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与水质模型集成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11-27 13:39:50 作者:斧头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斧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GIS与水质模型集成研究与实践,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GIS与水质模型集成研究与实践,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GIS与水质模型集成研究与实践

GIS与水质模型集成研究与实践

从水质模型研究现状出发,对GIS在水质模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探讨了二者在不同层次上的.集成模式,然后给出了GIS与环境水质模型集成系统的体系框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GIS与环境水质模型集成的实践.

作 者:郑泽梅 夏斌 张俊岭 ZHENG Ze-mei XIA Bin ZHANG Jun-ling  作者单位:郑泽梅,张俊岭,ZHENG Ze-mei,ZHANG Jun-ling(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73)

夏斌,XIA Bin(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

刊 名: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5 28(z1) 分类号:X21 关键词:水质模型   GIS   集成  

篇2:ECDIS与GIS数据集成研究

ECDIS与GIS数据集成研究

通过ECDIS与GIS技术的集成,可以利用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分析功能,促进ECDIS的应用与推广.本文通过对S-57标准与GIS数据模型的分析,研究了在GIS平台下建立S-57数据模型的`方法,并在MapInfo平台下完成了S-57电子海图向GIS数据格式的转换,实现了ECDIS与GIS的数据集成.

作 者:李勇 包世泰 周品 谭建军 陈少沛 LI Yong BAO Shi-tai ZHOU Ping TAN Jian-jun CHEN Shao-pei  作者单位:李勇,LI Yong(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S实验室,广州,510275;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理信息中心,广州,510640)

包世泰,BAO Shi-tai(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广州,510642)

周品,谭建军,ZHOU Ping,TAN Jian-jun(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理信息中心,广州,510640)

陈少沛,CHEN Shao-pei(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理信息中心,广州,510640;French Naval Academy Research Institute France,29240)

刊 名:测绘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年,卷(期):2007 32(4) 分类号:P208 关键词: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电子海图   S-57   数据集成  

篇3:水质模型参数识别与验证的探讨

水质模型参数识别与验证的探讨

参数识别与模型验证是水质模型应用的两个重要步骤.在对模型参数的'本质含义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模型参数的时变性、集成性和可识剐性进行了分析.采用科学哲学的方法,对水质模型验证的必要性和不足进行了讨论,指出虽然模型验证必不可少,但也不能证实模型本身就是实际物理和生化过程的反映,因此应充分地意识到“经过验证的”模型在预测中的风险.

作 者:邓义祥 郑丙辉 雷坤 诸大宇 Deng Yixiang Zheng Binghui Lei Kun Zhu Dayu  作者单位:邓义祥,郑丙辉,雷坤,Deng Yixiang,Zheng Binghui,Lei Kun(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诸大宇,Zhu Dayu(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8 33(5) 分类号:X143 关键词:水质模型   参数识别   模型验证   方法论  

篇4:ShakeMap二次开发与软件集成研究

ShakeMap二次开发与软件集成研究

通过分析ShakeMap的软件组成、数据结构,探讨了ShakeMap的`二次开发及该软件与国内现有强震动软件的集成方法,并针对shakeMap二次开发后运行时的数据锁定问题(多用户模式下的数据锁定)给出解决方案.

作 者:段洪杰 崔建文 周挚 刘琼仙 DUAN Hong-jie CUI Jian-wen ZHOU Zhi LIU Qiong-xian  作者单位: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4 刊 名:地震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 年,卷(期):2009 32(4) 分类号:P3 TP3 关键词:震动图   shakeMap   数据结构   二次开发   软件集成   ShakeMap   data structure   secondary development   software integration  

篇5: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谢海情,唐立军,唐俊龙,文勇军,彭润伍,周晓萍

(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为实现我校集成电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已提出的创新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校目前人才培养现状与特征,改革优化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提出“4+3+2”专业课程体系,并优化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优化;集成电路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134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海情(1982-),男,湖南耒阳人,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讲师。

以集成电路为龙头的信息技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国家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18号文件),1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1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我国的集成电路设计水平还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水平。,全国进口产品金额最大的类别是集成电路芯片,超过石油进口。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集成电路(芯片)产业,明确指出,要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206月,国务院颁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加快推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10月底1200亿元的国家集成电路投资基金成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芯片设计人员达不到需求的10%,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国内高等院校的一个迫切任务[1]。为满足市场对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开始批准设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专业[2]。

