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henyts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后殖民语境中他者的双重建构,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后殖民语境中他者的双重建构,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篇1:后殖民语境中他者的双重建构
后殖民语境中他者的双重建构
“他者”是后殖民批评理论话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的哲学渊源主要是黑格尔和萨特的理论.“他者”的文化身份其实是一个双重的建构过程,一方面有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像中国这样的非西方文化他者的自身参与.因此,强调一种平等的对话态度,有利于双方的交流与发展.
作 者:胡铁强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4 26(5) 分类号:B1 关键词:他者 西方 中国篇2:后殖民语境中的翻译对策-兼论爱尔兰早期文学
后殖民语境中的翻译对策-兼论爱尔兰早期文学
对爱尔兰早期文学作品英译的案例研究,对曾经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中国以及其他许多有过类似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遭遇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研究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以期达到我们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弘扬民族的文化风格,从而达到真正的、平等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作 者:徐荣博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刊 名:世纪桥 英文刊名:BRIDGE OF CENTURY 年,卷(期):2007 “”(12) 分类号:H0 关键词:后殖民翻译 爱尔兰早期文学 后殖民语境中的翻译篇3:意义动态模式建构中的非语言语境因素
意义动态模式建构中的非语言语境因素
非语言语境因素因其独特的'存在和影响方式,使其对意义动态模式的建构具有深刻的影响.文章以非语言语境因素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意义动态模式建构过程的影响和特征,以期更透彻地理解人类言语建构的规律和本质
作 者:周淑萍 ZHOU Shu-ping 作者单位:武夷学院,外语系,福建,武夷山,354300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28(10) 分类号:H08 关键词:意义动态模式 非语言语境因素 功能 意义篇4:经济学与哲学双重语境中的劳动概念大学论文
经济学与哲学双重语境中的劳动概念大学论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早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文本,它直接、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出了马克思从思辨形而上学的茧壳”中不断挣脱出来并最终实现革命性突破的那一段复杂而曲折的思想历程。因而,对手稿》文本进行一番深度剖解和阐释是必不可少而又意义重大的一项工作。在本文中,我无意于对手稿》的哲学意蕴进行全方位式的概述,只是试图综合运用文本分析、语义分析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手稿》中‘劳动(实践)”这一概念的语义和生成过程做一番深入解读,并以此为基点从一个侧面透视出手稿》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
从文本结构上来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由三个笔记本(三个片段)组成。第一个笔记本一共有36页,第28至36页是空白,第1至16页被马克思并列划成三栏,分别标以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的小标题,第17至21页只有地租”这一部分,这三栏都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著作的摘录和批判分析;而在第22到27页结尾处,不再按照原来的三个小标题排列,只写马克思本人的批判研究的成果,这一部分被出版者冠以‘[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小标题。第二个笔记本仅遗存4页,是第40至43页,第1至39页已散失,这4页由出版者冠以“私有财产的关系]”的标题。第三个笔记本有68页,最后23页是空白,开头两个部分是对第二个笔记本第36页和第39页的补充,由出版者分别冠以“私有财产和劳动]”和‘[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标题;第三部分被出版者冠以‘[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的标题;第四部分被出版者加以“私有财产和需要]”的标题。①从各部分内容来看,笔记本I的前三部分即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主要是纯经济学式的摘录和分析。
