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 第1篇: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第2篇: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第3篇: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第4篇: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5篇: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第6篇:例谈创新思维的培养第7篇: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第8篇: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第9篇: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第10篇: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11篇: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12篇: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13篇: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第14篇: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第15篇:高职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第16篇: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途径初探论文第17篇:例谈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第18篇: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第19篇: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第20篇: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一大热点和难点.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得到发展.如何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 教师必须结合英语学科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科学方法.
作 者:蒋虹 作者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111004 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G642.5 关键词:创新思维 英语教学 激发潜能篇2: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江西 宁都 谢雪玲
当前,素质教育已在全国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实践和推广阶段。《新课程标准》凸现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这个理念。在具体教学中怎么贯彻这个理念?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英语教学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潜能,健全学生独立的个性,使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灵活自如地掌握知识。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开创新局面呢?下面是笔者的探索与思考。
一、创设融洽环境,点燃创新火花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首先要注重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关爱他们、赏识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相信他们都具有巨大的潜能可以挖掘,这样才能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不害怕犯错误,敢于求新,他们的创新火花才能被激发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觉到真正的师生平等,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特别要鼓励那些具有差异性、可发展的学生,并培养他们积极地发展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各种课堂游戏和情景表演中,与学生同欢乐、共学习,使自己成为课堂学习中的平等一员。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和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当学生说错了,教师不能直接说“No”,而是微笑着对他(她) 说:“Please think it over.”“Try again.”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无论对或错,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和表扬。
二、放飞学生心灵,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以解决学习中所提出的问题为前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观点、新想法、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改变以前单一的填鸭式做法,突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以发散思维为突破口,激励学生的求知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上新课前我在班上做了一个调查,发现班上许多学生的家长吸烟,问题相当严重。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What can youdo to persuade your family members to give upsmoking?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中各抒己见,互相交流。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发状态,做到了语言的活学活用,从而达到了外语教学的交流目的。同时,若能长期坚持下去,可促进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以及探索创新精神的'建立和养成,特别是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及创新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
三、增添教材内容,实践创新思维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最直接的桥梁。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主动创新能力时也可添入其他元素,使教学脱离单一传授知识的状况。增添教学内容就是从课文的情景中迁移到新的情境,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出来。教师应让静态的课本动起来,使枯燥的知识传授与生动的活动、具体形象等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Saving the earth”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环境污染的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如此,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节英语课的创新就体现出来了。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节奏紧凑多变,效果明显,学生往往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这样,学生的整个身心都被吸引,就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改变评价观念,发展创新个性
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和表扬、体验成功喜悦的群体。在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也将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产生。在评价中,教师要坚持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体验成功喜悦的心理需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教学注重教学评价中要多用赏识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给予更多的正确、客观、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信心,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学习的快乐的情感体验。例如对优秀的学生,应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应给予激励的评价,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五、开展课外活动,提升创新活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日常生活场景融入英语课堂。比如学生可以在假期与同学自编、自导、自演喜欢的短剧,再进行汇报表演,也可以针对当今的热门话题进行即兴辩论。除此之外,还可开展社会调查、续写故事、演讲比赛等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创新充满活力。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善于探索、积极引导、巧妙开窍,创新就在课堂上,就在书本中,就在大脑里。
(宁都县第三中学)
篇3: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书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学活书本,变得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会学习,会探索,并且学好英语。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孩子的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例如:在教nose,ears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捏捏学生的鼻子、摸摸学生的耳朵,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另外,教师要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有时学生说错了,教师不直接说No,而是微笑着对他(她)说:“Please think it over.”。只要学生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教师都要予以表扬。
二、在想象中创新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教Apples are sweet. Grapes are sour.就尽可能利用形体语言来演示。吃一口苹果表示很高心的样子,吃一口葡萄捂着脸表示很酸的样子。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老师讲的意思。接着可以再要求学生说出有哪些水果是甜的,哪些是酸的`。
在练习Do you like……? Yes,I do.(No,I don't.)句型时,教师可以画一个动物园,里面有各种动物。让学生们想象他们在手拉手参观动物园,两人一问一答:Do you like the little panda? Yes,I do. Do you like the big bear? No, I don't.……或者让一学生充当小记者,去采访其他同学都喜欢什么。这时小孩子们都非常高兴,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要做小记者,去了解其他同学的喜好。
教师还应多角度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在学习动物名称时,可以先将小动物的声音录制下来,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声音和样子来学。例如,cat,cat,喵喵喵;dog,dog,汪汪汪,……这样,学生就会很有兴致,有的装成猴子,有的扮成小狗,……。再难的词在学生口中变得流利起来,枯燥的单词很快被学生记住。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篇4: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哪个国家拥有的人才越多,哪个国家的国力就会越强大,而要出人才,最重要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国家教委一再强调: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一定要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精神,而要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就要对有关应试教育的一些教育观点和做法有所改变。传统的教学论把教师的基本任务仅仅看作是教学现成的知识成果,而不是着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大的危害是损害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改善现行教学过程最主要的办法是变单纯讲授为有讲有练,变死记硬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高低之分,“高”指杰出人物的创造力,他们创造的新事物对整个人类来讲,都是新的,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创造;“低”指对社会来说不是新的,但对自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活动所表现的创造力。在英语教学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着力培养学生们这种对自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发展他们的智力,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
创造性思维是伴随着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是人脑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是思维素质、思维心理、思维形式、思维环境和思维效果的系统综合反应,是创造能力体现的核心因素。韦特海默(M.Wertheimer)认为,创造思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我们关于某一现象的知识拆开、解构;一是将其重构、重组,以获得新的洞见和新的认识。
中学的外语教学,是通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让学生去接受知识,获得知识,了解和认识世界,扩大视野,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形成言语技能,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语言符号记载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蕴涵着极为丰实的文化信息,语言反映文化,传承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文化内容。它是人类知识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外语教学中的创造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环境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语言,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去习得语言,这就是学生的“创新”活动。这个活动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