我校开设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期间,由于专业调整,暂停招生。,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恢复本科招生,主要专业方向为集成电路设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3]。本文根据培养模式要求,从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优化两个方面对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

一、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太重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专业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和“晶体管原理”是集成电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为后续更好地学习专业方向课提供理论基础。如果基础不打扎实,将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存在较大困难,更甚者将导致其学业荒废。例如,如果没有很好掌握MOS晶体管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性,学生在后面学习CMOS模拟放大器和差分运放电路时将会是一头雾水,不可能学得懂。

但国内某些高校将这些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开设较少课时量,学生不能全面、深入地学习;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这些课程[4]。比如,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就没有开设“晶体管原理”这门课程,而是将其内容合并到“模拟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这门课程中去。

2.课程开设顺序不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宽口径专业课之间存在环环相扣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并且,在各类专业课的内部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如果在前面的知识没学好的基础上,开设后面的课程,将直接导致学生学不懂,严重影响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某些高校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开设“半导体物理”,直接开设“晶体管原理”,造成了学生在学习“晶体管原理”课程时没有“半导体物理”课程的基础,很难进入状态,学习兴趣受到严重影响[5]。具体比如在学习MOS晶体管的工作状态时,如果没有半导体物理中的能带理论,就根本没办法掌握阀值电压的概念,以及阀值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严重打击学生积极性。“专业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和“晶体管原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本身理论性就很强,公式推导较多,并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而我们有些教师在授课时,过分强调公式推导以及电路各性能参数的推导,而不是侧重于对结构原理、工作机制和工作特性的掌握,使得学生(尤其是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6]。

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措施

1“。 4+3+2”专业课程体系。形成“4+3+2”专业课程体系模式:“4”是专业基础课“专业物理”、“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和“晶体管原理”;“3”是专业方向课“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集成电路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CAD”;“2”是宽口径专业课“集成电路应用”、“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依照整体优化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习每门专业课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环环相扣,合理设置各专业课的开课先后顺序,形成先专业基础课,再专业方向课,然后宽口径专业课程的开设模式。

我校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本科生实行信息科学大类培养模式,也就是三个本科专业大学一年级、二年级统一开设课程,主要开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等课程,重在增强学生的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为各专业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的学习打下很好的理论基础。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分专业开设专业课程。为了均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各学期的学习负担,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理论物理导论”和“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两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中“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这门课程是将固体物理知识和半导体物理知识结合在一起,课时量为64学时,由2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其目的是既能让学生掌握后续专业方向课学习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又不过分增加学生的负担。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电子器件基础”、“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集成电路设计CAD”和“微电子工艺学”等专业课程。由于“电子器件基础”是其他三门课程学习的基础,为了保证学习的延续性,拟将“电子器件基础”这门课程的开设时间定为学期的1~12周,而其他3门课程的开课时间从第6周开始,从而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专业方向课时具有高的学习效率和大的学习兴趣。另外,“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课程设置96学时,由2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并且,先讲授“CMOS模拟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的内容,课时量为48学时,开设时间为6~17周;再讲授“CMOS数字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的内容,课时量为48学时,开设时间为8~19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集成电路应用”和“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技术”等宽口径专业课程,并设置其为选修课,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对于有意向考研的同学,可以减少学习压力,专心考研;同时,对于要找工作的同学,可以更多了解专业方面知识,为找到好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优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于我校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本科生采用信息科学大类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要在大学三年级才能开始开设,时间紧凑。为实现我校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紧跟集成电路发展前沿、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创新性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需要对集成电路设计方向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其学习重点应该是掌握基础的电路结构、电路工作特性和电路分析基本方法等,而不是纠结于电路各性能参数的推导。

在“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和“晶体管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冗长的公式及烦琐的推导,侧重于对基本原理及特性的物理意义的学习,以免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MOS器件是目前集成电路设计的基础,因此,在“晶体管原理”中应当详细讲授MOS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而双极型器件可以稍微弱化些。

对于专业方向课程,教师不但要讲授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知识,也要侧重于集成电路设计工具的使用,以及基本的集成电路版图知识、集成电路工艺流程,尤其是CMOS工艺等相关内容的教学。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在专业方向课程中要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量。例如,在“CMOS模拟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课程中,总课时量为48学时不变,理论课由原来的38学时减少至36学时,实验教学由原来的10学时增加至12个学时。36学时的理论课包含了单级运算放大器、差分运算放大器、无源/有源电流镜、基准电压源电路、开关电路等多种电路结构。12个学时的实验教学中2学时作为EDA工具学习,留给学生10个学时独自进行电路设计。从而保证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课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论