笔记本III的第三部分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则是一种纯粹的哲学式摘录和分析;而这两者之间的部分即笔记本I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笔记本II的私有财产的关系”特别是笔记本III中原本要补入笔记本II的‘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则表现出一种经济学概念与哲学概念相互嫁接、经济学分析和哲学分析相互交融的明显倾向,可以被看作由经济学批判上升到哲学批判的过渡区域”。这种划分方法在马克思的序言》中得到了一定的证实:他把手稿》的内容分为‘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和‘本著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两个部分,并强调了后者对于前者的必要性。鉴于‘劳动(实践)”是贯穿于整部手稿的一个概念,我们有必要简要勾勒一下在经济学和哲学双重语境中劳动概念的意义。
一、在笔记本,尤其是工资”和‘资本的利润”两部分中,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劳动概念进行了批判继承,揭示出了劳动与资本的现实矛盾关系,凸现了经济学语境中‘劳动”概念的现实内涵。
第一,马克思分析了国民经济学‘劳动”学说的理论矛盾:国民经济学的理论矛盾表现为理想型的理论与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即在理论上被设定为财富”和幸福”源泉的劳动,却在实际上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只能导致劳动者的贫困、堕落与危机;国民经济学既肯定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产品在理论上只属于劳动者,但同时又全盘接受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劳动者的贫困。进一步地,国民经济学的理论矛盾的症结在于它把劳动、劳动者,以至人仅仅理解为抽象劳动”:‘国民经济学抽象地把劳动看作物”。因而,它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它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
第二,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学劳动学说的理论矛盾的根源在于: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丝毫不加怀疑和探究,仅仅把这种矛盾当作既成事实和客观规律接受和肯定下来,这一现实矛盾就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他指出,‘资本、地租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劳动产品为拥有资本的资本家所占有,同时,资本又是积累的劳动”是工人通过劳动不断生产和创造出来的;工人的生活需要取决于劳动雇佣和商品关系,而劳动雇佣却完全取决于资本和资本家,工人为了维持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必然要受到资本家的支配和奴役,‘工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不断奋力生产着自己的枷锁。总之,人的活的劳动”必然要受到这一活动的异己产物‘死的资本”的支配和奴役。进一步地,他把‘资本”界定为‘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同时,‘资本是积蓄的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劳动的增加”不会导致劳动者的财富增加,只会导致‘资本的增加”即导致对人的劳动的异己和奴役力量的增加;从而,在理论上把握住了‘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关系的现实内涵。
第三,与国民经济学从总体上缺乏对社会现实矛盾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处境的人文关怀不同,马克思把对劳动与资本的现实矛盾的理论思考最终引向了对现实社会中‘人”的处境的深切反思与关怀。马克思指出,在现实条件下,‘工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人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人变成抽象的活动和胃”而死的资本总是迈着同样的步子,并且对现实的个人活动漠不关心”。由此,他提出了工人现实斗争的目标:‘工人不仅必须为物质的生活资料而斗争,而且必须为谋求工作,即为谋求实现自己的活动的可能性、手段而斗争。”由以上三点我们可以发现,在马克思对‘劳动”的经济学分析中,已经带入了哲学批判、道义批评以至人类解放理想等‘人文诉求”‘异化”、‘异化劳动”以至类本质”等带有哲学人性论性质的概念已呼之欲出。
