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贤求球必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努力让想就业的毕业生都能就业- 专访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努力让想就业的毕业生都能就业- 专访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 目录
篇1:努力让想就业的毕业生都能就业- 专访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
努力让想就业的毕业生都能就业- 专访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近日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记者日前就此对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进行了专访。
记者:今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总体情况怎样?
刘利民:近年来,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从的12.4万人增加到的21万人,其中本科生10.9万人,专科(含高职)生4.4万人,研究生5.7万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加大。北京市教委在工作中明确目标,不断提高就业工作质量,保持持续、稳定的就业状况,多年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好于整体水平。20针对新的就业形势,我们要继续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连续、稳定,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质量,努力做到每一个有就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都能有就业岗位。
记者:今年的就业情况和以前有哪些不同?
刘利民:不同点在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的就业岗位有所减少。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比去年增加7000人。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大力推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北京市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北京市教委专门召开了就业工作会议,各个高校主管校长也将毕业生就业作为头等大事。今年学生的就业观已经有所转变,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往年这个时候,毕业生签约并不主动,观望的比较多,今年到西部、到基层的学生比例有所上升。经过各个学校的引导,在一系列的双选会以及区域合作招聘会中,签约率比较高。
记者:北京市采取了哪些举措,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
刘利民:北京市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15条措施。我们与人事劳动部门紧密配合,主动落实《通知》要求,积极做好各项工作。一是社会吸纳和招生分流并举;二是拓展就业指导常规服务,加强毕业生基础工作;三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记者:北京市在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利民:教育、引导、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地区就业,做好就业困难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达到25351人。
3月14日,我们和银川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宁夏・银川市人才招聘会”,最后事业单位现场录用35人,占事业单位需求数的55%,企业用人单位与200多名毕业生现场签订了意向性协议。下一步,北京市教委将加大力度,联系更多京外地区单位来京选聘毕业生。
3月22日,我们主办了中小学教师岗位的现场招聘会,我们希望有志青年能够到农村任教,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近期,北京市还将继续推进2000个社区岗位的招聘。
另外,各高校也在及时做好提供招聘信息、传达解读政策等服务工作,组织有意向的毕业生报名参加“村官”招聘。各高等学校通过举办报告会、校友座谈等形式,引导毕业生着眼长远,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就业。
篇2:上海市教委承诺困难毕业生不挑不拣都能实现就业
上海市教委承诺困难毕业生不挑不拣都能实现就业
2009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5.8万人,比去年增加近1万人。在昨天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召开的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情况通报会上,市教委学生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推出就业托底和就业援助计划,并承诺困难毕业生“只要对就业岗位不挑不拣都能实现就业”。
市教委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拓岗位,到目前为止,有关部门协同开发出7万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同时,市教委还全力推进就业托底工作,包括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计划、职业见习计划等,见习基地扩展到约3000家,见习规模约3万人。实施就业援助计划,对零就业家庭中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确保实现“只要对就业岗位不挑不拣,都能实现就业”的承诺。
据介绍,一系列引导和扶持就业的`政策也相继出台。通过引导升学计划,2009年普通高校专科升本科计划数增加到3400人,研究生招生计划数增加到2.73万人,同时实施教育人才计划,将招聘1800人到郊区镇校任教,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医疗卫生人才计划。实施就业项目拓展计划,2009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的招募人数增加到1000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人数增加到300人,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社区服务计划。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合作,在2月底前制定并公布各项措施的操作细则。
篇3:北京“”促高校毕业生就业
北京“15条”促高校毕业生就业
北京将参照大学生村官模式,选聘2000名高校毕业生进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商务楼宇社会服务站工作。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北京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为应对金融危机,北京市提出了15项政策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
据介绍,北京将加快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和模式改革,使各类应届毕业生升学规模增加10000人左右。此外,全市将从教育系统拿出3000个教师岗位,公开招聘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北京市还要求,承担国家和市级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聘用北京地区高校硕士以上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参与研究。课题结束后,对于在聘用期间完成科研任务、连续考核为合格以上且符合进京条件的非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可按照程序办理北京市户口。
其他各项措施包括,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求职登记和就业推荐制度;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加强宣传引导和就业指导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任务。
篇4:北京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自我评价
在大学的四年里,让我积累了充分的文化知识,社会实践能力有了提高,也让我在心理上更加的成熟。
努力积累文化知识,为实践做最充分的`准备。每一门课程我都认真对待。因为学的是商务英语专业,所以在注重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提高的同时学习商务贸易的原理和模拟操作。
暑期短暂的社会实践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但让我对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而且对工作我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在团体协作中我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我能与大家合作默契。在个人工作中我有很强的责任感,我能认真负责,把工作做到最好。
在人际交往中我以诚待人,能够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在竞争中学会从容,在挫折中学会微笑。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篇5:努力让每一个学生成功就业
努力让每一个学生成功就业
