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飞行小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大家!
- 目录
- 第1篇: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第2篇:教案《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第3篇:《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第4篇: 《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第5篇: 《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第6篇: 《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第7篇:《解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第8篇:《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第9篇:《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第10篇:《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第11篇: 《稍复杂的列方程解决问题》听课反思第12篇:《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例5》教学反思第13篇:《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精彩教案
篇1: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例10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
1.首先出示例10:马山粮库要往外地运调运一批粮食,已经运走了60%,还剩下48吨。这批粮食一共有多少吨?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6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3.引导学生画图,我没有让学生按照书本现成的线段图来补充,直接让学生尝试画完整的线段图。
4.交流画线段图的方法。
提问:如果画图,应该先画谁?再画谁?如何画?
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请学生评判。
5.看着线段图,你能分析一下题中的数量关系吗?
你能得出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总吨数×60%=已经运走的.吨数
总吨数-已经运走的吨数=还剩的吨数
追问:从线段图上看,题里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与 “60%”相对的是哪个量?,根据对应关系找出的数量关系式是哪个?
按运走60%,还剩48吨,我们找到了哪个数量关系式?
求一共的48吨要用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6.小结:从线段图上可以看出,一共的吨数是单位“1”的量,其中“60%”是运走的吨数,和还剩的48吨不对应,所以数量关系式一共的吨数-运走的吨数=还剩的吨数,求一共的吨数是求单位“1”的量。可以列方程解答。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7.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设哪个量为x?那运走的呢?
8.交流解答过程及结果
9.让学生尝试检验 ;
交流总结:先根据总吨数算出运走的吨数,再把总吨数-运走的吨数看是不是还剩48吨。
10.小结: 这道题实际问题里的“60%”和剩下的48吨这个已知数量不是对应,是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时要找准单位“1”的量,弄清已知条件中与百分数相对应的数量,找出题里的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的特点,确定用什么方法解答。当单位“1”未知时,可以列方程解答。解答时一般设单位“1”的数量为x,然后按照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求出问题的结果。
这样的安排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2:教案《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教案《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解方程: X-40%X=12 X+50%X=30 2.交流:开学到现在,我们都在研究关于百分数的实际问题,这么多节课下来,对于解答这类百分数实际问题,你有哪些经验?(如根据关键句找单位“ 1”,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方程或除法,对于题意较复杂,理解有困难的题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解设未知数时,要先设单位“1”为x等等。) 二:教学过程 1.“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立方米, ,九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 根据我们以上对百分数的学习,你能给横线上补充哪些条件。(给个百分数20%) ① 九月份是十月份的20% (440 * 20%) ②十月份是九月份的20% (440 / 20%) ③九月份比十月份多20% (440*(1+20%)) ④九月份比十月份少20% (440*(1-20%)) ⑤十月份比九月份多20% (x+20%=440) ⑥十月份比九月份少20% (x-20%=440) 2.分析题意。 问:你怎样理解“十月份用水量比九月份节约20%”,这里的“2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提问:你怎样理解“比九月份节约20%”这句话?(引导发现:这句话完整地说应该是“十月份的用水量比九月份节约20%”,要把九月份的用水量看做单位“1”,十月份比九月份少用的水相当于九月份用水量的20%) 这两个数量比较时,要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九月份用水量的20%是哪个数量? 3.指导学生画线段图。 谈话:我们用画线段图来表示九、十月份的用水量,你认为先画哪个月份?为什么?表示十月份的用水量的线段应怎样画? 4.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九月份用水量 * 20% = 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 (根据这个关系式能列出方程吗) 九月份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用水量 九月份用水量―九月份用水量 * 20% = 十月份用水量 (两式合并) 5.列方程解答。 怎样设未知数?先设哪个比较好?为什么?若设九月份的用水量为x,那节约的用水量应该怎么表示?(20%x) 那么由刚才的`讨论,结合这个线段图,在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能列出方程并解答吗? 6.检验 谈话:用列方程的策略解决完实际问题后,一定要检验,要养成习惯。你准备怎样检验? ①用十月份比 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是不是占九月份的20%; ②用九月份减十月份比 九月份节约的,看是不是440立方米。 (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 7.回顾 提问:回顾这一题的解题过程,你认为有哪些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要抓住带有百分数的那句话认真分析;正确找到单位“1”的量;弄清两个未知数量间的关系,设未知数时先设单位“1”的数量为x。 三.巩固练习 教学“练一练” 1.做第1题,先审题 问:比舞蹈组人数多20%应该怎么理解 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解答 2.做第2题 先帮助学生理解比原价降价15%的意思及等量关系。 再让学生解答。 3. 对比练习: 练习四的第8题:先解答;交流比较;小结:虽然一个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相同,但由于另一个条件不同,表示单位“1”的量不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4.