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炒法概述

时间:2022-11-30 02:14:25 作者:非本人发言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非本人发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炒法概述,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炒法概述,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清炒法

清炒法概念

1.定义

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作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方法。

2.目的

增强疗效(焦三仙、炭药)、降低毒性(牵牛子、苍耳子)、消除副作用(决明子炒后消除泻下作用)、缓和药性(山楂、栀子)、改变药性(莱菔子)、增加成分溶出(逢子必炒)、利于贮存(芥子炒后破坏分解酶,保存甙类成分)、便于净制(苍耳子去刺)、矫嗅矫味(九香虫)等。

炒黄及炒爆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预热过的加热容器中,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破裂,并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某些药物需炒至种皮爆裂开花,又称为炒爆。

适用药物

种子类药物由于种皮坚硬,不利于煎煮,炒黄后角质化或木栓化的外皮膨胀破裂,内部组织疏松,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旧有“逢子必炒”之说。此外一些果实类药物如山楂、栀子等也用炒黄。特别一些含甙类药物如芥子、槐花、苦杏仁用炒黄法,可以破坏分解酶,保存甙类成分,利于这些药物的贮存。

炮制工艺

炒黄的操作方法为:取净药物,置预热的锅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膨胀鼓起,或有密集爆裂声,并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时,取出放凉。子类药物宜用时捣碎。

炒爆的操作方法为:取净药物,置预热的锅内,用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大部分爆花时,取出放凉。

掌握火候为:颜色——浅者炒至黄色,深者至较原色加深,苍耳子为深黄色;气味——炒至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挥发性的芥子油、紫苏醛等);声音——加热种皮膨胀爆裂的声响,注意其爆裂声的大小和多少;形态变化——膨胀鼓起,甚至爆裂开花。王不留行、水红花子爆开白花。

炒焦法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预热的炒制容器中,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

适用药物

消导药炒焦后可以增强其健脾开胃、消食导滞功效,如焦三仙。一些药性过偏的药物炒焦后可缓和药性,如焦栀子缓和苦寒,焦山楂缓和酸性,焦苍术缓和辛燥,焦槟榔缓和克伐伤正。

炮制方法

炒焦的工序为:⑴锅预热;⑵投药分档,火力一般为中火;操作时先用小火挥去水分再提高火力;⑶翻炒均匀,防止局部过热炭化;⑷看火候出锅,摊开晾凉。火候:颜色——质地轻薄、体小如槟榔、栀子、麦芽炒至焦黄色,质地坚实、体大如山楂、神曲、苍术炒至焦褐色。气味——均应透出焦香气味。

炒炭法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过的加热容器中,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黑褐色,内部焦褐色或焦黄色的炮制方法,称为炒炭法。

炮制目的

炭药是一类表面炭化而具有特殊作用的中药,中药制炭后多具有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降低毒性和副作用等目的。

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五十二病方》中已有“燔发”、“燔艾”;《金匮要略》王不留行炭治金疮,血余炭治小便不利;《千金方》有大黄炭治带下,石榴皮炭治下痢等。炭药在古代最主要的用途是“止血”,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中首先提出了炭药止血的理论。以五行学说和“取类比象法”解释炭药止血的现象。其书首方为“十灰散”,前人张秉成、王孟英谓“十灰散”:此方汇集凉血、涩血、散血、行血之品,各烧炭存性,使凉者凉,涩者涩,散者散,行者行,故可用于热瘀兼有之崩漏。止涩之品仅棕榈一味,余皆清血之热、行血之滞、破血之瘀之品。

炮制方法

炒炭的工艺要点为:①炒炭时要控制火力,一般质地坚实的根、根茎、厚片类药物,宜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质地疏松轻薄的花、花粉、叶、全草、薄片类药物,宜用中火炒至表面黑褐色或棕黄色。②炒炭过程中由于锅温较高,植物类药物易出现火星迸起现象,为防止燃烧,宜喷淋适量清水熄灭锅中的火星,防止燃烧灰化或酿成火灾。但注意喷水量不宜过多,且要炒干后出锅,防止饮片的含水量过大。③炭药出锅后必须摊开冷却(约1周左右),或置于密闭容器中隔氧冷却,防止余烬复燃;待充分冷却后再入库收贮。

篇2: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炒法概述

概念

1.定义 炒法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2.分类

按方法分有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清炒法按火力分为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按辅料应用分为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

