、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暂不回答)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思考上面的问题。
学生读后回答: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
五、教师带学生读课文练习2,明确分段依据
(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教师板书。
六、学生默读,划分段落
1.首先标出自然段。
2.读每个自然段,明确每段的意思。
3.复习学过的分段方法。
读自然段,明意思。
意相近,并一起。
意相异,就独立。
4.按照“意相近,并一起;意相异,就独立”的方法将课文正确划分三段。
第一段(1~3):讲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讲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段(13):讲科利亚从中悟出的道理。
5.教师问:为什么科利亚要埋木匣,又干嘛把它挖出来,从这件小事中,他又悟出什么道理了?我们先来看看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样埋的?
七、学习课文第一段
1.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在这一段的什么地方写着呢?(第3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
(1)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
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课文中的战争——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前后差不多4年。这是场正义的战争。
(2)受到了妈妈的启示。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问:“妈妈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师问: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
(1)学生读1~2自然段。
(2)学生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后撒上细沙。
教师问:什么叫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
(3)木匣里都有什么?(学生读)
(4)“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
八、学生有语气地读这段,而后回答: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九、布置作业
写生字新词;预习第2、3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讲读
教师说:妈妈和科利亚在临走时,分别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那事隔四年,当法西斯被赶走后,他们又挖起自己的东西来,他们挖到了吗?(挖到了)谁先挖到的?(妈妈)科利亚开始没挖到,后来为什么挖到了呢?妈妈为什么能很快地挖着呢?学生读第二大段。
1.请一个学生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他的妈妈是怎样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说了什么?
2.读妈妈说的话,体会其意思。
3.“如果……就”是一组关联词语,表示的是假设关系,前者假设的情况,后者是假设情况的结果。前后要一致。教师举例,学生仿教师造句。(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改期举行。)
4.科利亚开始为什么没找到,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呢?
“没找到……仍然没找到”中“仍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还是、照旧)
学生用“仍然”造句。
教师问:“当科利亚没找到自己喜爱的木匣时,伙伴们朝他笑,他说什么了?读他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爱动脑筋,现在他已经发现问题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问:“科利亚只发现问题就完了吗?(不是)他还在找问题的原因。在他找问题的原因时,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同学们用‘△’标出。”(丢、坐、摸、想)从这几个动词中看出什么?(科利亚遇事多思考、动脑筋。)
教师:科利亚是怎样挖着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词什么意思?(结果与预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
学生用“果然”造句。
教师: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十步,挖木匣时只走了五步,这是为什么?
学生读科利亚的话。思考:从这儿我们知道科利亚怎样?(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学生读第二段,概括回答:科利亚为什么后来找到了自己埋下的木匣子?
6.科利亚从这件小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读最后一段,理解他的这番话。
教师总结:事物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动脑筋勤思考。
二、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
1.看板书总结内容。
2.总结分段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7《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1.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2.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方法:合作教学法
教学准备:;陶罐和铁罐的实物。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流程
一、形象揭题,了解特点。
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实物,让学生看一看,还可以摸一摸。
2.学生说说陶罐的质地、特点,进行简单比较。
3.板书课题,指名学生齐读,学习生字“陶”的音、形、义。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学生自读要求:
(1)圈一圈: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一画:用“_____”和“~~~~~”分别标记出陶罐和铁罐说的话,同桌可以分角色读一读。
(3)想一想:把生字词语放到有关的句子中读一读,想一想它的意思。
(4)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比比谁知道的多。
2.学生按上述要求自读课文。读后交流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3.激励学生积极读书,展示自己的朗读。请2位同学分别读课文1---9自然段和10---17自然段。其它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
4.教师相机小结。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1.显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理解。教师操作,将这一段中的“骄傲”、“奚落”2个词语点红。
2.显示铁罐傲慢无礼的样子,教师点拨理解。
(1)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骄傲”、“奚落”、“懦弱”、“轻蔑”、“恼怒”。
(2)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呢?请你把铁罐的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3)展示铁罐的话,学生表演朗读。注意学着铁罐的动作、神态读出“奚落”的语气。
3.教师启发学生理解陶罐的表现: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是怎样的呢?