二、在笔记本I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笔记本II的残余部分和笔记本III的‘私有财产和劳动”和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都是笔记本II的补充材料)等章节中,马克思实现了经济学语境与哲学语境的双向生成”与湘互交融”,提出了异化劳动”和类本质”等一系列核心哲学概念。在笔记本I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章的开头部分,马克思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学理局限即它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却没有说明这个事实本身,而且没有说明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和原因,不理解劳动、资本和地产三者分离的规律和原因,并由此提出探讨‘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的理论目标。这就鲜明地体现出了他要求超越国民经济学的现象描述和事实研究,掲示‘当前的经济事实”背后的‘本质联系”、规律”和‘原因”的那种深刻的‘哲学诉求”。由此,马克思开始了经济学讨论与哲学讨论之间的‘双向生成”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步骤就是一系列概念转换”与话语嫁接”:
第一,劳动的现实状态被理解为‘异化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同时,资本被理解为‘异化劳动”的产物,被理解为私有财产即‘外化劳动”。
第二,劳动本身被设定为人的类生活”、类本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劳动异化之本质也就被理解为‘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
第三,生产劳动之发展又被理解为扬弃异化、扬弃私有财产,实现人的本质之复归的共产主义解放途径的现实基础,被理解为“人,,的现实的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由此,马克思以‘类本质”、‘异化”等哲学概念为‘理论对接点”来规定、限制、扩展和深化经济学语境中的‘生产劳动”概念,将之直接与‘人的本质的复归,‘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等宏大主题相联系,从而逐步地把它从经验实证科学领域上升到高度抽象的‘生体哲学”理论层次,上升到‘人类解放”的.现实关怀层面。
三、在笔记本III‘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一章中,马克思把经济学语境中形成并逐步哲学化的‘劳动”概念和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概念一起引入对黑格尔辩证法特别是‘劳动(实践),‘人”和‘人的本质”等概念所进行的纯哲学式批判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拒斥了形而上学的主体哲学,初步形成了科学的哲学式”劳动(实践)概念,体现了重建主体哲学的理论动机。
综合以上三个部分我们可以发现,手稿中,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在经济学语境和哲学语境之间‘双向生成”的过程,经济学语境中的劳动概念和哲学语境中的劳动概念最终在‘异化劳动”理论中实现了语义融合与概念对接。从文本来看,与劳动概念由经济学语境向哲学语境的生成过程相应,马克思还必须在纯哲学领域形成一个‘劳动”概念来实现向经济学领域的生成过程,这个概念既要能够承接和统率由经济学语境中的劳动概念所带来的全部经验色彩、实证内涵和现实意义,又要能够在纯哲学领域担负其拒斥思辨形而上学的‘人————主体”概念,同时重建新型主体哲学的理论任务。也就是说,马克思需要这样一个概念,它既可以借重于哲学思维的普遍性、本质性和终极性来消解国民经济学的‘劳动”概念的片面、肤浅和人性关怀的缺位等弊病,又可以借重于国民经济学的实证性、经验性和科学性来拒斥思辨哲学的形而上学特征。手稿》中所形成的劳动(实践)概念正是这样一个可以在哲学和经济学双重语境中‘自由出入”并都能占据各自核心地位的概念;它既可以被哲学思维抽象地把握住,又可以被经验科学实证地界定下来,因而是一个非形而上学化的哲学概念。所以,它就被看作在哲学语境中最接近经验实证科学的一个概念,同时也就是最远离思辨形而上学的一个概念。进一步地,它也就很可能成为对思辨形而上学构成最大破坏力的一个哲学概念。总之,经济学和哲学双重语境中形成的劳动(实践)概念,既承载着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又蕴涵着深沉的人文价值关怀,鲜明地体现出了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的主体概念,重建实证的、经验的、科学的主体哲学,并以此为共产主义人类解放学说奠定哲学基础的理论动机。
