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浅谈英语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时间:2023-01-15 04:14:43 作者:阿月浑子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阿月浑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浅谈英语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浅谈英语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浅谈英语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在构成智力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各要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据着核心地位。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发散性思维强调通过联想和迁移对同一个问题形成尽可能多的答案并寻找多种正确途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

一、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它可以充分发挥智力的作用,使其感知力敏锐、思维活动、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有不少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都谈到,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哪怕是难度再大,他们也都愿意去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善于思维,表现积极。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在语文(0.20)、数学(0.49)、外语(0.57)三科当中,外语的表现最为明显。同时,从初一到初三,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水平逐渐下降(0.751/0.693/0.685)。兴趣的丧失导致部分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倾向,使得两极分化现象日渐严重。为了培养学生稳定、专一而持久的外语学习兴趣,我们需要做到:

1.明显动机

向学生强调英语的重要地位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帮助他们形成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

2.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设问、质疑等方式,创设问题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他们新的探究活动。

3.教学内容富有趣味性

[1] [2] [3] [4] [5] [6]

篇2: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浅谈英语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在构 成智力教育的各要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据着核心地位。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发散性思维强调通过联想和迁移对同一个问题形成尽可能多的答案并寻找多种正确途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 一、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它可以充分发挥智力的作用,使其感知力敏锐、思维活动、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有不少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都谈到,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哪怕是难度再大,他们也都愿意去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善于思维,表现积极。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在语文(0.20)、数学(0.49)、外语(0.57)三科当中,外语的表现最为明显。同时,从初一到初三,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水平逐渐下降(0.751/0.693/0.685)。兴趣的丧失导致部分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倾向,使得两极分化现象日渐严重。为了培养学生稳定、专一而持久的外语学习兴趣,我们需要做到: 1.明显动机 向学生强调英语的重要地位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帮助他们形成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 2.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设问、质疑等方式,创设问题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他们新的探究活动。 3.教学内容富有趣味性 应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安排富有趣味性和幽默感的教学内容。教材应安排新颖有趣、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就低年级而言,应多安排一些歌曲、游戏、谜语、压韵诗、小对话、小表演等活动。 4.培养融洽师生关系 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高超教学技巧和热爱学生的教师往往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又能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形象和抽象思维,对头脑中已有的各种素材进行加工,重新排列组合,创造出未曾感知过的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存储,但平时的训练和开发更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每一个环节上重视想象力的训练。下面试举几例: 1.单词联想 在学习单词时,要求学生就最近学习过的一个单词发挥联想,让他们写出与这个单词词意有关联的任何单词。在进行这种练习活动时,事先可给他们一两分钟的准备时间。如让学生就discuss一词联想,他们可能会说出以下的一些单词:talk, doubt, think, regret, judge, sure, discuss, parliament, mistake, committee, director, wonder等。在进行这种练习时,可以以竞赛的方式进行,看谁想到的单词多,谁就是胜者。 2.标题竞猜 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文章的标题来猜测文章的内容和作者观点的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好方式。这些文章有可能是从代表各种观点的报刊杂志或网上摘引而来,题材不同,体裁各异。让学生一方面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进行猜测,另一方面也能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找到差距。如让学生根据下列标题猜测文章内容: 1) US welcomes OPEC Output 2) Beijing Eyes 2008 3) US-China Trade Pact on Track for Final Passage 4) Public Take Recycling into Their Own Hads 5) Sampras Survives at US Open 6) Paper Says Russian Missile Hit Kursk 7) Two Koreas to March Together in Sydney 3.故事续尾 在阅读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时,在结尾处留有悬念,要么提一个问题,要么让学生把故事的结尾续上,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方式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间,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结尾,教师不要急于作出评判,而应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如下面的一个小故事:David is a policeman in Sydney. He lives in a small apartment close to Cooge beach. It is usually a very quiet neighborhood. One night, however, he heard a gunshot and a scream outside his window. … 在看完前面的内容后,问学生What will happen next? Please continue the story. 同时,教材中也有不少这样的练习:如初二教材第39课John’s day中,John住在大楼的第十五层,但他每天下班回家时却只坐电梯到十二层,然后走上去最后三层。课文最后有一个问题: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给学生们留下了发挥想象的空间。 三、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训练促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中的训练中,发展着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帮助学生产生许多联想,促使他们全面考虑问题,并形成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如在听讲课文时能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讨论时说出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在阅读时能对材料进行对比和联想,在写作时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等等。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仅举几例进行说明: 1.大脑激荡法(brainstorming)由创造基金会的创始人A奥斯本提出,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大脑的迅速联想,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和建议。如就某一个问题“讲出你所想到的全部办法”或“列出你所想到的全部事实”等。在采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开始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回答做评价,以便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并强调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都是平等的和重要的。其一般训练步骤如下: 1)教师提出问题。如:“Why are the trees cut down? Please list as many answers as possible.” 2)允许几分钟的准备时间。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暗示,如“生活中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是与木材有关的?” 3)记录学生的答案。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或记录在笔记本中。 4)制订标准。当所有的答案都记录下来后,就制定一个解决最佳方案的标准。如砍伐木材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家都同意的有哪几条,并可用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 5)不要对不符合标准的答案进行指责。Why are the trees cut down? List six reasons. 2.讨论 讨论是日常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当讨论问题时,每一方为了讲清自己的基本思路和观点,并批驳对方的基本思路和观点,需要调动各自的智慧和积极性,使自己的思维状态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同时,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和思维习惯,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都不相同,通过讨论也可以互相启迪,达到思维的互补性。 讨论时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讨论的题目必须是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如:Is smoking/reading in bed a bad or good habit? 如果讨论的主题超越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他们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讨论时就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如果学生对讨论的主题不感兴趣,讨论也无法展开。 2)讨论的题目不能是用Yes或No直接加以回答的,否则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了。 3)在讨论前,可就某个话题让学生列出与他们的经验或经历有关的主要事实。 4)教师可给一定时间作准备,以便学生进行思考或作笔记。 5)讨论最好以竞赛的方式进行。这样更能调动双方的积极性。 4.任务型的活动设计 这是一种以交际教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探索,以完成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为目标的活动方式。为了完成这些有意义的学习任务,除了关注输入材料的质量,教师的作用,以及学习的环境问题外,还需要学习者采取各种探索性的活动方式。专家们对这些活动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Prabhu把它分成三大类:Information-gap activity; Reasoning-gap activity; Opinion-gap activity. Clark在此基础上扩充为7类,而Pattison则提出了另外的7种活动方式:Questions and answers; Dialogues and role-plays; Matching activitie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Picture and picture stories; Puzzles and problems; Discussions and decisions.而这些活动大多要求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力求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如下面是一幅配合课文的插图(高中英语课本3A Lesson 22),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在看完这幅图后,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根据他们自己的经历,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而要保护环境,又需要学生作出怎样的努力?通过问答活动让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从而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把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其活动步骤如下: 1)Give the students the picture from the text. 2)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and look at the picture. 3)Divide the class into 3 or 4 groups. 4)Ask the students in each group to discuss the picture and present the ideas to the other groups. 5)The teacher asks questions at the end of the presentation: - How do we change from Picture 1 to Picture 2? - What do you have to do? What do we have to do? 四、提高教师的素质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系思维,首先教师本身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要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外语教师的素质已有很大提高,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共有547401名英语教师,其中初中英语教师450421名,学历达标率为90.38%;高中英语教师96980名,学历达标率为56.84%。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外语教师的整体状况仍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为此,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师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目标,要求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部据此提出了一个“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并已着手开始实施。它要求在五年的时间里,用不同方式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使所有教师通过接受继续教育,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提高,并且有一大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此次师资培训特别瞄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内容坚持科学性与先进性,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一环。它要求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需要对教师的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提高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过时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改变师生之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了解现代教育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艺术上,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开拓视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帮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分析和理解问题,而不墨守成规。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念,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评价,发展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篇3:在英语教学中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在构成智力教育的各要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据着核心地位.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发散性思维强调通过联想和迁移对同一个问题形成尽可能多的答案并寻找多种正确途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

作 者:孙家新 诸葛继学  作者单位:临沂市水利技工学校,山东,临沂,276002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7 “”(32)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4: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

1. 发挥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马上有的同学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同学想到古代人们把砖刻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

一位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条活鱼,女儿走过来看妈妈杀鱼,妈妈看似无意地问女儿:“你想怎么吃?”“煎着吃!”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妈妈又问:“还能怎么吃?”“油炸!”“除了这两种,还可以怎么吃?”女儿想了想:“烧鱼汤。”妈妈穷追不舍:“你还能想出几种吃法吗?” 女儿眼睛盯着天花板,仔细想了想,终于又想出了几种:“还可以蒸、醋熘、或者吃生鱼片。”妈妈还要女儿继续想,这回,女儿思考了半天才答道:“还可以腌咸鱼、晒鱼干吃。”妈妈首先夸奖女儿聪明,然后又提醒女儿:“一条鱼还可以有两种吃法,比如,鱼头烧汤、鱼身煎,或者一鱼三吃、四吃,是不是?你喜欢怎么吃,咱们就怎么做。”女儿点点头:“妈,我想用鱼头烧豆腐,鱼身子煎着吃。”

妈妈和女儿的这一番对话,实际上就是在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既要靠老师,也要靠家长。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在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2. 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学习知识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应倡导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争辩。

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

有一篇题为 《一切为了考试》的中学生作文,记述了一个“奇怪的梦”:

“记不清是哪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真是莫名惊诧。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是什么?

茅盾原名?——教科书上写着:沈雁冰——老师说是沈德鸿,无所适从。

烈日当空。氢氧化铝分子式。蚊子叮在脖子上,啪!电视节目是《血的锁链》,父亲不让看电视。春眠不觉晓,多困啊!又是可恶的二元二次方程式,监考老师严峻的脸。一张53分的数学试卷,我吓得大哭…

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我只有一个脑子,怎么塞得下这么多的化学方程式。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 一切为了考试。”

文章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一个中学生的梦境。这是一个中学生在殚精竭虑的拼挣和无奈时的呐喊。作者将强烈的创新意识,大胆的思维方式引进作文,思想信马由缰,纵横驰骋,内容腾挪闪错,时空交替变换,意境奇幻诡谲,传神地表现了一个中学生临考前不胜重负的心理,读后发人深思。

3. 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有一道智力测验题,“用什么方法能使冰最快地变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热、太阳晒的方法,答案却是“去掉两点水”。这就超出人们的想象了。

而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圆满解决。所以用来应付现在的考试相当有效。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思维定势与创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创”与“造”两方面是有机结合起来的,“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因此,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把“创”扼杀在摇篮里,何谈还有“造”呢?