(1)显示陶罐笑眯眯的样子。
(2)把陶罐的话连起来读读,体会体会。
(3)通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谦虚”、“争辩”。
(4)指导学生读好多音字:和睦相处
(5)展示陶罐的话,同座互相配合读一读,看能不能学着陶罐的神态、动作读出它的谦虚克制。
4.展示对话。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读后评议。评议后,同座再练分角色朗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课文1-9自然段里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认读出课文中的词语。
2.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并分组,说出分组的依据。
3.引导分组观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第三笔。
4.学生提出需要教师指导书写的字。教师范写学生提出的字。
5.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进行辅导。
6.展示学生书写的字,互相评议。
五、实践作业
1.和同学们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2.课外读文:《骆驼和羊》,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陶罐、铁罐不同的结局,、理解课文讲的道理。交流本文的读书感受。
2.练习写字,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组织教学
1.展示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和1-9自然段要求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认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
3.教师小结过渡:傲慢无理的铁罐和谦虚克制的陶罐有什么样的结局呢?我们来继续学习本文的10-17自然段。
二、师生合作学习课文第10-17自然段。
1.显示第10自然段,点红“流逝”,学生利用近义词来理解。教师引导生联系课文句子来理解“时间在流逝”。
2.许多年过去以后,陶罐和铁罐怎么样了呢?学生默读课文后同交流。
3.出示对比表格。
陶罐 被人挖掘,光洁、朴素、美观很有价值
铁罐 连影子也没见到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铁罐为什么连影子也不见了。
三、交流感受,明白道理
1.教师启发: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2.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
3.口语交际:
我想对陶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铁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选择一个口语交际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请各组小组长组织。
(2)全班交流。
4.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想到了哪些我们读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的事情。
【在学生交流感受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口语交际这一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师小结:本文通过陶罐和铁罐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类似的课文有很多:《两只小狮子》、《小白兔和小灰兔》……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课文吗?
【在举例中,学生获得了对本文写作方法更真切的认识,为以后的运用打下基础。】
五、练习写字,抄写词语
1.认读课文10-17自然段里出现的生字。(出示)
2.交流记忆这些生字字形的的方法,教师小结: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记,可以利用熟字来记。
3.练习用这些生字并分组,说出分组的依据。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4.学生写字,写完与范字对照,同桌比较检查,学会自我纠正。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投影仪展示学生写的字,互相评议。
6.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和观察字间架结构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所获得的东西,比教师直接告诉要记得牢。每次都这样训练,学生自学生字的本领会一天天增强。】
五、拓展练习,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还可以抄写课文中其它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
2.用你喜欢的词语写几句人物的对话,(可以写一写回家后与爸爸妈妈有趣的对话)注意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
板书设计
27、陶罐和铁罐
铁罐 优点:坚固 无影无踪
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陶罐 缺点:易碎 安然无恙
优点:宽容 能正视自己的缺点
篇2: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②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③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④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⑤读成语故事,联系本组教材的专题,使学生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①学生搜集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②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搜集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与资料。
③写有“日积月累”里内容的小黑板。
④教师准备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的资料制成。
⑤教师准备“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最佳表达奖”的奖状。
⑥教师准备一本孙幼军写的《小猪唏哩呼噜》的书。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事例导入,引出话题。
a.展示事例。
要剪一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同学想到用圆规画圆,把贺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具的“缺点”往往是大家主攻的目标,但在不同使用场合,有些缺点有可能成为“优点”。德国一工厂生产的一种纸因严重化水无法使用,按常规只能打浆返工。有个工程师考虑到化水原因是吸水性太强,能否专门用这种纸来吸水呢?经过进一步“扩大缺点”制成了专用吸水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增加了工厂收益。像这种“缺点逆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
一般的门锁锁舌有斜口,这样关门比较方便,但如果朝门缝中塞入硬片等却容易把门撬开,防盗功能差,有个同学发明了“简易防盗锁”把门框上锁孔内侧焊个斜片,而锁舌却改成方形,这样从结构上与原锁反转,关门照样方便,但由外往里撬门,由于锁舌是方形的就不易被撬开了,从而使防盗性能大大增加。
b.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c.教师小结,引出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大家仔细想一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在小组里把问题提出来,请组长做好记录。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讨论可以怎样改进,然后推举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大家在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尽量从不同角度想办法。最后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
②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
③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通顺、连贯。说的同学要大方自然,口齿清楚。听的同学要专心致志,能提出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
④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颁发奖状。
第二、三课时习作
①交流故事,激发兴趣。
a.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课前我们请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简要地说说大概,然后选出最有趣的故事在全班讲。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d.教师挑选《小猪唏哩呼噜》书里的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
②点拨角度,开阔思路。
a.教师结合同学交流的故事及《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加以点拨。看作者抓住了这种动物的什么特点展开想象的,拓展学生思路。
b.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动物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
③选择动物,编写故事。
a.学生选择几种动物做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b.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
