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怡Li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人生贵在行胸臆阅读题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人生贵在行胸臆阅读题答案,欢迎阅读分享。
- 目录
篇1:《人生贵在行胸臆节选》阅读及答案
《人生贵在行胸臆(节选)》阅读及答案
在明末文坛上,袁中郎和他的两位兄弟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袁中郎评其弟小修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他要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来。
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时代,那便是童年。孩子是天真烂漫,不肯拘束自己的。他活着整个儿就是在享受生命,世俗的利害和规矩暂时还都不在他眼里。随着年龄增长,染世渐深,俗虑和束缚愈来愈多,原本纯真的孩子才被改造成了俗物。
那么,能否逃脱这个命运呢?很难,人的天性是脆弱的,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随着童年的消逝,倘若没有一种成年人的智慧及时来补救,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童心。凡童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
所谓彻悟,就是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名利场上那班人不但没有想明白,只怕连想也不肯想。袁中郎责问得好:“天下皆知生死,然未有一人信生之必死者……趋名骛利,唯曰不足,头白面焦,如虑铜铁之不坚,信有死者,当如是耶?”名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终身的驰逐中,那颗以享受生命为最大快乐的童心就这样丢失得无影无踪了。
事情是明摆着的:一个人如果真正想明白了生之必死的道理,他就不会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头来一场空的.虚名浮利了。他会觉得,把有限的生命耗费在这些事情上,牺牲了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实在是很愚蠢的。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用中郎的话说,这叫做:“退得一步,即为稳实,多少受用。”
所以,与其贪图活得长久,不如争取活得痛快。中郎引惠开的话说:“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夭。”就是这个意思。
16. 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7. 试解释文中画线句的含意。(6分)
18. 结合文意,简述你对“人生贵在行胸臆”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6.①首先,通过读袁中郎全集写出袁中郎就是依照自己真性情生活的人,从而引出论题。②接着,阐述原本纯真的孩子失去真性情的原因。③再接着,指出只有想明白了生之必死的道理才能保持真性情。④最后借中郎引惠开的话总结观点:人生贵在行胸臆。(每点1分,答全四点给6分)
17.①纯真的童心脆弱易失。②世俗利害和规矩力量强大。③人应该懂得“生之必死”的道理。(每点2分)
18.①行胸臆就是活出真性情,活出自己的本色。②可以远离俗虑和束缚。③名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终身的驰逐中,会变得头白面焦,心力交瘁。④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
篇2:《贵公》阅读答案
《贵公》阅读答案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命运,但并不是一定改变命运。下面是《贵公》阅读答案,请参考!
《贵公》阅读答案
贵公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尝试观于上志①,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鸿范》②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③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④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⑥,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⑦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刀⑧而虫出于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注释】 ①上志:古记,指古代典籍。 ②《鸿范》:《尚书》中的一篇。 ③或:有。④伯禽:周公之子。⑤周公:姓姬,名旦,武王之弟,成王之叔,辅助成王。⑥豆:摆设祭祀用的食器,名词作动词。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阿:偏私
B.利而勿利也 利: 利益
C.万物皆被其泽 被:蒙受
D.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比:亲近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得之必以公 农人告余以春及
B.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生而弗子,成而弗有, 弃甲曳兵而走
D.其于国也,有不闻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1.下列句子全都能表明贵公的一项是:
①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②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③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④去其人而可矣
⑤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⑥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④⑤⑥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以为,三皇五帝等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之所以能使天下太平,是因为他们首先做到了公正无私。
B.周公教育自己的儿子,为政要利而勿利,目的就是教儿子做事要出以公心;楚人丢了弓却不肯去找,也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做事出以公心。
C.文中将孔子和老子并举,认为老子的心胸包容天地,对他的评价要高于孔子。
D.本篇文章语言平实,善用事例。其中管仲素善鲍叔牙,但他并不同意在自己病故以后由鲍叔牙继任相齐,由此可以看出管仲的公正无私。
13.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
(1)甘露时雨,不私一物(2分)
译文:
(2)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3分)
译文:
(3)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9.B谋求利益
10.D (A 凭借/把 B 用来..的方法/的原因 C.却/修饰)
11.A(③询问治理方法,没谈到公 ⑥有私利之心不能做到立公)
12.B楚人做事并非出以公心。
13.(1)雨及 时地下下来,不偏私某一个事物
(2)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恩泽和利益是从哪里来的
(3)常常以自己不如黄帝为羞愧,对不如自己的人表示同情
篇3:学贵质疑阅读答案参考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 。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段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1.根据文意,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第(2)段的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 。
3.本文第③段中画曲线的句子从正面举例论证了
观点,从而得出 这一结论。
4.“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内容相近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试题中的例子)。
