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芙客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谈初步空间观念的培养,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谈初步空间观念的培养,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谈初步空间观念的培养
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引导观察,建立空间观念
小学几何知识属于直观实验几何,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知觉,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观察实物、教具,动手实验,运用感知规律,建立表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一个盒子里放入一半水(水面做一记号),在水里放入一块石头,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然后把水倒掉,在盒子里装满沙子,再倒出沙子,盒子里放入石块,再把沙子装进来,结果装满盒子后,沙子省下了。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得出物体占有空间。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观察橡皮、文具盒、书包,问那一个所占空间大?进而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不但理解了“空间体积”的概念,而且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 加强操作,获得空间观念
加强实际操作,让学生运用多种感观,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从而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我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再引导学生看一看每个图形一排能摆几个,摆了几排,一共摆了几层?思考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最后概括出成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由于学生参与了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深刻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同时,空间观念得到了培养。
再如练习题:一块长30厘米,宽25厘米的硬纸板,在四角减掉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做成长方体的盒子,求盒子的容积。看完题后让学生做,学生很难想象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我没急于让学生做题,而是回家后让学生亲自操作,剪一剪,按要求制作一个盒子,再把此题作出来。学生不但会做,而且说的颇有道理。这样的练习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重视运用,深化空间观念
在初步形成概念,掌握方法后,重视知识的运用,再运用中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时,出现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情况,如计算火柴盒、下水管。烟囱、拖拉机的车斗要多少材料,使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实际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这样加强几何初步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强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2: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所谓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直觉,它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图形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促使小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一. 再现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这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首先是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才能列举出钟面、方向盘、车轮、圆桌面、硬币面、碗口、太阳、纽扣等圆形物体,对他们认识圆有很大帮助。再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上课伊始教师谈话:“同学们,我国射击运动员杜丽夺得了第28届雅典奥运会首枚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使得我们的五星红旗在赛场上空升起,你知道红旗是什么形状的吗?再看小朋友常用的手帕是什么形状?”(生回答师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接着提问:“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通过谈话再现奥运赛场升国旗的场景,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揭示课题,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激发学生从小努力学习、长大为国争光的思想感情。
二. 引导学生观察,建立空间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在几何知识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观察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例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多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要着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面,如黑板面、课桌面、课本封面、文具盒的面、墙面、地面等。为了加深对“表面”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亲自用刀剖开萝卜的纵面或横截面并摸一摸。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在此基础上再引入“物体的表面”的意义。这样,学生对“物体的表面”这个概念就能有比较正确和清晰的理解,为进一步概括面积的意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设计如下实验,建立体积的概念:在一个底部留有一个小孔的铁盒中装满橡皮泥,再把一个长方体木块塞入橡皮泥中,盖紧盒盖,盒中的一些橡皮泥就从底部的小孔中挤出;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放入一个铁块,水就会溢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得出:物体占有空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橡皮、文具盒、书包,问哪一个物体所占空间大?进而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不但理解了体积的概念,而且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 加强操作感知,获得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空间观念便易于形成和巩固。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前,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每人设计一个长方体。全班学生回家后纷纷行动起来,用纸壳、图画纸、废烟盒等材料,仿照长方体制作起来,有不懂的地方家长辅助制作。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上课时非常投入,情绪高涨,思路开阔,原本感到很难理解的知识,学生却对答如流,还向老师提出许多超出本节内容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做数学中学会数学。再如,学习“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桶,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两次,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柱体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长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宽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就水到渠成,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发展。又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马铃薯和一把小刀,先让学生在马铃薯旁边切上一刀,然后让学生摸摸切过的地方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是平的(叫面)。接着让学生把面朝下,在马铃薯旁边切上一刀,然后让学生摸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是一条线(叫棱)。然后教师继续让学生把切出的面朝下,依次切出两个面,再在马铃薯两端各切一刀,得出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顶点。这样一个完整的长方体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观察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再闭上眼睛想一想,使长方体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特征深深印在学生的头脑中,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 进行大胆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要概括世界的一切。”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往往和观察、实验、思考等活动结合起来。例如,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就有不同的形状。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水壶,先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猜一猜某幅画是谁画的,他坐在哪个位置。这样通过学生的观察、想象、绘制和比较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他们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发明、创造。有一道练习题:下面图1中大正三角形的面积是小正三角形面积的几倍?学生按常规思维,无论是将大正三角形进行分割,还是将小正三角形进行拼补,都难以奏效。若学生打破常规思维,进行合理的想象,将图1中小正三角形旋转180度成图2,并不影响问题的本身,结果却一目了然。这样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象,把图形变一变,突破空间观念定势,问题的解决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重视实际应用,深化空间观念