④交流展示,互相学习。
学生把自己写好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教师和学生玩“对相反词”游戏。教师说:“我说黑。”学生回答:“我说白。”……
②教师出示小黑板:傲慢—谦虚 懦弱—勇敢 丑陋—美丽 愚蠢—聪明
③学生小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④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发现上下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
⑤延伸拓展。请学生再说一些意思相反的词。
读读背背
①教师出示写有“读读背背”的小黑板,明确题目要求,看谁能很快地背下这些句子。
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背,如,一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
③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可以自由选择汇报形式,可以独自背,可以与人合作背。
④集体读、背。
连连认认
①教师板书学生已经认识的字:竹、说、海、木、书、怒、女、子。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
②教师板书拼音,请学生读读词。
③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
④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再找一找合适的字,连一连线。同座可以互相帮助。
⑤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
⑥教师出示生字,用多种形式请学生认读。
第五课时 成语故事
①教师有声有色地讲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
③请学生自己画画简笔画来想一想:那个人最后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
④全班交流。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再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
⑤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⑥教师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别的成语故事,课后还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
篇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一等奖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分析:
到了二年级下册,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多的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认识一些新字。新课程倡导在生活中识字的理念也已经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他们无意或有意间识字能力不断提高,课外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因此,开展小组交流识字,相互评价能够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这篇课文写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得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妨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下玲玲的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又走出文本,寻找同类题材的文章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和带生字的新词,会写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把握玲玲的情感变化,体会爸爸含有深意的那句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①生字教学及课文片断的课件,生字、生词的卡片。
②准备一些铃兰花、野蔷薇花的图片
课前自学
1、自学方法
(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
2、自学作业
(1)我会填上合适的词
地哭地看地笑
地说地想地摸
(2)背一背,写一写
好多事民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读本课生字,会写:玲、狗、糟、楼。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门打开课本116页,板书课题《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
二、自主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3)全班交流。
4、自学检测
多种形式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词义,选自己喜欢的两个词说一句话。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1)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3、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设疑: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的奥妙是什么呢?我们第二节课学习。
四、观察发现,指导书写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玲、狗、糟、楼”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书写“玲、狗、糟、楼”。引导学生发现: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玲”字右边是“令”,不是“今”。反犬旁的第二笔不容易写好,指导写“狗”字时要注意示范。“糟”字右边的“曹”字学生没写过,是难点,需作细致的指导,特别是笔顺,引导学生认真书空、反复临写。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同样是“米”,在“糟”字中捺变成了点,在“楼”字中捺却没变。
3、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五、板书设计
玲玲的画
坏事变好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脑、筋、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一、游戏激趣,复习字词
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新词,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悟
1、自学提示:玲玲弄脏的画怎么会得一等奖?学生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2、交流并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在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快来和大家交流吧!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原来空空荡荡的楼梯,现在增加了活生生的小生命,变得那样有生气,玲玲能不满意吗?)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肯动脑筋)
(指导目标: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
3、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4、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在同学们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四、观察发现,指导书写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脑、筋、肯”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书写“脑、筋、肯”。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了竖。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五、课后自学
A、日积月累:把课后练习“读读抄抄”中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B、阅读课外书中“动脑筋,坏事变好事”的事,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如:《花的学校》中的《爱动脑筋的岳柱》
六、板书设计
25玲玲的画
坏事变好事
肯动脑筋
26、蜜蜂引路
教材分析:
本文是以“找”字为线索,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做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第4自然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考事物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1、自学方法
(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
2、自学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小山—()房子一()火车一()草地
—()园子一()蜜蜂一()飞机一()绢
(2)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里有许多()。他仔细(),
只见那些()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个()里,()旁边有一所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感知全文,学习第一到三自然段。
2、认读本课生字,会写:“蜂、引”等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一、谈话激趣,设疑导课
1、板书:蜜蜂。范写蜂字,你还知道什么蜂?