做练习题四的第9题 让学生先在下面把数量关系式写出来,若同学有困难,可引导学生先去画线段图分析 在将两问进行比较有什么区别,根据数量关系解答。(体会列式的区别,并思考为什么?) 四、回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解决这类题型关键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交送作业)6、7题。 (课后作业)(剩下的可都做完) 六.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2) 例题6的线段图(略) 九月份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用水量 解:设九月份用水量x立方米,节约的用水量为20%x x-20%x=440 七.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的内容中如何正确写出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为在以前的学习内容中通常是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或者“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简单百分数问题,而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将两者合二为一,学生容易混淆。篇3:《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1)》教学反思
例5是已知朝阳小学美术组的总人数,以及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的实际问题。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进行比较的问题,对题中的两个数量关系学生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如何合适的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中,我进行了铺垫。我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改成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后,让学生方程解决问题。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说单位“1”是哪个,怎么找,解方程后要注意什么。然后将题目改回“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让学生尝试。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好,仅有两人做错。一问,学生齐答:“80%就是 ,跟刚才的题目一样的。”
哈哈,以不变应万变。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2)》教学反思
例6是这个单元比较难的.内容,它集中了单位“1”未知和多(或少)百分之几两大知识点在内,上学期求单位“1”的方程,只学了单位“1”未知时求多(或少)多少的一步方程。所以这一知识点还是有难度的,难在找数量关系式。学生不太习惯从“比九月份节约20%”这样的条件中找数量关系式,虽然这一条件上学期已经常分析,但是主要是应用“九月份用水量×20%=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而本例题确要利用这一关系句和线段图找出“九月分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分用水量”,因而这是此例的难点所在。
今天教学了这一课的内容,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找单位“1”的量学生是没问题的,主要是数量关系式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掌握得不好。
练习四的第6、8、9两题我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第六题形同例题,仅有3个孩子解答不正确。第八题正如我所料,错的学生不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用乘法;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用解方程或除法。第9题的第(1)个问题学生错的较多,尽管在例题和做练一练的时候已经强调多的量或少的量,但做这题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会把10%X与节约的量对应起来,学得不够灵活。
篇4: 《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例5是已知朝阳小学美术组的总人数,以及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的实际问题。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进行比较的问题,对题中的两个数量关系学生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如何合适的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中,我进行了铺垫。我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改成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后,让学生方程解决问题。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说单位“1”是哪个,怎么找,解方程后要注意什么。然后将题目改回“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让学生尝试。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好,仅有两人做错。一问,学生齐答:“80%就是 ,跟刚才的题目一样的。”
哈哈,以不变应万变。
篇5: 《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例6是这个单元比较难的内容,它集中了单位“1”未知和多(或少)百分之几两大知识点在内,上学期求单位“1”的方程,只学了单位“1”未知时求多(或少)多少的一步方程。所以这一知识点还是有难度的,难在找数量关系式。学生不太习惯从“比九月份节约20%”这样的条件中找数量关系式,虽然这一条件上学期已经常分析,但是主要是应用“九月份用水量×20%=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而本例题确要利用这一关系句和线段图找出“九月分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分用水量”,因而这是此例的难点所在。
今天教学了这一课的内容,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找单位“1”的量学生是没问题的,主要是数量关系式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掌握得不好。
练习四的第6、8、9两题我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第六题形同例题,仅有3个孩子解答不正确。第八题正如我所料,错的学生不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用乘法;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用解方程或除法。第9题的'第(1)个问题学生错的较多,尽管在例题和做练一练的时候已经强调多的量或少的量,但做这题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会把10%X与节约的量对应起来,学得不够灵活。
篇6: 《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最近,我们学习的是六下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共花了四课时的学习时间,因为是稍复杂问题,条件信息变多,数量关系难找清楚,单位1有时已知,有时未知,需要分析清楚。学生在此前已学习了简单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学生已经会用方程解答和倍、和差问题。
