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lll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输液反应及护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输液反应及护理,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 目录
篇1: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输液反应及护理
一、发热反应
(1)原因与症状评估: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h,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
(2)医护合作性问题:体温过高,与输入溶液、药品或输液器含有致热原有关。来源:
(3)护理措施
1)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及时通知医生。来源:
2)对症处理
3)保留剩余液体及输液用具,必要时送检,做细菌培养,查找发热反应原因。
4)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包装及有效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以防致热物质进入体内。
二、循环负荷过重
(1)原因与症状评估:输液速度过快,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心脏负担过重引起。输液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胸闷、气促、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
(2)医护合作性问题:肺水肿,与输液速度过快、液量过多有关。
(3)护理措施
1)立即停止输液,及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2)使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
3)加压给氧,使肺泡内压力增加,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给予20%~30%乙醇湿化吸氧。
4)按医嘱给予镇静剂、血管扩张剂、强心剂等。
5)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止血带。以阻断静脉血流。来源:
6)预防方法:严格控制输液滴速和输液量。
三、静脉炎
(1)原因与症状评估:长期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液,或静脉置管时间过长,引起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的无菌操作不严引起静脉的感染。病人输液部位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病人感到灼热、疼痛,有时伴有全身发热症状。来源:
(2)医护合作性问题:静脉炎,与长期输入浓度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输液导管长时间留置引起血管内膜化学炎性病变或机械性的局部炎症有关;与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引起局部感染有关。
(3)护理措施
1)严格无菌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延长使用时间。
2)抬高患肢并制动。
3)局部超短波理疗。
4)合并全身感染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来源:
四、空气栓塞
(1)评估:输液过程中,病人突感胸闷、胸骨后疼痛,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发绀,心前区听诊可闻及响亮、持续的“水泡音”.
(2)医护合作性问题:肺栓塞,与气体进人血循环有关。
(3)护理措施
1)立即停止输液,及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安慰病人减轻恐惧感。来源:
2)立即使病人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
3)氧气吸入。
4)输液前,排尽输液管内气体,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加压输液或输血时专人守护,以防发生空气栓塞。
篇2: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静脉输液法
一、常用溶液及作用
1.晶体溶液
(1)5%~10%葡萄糖溶液——供给水分和热能。
(2)0.9%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钠和复方氯化钠——供给电解质。
(3)5%碳酸氢钠、11.2%乳酸钠——调节酸碱平衡。
(4)20%甘露醇、25%山梨醇和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利尿脱水。
2.胶体溶液
(1)右旋糖酐——扩充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
(2)代血浆——增加胶体渗透压及循环血量,急性大出血时可与全血共用。
(3)水解蛋白注射液——促进组织修复,主要用于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
(4)浓缩白蛋白注射液——维持机体胶体渗透压,补充蛋白质,减轻组织水肿。
3.其他静脉高营养液。
二、输液目的与适应证
1.目的
(1)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
(2)补充营养,供给热能。
(3)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4)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
(5)利尿消肿。
2.适应证
(1)大出血、休克、严重烧伤。
(2)不能由口进食或不能消化经口摄人的食物。
(3)某些药物易被消化液破坏或不被胃肠道吸收时。来源:
(4)各种中毒及严重感染时。
三、静脉输液的部位与方法
评估病人
1.周围静脉输液法
(1)常用的静脉穿刺部位是上肢静脉、下肢静脉。
篇3: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输血反应及护理
一、发热反应
(1)原因与症状评估:致热原引起。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l~2h内发生。出现发冷、寒战、体温可升高至39℃以上,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有的病人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等症状。
(2)医护合作性问题:体温过高,与保养液或输血用具被污染,违反无菌操作原则造成污染有关;与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抗体有关。
(3)护理措施
1)暂停输血,给予生理盐水输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2)对症处理,病人发冷、寒战时给予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3)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退热剂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4)预防:严格管理血液保养液和输血用具,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污染。
二、过敏反应
(1)原因与症状评估: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病人呈过敏体质;病人多次接受输血产生过敏性抗体,再次输血抗原、抗体作用产生过敏反应。
(2)医护合作性问题:过敏反应,与病人过敏体质,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同过敏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致敏有关;与献血员在献血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使血液中含有致敏的物质有关。