5.据报载:某专家以每分钟2500转的电钻钻木,通过多次实验,木头只冒烟不出火,于是写出了《钻木不能取火》的文章。由此,中学历史教材删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内容。某校学生刘昱对此心存疑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实验,最终钻木取火成功,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请结合对《学贵质疑》一文的理解,谈谈对这件事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100字以内)。
参考答案:
篇4:学贵质疑阅读答案参考
2.知识也是无止境的(大意正确即可)
3.“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成随便的怀疑”“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4答案示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列举中国老一代地质学家怀疑西方提出的“中国贫油论”从而开发了一个个大油田以及其他因怀疑前人而创立新学说的典型事例均可。符合句式要求,符合内容要求,紧扣论点)
5.答案示例:学贵质疑。质疑是获取新知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刘昱同学正是因为敢于质疑,善于探疑,才最终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和书本,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篇5:《贵生》阅读答案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
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①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守闾,鹿布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邪?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②,以为国家。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
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绥:登车时拉手用的绳子。②绪余:此处指轻微之物。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 役:被役使
B.使人以币先焉 币:礼物
C.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 完:使完好
D.其亏弥甚者也 弥:遍布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贵生的一组是(3分)
①耳目鼻口不得擅行 ②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
③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 ④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
⑤全生为上 ⑥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集中论述了维护生命价值和个人尊严的重要性,强调应完整地认识人生的意义,全面实现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B.文章突出运用例证的手法,连续列举子州支父、王子搜和颜阖三人的实例来说明,与自由和有尊严的人生相比,世俗的富贵和权势不屑一顾。
C.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人的一切活动以持身为本,体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倾向,同时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同样重要。
D.作者既反对享乐主义,也不提倡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而是提出了全生的理念,认为全面顺应生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3分)
(2)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3分)
(3)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3分)
篇6:《贵生》阅读答案
9.(3分)D10.(3分)C11.(3分)C
12.(9分)
(1)(3分)我恰巧患有隐疾,正要治疗它,没有空闲顾及天下的事。
【评分参考】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适方2处,每译对1处给1分。
(2)(3分)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因为国事而伤害自己的生命,这原本是越人要找到他并要他做国君的原因。
【评分参考】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若固2处,每译对1处给1分。
(3)(3分)恐怕你听错了,鲁君会降罪于你,不如(回去)将情况审查核实清楚。
【评分参考】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遗审2处,每译对1处给1分。遗音wèi,意为给予,可译为降(罪)。
篇7:《学贵质疑》阅读答案
①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段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宪*的话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③段中画曲线的句子从正面举例论证了______一观点,从而得出___________这一结论。
4.“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内容相近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试题中的例子)。
篇8:《学贵质疑》阅读答案
1.学贵质疑 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共2分,每处1分)
2.知识也是无止境的(大意正确即可得分,2分)
3.“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成随便的怀疑”“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共4分,每处2分)
4.答案示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
篇9:论贵粟疏阅读题答案参考
论贵粟疏
晁错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注释: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③服役者:劳作的人。④渫:流通。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养孤长幼在其中 长:成年人
B. 尚复被水旱之灾 被:遭受
C. 有者半贾而卖 贾:通“价”,价格
D. 三曰劝农功。 劝:鼓励
2、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贵粟之道”的一组是( )(3分)
①薄赋敛,广畜积 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③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 ④使民以粟为赏罚
⑤取于有余,以供上用 ⑥朝令而暮当具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 作者在文中告诫统治者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这样人民才能生活安定,国家才能长久稳定。
B. 作者指出,人民无粮则饥,无衣则寒,人民若处于饥寒之中,慈母也不能保有其子,统治者更是不可能保有其民。
C. 作者陈述了当时农民勤苦而艰难的生活,借此含蓄地向当时的统治者指出了国家潜在的危机,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D. 文中提出“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文中提出的“贵粟”途径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方式。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⑴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3分)
⑵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3分)
答案:
4. A(长:养育)(3分)
2.B (3分)
3.D(减轻贫民赋税不是“贵粟”的方式)
4、(1)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关键词:人情、再)(3分)
(2)提高粮食地位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关键词:贵、道)(3分)
篇10:贵生书院说阅读题答案
(明)汤显祖
①天地之性人为责,人反自贱者何□?