在初步形成概念、掌握求积计算的基础上,要重视知识的运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几何形体的空间形象,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学习“平行线和垂线的认识”“三角形的认识”“梯形的认识”后教师应设计一些变式练习,让学生判别,从而突出图形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在运用中还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出现一些实际中常遇到的情况,如计算做火柴盒、下水管、烟囱、大厅柱子要多少材料,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实际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天津市中营小学 陈贤宁
义务教育《大纲》中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应依据大纲的精神,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在具体操作中感知,以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长方形的认识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来。学生可以列举出桌面、玻璃板、书面、黑板面等。此后,再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找出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教育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将长方形的特征描述出来。接着,再用纸、笔画出一个长方形来。
二、在观察中比较、想象,培养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如讲圆锥体时,圆锥的高线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较难掌握,教师就要用模型演示,并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细致观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抽象出圆锥高这一概念。教师可以用圆锥教具沿底面圆直径到圆锥顶点切开,让学生观察到切开后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正是圆锥底面圆的直径,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可让学生去量一量圆锥的高,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草图标出圆锥的高,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空间想象力就会初步形成。
三、在实际运用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如向学生出示这样一题: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平均分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最多增加平方厘米。最少增加()平方厘米。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首先在头脑中要想象这样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由5×4、5×3、4×3组成,沿上下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上下面(5×4面)。沿左右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左右面(4×3面)。学生有一定空间想象力,在头脑中就容易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头脑中有了这样的依托,再去想它的变化,按照长、宽、高位置关系去理解平均分的方法,即沿大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大面积。沿小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小面积。同时也可以理解到若不平均分同样可多出两个面积来。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4:高中地理空间思维观念的培养论文
摘要:地理学科的特征要求我们在高中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要深刻把握学科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堂的高效性上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观念,从而在空间上树立起对地理的认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空间思维观念;途径;探索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学科来说,空间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就成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之一。下面,笔者就自己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谈一些体会。
篇5:高中地理空间思维观念的培养论文
地理学是关于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与人类生存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正确认识地理要素之间(如人地之间、地理各要素)的空间关系是人类能够进行各项认知行为和实践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在教学上地理空间思维观念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地理空间思维观念是在地理空间知识学习和空间能力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效的思维系统,通过对地理现象的分布及空间关系的认知,能够建构学生地理空间意识,有助于学生透彻认识人地空间关系和形成正确的生存观,更好地进行地理学习。地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思维方式的.空间特色,各种地理思维活动如记忆、想象、概括、推理等无一不借助各种形式的空间展开。研究地理空间思维的规律和特点,强调地理空间思维意识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地理学科素质教育有指导作用,也对地理教学模式的完善有重大意义。
篇6:高中地理空间思维观念的培养论文
2.1树立宏观性、整体性思维,建构大地理学习观念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即地理事物或现象,考察其存在都有特定的地点、时间、状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伴随着的其他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教师应帮助学生用整体的宏观思维方式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规律,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传统地理教学形成的微观地理研究学习模式有其优点,能够对地理现象作细致的分析考察,但却忽略了地理研究对象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联,而这种错综复杂的关联又恰恰是影响研究对象的强大动因,对掌握和理解人与地理事物之间、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宏观性、整体性思维,努力建构大地理学习观念,使其能够在更高的视角和观察研究位置理顺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有效的思维趋向。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太阳辐射、地球公转及自转等事物与大气的运动、地转偏向力等现象联系,然后再将其和地球各个风带、河岸沙滩形成等现象搭建起联系,解释它们之间深刻的原因和道理。这样从宏观角度入手并向更微观处发展深入,就能从宏观上连续不断地向微观延伸,地理学习的各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2.2营造关联思维模式,培养空间多视角、扩散性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之一是无法将空间思维扩散化,不能行之有效地建立关联思维模式,以及无法对同一地理事物做多视角的分析、整合,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不能只停留在对某一具象事物作单角度的理解。因此,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培养多视角的扩散性思维能力,科学把握地理事物存在的依据和意义,得出全面的地理分析结果。如教师在讲解城市的地域结构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应努力培养学生对现实或模拟区划问题的解决思考,将各种研究要素充分调动,多角度展现,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事物关联意识。如在分析钢铁厂建造区位的合理性时,不能单一地分析距离原料远近的问题,也要考虑盛行风向、距燃料的远近问题,从而综合得出合理建造地点的结论。