4. 大胆质疑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全对的。真理有其绝对性,又有其相对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可推敲之处,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书本,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这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创造性地教。质疑能将机械性记忆变为理解性记忆,让学生尝到学习、创造的乐趣。

反省思维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给予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学会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5. 学会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反向思维不受旧观念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其次,反向思维不满足于“人云亦云”,不迷恋于传统看法。但是反向思维并不违背生活实际。

我国生产抽油烟机的厂家都在如何能“不粘油”上下功夫,但绝对不粘油是做不到的,用户每隔半年左右还得清洗一次抽油烟机。美国有一位发明家却从相反方向去考虑问题,他发明了一种专门能吸附油污的纸,贴在抽油烟机的内壁上,油污就被纸吸收,用户只需定期更换吸油纸,就能保证抽油烟机干净如初。这就是反向思维的典型实例。

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制造晶体管的原料——锗。其中的关键技术是将锗提炼得非常纯。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的著名的半导体专家江崎和助手在长期试验中,无论怎样仔细操作,总免不了混入一些杂质,严重影响了晶体管参数的一致性。有一次,他突然想,假如采用相反的操作过程,有意地添加少量杂质,结果会是怎样呢?经过试验,当锗的纯度降低到原先一半时,一种性能优良的半导体材料终于诞生了。这是反向思维的又一成功事例。

美国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那里培养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产生了改变世界的十大发明。很多理工科毕业生把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看做是一种无尚的光荣。贝尔实验室作为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它有什么特点呢?在贝尔实验室创办人塑像下镌刻着下面一段话:“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

让我们也常常潜入“森林”,另辟蹊径,去发现、去领略那前人从未见过的奇丽风光吧,这时,你就可以欢呼:“啊,这片天地是我首先发现的,大家都来看吧!”

篇5:发散思维培养

发散思维培养

一.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只强调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这是有其深刻的教育思想根源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但不善于创造新理论、新知识)的应用型人材。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从学科考试情况看,我们学生的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学生的水平),我们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材,因为这种教育的目标就不是要培养“创新”能力,而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棗不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知识灌输的对象。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理解、消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就成为教学的最高要求、最高目标。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对一切问题的认识理解都必须集中、统一到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上来;学生的全部言行都必须符合教师的要求和传统的规范。这正是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所要达到的目标。

可见,要不要培养发散思维,绝不仅仅是思维方法问题,而是要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根本性问题。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不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摆脱聚合思维的束缚,就谈不到积极、自觉地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深化改革问题棗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基础上,才有可能谈论如何来进行培养的问题,否则,一切都无从说起。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不妨先看一个智力测验的例子。

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验有多种不同的量表,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个是韦克斯勒量表(WISC)。这种量表有12类测验,前6类属于言语测验,后6类属于操作性测验[71]。其中第2类是对事物之间的类似性进行判别的测验棗要求儿童概括出所给的17组两两配对的名词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例如,要求被试指出橘子和香蕉都是“水果类”,木头和酒精都是“有机物质”等等。显然这种量表完全是按照培养聚合思维的标准,也就是以书本知识为标准,以教师的要求为规范设计的。按照这种智力量表的要求,即使能得满分,也不见得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儿童,很可能是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高分低能儿”。因为象木头和酒精有哪些类似之处的判别,正如阿恩海姆所指出的[2]:“如果学生的回答是‘二者都能把人击倒(使人昏迷)’就要被打零分。事实上,这一回答非但没有错,而且表明被试思路敏捷。说明他能够在一瞬之间,从两种表面极不相同的事物中找到它们突出的相关之处。”这正是出色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但是在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统治下,这种创造性思维不仅得不到鼓励,反而遭到排斥和打击(吃零蛋,被视为弱智)。韦克斯勒量表的前6类言语测试基本上都属于这类扼杀创造性思维的知识性测验。

其实,何止是智力测验,目前我们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各种各样测验(小至平时的单科测验,大至期末考试、地区统考、乃至全国性高考),其考试测验方式又何尝不是如此棗只要求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允许学生有半点发挥与自由想象。实际上是强制推行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排斥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并扼杀创造力。智力测验和学校考试之所以如此相似,一点都不奇怪,这是因为它们的根源都是来自同一种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可见,若不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不仅发散思维的培养无法实施,就是学生中原来自发形成的发散思维和一些创造性的萌芽,也将要被摧残殆尽。

二.端正对发散思维的本质与作用的认识

发散思维这一概念,早在19就已由心理学家武德沃斯提出[71],后来也有一些心理学家使用过,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研究能力倾向基础上提出了“三维智力结构模型”[17][72],其中将发散思维作为智力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提了出来,并编写了一系列培训发散思维的教材,制订了相应的培训程序和测试发散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一时间在美国、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形成了一股强调发散思维的热潮,在吉尔福特的鼓吹下,许多研究者甚至认为,发散思维在实际上等同于创造性思维[10]。这样,发散思维的影响才日益扩大起来。

吉尔福特及其助手托兰斯(E.P.Torrance)等人在片面夸大发散思维作用(甚至把发散思维视同创造性思维)观点的指导下,还对发散思维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创造性思维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发散思维包含四个要素[19]: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认为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应紧紧围绕这四个要素来进行。这四个要素的含义是:

流畅性(fluency)棗是指在短时间内表达出观点和设想的数量;

灵活性(flexibility)棗是指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

独创性(originality)棗是指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奇思想的能力;

精致性(elaboration)棗是指对事物描述的细致、准确程度。

吉尔福特和他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同事们所开发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又称“吉尔福特创造力测验”)就是为测量发散思维的上述四个要素服务的。这项本来用于测量发散思维的测验,又被冠以“创造力测验”的名称,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吉尔福特等人的指导思想就是把发散思维等同于创造性思维,甚至等同于创造力。我们认为,按照这种指导思想不一定能真正培养出发散思维能力,或者说,这样培养出的能力很可能主要不是发散思维方面的能力,而是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因为“流畅性”和“精致性”都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关,而与发散思维无关;“独创性”是发散思维所要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发散思维的基本属性或要素(因为你不能要求每一次发散思维都具有独创性)。在上述四个要素中,真正与发散思维的本质有关的只有第二个要素棗“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因为这一要素涉及多向思维问题,这点无疑是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遗憾的是吉尔福特等人用“灵活性”来概括这一特征,既不准确又易使人产生误解。可见,用上述四个要素来定义发散思维(认为发散思维由上述四要素构成)是不科学的,是对发散思维本质特征的误解,应当明确地予以拒绝。

对于发散思维的正确定义应当是: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结构的一个组成要素,但不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其作用只是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指明方向,即要求朝着与传统的思想、观念、理论不同的另一个(或多个)方向去思维;发散思维的实质是要冲破传统思想、观念和理论的束缚。”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应当对发散思维确立以下几点基本认识:

1.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结构中的一个要素,是六个组成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但不等于创造性思维的全部。

2.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目标指向(即确定思维方向)的作用,也仅仅起这一作用,思维的方向性问题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发散思维的作用决不能低估,但也不能随意夸大,以为它能解决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一切问题。

3.发散思维没有自身特定的思维材料,也没有自己特定的思维加工手段或方法,因此它不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所以不可能成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主体(即主要过程),它只起指引思维方向的作用。主要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只能由另外三个要素(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来实现,发散思维不应该也不可能越俎代庖。由于吉尔福特等人为发散思维所规定的上述四个要素(即四个基本性质)未能真正反映发散思维的实质,所以若按这四个要素的要求来培养发散思维,必将把我们引到斜路上去棗培养出的不是真正的发散思维能力,而是其它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

在革新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端正对发散思维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在三条方针的指导下进行。

这三条指导方针是:

第一,同中求异——能够摆脱人们的共识和传统观念的思维定势,从另外的角度提出完全不同、但有一定依据的全新观点;

第二,正向求反——不迷信权威,敢于向一贯视为正确的理论体系或科学概念提出挑战,并提出相反的或与之对立的新理论、新概念;

第三,多向辐射——能对某个复杂问题(或关键所在)从多种角度、多个方向去分析,从而得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以上三条指导方针至关重要,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只有严格遵循这三条方针(而不是围绕什么“流畅性”、“精致性”),才能真正发挥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导向”作用,也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发散思维,而不是变质、走样的发散思维。有了这三条方针我们就可以在实际中创造出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发散思维训练方法,也可以直接借用其它一些方法。例如,众所周知的“脑力激荡法”只要稍加补充、修改就可成为培训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

对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上述经过修改与限定的脑力激荡法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事实上,任何有利于培养“自由联想、自由想象、自由发挥”的方法只要加上三条方针的指引,都可有效地应用于培养发散思维。但是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一定要有三条指导方针的指引,否则,那样的自由联想和自由想象只是自由的形象思维,而不是发散思维;那样的自由发挥只是自由的逻辑思维,也不是发散思维。这是因为,离开三条方针的指引,再自由的想象与发挥也不一定能达到发散思维目标的要求棗冲破传统思想、观念或理论的束缚,实现与众不同和前所未有的创新。

如何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方法又称辐射思维法,它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根据美国学者吉尔福特的理论研究:与人的创造力有密切相关的是发散性思维能力与其转换的因素。他指出:“凡是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创造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散思维的培养应围绕四种技能进行。

