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初探

时间:2022-11-28 11:01:13 作者:红烧肉批发商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红烧肉批发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初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初探,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初探

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初探

文章依照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仿生学研究.首先,创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分析模型,并对其结构要素及功能进行了简要分析,论证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的完整性;其次,对其功能进行了分析,论证了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对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推动作用.

作 者:赵宗更 王晓凤 郭凤兰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54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2004 “”(3) 分类号:F406.14 关键词:仿生学   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生态系统  

篇2: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是维持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通过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序发展及无锡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了产业经济评价计量模型.

作 者:唐建荣 丁卫国 吴圆一 TANG Jian-rong DIN Wei-guo WU Yuan-yi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063 刊 名: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2 1(2) 分类号:F427.53wx 关键词:高新技术   竞争力   因子分析   评价模型  

篇3: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概述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概述

陆地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碳循环模型已成为目前研究陆地碳循环的必要手段.本文针对有关碳循环研究方面的.进展,介绍了陆地碳循环模型的基本结构、碳循环过程中涉及的两个基本模型以及目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两大类型,并通过对现有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式的分析,指出了未来陆地碳循环模型的研究方向可能是发展基于动态植被的生物物理模型.这种耦合模型也可能是地球系统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 者:毛留喜 孙艳玲 延晓冬 MAO Liuxi SUN Yanling YAN Xiaodong  作者单位:毛留喜,MAO Liuxi(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孙艳玲,SUN Yanling(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

延晓冬,YAN Xiaodong(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刊 名:应用生态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年,卷(期):2006 17(11) 分类号:P467 P593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模型  

篇4:DDT对池塘模型生态系统的影响

DDT对池塘模型生态系统的影响

运用微宇宙实验方法研究了浓度为0.2、2.0、20.0和200.0μg・L-1的DDT对池塘模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实验过程(4周)中对照组和浓度为0.2、2.0、20.0和200.0μg・L-1的DDT暴露组水体pH均值分别比实验前下降了0.28、0.19、0.15、0.38和0.37,电导率均值分别下降了 6.3%、3.1%、4.7%、6.6%和8.6%;对照组和0.2、2.0、20.Oμg・L-1组水体溶解氧(DO值)分别上升了27.3%、28.1%、26.4%和14.4%,而200.0μg・L-1组的DO值下降了7.2%.各组中总磷浓度在实验中后期即下降到较低的水平,总氮的浓度也大幅度下降.和对照组相比,200.0μg・L-1的DDT对大型水生植物优势种类浮萍(Lemna minor)的生长繁殖具有抑制作用,而其它浓度的DDT具有促进作用;DDT对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的生长影响不明显.DDT 可使浮游动物种类减少.2.0μg・L-1的DDT对方形网纹(Ceriodaphnia quadrangula)、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均具有促进作用,20.0和200.0μg・L-1的`DDT使轮虫和介形亚纲动物数量在实验后期上升,除此以外,随时间的推移,各浓度的DDT使各类浮游动物密度下降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与实验前相比,对照组以及浓度为0.2、2.0和20.0μg・L-1的暴露组中凸旋螺(Cyraulus convexiusculus)重量分别增加了12.8%、5.3%、102.2%和219.9%,而200.0μg・L-1组中凸旋螺蕊最下降了33.8%.随着DDT浓度的升高,微宇宙中的细菌总数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整个实验过程中,对照组的群落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P/R比值)的平均值接近于1,表明生态系统成熟稳定;而各暴露组P/R比值均大于1.1,这可能与DDT对浮游动物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而对水生植物没有明显影响有关.

作 者:何忠文 席贻龙 陈艳 张根 温新利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高校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芜湖,241000 刊 名:生态毒理学报 英文刊名: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 年,卷(期):2009 4(4) 分类号:X171.5 关键词:微宇宙   DDT   大型水生植物   浮游动物   群落代谢   毒性  

篇5:一类生态系统演化模型的极限定理及其应用

一类生态系统演化模型的极限定理及其应用

生态系统演化模型有着重要的应用.首先定义了一类生态演化模型,然后给出了时间趋向于无穷大时,系统的总人口数的.期望是爆炸(即为无穷大),还是灭绝(即为有限)的充分必要条件.并且作为一个应用,证明了系统的总人口数的期望有限等价于一类随机游动具有一个正速度.

