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和答案

时间:2024-01-19 03:38:02 作者:batteryhr0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batteryhr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资治通鉴》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和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资治通鉴》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和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资治通鉴》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和答案

《资治通鉴》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和答案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晒:微笑。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上 与 群 臣 论 止 盗

【小题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或( )  (2)自是( )  (3)遗( )

【小题3】.说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的意思(2分)

【小题4】.唐太宗“止盗” 的方法与群臣有何不同?请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小题5】.从上面短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怎样的君主?请作出评价。(2分)

答案

【小题1】上与群臣/论止盗

【小题1】(1)有人 (2)从此,从这以后 (3)失物,丢失的东西

【小题1】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

【小题1】群臣:请重法以禁之;唐太宗: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小题1】贤明、体恤民情、倡导廉洁

解析

篇2:《资治通鉴》阅读训练及答案

《资治通鉴》“郭子仪初与李光弼”节选、注释、翻译、阅读训练及答案

【原文节选】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④,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⑤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⑥,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郭子仪初、李光弼:唐朝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

②牙将:副将。

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

④见诛:被诛杀。

⑤贷:宽恕。

⑥节度使:古代官名,总揽数州军事。

【翻译】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牙将的时候,二人很不和睦,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郭子仪代替安思顺做了大将,李光弼怕被郭子仪杀掉,就跪下向郭子仪请求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您饶恕我的妻儿。”郭子仪快步走下堂来,拉住李光弼的手说:“现在国家**,主上受辱,不是您不能使国家安定,我怎能怀有私心泻忿呢?”于是流着泪勉励李光弼为国尽忠,随后推荐他为节度使。郭子仪就同李光弼共同破贼,没有一丝一毫的.猜疑。

【阅读训练】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虽(虽然)同席不交谈B.乃(于是)跪请曰

C.但(只)乞贷妻子D.因涕(眼泪)泣勉以忠义

20.下列句中加点的“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乡为(为了)生死而不受B.山恋为(由于)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C.后子仪代思顺为(担任)将D.项为(因为)之强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仆岂敢怀私忿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读了选文,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简要说一说。(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A(2分)

20.B(2分)

21.我怎能怀有私心泻忿呢?(我又怎能心怀私怨呢!)(2分)

22.围绕学习郭子仪公而忘私、尽弃前嫌的品质谈即可(2分)

篇3:文言文《资治通鉴》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资治通鉴》阅读(附答案)

右骁卫大将军①长孙顺德②受人馈绢。事觉,太宗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府库耳,何止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廷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右骁卫大将军:古代官名。②长孙顺德:人名,复姓“长孙”,名“顺德”。

14.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甚于受刑

A.不求闻达于诸侯 B.所欲有甚于生者

C.于殿廷赐绢数十匹 D.告之于帝

15.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②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16.你对唐太宗处置长孙顺德的做法有何评价?(2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B

评分:2分。

15.答案:①还顾惜他从前有功劳,不惩罚他。②如果不知羞愧,那他就是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有什么好处?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唐太宗的做法不合适。作为君主,必须严格公正执法,才有利于人人遵纪守法,国家长治久安。

评分:共2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篇4:资治通鉴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资治通鉴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魏主①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②,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阻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③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④,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资治通鉴》一百三十八卷,有删节)

【注】 ①魏主:即北魏孝文帝。②奕叶重光:继承先祖基业。③稽颡:磕头。④混壹:统一天下。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久之乃解 解:消除,平息。

B.逆谓之曰 逆:迎接。

C.因屏人 屏: 使……退下。

D.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 殷勤:巴结讨好。

解析 D项,殷勤:情意恳切。

答案 D

6.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魏主迁都策略的一组是 ( )

①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②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③今当更与卿论之 ④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 ⑤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⑥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 ①是利用占卜造舆论,为下文提议南征做准备;③是笼络人心,先说服关键人物;⑥是以进为退,迫使群臣两害相权取其轻,同意迁都。

答案 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都城迁到洛阳。

B.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认为孝文帝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革卦”,这不算是全吉。

C.孝文帝知道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一旦知道要迁都洛阳,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于是向任城王拓跋澄询问对策。

D.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解析 D项错在“迁都洛阳”;李冲等人以死相劝的是大军南征之事,此时他们并不知道迁都的事。