课前我思考:新的知识点的生长点在哪儿,起点又在哪儿呢?细读例题,教学时我设将例题改成学生熟悉的倍关系,接着改成分数关系,组织学生找单位“1”、说数量关系,以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便于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
教学例5时,我组织学生先根据例题,学习“如何画线段图、如何找等量关系式、如何正确设未知数X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设另一个未知数的问题、如何利用结果和条件中的数量关系来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等。学生普遍能够画出线段图、找准等量关系式,解决上面问题不大。
例6――已知一个数量,以及一个数量比另一数量多(少)百分之几,求另一个数量(单位“1”)的学习,学生就开始吃力了。
课堂上老师最累和学生最怕是找出适合列方程的数量关系式。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中各线段,在各线段的关系中寻找等量关系,仍有部分学生有困难。学生提到九月份的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的用水量,九月份的用水量-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的用水量,九月份的用水量-十月份的用水量=节约的用水量。我没有引导学生及时选择合适的,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进行列方程,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尝试中找到适合的等量关系。在全班交流中明确等量关系。
这个环节让我真切感受到部分学生对于寻找数量关系有困难。猜测着可能他们不清楚题目中的数量,也可能不会选择哪个数量关系式才适合列方程,还可能画线段图本身对他来说就是很困难的。到底平时作业不可能每道题目去画线段图(而且学生画线段图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对部分学生来说找出合适的数量关系式非常困难。
正确检验也是本课的难点,不是所有的学生掌握,也没有要求学生全部理解。其中检验是否如何“比九月份节约20%”这个条件,这种检验方法掌握的学生不多。
后来,从小学数学教学网上看到有老师这样设计了准备题:
从看算式补充条件,引出例题6。“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立方米,_____________,九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 440×80% 440÷80% 440×(1-80%)与其他老师有同感,觉得这样的填空设计非常富于启发性。
在练习时,问题就开始大大小小的出现了:列方程时题目的等量关系式找不到,方程照样是对的;什么时候适合用方程,学生没有思考,反正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有的题目学生不想列方程,模仿记忆用除法计算,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出现,也让我反思,这一单元就近该怎么教与学呢?
篇7:《解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学生从五年级就开始接触简易方程,经历一年多的学习对于方程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为何要设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这个问题在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时就一直困扰着学生。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有关方程学习的单元,因此有必要从本质上去拨开学生心中为何要设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的那团云。正好借助这节课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很好的解决这个困惑。
案例描述: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
教材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美术组男生、女生各多少人?
学生能很快根据题目条件进行相关的找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前期准备,经历这这两步后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可以很快确定用方程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故意提出:这里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都是未知的,那么你们觉得怎样设未知数比较合理呢?学生在底下开始异口同声地回答设单位“1”的量也就是男生人数为未知数比较合理。设美术组有男生X人,女生就有80%X人。那么根据等量关系式:男人人数+女生人数=36学生很自然地列出方程
X+80%X=36。就在大家十分“得意”的时候,一个小男孩发表了自己不同的意见:“也可以把女生人数设为X。”刚开始很多同学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以前做这类问题不都是将男生人数(单位“1”)设为未知数X的吗?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就让他说说他是怎么想的。他是这么说的:设女生人数是X人,男生人数是X÷80%人,根据等量关系式:男人人数+女生人数=36列出方程:X+X÷80%=36。听完他精彩的发言,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
仔细回想这个聪明男孩的问题,原来数学真的需要动脑。这个问题在学习分数除法之前教材是一直在回避的,到了这里我灵机一动将题目改成:教材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美术组男生、女生各多少人?那你觉得这个问题我们以前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一份数男生人数设为X人,女生有2X人,方程:X+2X=36。那如果一定要把女生人数设为X人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列出:X+X÷2=36,这个方程没有学习分数除法之前学生是没有办法解出来的,可能这就是教材一直回避的重要原因吧。但是学生学习了分数除法,理解了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之后凭借自己的理解列出超乎常规的方程的勇气是值得肯定的。经过这两个问题的对比,学生明白了设未知量也是很重要的。课上到这里,并不是去推翻学生已有的经验,而是让学生有这样一种意识:数学很多时候不是一种硬性规定,遇到这类问题只能设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比较了这两个方程:X+80%X=36、X+X÷80%=36哪一个解起来不较容易?学生通过计算终于明白:X+80%X=36方程的.优越性,于是又回到了: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都是未知的,那么你们觉得怎样设未知数比较合理呢?通过这样的对比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了:设男生人有X人(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的)合理性,不仅仅能很快表示出女生80%X人,而且X+80%X=36是学生熟悉的形如:aX+bX=c(这里a,b,c已知),而X+X÷80%=36这个方程不是学生熟悉的类型,是需要学生根据除法将它转化为aX+bX=c,这一步转化至关重要。经过上述的两次对比学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在设未知量的时候一般要把单位“1”的量设为未知数了。有了这样的深刻的体验,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就十分自然,心中的困惑可能就会烟消云散。
篇8:《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教学过程的:
1、复习时我设计了找单位“1”和写数量相等关系式的练习,是为了学习新课做准备。
2、出示新课,让学生找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引导学生想:画图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怎样画?