由上可知,教师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境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应各自扮演的角色:教师是导航者,学生是探究者,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导、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地向着既定的方向进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系统中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和教学方法这五个动态的子系统。其中,教学目标、内容、学生、教师是基本固定的,而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决定能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之一。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的基础。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想象。我们可以用图形、表格、模型、语言描述、提问等,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在向学生作自我介绍时,我不是像往常一样叙述自己的姓名、学历、兴趣、爱好等,而是问: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e? 得到肯定回答后,再问: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e? You can ask me any questions. 开始是一阵沉默,当学生意识到真的可以向老师发问后,他们的注意力马上转入“问什么问题好呢?”,这可是表现自我的一个好机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立即被激活,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了:What's your name? Where did you study English?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Do you like teaching English? Do you like our school? Do you like sport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ad students? Do you have a boyfriend? What are you interested in? 偶尔老师也向学生提些问题,如:How do you spend your free time? 在一问一答的语言交流中,不仅增进了师生间的了解,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平时学习课文时,向学生提出评估性的问题:如:SEFC BII U.6 What do you think of stamp collecting? SEFC BII U.9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ollution in China? 也可以提出非限答型的问题,如:SEFC BI U.18 What do you think Jeanne would do after she heard Mathilde's story? U.19 If you are Mr. Little, boss of the company, what decision would you make about Ms King? 或者是有交际意义的问题,如:SEFC BII U.19 What can we do to stop the pollution around us? 又如在学习SEFC BII U.19 A Freedom Fighter,让学生扮演电视台记者采访Martin Luther King, Jr., 和BIII U.1, 假定Madame Curie60岁生日,你作为崇拜玛丽居里的新闻记者去采访她。以上语言活动可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言环境中自由飞翔。
二、讨论法--发散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被动地接受,即使有交流,也是课堂中个别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简单的对答,课堂提问某个学生时,学生往往处于紧张、惶恐的心理状态,对老师所提问题是一种应付的回答,有的甚至不答,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是不能积极思维的,当然更谈不上创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要构建、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如涌泉奔放,并在讨论中不断校对自己的想法,增强对自己思维的批判性。
在讨论中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常用的方法,也有打破常规、突破定势的创举,他们经常选取、抽象、借鉴其他事物的局部之处,进行移植再生,智慧的火花会时时呈现。同时教师也参与其间,并不时抛入“石子”再激微波,“鼓动”学生推波助澜,让学生再造汹涌的创造性思维浪潮。
如:在学习的时候,由于引入新课时我在班上做了一个民意调查,发现班上53人中有40位学生家中(父、兄或爷爷、奶奶)有人抽烟,问题相当严重,在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了抽烟的危害,抽烟对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时,我设计了本单元的讨论题What can you do to persuade your family members to give up smoking? 学生分组讨论,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中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有些学生还介绍家人戒烟的成功经验,有些学生希望发明一种药,让抽烟的人吃后对抽烟失去兴趣。讨论法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发状态,也符合外语教学的教育规律,因为外语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做到语言的活学活用,才能形成语言技能从而达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若能长期坚持,可促进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探索创新精神的建立和养成,特别是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及创造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现行高中英语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只要留心挖掘,精心设计讨论题,必定能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讨论法还可应用于阅读理解与完形填空的练习中,学生对一些较难的阅读理解题进行讨论,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学生的阅历、背景、知识面不同,可以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诱导,从而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深入到文章的本质上理解。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三教学”理论(素质教育:理论、操作、经验)认为:在信息化、国际化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对于青少年来说仅仅习得现成的教科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流,必须确立起能够正确应对环境挑战并构筑更有意义的生存方式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开拓精神、建设精神及其力量,“第三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教育,它立足于新的学习观,把兴趣、爱好、态度和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等作为学习的基本要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发展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机械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他认为,学生和科学家的智力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无论掌握一个概念还是解决一个问题,发现一个科学理论,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他大力提倡发现法学习,所谓发现法,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要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没有学生自主联想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新思维也就无从谈起。需要是创造之母,只有在学生感到学习的需要时,才能在学习上进行不断的追求,创新才能成为可能。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被动学习,如被动地听教学讲解、识记单词、语法规则、句型,变为主动的求知,比如教完SEFC BII U.4 Newspapers时,我先向学生提出:假如你是“体育报”的总编,你如何办好这份报纸?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便特别留意办报纸的各个程序,然后用于自己的办报策略上,而且想方设法办出自己报纸的特色。向全班汇报时,除了课文所述的常规步骤外,往往能加上自己的一些创新思想,如,招聘高素质的记者,增加采访车,对报料人进行定期表彰等。这样的教学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态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篇5: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它涵盖的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英语学科的教学就是根据学科特点,通过对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掌握学习语言的规律。
听,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听是语言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初始的感知环节。英语听力教学,一方面是通过语音听力训练,让学生达到听懂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语言环境。其中,可以通过听前联想和听后质疑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听前联想。即教师事先要把所要听的内容主题告诉学生,由学生针对主题进行讨论、联想和猜测,并预知将要听到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激活学生思维,并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听后质疑。即听完一篇材料后,请学生自己提出一些较深层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再由学生自主作答。无论是提出疑问或给出答案,或进行评头论足的评价,都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老师既不要加以限制,也不要予以暗示,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说,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普遍存在害羞、怕错等心理障碍,对开口说英语往往显得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就要努力创造宽松的环境,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并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如组词成文,教师提供词汇,由学生将这些词汇组成短文,遣词造句,让学生用新单词进行造句,既可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复述课文,让学生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出来。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并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个性。创设语境是让学生张口说的关键,也是最能调动积极性的办法。通过举办“英语角”、成立英语学习兴趣小组、英语俱乐部等,把学生带到真实的交际情景中,可以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发挥想象力并进行创造。
读,挖掘创新思维的因素
读,不仅仅是采集信息,吸收信息的过程,还是通过理解、加工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从阅读过程中挖掘创造思维的因素,是有效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条途径。这条途径可以有两种方式:
读前预测,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标题、关键词、情景等环节对要阅读的内容进行预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读后质疑,是启发学生透过表层意思挖掘深层内容的过程,需要学生丰富的联想,主动的思维,最终提出有质量的质疑。写,表现创新思维的手段写是语言的综合运用,是表现创新思维的手段,这种表现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表达:即看图作文,给出几幅图画不作任何文字说明,让学生联想,编故事、写评论、作说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改写,让学生通过对原材料的加工处理,用自己的思想再创造性地表达出来;扩写、续写,都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拓展空间,可以创造更丰富的内容。
应该说,学生的创新潜能贯穿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大胆探索的观念,才能按照学科特点,为学生营造出形成创新思维的环境,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篇6:例谈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谈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谈创新思维的培养文/庄友军
创新思维方法是可以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通过近几年的创新思维教学的探索,我认为训练中应力求掌握几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发散性思维
从思维的逻辑形式上看,发散思维是收敛思维的发展。一般的说,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都是发散思维的结果。从发散思维特征上看,表现为思想方法单一,不能从各个方面去考虑问题,思维变通性差,不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创造能力差,很少提出新的方法和独特的见解,从发散思维的具体形式上看,表现为数学想象能力、数学直觉能力和数学猜测能力较差。所以我们要多加强数学发散思维的训练。
例1.如何用6根火柴摆出4个正三角形?
思路分析:如果在平面上试了又试,摆不成以后,思维要向空间发散,问题就解决了。
例2.某人上班时步行,回家时坐车,在路上共花一个半小时,如果往返都坐车,全部行程只需30分钟,如果往返都步行需多少时间?
思路分析:若此人用第一种方法往返两次,相当于坐车,步行各往返一次。所以步行时间是1.5×2-0.5=2.5小时。
通过以上类似题型发散思维训练,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达到创新之目的。
二、逆向性思维
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很多学生考虑问题习惯于从正面入手,因此要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当正面情况困难多,而反面情况困难较少时,应采用逆向思维。
例3.某次运动会乒乓球单打比赛共81名运动员参加,如果采用淘汰制,那么决出冠军需要安排多少场比赛?