2、板书:引路。引路什么意思?引是生字,范写。给“引”找朋友。
3、设疑:蜜蜂给谁引路?蜜蜂真的会给人们引路吗?
二、自主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自学检测:
认读:常常、往常、惊讶、谈天、附近、敲门、列宁
注意:字音难点是“斯、谈”。
组词:给“谈、列”找朋友。
指名分节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一节。
3、蜜蜂给谁带路呢?
出示列宁的雕塑。介绍列宁的身份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列宁是伟大的`领袖,出生在俄国。他是个精力充沛的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一天工作二十几个小时,由于革命工作的艰苦、繁忙,他的病情非常严重。1922年,在医生的强烈要求下,列宁到莫斯科郊外的小村去疗养。病中的列宁仍然坚持读书看报的习惯,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这篇课文就是写他在疗养期间找养蜂人谈天,向养蜂人学习的事情。
三、学习课文重点段第三段。
1、自学提示:蜜蜂是怎样引路的?默读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1)小组交流,完成贴画。指名交流,在黑板上贴画。
(2)看图连起来说说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2、怎样找到养蜂人?
(1)读第三段,想列宁所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交流。可以从列宁的观察和思考上做进一步的引导。如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想:跟着蜜蜂一定能找到养蜂人。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心里想:蜜蜂飞进园子,房子一定就在这园子附近。当他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心里想:房子里住的一定是养蜂的人。
3、列宁的观察和思考的对不对呢?读句子证明。哪个词语说明列宁想的和看到的是完全一样的?(果然)给果然换个词语?(果真、真的)
4、朗读背诵这段话,练习排列句子的顺序。
5、讨论: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6、过渡:养蜂人和列宁的会面又是怎样一个有趣的场景呢?下节课再学。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蜂、敲、派”。特别是“敲、派”的右边写法。
“谈”强调一个字中不能有两个捺笔。
五、板书:
蜜蜂引路(板画、贴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听写:蜜蜂、引路、派人、谈天、附近、敲门、惊讶、列宁2、学习课文第四段,总结全文。
3、想象说话训练。
一、复习导入
1、选词填空:常常往常
列宁()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2、给这两个词语分别找一个近义词,代进去读读看。(经常、平常)
3、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4、列宁又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齐读第三段。
二、学习第四段
过渡:在蜜蜂的指引下,列宁找到了养蜂的人。
1、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指名读第四段。
2、图文结合,说说图上谁是列宁,谁是养蜂的人?从表情看,养蜂人怎么想?
3、那他们会怎么说呢?用浪线划出他们的对话语言。
同桌互读对话——指名表演读——评读: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伟大领袖来看普通养蜂人;不知道他的家也来了)——师生分角色读。
4、结合理解“向导”,蜜蜂真的能当向导吗?列宁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
5、总结:对了,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后要飞回蜂窝的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这就告诉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6、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会怎么说怎么做?续编故事。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带着对列宁的敬畏齐读全文。
2、齐读全文。总结全文。
从疗养并没有使病情转好。1924年,在病魔无情地折磨下,列宁离开了他深爱的土地和人民。但是,他的精神却在人民心中永存。他的名言却在人民口中传诵。
3、交流列宁的名言。深情地朗读。
四、课后自学
1、摘录列宁的名言数条进行积累
2、把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五、板书:
蜜蜂引路
常常(经常)
往常(平常)
续编故事:怎么说?怎么做?