2.3利用地图丰富内涵,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空间思维从一定程度来讲是对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以及对地理图像的记忆、理解、吸取的活动。地理空间观念的形成,可以通过学生是否形成运用地图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是否形成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意识等方面来反映。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增强空间思维的能力,地图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地图反映众多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空间结构等,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的结合和联系。各种专题地图反映了不同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如地形图、气候分布图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空间的整体性,只有把各种要素地图组合,才能较好反映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如将洋流分布图与世界渔场分布图进行空间对照分析,可以揭示洋流与世界主要渔场之间密切的关联性,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有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4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空间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能使地理课堂教学形象化、直观化、过程化,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形象直观材料,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启发、引导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由平面延伸到立体,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做动态的观察。如教师讲解地球自转产生偏向力的时候,学生对为什么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会右偏而在南半球会左偏的现象很难理解,这时教师通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则会使学生直观、快速地理解地转偏向力偏转方向不同的原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动态思维,使学生分析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时都会在头脑中呈现其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影像。例如,教师讲解降水类型时,可利用多媒体制作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三种类型降水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能观察到逐渐形成降水的全过程,教师再通过三种类型的比较,启发学生思考,归纳得出降水类型的形成条件、特点及异同。
篇7: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由长宽高表现出来, 与人类的生存和居住密切相关 。 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基础,是小学 数学 教学中的 重要任务之一 。 空间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缺乏的就是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学习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 。 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现实,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地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空间观念。
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丰富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组织学生通过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的视图的初步认识和常见的平面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以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如篮球、乒乓球、粉笔盒、牙膏盒等常见物品中选取素材,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形成对有关几何体的直观感受。
对获得的知识进行巩固,也需要联系生活实物,进行相关知识的练习。如在学发“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要求学生对课桌面、书本的封面、家里的桌椅面、窗子等物体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这样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
二、 操作感知,形成空间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直观与操作在学生几何概念形成 过程 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操作的时, 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 觉器 官共同参与,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心理学家皮亚杰 说:“ 知识来源于动作 。” 小学生的思维经常是从动作开始的,动手操作很容易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达到形成正确的概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多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摆一摆等一些实践活动,并把知识内容与空间 图形 统一起来,建立几何概念,促使学生形成空间表象。 例如:在 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先让学生用4根小棒(长9厘米的和长6厘米的各两根)摆一个长方形;再用手摸一摸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明确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围它一周的4根小棒长度的和;最后让学生探索算法。这样就形象地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量量、折折、撕撕、剪剪、画画等动手操作的机会,放手让学生摆弄摆弄,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空间观念。而锻炼了学生手与脑的协调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三 、观察比较,培养空间观念
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 ; 认识到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从而逐步形成对实物与平面 图 关系的一些初步看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通过这些简单的观察、比较和实验,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空间观念。这样的活动学生接触多了,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就会越来越灵活自如,空间观念就可以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例如:在教学 “ 观察物体 ”时 , 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
四、识图画图,发展空间思维。
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几何语言(即几何图形)简捷直观地表达出空间形式,把生活形象地转化成数学,把数学运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实用性。
根据条件画图形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重要途径。例如:科技馆在学校的正东方500米处,少年宫在学校北偏西50°方向350米处,医院在学校南偏西70°方向300米处,商场在学校正南方600米处。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在方格纸上确定适当的单位距离,标出相对位置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是小学阶段认识图形教学的核心,因为感知的积累才能形成表象,而表象的再现是识别图形的依据,学生只有掌握了图形的基本特征,才能正确分辨各种图形的本质区别。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中,进行变式训练是主要途径。因为变式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出哪些是本质特征,哪些是非本质特征,从而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例如: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把这个本质属性进行不同的变化,就会出现不同的几何图形。如果“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就变成了“梯形”;如果使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成直角,就变成了“长方形 ”;如果使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成直角,同时四条边相等,就变成了“正方形”。这样通过不断变式,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使学生形成正确表象,有效发展空间观念。
在数学学习中,要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又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 转观念范文
谈初步空间观念的培养(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