作 者:王华明 WANG Hua-ming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北京,100025 刊 名: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 23(3) 分类号:Q141 关键词:生态模型   数学期望   爆炸   随机游动  

篇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摘 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前提。利用 2000―相关数据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存在R&D投入相对规模不足、有科研机构的企业比例少及行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问题;对策建议

一、高新技术产业定义

高新技术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有重大影响力,能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统称。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资本密集、高风险性、高收益性和外部经济性等特征。高新技术产业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是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在“九五”和“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在国际的排名有明显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逐步发展;1995到的发展期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由4098亿元增长到34429亿元,增长了8.4倍。

2.1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20,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全国88家高新区上报统计的高新技术企业总计5.96万家,实现营业总收入131595亿元。

2.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为主体,医药制造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为辅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2.3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中国高技术企业数为28189个,较金融危机前的21517个增长31%,较增长了1.89倍;科技机构数由金融危机前202217个上升到3184个,增长了43.6%。至2010年末,中国高技术企业有科技活动人员39.40万人,比20的26.097万人增加了13.3万人,增长51%。

2.4投入强度加大,产出效益明显提高。

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为6945亿元,是2000年的12.34倍,投入明显加大。产出效果明显,其中发明专利大幅上升。2010年中国高新技术专利申请数为59 683件,占全国专利申请数391177的15.28%,是2000年2 245件的26.59倍;2010年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为42820项,是 2000年的13.8倍,这说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的强度加大,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2.5贸易额高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最近10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得到了较快发展,进出口总额从的1105.6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9050.8亿美元,增长了8倍多。据此计算,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外贸中的比重从20的21.7%提高到2010年的30.4%。

三、存在的`问题

3.1规模总量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尽管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其规模总量仍较小。201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只有18.7%,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1.5%,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出口额在世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较低。

3.2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从R&D经费投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值为1.35%,2011年该比值为1.41%,十年间仅增长0.06个百分点。从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20为 1.27%,到2011年该数值为1.75%,年均增长0.05个百分点,增速十分缓慢。R&D 经费投入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标准,难以支持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3.3高新技术人才匮乏。近年来,我国在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2011年,我国已经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409所,在校研究生164万余人,毕业研究生43万余人,但最终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科研工作的却不多。2011年我国R&D机构数3254个,R&D 人员全时当量为42.7万人年,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可见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针对我国实际国情,应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1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引领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趋严重,现有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矛盾越来越突出。为获取发展优势,应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宽带网络和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速度。

4.2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从世界范围看,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核心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尤其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高新技术。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4.3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表明,高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政府应当在正确的指导思想基础上,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其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要求政府要有超前的战略意识,把准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实施正确的高新产业技术路线,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4.4强化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把高新技术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掌握高新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企业家。一方面要加强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把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作为强国战略的重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要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人才成长的外在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肖艳,胡洋.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11(5).

[2]刘照德.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2(6).

篇7:《生态系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食物链食物网等主要内容,教材中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让学生对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有个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阐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因此,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江苏省的高考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在高考说明中是A等级,即为了解,所列知识点要能在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关系及其数量变化关系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知识填空、判断举例、学生板演四中成分的关系,四种成分的判断,练习来突出重点,利用知识填空,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讲解,习题训练来解决难点。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提前复习,教师认真批改。授课中以板书和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讲练结合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五、学习方法

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练习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本身对本部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高考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理解高考的重难点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六、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较多,如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等,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学生或多或少有些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来展开。

七、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

请据图回答:

(1)该图所示成分构成一个 ,阳光是它的

(2)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 ,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 。

(3)蛇占有 条食物链,占有的营养级有 。

(4)螳螂和黄雀之间存在 关系

(5)若螳螂全部迁走,则黄雀的数量将会 。

(6)动植物尸体是由图中的 通过 和 这两种作用分解的。因此该生物在生态系统的 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一个题目来检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情况,使学生知道哪里有问题,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也能使老师清楚存在的问题,对于问题能更好的重点讲解。

2、知识网络

3、要点讲解和练习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P201回扣基础要点一]学生整理基础知识,完成[练一练]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P201回扣基础要点二]学生整理基础知识,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说明]

1、细菌都是分解者

2、动物都是消费者

3、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4、植物都是生产者

5、温度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P202考点突破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 学生看书记关系图,后板演,教师分析四中成分的关系

(2)四种成分的判断 上面一点内容理解透彻的话,这一个知识点就不需要多讲解,学生回答就可以了。

[P202对位训练1、2、3]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P201回扣基础要点三] 学生整理基础知识

通过一条食物链:草 → 兔 → 狐 →狼 来分析各种生物分别属于哪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级别,所属生物类型,营养状况,内容较简单,采用学生回答的方式。

最后,学生前后相互说写食物链中需要注意的要点,讨论好后,请学生来回答。

[P203对位训练4、5]