篇4: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课文以教予学生一些思想方法为主题。
《矛和盾的集合》发明家通过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发明坦克,告诉大家谁能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谁就是胜利者。我们要多集合各项事物的长处,多学习别人的优点。
《科里亚的木匣》通过科里亚埋木匣、挖木匣,经过思考得出道理。它告诉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都告诉我们要正确的对待自己和别人,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要尊重别人,与人和睦相处等。
这些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应当作为行动指南的,也不光是教育孩子,我们成人也是要不断反思成长的。
在教学中,这些主旨是都在学生口中、脑中是走过的,而且不只是一两遍。不过在学生的发言和反应中,我感觉孩子们没有真正入脑、入心。发言的孩子就那么几个,发言的'内容也是相对简单而且用语匮乏的。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能体现这些思想方法的可能只有点点星末。
课堂的教育能做的真的很少,不过要能做足了也是很容易在孩子的这个年龄种下好种子的。这就要我们不断探索,把课堂变得更加高效而有价值。
篇5: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
一、读音节,写词语。
máodùn jíhé qiānxū
( ) ( ) ( )
jǐnguǎn dǒngshì pǔ sù
( ) ( ) ( )
nǎo nù tǎn kè chǎo nào
( ) ( ) ( )
二、多音字组词。
hào( ) shèng ( )
好 盛
hǎo( ) chéng( )
三、比一比,组词语。
坑( ) 住( )
抗( ) 往( )
敌( ) 受( )
故( ) 爱( )
值( ) 待( )
植( ) 诗( )
四、把能搭配的词语用直线连起来。
挖 数字 推举 童话
撒 木匣 讨论 代表
数 土坑 刻画 记号
埋 沙子 编写 问题
五、照样子写句子。
例:海龟伏在坑里下蛋。
巨大的海龟案安静静地伏在坑里下蛋。
1.丛林中,住着一只鹿。
2.人们说:“这是一只陶罐!”
3.木匣里放着东西。
六、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完成练习。
美丽的愿望
金色的小花,有个金色的愿望:春天来了,我要送给人们淡淡的清香。
绿色的小树,有个绿色的愿望:夏天来了,我要送给世界一片片阴凉。
明亮的.小河,有个明亮的愿望:秋天来了,我要为丰收的大地快乐地歌唱。
洁白的雪花,有个洁白的愿望:冬天来了,我要给小学生们送去惊喜和欢畅。
1.小花、小树、小河、雪花都有些什么愿望?
小花: 。
小树: 。
小河: 。
雪花: 。
2.你能像文中那样写写你的愿望吗?
篇6: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
从前有个鼠王国,他们总认为世界上最厉害的是自己的天敌――猫。
有一天,他们又在会议厅召开会议。白鼠说:“我最害怕猫的爪子了,尖尖的可锋利了!”小黑鼠也附和道:“还有他那眼睛,在晚上就像一盏明灯呀!”“对了,还有他那敏锐的胡须……”正在这时,鼠小兵跑来汇报:“报告鼠大……大王,猫又来……来攻打了……”“啊?!”老鼠们以听吓得到处乱窜。他们有的躲进桌子底下,有的钻进破衣服……猫威风凛凛地进来,以把推开门,用他那灵敏的胡须开始寻找小老鼠。这时其余还没逃走的老鼠左蹦右跳,吓得脸色苍白。猫一边追,一边说:“别跑,看你逃道到哪里去?”说完,一下子向老鼠扑过去。“大伙儿,跟我跑!”这时只听“花鼠精灵”大喊一声,并一溜烟地钻进了墙角的缝隙里,其它老鼠以看也飞快地躲进这个窄小细长的洞,猫来了个“嘴啃泥”。“哎哟,痛死我了!”猫叫着,一会儿用爪子掏,一会儿又把脑袋往里钻,壳却一无所获!
