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与人的精神境界

时间:2022-12-03 09:56:13 作者:一把柚子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把柚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宗教信仰与人的精神境界,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宗教信仰与人的精神境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宗教信仰与人的精神境界

宗教信仰与人的精神境界

宗教信仰对人们精神境界的影响客观上有某些积极作用,但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必须予以重视.宗教信仰是人的主体意识的一种扭曲的'、异化的形态,是一种被消解了主体性的主体意识,它丧失了基于人的主体性的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是丧失了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消极的精神状态.宗教对人们形成以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精神、批评精神、自我超越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高尚的精神境界本质上起着一种阻碍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该注意宗教在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得到发挥的同时,克服宗教对人们精神境界的形成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作 者:吴倬 WU Zhuo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刊 名: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5 13(5) 分类号:B82-055 关键词:宗教   主体意识   精神境界   消极影响  

篇2:中国宗教信仰分析

中国宗教信仰分析

中国存在多种宗教信仰,它的形成有现实生存的需要、思想文化的需要和政治制度的`需要三个方面的根源,从中我们可以见出中国宗教信仰的存在本质.

作 者:齐秋生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刊 名: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3 5(2) 分类号:B82 关键词:宗教   多神崇拜   儒家思想   政治规约  

篇3:宗教信仰的论文

关于宗教信仰的论文

一、小说《暹罗皇后》的简介

这本《暹罗皇后》或又称为《素丽瑶皇后》小说是以泰国啊瑜坨椰时期(公元1473―1544,也有观点是1473―1548年间)的政治斗争以及泰缅战争为背景,以王的皇后为主人公的故事。以布拉切攀寺记录的故事为主要依据,并参考了缅甸当时那个朝代的历史及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书记载史实。

小说讲述的是在公元1473―1544年间,泰国阿瑜陀耶王朝即从布隆哆拿王开始到帕天拉帕王之间的“乱世之家”的局面在这短短的七十一当中,前后出现了八位皇帝,主笔帕天拉帕王从太子到辅佐大臣,出家避难,除害自立为王,侧面反映出素丽瑶的正直,英勇最终为了保护丈夫,国家而英勇献身。

故事从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信仰的大概风貌。

二、小说中反映的原始自然崇拜万物有灵及鬼神信仰

1、原始自然崇拜

这里曾五次提到天空(夜空星象)多次有占卜师的出现,占卜是婆罗门教的,但在泰国是自古就存在,在婆罗门教传入泰国后,占卜便吸收的婆罗门教的精神,扩充了其原有的局限,在佛教传入后更是大为发展,这里的天空(夜空,星象)是自然环境,但添加了占卜师的观测预言。

大家与相对的行为是去拜佛,但其大难便是去世。在自然原始崇拜中,天空闪电等的力量是不可测知的,人们只能随从,它们的旨意在那个科技尚未发展到对其的了解掌握之前,人们认为它是神。

第二、三次出现的夜空描写是在王在观象,看到王空一片漆黑,一道闪电略过,他便立马过世了,在其去世后,另一位王即位,星象师说天空中的不详之象依旧还在弥漫在阿瑜陀耶王城的上空,接下来的这位新王,能否把阿瑜陀耶上空的那层乌云拨开还是很难。

第四次是猹拉帕王在叛变之前与其四位得力的助手(将军)一起问天问神用两根蜡烛代表双方,看自己能否胜过素达占皇后即其后丈夫,最终对方的蜡烛熄灭,最终取得成功。

第五次是素丽瑶皇后去世时,天空立马大变样,一片漆黑,乌云密布闪电不断,就像感觉整个宇宙已经毁灭一般。

象:文章中五次提到大象,大象虽然在佛教中也是一大吉祥物,在泰国,象是生活的好帮手,托运东西,是战场上的作战助理,泰国古代“象战”。文章中两次提到国王御象的象牙断了,一次象牙右边的断成了两断,最终大批忠诚被害,之后发生了地震和干旱,国家损失巨大,另一次断了三断,小国王被害死,皇太后和其后继丈夫登上王位。

文章中两次提到猎捕大象,前一次是将象作为诱饵使素达占皇太后的后继丈夫出来观猎捕大象,以借机将其杀害,后一次则是猹拉帕王在泰越战争,泰缅之战后,大批战象损失,为准备以后的战争而猎捕大象,象中的白象甚为吉祥,为象之最吉利者,两次象都是以战争帮手的形象出现的。