3.历史沿革

炒法属于火制法的一种。《五十二病方》中有“嚣盐令黄”,汉代称为“熬”。隋唐以后得到了广泛应用,先后出现了微炒、炒出汗、炒香、炒黄、炒熟、炒焦等多种规格要求。同时加辅料炒法也开始出现,如《外台秘要》有杏仁麸炒,《雷公炮炙论》有斑蝥米炒,《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有米炒乌头、石灰炒南星等。宋代以后成为火制法中最常见、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日益发展。当前用炒法炮炙的药物有上百种。《中国药典》收录清炒药物40种、制炭(炒、煅炭)22种,加辅料炒药物20种。(麸炒9种、米炒斑蝥、土白术、蛤粉炒阿胶、滑石粉烫水蛭、砂炒7种)

目的

1.炒制时加热则有缓和药性(山楂)、改变药性(莱菔子)、增强疗效(酸枣仁)、降低毒性(苍耳子)、增加成分溶出(王不留行)、破坏酶保存甙类(芥子)、矫嗅矫味(九香虫)等作用。

2.加辅料制有增强疗效(麸山药)、缓和药性(麸苍术)、矫嗅矫味(麸僵蚕)、降低毒性(砂烫马钱子)、消除副作用(蛤粉烫阿胶)等。

一些炒制的方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如子类炒黄增加成分溶出(逢子必炒);炒焦多能醒脾开胃,消食导滞;炒炭能止血;麸炒能缓和辛燥之性,并增强健脾作用;土炒能增强固脾止泻作用;滑石粉炒便于粉碎药物等。

炮制方法

1.工具 手工炒制用炒药锅、铲、灶台等。手工炒制时多将炒药锅倾斜30~45度置于灶上,便于搅拌翻动。机械炒制用炒药机。常用平锅式和滚筒式炒药机,适合于大工业生产,效率较高。近年来研制成功的中药微机程控炒制机,采用微机程序控制,炒制性能良好,能保证炮制品的质量均一与稳定。

2.火源 无烟的炭火、煤火、电力、煤气、天然气等火源。要求火力持久,清洁无烟尘。

3.操作方法(手工)及工序

预热 a.法先将空锅(多将其倾斜30~45度于灶上)预热,便于掌握锅温,使药物均匀受热,保证质量。测试锅温的方法有感温法和试投法。b. 加辅料炒法则先将辅料入锅处理至一定程度后,再投入药物,目的同前。总之,容器预热后投药是几乎所有炮炙方法都应遵循的法则。

投药与翻炒 a. 药物在入锅前要大小分档,以免生熟不均;b. 投药量以能翻炒均匀为度。c. 投药的同时应调整火力,并均匀翻炒药物。火力的选择与炒制方法、药物质地体积和炒制过程有关。翻炒时应注意“亮锅底”。翻炒的速度。

火候与出锅 火候指药物炮炙的时间和程度,原指古代道家炼丹时火力文武大小久暂的节制。炒制的时间控制与方法和药物性质有关。相对而言,炒炭>炒焦>炒黄,砂炒>滑石粉炒、蛤粉炒、米炒>土炒>麸炒。炮炙的看火候主要从四个方面:a.观颜色,包括药物表面、断面及内部的颜色变化。注意从锅内取出少量,在日光或白盘子内观察。b.嗅气味,炒制后药物透出固有气味或辅料的气味,如芥子辛辣气味,土炒有土香气。c.听声音,药物的外皮受热爆裂,有爆裂声出现。d.看形状变化,有些药物炒制后发生明显的形状变化,如膨胀、裂隙、爆开白花。判断到火候应及时出锅,避免炮炙太过。

后处理 药物出锅后应及时摊开晾凉。炒焦特别是炒炭时由于锅温较热,某些药物易产生火星,应在锅内喷淋适量清水,灭尽火星,炒干出锅,摊开充分晾凉,防止余烬复燃。加辅料炒时出锅后应筛去残留的辅料。

篇3: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加辅料炒法

定义

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方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方法。一般用中火。

所用的辅料为固体辅料(醋淬除外)。其作用为:

⑴ 中间传热体作用:稻米、灶心土、河砂、蛤粉、滑石粉。

⑵ 药性作用:麦麸补脾兼吸附油质,稻米健脾止泻并吸附油质,灶心土补脾止泻,米醋矫嗅矫味,蛤粉清热化痰、以燥制润;河砂及滑石粉无药性作用。

目的

1.增强疗效:如麸炒山药增强健脾作用,土炒白术增强固脾止泻作用。

2.缓和药性:如麸炒苍术缓和燥性。

3.降低毒性:如砂烫马钱子降低毒性。

4.矫嗅矫味:如麸炒僵蚕,矫正其不良气味,便于服用。

5.消除副作用:如蛤粉烫阿胶,消除其滋腻碍脾的副作用。

6.便于粉碎:如滑石粉炒刺猬皮,便于粉碎。

麸炒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

辅料

用净麦麸及用蜂蜜或红塘制过的麦麸炒制药物,前者称净麸炒或清麸炒,后者称蜜麸炒或糖麸炒。麦麸为小麦的种皮,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具有和中健脾之功。用麦麸炮制药物,可缓和其辛燥之性,增强其健脾和胃作用。麦麸法的加热时间短,用量少,辅料主要起药性协同作用而无中间传热体作用。

炮制方法

将锅预热,均匀撒入麦麸,待起烟,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投入锅中与麦麸翻炒,并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至深黄色,出锅,筛去麦麸,放凉。

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

米炒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适量的米共同拌炒或将米在锅底结成锅巴,将药物在锅巴上翻炒的方法。

辅料

米炒药物所用的米以糯米为佳,有些地方用陈仓米,通常用稻米。稻米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等功效。米既有药性协同作用,又有中间传热体作用。

炮制方法

1.将米置热锅中加热至起烟,投入净制或切制的药物,中火拌炒至药物变为黄色,米成焦黄或焦褐色,出锅,筛去米,放凉。

2.锅预热,撒入浸湿的米,使其平贴于锅底,中火加热至起烟并成锅巴时,投入净制或切制的药物,在锅巴上轻轻翻动,至药物变黄色,米变焦黄或焦褐色,取出,筛取米,放凉。

药物每100kg,用米20kg。

篇4: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煅法——概述

1.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直接置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耐火容器内高温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根据煅烧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明煅”和“闷煅”(扣锅煅或称密闭煅)。有些药物煅红后还要趁炽热时投入一定的液体辅料中浸“淬”,故而又称为 “煅淬”法。

2.历史沿革

煅法的起源甚早,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燔”法的记载,《黄帝内经》中有“燔治”血余炭、煅铁落等,《金匮玉函经》指出:“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其中的烧、炼就是煅法的操作,“雷公炮炙十七法”中也有煅、炼等方法,以上都属于明煅法的范畴。同时由于魏晋时期金丹黄白术的影响,从唐代开始炼丹服食之法逐渐引入中药煅制工艺,开始采用密闭煅法,并沿用至今。

3.炮制目的

药物经300℃~700℃高温煅烧后,改变了其原有的物理性状,不同药物组分在不同方向上的胀缩不同而产生裂隙,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调剂、制剂。因此煅法主要用来加工质地坚硬的矿物药。

药物高温煅烧后发生氧化、分解反应,除去吸附水和部分砷、硫等易挥发物质,可以降低毒性或副作用,提高疗效,甚至产生新的功效。白矾煅枯增强收敛作用,炉甘石煅后药用。

篇5: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油炙法

1.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油脂共同加热处理的方法称为油炙法。又称酥法。

2.辅料的选择及用量 油炙辅料包括植物油和动物脂(习称动物油)。常用的有麻油、羊脂油、菜油、酥油亦有应用。

3.油炙的操作方法

油炒 将羊脂切碎,置锅内加热,炼油去渣,取药物与羊脂油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吸尽,药物表面呈油亮时取出,摊开晾凉。

油炸 取植物油,倒入锅内加热,至沸腾时,倾入药物,用文火炸至一定程度,取出,沥去油,粉碎。

油脂涂酥烘烤 将动物类药物锯成短节,放炉火上烤热,用酥油涂布,加热烘烤,待酥油透入骨内后,再涂再烤,反复操作,直至骨质酥脆,晾凉,粉碎。

4.注意事项 油炸药物温度不宜过高,否则易将药物炸焦,导致药效降低或失效。

5.油炙的目的

增强疗效。如淫羊藿,经羊脂油炙后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利于粉碎。质地坚实的三七、蛤蚧,经油炸或涂酥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

篇6: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蜜炙法

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炼蜜共同拌炒的方法称为蜜炙法。《本草纲目》记载:“蜂蜜,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

辅料选择与用量

蜜炙的液体辅料是经过加热炼制的蜂蜜,即通常所称的炼蜜或熟蜜。生蜜性凉,可清热滑肠,用于肠燥便秘,炼蜜性温,具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矫味作用。用炼蜜炮制润肺止咳和补中益气的药物。炼蜜的用量视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通常用量为每100公斤药物,用炼蜜25公斤。质地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重的药物用蜜量宜小,如每100公斤药物,百部片蜜炙用炼蜜12.5公斤,百合用炼蜜5公斤,栝楼、桂枝用炼蜜15公斤,麻黄、枇把叶、金樱子用炼蜜20公斤。