而洞里的老鼠却在高兴地叫:“哦,胜利了!胜利了!”“花鼠精灵你可真厉害!”“是的,你不怕猫,真勇敢!”……大家纷纷夸奖起来。花鼠精灵却一本正经地说:“是呀,原来我们也能战胜猫的,我现在明白最可怕的敌人其实是我们自己呀!”
篇7: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
入夜,由于刚下过雨不久,街道尚未干透,树叶上盈满了水珠,天边布满黑蓝色的云朵,仿佛是谁给天空泼满了墨。慢慢地,乌云越来越少,露出一丝明亮的云缝,黑暗中有了些微光明――月亮悄悄地出现在天空。
月光如水,月儿很小,轻轻幽幽地泛着光芒。她周围的乌云像几缕轻纱,时而遮住她美丽的脸庞。当月亮再次出现在天空中时,池塘中也有一个月亮,她们静静地彼此遥望着。一群小鱼好奇地向水中的月亮游去,水里漾起涟漪,月儿碎了,小鱼吓得四散而去,过了好一会儿,才又小心翼翼地靠近。
雨后很静,仰望深蓝色的天空,上面悬挂着星星的网。这网紧紧地盖下来,盖在我们头上。星星在隐隐约约地闪烁着微弱的光辉,我几乎想要伸手去摘下几颗,因为它们离我真的太近了。
不一会儿,月色更显雅致,淡淡的月光静静地泻在大地上,照在池塘上,微波粼粼,银光闪闪。月光,照亮了清幽的一洼水塘,轻抚着大地上的一切事物。放眼望去,眼前景物好似一幅深色的月夜水墨画。
在这个童话般的梦幻黑夜里,我……醉了……
篇8: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12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5个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12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5个字。
2、掌握本课生字,感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田字格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教师说:“今天,老师跟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下面老师就把这首歌放给你们听。听的时候可以把课本翻开第一页,边听边看课文,看看歌词和课文有什么联系?
放歌曲。指名回答。
这首歌好听吗?想唱吗?如果我们把课文读熟了相信你们一下就学会唱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吧!
(二)教学互动: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画出来,利用课后生字表或书后查字表认识这些生字,并将这些字多读者几遍,读准为止。
(2)小组合作交流认识的字。方法可多样化,可以用他们喜爱的方式。教师要巡视指导,及时肯定交流学习的好办法。(方法有:小组长负责,抽卡点名认读;或全组荆炎车轮读者;或男女生互问互读者等等。)
(3)全班集体交流反馈。
A:1:小雨点落到哪棵小草上?
指名学生试连,当学生连对后,小草可摇动叶子说:“谢谢你给的小雨点,真甜呀!”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B:2:出示“三个生字娃娃”:“映、轻、唱”说:我们的名字有太好
读者,你们发现读时要注意什么?
(应轻唱:翘舌音,)
当学生说对三个字应注意的地方后,课件在生字娃娃一起说:“看来,我们的小秘密躲不过小朋友聪明的眼睛哟!”
2、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刚才我们认了字,又读了词,可真能干!把他放到课文中,你们还读的准吗?那咱们赶紧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的同学把课文读给身边的小伙伴听。
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字音读准了没有。
3、整体感知
(1)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看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些什么?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指名反馈。学生说,老师总结。
(三)和谐发展:
1、朗读课文。
2、师让学生根据挂图讲述自己看到了什么,先说一说,试着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书写生字。
1、自由认记,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重点指导
3、学生自由练写,老师巡视。
(五)定向导入
复习旧知,认读生字及词语。
(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1、同桌合作交流,读懂了些什么?
2、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学生体会“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可采取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读等到形式。)
(七)指导书写其他生字
(八)指导背诵(多种形式:同桌、小组、男女生)
篇9: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它所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比喻句。
4、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课内外结合,体味作者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和壮丽。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想知道更多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感知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发明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习习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发明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读这些词语。
(3)指名初步解释词语。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体悟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2、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异的景象呢?