帕天拉碴王成功夺取王位后为了奖励功臣,奖品中就有象牙做的象牙竿,这里的象牙是权力的象征。

火,城隍:在文章中两次提到都成遭遇火灾,火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原始自然崇拜中更是如此,火可以消毒杀菌,可以加热烤熟食物,同时如果不注意也将会毁灭世界,带来灾难。

城隍城神,在原始自然崇拜中,城神是可以保佑城里居民的幸福安康。王宫门的不断吱吱声音传出了不详的征兆,最终大难临头,王宫中小国王被害,皇太后及其丈夫自立为王。

鸟:这里两次讲到鸟,一次是鸟群争食而大批死亡,另一次是素丽瑶皇后死后群鸦叫声的凄泣,前者是后者死亡的征兆。也因鸟群争食而大批死如素丽瑶皇后便担心丈夫的安危,担心国家的安危而决定与丈夫出战,最终为了营救丈夫而英勇牺牲。

水:这里水是效忠的见证在素达占立其后继丈夫为王后,便让大臣们誓水效忠,使得大臣们及其不满。

2、万物有灵、鬼神崇拜

星象师:星象师是观测现象,预知未来的,属于万物有灵中,最高境界,观看景象测知变化,同时也是国王的解梦师,这篇小说多次提及星象师,他们为国王出某划策也占卜战争吉凶。

符咒:符咒是巫师的手段,更多的.是属于鬼神信仰,中泰缅战争中缅王就派巫师施咒以取得战争的胜利,原始信仰里相信咒语,相信可以通过一些巫师的咒语以加强自己的力量,并达到剥弱对方的力量的行为。

胜利剑:剑在战争中是作战工具,在万物有灵论中,剑自然也是保佑人们战场上杀敌无数,胜利归来的神剑。这里三次提到军队在出征之前拜剑,求得剑的保佑,在帕天拉帕王叛变成功之后,也给其助手一把胜利剑作为奖励。

三、小说中的婆罗门教因素

1、国王登基典礼

泰国古代国王被套上神圣的光环是从波罗门教说起的,婆罗门教的三大神及其“王权神授”说把国王看成是万能的主,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王为再生湿婆神,神圣不可侵犯。国王神圣光环从国王登基的那一刻便开始了,这里帕拉西山王与帕拉约法王的登基典礼是婆罗门教与佛的结合,婆罗门祭师主持法僧的祈祷祝福。

2、占卜师

星象师在泰国古代皇宫中的地位不亚于僧王的地位,每一次有什么星象、征兆、或什么异常的情况星象师总是一位诠释者为人们解释所有的迷惑。帕拆拉碴提拉王听星象师的劝说(国家即将发生一场王位之争)而班师回城,但不幸的是归途中不幸而亡,王位之争还是发生了。

四、佛教因素

1、拜佛

在整篇小说中拜佛可谓无处不在,不论大事小事执政者总是要先拜佛。原因是:

求福消灾:在文章开始时天空一片乌云,预示着不详的时候,全城人们都竟向往寺是求佛保佑,战争之前国王将士们一起拜佛祈求佛的保佑,国王登基典礼里面也有拜佛的相关仪式,同样也是求得诸神保佑其统治长久,国家稳定繁荣。

积福做功德:都城遭火灾后人们谢佛祖、国王建寺求神、素达占皇后在有了奸夫之后也拜佛求佛、而在猹拉帕王叛变之前的两年多的出家生活也是为了求佛保佑。

2、各种仪式与纪年法

仪式:这里的仪式由如建房得建基仪式,男子的出家仪式,国王登基典礼丧葬仪式,战前拜胜利剑仪式等等,这些仪式中无不是佛教在小说当时生活中的写照,佛不仅是现实生活中存在,在军事、生产等中更是无处不在。

3、建寺

在佛教文化里建造寺庙是积功德也是消灾的通常手段之一,古代皇族多喜欢建造寺庙来彰显自己的功劳,往往一部佛史也就是皇家正统的历史,皇帝的功德一般也是通过其寺庙文学,(在宫廷文学未产生前)来表现。文中提到了四次建寺。

一是(戴莱珞珈纳王)死后,其子专门为他建了一座寺,在素丽瑶皇后去世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为她建了一座寺。其丈夫也专门给她建了一座寺的;大公主这一去逝后人们也为了纪念她而建立专门的佛塔。建寺的行为在戴莱珞珈纳王专门建塔为其父与其兄建塔存方国王骨灰的丧葬形式之后,便得到其它国王的逐步传承。