篇5:论认知语境的建构及推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论认知语境的建构及推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是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从关联理论看,阅读理解也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是作者与读者通过语篇进行交际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建构学生的认知语境,及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何运用认知语境进行推理,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作 者:张娟 ZHANG Juan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刊 名: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8 “”(2)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认知语境 阅读教学 建构 推理篇6:《紫色》中家庭视角下的女性他者形象分析
《紫色》中家庭视角下的女性他者形象分析
摘 要:通过对《紫色》中女性人物在家庭中的他者形象进行分析,指出女性是家庭中的他者,他者的形象体现在两性关系中,而两性关系不仅包含黑人的两性关系也包含白人的两性关系,两性关系的不平衡使男性把自己的欲望放置在主导地位,作为他者的黑人女性被父权的语言所压迫,丧失了主体地位,没有权力、没有话语权,然而作为他者的女性主体在不断的抗争中颠覆了父权制霸权,使得两性在不断的抗衡中走向和谐。
关键词:家庭;黑人女性;他者
“他者”是当代西方批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他者”(The Other)是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1]。他者的形成必须发生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中,而且对立的双方存在着某种不平等或压迫关系。
他者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内涵,他者概念首先被女性主义运用到对父权社会的批判中,即批判父权制将女性建构为他者。如今用他者概念来分析女性地位和两性关系的做法已经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常规。在文学批评中,“他者”旨在分析和揭露他者化过程中形成的霸权和压迫,揭露同者在身体、性别、语言、意识形态方面对他者实施的暴力,分析他者的属下地位,分析他者对霸权的反抗,以及这种反抗所采用的各种各样的策略。通过揭露和分析“他者”旨在对压迫性的二元对立关系进行颠覆,实现他者的解放。
大多数社会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血缘结构:是通过血缘、遗传或感情结合而连接在一起的,有着关爱的环境的人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然而本该充满爱的家庭中却也存在着对女性的压迫和异性统治。哲学家约翰·霍奇(John Hodge)说道:“在家庭中所表现出来的统治――成年人统治孩子,男性统治女性――都是群体压迫的形式,它很容易被转化成那些被“种族”“国家”“宗教”或“其他手段”所定义的人群的“合理的”压迫”。家庭内部女性主体在男权至上的权力体系中扮演着服从的家庭主妇形象,父权制的家庭中男性对女性的家庭、性别歧视、剥削和压迫引发了两性之间的战争。
艾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为黑人女性作家,深受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她尖锐地指出它们各自的霸权思维,并用独特的“妇女主义”表达了对黑人女性作为他者的感悟。社会对待黑人的不公正使得沃克深入的思考黑人妇女作为他者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的根源――社会权力塑造着主体的思维,并决定主体的行为,作为他者的'黑人妇女应该通过颠覆各种霸权思维来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小说《紫色》(The Color Purple)讲述了黑人女性打破枷锁,由被压迫的他者成长为独立自主的新女性,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白人女性同样被视为他者,在小说中不仅体现出白人与黑人不同种族、阶级间的压迫,详细地阐释了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的压迫,更微妙地展示出了白人社会中潜在的白人男性对白人女性的轻视。
一、黑人家庭中的女性他者地位
(一)X先生家的女性他者形象
《哥多林前书》说:“女人在教会中要闭口不言,因为她们没有获准说话。正如法律所说,她们总要服从。她们若要问什么,应该在家里问她们的丈夫,因为女人在教会说话是可耻的。”上帝把人类确定为世界主宰的同时,也把男人确定为女人的主宰。
X先生喜欢西丽的妹妹聂蒂,可是西丽的继父却拒绝把聂蒂嫁出去,而用一头牛作为陪嫁把西丽嫁了出去,西丽没有反对的权利,就这样她到了一个新的家庭,成了三个孩子的继母。
作为他者的黑人妇女所受的压迫首先表现在家庭中的两性关系上,男性将女性视为他者,使女性从属于自己;性压迫扭曲了家庭的积极作用,如果家庭中强迫性的权威统治和对统治的残酷维持形成了家庭生活,那这样的家庭是产生极度灾难和痛苦的地方。伊里格瑞认为他者是从反面来阐发男性主体,它造成的结果是女性这一性无法得到再现――也就是说在这个意指经济里,这是一个不算数的性别[2]。
在一方压迫另一方的两性关系中,受压迫者因为自身被物化而根本无法体味人的快乐。如果说在家时,西丽是继父泄欲的对象,因为西丽对自己身体的无知以及对继父的惧怕而忍受着对她的性压迫,而嫁给X先生之后,她甚至连恐惧和悲哀都不复存在了,她把自己当作一颗毫无感觉的树。西丽此时的沉默暗示着她在生活中默默地接受了很多东西而没有明显的质疑、反抗。