1.流畅性:是指在短时间内表达出不同观点和设想的数量。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

2.灵活性:是指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

3.独创性:是指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奇思想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4.精致性:是指对学生事物描述的细致、准确程度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在训练方法上,可引导学生大量欣赏经典作品。如罗马一出版商为售出滞销的书,想尽办法托人给总统看,但总统工作很忙,无暇顾及。再三请求提意见,总统随便说了句“此书甚好”。该出版商马上推出广告词:“现有总统评价很高的书出售。”结果积压的书一售而空。另一出版商见状,也用此法,总统被利用了一回,这次说了句:“此书很糟。”相应出台的广告词为:“兹有总统批评甚烈的书出售。”结果书也很火爆。又一出版商马上也送了一套书给总统,总统这次决心不加理睬,于是,第三个广告词表述为:“现有连总统也难以下结论的书出售。”他的书销路居然也很好。

美国心理学家S?阿瑞提说:“发散思维如果不与逻辑思维过程相匹配,就甚至可能使我们得精神病。”许多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捷、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可是,他们的思想往往脱离实际,理论背离实践的倾向有时还比较严重,从直接的意义上说,这是缺乏逻辑思维的表现。因为其不善于运用逻辑思维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鉴别、筛选、联结和组合,这样就可能只获得“消极的思维独创性”。因此,应重视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如“头脑风暴法”训练。

“头脑风暴法”是美国BBDO广告公司创始人A?F?奥斯本于1938年首创的。该方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其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通过暂缓作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为此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规则:

1.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暂缓评价);

2.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3.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追求数量;

4.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

为了便于启发学生思考,防止冷场,教师将启发性问题排列成表,在讨论中使用。

头脑风暴法通过多人集体讨论,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综合创新思路。为了发扬该法优点,克服局限性,德国形态分析法专家霍利格改进发明了默写式的635法,日本创造学家高桥诚提出卡式集中设想的CBS法等均属于头脑风暴法的改进类型。研究表明,通过“头脑风暴法”的训练,学生在创造性测验中,其创造性分数确实有所提高。

篇6:如何培养发散思维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及事例

1. 发挥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马上有的同学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同学想到古代人们把砖刻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

一位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条活鱼,女儿走过来看妈妈杀鱼,妈妈看似无意地问女儿:“你想怎么吃?”“煎着吃!”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妈妈又问:“还能怎么吃?”“油炸!”“除了这两种,还可以怎么吃?”女儿想了想:“烧鱼汤。”妈妈穷追不舍:“你还能想出几种吃法吗?” 女儿眼睛盯着天花板,仔细想了想,终于又想出了几种:“还可以蒸、醋熘、或者吃生鱼片。”妈妈还要女儿继续想,这回,女儿思考了半天才答道:“还可以腌咸鱼、晒鱼干吃。”妈妈首先夸奖女儿聪明,然后又提醒女儿:“一条鱼还可以有两种吃法,比如,鱼头烧汤、鱼身煎,或者一鱼三吃、四吃,是不是?你喜欢怎么吃,咱们就怎么做。”女儿点点头:“妈,我想用鱼头烧豆腐,鱼身子煎着吃。”

妈妈和女儿的这一番对话,实际上就是在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既要靠老师,也要靠家长。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在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2. 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学习知识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应倡导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争辩。

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

有一篇题为 《一切为了考试》的中学生作文,记述了一个“奇怪的梦”:

“记不清是哪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真是莫名惊诧。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是什么?

茅盾原名?——教科书上写着:沈雁冰——老师说是沈德鸿,无所适从。

烈日当空。氢氧化铝分子式。蚊子叮在脖子上,啪!电视节目是《血的锁链》,父亲不让看电视。春眠不觉晓,多困啊!又是可恶的二元二次方程式,监考老师严峻的脸。一张53分的数学试卷,我吓得大哭…

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我只有一个脑子,怎么塞得下这么多的化学方程式。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 一切为了考试。”

文章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一个中学生的梦境。这是一个中学生在殚精竭虑的拼挣和无奈时的呐喊。作者将强烈的创新意识,大胆的思维方式引进作文,思想信马由缰,纵横驰骋,内容腾挪闪错,时空交替变换,意境奇幻诡谲,传神地表现了一个中学生临考前不胜重负的心理,读后发人深思。

3. 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有一道智力测验题,“用什么方法能使冰最快地变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热、太阳晒的方法,答案却是“去掉两点水”。这就超出人们的想象了。

而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圆满解决。所以用来应付现在的考试相当有效。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思维定势与创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创”与“造”两方面是有机结合起来的,“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因此,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把“创”扼杀在摇篮里,何谈还有“造”呢?

4. 大胆质疑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全对的。真理有其绝对性,又有其相对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可推敲之处,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书本,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这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创造性地教。质疑能将机械性记忆变为理解性记忆,让学生尝到学习、创造的乐趣。

反省思维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给予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学会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5. 学会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反向思维不受旧观念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其次,反向思维不满足于“人云亦云”,不迷恋于传统看法。但是反向思维并不违背生活实际。

我国生产抽油烟机的厂家都在如何能“不粘油”上下功夫,但绝对不粘油是做不到的,用户每隔半年左右还得清洗一次抽油烟机。美国有一位发明家却从相反方向去考虑问题,他发明了一种专门能吸附油污的纸,贴在抽油烟机的内壁上,油污就被纸吸收,用户只需定期更换吸油纸,就能保证抽油烟机干净如初。这就是反向思维的典型实例。

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制造晶体管的原料——锗。其中的关键技术是将锗提炼得非常纯。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的著名的半导体专家江崎和助手在长期试验中,无论怎样仔细操作,总免不了混入一些杂质,严重影响了晶体管参数的一致性。有一次,他突然想,假如采用相反的操作过程,有意地添加少量杂质,结果会是怎样呢?经过试验,当锗的纯度降低到原先一半时,一种性能优良的半导体材料终于诞生了。这是反向思维的又一成功事例。

美国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那里培养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产生了改变世界的十大发明。很多理工科毕业生把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看做是一种无尚的光荣。贝尔实验室作为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它有什么特点呢?在贝尔实验室创办人塑像下镌刻着下面一段话:“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

让我们也常常潜入“森林”,另辟蹊径,去发现、去领略那前人从未见过的奇丽风光吧,这时,你就可以欢呼:“啊,这片天地是我首先发现的,大家都来看吧!”

发散思维的定义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散思维的特点

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

一、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例如,一词多组、一事多写、一题多解或设想多种路子去探寻改革方案时的思维活动。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 ,其缺点是评分难以制定出切实的标准答案,容易渗入主观因素。

创造性思维

二、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例如,风筝的用途可以“辐射”出:放到空中去玩,测量风向,传递军事情报,作联络暗号,当射击靶子等等。

篇7:幼儿发散性思维训练

3岁以前的宝宝还不具备深层思维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幼儿的动作协调起来,为今后的思维发展打下基础。父母可以通过给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有趣、愉快的游戏环境,让他萌发思考的兴趣,并尽量让他自己动手操作,使幼儿经常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在娱乐中帮助宝宝形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

1.一物多形的扩散。可以让宝宝观察水装在圆形杯子里和方形杯子里形状有什么不同,想想冰块放到热水里会发生什么状况?把手放到冒着热气的杯子上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拿下来后手上有小水珠?

推荐游戏:横切苹果平时我们习惯竖着切苹果,苹果核被切成两只小耳朵的形状。这次就和宝宝一起横着切苹果,看看苹果核的横切面会是一个什么形状呢?实验之前,问问宝宝这个问题,激发他思考力和好奇心。然后手把手地帮助宝宝把苹果横切开(刀子不要太大、太锋利,千万注意不要弄伤宝宝),让宝宝观察切好的苹果核是什么形状。原来是个五角星呢,是不是很意外呢?你可以和宝宝再切几只苹果,看看是不是每次都是五角星呢?

2.一形多物的扩散。请幼儿尽可能地说出同一形状的物品,如圆形的东西有哪些,正方形的东西有哪些等。这种练习可以结合家里的器具和摆设进行,你可以先教宝宝认识一些简单的形状,比如圆形、三角形等,然后让宝宝看看家里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哪些是三角形的。

推荐游戏:这个像什么?准备1支画笔和1块画板,在画板上任意画一些图形,让宝宝说说每个图形像什么东西。比如画一个椭圆形,宝宝或许说不出来这是一个椭圆形,但可以和具体的物品联系起来,比如:鸡蛋、梨、芒果……你也可以先让宝宝信手涂鸦,然后由你根据宝宝“画”的基本图形进行加工,添改成为一个比较明显的图案,比如小兔、小鸭、帆船等。这样不仅能让宝宝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画画游戏,可以锻炼宝宝的发散性思维。

3.一因多果的扩散。带幼儿玩“如果……将会……”的游戏。比如你可以让宝宝想想:“如果世界上的花朵都是白色的,将会怎样?”“如果你会飞,将会发生什么?”“如果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将是什么情形?”。比如“小鱼在水里游,还有谁也在水里游?”“小鸟在天上飞,还有谁在天上飞?”

推荐游戏:它们都和谁有关?准备牙刷、杯子、牙膏、毛巾、香皂;笔、纸、尺子、橡皮;碗、汤匙、筷子、锅、盘子等有关联性的事物。你先把牙刷拿出来,然后提问幼儿,哪些东西和牙刷有关系。无论宝宝的答案是什么,你都要问问:“为什么?”当幼儿把能看见的、可能有关联的事物回答完了以后,你还可以继续追问:“还有什么东西和它有关?”鼓励幼儿动脑筋想想其他东西。

4.一物多变的扩散。让幼儿把东西变换一下,他们会更喜欢去思考,如什么东西小点更好看、什么东西跑快点更有意思、什么东西大些能使人感到愉快等。也可以利用橡皮泥的可塑性和宝宝动手做各种各样的小东西。因为橡皮泥的还原性,爸爸妈妈尽可以放手让宝宝自由地发挥、大胆地创造。必要时给宝宝提供一些如牙签、羽毛等辅助性材料,让宝宝自己动脑筋:圆圆的泥块四周插上牙签就是太阳,插上羽毛就是小鸡。宝宝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会更积极地去创造,从而培养他的发散性思维。

推荐游戏:小刺猬运苹果准备橡皮泥、竹条或火柴棍若干。让幼儿用橡皮泥揉一个大圆团,把圆团在桌子上轻轻压一压,压出一个平平的底座,用手指在圆团的一侧捏出一个尖尖的鼻子,把竹条截短一点,插在圆团上作刺猬身上的刺。火柴头可以当成一个个苹果,也可以让幼儿用橡皮泥揉一些小圆团插在竹条上。好了,让小刺猬把苹果运回家吧!