篇4:论基督宗教信仰

论基督宗教信仰

信仰即信赖使徒信经用一个意味深长的字“我信”来开始。这指示我们可用这信经的简单绪言来把一切关于我们的任务主要的话连结起来。我们用三个描写信仰性质的导言开始。

“基督教的信仰是上帝与人交接的恩赐,在这交接中,人们可以自由听取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所说的恩惠之道,他们不顾生活中与这道相反的一切,仍然义无反顾地排除一切而完全信赖他的应许与指导。”

如我们在上文所说,作为教义学的原因和基本理由的基督徒的信仰和教会的宣示,关涉甚么呢?关涉基督徒信仰的事实吗?关涉基督徒信仰的方式吗?不错,这种信仰的主观形态不能完全摒之于宣示之外。哪里有福音的宣示,哪里就有把谛听及承纳福音的人的事实和它一起宣示之必要。但我们自己有那种事实,信仰当然是一种次要的事;在包含在基督教宜示中的显著而实在的东西――即基督徒的信仰内容和对象――以及我们所要宣传的东西――就是使徒信经历说到的.对象:我信上帝,父,子,圣灵――面前,是藐小和不重要的。由信经的“信”字,我们最少可以领会到“我们信”的事实。在基督教信仰中,我们十分坚决地注意神人的交接。“我信于”――信经这样说――而一切部全靠这个“于”字――这个希腊文的(eis)这个拉丁文的(in)字。信经解释这个“于”字,这个信仰的对象,是我们的主观信仰赖以存在的对象。除了“我信。二字在首句表示过之外,信经不再说到信仰的主观事实,这值得我们注意。当这种关系倒转来,基督徒在言语上注重他们所作的(信仰),注重人的方面对于那对象的体验而生的感动与情绪,若他们对于我们可以信些什么不表示意见,并不是一件好事。信经由于不谈主观,而只谈到对象方面的信纸它反能对在我们人的方面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所能成、所能做、所能经验说最切当、最深刻、最完全的话。“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这句话在这里也同样地真实。推想保持那主观的成分的将失去它,谁为对象的缘故而放弃它的,将得到它。“我信”,那信仰当然是我的,是一种人的经验及行为,即一种人的存在的形式。

但这“我信”当和一位不是人,而是神――父,子,圣灵的神交接,便完成了。由于我的信仰,我发现我自己完全为我信仰的对象所充实、所决定。我所顾及的不是我自己及我的信仰,而是我所信的他。我知道由于想到他及盼望他,我同时获得了最大的益处。我信于意即我不孤立。人类无论在快乐或痛苦中,都不是孤立的。上帝来和我交接,他作为我的主来援助我。无论我在生活中、行动中,或困苦中,无论在好的日子或坏的日子,在我们作恶或行善中,我们都面对上帝。我不孤立,上帝和我交接,我无论在任何环境之内,都和他结伴同行。这就是我信于父、子、圣灵的上帝的意义。这种和上帝交接就是和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所说的恩惠之道交接。信仰就是谈到那位上帝,他是父、是子、是圣灵,是来和我交接的他,是信仰的对象,而且这位上帝本身是三位合一的,对于我们也是三位合――的,在历史中所显示的他对于人――对于所有人类――自发的、白白赐给的无条件的爱的永恒的诏示中,在他的仁慈的决定小,也始终是三位合―的。上帝对于我们是施恩的上帝――这是教会信经关于父,子,圣灵所说的话。这句话包括有我们自己是无法达成、从未达成、及永不能达成和他交接的意思;我们不堪称他为我们的上帝,我们没有权力支配他,没有权利处理他,只由于他的自动自主,他自己决定以白白赐给的慈爱来做人们的上帝,做我们的上帝。他所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件事。上帝对我们所说“我慈悲待你”这句话,就是上帝的言语,是全部基督教思想的中心概念。上帝的言语,就是他恩惠之道。如果你问我从那里听见上帝那句话,我只能指向那使我们可以听见那言语的他,用信经中最重要的部分――信经的第二条文,那上帝在其中和我们交接的恩惠之道,就叫做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同时也是人之子。真神同时也是真人,以马内利――在他里面上帝与我们同在――来回答你。基督徒的信仰就是和这个以马内利交接,就是和耶稣基督交接,且在他里面与活的上帝的言语交接。我们称圣经为上帝的言语(我们如此称呼它,因为它确是如此),意思是说圣经是使徒先知们对于上帝的言语、对耶稣、那位出自以色列族的人,上帝的基督,我们的主及永恒的王的证言。当我们承认这一点、当我们冒险称教会的宣示为上帝的言语的时候,人人一定要了解那是单指关于耶稣基督的宣示,关于那位为我们的好处而成为真神而又是真人的他的宣示。上帝在他身上和我们交接。当我们说,我信于上帝,具体的竞义就是我信于耶稣基督。