史密斯(Barbara Smith)的论文《走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被认为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宣言。此文指出了黑人妇女因遭受到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而感受到的特殊异化感和压迫,而黑人妇女的这种特殊生活体验和感受是“不为人所知”“看不见的”[3]。家庭中的男性主体凌驾于女性之上,无所不在,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让家中的女性无法逃脱也无法反抗,必须接受还不得不依靠。
(二)哈泼家中的女性他者形象
哈泼是X先生的儿子,他的第一个妻子――未婚先孕的索菲娅去哈泼家的时候,西丽这样描述她“她站起来,是个高大/强壮又健康的姑娘。”[4]32而结婚后的索菲娅则被看成是“好像矮了半截,可她还是个强壮的姑娘。”[4]35,同为黑人女性的西丽在书写给上帝的信中如此描述索菲娅,这意味着西丽被内化的女性在家庭中的他者形象已经根深蒂固。作为黑人男性的哈泼想知道该怎么办才能让索菲娅服服帖帖的,并且想象他父亲一样做家庭中说了算的人,他认为索菲娅对自己考虑的太多了,他得给她杀杀威风。西丽说“老婆像孩子,你得让她知道谁厉害。除了狠狠揍她一顿,没别的办法。”[4]36这引发了哈泼与索菲娅的家庭矛盾,他们打起来了,索菲娅在家中与父亲斗,结婚后为了与丈夫哈泼获得平等的地位而进行抗争。哈泼与索菲娅是恩爱的,但面对哈泼想要驾驭自己老婆的想法,她敢于反抗,她说“我爱哈泼,上帝知道我爱他。但是,在我让他打我之前我就先打死他!”[4]40即使作为抗争者,索菲娅从不屈服,毫不示弱。但是身为黑人女性,索菲娅仍然是家庭中的他者,家庭战争爆发后,她不得不选择带着孩子回到自己姐姐家居住。
哈泼的第二个妻子被人们叫作“斯贵克”(squeak,意为老鼠类的东西发出的吱吱叫声),“她像我一样,哈泼怎么说,她就怎么做”[4]81,但在为入狱的索菲娅求情的时候,斯贵克被侮辱,也许这激发了她内心的自主意识,面对斯贵克的欺辱,哈泼对她表示爱意的时候说:“我爱你,斯贵克。”她却说:“我的名字叫玛丽·阿格尼斯(Mary Agnis)。”自主意识的萌发,使得斯贵克开始在哈泼的酒吧唱歌,并且开始自己编歌,姓名也许只是一个代号,但它却有着特殊的文化意蕴,沃克多次提到斯贵克对自己姓名的坚持,是从细微处体现妇女在父权中心文化中的由他者到主体的变化过程。
二、白人家庭中的女性他者地位
所谓“个人”其实仅指盎格鲁――撒克逊裔白人男性,女性及印第安人、黑人等少数族裔都被视作“个人”的对立面――“他者”,从而没有其位置。白人妇女有着优于黑人的社会地位,作为女性主体,种族歧视可以让她们成为黑人的剥削者和压迫者。而在两性关系中白人妇女却和黑人妇女一样是性别歧视的牺牲品、是他者,屈从于权力、屈从于男性。
索菲娅因对白人市长老婆对她孩子的夸赞以及白人想要让索菲娅做他们的佣人时的否定回答而锒铛入狱,身心备受摧残,进入监狱后的她也变得和西丽一样逆来顺受“每日他们要我做事的时候,西丽小姐,我就像你那样办。我马上跳起来,照他们说的去干”[4]88。索菲亚的经历表明黑人妇女没有制度化的“他者”可以去歧视、剥削或者压迫,她们就会直接向主流的阶级主义、种族主义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进行挑战。
像索菲娅这样的黑人妇女也许可以靠个人的反抗暂时在家庭这样的小范围内摆脱“第二性”的某些烦恼,但只要种族歧视还存在,她们的种族命运决定着她最终不能摆脱做奴隶的生活:不是男人的他者,就是白人的他者。她们没有选择的自由。
那位白人市长给他的老婆――米丽买了辆新车,就因为黑人都有了汽车,那么米丽的车就过时了,但却拒绝教她怎么开车。她一个朋友也没有,当然也就没有人教她开车,所以米丽求助于索菲娅教她开车。开车的时候因为习惯使然,索菲娅坐到了她旁边的位置,米丽却提醒她“这是南方,你可曾见过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并肩坐在一部汽车里,而其中一个并没有教另一个开车和洗车的么?”[4]103索菲娅本是帮助白人,但还要顾及种族、阶级间的差异。白人女性和黑人女性同样作为他者“第二性”生存在家庭中,白人女性却是种族和阶级的剥削者,拥有着大于黑人的话语权。
三、结语
作为一个群体,他者的黑人妇女在家庭处于一个不寻常的位置,因为她们不仅都处于职业阶梯的底端,而且其总的社会地位比其他任何群体都低。女性主义就是要揭露这种不平等关系,改变女性的他者地位,女性的他者形象不可能被限制在菲勒斯中心的思维模式中,它可以超越和打破父权制的逻辑,从而在女性中树立解放意识。
我们希望能建立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因为家庭纽带对于受到剥削和压迫的人们来说是唯一永久的支持体系。作为他者的黑人女性主体应该在不断的抗争中颠覆父权制霸权,使得两性在不断的抗衡中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张剑.他者[J].外国文学,2011(1).
[2]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M].宋素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135.
[3]程锡麟.黑人美学[J].外国文学,2014(3).
[4]艾丽丝·沃克.紫色[M].杨仁敬,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1987.
★ 语境诗歌
★ 建构区反思
★ 建构教育叙事
★ 歧义的语境解读
后殖民语境中他者的双重建构(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