5.一题多法的扩散。启发宝宝对一个问题做多种回答,锻炼他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让宝宝回答:“手帕有什么用?”“迷路以后怎么办?”“筷子的用途有哪些?”“水可以用来做什么?”设计一些具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活趣题,让幼儿思考。如请他们10秒钟内想出10种以上使热汤很快变冷的方法;设想如果在商店里走丢了,有多少种回家的办法等。

推荐游戏:给瓶子分类准备颜色、形状、大小不完全相同的10个左右的瓶子,让宝宝试着给瓶宝宝分类,想想有多少种分法。比如按颜色不同,红色的放一起,绿色的放一起;按大小不同,大瓶子归为一类,小瓶子为一类;按形状不同,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方形;还可以根据敲击发出的声音的不同分类,有的是清脆的“叮叮”声,有的是沉闷的“砰砰”声。

篇8:怎么进行思维发散性训练

无论是抽象思维的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分析事物变化的能力都是思维能力的不同表现。那么我们怎么进行思维发散性训练呢?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对它的作用不可轻估。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

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

思维发散性训练(1)推陈出新训练法

当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的性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按照这个思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往往能收到推陈出新的结果。

思维发散性训练(2)聚合抽象训练法

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性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思维发散性训练(3)循序渐进训练法

这个训练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

思维发散性训练(4)生疑提问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种固定的思考模式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种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标志着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训练方法是:首先,每当观察到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接触,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其次,每当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自身运动的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

思维发散性训练(5)集思广益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团体中,借助思维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形成,还具有潜在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作用。因为,当一些富个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的不同,产生种种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篇9:怎样培养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及事例

1. 发挥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马上有的同学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同学想到古代人们把砖刻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

一位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条活鱼,女儿走过来看妈妈杀鱼,妈妈看似无意地问女儿:“你想怎么吃?”“煎着吃!”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妈妈又问:“还能怎么吃?”“油炸!”“除了这两种,还可以怎么吃?”女儿想了想:“烧鱼汤。”妈妈穷追不舍:“你还能想出几种吃法吗?” 女儿眼睛盯着天花板,仔细想了想,终于又想出了几种:“还可以蒸、醋熘、或者吃生鱼片。”妈妈还要女儿继续想,这回,女儿思考了半天才答道:“还可以腌咸鱼、晒鱼干吃。”妈妈首先夸奖女儿聪明,然后又提醒女儿:“一条鱼还可以有两种吃法,比如,鱼头烧汤、鱼身煎,或者一鱼三吃、四吃,是不是?你喜欢怎么吃,咱们就怎么做。”女儿点点头:“妈,我想用鱼头烧豆腐,鱼身子煎着吃。”

妈妈和女儿的这一番对话,实际上就是在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既要靠老师,也要靠家长。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在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2. 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学习知识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应倡导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争辩。

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

有一篇题为 《一切为了考试》的中学生作文,记述了一个“奇怪的梦”:

“记不清是哪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真是莫名惊诧。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是什么?

茅盾原名?——教科书上写着:沈雁冰——老师说是沈德鸿,无所适从。

烈日当空。氢氧化铝分子式。蚊子叮在脖子上,啪!电视节目是《血的锁链》,父亲不让看电视。春眠不觉晓,多困啊!又是可恶的二元二次方程式,监考老师严峻的脸。一张53分的数学试卷,我吓得大哭…

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我只有一个脑子,怎么塞得下这么多的化学方程式。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 一切为了考试。”

文章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一个中学生的梦境。这是一个中学生在殚精竭虑的拼挣和无奈时的呐喊。作者将强烈的创新意识,大胆的思维方式引进作文,思想信马由缰,纵横驰骋,内容腾挪闪错,时空交替变换,意境奇幻诡谲,传神地表现了一个中学生临考前不胜重负的心理,读后发人深思。

3. 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有一道智力测验题,“用什么方法能使冰最快地变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热、太阳晒的方法,答案却是“去掉两点水”。这就超出人们的想象了。

而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圆满解决。所以用来应付现在的考试相当有效。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思维定势与创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创”与“造”两方面是有机结合起来的,“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因此,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把“创”扼杀在摇篮里,何谈还有“造”呢?

4. 大胆质疑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全对的。真理有其绝对性,又有其相对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可推敲之处,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书本,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这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创造性地教。质疑能将机械性记忆变为理解性记忆,让学生尝到学习、创造的乐趣。

反省思维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给予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学会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5. 学会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反向思维不受旧观念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其次,反向思维不满足于“人云亦云”,不迷恋于传统看法。但是反向思维并不违背生活实际。

我国生产抽油烟机的厂家都在如何能“不粘油”上下功夫,但绝对不粘油是做不到的,用户每隔半年左右还得清洗一次抽油烟机。美国有一位发明家却从相反方向去考虑问题,他发明了一种专门能吸附油污的纸,贴在抽油烟机的内壁上,油污就被纸吸收,用户只需定期更换吸油纸,就能保证抽油烟机干净如初。这就是反向思维的典型实例。

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制造晶体管的原料——锗。其中的关键技术是将锗提炼得非常纯。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的著名的半导体专家江崎和助手在长期试验中,无论怎样仔细操作,总免不了混入一些杂质,严重影响了晶体管参数的一致性。有一次,他突然想,假如采用相反的操作过程,有意地添加少量杂质,结果会是怎样呢?经过试验,当锗的纯度降低到原先一半时,一种性能优良的半导体材料终于诞生了。这是反向思维的又一成功事例。

美国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那里培养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产生了改变世界的十大发明。很多理工科毕业生把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看做是一种无尚的光荣。贝尔实验室作为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它有什么特点呢?在贝尔实验室创办人塑像下镌刻着下面一段话:“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

让我们也常常潜入“森林”,另辟蹊径,去发现、去领略那前人从未见过的奇丽风光吧,这时,你就可以欢呼:“啊,这片天地是我首先发现的,大家都来看吧!”

发散思维的定义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散思维的特点

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

一、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例如,一词多组、一事多写、一题多解或设想多种路子去探寻改革方案时的思维活动。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 ,其缺点是评分难以制定出切实的标准答案,容易渗入主观因素。

创造性思维

二、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例如,风筝的用途可以“辐射”出:放到空中去玩,测量风向,传递军事情报,作联络暗号,当射击靶子等等。

如何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一、激励如溪泉,加上交流的艺术便是完美的结合

美国的教育学家珍妮特说过:启发孩子的思维首要的是必须记住鼓励的重要性。如果她说:I goed to the store. 不要对她说你错了,而要把正确的说法告诉她:you went to the store,didn’t you? Tomorrow we will go to the store again.教学中对孩子的种种假设、想象多进行鼓励,这样他们才会更大胆。

二、图像和声音刺激思维的开阔

英语的口语交际不在仅仅是为教学打基础,只有开启学生思维领域的那份创造性、敏捷性、灵活性、广泛性、才能将交际的内涵发挥的淋漓尽致。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内容需要用简单的录像带、录音、图画书或CD-I等刺激学生的思维。在第一课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中要了解学生是如何来学校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说、画。我将不同交通工具的声响录制下来,通过听让学生说。同样在3A一册书中What can you see?一课我将海浪声、海鸟声、鱼游的声音收集起来。学生通过听他能感受到海边的美,因此课上氛围更浓、学生进角色更投入了。

三、启动学生所有感官学习画脑图

托尼·布赞在他的新著《脑图之书-发散性思维》中说,大脑是将信息存储在树状的,它以分类和关联存储信息。因而,你越能用大脑自身的记忆方法工作,你就会学的越容易、越迅速。通常在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中启用这种方法。我让学生将自己的脑细胞想象成一棵树,然后在纸上将树形画出来,从主题开始用一个符号,然后画几个分支,最后重新回忆能与此课相结合的单词或句型。我觉得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掌握了方法,思维确实开阔了许多,而且每次对话容量更足了。

四、激励学生养成课前收集资料的习惯

我觉得为了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思维更活跃课前收集是不可少的,英语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实践和运用,它来源于生活也要用于生活。如在A noisy day 一课中学生对某些噪音的认识若只停留在看说的基础上是不够的,所以我用课件的方式将不同的声响录制下来,让学生听并让学生自己再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noisy.结果我发现学生找的比我丰富多了,有的是自己表演、有的甚至将它录了下来形式多种多样,丰富极了。

通过实践、教学我觉得英语的口语交际不在仅仅是为教学打中的教会打基础了,而是只有开启学生学生思维领域的那份创造性、敏捷性、灵活性、广泛性才能将交际的内涵发挥的淋漓尽致。

如何很好的提高儿童记忆力

幼儿的记忆方式和成人的记忆方式是不一样的,认识和掌握孩子的记忆方式是很重要的,为何几个孩子在一起,有的记忆力特别的好的就显得差些,这和成人给孩子的记忆途径不一样有很大的关系。

一、运用教具

形象记忆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物体,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情感的事物,容易被幼儿识记。幼儿在学习知识中,教师能恰当的运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幼儿就能产生形象记忆,提高记忆能力。如:学习数的组成、加减法,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利用教具演示、讲解,幼儿就能理解知识,加之幼儿动手操作,很快掌握了知识。又如:音乐课学习歌曲,运用图片或实物等教具向幼儿解释歌词,就会帮助幼儿记住歌曲内容,并达到教学目的。其它各科知识也是如此,恰当地运用不同的教具,就会使幼儿轻松的记忆知识。

二、开展游戏

兴趣记忆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的确,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和智力。教师把知识融于游戏之中,可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记忆。如:认识水,再水中放入各色插塑玩具,先让幼儿进行玩水游戏,通过在水中玩插塑,让幼儿知道水是无色的,再让幼儿用小竹篓盛水,用手抓水,从而知道水会流动,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掌握了水的性质。又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教师讲述故事后让幼儿进行表演游戏,小蝌蚪寻找自己的妈妈在哪里,幼儿在表演的浓厚兴趣中记住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