[1] [2] [3] [4] [5]

篇5: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今年暑假我对农村的宗教信仰情况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个人能力的不足,我所调查的范围只限于我家周围的村庄。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东正教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和地区性的民间信仰等等。在我周围的村庄有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人信教。教徒中80%以上是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她们绝大部分信仰的是基督教,少部分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几乎没有,所以我重点调查了在农村关于基督教的信仰情况。

一、农村基督教的信仰状况

可以说基督教是基督教徒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变相的聚会活动。很少有人将宗教信仰当成纯正的信仰,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也不甚了解,比如他们会说基督教中的圣母玛丽娅就是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这些信教的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或者根本没有受过教育。宗教生活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徒每天早中晚饭前要祷告1次。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喜事或不好的事,祷告次数还会增加。另外,他们每周还有至少3次定期的集会和交流。这些聚会点的活动时间一般为周日一天,其它时间晚上分别安排学圣经、唱诗歌,作祷告活动。家庭聚会点的信徒以女性信徒偏多,约占参与总人数的70%。年龄结构以中、老年居多,也有部分青年人。其中50%的信徒信教时间均在十几年以上,几乎是在聚会点形成的前期。这些聚会点信徒所拥有的《圣经》书籍来源一般为自行购买,所购渠道不明。上述聚会点的讲道者一般属自封传道人。从所反馈的信息来看,讲道中无反政府言论,无传播异端邪教。参加聚会点的信徒在社会遵纪守法方面都较好,甚至个别信徒在地方上还有较好的威信。

二、产生信仰的原因

绝大多数人入教的动机是为了求平安,因此,大多数人认为信教后自己及家人身体有好转,或做生意顺利,这都分人就最为虔诚。此外,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跟不上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这也是宗教信仰在农村日益壮大的客观原因。我们发现那些失业的中青年农民尤其是妇女到聚会点参加活动也是成了他们跟人交流、交际的一项生活需要,这时宗教俨然成了农村文化生活的一种有效“补充”。特别是基督教信徒以兄弟姐妹这种平等形式出现,无形中提升了宗教在广大信徒中心目中的'地位。在我调查的已婚女性中,没有发现丈夫或其他家人反对的现象。在当地那种男权还明显高于女权的氛围下,如果家人反对,很难想象女人还能坚持下去。教徒及家人普遍相信:一人靠主,全家得福。所以,如果妻子信教,一般男人都会支持妻子的。

三、基督教对农村生活的影响

有的人觉得信教后心里踏实了,有了安全感,也不再为一些鸡毛蒜皮、邻里争分这类事生闷气了,精神有所寄托,身体也好了,心胸变得开阔了。我看到他们性情都比较平和,精神也比较乐观,这种精神面貌的养成与信教有一定关系。农村的教堂在宣讲教义时,还结合本地风俗习惯,针对百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编成通俗易懂的诗句,作为小灵歌来唱。这些小灵歌大多劝人和睦相爱、不要贪财耍滑,教人信主得福。其中也有一些提到要爱国、爱教,走正道。语句通俗易懂道理浅显明白。如原来一些妯娌不和,婆媳吵架的事经常发生,而现在却脾气变好了,对一些原先不能忍受的事能看开了,与他人的关系也和睦了。对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为生计奔忙,很难再行修养之功。但信教的农民由于宗教仪式和教义要求教徒反省自己的行为,并在觉得做错事后进行忏悔,这些信教的农民从而也养成了反省的习惯,学会了自我反省。宗教组织和活动也成为农民自发的自助互助的载体。共同的信仰和定期的聚会及礼拜活动,使原本松散的农民成为自觉地密切互动的有组织、有共同的归属感的成员。他们在一起不仅交流各种社会信息,而且还彼此分享情感,分担忧愁,并在必要的时候有一定的经济上的互济互助。这不仅密切了彼此的关系,也使教会组织成为令教徒有归属感的群体。当然基督教的传播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封建迷信思想的传播,又有的教徒过分依赖所信仰的主,产生了看病不要吃药的错误思想,还有基督信徒一些不同于当地风俗习惯的举止与当地文化产生的强烈冲突等。