答案 D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阻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2)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参考译文】

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他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得出“革”卦,孝文帝说:“‘商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适应上天之命,顺应百姓之心的。’没有比这更吉祥的了!”群臣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陛下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表示汤、武革命的卦,这不算是全吉。”皇帝厉声说:“卜辞说:‘王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就如同虎身上的花纹一样。’怎么不吉利啦?”拓跋澄答道:“陛下作为飞龙兴起已经很久了,怎么现在又出来虎变呢?”孝文帝怒道:“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阻止我发兵吗?”拓跋澄说:“社稷虽为陛下所有,但臣作为社稷之臣,怎么能明知危险却不说话呢。”过了很久,皇帝才平息怒气,说:“不过是各自表明心意而已,也没什么关系。”

孝文帝回宫后召拓跋澄入见,迎上前去对他说:“先前说的‘革卦’,我现在和你再重新讨论一下。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想必你能了解我的心意。”于是就让随从退下,对拓跋澄说:“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国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而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我只是想趁机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拓跋澄回答说:“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孝文帝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呀!”

六月丙戌,魏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上修筑大桥,准备让南下大军由桥上渡过黄河。

孝文帝自平城出发到洛阳,雨一直连绵不止。丙子,下诏命令诸军出发。丁丑,孝文帝穿着战袍,执鞭乘马出来。群臣聚集在他的马前磕头拦阻。皇帝说:“朝廷(南征)的大计已定,大军就要出发,诸公还想说什么?”尚书李冲等人说:“陛下现在的征伐,天下人都不愿意,只合陛下自己的心意。臣不知陛下如此独断专行,究竟要走向哪里!臣等不愿陛下出征,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陛下,只有以死相劝。”孝文帝大怒说:“我正在治理天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完成统一大业,而你们这些儒生,屡屡怀疑我的大计;斧钺不饶人,你们就不必再说了。”策马将行,这时安定王拓跋休等都恳切地哭谏皇帝放弃出征。孝文帝于是对群臣说:“现在兴兵出发,(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后人看呢(做后人的榜样呢)?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迁都于此,各位王公认为怎样呢?同意迁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一起站到了右面。南安王拓跋桢上奏说:“‘建立大功勋的人不征求大家的意见。’如今陛下如果能停止南征,迁都洛阳,这是臣等的心愿,也是百姓之幸啊。”群臣高呼万岁。当时虽然老一辈人都不愿迁都,但相比之下更害怕南征,所以没有敢出来反对的;于是孝文帝就定下迁都之策。

篇5: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两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甲]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______________”。左刻“______________,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

②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

③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

④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_

⑤八分有奇______________

⑥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中,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明明“处处志之”,为什么回去寻找桃花源时却“遂迷,不复得路”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乙]段横线处按原文内容填空。并说出它们各自的出处。想一想,这雕刻的句子与文中哪句话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沿,顺着;②做标记;③计划;④渡口;⑤零数;⑥大约

2.①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②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船篷覆盖在上面。

3.答案要点;暗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只是人们美好的理想而已。(意对即可)

4.水落石出清风徐来 《后赤壁赋》《赤壁赋》 盖大苏泛赤壁云

篇6: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注]掘株:挖了树根的坑。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4)童子方欲弹黄雀

2.翻译下列句子。

(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展开 夺取(这里有“捕捉”的意思) 抬(起)、伸长 正

2.(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

(2)小孩子正想(拉开弹弓)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

二:

1.下列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①不知螳螂之在后②欲攫而食之也 ③欲啄而食之也

④迎而欲弹之 ⑤此皆贪前之利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2.翻译下列句子。

(1)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2)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3.从选文中可以归纳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用“_______”画出表示议论的.句子,并谈谈此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C

2.(1)黄雀正想要吃螳螂,却不知道孩子挟着弹丸就站在榆树下,等着要击下它。

(2)这都是贪恋前面的小利,却不顾后面的害处的做法呀。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启示)做事要考虑周到。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篇7:文言文〈资治通鉴〉》阅读试题附答案