三、多种感官

尝试记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参与活动,能获得最好的尝试记忆效果。如:认识纸,让幼儿用手把纸放水里看纸吸水,把纸放在火上烧一烧,用手撕一撕纸。通过实验,幼儿记住了纸的四个秘密。又如:小班认识苹果,通过看、摸、闻、尝,了解了苹果的颜色、形状、味道,最后让幼儿画苹果,加深了尝试后对知识的记忆。

四、动作演示

准确记忆有些知识,利用动作演示,幼儿就会准确理解并记忆。如:古诗《静夜思》中有一句“举头望明月”,其中“举头”一词,通过教师的动作演示,幼儿尝试练习,准确地理解了词意,就在以后的提问中记忆犹新。又如:看图讲述“猴子过河”,图片中一群猴子看到河对岸有许多桃子,急得抓耳搔腮,教学中可让幼儿学猴子着急的动作,通过模仿,引出“抓耳搔腮”这个词,幼儿理解了词意,就能很准确地用于讲述中。

五、善用比喻

理解记忆在幼儿教学中,无论是范诵诗歌、范唱歌曲、给幼儿讲故事,还是舞蹈动作、体育动作、绘画技巧的示范,不但要正确规范,还要善于运用一些浅显易懂的比喻手法破难点,在幼儿的脑海里留下难忘的印象。如:画金鱼的尾巴时,可告诉幼儿尾巴分开的叉像一片片的柳树叶,幼儿记住了尾巴的样子,又能较容易地画出来。

六、找准异同

比较记忆在引导幼儿认识类似的事物时,可通过比较,找出异同点,帮助幼儿比较记忆。如:认识鸭子,可在认识嘴、脚时,出示鸡,让幼儿比较鸡嘴和鸭嘴的形状,鸡脚和鸭脚的样子,根据不同,明确记住鸡、鸭各自的特征。

七、发散思维

创造记忆发散思维是思维者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不依常规,寻求变化,获得多种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其特点具有极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可让幼儿多进行发散思维,创造性的掌握和记忆知识。在教幼儿学习知识时,要引导幼儿从多个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寻求多种答案,通过创造记忆知识。如:引导幼儿用“天”字组成“天气”、“白天”、“星期天”等不同含义的词。又如:认识沉浮,教师可出示大小、颜色都相同的皮球、铁球各一个,让幼儿想出多种区别不同材料的球的办法,让幼儿在发散思维中达到识记的最佳效果。

八、布置作业

任务记忆积极发展有意记忆,对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有重要意义。开始可把记忆任务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联系起来,以后渐渐给他们提出一定的任务,让幼儿有目的的记住一些东西,培养幼儿的有意记忆能力。如:认识长方体,除在幼儿寻找长方体的东西以外,还要让幼儿回家找一找什么是长方体的,以此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再如:在幼儿园学习了儿歌或歌曲等,可让幼儿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带着任务去记忆知识。

九、综合归类

逻辑记忆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幼儿一些方法,使幼儿能把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在物体之间建立逻辑关系,以拓宽记忆的广度。如:认识了各种船,可教幼儿归类为水上交通工具,最后教师引导幼儿把它们归类为交通工具。

十、加强复习,强化记忆学过的知识

如果不复习,时间长了也会忘掉,为此要不断帮助幼儿进行复习,但复习的方式方法要多种多样,既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又能达到强化记忆知识的目的。

总之,教幼儿学习掌握知识,不能死记硬背,要不断发展幼儿的意义记忆。同时,幼儿记忆力的培养,与幼儿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积极开发幼儿的智力,幼儿的记忆力就会得到迅速的发展。

篇10:怎么快速培养发散性思维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马上有的同学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同学想到古代人们把砖刻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

一位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条活鱼,女儿走过来看妈妈杀鱼,妈妈看似无意地问女儿:“你想怎么吃?”“煎着吃!”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妈妈又问:“还能怎么吃?”“油炸!”“除了这两种,还可以怎么吃?”女儿想了想:“烧鱼汤。”妈妈穷追不舍:“你还能想出几种吃法吗?” 女儿眼睛盯着天花板,仔细想了想,终于又想出了几种:“还可以蒸、醋熘、或者吃生鱼片。”妈妈还要女儿继续想,这回,女儿思考了半天才答道:“还可以腌咸鱼、晒鱼干吃。”妈妈首先夸奖女儿聪明,然后又提醒女儿:“一条鱼还可以有两种吃法,比如,鱼头烧汤、鱼身煎,或者一鱼三吃、四吃,是不是?你喜欢怎么吃,咱们就怎么做。”女儿点点头:“妈,我想用鱼头烧豆腐,鱼身子煎着吃。”

妈妈和女儿的这一番对话,实际上就是在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既要靠老师,也要靠家长。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在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快速培养发散性思维方法2. 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学习知识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应倡导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争辩。

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

有一篇题为 《一切为了考试》的中学生作文,记述了一个“奇怪的梦”:

“记不清是哪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真是莫名惊诧。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是什么?

茅盾原名?——教科书上写着:沈雁冰——老师说是沈德鸿,无所适从。

烈日当空。氢氧化铝分子式。蚊子叮在脖子上,啪!电视节目是《血的锁链》,父亲不让看电视。春眠不觉晓,多困啊!又是可恶的二元二次方程式,监考老师严峻的脸。一张53分的数学试卷,我吓得大哭…

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我只有一个脑子,怎么塞得下这么多的化学方程式。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 一切为了考试。”

文章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一个中学生的梦境。这是一个中学生在殚精竭虑的拼挣和无奈时的呐喊。作者将强烈的创新意识,大胆的思维方式引进作文,思想信马由缰,纵横驰骋,内容腾挪闪错,时空交替变换,意境奇幻诡谲,传神地表现了一个中学生临考前不胜重负的心理,读后发人深思。

快速培养发散性思维方法3. 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有一道智力测验题,“用什么方法能使冰最快地变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热、太阳晒的方法,答案却是“去掉两点水”。这就超出人们的想象了。

而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圆满解决。所以用来应付现在的考试相当有效。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思维定势与创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创”与“造”两方面是有机结合起来的,“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因此,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把“创”扼杀在摇篮里,何谈还有“造”呢?

篇11:怎么快速培养发散性思维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全对的。真理有其绝对性,又有其相对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可推敲之处,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书本,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这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创造性地教。质疑能将机械性记忆变为理解性记忆,让学生尝到学习、创造的乐趣。

反省思维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给予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学会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篇12:怎么快速培养发散性思维

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反向思维不受旧观念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其次,反向思维不满足于“人云亦云”,不迷恋于传统看法。但是反向思维并不违背生活实际。

我国生产抽油烟机的厂家都在如何能“不粘油”上下功夫,但绝对不粘油是做不到的,用户每隔半年左右还得清洗一次抽油烟机。美国有一位发明家却从相反方向去考虑问题,他发明了一种专门能吸附油污的纸,贴在抽油烟机的内壁上,油污就被纸吸收,用户只需定期更换吸油纸,就能保证抽油烟机干净如初。这就是反向思维的典型实例。

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制造晶体管的原料——锗。其中的关键技术是将锗提炼得非常纯。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的著名的半导体专家江崎和助手在长期试验中,无论怎样仔细操作,总免不了混入一些杂质,严重影响了晶体管参数的一致性。有一次,他突然想,假如采用相反的操作过程,有意地添加少量杂质,结果会是怎样呢?经过试验,当锗的纯度降低到原先一半时,一种性能优良的半导体材料终于诞生了。这是反向思维的又一成功事例。

美国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那里培养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产生了改变世界的十大发明。很多理工科毕业生把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看做是一种无尚的光荣。贝尔实验室作为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它有什么特点呢?在贝尔实验室创办人塑像下镌刻着下面一段话:“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

让我们也常常潜入“森林”,另辟蹊径,去发现、去领略那前人从未见过的奇丽风光吧,这时,你就可以欢呼:“啊,这片天地是我首先发现的,大家都来看吧!”

篇13:儿童发散思维训练

(1)把握好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的关系。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向四面八方任意地层开想象时,也就是在进行发散思维。所以,我们在做发散思维训练时,应尽量摆脱逻辑思维的束缚,大胆想象,而不必担心其结果是否合理,是否有实用价值。

(2)要注意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要求,在训练中要尽量追求独特性。当然,如果一开始产生不了独特性的思维结果也不要着急。从流畅性到变通性再到独特性,循序渐进,逐渐就可以进入较高水平的发散思维状态。

(3)注意跳出逻辑思维的圈子.

(4)在课堂上可以由教师统一掌握训练进度和时间,每道题以2—3分钟为宜。在课后自我训练时,时间可以长一些。

篇14:儿童发散思维训练

①有个教徒在祈祷时来了烟瘾,他问在场的神父,祈祷时可以不可以抽香烟。神父回答“不行”。另一个教徒也想抽烟,但他换了一种问法,结果得到了神父的许可,你知道他是怎么问的吗?

他这样问神父:“在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祈祷?”神父回答:“当然可以。”同样是抽烟和祈祷,祈祷时要求抽烟,那似乎意味着对耶稣的不尊重;而抽烟时要求祈祷,则可以表示在休闲时也想着神的恩典,神父当然也就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② 据说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从前有个农夫,死后留下了一些牛,他在遗书中写道:妻子得全部牛的半数加半头;长子得剩下的牛的半数加半头,正 好是妻子所得的一半;次子得还剩下的牛的半数加半头,正好是长子的一半;长女分给最后剩下的半数加半头,正好等于次子所得牛的一半。结果一头牛也没杀,也 没剩下,问农夫总共留下多少头牛?