思路分析:对于这个问题,习惯思维方向是从得胜者的角度考虑:第一轮比赛,80名运动员需安排40场比赛,1人轮空;比赛后余下41人进入下一轮比赛;第二轮比赛40名运动员安排20场比赛,1人轮空。比较赛后21人进入第三轮比赛……这就是顺向思维。但这种思维过程比烦琐。如果改为逆向思维即从被淘汰者的角度考虑,每场比赛淘汰1名失败者,决出冠军的过程共80人要淘汰出局,故应安排80场比赛。
例4.计算:(/2+1)2002・(/2-1)2002
思路分析:此题直接计算无法计算。如果将公式(ab)n=an・bn反过来使用:an・bn=(ab)n,即可解之……
顺向思维解题既麻烦,有时还无法计算,更容易出错,采用逆向思维解题既简便又明了。逆向思维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好处。
千淘万漉虽辛苦,豪华落尽见真淳。创新的汗水总是和思维的优选相伴的。
(作者单位 湖北省当阳市河溶初级中学)
篇7: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横向思维法
横向思维是将思维对象从横的方向,依照其各相应的部分的特点进行思考,从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部位,确定如何改进的思维方式。(列举、模块、并存)
二、纵向思维法
将思维对象从纵的发展方向,依照其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思考,从而推断出下一步发展趋向,确定研究内容的思维方式。(顺序、流程、延伸)
三、逆向思维法
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反过来,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一种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思维方法,常常能出奇制胜。(都说好,就思考其坏;说不)
四、侧向思维
将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稍加扭转,另辟蹊径,换个角度,采用被人忽视的方法解决问题。它与逆向思维法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从问题的反面,而是从侧面的某个角度来进行思考。(正面进攻、歪打正着,淘金受河阻)
五、分合思维法
将思考对象的有关部分,从思想上将它们分离或合并,试图找到一种新的产物的思维方法。分合思维包括分离思维和合并思维。(分离——合并)
六、颠倒思维法
将思考对象的整体、部分或有关性能颠倒过来,以求得新的思维产物的思维方法。
颠倒思维法包括:上下颠倒、左右颠倒、前后颠倒、大小颠倒、动静颠倒、快慢颠倒、有无颠倒、是非颠倒、正负颠倒、内外颠倒、长短颠倒、好坏颠倒、主次颠倒等等。
七、质疑思维法
不迷信书本和权威,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也不人云亦云地跟着别人的思路转,敢干大胆质疑,并在质疑的基础上推翻旧理论,创立新学说或做出新发明的思维方式。
八、克弱思维法
就是在创造研究过程中遇到障碍时,能够潜心寻找有关事物的弱点,并作为新研究的着眼点。攻克了弱点,就能够解决问题。克弱思维法是古今中外创造发明活动的中心,是人们打通思维障碍,会议营销,进行创新发明、技术革新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创新的策略
绝大多数的创新方案,都可以用以下5种策略来制定:
1、迁移策略:把别人的好创意、好方法借用过来,和自己原有的资源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创意。
活字印刷本来是中国古代的发明,但因为我们汉字的字数太多,使得这套印刷方法并不能大规模地投入使用,导致活字印刷技术当时没能在中国本土开花结果。
可在欧洲就不一样了,他们的语言最多就26个字母,这让活字印刷技术如鱼得水,并以极快的速度得意推广和普及,盛开了一朵非常璀璨的创新之花。这就是杂交的效果,可以说所有的创新本质上都是杂交。
2、加法策略:将目前已有的两个或多个单一的产品元素组合起来,形成新的产品。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X射线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都已经成熟,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豪斯菲尔德就把这两项技术结合在了一切,发明了CT扫描仪。
3、减法策略:把产品中的某一个元素去掉,让剩下的元素成为一个新的产品。不过请主意,删掉的部分应当是产品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又不是最核心的和最无关紧要的功能,才能让减法策略发挥最大的威力。
比如,把有线耳机的线去掉,就有了无线耳机;把博客文章从不限字数减少到140个字,就有了微博;摩托罗拉把手机的键盘去掉,就有了没有键盘的手机等。
4、乘法策略:对产品的某一部分进行复制,再重新整合到产品当中。
宝洁公司在一瓶空气清新剂内放入了两种不同味道的香水盒,以及将除臭剂和清新剂放在一个瓶子里,这样就可以交替使用,其销量几乎是其他空气清新产品的两倍。类似的例子还有“三路灯泡”,多锋剃须刀等。
5、除法策略:是指将产品的某个某一部分分解成多个部件,再用新的方式将它们重新组合。
盒装牛奶是由纸盒、牛奶、不同口味的香料和吸管构成的,如果把牛奶中的香料和吸管组合在一起,这样,只要用不同的吸管就能喝到巧克力口味的牛奶、草莓口味的牛奶、以及老干妈口味的牛奶了。目前国外已经有商家这么做了,人们把这种吸管称为“神奇吸管”。
在以前,人们在登机检票的时候才会打印登机牌,后来才逐渐将这一部分职能分离了出来,从而产生了自助值机;银行的ATM机也是来自同样的原理。
篇8: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指它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客观事物,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对一类事物非本质属性的摒弃和对其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
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课程新标准》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任务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更新观念。创设民主课堂
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班上倡导一种民主、合作的作风,这同时也有利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而传统教育强调:“师德尊严,教师权威”,这就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组阻碍。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愤我改变了与学生的称呼,把上课的问候:“同学们好”改为 “朋友们,你们好”,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我为自己约法三章,从开始走进教师到最后离开教室都要面带微笑,满怀激情,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争论,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学生上课的心情轻松了,思维也随之变的愈加活跃,进而创新的火花就会不断地绽放。
二、创设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习惯,也不仅仅是教会个体上下求索、解疑求知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构建学生协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自己的疑问发现后敢于宣告于众,让所有的学生协作起来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拓展独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汲取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的目的。
篇9: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者/张 刚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设计互逆式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引导学生“逆向”解题,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促进逆向思维习惯的形成;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习惯,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创新、得以张扬。
关键词:数学;思维;引导;培养;创新
一、设计互逆式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正面讲授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互逆因素,精心设计互逆式问题,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定式,逐步增强逆向思维的意识。如,在教学“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时,推导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进而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推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通过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然后通过列表整理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以及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在对比中突出这些单位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加深对这些单位意义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逆向”解题,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
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如果学生正面解题感到困难,甚至难以下手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去考虑,这时往往会很快找到解题思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案,启发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正面转向知识的反面,教会学生从正反两面去考虑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互变性。正确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解题,不但可以减少运算量,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而且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逆向思维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促进逆向思维习惯的形成
为了进一步打破学生禁锢于正向思维的定式,培养他们双向思维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逐步启发引导,适时点拨,提高学生互逆思维转换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素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要求学生回过头来验算其解法是否正确,如学生解出一道应用题后,则要求学生以求出的问题为已知条件,把原题的一个已知条件当作问题验算此题。
四、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习惯
1.一空多填
把唯一性的填空改编成一空多填式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完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为使学生更加熟练计算进位加法,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组填空,要求其尽量多填,使等式成立:8+6=□+□,□+□=6+5,□+4=6+□,9+□=□+7。又如,在教学“亿以上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后,为了让学生拓展思维想象的空间,教师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题目,□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53□0000000≈53亿,69□987≈70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一问多答
教学中的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和定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和描述。如,学了三角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对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进行描述,会有如下答案:等边三角形、等角三角形、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特殊的锐角三角形、特殊的三角形。这样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又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一题多问
只给出已知条件,让其探求结果的可能性。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后,给学生留下这样的问题: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2/5米,第二根2/5用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学生都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哪一根用去(剩下)的长一些?”“哪一根用去(剩下)的短一些?”那么解答时要注意什么呢?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马上活跃起来:如果钢管的长正好是1米,那么这根钢管的2/5正好是2/5米,这样两根钢管用去(剩下)的正好同样多;如果钢管的长度小于1米,那么第二根钢管用去的米数就小于2/5米(剩下的就多一些),这样第一根钢管用去的米数就长一些(剩下的'就少一些);如果钢管的长度大于1米,那么第二根钢管用去的米数就大于2/5米,这样第二根钢管用去的米数就长一些(剩下的就少一些)。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根钢管用去的长度是随着钢管全长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是不确定的。这样就恰到好处地训练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4.一题多解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教学的艺术就是想方设法鼓励学生的艺术。他有一句名言:我提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怎么想就怎么说。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教学“体积”的概念时,先进行了挤牙膏游戏活动,通过此游戏使学生理解了物体占据空间有大有小的基础上,然后让他们进行想象:“哪些物体占据的空间较大呢?”有的学生想到了高大的楼房;有的学生想到了海水;还有的学生想到了卡通片里的大力士等等。接着老师又问:“哪些物体占据的空间较小呢?”有的学生想到了蚂蚁;有的学生想到了灰尘;还有的学生想到了水里面的微生物……这就是借助“想象”的发散,使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感知。对小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要尊重他们不同寻常的提问、想法。这样,学生通过想象,思维发散性得到了训练,使思维富有创新性。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洪县梅花中心小学)
篇10: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是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创造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实施创造性教学是以创造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和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认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以他的思维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六岁至八岁,另一次是九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助。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十一岁已相当发达,纯逻辑关系判断形式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要到十二岁以后才能发达起来。而初中生正好处在十一至十五岁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正是发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最佳时期。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比较法、联想法、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游戏法、竞赛法等发展。
1、比较法
它是就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学生学了短语in front of,由引导学生比较它与in the front of 之间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鉴别力,提高了思维能力。
2、联想法
一词联想,群体记忆,以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一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时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要将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3、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
在学习初中第二册Lesson 21后,要求两位同学假设相互碰面,某A向某B提出某种活动的建议(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
A:××, are you free tomorrow?
B: I think so, why?
A: Would you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B: Oh, thank you. I’d love to.
What time shall I come?
A: About half past three tomorrow afternoon, ok?
B: Ok. Where shall we meet?
A: Let’s meet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B: All right. At three thirty tomorrow afternoon,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see you later.
A: see you later.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会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4、看图说话法
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初中第二册Lesson 35课文中的图让学生看,根据所学问答的知识编一段对话。
A: Excuse me, Where is No 16 Middle School ?
B: Sorry, I don’t know. Ask him, he may know.
A: Excuse me, Where is No 16 Middle School ?
C: It’s over there. Walk along the road, and take the second turning on the right. Then take the first turning on the left. It’s about 15 kilometres away. You had better take a bus.