(3)护理措施
1)根据过敏反应表现,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
2)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人,喉头水肿严重时可配合气管插管或切开手术,若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
3)根据医嘱给予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或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4)预防: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献血员在采血前4h内不宜食用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宜用少量清淡的饮食。
三、溶血反应
(1)原因与症状评估:输血前红细胞已被破坏溶血;输入异型血;rh因子系统不同引起溶血。前期头疼、四肢麻木、腰背剧疼、胸闷、黄疸、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后期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可迅速死亡。溶血反应还可伴有出血倾向。
(2)医护合作性问题:与输入异型血、输血前红细胞已被破坏溶血关;与rh因子血型不合有关。
(3)护理措施
1)立即停止输血,与医生联系,并保留余血。采集病人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维持静脉输液以备抢救时静脉给药。
3)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双侧腰部封闭,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防止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
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对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衰处理,出现休克症状时,立即配合抢救休克。
5)预防: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仔细核对,杜绝差错。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规则,不可采用变质血液。
四、大量输血后反应
(1)循环负荷过重同静脉输液反应。
(2)出血倾向
(3)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五、其他如空气栓塞、细菌污染反应
以及因输血传染的疾病(病毒性肝炎、疟疾、艾滋病及梅毒等)。严格把握采血、贮血和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是预防输血反应的关键措施。
篇4: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排尿护理
一、正常排尿的观察
1.正常情况下,排尿受意识支配,无痛、无障碍、可自主随意进行。每次尿量200~400ml,24h尿量约l000~ml。
2.正常尿液呈淡黄色,澄清透明,比重1.015~1.025,ph为5~7,呈弱酸性,正常晨尿因尿素分解产生氨,故有氨臭味。
二、异常排尿的观察
1.次数和量:24h尿量超过2500ml称多尿,见于糖尿病、尿崩症。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称少尿,见于心、肾疾病和休克病人。24h尿量少于looml称无尿或尿闭,见于严重心、肾疾病和休克病人。
2.颜色:红色或棕色为肉眼血尿;酱油色或浓茶色为血红蛋白尿;黄褐色为胆红素尿;白色浑浊为脓尿;乳白色为乳糜尿。
3.气味:新鲜尿有氨臭味提示有泌尿系感染;烂苹果味尿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
4.膀胱刺激症: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每次尿量少。
三、影响排尿活动的因素
1.年龄和性别
2.饮食与气候
3.排尿习惯的改变
4.治疗因素
5.心理因素
四、尿失禁病人的护理
1.心理护理,给予安慰和鼓励,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褥疮。
3.设法接尿,对长期尿失禁病人给予留置导尿管、观察排尿反应。
4.健康教育
五、尿潴留病人的护理
1.心理护理,给予安慰和鼓励。
2.提供排尿环境,用屏风遮挡,保护自尊。
3.调整体位和姿势,酌情扶卧床病人坐起排尿,并训练床上排尿。
4.热敷、按摩下腹部,以放松肌肉,促进排尿。
5.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如让病人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部。
6.经上述处理无效时,根据医嘱采取导尿术。
篇5: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护理模式部分
一、奥瑞姆的自理模式:奥瑞姆(d.e.orem)的自理模式也称自我照顾模式,强调自理的概念,认为自我照顾的需要是护理重点。
1.奥瑞姆对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
(1)人:整体的人应具有躯体的、心理的、人际间的和社会的功能,并有能力通过学习来达到自我照顾。
(2)健康:奥瑞姆认为健康应包括身体、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健康有不同的状态,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3)环境:即人以外的所有因素。个体生活在社会中希望能够自我管理,并对自己及其依赖者的健康负责。对不能满足自理需要的个体,社会则应提供帮助。
(4)护理:克服或预防自理缺陷发生和发展的活动,并为自理需求不能满足的个体提供帮助。个体的健康状况及自我照顾的能力决定其对护理需求的多少。
2.奥瑞姆自理模式的主要内容
(1)自理结构:自理是指个体为维持生命和健康而需要自己进行的活动,这些活动是按一定形式、连续进行的。自理活动是有目的、有意义的行为,其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个体的年龄、健康状况、学习能力会影响其自理能力。同时个体所处的外界环境,如社会和家庭因素会对其自理活动产生影响。
人的自理需求包括:
①一般的自理需求:主要包括对空气、水、食物,排泄,维持活动与休息平衡,维持独处与社交平衡,预防有害因素,努力被群体认同等六方面需求。
②发展的自理需求:包括不同时期特殊的需求,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不利时、预防和处理不利情况的需求两方面。
③健康不佳时的自理需求:可由疾病或医源性因素引起。
(2)自理缺陷结构
①治疗性自理需求:即某一个体目前正面临的自理需求。
②自理力:个体完成自理活动的能力。
③自理缺陷:个体自理能力不能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当个体出现自理缺陷时就需要护理的帮助。
(3)护理系统结构:奥瑞姆依据个体自理缺陷的程度设计了三种护理补偿系统:
①全补偿系统:病人完全没有自理能力,需要护理给予全面帮助,满足其所有的基本需要。
②部分补偿系统:病人自理能力部分缺陷,需护理给予适当帮助。护士和病人均需参与自理活动。护士一方面帮助补偿病人的自理缺陷,另一方面需发挥病人的主动性,帮助其提高自理能力。
③支持教育系统:当病人通过学习后才能具备完成某些自理活动的能力时,护士需为病人提供教育、支持、帮助,以促进病人自理能力的提高。
二、纽曼的保健系统模式:纽曼(b.neuman)的保健系统模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模式,认为个体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重点强调人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个体对于环境中应激原的反应。
初级护士考试《护理学基础》辅导:输液反应及护理(锦集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