操作方法

1.先拌蜜后炒 先取一定量的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与药物拌匀,闷润,使蜜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基本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密闭储存。一般药物都用此法炮制。

2.先炒药后加蜜 先将药物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时,加入一定量的炼蜜,迅速翻炒,使蜜与药物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密闭储存。此法适宜于质地致密,蜜不易被吸收的药物。先炒药使其失去部分水分,质地略变酥脆,则蜜较易被吸收。如百合、槐角等。

注意事项

1.炼蜜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溢出锅外或焦化。

2.炼蜜不可过老,含水量在10%~13%为宜。否则粘性太强,不宜与药物拌匀。

3.炼蜜过于浓稠,可加适量开水稀释,约为蜜量的1/3~1/2,以蜜液能与药物拌匀,又无剩余的蜜液为宜。加水可使蜜液粘稠度降低,易与药物拌匀,易于吸收。水少则润不均匀,水多则不易炒干,易发霉变质。

4.药物拌蜜后宜闷润4~5小时,使蜜液逐渐渗入到饮片内部。

5.炒炙时,火力宜小,因为常时间闷润,使药材质地变软,炒制时火力大,易致外焦内软。炒炙的时间可稍长,尽量将水分除去,避免药物发霉。

6.蜜炙药物须凉后密闭储存,以免吸潮发粘或发酵变质。

蜜炙目的

1.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如生甘草,味甘偏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蜜炙后甘温,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缓急止痛作用增强。金樱子生用酸涩,固涩止脱力强,多用于遗精遗尿,蜜炙后甘涩,能补中涩肠,用于脾虚久泻、久痢,还可避免腹痛的副作用。

2.增强润肺止咳作用。如常用的化痰止咳药紫菀、枇把叶、桑白皮、款冬花、百部、百合等,蜜炙均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3.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生用味苦劣,易致恶心呕吐,蜜炙可缓和苦寒之性,矫味免吐;百部、白前蜜炙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

4.缓和药性。如麻黄,生用发汗作用猛烈,蜜炙后可缓和其发汗作用,并可增强止咳平喘的功效。

炮制研究

传统蜜炙法多以炒至“颜色加深,不粘手”为质量标准,实际操作中很难掌握一致,影响成品质量。由于远红外干燥箱、电热干燥箱等设备,能设定温度,炮制品质量易于控制,所以,用烘法代替传统炒炙法的工艺研究较多。如对黄芪的研究结果表明,蜜烘黄芪(70℃ 或80℃烘制2小时),其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与蜜炙黄芪相似,无显著差异。

篇7: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姜炙法

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姜汁拌炒的方法称为姜炙法。此外,还有用姜汁煮者,统称姜制。多用于祛痰止咳、降逆止呕的药物。

辅料的选择及一般用量

1.生姜的用量一般为100公斤药物,用生姜10公斤。若无生姜,可用干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2.姜汁的制备方法

捣汁生姜洗净,切碎,捣烂,加适量水,压榨取汁,残渣再加水共捣,反复2~3次,合并姜汁,备用。

煮汁取净生姜片或干姜片,置锅内,加适量水煮,过滤,残渣再加水煮,过滤,合并两次滤液,适当浓缩,取出备用。

操作方法

1.姜汁炒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定量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被吸尽,文火炒干。或待姜汁被吸尽后,进行干燥。

2.姜汤煮 将姜切片煎汤,加入净选后的药物煮至药透汁尽,取出,切片,干燥。

注意事项

1.制备姜汁时,水的用量不宜过多,一般最后所得姜汁与生姜比例为1:1。

2.药物与姜汁拌匀后,需充分闷润,待姜汁完全被吸尽后再文火炒干。

炮制目的

1.消除副作用,增强疗效。如:草果仁生品辛香燥烈,姜炙可缓其燥烈之性,增强温胃止呕之效。厚朴生用辛辣峻烈,对咽喉有刺激性,姜炙后可以消除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

2.抑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姜炙黄连、姜炙竹茹。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其他制法——提净法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传统制药的原则

中药论文范文炮制

中药化学辅导:生物碱的分离——水溶性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报关员考试重点辅导笔记:进出口税费概述

基础护理学知识点辅导:医院环境

中药求职信范文大全集

司考法理学知识点:法的继承

项目概述范文

组织概述范文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炒法概述(集锦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炒法概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