思考和解答这道题,如果先假设一些情况(例如假设共有20头牛,共有30头),然后再对它们逐一验证和排除,自然是可以的。但这样不免有些繁琐,要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一个较笨的方法。

解这道题最好是倒过来想,倒过来算:

长女既然得到的是最后剩下的牛的“半数”再加“半头”,结果1头都没杀,也没有剩下,那么,她必然得到的是:1头。

次子:长女得到的牛是次子的一半,那么,次子得到的牛就是长女的2倍:2头。

长子:次子得到的牛是长子的一半,那么,长子得到的牛就是次子的2倍:4头。

妻子:长子得到的牛是妻子的一半,那么,妻子得到的牛就是长子的2倍:8头。

把4个人得到的牛的头数相加:1+2+4+8=15,可见,农夫留下的牛是15头。

篇15:儿童发散思维训练

练习1:字的流畅

请在10个十字上加最多三笔构成新的字.

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

请在“日”字、“口”字、“大”字、“土”字的上、下、左、右,上下一起各加笔划写出尽可能多的字来(每种至少3个)。

练习2:观念的流畅

尽可能多地说出领带的用途

尽可能多地说出旧牙膏皮的用途

什么“狗”不是狗,什么“虎”不是虎

什么“虫”不是虫,什么“书”不是书

什么“井”不是井,什么“池”不是池

练习3:雨伞存在的问题:

1、容易刺伤人;

2、拿伞的那只手不能再派其他用途;

3、乘车时伞会弄湿乘客的衣物;

4、伞骨容易折断;

5、伞布透水;

6、开伞收伞不够方便;

7、样式单调、花色太少;

8、晴雨两用伞在使用时不能兼顾;

9、伞具携带收藏不够方便;等等。

解决方案:

1、增加折叠伞品种;

2、伞布进行特殊处理;

3、伞顶加装集水器,倒过来后雨水不会弄湿地面;

4、增加透明伞、照明伞、椭圆形的情侣伞、拆卸式伞布等;

5、还可以制成“灶伞”,除了挡风遮雨外,在晴天撑开伞面对准太阳,伞面聚集点可产生500度的高温,太阳伞成了名副其实的“太阳灶”,用途一下子就拓宽了许多。

发散思维的形式

(1)横向思维

相 对于纵向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形式。纵向思维是按逻辑推理的方法直上直下的收敛性思维。而横向思维是当纵向思维受挫时,从横向寻找问题答案。正象时间是一维 的,空间是多维的一样,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则代表了一维与多维的互补。最早提出横向思维概念的是英国学者德博诺,他创立横向思维概念的目的是针对纵向思维 的缺陷提出与之互补的对立的思维方法。

横 向思维的几种方式:(1)横向移入。把其他领域的好方法移到本领域来。(2)横向移出。把本领域的成功方法移到其他领域去。如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发现酒变 酸,肉汤变质都是细菌作怪。经过处理,消灭或隔离细菌,就可以防止酒、肉汤变质。李斯特把巴斯德的理论用于医学界,轻而易举地发明了外科手术消毒法,拯救 了千百万人的性命。再如仿生技术等。(3)横向转换。不直接解决问题,转换成其他问题,如曹冲称象,把测重转换成测船入水的深度。

[案例1] 美国柯达公司是生产胶卷的,但在1963年时没有急于卖胶卷,而是生产了一种大众化自动照相机。当这种照相机受到欢迎时,柯达公司还宣布各厂家都可以仿制,于是世界各地出现了生产自动相机热,这就为柯达胶卷开辟了广阔的销售市场。

[案例2] 法国的白兰地酒在国内和欧洲畅销不衰,但难以在美国市场大量销售。为占领巨大的美国市场,白兰地公司耗资数万专门调查美国人的饮酒习惯,制定出各种推销策略,但因促销手段单调,结果是收效甚微。

这时有一位叫柯林斯的推销专家,向白兰地公司总经理提出一个推销妙法: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67岁寿辰之际,向总统赠送白兰地酒,借机扩大白兰地酒在美国的影响,进而打开美国市场。

白兰地公司总经理采纳了这个建议。公司首先向美国国务卿呈上一份礼单,上面写道:“尊敬的国务卿阁下,法国人民为了表示对美国总统的敬意,将在艾森豪 威尔总统67岁生日那天,赠送两桶窖藏67年的法国白兰地酒。请总统阁下接受我们的心意。”然后,他们把这一消息在法美两国的报纸上连续登载。将向美国总 统赠酒的新闻成为美国千百万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大家都盼望着总统生日的到来,好一睹67年白兰地的风采。1957年10月14日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的生日。法国人用专机将两桶白兰地酒运到华盛顿,身着宫廷卫侍服装的法国士兵雄姿抖擞、风度翩翩,他们护送那两桶经艺术家精心装饰、由壮士们抬着的白兰地 酒步行经过宽敞的华盛顿大街,一路上,数以万计的美国市民夹道观看,盛况空前。直往白宫。白宫前的草坪上更是热闹非凡。上午十时,四名英俊的法国青年,穿 着雪白的王宫卫士礼服,驾着法国中世纪时期的典雅马车进入白宫广场,由法国艺术家精心设计的酒桶古色古香,似已发出阵阵美酒醇香,全场沸腾了,美国人唱起 了“马赛曲”,欢声雷动,掌场轰鸣。

从此以后,争购白兰地酒的热潮在美国各地掀起。一时间,国家宴会、家庭餐桌上少不了白兰地酒。白兰地酒进军美国市场之后,白兰地公司的收益大幅度增加。白兰地公司总经理一再惊叹:“一本万利!一本万利!”

(2)逆向思维

从 正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是常规的正向思维方法。如果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就叫“逆向思维”,也叫做反向思维。在学习、工作和生 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从正面无法解决的问题,因而陷入思维的陷阱。如果能转换一下思维视角,“反其道而行之”,把事物的位置颠倒过来进行思考,从反面寻找 出原因。

[案例1] 因为客观世界上许多事物之间甲能产生乙,乙也能产生甲。如化学能能产生电能,据此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在18发明了伏打电池。反过来电能也能产生化学能,通过电解,英国化学家戴维18发现了钾、钠、钙、镁、锶、钡、硼等七种元素。

又如说话声音高低能引起金属片相应的振动,相反金属片的振动也可以引起声音高低的变化。爱迪生在对电话的改进中,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

那么如何进行逆向思维呢?

(1)就事物依存的条件逆向思考。如小孩掉进水里。把人从水中救起,是使人脱离水。司马光救人是打破缸,使水脱离人,这就是逆向思维。如做钟表生意的都喜欢说自己的表准,而一个表厂却说他们的表不够准每天会有1秒的误差,不但没有失去顾客,反而大家非常认可,踊跃购买。

(2)就事物发展的过程逆向思考。如人上楼梯是人走路,而电梯是路走,人不动。不管螺丝怎么设计,正向拧不开的时候,反向必定拧得开。

(3)就事物的位置逆向思考。如开展假如“我是某某”活动。歌德与敌对者狭路相逢。

(4)就事物的结果逆向思考。

[案例2] 圆珠笔的发明

圆 珠笔是匈牙利人拜罗在1938年发明的,但一直有漏油的缺点。为此,人们一直在寻找耐磨的笔珠材料,但进展不大。到1950年,日本发明家中田藤三郎运用 逆向思维很快解决了问题。他通过研究发现,圆珠笔在写到两万个字时开始漏油。既然这样,如果把油墨控制到只能写1.5万字左右,不就可以解决漏油问题了 吗?经过试验,很快获得了成功。

[案例3] 晶体管的革命

晶体管的发明曾引起了一场世界电子革命。这其中的逆向思维起了很大的作用。50年代,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制造晶体管的原料 锗。 其中的关键问题是要将错提炼得很纯。日本的专家江崎与助手在长期的探索中,不管怎样小心操作,总免不了混入一些杂质。每次测量其参数,都会发现显示不同的 数据。有一次,他想:如果采用相反的操作法,有意地一点点添加进少许的杂质,结果会怎样呢?经实验,当将锗的纯度降到原来的一半时,一种极为优异的半导体 就诞生了。

一位青年画家请教大画家门采尔:“我作一幅画只用一天的时间就够了,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用上一年的时间?”门采尔反问道:“你为什么不倒过来试试?”

在传统的动物园内,无精打采的动物被关在笼子里让人参观。然而有人反过来想,把人关在活动的“笼子”里(汽车中),不是可以更真实地欣赏大自然中动物的面貌吗?于是野生动物园应运而生。

篇16:发散思维的训练

(1)功能发散

[案例1] 红砖的用途

建筑材料:盖房子(包括盖大楼、宾馆、教室、仓库、猪圈、厕所……)、铺路面、修烟囱等;

从砖头的重量:压纸、腌菜、凶器、砝码、哑铃练身体等;

从砖头的固定形状:尺子、多米诺骨牌、垫脚等;

从砖头的颜色:水泥地上当笔、画画、压碎做红粉做指示牌、磨碎掺进水泥做颜料等;

从砖的硬度:凳子、锤子、支书架、磨刀等;

还可以从红砖的化学性质(如吸水)

刻成一颗红心献给心爱的人、在砖上制成自己的手、脚印变成工艺品留念。

[案例2] 曲别针的用处

许国泰信息场图示。该图由一张两维表格呈现,X轴是指人类活动,就是想像曲别针在勾、挂、联、画、化学反应、计算、书写、日常活动等方面的应用,Y轴是表示曲别针的要素,包括有材质、重量、体积、长度、截面、韧性、弹性、硬度、直边、弧边等。两轴相交就是信息场,各点相乘,进行信息交和,可见其用途是无穷无尽的。曲别针可以变成数字和加减乘除;可以变成英文、拉丁文、俄文字母组成各种语言文字;曲别针可以和各种酸类及其他的化学物质产生反应,制作成各种东西;

[案例3] 清除的功能

清除设备:橡皮擦除字体、锄头除草、车拉走泥土等;

家用电器:吸尘器吸去灰尘、洗碗机清洗碗碟、刮胡子刀片、洗衣机洗去衣服油污;

清洁剂:清除玻璃的、汽车的、锅炉的、暖壶的;

服务行业:清洁工清除垃圾、花园主人清楚杂草;

突发事件:毒药死了鱼、核泄露使人搬迁;

自然事件:秋天赶走炎热的夏天、

非法行为:小偷、吸毒;