A: Which number do I need, please.
C: I think you need a number 12.
A: Thank a lot.
C: Not at all.
5、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
就是从某一词、词组或句型为求异点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如:on duty Who’s on duty today? I’m /she’s on duty
Are you /Is Li Lei/Aren’t you on duty today?
I’m not on duty and you’re on duty today.
又如用It’s time to do sth说出如下句子:
It’s time to
swim
go home
have a rest
go shopping
have a cap of ten
经过实践与探索,学生在课堂上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还有游戏法、竞赛法。做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深受同学的.欢迎。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学生消除了紧张,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发展创造思维。通过竞赛,迅速联想来训练学生快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不能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教师要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方式训练,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习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大胆得出有独创性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有独创性、发散性、广阔性、变通性品质得到有效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从而为学生能创造性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篇11: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就是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创造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实施创造性教学是以创造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和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认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以他的思维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六岁至八岁,另一次是九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助。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十一岁已相当发达,纯逻辑关系判断形式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要到十二岁以后才能发达起来。而初中生正好处在十一至十五岁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正是发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最佳时期。
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比较法、联想法、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游戏法、竞赛法等发展。
1、比较法
它是就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学生学了短语in front of,由引导学生比较它与in the front of 之间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鉴别力,提高了思维能力。
2、联想法
一词联想,群体记忆,以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一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时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要将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3、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
在学习初中第二册Lesson 21后,要求两位同学假设相互碰面,某A向某B提出某种活动的建议(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
A:××, are you free tomorrow?
B: I think so, why?
A: Would you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B: Oh, thank you. I’d love to.
What time shall I come?
A: About half past three tomorrow afternoon, ok?
[1] [2] [3]
篇12: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多问,要激发学生愿问,指导学生善问,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质疑多问 记忆力 想象力 创造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巧设疑问,最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定向――探究反射。而学生的质疑多问,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鼓励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上质疑多问?作为教师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
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营造活泼、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从自我压抑,教师的压抑和同学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在和谐的人际互动中,让学生受到激励启发,引起思想共振,产生一系列新的设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用“爱生”这块磁铁紧紧吸引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创设一种集温情、友情、亲情于一体的课堂气氛。微笑的面容、和善的目光、亲切生动的语气、形象活泼的手势,使学生如浴春风,不知不觉亲近老师。学生处在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的状态之中,才能闪烁智慧的火花。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树立起学生学好英语的心理优势,而这种心理优势则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有了这种心理优势,孩子的认知动机、求知欲望才能得到激发,从而为鼓励他们大胆开口创造一种情感氛围。
其次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喜欢的是那些天赋好、学习优、升学有望的尖子生。但那种只会死读书,只知老老实实听话的学生是难以挑起时代赋予的重担。作为教师,不能因为怕“乱”了课堂,而限制学生的行为、语言。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能摸的让他们摸,能尝的让他们尝。在发挥他们多种感觉器官的同时,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二是要转变“一日所学,终生受用”的观点。有些教师不随潮流,不思进取,几年来甚至几十年来,不思充实自己,不思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因为怕被学生问倒,而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学。教师要克服这种得过且过的怠慢思想,把学生的好问作为自己不断进取的推动力,激励自己不断探索。特别是小学教师要不断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由对英语的好奇到喜欢,由喜欢到努力,由努力到成功,由成功到快乐,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体系,而这一体系的形成,则要靠教师不断引导。
再是要拓宽英语教学空间。对于英语学科来说,要想让学生能质疑多问,还应使学生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做。要坚持课内外结合,即“课内打基础,课外增才干”的教学组织方式。否则让学生质疑多问则是一句空话。
在英语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质疑多问,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激发学生愿问
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无论在课堂上、生活中都表现在好学好问。作为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孩子们发表不同的见解,肯定胆大妄为地发问。如果教师要训斥,孩子们的智慧火花便会被扑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动机,培养兴趣,使他们在自觉的心理投入中享受质疑、问难的愉快。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的情趣因素,设计新颖的传媒方式并辅之以适当的背景材料使其与学生的感知联系起来,教师要有意制造学习“悬念”,诱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所有心理活动都有质疑问难。
如教学―How old are you?―I’m……时,我先教学生1―10的读法。在练熟1―10的读法,后我捧出一个生日蛋糕,说今天是某同学的生日。要插蜡烛了,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该插几枝蜡烛,那英语中问年龄该怎么说?这时教师引出―How old are you?―I’m……。就如同在学生口渴时送上一杯水,学生当然是“欣然接受”。在操练时,有学生问―How old are you?我说It’s a secret。学生就犯疑了,为什么我们说出了自己的年龄,而老师则说这是个秘密呢。由此引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让学生接受英美文化的熏陶。这就形成了使学生由好奇到疑问,由疑问到不惑的过程。使他们在自觉的心理投入中享受质疑问难的愉快,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二、指导学生善问
学生开始质疑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广开思路,不受任何思想框框的限制,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充分发问。使学生的问题并不仅仅停留在字、词、句上,帮助学生形成有一定质量、有创造性的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问题杂而乱的现象,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有效提问,什么是无效提问;什么是肤浅的问题,什么是深刻的问题。指导学生真正学会提问,把学生提问的着力点引向课文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引向“小而精”阶段。如练习Everday English时,把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 How mang English books do you have?把学生引向how,how old及how many。
学生敢问、善问后,要把学生从探究反射引向深入思考。学生在质疑多问的同时,还同时在寻求解决之道。因为学生疑是为了不疑,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及创新能力。
(一)在答疑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此话的意思是说善于教人射箭的人,总是引满弓;不射出去,却作出跃跃欲动的姿势。目的`是教人得射箭要领,而不是代替别人去射箭。教师在答疑的过程中也要善于引而不发,即要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维,拨正学生思路,不代替学生思考,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化疑解难。这样学生的思路得以扩展,而且印象深刻。辟如说,有学生在上了Book 1 Unit3 A Let’s talk及10种颜色后,说原来Black(布莱克)和black(黑色的),White(瓦特)和white(白色的),Green(格林)和green(绿色的),是相同的词,差别只在于大小写。原来他们觉得很难读的姓一经点破,就变得很容易了。而事实上,这种集思广益、展开讨论、激活思维、形成共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有效记忆的过程。
(二)质疑多问,培养
[1] [2] 下一页
学生的想象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小学英语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努力提高他们的自创能力。而让学生质疑多问则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在教学身体各部位的名称时,有学生提出ear与eye,head与hand常混淆。很快有学生帮忙解决了难题。一学生说:“老师,ear与语文中耳(er)的拼音只差一个字母,而eye则更容易记了,两个e就象两只眼睛,而y则象中间长长的鼻子。”另一学生说“head中间是ea(自爱),爱自己只要脑子想想好了,而hand则是an(爱你)。爱你当然要用手送出礼物,别人才知道你是爱他的。”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不由我不说“Wonderful”。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挖掘教材,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借题发挥,大胆想象,不断创新。(三)多角度、多方位设计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提问题。”因此,教会学生求异质疑,独立思考是培养创新的前提。我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思考题,以发展他们横向对比,逆向联想、归纳等思维,使他们不是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上,而是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而现在的英语教科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了条件。这套实验本《小学英语》教材图文并茂,有序有趣,把说话训练贯穿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每节课就是一个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循环体系,我们称之为“自转”;在教材的各课之间和各册之间,语言是相辅相成,呈螺旋式上升,我们称之为“公转”。整套教材的循环体系使说话训练标准化、科学化、系列化。我利用这套教材的特点,鼓动学生横向联系,活跃思维,自编歌谣。在这项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在教“Hello”这首歌,把歌词变为上课时的招呼语T:Hello, Students. Do oh do! S:Hello, Teacher Do oh do!。受我的启发有学生在学了三个单元的英语后,也根据儿歌《两只老虎》编了一首歌“Where’s your finger? Where’s your finger? Here it is. Here it is. How are you, Tom?Very Well, thank you. Run away, run away”。事实证明,当学生在发现他们的想法得到教师的肯定。他们的行为受到教师的赏识后,会更加努力地思考以引起教师的注意,得到教师的表扬。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得以提高。
总之,让一个学生具有超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独树一帜的创造力的时候,他就已经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让我们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努力发展、引导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大胆质疑,丰富想象,不断创新。
上一页 [1] [2]
篇13: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
熊燕玲
江西南昌新建县第五中学(330100)
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未来的世纪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这就是要求学校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14: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的工具,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人们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人类的聪明才柳和创造才能。
1.1英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1.2英语如同其他语言一样,都是人类创新文化的载体。
1.3英语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有效工具。
我们在用英语与世界各国的人们排行交流的同时,可以从中学得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手段。
2充分发掘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索材
现行英语教材JUNIOR/SENIOR ENGLISH FOR CHI-NA中午许多内容是最为主动的创新教育素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可抓住时机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开拓创新。
因此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这个问题让学生积极展开讨论,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寻求所有可能和答案。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
3.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
3.2在教学过程中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3.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
3.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
4通过生动有趣、富于启发的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
本人在组织学校英语课外兴趣活动时同学在一起将英语活动室布置成颇有童趣的English Comer.在英语角内学生们布置了Household Comer(生活功能区)Reading Comer(阅览功能区)和Audio-video Corner(视听功能区),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和场景来学习英语。并通过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创意制作英语小报的贺年片、写英语书评甚至设计英文个人主页等活动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已从在活动中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在活动中,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造。
长久以来,我们在教学中由于忽视了学生“。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一味的让学生在大堆大堆的题海中“磨练”应试技巧,导致许多学生“死读书”、怕交际。我们英语教师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本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和的活动,积极控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篇15:高职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高职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因此在高职教育发展日益壮大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大学英语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培养.