2、讲读。
3、比较:“奇异”在不在句子中的异同。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示在哪些地方?用
5、自身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的意思。
7、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8、“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9、“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10、最后两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1、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2、将第一局部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3、指名读,生评议。
14 、齐读。
五、安排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连绵起伏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伸向天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局部。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局部
1、导读。
听老师读课文,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下面的三句话的不同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句话读懂了什么?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局部结构完全同于第一局部,同学们自身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局部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无妨自身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局部读法的区别。
7、同座可分两大局部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局部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局部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读两局部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俺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2、教师总结。
四、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驾折蜒谱朽篇创簇绸
1、同学自读上面的生字
2、指名读生字
3、齐读
4、指导同学记生字:你能记住哪几个生字?
怎么记住的?
5、指导同学说
6、指导同学写字
蜒左右结构与“蜓”的区别
创注意“仓”的写法
驾下面的“马”不要写成“木”
7、同学描红
8、同学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形近字组词
架蜒()谱()拆()
驾()蜓()普()折()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用—————划出来
板书设计:
蜒长城和运河(雄伟而壮丽)
创
驾(惊喜而自豪)
篇10: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充分预习了这篇课文,你们预习的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一下。
二、小组准备: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到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示给大家。
三、小组展示:
1、教师评价各组6号听写生词情况。
2、同学们,通过预习,你觉着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怎么样,从课文中哪里看出?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语句,谈一谈你们的认识和感悟。
一组同学感情朗读1自然段,谈对万里长城的认识及自己的感受。本组其他同学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或建议或纠正或指出缺点或比读。
二组同学感情朗读2自然段,谈对京杭大运河的认识及自己的感受。本组其他同学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或建议或纠正或指出缺点或比读。
3、这是课文中介绍的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谁能结合你课下搜集的资料谈谈你对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了解。
三组同学介绍的万里长城。
四组同学介绍京杭大运河。
4、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如此伟大的工程,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多么自豪啊!谁能通过朗读把你的自豪感表达出来?
五组同学感情朗读。
六组同学比赛感情朗读。
5、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如果能够感情背诵就更好了。
七组感情背诵。
八组展示第一节的默写。(先背诵,后检查写的对错)
九组展示第二节的默写。(先背诵,后检查写的对错)
十组展示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者京杭大运河图片,写的一段话。
十一组展示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
十二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诗歌。(课前板书,展示时自己读后再组织大家读)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两项伟大的工程——长城与运河。其实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那真是举不胜举。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多么的自豪!让我们再来一起自豪的背诵一下这首诗。下课!
篇11: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试卷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试卷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应用(40分)
同学们,第七单元我们刚刚学完,快来检查一下我们的掌握情况吧!这次测验一定要仔细读题,认真完成呀!
一、 我会看拼音写词语,而且我会写得很好。(10分)
nǎo nù nánɡuò wū ɡu i dàxiǎnshén wēi
( )( ) ( ) ( )
máodùn pǔsù dānɡ chū xiānɡ tí bìnɡ lùn
( )( ) ( ) ( )
二、 我会用“”划掉加点字在括号里的不正确的读音。(6分)
和睦相处(chǔ chù)匀称(chēnɡ chèn)重量(liánɡ liànɡ)
到处 (chǔ chù)称一称(chēnɡ chèn)测量(liánɡ liànɡ)
三、 我会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10分)
旦 ( ) 每 ( )
( ) ( )
荒 ( ) 奴 ( )
( ) ( )
四、 我会把这些成语补充完整。(4分)
千里之行, 。 ,金无足赤。
百尺竿头, 。 ,眼见为实。
五、 我会在用错的字的下面画上横线,并在写出正确的字。(2分)
1、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功呀! ( )
2、“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漫地问。 ( )
六、 我会选恰当的词语来填空。(4分)
骄傲 谦虚
1、小利( )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看我的成绩多好!”