3、根据线段图,写关系式。
4、根据关系式列算式,并解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了两种不同的数量关系式,根据不同的关系式,列出了两种不同的算式。但是,在讲解算式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时,有一部分人对第二种算法中括号部分算的是什么,有点模糊,不能清楚地表述出来。在教学后,我真正感觉到,要让学生理解一个分率表示什么量的重要性,虽然在教学中也注意到了这点,但因为单位1加几分之几这样的分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因此要更为重视与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含义。
本课通过教学设计与实践操作,并反思教学过程,颇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深入地研究理解教材,把握其重难点,更深入地研究理解学生,考虑他们的学习方式,理解不同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成长的利弊,力求使教学设计得更有利于他们去体验、去理解,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情感的培养,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与思维品质。
篇9:《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大家都知道,六年级的数学课,老师们都不愿意教,因为这是小学阶段知识的综合,特别是本册教材,有很多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即使会方法,以前的知识如果学不好,成绩也很难提高。从开学到现在,每上完一节数学课,我和胡老师、薛老师都要进行交流反思。要讲《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了,我们三个在交流着教学方法。回顾本节教学,我感到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一改过去先讲课本例题的做法,自己编了一道跟学生生活相关的题目。所以例题的选择、练习的设计都和生活实际相关,这样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2、教学中先复习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铺垫后进入新课。例题教学时充分的相信学生,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教学中定点找准单位“1”,理解多(或少)几分之几的量与单位“1”的关系。每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积极表达,力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形式完成了任务。总的来说,效果比想象的要好多了。
教学中的不足在学生的作业中出现线段图的画法有错误:
第一; 已知条件没有标清或问题没有标出;
第二;不知道该画几条线段;
为此,在练习中我让学生自己画图那然后大家一起评,找出画的不合理的地方一起改,加深印象。本节课中,多数学生都会列算式,画图吃力,看来学生还没有真正的理解,需要多做题吧。
篇10:《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教学过程的:
1、复习时我设计了找单位“1”和写数量相等关系式的练习,是为了学习新课做准备。
2、出示新课,让学生找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
引到学生想:画图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怎样画?
3、根据线段图,写关系式。
4、根据关系式列算式,并解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了两种不同的数量关系式,根据不同的关系式,列出了两种不同的算式。但是,在讲解算式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时,有一部分人对第二种算法中括号部分算的是什么,有点模糊,不能清楚地表述出来。在教学后,我真正感觉到,要让学生理解一个分率表示什么量的重要性,虽然在教学中也注意到了这点,但因为单位1加几分之几这样的分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因此要更为重视与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含义。
本课通过教学设计与实践操作,并反思教学过程,颇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深入地研究理解教材,把握其重难点,更深入地研究理解学生,考虑他们的学习方式,理解不同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成长的利弊,力求使教学设计得更有利于他们去体验、去理解,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情感的培养,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与思维品质。
篇11: 《稍复杂的列方程解决问题》听课反思
《稍复杂的列方程解决问题》听课反思
昨天上午数学科组教研活动,活动内容是教学观摩与研讨,由三年教龄的小陈老师执教五年级《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虽然教龄还不到五年,但是身为班主任的小陈老师已经很有调控课堂的经验,仪态大方、沉着泠静,孩子们都很积极地投入课堂,几乎每一个孩子参与的热情都很高。
纵观整个课堂,以下几点是值得发扬值得观课的老师借鉴的。
其一,教学流程清晰,环环相扣。首先是设计了几道铺垫的题目,让学生说出各题的数量 关系。接着,出示一道置换书中例题的题作为新课的内容,并让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并解答。然后出示一道类似新课内容(这才是书中的例题)的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将两道题进行对比。在巩固阶段,重视了数量关系这一关键,让学生根据题意写出方程(并不要求完整地解答)。最后是完整解答应用题。
其二,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一,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复习铺垫;第二,能根据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熟悉程度,适当调整教材例题,使学生能更为清晰地找出等量关系。第三,在巩固运用阶段能抓住教学的重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写关系式列方程不解答)。
当然,每一节课都会留下遗憾,遗憾就是一种资源。留下的遗憾会让执教者、观课者更清晰地看清课堂,更清晰地构架改进后的更为理想的课堂。
下午议课的时候,我们本着研讨和提高的意旨,提出以下的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