四、关于农村宗教信仰状况的建议

我国正逐步转变为一个法治国家。重教信仰自由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也涉及到我国的国际形象问题,所以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与此同时,政府要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的精神文化是相当贫瘠,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势在必行,否则就会出现信仰的真空,引起不必要的后果。政府也要加大科学宣传力度,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由于成年人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下一代,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始终认为,宗教信仰需要一种理性,而宗教又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做一个有知识、有思想、有道德的人,我想是可以很好地面对这一问题的。

篇6:佤族宗教信仰礼仪

佛寺内收藏有大量傣文经书,还收藏有赕佛活动所用的几种原始敲打乐器。

其中:“九格林”,即原木镂空的烂巴鼓。其鼓为大小头,呈木杵臼形,总高57厘米;大头直径38厘米,小头直径23厘米;中上部通了一个直径6厘米的孔洞。据说孔洞的功能,主要是调节鼓的音调,办法是用泥巴填塞,即以泥巴调节孔的大小,以达到调节音调的目的,故名烂巴鼓。

象脚鼓,高125厘米,鼓面直径23厘米,佤语名为“究”。

“杜杜”,是一节原木镂空并开长条窄口的槽形原始乐器,另置一节短木棍,插于槽内,可以左右擀(音赶)动。其总长为93厘米,直径20厘米。开口的槽边,刻有20个锯齿形的凸凹相连的小口,以便使擀来擀去的小木棍,呈波浪式行进,并发出抑扬顿挫的木鱼音律。

佤族佛寺的宗教教义、赕佛等活动,与其他小乘佛教相同,仅规模规格有差别而已。

南里献穑

其次,果敢佤族也信多神教,比如献山神、献穑神、献龙、献谷魂等。其次,还独有献石老虎的祭祀活动。

篇7:佤族宗教信仰礼仪

信仰

传入佤族地区的时间是20世纪初。美国浸信会牧师永伟里在19时到今澜沧、双江一带传播。永伟里及其后人经过租买土地,修建教堂和传教,使逐渐在拉祜族和佤族中传开。新中国成立以前,佤族信仰的约有两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沧源和澜沧。

佛教信仰

佤族信仰的佛教,有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两派。汉传佛教是在百年前由大理传入沧源岩帅和单甲等村寨,到新中国成立前信仰的人已经很少。南传佛教传入佤族地区,约有百年左右,首先传入沧源的班老,后来传到班洪、勐角等地。新中国成立以前,佤族信仰南传佛教的约有两万多人。

篇8:精神境界与古代诗歌作文

我们享受怎样的悠闲?“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们感受怎样的离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我们回味怎样的孤独?“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我们体会怎样的苍凉?“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我们了解怎样的豪杰?“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高考神梯》。(高二)。“趣味佐餐”

篇9:宗教信仰的心理功能

关键词:宗教信仰;心理功能;情感宣泄;社会支持

宗教信仰指个体对某种特定宗教和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

提到宗教信仰人们不禁会将其与消极、逃避、虚幻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弗洛伊德认为,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源于孤独、恐惧和无能为力之感,他认为宗教阻碍了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宗教信仰者是逃避社会现实的心理不健全者[1]。

然而荣格十分强调宗教在维持个人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宗教具有心理治疗的功能。

宗教不仅能治疗个体心灵的痛苦,而且能治疗心灵痛苦引起的肉体疾病,宗教是个体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1]。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宗教信仰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阮冶等人研究发现一些宗教教义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身心健康[2]。

宋兴川等人通过问卷调查表明精神信仰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作用[3]。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必定有其心理机制和功能。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宗教信仰的心理功能进行分析。

一、情感宣泄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来自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迫使我们不断压抑自己,被压抑的情绪和精神压力是疾病产生的根源。

宗教作为一个安全、可靠的载体为个人提供了情感宣泄的空间。

首先,信教徒通过在神灵面前虔诚的朝拜、祈祷、许愿等人神对话的方式尽情地宣泄内心的情绪及愿望,使自己内心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得以释放,精神得以寄托,身心重新恢复平衡。

其次,除日常的朝拜和诵经外,宗教活动和宗教节日也是信教徒皈依宗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很多宗教仪式上,通过在神灵面前尽情地哭泣和倾诉,将自己内心的痛苦、愤怒、委屈甚至过错、悔恨通过宣泄和忏悔等方式表达出来,因为他们深信神灵会理解、原谅、宽恕和帮助自己。