社会生活:爱赶走了恨;原谅赶走了嫉妒。

[案例4] 铅笔的用途

1983年,一位在美国学习的法学博士普洛罗夫在做毕业论文时发现:50年来,美国纽约里士满区一所穷人学校圣·贝纳特学院出来的学生犯罪记录最低。

普洛罗夫在将近6年的时间里进行调查,问一个问题:“圣·贝纳特学院教会了你什么?” 共收到了3756份回函。在这些回函中有74%的人回答,他们在学校里知道了一枝铅笔有多少种用途,入学的第一篇作文就是这个题目。

当初,学生都知道铅笔只有一种用途——写字。后来都知道了铅笔不仅能用来写字;必要时候还能用来替代尺子画线;还能作为礼品送朋友表示友爱;能当商品出售获得利润;铅笔的芯磨成粉后可以做润滑粉;演出的时候可以临时用来化妆;削下的木屑可以做成装饰画;一枝铅笔按照相等的比例锯成若干份,可以做成一副象棋;可以当作玩具的轮子;在野外缺水的时候,铅笔抽掉芯还能当作吸管喝石缝中的水;在遇到坏人时,削尖的铅笔还能作为自卫的武器等。贝纳特学校让这些穷人的孩子明白,有着眼睛、鼻子、耳朵、大脑和手脚的人更是有无数种用途,并且任何一种用途都足以使我们成功。

[案例5] 冰箱用途的延伸

很长时期,电冰箱市场一直为美国人所垄断,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这种高度成熟的产品竞争激烈,利润率很低,美国的厂商显得束手无策,而日本人却异军突起,发明创造了微型冰箱。人们发现除了可以在办公室使用外,还可安装在野营车娱乐车上。于是,全家人外出旅游,舒适条件全部具备。微型冰箱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它进入市场初期默默无闻的命运。

微型电冰箱与家用冰箱在工作原理上没有区别,其差别只是产品所处的环境不同。日本人把冰箱的使用方向由家居转换到了办公室、汽车、旅游等其它侧翼方向,有意识地改变了产品的使用环境,引导和开发了人们的潜在的消费需求,从而达到了创造需求、开发新市场的目的。

(2)材料扩散

制衣、制镜的历史。

(3)结构扩散

(4)方法扩散

[案例1] 日本有一厂家生产瓶装味精,质量好,瓶子内盖上有4个孔,顾客使用时只需甩几下,很方便。可是销售量一直徘徊不前。全体职工费尽心机,销售量还是不能大增。后来一位家庭主妇提了一条小建议。厂方采纳后,不费吹灰之力便使销售量提高了近四分之一。那位主妇的小建议是:在味精瓶的内盖上多钻一个孔。由于一般顾客放味精时只是大致甩个二三下,四个孔时是这样甩,五个孔时也是这样甩,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多用了近25%。

[案例2] 有个叫佛瑞迪的美国青年去求职。当他赶到报考地点时,已有20位求职者排在前面,他是第21位。怎样才能引起老板的特别注意而赢得唯一的职位呢?佛瑞迪沉思了一会儿,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在一张纸片上写了几行字,请人交给了老板。老板看后哈哈大笑起来,并且走到他的面前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请你们想一想纸片上写的是什么字?纸片上写的是:先生,我排在队伍的第21位。在您看到我之前,请千万别忙着做出决定。

[案例3] 彩色电扇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彩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5)因果扩散 如果世界上没有老鼠?

3、特征

(1)流畅性。发散思维“量”的指标

它是指思维的进程流畅,没有阻碍,在短时间内能得到较多的思维结果。

(2)变通性(灵活性)。发散思维“质”的指标

指的是发散思维的思路能迅速地转换,能变化多端,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念、解决方案,产生超常的构想。

吉尔福特的“非常用途测验”。在八分钟之内列出红砖的所有可能用途。

某一学生说:盖房子、盖仓库、建教室、修烟囱、铺路、修炉灶等。所有这些反应,都是把红砖的用途局限于“建筑材料”一个范围之内,缺乏变通。

另一学生说:打狗、压纸、支书架、打钉子、磨红粉等,这些反应的变通性较大,多数是红砖的非常用途。因此后者的创新能力比前者高。

(3)独创性。发散思维的本质

独特性体现的是发散思维成果的新颖、独特、稀有的特点,是发散思维的灵魂,因而它更多地表征发散思维的本质,属于最高层次。红砖能够当尺子、画笔、交通标志等就是独特性的思维。

有一对夫妇,妻子本是哑巴,经医生手术治疗后能象正常人一样说话了,但因妻子说话太多,整天吵得丈夫痛苦不堪,最后只好要求医生把自己变成了聋子,家里才又恢复了安静。吉尔福特认为题目定得越是与众不同并能揭示故事的内涵,表明这个人的思维越具有独特性。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小说有一段时间销售不畅,他便在报刊上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本人年轻英俊,家有百万资产,希望获得和毛姆小说中主人公一样的爱情。结果毛姆的这一独特举动使他的小说在短时间内被抢购一空。

毛姆在推销他的小说中,就运用了思维的独特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谓思维的独特性,就是指超越固定的、习惯的认知方式,以前所未有的新角、,新观点去认识事物,提出不为一般人所有的、超乎寻常的新观念。

创新训练:有个装满水的杯子,请你在不倾倒也不打碎杯子的情况下,取出中全部的水。

提示:

独特思维一:将一只口渴的动物放入杯子里,让它把水喝干。

独特思维二、把一只装满水的汽球放入杯子,将杯中的水替换出来。

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三个特征彼此是相互关联的。能流畅而后才能变通,而且变通的特征也可看作是流畅。最后,只有同时具有变通与流畅的特征,才有可能创造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观念。

3、发散思维的作用

(1)核心性作用

想象是人脑创新活动的源泉,联想使源泉汇合,而发散思维就为这个源泉的流淌提供了广阔的通道。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

(2)基础性作用

创新思维的技巧性方法中,有许多都是与发散思维有密切关系的。

(3)保障性作用

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随后的收敛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案。这些方案不可能每一个都十分正确、有价值,但是一定要在数量上有足够的保证。

4、发散思维的形式

(1)横向思维

相对于纵向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形式。纵向思维是按逻辑推理的方法直上直下的收敛性思维。而横向思维是当纵向思维受挫时,从横向寻找问题答案。正象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多维的一样,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则代表了一维与多维的互补。最早提出横向思维概念的是英国学者德博诺,他创立横向思维概念的目的是针对纵向思维的缺陷提出与之互补的对立的思维方法。

横向思维的几种方式:(1)横向移入。把其他领域的好方法移到本领域来。(2)横向移出。把本领域的成功方法移到其他领域去。如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发现酒变酸,肉汤变质都是细菌作怪。经过处理,消灭或隔离细菌,就可以防止酒、肉汤变质。李斯特把巴斯德的理论用于医学界,轻而易举地发明了外科手术消毒法,拯救了千百万人的性命。再如仿生技术等。(3)横向转换。不直接解决问题,转换成其他问题,如曹冲称象,把测重转换成测船入水的深度。

[案例1] 美国柯达公司是生产胶卷的,但在1963年时没有急于卖胶卷,而是生产了一种大众化自动照相机。当这种照相机受到欢迎时,柯达公司还宣布各厂家都可以仿制,于是世界各地出现了生产自动相机热,这就为柯达胶卷开辟了广阔的销售市场。

[案例2] 法国的白兰地酒在国内和欧洲畅销不衰,但难以在美国市场大量销售。为占领巨大的美国市场,白兰地公司耗资数万专门调查美国人的饮酒习惯,制定出各种推销策略,但因促销手段单调,结果是收效甚微。

这时有一位叫柯林斯的推销专家,向白兰地公司总经理提出一个推销妙法: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67岁寿辰之际,向总统赠送白兰地酒,借机扩大白兰地酒在美国的影响,进而打开美国市场。

白兰地公司总经理采纳了这个建议。公司首先向美国国务卿呈上一份礼单,上面写道:“尊敬的国务卿阁下,法国人民为了表示对美国总统的敬意,将在艾森豪威尔总统67岁生日那天,赠送两桶窖藏67年的法国白兰地酒。请总统阁下接受我们的心意。”然后,他们把这一消息在法美两国的报纸上连续登载。将向美国总统赠酒的新闻成为美国千百万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大家都盼望着总统生日的到来,好一睹67年白兰地的风采。1957年10月14日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生日。法国人用专机将两桶白兰地酒运到华盛顿,身着宫廷卫侍服装的法国士兵雄姿抖擞、风度翩翩,他们护送那两桶经艺术家精心装饰、由壮士们抬着的白兰地酒步行经过宽敞的华盛顿大街,一路上,数以万计的美国市民夹道观看,盛况空前。直往白宫。白宫前的草坪上更是热闹非凡。上午十时,四名英俊的法国青年,穿着雪白的王宫卫士礼服,驾着法国中世纪时期的典雅马车进入白宫广场,由法国艺术家精心设计的酒桶古色古香,似已发出阵阵美酒醇香,全场沸腾了,美国人唱起了“马赛曲”,欢声雷动,掌场轰鸣。

从此以后,争购白兰地酒的热潮在美国各地掀起。一时间,国家宴会、家庭餐桌上少不了白兰地酒。白兰地酒进军美国市场之后,白兰地公司的收益大幅度增加。白兰地公司总经理一再惊叹:“一本万利!一本万利!”

(2)逆向思维

从正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是常规的正向思维方法。如果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就叫“逆向思维”,也叫做反向思维。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从正面无法解决的问题,因而陷入思维的陷阱。如果能转换一下思维视角,“反其道而行之”,把事物的位置颠倒过来进行思考,从反面寻找出原因。

[案例1] 因为客观世界上许多事物之间甲能产生乙,乙也能产生甲。如化学能能产生电能,据此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在1800年发明了伏打电池。反过来电能也能产生化学能,通过电解,英国化学家戴维1807年发现了钾、钠、钙、镁、锶、钡、硼等七种元素。

又如说话声音高低能引起金属片相应的振动,相反金属片的振动也可以引起声音高低的变化。爱迪生在对电话的改进中,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

那么如何进行逆向思维呢?