作 者:邱兆蕾 申玲 作者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712 关键词:创新思维 高职英语 培养篇16: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途径初探论文
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均将“发展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英语创新教学的核心。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优化设计思考训练题为突破口,创设问题情境,活化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设疑启智,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通过编制句子理解题、阅读理解题、课文讨论题等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培养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例如学习Lesson 39(JBII)后,让学生回答“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再收集答案,学生可能从不同角度作答:A. He wants to climb up to the 15﹖h猣loor on foot, because he wants to do some exercise. B. He is not tall enough. He can’t reach the button for the 15﹖h猣loor. C. The lift doesn’t stop at the 15﹖h猣loor.等;学习Lesson 22(SBI)后,学生都了解建造新汽车厂后所能带来的好的结果,但教师还可让学生讨论“What will be the results besides those mentioned in the text?学生讨论后,提供的答案可能有:A. Maybe the streets will be busier and dirtier. B. Maybe the air will not be so clean. C. Maybe there will be some social problems.”等等,通过这类思考训练题的设计,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活化思维。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因循守旧,受思维惰性和刻板的影响较大,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习惯,活学活用。通过设计一些训练题,让学生一题多解,一题优解,最大限度地以旧引新,以新复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常用的题型有一词多义、一句多译、句型转换等。例如在初三学习完成时后,可让学生翻译“这位老人过逝三天了。”答案是The old man has been dead for three days./The old man died three days ago./It is three days since the old man died.等,学生既区别运用了过去时和完成时,又巩固了die/dead等的用法,同时让学生回忆并列举了已学过的终止性动词或词组及用法,如begin, finish, come, arrive, reach, borrow, lend, buy, open, close, get up, fall asleep等;在复习“某人花…时间/钱做某事”这一常用句型时,引导学生归纳出不同动词,如cost, pay, spend, take等的不同表达法并分别要求造句。
三、大量感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英语教学中,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视野,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加强朗读,不断培养语感,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猜想并尝试解决问题。可通过设计语音练习、词义猜测题、完形填空、口笔头作文等进行训练。例如初中生学习了bike, kite等词后,让他们拼读mine, bite甚至invite, strike等就迎刃而解了;学习lesson14(JBIII)后,可让学生理解“Don’t trouble trouble till trouble troubles you.”学生根据句子结构可大胆推断出trouble不同词性、词义和用法。再如“They were old-fashioned, thinking too much of old ways and ideas.”(猜测词义),根据分句部分提供的语境,可推知“守旧”的含义,这类推测题在阅读理解题中较为常见。通过学习,学生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经验,但有些学生易受先前经验的.束缚,缺乏创见,造成消极的思维定势。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设计一些思维训练题,克服负迁移,发展其正迁移。例如学习情态动词后,可设计这样一题:She spent as mush time as she could_(go) over her lessons,因其中含有spend…doing的结构;初三学生被动语态后,可让学生用“English, spoken, in, isn’t, Australia”连词成句,一部分学生可能只考虑语法上的正确性而忽视其实际意义,将其写成“English isn’t spoken in Australia.”,而最佳答案为“Isn’t English spoken in Australia?”
四、开拓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要鼓励学生超越习惯性的认识模式,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经验,越超自我,鼓励创新。阅读时可对材料进行联想、推理和判断等;行文造句时灵活运用所熟悉的词汇、句型,同时用语法来组织句子;在讨论时说出较新颖的见解等等。这类思维训练常见的题型有:猜词(语)练习、连词成句、造句、编情景对话、扩写、缩写、看图说话、命题作文、完形填空、讨论等。例如,在对话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某句型或功能项目,组织pair/group work编对话,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假交际、针对性交际和真实性交际;学习Unit 7 Earthquake(SBI),Unit 11 Hurricane(SBII)后,让学生思考What can we do with earthquakes/ hurricanes;学习Unit 5Advertising(SBIII)后,可要求学生根据提供情景写一份广告;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等安排看图说话等;有人曾给学生提供9个单词address, has, the, his, them, told, never, officer, new,让学生组成句子,成句越多越好。从训练结果看,有的同学能完成十二句,其中包括陈述句两句,倒装句两句,一般疑问句三句,反问句一句和设问句四句。
实践证明,优化设计思考题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设计和选择时要力求遵循以下原则,以求思维训练的实效性。一是目标性。思考题是导学、检测学生知识预习,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的手段,又是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途径。设计时要以贯彻教学大纲为目的,要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但又不拘泥于中考、会考、高考题型训练,要有的放矢,阶段侧重。要将思考题的优化设计贯彻始终,要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扎实基础,在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均得到发展。二是科学性。任何思考题的设计均应考虑其科学性,从思考题本身的设问是否科学合理;作答时所要求的语言能力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体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思考题所采用的形式是口头还是笔头,听力还是书面,是主观题型还是客观题型。合理运用主客观题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这重要作用。从理论上看,客观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和干扰性,主观题有利于体现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训练中宜有机结合。三是典型性。英语学习内容广泛,听、说、读、写能力要求较高。在设计时力求抓住关键内容,针对较典型的语言现象或能力点,体现“精”和“准”,即找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精心设计和选择典型性训练题,以活化思维,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真正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
篇17:例谈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例谈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创新思维方法是可以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通过近几年的创新思维教学的探索,我认为训练中应力求掌握几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发散性思维
从思维的逻辑形式上看,发散思维是收敛思维的发展。一般的说,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都是发散思维的结果。从发散思维特征上看,表现为思想方法单一,不能从各个方面去考虑问题,思维变通性差,不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创造能力差,很少提出新的方法和独特的见解,从发散思维的.具体形式上看,表现为数学想象能力、数学直觉能力和数学猜测能力较差。所以我们要多加强数学发散思维的训练。
例1.如何用6根火柴摆出4个正三角形?
思路分析:如果在平面上试了又试,摆不成以后,思维要向空间发散,问题就解决了。
例2.某人上班时步行,回家时坐车,在路上共花一个半小时,如果往返都坐车,全部行程只需30分钟,如果往返都步行需多少时间?
思路分析:若此人用第一种方法往返两次,相当于坐车,步行各往返一次。所以步行时间是1.5×2-0.5=2.5小时。
通过以上类似题型发散思维训练,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达到创新之目的。
二、逆向性思维
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很多学生考虑问题习惯于从正面入手,因此要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当正面情况困难多,而反面情况困难较少时,应采用逆向思维。
例3.某次运动会乒乓球单打比赛共81名运动员参加,如果采用淘汰制,那么决出冠军需要安排多少场比赛?