②孟子恐人止以形色自视其身,乃言此形色即是天性,所宜宝而奉之。知此则思生生者谁,仁孝之人事天如亲,事亲如天。故曰:“事死如生,孝之至也。”治天下如郊与禘② ,孝之达也。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宝此位?有位者能为天地大生广生,故大人之学,起于知生,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重也。
③然则天地之性大矣,吾何敢以物限之;天下之生久矣,吾安忍以身坏之。《书》曰:“无起秽以自臭。”言自己心行本香,为恶则是自臭也。又曰:“恐人倚乃身。”言破坏世法之人,能引百姓之身邪倚不正也凡此皆由不知吾生与天下之生可贵,故仁孝之心尽死,虽有其生,正与亡等。况于其位,有何宝乎!
④吾前时昧于生理,狎侮甚多。受命以来,偶读至伊尹曰③:“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乃叹曰谓之天民,当如是矣。”始知“君子学道则爱人”。故每过郡县,其长吏及诸生中有可语者,未尝不进此言。而徐闻长熊公④,爱人者也。此邑士气民风,亦自惇雅可爱,新会以南为第一县。且徘徊于余,不忍余去也。故书《贵生说》以谢之。
[注]①贵生书院:汤显祖谪官徐闻典史,修葺贵生书院。②郊与禘:古帝王以祖先配祭昊天上帝。③伊尹,商汤臣,佐汤伐夏桀。④熊公:熊敏,江西新昌人,徐闻知县。
23.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也 B. 乎 C. 焉 D. 耳
24. 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引用孟、孔的话论述“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仁孝”的重要性
B. 通过孟、孔的话强调“仁孝”的重要性,直接揭示人自贱的原因
C. 用孟、孔的话阐释“知生则贵生”的道理,强调“知生”的重要性。
D. 引用孟、孔的话进行对比,论述“大人之学在于仁孝”的重要意义
25. 分析第③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26. 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先前对生活的道理不够明白,对很多事情态度亲呢不够庄重。
B. 我先前对“生”的道理不够明白,轻慢地对待生命的情况很多。
C. 我先前对“生”的道理不够明白,对很多事情的态度都轻视侮辱。
D. 我先前对生理的规律不够明白,轻慢地对待生命的情况很多。
27. 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答案】
23. A
24. C
25. 示例:第三段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作者从反面强调我们应该知生、贵生,并引用《尚书》之语,强调自身心行端正对自己、对他人的重要性,最后得出不知贵生会导致仁孝之心全部丧失的结论。
26. B
27. 示例:汤显祖主张“贵生说”,希望徐闻学子以及徐闻知县都能“学道而爱人”,使土民重视珍惜生命,讲习礼义,尊重人的自身价值,淳雅民风。作者写此文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此题属于根据文言文文意选择虚词填空的题目,根据对文意的把握“何”一般和“也”连用,表示反问语气。故答案选A。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及论述方法的理解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认真研读文本,然后结合对选项的把握和理解进行辨析。选项A,引用孟、孔的话论述“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仁孝”的重要性。理解有误。强调的是“知生”的道理;选项B,“直接揭示人自贱的原因”理解有误,本段文本中不没有解释人自贱的原因;选项D,论述“大人之学在于仁孝”的重要意义,理解有误。“知生则贵生”的道理。故答案选C。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能力。作答这类试题一般要注意先明确论证方法,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本题题干问的是:分析第③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根据对第三段内容的把握:《书》曰:“无起秽以自臭。”言自己心行本香,为恶则是自臭也。又曰:“恐人倚乃身。”这是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尚书中的话论证了人“知生和贵生”的重要性。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内容,然后结合对选项的理解和辨析,这样才能准确作答本题。选项A,我先前对生活的道理不够明白。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吾前时昧于生理”中的“生”是生命的意思;选项C,对很多事情的态度都轻视侮辱。理解有误,应该是对待生命的轻慢;选项D,我先前对生理的规律不够明白。理解有误,应该是对“生命”。故答案选B。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分析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文本的理解进行概括和分析。本题题干文的是:简析本文的创作意图。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考生应该扣住以下文本内容:有位者能为天地大生广生,故大人之学,起于知生,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重也;言破坏世法之人,能引百姓之身邪倚不正也凡此皆由不知吾生与天下之生可贵,故仁孝之心尽死,虽有其生,正与亡等。况于其位,有何宝乎;根据以上文本内容,考生可以从珍爱生命、尊重生命、铸造民风等角度加以概括即可。
★ 阅读题及答案
★ 好兄弟阅读题答案
★ 补漏阅读题及答案
人生贵在行胸臆阅读题答案(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