集成电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而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根据调研结果,分析目前集成电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提出“4+3+2”专业课程体系,并对专业课程讲授内容进行优化。从而满足我校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为培养实用创新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段智勇,弓巧侠,罗荣辉,等。 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5 )。

[2]方卓红,曲英杰。关于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7,(27)。

[3]谢海情,唐立军,文勇军。 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电力教育,2013,(28)。

[4]刘胜辉,崔林海,黄海。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22)。

[5]杨媛,余宁梅,高勇。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 )。

[6]殷树娟,齐臣杰。集成电路设计的本科教学现状及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4 )。

篇6:信用风险定价方法与模型研究

信用风险定价方法与模型研究

2.信用悖论(credit  paradox)现象

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着信用悖论现象。理论上讲,当银行管理存在信用风险时应将投资分散化,多样化,防止信用风险集中。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客户信用关系,区域行业信息优势以及银行贷款业务的规模效应,使得银行信用风险很难分散化。

3.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

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明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主要取决于与借款人相关的非系统因素,如借款人财务状况、经营能力、还款意愿等。基于资产组合理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基于组合套利原理的套利资产定价模型都只对系统风险因素定价,信用风险没有在这些资产定价模型中体现出来。

4.信用风险数据的获取困难

由于信用资产的流动性较差,贷款等信用交易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性以及贷款持有期长、违约事件频率少等原因,信用风险不像市场风险那样具有数据的`可得性,这也导致了信用风险定价模型有效性检验的困难。正是由于信用风险具有这些特点,因而信用风险的衡量比市场风险的衡量困难得多,也成为造成信用风险的定价研究滞后于市场风险量化研究原因。

二、信用风险模型及其发展

信用风险定价的突破性进展始于1974年,莫顿(Merton)将期权定价理论运用于有风险的贷款,并将违约债务看作企业资产的或有权益,利用期权理论进行定价分析。模型基本假定某个企业在其资产价值降低到其债务价值以下时就发生违约。之后Black和Cox(1976)、Geske(1977)、Longstaff和Schwarz(1995)、DSa(1995)以及Zhou(1997)等一大批金融学家对其模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推广,由于这些模型都是基于BSM(Black  Scholes  Merton)的股票期权定价模型,因此也称为结构化模型。

根据基于期权理论的信用风险定价思想,企业违约与否决定于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如果贷款到期时企业市场价值高于其债务(贷款),企业有动力还款;当企业市场价值小于其债务时,企业有违约的选择权,因此可将银行的贷款收益看作卖出一份借款企业资产的看跌期权。

为了易于理解,假设市场是无摩擦的,交易成本及税收为零,无红利分配,且企业只有一笔贷款,则企业的价值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贷款一旦转化为具有固定到期日T的无息债券,那么企业必须在T时偿付债券的本金F;如果公司市场价值V[,t]低于其债务价值F,一旦在到期日T发生违约,则资产即转让给债权人。如果企业到期能够支付本金,则企业市场价值超过债券本金的部分属于资产所有者。

债务支付形式为:

附图

则到期日T企业资产的价值为:

E(T)=Max(V[,t]-F,0)

贷款的收益函数上部固定支付和底部的呈长尾形的风险,也与股票的看跌期权的出售者的收益函数相似。如果股票价格超过执行价格,则期权的卖方持有卖权费用;如果股票价格低于执行价,则期权的卖方会遭受重大损失。因此银行发放贷款的收益与卖出一份借款企业资产的看跌期权是同构的;因此违约的选择权价值如同BSM期权定价模型一样,均取决于5个相似的变量。

一份股票的看跌期权的价值=f(S,X,r,σ[,s],T)

一项风险贷款的违约选择权的价值=f(V,F,r,σ,T)

其中S为股票的价格;X为股票的执行价格;r为短期利率;σ[,s]为股票价值波动性;T为期权到期事件或贷款的时间限度;V为企业资产市场价值;F为债券的面值,即贷款值;σ为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波动性。如果可以得到企业资产的价值和波动

[1] [2] [3] [4]

CAD与GIS空间数据转换方法研究

基于GIS的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线性代数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网络GIS与网格GIS的比较分析

实践与反思

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读《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实践与研究》体会

地方本科院校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管理会计实践篇:预算与效率研究论文

GIS与水质模型集成研究与实践(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GIS与水质模型集成研究与实践,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