思路分析:对于这个问题,习惯思维方向是从得胜者的角度考虑:第一轮比赛,80名运动员需安排40场比赛,1人轮空;比赛后余下41人进入下一轮比赛;第二轮比赛40名运动员安排20场比赛,1人轮空。比较赛后21人进入第三轮比赛……这就是顺向思维。但这种思维过程比烦琐。如果改为逆向思维即从被淘汰者的角度考虑,每场比赛淘汰1名失败者,决出冠军的过程共80人要淘汰出局,故应安排80场比赛。
例4.计算:(/2+1)2002·(/2-1)2002
思路分析:此题直接计算无法计算。如果将公式(ab)n=an·bn反过来使用:an·bn=(ab)n,即可解之……
顺向思维解题既麻烦,有时还无法计算,更容易出错,采用逆向思维解题既简便又明了。逆向思维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好处。
千淘万漉虽辛苦,豪华落尽见真淳。创新的汗水总是和思维的优选相伴的。
篇18: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
摘要: 本文认为英语教学要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保持其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情绪问题,注重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并以新的视觉和高度,从心理疏导、归因训练、动机内化三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 心理疏导 心理免疫 归因训练 动机内化 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占据着人的整个心理生活和实际生活,它既推动人的本能活动,又干预社会学习和创造活动,是整个人的活动的动力。在英语学习中,情绪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尤其不可忽视。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接受言语指导,与老师、同学交往更主动,热情更高,学习更积极。因此英语教学应该重视情绪问题,(特别是小学生)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并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积极情绪的培养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归因训练、动机内化这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心理疏导 小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及时疏导,日积月累就会构成人们常说的“情绪结”,对学习起妨碍作用。调控消极情绪,使之向积极的方面转化,是培养积极情绪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双重的作用,既能促进、增强学习的效果,也能减弱、降低学习的效果。这是因为情绪这种心理活动本身具有两极性,即积极性的增力和消极性的减力。课堂上愉快的情绪可驱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是积极增力的情绪提高了人的活动能力,尤其是对进步甚微的学生。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核心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情绪,因为“积极的学习情绪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笔者曾协同课题组老师一起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对108名四、五年级的学生作了难度相同的对话操练,分四组进行。其中一组为控制组,只操练不予评论,其余三组中,甲组为受表扬组,每天由主试宣布受表扬儿童的名字,乙组为受训斥组,丙组为受忽视组,只让他们听其它两组的表扬和训斥。结果表明受表扬组成绩有明显提高(兴趣倍增,口语能力强),受训斥组其次,控制组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从这一实验中,我们不难看出,鼓励和表扬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德国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茅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爱动爱玩、爱唱爱跳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多采用游戏教学和活动教学等手段,让他们在又说又唱、又蹦又跳中学习,他们就必然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热情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这样我们既“把马儿牵到了河边,又可以让他们愿意喝水”。因此,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即使取得小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及时、真诚的鼓励和表扬(尤其对:“差生”),让他们成功的信心日益增强。笔者在课堂上尽量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创设操练对话的语言情景,通过学唱英语歌,表演对话等,使学生有新异感,由高兴、喜悦到产生对外语学习的[1] [2] [3] [4] [5] [6]
篇19: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
摘要: 本文认为英语教学要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保持其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情绪问题,注重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并以新的视觉和高度,从心理疏导、归因训练、动机内化三个方面来论述。关键词: 心理疏导 心理免疫 归因训练 动机内化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占据着人的整个心理生活和实际生活,它既推动人的本能活动,又干预社会学习和创造活动,是整个人的活动的动力。在英语学习中,情绪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尤其不可忽视。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接受言语指导,与老师、同学交往更主动,热情更高,学习更积极。因此英语教学应该重视情绪问题,(特别是小学生)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并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积极情绪的培养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归因训练、动机内化这三个方面来实现。一、心理疏导小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及时疏导,日积月累就会构成人们常说的“情绪结”,对学习起妨碍作用。调控消极情绪,使之向积极的方面转化,是培养积极情绪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双重的作用,既能促进、增强学习的效果,也能减弱、降低学习的效果。这是因为情绪这种心理活动本身具有两极性,即积极性的增力和消极性的减力。课堂上愉快的情绪可驱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是积极增力的情绪提高了人的活动能力,尤其是对进步甚微的学生。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核心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情绪,因为“积极的学习情绪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笔者曾协同课题组老师一起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对108名四、五年级的学生作了难度相同的对话操练,分四组进行。其中一组为控制组,只操练不予评论,其余三组中,甲组为受表扬组,每天由主试宣布受表扬儿童的名字,乙组为受训斥组,丙组为受忽视组,只让他们听其它两组的表扬和训斥。结果表明受表扬组成绩有明显提高(兴趣倍增,口语能力强),受训斥组其次,控制组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从这一实验中,我们不难看出,鼓励和表扬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德国教育家茅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爱动爱玩、爱唱爱跳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多采用游戏教学和活动教学等手段,让他们在又说又唱、又蹦又跳中学习,他们就必然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热情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这样我们既“把马儿牵到了河边,又可以让他们愿意喝水”。因此,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即使取得小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及时、真诚的鼓励和表扬(尤其对:“差生”),让他们成功的信心日益增强。笔者在课堂上尽量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创设操练对话的语言情景,通过学唱英语歌,表演对话等,使学生有新异感,由高兴、喜悦到产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从而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唱英文歌曲 一首首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儿童英语歌曲能够磁石般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大大培养了他们的积极情绪,激发并保持了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一开始就通过唱I can say my ABC,学生很快就轻松愉快地学会26个字母;一首Happy Birthday ,会使孩子们很快体验到学英语的“成就感”而激动不已;一首Follow Me使孩子们一边唱一边做韵律操时,心情舒畅,快乐无比;教诵英文小诗或童谣 童谣和小诗短小精悍,读起来极易上口,节奏感强,既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又能培养积极情绪,扩大语言信息的输入,深受他们的喜欢。尤其是那些动作性强的小诗,是小学生学习英语极好的入门学习内容。如:One , two , how do you do ? Three , four , open the door . Five , six , pick up sticks . Seven , eight , sit up straight . Nine , ten , take out your pen .讲英语故事 讲英语故事可以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带领他们进入各种梦幻般的美好世界,从而使英语带上一种神奇的艺术色彩和魅力,使他们永远对它保持新奇感,永远被它所吸引,起到了维护积极情绪之作用。演英语短剧 在学习了一些英语故事(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之后,笔者在此基础上将它们改编成一个个小短剧让学生演(老师当导演)。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起来兴趣盎然、轻松愉快、情绪高涨。其实演剧的过程也是学生“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而不是机械的'训练和模仿别人谈话,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语言,而且学会了怎样使用语言。(如:“拔萝卜”的故事人人知道,故事中的句型又不很难,像 “What a big turnip ! Oh, it’s too big . I can’t pull it up . Come on , my friends . Please help me . We’re coming ! One , two , three , pull ! I’m strong . Let me help you !”在操练表演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对一些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积极情绪的培养,多给他们机会,在语气、语调上加以适当的夸张,而且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英语、表演故事的乐趣。这样一来他们还盼望着下节课还能有机会表演呢!)因此,我们在积极情绪的培养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调动,并保持其稳定性和持久性。笔者对本校四年级52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在问及“喜欢不喜欢英语课”时, 52位学生全都表示“喜欢”。当问他们为什么对英语学科有兴趣时,他们的回答是“英语课很有味道的”。这不难看出:积极情绪的培养给小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当然事情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在培养积极情绪的同时要适时采用“心理免疫”机制进行心理疏导:当学生在学习经受挫折、失败、体验焦虑时,要启动其心理免疫机制,减少焦虑。主要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辩护”,即:(1)泛化。要求学生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学会自我安慰。(如:在操练句型 “What’s …plus …?”的过程中, 1-10以内的数字学生们反应很快,在课堂上表现出很高的情绪,几乎全体同学都有满足感、成功感。但当老师亮出牌上的数字在20-90以内时,仅有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在挑战自己,发言勇跃,正确率也较高。但尚有一部分学生就坐着不敢动口了。因为他们还在一个一个排数,人家已经回答完了,而他们尚未反应过来。他们感到无助,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回答这些问题。