2、我们班的班长是个( )的人,从不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
聪明 愚蠢
3、( )的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4、自己不认真学习,只想在考试时能抄别人的,这种想法是最( )的。
六、我会在下面两部分的句子用直线连接起来,使它们的意思完整。(4分)
老奶奶高兴极了, 他那两道浓眉紧锁着。
爸爸在思索, 她那满脸皱纹都展开了。
妹妹高兴极了, 他那双眼睛眨都不眨。
弟弟在听故事, 她拍着手又蹦又跳。
第二部分 阅读积累与应用(30分)
(一) 课内阅读(16分)
科利亚( )下铲子,( )在台阶上,用手( )着脑门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 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 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 那时候我还小 步子也小 我现在九岁啦 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 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 而是五步 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1、我会给这段话加上标点符号。(4分)
2、我能按照课文内容把文中的( )填完整。(3分)
3、我也会用“果然”这个词说一句话。(3分)
4、你认为科利亚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夸夸他吧!(3分)
5、读了这段话,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3分)
(二) 课外阅读(14分)
小街的故事
清晨,小街上异常忙碌(lù),人来车往,像畅(chànɡ)流的小溪。忽然,两辆自行车撞在一起,两个小伙子争吵起来,互不相让。他们像一块大石头横在小街中,“小溪”流动缓慢了,渐渐停止了。“喂!快走啊!”一个小伙子猛按车铃,厉声高喊。“急死人了!”一个姑娘急得满脸通红,直跺(duò)红皮鞋。“唉!小街太窄了!”一个中年人长叹一声。有几个干脆掉转车头,绕道而走。
人越聚越多,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老大爷,头发(班 斑)白,神情安详,嗓(sǎng)音(洪 红)亮:“一清早就(吵 抄)架,不怕一天不顺当?快走吧!”他态度温和地劝(quàn)开正要打架的两个小伙子,站在小街当中高声喊道:“东去的,右边走!前边的,别停住!快点走!”
人群开始缓缓移动,渐渐加快,一会儿,小街又畅通无阻。街上,又响起了小溪的欢歌。
1、我会在第二段的( )里用“√”选出正确的字。(3分)
2、我会在文中找到下面词语的反义词。(3分)
宽( ) 清闲( ) 迅速( )
3、我能在文中找到一个比喻句,并在下面画上“——”。(2分)
4、我会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2分)
窄:①横的距离小;②生活不宽裕。 小街太窄了。( )
绕:①缠绕在一起;②不从正面通过,从侧面或后面过去。
有几个干脆掉转车头,绕道而走。( )
5、短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4分)
第三部分习作(30分)
同学们,你的文具盒里有铅笔、橡皮、直尺……它们每天都在为你服务。有一天,它们悄悄地说起话来。展开想像,它们会说些什么。请你以《文具盒里的对话》为题,写一篇童话。
篇12: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试卷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试卷
一、读拼音,连词语。
jí shì chāoshì ɡuì tái ā yí shānɡpǐn
超 市 集 市 阿 姨 商 品 柜 台
二、照样子,说一说,写一写。
饼干: 一块饼干 一包饼干 一千克饼干
电视:
萝卜:
铅笔:
三、填空。
买卖 为本 买卖不成 无欺
一、读一读,抄一抄。
公平竞争 专卖店 连锁店 个体户买卖不成仁义在
二、读一读,连一连。
面粉 家电
钢笔 粮食
洗衣粉 生活用品
高压锅 文具
三、你认为哪个量词不合适,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并改正。
一个醋( )一棵电话( )一套刀 ( )
一只鞋( )一束白菜( )一壶衣服( )
今天你当家
丁丁的奶奶今天过生日,丁丁想用自己的'零用钱给奶奶买个生日蛋糕。他想给奶奶一个惊喜,一个人悄悄来到超市,买了一个大蛋糕,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打开一看,却发现蛋糕已经过期了。
1、丁丁在买蛋糕时犯了一个什么错误?
2、假如你就是此时的丁丁,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先想一想,再把它写下来。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整理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