,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80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而对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来说,这似乎不成什么问题。截至目前,该校今年应届毕业生初次性就业率已达较高水平。去年,学校还被评为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坚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不能变。一个负责任的高职院校应该做的就是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就业。”院长魏寒柏博士这样说。
转变培养模式让学与用相对接
5月14日,天刚蒙蒙亮,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大二学生陈凯和同学们正在宿舍收拾行囊,他们将赴江洲联合造船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在实际操作中汲取前辈们的经验和知识,快速充实自己。听说很多师兄都是因为在实习期间表现良好而留在了企业,陈凯对自己说:“我也要努力把自己的课堂所学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早日成为一个熟练技术工人。”接下来,他们在企业里既是员工,又是学工,学做一体,工学交替,这正是学校为学生设计的新培养模式。
学难致用,仍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难题。多年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为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校不断创新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在校企合作中办学,于工学结合中育人”,加强实训基地和实验条件建设,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之成为高技能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目前,学校已与20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紧密的关系,为提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顺利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们毕业就能成为熟练工人,受到了很多企业的追捧,一位造船企业的总经理说:“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上手快,我们很喜欢。”
“工学结合”既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优秀教师的理想方法。学校引进和聘请了一批有专业特长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十多家中船总公司的研究院所和企业的优秀人才,都被学校引进来各尽其才、予以重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优化专业结构让供与需相对接
九江襟江带湖,发展船舶工业基础扎实,得天独厚。随着船舶工业的发展,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这一变化,三年来,先后新设了船舶电气自动化、船舶焊接技术、船机修造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检验、船舶电子与通信等专业,很好地满足了企业的需求。
“物竞天择,学校只有在不断适应社会中才能求得快速发展。”院长魏寒柏博士说。学校以国家示范性建设为契机,把专业分为“四大类型”:一是具有高市场增长率和高相对市场占有率的骨干专业;二是低市场增长率和高相对市场占有率的.重点建设专业;三是具有高市场增长率和低相对市场占有率的专业;四是低市场增长率和低相对市场占有率的专业。并按照“分类选择”的思路进行专业调整,停办了7个就业难的专业。目前,学校有55个高职专业,涵盖了船舶、机械、电子、管理、汽车与建筑等领域,形成了以工科类专业为重点,工学、管理、经济、文法等专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专业群,专业结构与船舶行业的技术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学校专业的转变很好地满足了一些企业的新需求,招聘会上一家造船厂人事部负责人说:“由于企业要升级改造,需要一些新专业的人才,开始一直担心招不到人,没想到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刚好设置了这个专业。”
积极参加大赛让赛与教相结合
虽然是周末,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依然十分忙碌,师生们正积极备战20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去年,该校在这项大赛中仅团体项目就收获了两个一等奖,创造了江西高职院校参加全国大赛的历史最好成绩。对于今年的比赛,该校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刘越充满期待,他说:“今年,我们有信心争取创造新的历史。”
近年来,该校学生在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竞赛、机械创新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电工技能大赛等各类竞赛中,屡屡摘金夺银,捷报频传。仅三年来,该校学生有近千人次在这些大赛中获奖。
大赛让学校“一箭双雕”。一方面在比赛准备过程中,以赛促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技术能力,很多学生甚至已经达到了熟练技工的水平。在省模具设计制作大赛现场,一位有20多年工龄的老工人评价道,“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几个选手水平都快赶上我了,把他们放在岗位上,加以锻炼,一定能成才。”另一方面,通过比赛让很多企业了解了该校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就业。九江一家电子企业就喜欢在大赛上招揽人才,他们认为,能在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一定有远大的前程。以赛促教只是该校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多项举措之一。如今,每当有大赛来临,学生们都摩拳擦掌,主动钻研学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无论就业环境如何艰难,真正的人才都是不愁工作的。”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蔡克高兴得眉梢上扬,“我们的学生招得来、教得好、出得去、留得住。”
(许明锋)
篇6:开通就业“直通车” 让毕业生有所作为
开通就业“直通车” 让毕业生有所作为
9月10日,内蒙古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来了一位客人,她叫刘晓艳,是内蒙古大学2013届毕业生。如今已经在呼和浩特市一家银行就职的她,特别赶在第2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回到母校,就是要感谢曾经为她就业提供过很多帮助的老师。她说:“我们家的经济状况不太好,很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但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真的特别感谢。”
据内蒙古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信息管理科科长郎磊介绍,在内蒙古大学,像刘晓艳一样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及其它原因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占到20%。今年,内蒙古大学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着力做到学习与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切实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是这20%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肖平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面对今年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内蒙古大学采取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多种方式开发就业市场等方式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同时,内蒙古大学还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在自治区各基层项目招募工作陆续开展以后,内蒙古大学通过网站发布、悬挂条幅、张贴海报等方式进行了广泛宣传。“我们鼓励学生到基层广阔的天地去有所作为。为了让毕业生更多地了解基层,我们还组织专门人员在两个校区举办了基层就业说明会,鼓励和指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郎磊说。
郎磊告诉记者,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及其它原因就业困难的学生,学校特别通过设立专项资助经费、加强就业指导、优先推荐就业单位等具体措施,帮助他们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
这几天,虽然2013年的新学年才刚刚开始,内蒙古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已经忙碌起来。工作人员正在提早入手,为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面展开做准备。“对于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及其它原因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我们将继续给予特别帮助。学校要求各学院老师要与这3类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这样老师就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就业难题症结在哪里,更好地帮助他们成功就业。”郎磊说。
努力让想就业的毕业生都能就业- 专访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共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