此时老师要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示他们只要平时多用英语数数,熟练了你的反应也快,你也跟他们一样一定能正确回答。因此,要求学生认识到遇到困难只要能加油,并做出努力是一定能成功的。)(2)弱化。要求学生对失误和失败进行淡化,学会对自己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一次失误或失败天不会塌下来,只要我肯努力。(3)自励。学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或对学习失去信心时,要求学生用英语对自己说:“Come on . I’ll be OK .(例如:笔者在 PEP B4教学中,想进一步了解学生们对对话的认读能力和四会单词、四会句子的掌握情况,每单元进行了一次书面测试,形式是:1)Read and write the numbers . 2) Read and match . 3) Read and write . 结果,有些平时的口语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一定考得很好,体现出:一是看见单个句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因课文中图文并在);二是四会单词和句子只知道个大概,看见认识,但并非看见中文就能拼写出。这样,他们就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以为自己的英语成绩很差,长期这样的话,会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及时鼓励并指导、给予适当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带着一种积极的情绪去努力学习,希望下次能成功。)因此,教学中适时启动学生的心理免疫机制,有利于其保持较好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情绪。二、归因训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时难以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失败结果归因不当形成的。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对学生那不适当的归因方式进行干预,完全可以使其转变为积极的归因倾向。这种教育干预就称之为归因训练,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归因引导。这个阶段重点在于提高自我效能,使学生学会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古往今来,在任何学校、任何班级,总难免存在一部分差生,也叫作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所谓困难学生就是心理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作为一个教师要怎样对待差生呢?有的人视差生为天生的愚笨,认为属“无可救药”,于是来个破罐子破摔,有的人则采取一味责怪的态度,好像差生的差是由于故意不学所造成的,于是对差生讥讽、挖苦;有的人则对差生冷若冰霜,认为这些学生只要不“捣乱”便心安理得;有的人同情差生,懂得应该帮助差生和其它学生一道前进,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办”?尚不得法。笔者采取的方法是: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的许多态度、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形成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上作总结时,表扬优秀同学及进步大的同学,树立身边的榜样,让班上优秀同学与差生进行“一帮一”服务,随时关心他们,并给予实质上的帮助。老师要适时传授一些优秀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并说明正是他们具有这些才高人一筹。第二阶段:强化努力归因。学生获得自信和较高的自我后,应强化努力归因,即要求学生学会无论是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获得较好成绩时,教师及时反馈,强调努力因素,并要求学生坚持不懈,保持好成绩;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成绩不理想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结果,找出失败原因,要求学生将努力因素摆在首位,然后辅之以必要的学习上的指导:如笔者对四年级学生认读能力和四会单词的拼读能力测试,事后都要进行强化归因。有些同学之所以能考试优秀成绩,归因于他/ 她平时的努力;朗读时能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并能理解其意,但有些同学可能其中哪个方面没尽心,尚不够努力,导致考试失误,老师真为你们可惜呀。那么,加油吧!老师企盼着你们成功的下次。(分别例举几个学习优者和弱者的具体学习过程,两者之间进行分析对比。)通过这样的归因训练,使学生能够学会失败时不全盘否定自己,不对未来失去信心,而是维持一定的期望水平,保持积极情绪,在实践中加大努力程度,直到获得最后成功。三、学习动机内化学习动力内化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觉性增强,好学乐学,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过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实现。1.建立目标卡,促进积极情绪的培养从动机角度看,目标应该为全体学生所理解并能在短期内达到。(例如:根据我校的校情,所教班的学生届时会排着队伍来专用教室上课,这就牵涉到每位学生的路队纪律问题,教师组织得好,不仅能培养学生一种自律的能力,也能增强班级集体的荣誉感,看看哪个班的路队最安静、整齐、快速。基于此种情况,本人在教室前面建立一目标栏,栏中分别设有四个班级的目标卡,内容包括:路队纪律;举手发言;对话表演;复习预习;回家作业(每天听录音情况),让学生朝着每个目标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努力。)心理学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学生学习上经常得到强化,他们能保持饱满的情绪,一个接一个地完成学习任务。所谓目标卡就是用卡片将要求学生做到的项目全部列出来,学生达到卡片上的一个目标,得到一个成绩;获得五个成绩,完成一张目标卡。凡学生积累了三张目标卡,就能获得老师的奖品。(有关最受学生欢迎的卡通贴花纸,小孩子特别喜欢也特别看重这样的活动。)通过这种方法,使推动力转化为吸引力。(经过三年的实践,此法还真管用呢。)2、分层编组,按组定标,调动各层次学生的注意、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意志等;另一类是有关认识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前者与个性心理特征学习动机蜜切相关,它对认识过程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后者则直接涉及学习本身。笔者通过“分层编组、按组定标”这一做法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第一学期第八周的起始分层考试结果作为分层的依据,将实验班42个学生分成A、B、C、D 4个层次,并按照这4个层次分成相应的4个学习竞赛小组。笔者起初采用隐性分层的做法,不宣布每组学生的姓名和层次,学生们的分层情况只有自己心中有数,并不向全班公布,目的是为了保护C、D层学生的自尊心。当时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层次状况,悄悄地采取了各种教学措施。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学生缺乏分层意识,对自己达到本层次目标或上升一个甚至几个层次的自我意识不明显,达标和递进后的激励作用不大。后来笔者征得学校的同意,改用了显性分层的做法,宣布每组学生的姓名和层次,但不打破座次,然后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向各组分别制定学习目标和目标分数,并提出素质要求:学生层次
起点分
学习目标
目标分
素质要求
A
90(E)
达到新课标要求,掌握教材内容。95―100(E)
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具有初步的交际能力B
80―89(G)
基本达纲,掌握教材重点内容。85―94(G)
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C
60―79(OK)
达到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75―84(OK)
具有一定的听、说、读能力,兼顾写。D
50―59(T)
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60―74(T)
具有基本的听、读能力,兼顾、写。大约过了十周时间之后,我发现显性分层的做法不但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情绪。对上升一个或几个层次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并恰当调整了相应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有成功的希望。同时通过公开表扬获得进步显性分层的做法完全符合学生好胜心理,它充分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注意、意识、毅力等非智力因素,进一步诱发了他们的内动力。在第二学期期终考试中,实验班学生的优秀人数从原来的32人升到41人;在12个C、D层生中, 有11人跃上了A、B层。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情绪。激发兴趣是动机内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怎样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让学生亲近老师,亲近英语,从而产生学习英语的欲望呢?笔者认为:(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人都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小学生。而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故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认知活动。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把爱注入学生心田(说实在的,你对学生友好一点,他就会对你亲近,如果你对他“凶”一点,他就会用一种敌意的眼光看你),具体通过教学环节中的动作、语言、表情、姿态乃至眼神传递给学生,才能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因此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我们都有体会,当认知水平较低、学有困难的学生表达辞不达意时,教师应鼓励说:“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可就是语言未能组织好。”,“你再想一想,我相信你一定会答得很好!”。学生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进一步求知的意念和力量。这种由成功的体验所产生的情感满足就会转化为他们进一步学好英语的强大动力,由此认识到“英语是有趣的”、“英语是美的”、“英语不难学”、“英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助信心。(2)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高涨的学习情绪儿童具有活动的天性, 只有尊重儿童爱玩、爱动的天性,创造轻松活泼、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积极的学习情绪。因此,笔者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设置情景进行了教学。如:教学“What’s this in English ?What colour is it ?”的句式时,我准备了苹果、香蕉、梨、桔子等水果带入课堂。学会句型后,让一位同学蒙住眼睛,让他摸一样水果后,问: “Guess ! What’s this in English ?”猜出后再问: “ What colour is it ?”做完游戏,还要请猜得对的,说得好的同学来尝一尝水果,这样轻松活泼的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在教“Where’s my toy car ?”的句式时,笔者先拿出一辆玩具汽车开上一、二分钟,故意让小汽车在课桌下面钻来钻去,然后反复询问学生: “ Where’s my toy car ?”等学生钻在课桌下面发现小汽车后,启发他们用这样的句式“Over there.”来告诉我。用玩具小汽车营造了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积极性。在教学字母、音标时,我把字母卡片制成头饰,和学生一起做“谁是自家人,” “找朋友,”“London Bridge ”等游戏。游戏中,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和他们平等的朋友,在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学生把字母按读音进行归类,将字母与相对应的音标词联系起来,进行了音标拼读训练,巩固了英语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绪。笔者就这样利用各种条件和环境,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和宽松的活动氛围,学生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情绪高涨,兴趣倍增。(3)憧憬前景,培养积极情绪。 追求成功是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和强烈的动机趋向。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前景对学生的这种诱惑、吸引作用。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曾经教过的学生中成功的典型,激发他们向往成功的愿望。(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和现在求学深造的国家:日本2人;新加坡1人;英国1人;加拿大1人。)