(1)就事物依存的条件逆向思考。如小孩掉进水里。把人从水中救起,是使人脱离水。司马光救人是打破缸,使水脱离人,这就是逆向思维。如做钟表生意的都喜欢说自己的表准,而一个表厂却说他们的表不够准每天会有1秒的误差,不但没有失去顾客,反而大家非常认可,踊跃购买。

(2)就事物发展的过程逆向思考。如人上楼梯是人走路,而电梯是路走,人不动。不管螺丝怎么设计,正向拧不开的时候,反向必定拧得开。

(3)就事物的位置逆向思考。如开展假如“我是某某”活动。歌德与敌对者狭路相逢。

(4)就事物的结果逆向思考。

[案例2] 圆珠笔的发明

圆珠笔是匈牙利人拜罗在1938年发明的,但一直有漏油的缺点。为此,人们一直在寻找耐磨的笔珠材料,但进展不大。到1950年,日本发明家中田藤三郎运用逆向思维很快解决了问题。他通过研究发现,圆珠笔在写到两万个字时开始漏油。既然这样,如果把油墨控制到只能写1.5万字左右,不就可以解决漏油问题了吗?经过试验,很快获得了成功。

[案例3] 晶体管的革命

晶体管的发明曾引起了一场世界电子革命。这其中的逆向思维起了很大的作用。50年代,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制造晶体管的原料 锗。其中的关键问题是要将错提炼得很纯。日本的专家江崎与助手在长期的探索中,不管怎样小心操作,总免不了混入一些杂质。每次测量其参数,都会发现显示不同的数据。有一次,他想:如果采用相反的操作法,有意地一点点添加进少许的杂质,结果会怎样呢?经实验,当将锗的纯度降到原来的一半时,一种极为优异的半导体就诞生了。

一位青年画家请教大画家门采尔:“我作一幅画只用一天的时间就够了,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用上一年的时间?”门采尔反问道:“你为什么不倒过来试试?”

在传统的动物园内,无精打采的动物被关在笼子里让人参观。然而有人反过来想,把人关在活动的“笼子”里(汽车中),不是可以更真实地欣赏大自然中动物的面貌吗?于是野生动物园应运而生。

篇17:作文发散思维训练

1.思维方法

抛弃习惯性思维,遇事从多种角度和多种方向进行多方面的思维,考虑多种因素,想象各种可能,甚至包括某些人以为不切实际的、可笑的方法,只有到最后,才靠直觉和逻辑进行判断、筛选,这就是发散性思维。这是创新思维的精髓之一。人的创新思维强调思维的发散性,没有思维的发散过程,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新领域、新方法、新因素。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它又叫多向思维、多维思维或辐射性思维。多思路、多方面地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这是发散性思维的最根本的特色。发散性思维不满足于已有的思维成果,总在探索新的方法、新的思路。爱迪生试制灯泡灯丝时,实施了一千六百多个不同类型的方案,一直到最后找到碳化丝片才告成功。

发散性思维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多向思维要求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问题,即发挥思维的活力,使思维不要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方面。前面提到过河的多种方法即是一例。侧向思维是要求把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别的领域交叉起来,并从别的领域取得思想上的启发,用来解决本领域内问题的思维方式。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揭开了“王冠之谜”,发现了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用的就是侧向思维。其他如鲁班从草拉破了手得到启示,发明了锯,也是侧向思维。反向思维就是从相反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得到启示,反问自己,磁能不能产生电,最后终于在1821年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

发散思维是多方向的开放思维,主要有三种特性:第一,流畅性。是指发散思维用于某一方向时,能够举一反三,迅速地沿着这一方向发散出去,形成同一方向的丰富内容。如在思考砖块的用处时,就可以沿着砖块可以做建筑材料这一方向迅速地发散出去,盖平房、楼房,盖庙宇,建水塔等等,这些是同一方向上量的扩大,方向单一。如果想到砖块可以砸东西,砸坏人,那么就进入发散性思维的第二个特点,即第二,变通性。变通性就是思维能从某一方向跳到第二、第三个……方向,使方向越来越多,有更多可供选择的余地。变通过程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哥伦布竖鸡蛋即是一例。一般人在自己头脑中设置一个先决条件——不准打破鸡蛋,这就使思维受到限制,而哥伦布将鸡蛋往桌面上一按,蛋壳破了,鸡蛋就竖起来了。第三,独特性。这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能形成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思维活动进入创新的高级阶段。发散思维主要有多向、侧向、反向三种思维形式。多向思维之于作文,旨在训练学生在思维时,要学会对同一问题、同一素材、同一题目、同一体裁的不同处理,或者是角度的不同、立意的不同,或者是构思的不同、手法的不同等。清人薛雪《一瓢诗话》云:“诗文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惟其篇篇对峙,段段双峰,却又不异而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这实质上也是发散思维。

作文中的发散思维可分为客体发散思维和主体发散思维。客体发散思维是就写作对象而言,对象的特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比如写“粉笔”,可作如下发散:色彩—洁白,形体—短小,原料—纯净,质地—坚硬,属性—易碎,脾性—默然……主体发散思维是就写作者而言的,作者的能力、素质、修养、经历、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各不相同,面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各自的感受和认识,也是有差异的,所谓“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同样面对春景,有人高歌“春色满园关不住”,有人低吟“流水落花春去也”。同样面对秋景,有人但见“秋天万里净,山暮澄江空”的明丽,有人却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婉。

反向思维就是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指与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之于写作,即古人所谓的“翻案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写出创新作文是一条有效途径。客观对象的两面性,为逆向思维开拓了广阔的领域。但是另一面我们在求异的同时,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为求异而求异往往导致我们忽略事物的两面性,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显然是不对的。

求异思维的作文一般说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就一般的常用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比如对一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大凡名人名言、警句成语,都有一定的哲理或警策性,旷日持久,人们习以为常,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对观点或事物产生一种“从来如此”的固定看法。其实,不少名言警句所论的是事物属性的一个方面,或者是就一个角度而言。我们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从反面去想一想,比如由“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反思到良药裹糖衣,人们更爱吃,同样利于病,进而想到做思想工作关键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不一定要逆耳,推心置腹,促膝相谈,犹如春风化雨,更能使人茅塞顿开,心悦诚服。另一种类型是针对某一文章的某一具体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这种商榷性的文章,针锋相对,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侧向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又一形式,它与正向思维相对。正向思维是局限于本领域内考虑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侧向思维要求把自己的领域与其他领域交叉起来考虑问题,在写作上就是不同领域不同思路交汇,在交汇处获得新的观点,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脑可以同时在几条线或几个方面进行多路思维,思维的线路最多时可达几个,如果几条线路一旦交汇,就会在交汇处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萌发出新事物。如海军和陆军两条思路的交汇处,便产生了海军陆战队这个新军种。在文学创作中也是这样,散文是散文,诗是诗,散文与诗的交汇就是散文诗;小说是小说,摄影是摄影,小说与摄影的结合便产生摄影小说。这说的是文体交叉。实际上在写作过程中更多的是从不同领域探讨同一问题,用不同思路来分析同一对象,利用局外的貌似无关的信息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常说的旁敲侧击,就是运用侧向思维来解决问题。

2.迁移训练

(1)以“雪”为题,运用发散思维,写出三个以上的主题。

(2)写出下列事物的两面性。

a.虎 b.蚕 c.笑 d.哭

(3)名人名言、警句成语,都有一定哲理性,旷日持久,人们习以为常,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对观点或事物产生一种“从来如此”的固定看法。但是不少成语警句往往是就某一点、某一个角度而言的,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请就下列名言、成语,提出新的观点。

艺高人胆大 人言可畏 欲速则不达 出头椽子先烂 班门弄斧 异想天开 知足常乐 开卷有益 识时务者为俊杰

(4)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吧!”根据这段名言,联系实际拟出两篇不同观点文章的开头,要求开头必须体现观点。

(5)以牛为对象,类比于现实生活,用发散思维写出3—6篇不同立意的文章提要。

(6)选择一个故事,运用创造性发散思维,写出故事的三种发展过程和结局。

3.参考答案或提示

(1)主题之一: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赞美雪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

主题之二:鞭挞雪的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衣掩饰世间。

主题之三:鞭挞雪的冷酷无情,所到之处雪压冰封、千山枯寂、万木萧条。

(2)a.老虎有勇猛的一面,所谓“虎虎有生气”,也有凶恶的一面,所谓“苛政猛于虎”。

b.蚕有其无私的一面,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也有其自我束缚的一面,所谓“作茧自缚”。

c.笑有欢愉的一面,所谓“欢歌笑语”,但偶而也有悲伤的一面,所谓“落第举子笑是哭”。

d.哭本是痛楚的表现,所谓“欲哭无泪”,但是也有高兴的一面,所谓“出嫁闺女哭是笑”。

(3)“艺高人胆大”,但是也要看到“大意失荆州”“河里淹死的多是会水的人”,因此艺高也需谨慎。

(其他略)

(4)之一:“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吧”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一种对科学、对真理执著追求不妥协的精神体现,我们要勇于走自己的路。

之二:有人拿“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吧”作为挡箭牌,拒谏饰非,固执己见,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建议,这显然是错误的。

(5)第一篇:从牛的雄壮形象落笔,写出时代特征。人们生活在今天的社会,应该像牛一样充满活力,体现出时代精神。

第二篇:从鲁迅先生自比作一头牛,郭沫若自比牛的尾巴,茅盾先生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落毛,写到伟人的谦虚。

第三篇:从牛的性格写起,平时温和,有时也会有一股“犟”劲,指出人们在学习中也应有这股牛劲。

第四篇:写牛不仅有耕田的牛,还有供运输之用的牦牛,提供牛肉的肉食牛,提供牛奶的荷兰牛,还有用来角斗的西班牙斗牛,从中生发随想。

第五篇:写牛有一个生理特点——反刍,由此引申到学习也应用此法——温故而知新。

第六篇:从“鼠去牛来闻虎啸”说到中华民族闭关自守的历史已经过去,而今已如充满活力的初生牛犊,将来必定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思维的发散能力说课稿

小学数学发散思维训练12题

创新思维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化学创造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

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教育论文

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浅谈英语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共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浅谈英语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