现代研究表明,哭泣和倾诉能将不良情绪产生的化合物释放出去,从而有利于身心健康[1]。

再次,宗教节日中通过载歌载舞的狂欢,在娱乐神灵的同时,使其身心达到极度愉悦,节日中人们可以尽情地宣泄和释放来自然、神灵和社会的各种被压抑的情感,缓解其对生活的倦怠和压力[4]。

二、社会支持功能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的社交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其进行帮助的行为。

社会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行为和精神上的安慰、理解、尊重等体验。

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对健康具有保护作用,可以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和促进疾病的康复[5]。

宗教信仰的社会支持功能体现两方面,首先,宗教的社会支持源于宗教团体,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加强了信教徒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慈悲、正义、谦虚、善良等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情感支持。

此外宗教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和睦的相处,大家互敬互爱,相互鼓励和支持,处于温暖而美好的宗教氛围中,内心得到满足的同时,隔离感、孤独感、自卑感等消极情绪得以消除。

其次,宗教的另一社会支持功能表现为心理慰籍。

它是一种心灵的安慰,能排解宗教徒现实生活中的伤痛,它通过各种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在神灵的帮助下,唤起宗教徒内心积极的宗教体验和宗教情感,使其心灵得到抚慰,情感得到升华,灵魂得以净化,从而摆脱现实的'困扰。

神灵的无条件接纳和陪伴满足了信教徒归属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和爱需要。

此外,坚信神灵冥冥之中的保佑和庇护,以及对死亡和最终归宿的美好解释让信教徒能够超然地面对一切,内心获得宁静。

三、身心调节功能

宗教的心理调节作用,是指通过特定的宗教信念、宗教仪式把人们原来心态上的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并由此使人们在精神上、行为上和生理上达到有益的适度状态,西方学者把这种心理的调节功能称之为信仰治疗[6]。

通过虔诚的笃信神灵,并通过修道、修身、修心等形式进行人神对话,达到人神交融的境界。

当个体心理失衡,深陷痛苦时通过寻找宗教今生和来世的福音获得内心的平衡。

此时宗教成为个体超脱世俗,消除烦恼的精神支柱,它改善了人们的消极情绪,使其变得乐观豁达,起到心理调节的作用。

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可通过修心达到修身,亦可通过修身进行修心。

个体虔诚的笃信神灵,相信神灵定能助其排忧解难,甚至消除病痛,这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可以通过个体的心理对躯体产生巨大的影响,不断强化的积极自我暗示使个体具有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影响到生理,使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能够增强免疫系统活力,可提高个体免疫力,并由此减轻甚至消除病痛之苦[7]。

此外,虔诚的信仰宗教会减轻或消除个体的病痛,特别是宗教的修持佛法,通过清静养心,往往能把修持这的心态调节到非凡的极佳状态,能使人由修心达到修身强身的目的[6]。

如“禅定”是佛教的一种修持佛法,其特点是“静心”,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静坐。

初级的静心可以起到放松肌肉和神经的作用,高级的静心则伴随着注意和意识范围的缩小,可以达到杂念全消、心境清澈透明的“涅磐境界”[8]。

此外,佛教中的气功也是调养身心的重要方法。

中医学认为气功可以通过调神来达到气机调畅,防治疾病的目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气功是一种通过自我暗示来调整心身功能以防治疾病的自我锻炼方法。

总之,宗教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的思想,宗教信仰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式,它体现了个体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需求。

宗教信仰满足了个体情感宣泄、社会支持的需要,使个体达到心身和谐,恬淡从容的境界。

因此,从心理学的视角对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进行深入研究,把握方向,使其能更好地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董西彩.宗教信仰:一种心理的逃避还是超越[J].论坛,2004,(4):54.

[2] 阮冶等.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心理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19-21.

[3] 宋兴川,金盛华,李波.大学生精神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

[4] 马定松,秦竹,等.傣族泼水节心理调适作用及其心理机制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0).

[5] 楚更五,秦竹.医学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6] 张敬悬,翁正,刘桂花.宗教文化与心理卫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6,(1):14-16.

[7] 马定松,秦竹,陈平,张奇.傣族、汉族群众抑郁状况比较研究及原因分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2).

[8] 刘俊明.佛教文化中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思想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7).

与人的名言

宇宙与人观后感400

树与人的作文

人与人距离作文

人与人互相关爱作文

人与人争论作文

人与人互相帮助作文

动物与人作文400字

松鼠与人700字作文

幸福与人生人生哲理

宗教信仰与人的精神境界(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宗教信仰与人的精神境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