(4)完善激励制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儿童有巨大的情感能量,只有在儿童积极、主动的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中,才能更好地学习、实践、探索。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笔者充分运用并完善了激励机制。如每次作业都分三个层次进行评价,如抄写字母时,A行哪一个字母写得好,我就在哪个字母上面画个小红圈,如果这一行八个字母都很好,就在这一行旁边画上一个小五角星,如果每一行都得到了小星,最后在优秀等第的基础上再加三个大五角星。笔者还告诉学生,八个小红圈折合一颗小星,三颗小星折合一颗大星,每个单元都举行“比一比,谁的红星多”的评比。这样个个学生都努力把字写好,相互之间还开展了竞赛,从而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另外,笔者认为“高分”能帮助学生树立一定能学好英语的自信心。特别是小学阶段,如果一个学生经过努力英语取得了好成绩,他就会认为英语是他学得好的一门课程,是他喜欢的课程,并会保持兴趣,且学习情绪积极,继续努力以争取更好成绩。反之,则会丧失信心,失去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尝试了“高分”机制,课堂中我用优秀加红星为他们的口语打分,“优秀”给每一个学生以满足感,不同的星数使我掌握了学生的情况,也使学生有了努力的目标。这样,学生在激励中情绪高涨,不断成功,成功的体验不断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发展。4、及时反馈,以保持积极情绪。及时反馈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反馈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于不断吸收反馈信息,不断进行情绪调控,使教与学一致。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大发展而情绪又不稳定的时期,一方面思维“耗散”性强,好学好问,想象无边无际;另一方面调节机能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想到什么就付诸行动(如课堂不时地会出现一些跟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事情,或者老师的某一句风趣的话引起学生们的无边无际的想象发散等)。因此,笔者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情绪的变化不断进行有效的调控,使教师、学生、教材三大基本要素及学生的学习情绪处在最佳期组合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足以得到内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反馈调控的主要目的。笔者采取的反馈方式有:评价 凡课堂活动,教师对活动的进展、完成情况及参与者的表现都进行简要、全面、中肯的评价。情况通报 凡测验考试或竞赛,教师及时小结,通报情况。赞扬 凡学生取得进步,特别是后进生取得进步,即使微不足道,教师也根据程度的高低,作业涉及的内容加入顺应性评语,随时肯定或鼓励学生。总之,情绪问题是英语学习中的大问题。通过心理疏导、归因训练、动机内化培养积极情绪,是英语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全体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将情绪培养问题提到教学的议事日程上来,以确保小学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主要参考书目:1.黄学勇,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漫谈。《小学各科教学》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2.洪智芳,《玩就是学――美国小学教育的特色》。杨浦教育学院刊(沪) 1998,2,51-52。3.庞士让,课堂教学艺术新论。《教育学》第8期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出版4.于明(主编),影响学生主体角色形成的因素与控制。《课堂教学方法与艺术实用丛书》(6)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5.彭诗琅(主编),课堂教学论――交际性原则 。《特级教师全书》上卷 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1999,3。6.(美)Dale Scott Ridley @ Bill Walther (主编),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课堂教学心理系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1.87.比尔.约翰逊(主编)《学生表现评定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1.18.刘显国(主编),反馈教学艺术。《中小学教师教学艺术从书》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1999.8篇20: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浙江乐清●谷聪玲
摘要:创新思维能力能体现一个人的积极进步,当然这种能力是逐渐从小培养起来的,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所以,小学英语教学对小学生英语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建立在良好的氛围之上,并且要注意创设语言情境,拓展思维品质,还要通过不同方法训练这种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英语教;创新思维能力
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英语教学已经从传统的教育方式转变为实际应用中的听、说、读、写。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改变,但是很多英语教师却沿着这条路线一直走,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口语交际上,却丝毫没有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由于有了思维,句子才可以组成,语言才能够满足人们的交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这种创新思维能力放在其他学科上,比如数学、物理等逻辑思维性较强的学科。缺乏创新思维能力也是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一、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不久前有一个抽样调查,对几所小学的五个年级进行了调查,分别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 大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采用机械记忆法
当向不同年级的同学问道“How areyou?”时,学生的回答令提问者感到吃惊。其中67 人中的60 人回答的是“I am fine,thank you”,仅有1 个人回答的是“I am justso so”,其他人都是根据自己所想的回答,答案全部是错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都是依据课本中的语言来回答,课本中有的就知道,没有的就不知道,几乎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在实际中与他人进行交流。
2. 学生不会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是一份记录着对71 名学生进行的关于是否课上喜欢提问的图表。
由上面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没有养成上课爱提问的习惯,这也直接说明了小学英语教学上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很有欠缺的。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问到“Any questions?”,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No, teacher.”。对于教师来说这可能是个很不错的答案,但是如果教师不采取一定措施,这也是一个阻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答案。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都会害怕出错被老师或同学笑话,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创造出一种师生平等、课堂和谐宽松的氛围,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让每位学生消除恐惧感,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nose、head 时,教师可以融入课堂,边教学,边示范,摸摸学生的鼻子,摸摸学生的头,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和蔼,并且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感。另外,学生难免会出错,这时教师不要急着肯定学生,而要微笑着亲切地说:“Please thinkit over.”只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勇敢地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无论对错,教师都要肯定学生,并予以表扬。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不宜对他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应适量地给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为他们提供大量有趣的材料,让他们能够充满兴趣的学习。如将英语单词混入学生们熟悉的儿歌中进行教学,或者将一些好的句子放入故事中,会让学生更容易记忆。再如进行角色的演出,将课本中的.短篇文章进行改编,让学生也过把当个小演员的瘾。在活动中,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如在教“May I …”这个句型时,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活动:教师先把学生的pencil、eraser、copybook 等收起来,接着由学生来发问,利用上“May I…”这个句型,然后向老师发问来要回自己的东西。这样,学生们跃跃欲试地争着发问,既练习了句型,又活跃了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上的秘方。”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
3. 在语言实践的情境中创新
儿童都善于模仿,一个人的语言都是从儿时的模仿中习得的。学生在模仿语言时充满兴趣,并且能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情境时,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把课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如联系“Is this book yours?”这个句型时,教师可以拿着学生的课本给别的学生,让别的学生进行提问,让失主主动地去寻找自己的东西。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画来创造情境。如在多媒体上打出一张图片或者在教室里拿出一张预备好的图片,图上面有两个人在谈话,一个人拿着笔,一个人拿着书,让学生自己去发挥,两人或三人一组进行自主设计,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然后让各组进行对话,利用上“Is thisbook yours?”这个句型,通过这样反复练习,会让学生更容易记忆。
4. 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创新
教学的出发点就是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所进步。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取长补短,相互沟通,共同进步。如在练习“How old is…”或者“Who is …”句型时,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相互发问,相互学习,你一言我一语,都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等,或者展开小组竞赛,以“I can…”句型为例,让每组各自造句(“I can dance 、Ican sing…”等),看哪组造的句子最多。通过这种小组学习,给那些爱动爱闹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发挥他们热情的良好的平台,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起来,教师也不会再因为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而怒斥学生,消除了课堂的无味,并且也使学生拓展了思维,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语
儿童需要在自主活动中成长发展,教师是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该主动开拓进取,不断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能力。对于英语教学,教师不单单只对英语教学的实际应用提高重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以后能够发展得更好,能多为社会作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春洞,张思中。教学法与交际法之差异(上、下)[J].中小学外语教学法,1996(2)。
[2]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二小学)
★ 创新思维的培养。
★ 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浅谈英语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通用2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