[P203考点突破考点三]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动

举例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生物数量的各种变动情况

[P203对位训练6、7、8]

最后,回到知识网络,回顾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难点。

八、作业布置

定时检测 P325 第36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

九、课后反思

这节课复习的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备课时就决定采取教师少讲,学生多背,多说,多练的方法,但是学生的说背练多了以后,课堂上的时间相对就较难把握,因为像这样的基础复习要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使每一个学生通过一堂课都有所收获。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在备课时,在课前,对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做更好的了解,这样能更好备好课,把握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篇8:《生态系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第二册第8章第3节第2课时。本节课内容是第8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很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类型》,老师布置了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成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各成分的细化和相互关系并不十分清楚。

三、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应用)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2)情感目标: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教学难点: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2)生态系统实际例子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法、学法

教法:体验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传统传授法结合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程序(以40分钟计算)

(一)导入

①复习上节课的重点知识,让同学们回忆起生态系统等概念,从而为新课的导入做铺(3min左右)(教学方式:师生共同回顾)

②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现有以下几种生物:青草、吃虫鸟、蝗虫、细菌、猫头鹰,请运用所学知识,用箭头的形式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特意给出 “细菌”,为强调“这里的食物关系是捕食关系”埋下伏笔。)学生分析并展示分析结果: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其中的各个成分及其作用(因布置了提前预习才可以做这一步)(5min左右)(教学方式: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二) 新课教学(20min左右)(教学方式:教师讲授)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共同归纳:

①生态系统的结构

1、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光、热、空气、无机盐、水分等系统

2、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但光合细菌也是)的结构

3、消费者:初级、次级、三级……

4、分解者:(一般为微生物)

【过渡】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 由此我们需要引进两个新的概念:食物链与食物网

②食物链(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要求:

1、概念上的理解

2、食物链中非生物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辨别 3、实际例子的分析

【分析】:青草、蝗虫、吃虫鸟、猫头鹰间的食物关系为捕食关系,而与细菌间则不是。 同时特别指出:这是一个食物链,细菌在这种食物链中没有占据相应位置。并写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青草→蝗虫→吃虫鸟→猫头鹰。 说明:食物链的起点、终点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结合老师讲解,共同归纳:

③食物网(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要求:

1、概念上的理解

2、食物网中食物链的寻找以及各食物链中非生物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辨别

3、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区别与联系

4、实际例子的分析(教学方式: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三)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为下节课“能量流动”内容埋下伏笔(10min左右)(教学式:师生共同回顾)

提问:1、生态系统的组成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2、食物链与食物网有何关系?

『例题』如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图解,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中共有几条食物链?

(2)鱼与贝类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该图未体现出来的成分还有哪些?

(四)作业布置(2min左右) 课后作业:

1、P88复习题,

2、自己运用所学,设计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预习:下节课要讲的内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六、板书设计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光、热、空气、无机盐、水分等生态系统

2、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但光合细菌也是)的组成

3、消费者:初级、次级、三级……

4、分解者:(一般为微生物)

(二)食物链与食物网

1、食物链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

2、实际例子的分析:草→蝗虫→食虫鸟→猫头鹰

3、食物网的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4、实际例子分析

七、教学反思

7.1以学生为主体,圆满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本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本节课从一个实际例子引出所讲内容,在讲解知识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学习了相关知识,而且在讨论中充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学生参与度高,学习兴趣浓,很好的完成了三维目标。

7.2 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贯穿于依照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应该落实好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求得结论。因为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在科学上已有定论。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本节课从一开始就通过提出问题产生了悬念,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引出一个新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帮学生将复杂的实验简单化,是他们在探究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在快乐的活动中轻松的解决问题。 7.3充分整合不同版本教材中的课程资源。

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内容,初中教材、原来高中人教版教材、现在新人教版教材等,每一版本的教材都有其长处,我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整合了各个版本教材的优点,尽量将知识和实际例子结合,使其直观化,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7.4不足之处。

本堂课由于相对来说知识点较为分散,而且多为灵活运用性的知识,在学生理解和老师教授过程中均存在一定难度。在选择教授方法时还有待改进。另外还要更注重时间的合理安排。由于教学过程中受课堂教学时间和班级较大的限制,难以组织学生进行室外的调查、探究过程等活动。若有条件,应该组织全班同学把课堂搬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就能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更深刻、更真切的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生态意识。另外,如果时间充裕,老师对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详细点评,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营造孵化体系 催生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六大瓶颈

美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启示

教学模型计划书

教学设计模型

高中生物说课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六大问题分析

关于模型设计实习总结

第一次做航空模型

addie教学设计模型

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初探(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初探,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