文言文〈资治通鉴〉》阅读试题附答案

初,范纯仁以国用不足,请再立常平钱谷敛散出息之法,朝廷用其言;司马光方以疾在告,不与也。已而台谏共言其非,皆不报。光寻具劄子言:“先朝散青苗,本为利民,并取情愿;后提举官速要见功,务求多散。今禁抑配,则无害也。”苏轼奏曰:“熙宁之法,未尝不禁抑配,而其为害也至此。民家量入为出,虽贫亦足;若令分外得钱,则费用自广。今许人情愿,是为设法罔民,使快一时非理之用,而不虑后日催纳之患,非良法也。”会王岩叟、朱光庭、王觌等交章乞罢青苗,光始大悟,力疾入朝,于帘前奏曰:“是何奸邪,劝陛下复行此事!”太皇太后从之。

皇太后谕辅臣曰:“台谏官言近日除授多有不当。”光曰:“朝廷既令臣僚各举所知,必且试用。待其不职,然后罢黜,亦可并坐举者。”吕公著曰:“举官虽委人,亦须执政审察人材。”光曰:“自来执政,止于举到人中取其所善者用之。”韩维曰:“光所言非是,直信举者之言,不先审察,待其不职而罚之,甚失义理。”公著曰:“近除用多失,亦由限以资格。”光曰:“资格亦不可少。”维曰:“资格但可施于叙迁,若升擢人材,岂可拘资格邪!”

九月,丙辰朔,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卒,年六十六。太皇太后哭之恸,帝亦感涕不已。

光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及为门下侍郎,苏轼自登州召还,缘道人相聚号呼曰:“寄谢司马相公,毋去朝廷,厚自爱,以活我。”辽人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切毋生事、开边隙。”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既殁,其家得遗奏八纸,皆手札,论当世要务。百姓闻其卒,罢市而往吊,鬻衣而致奠,巷哭而过,车盖以万千数。京师民画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饮食必祝焉。归葬陕州,四方来会者数万人。

(选自《续〈资治通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禁抑配 抑配:强行摊派

B.台谏官言近日除授多有不当 除授:授予官职

C.缘道人相聚号呼曰 缘道:沿路

D.宾客见其体羸 宾客:尊贵客人

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范纯仁以国用不足 一位五十步笑百步

B.是为设法罔民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则无害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于帘前奏曰 青,取之于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光忠于朝廷。他带病坚持工作,把生死置之度外,临死前,昏睡中仍关心国家大事。

B.司马光知人善任。针对当时官员不够称职的情况,他主张让朝官各举所知,加以试用。

C.司马光从谏如流。他原本支持恢复轻描法,但听见苏轼等人的意见后,主动放弃己见。

D.司马光深得人心。他被贬,百姓还当他是真宰相;他去世,百姓自发地去哀悼和纪念。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司马光方以疾在告,不与也。(3分)

(2)待其不职,然后罢黜,亦可并坐举者。(3分)

(3)资格但可施于叙迁,若升擢人材,岂可拘资格邪!(4分)

参考答案:

4.D【解析】宾客:门客,幕僚。

5.C【解析】均为副词,就。A:介词,因为/介词,凭借;B:动词,是/动词,成为;D:介词,在/介词,从。

6.B【解析】“知人善任”原文无据。他主张对被举荐的官员先试用,如果不称职就罢免,并追究举荐者的责任,则是对当时任用官员不称职的解释和补救。

7.【答案】

(1)司马光当时正因为生病请假,没有参与(这件事)。

(“方”“与”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等到他们不称职了,然后再罢免,也可以连同举荐人一起治罪。

(“职”“坐”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资格只能用于正常的升迁,如果是破格提拔人材,怎么能够受资格的局限呢?

(“但”“擢”及“拘资格”被动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先是,范纯仁因为国家经费不够,请求朝廷重新施行用常平仓的钱谷贷款给百姓收取利息的方法(即青苗法),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当时司马光正因为生病请假在家休养,没有参与(这件事)。不久以后,御史台和谏官一起说这是错误的做法,都不批准。司马光不久就上奏说:“前朝散发青苗钱,本意是有利于百姓,并且要求百姓主动贷款;后来提举官们急功近利,千方百计地要大量散发,(才成为弊端)。如果禁止强行摊派,就没有害处。”苏轼接着上奏说:“熙宁变法时,未尝不是禁止强行摊派,可是它造成的祸患严重到这个地步。百姓们只要量入为出,即使贫民也能自给自足;如果让他们能额外地获得钱财,那么花费自然也就多了。如果准许他们主动贷款,这就是颁布法律来欺骗百姓,使他们快活于暂时的不合理的'花销,却不考虑以后官员催缴本息的祸患,这不是什么好法律。” 适逢王岩叟、硃光庭、王觌等人先后上奏章请求废除青苗法,司马光才彻底醒悟,带病上朝,在太皇太后帘前上奏说:“这是哪个奸邪小人,劝皇上再实行青苗法呢?”太皇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没有重新施行青苗法)。