一、抓住教学的关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这节课的主要的数量关系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求另一个数。这也是新知的生长点,因此教师必须要在此处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独立地探索,在探索与交流中理解。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完整地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完成的情况,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认知的情况,在评讲的`时候根据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而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二、关注到问题中蕴含的多种等量关系,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数量之间的真正的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求另一个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往往对“多或少”,“加或减 ”云里雾里的,再加上受算术解法的干扰,难以建构准确的关系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线段图理解,可以通过列举“小数据”,可以利用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学生据理力争的辩论来加深学生的认识。这样,对等量关系进行“变式”,促进沟通各种等量关系之间的联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对一些术语的使用和做法。其一,是对方程进行验算还是对应用题进行验算?应该将结果代入原题而不仅仅是方程,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只能说明方程的解是正确的,而不能说明是满足应用题的解。其二,是等量关系还是数量关系。虽然等量关系”特指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数量关系中的一种。但是,一般来说在方程中成为等量关系,这种称呼本身就有益于学生对等量关系的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此外各个环节后的小结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各环节直接的衔接也是一门学问。
课堂是研讨的基础,研讨是成长的基础,这些最常规的活动给人不一般的收获!
篇12:《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例5》教学反思
大部分学生会解这样的题目了。这节课还能上成新授课吗?批改预习作业后,发现新授的内容还是有的。譬如“如何正确设未知数X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设另一个未知数的`问题”,譬如,如何利用结果和条件中的数量关系来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当然,还有一个重点是如何寻找“可以依据它列方程的等量关系式”。我就是围绕这三点展开教学的。
结果发现部分学生不会书面检验“练一练”第2题,有的只写了一个检验式,有的不动脑筋地写“8463=147(棵)”——事实上题目中根本没有“种蓖麻和向日葵一共147棵”这样的条件,学生根本没有弄懂检验的实质。种种现象表明:学生没有养成检验的习惯以及掌握合适的检验方法。养成检验的习惯不是靠一堂课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的。
关于练习四的第4题,由于我没有作出统一的作业要求,所以有学生用算式方法解来解决。我要求他们再用方程来解。这道比较题还没来得及比较——依据的数量关系式相同,但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就已经下课了。
课前,还想到让学生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再一题多解,这个念头被自己否决了。如果那样做,就冲淡列方程的主体了。
教学效果:一般。
遗憾之处:对个别学困生的当堂辅导只有三四个,面不广。
篇13:《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精彩教案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精彩教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地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2.出示复习题: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12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生做完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师画出线段图,并板书出两种解法。
甲车 相遇 乙车
每小时122千米 每小时87千米
北京 上海
第一种解法:用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122+87)7
第二种解法:把两车相遇时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1227+877
3.揭示课题:如果我们把复习准备中的第2题改成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相遇时间及其中一辆车的速度,求另一辆车的速度,要求用方程解,又该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二、尝试
1.出示例题: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1463千米,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甲车7小时行的路程+乙车7小时行的路程=1463千米
4.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答。
解:设甲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877+7x=1463
609+7x=1463
7x=1463-609
7x= 856
x=8567
x=122
答: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
4.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并说说方程所表示的数量关系。表示相遇时,两车的速度和与时间的积等于两地间铁路的长度。
三、应用
试一试,试着让学生列出两种方程,如:
32x+327=480,
480-32x=327
四、体验
相遇问题中求速度的应用题,列方程解比较简便。列方程解求速度、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五、作业
练一练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演示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不仅掌握了应用题的两种解答方法,而且明白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学生学习需要经历亲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切实的感受,感受越深,理解数学知识
★ 百分数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推荐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