太皇太后晓谕辅佐大臣们说:“御史台和谏官们说最近任命官员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司马光说:“朝廷既然下令让官员们每人都举荐自己了解的人才,那么就一定要试用一段时间。等到他们不称职了,然后再罢免,也可以连同举荐人一起治罪。”吕公著说:“举荐者虽然推荐了人材,也还需要当政者对人材进行审察。”司马光说:“从来当政者都是从推荐来的人材中选取那些优秀的加以任用。”韩维说:“司马光所说的话不对,只相信举荐人的话,不先对被举荐者加以审察,等到他不称职了再施以惩罚,很不合理。”吕公著说:“近来任用官员有很多失误,也由于受资格的限制。”司马光说:“资格也不能少。”吕公著说:“资格只能用于正常的升迁,如果是破格提拔人材,怎么能够受资格的局限呢?”

九月初一,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逝世,享年六十六岁。太后哀悼他,非常悲痛,皇上也很伤感,哭个不停。

司马光闲居洛阳十五年,天下百姓都认为他才是真正的宰相,老百姓们都称他为“司马相公”,甚至连妇女和小孩子也都知道他就是“司马君实”。等到他担任门下侍郎(宰相)后,苏轼从登州被召回朝廷,沿路上老百姓聚集在一起,大声呼喊说:“替我们带句话给司马相公,请他不要离开朝廷,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给我们一条活路。”大辽的统治者命令他们的边疆官员们:“中原(宋朝)任命司马光当宰相了,再也不要惹是生非,挑起边疆的争端。”司马光看到朝廷对自己言听计从,就想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国家,亲自处理各种事务,不分白天黑夜。他的幕僚们见他身体瘦弱,就拿诸葛亮吃得少、事务多(而英年早逝)来告诫他,司马光说:“什么时候死,那是命中注定的啊!”处理政务更加勤勉努力。病重了,自己还不知道,喃喃自语,好像在说梦话,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司马光去世以后,家人找到他留下的八篇奏章,都是亲手书写的,说的都是当时最重要的大事。百姓们听说他去世了,都放下生意不做,前往吊唁,甚至卖了衣服得点钱去祭奠他,从大街小巷里痛哭前去悼念,马车更是成千上万。京城的市民有人画了他的遗像,刻印了拿去卖,几乎每家都买了一本,吃饭之前一定要祈祷他。归葬陕州时,四面八方前来祭奠的,共有几万人之众。

篇8:口技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口技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②两儿齐哭。③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⑤凡所应有,无所不有。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⑦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加粗字。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______________

(2)曳()屋许许声 曳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们全都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挥着衣袖,伸出手臂,两腿直抖,几乎打算提前走掉。

B.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改变脸色,离开座位,张开衣袖,露出手臂,两条腿哆嗦的样子,几乎想要争先恐后的跑走。

C.客人们全都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直抖,几乎要抢先逃跑。

D.客人们没有一个不脸色煞白,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抖得站不稳,好几次准备提前退场

3.用文章的原句回答问题。

(1)从忽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四口之家突遭意外变故,气氛骤然变化的情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由内景转为外景,表现人们惊恐万分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着表现火势德猛烈和火场纷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描写声响的.复杂,赞美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文中第③④句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第⑤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并且通过听众以假为真、惊慌欲逃得神态,从_____________描写了口技表演者技巧的精妙绝伦。

参考答案:

1.(1)jiàn、夹杂(2)yè、拉

2.C

3.(1)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2)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4.排比、双重否定、侧面

文言文《三国志》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齐王筑城》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论语》选段

《资治通鉴?唐纪》阅读答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费祎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庄子·让壬》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酒泉烈女文言文阅读训练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资治通鉴》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和答案(整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资治通鉴》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和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