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旅行爱好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1已发表(教师中心稿),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1已发表(教师中心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1已发表(教师中心稿)
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1(已发表)(教师中心稿)
资中县第三中学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本试卷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沉疴 坎坷 呵护 苛捐杂税 百舸争流
B、犊子 渎职 黩武 买椟还珠 连篇累牍
C、匍匐 辐射 佛戾 扬汤止沸 拂袖而去
D、沏茶 蹊跷 畦田 体戚相关 栖身之处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和蔼可亲 捭官野史 按部就班 山青水秀
B、出类拔粹 饱经沧桑 遗笑大方 出奇致胜
C、火中取粟 含辛如苦 修葺一新 前仆后继
D、幅员辽阔 步履维艰 苦心孤诣 **迭起
3、下列作品、体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巨人传》--小说--拉伯雷--法国
《鲁滨逊飘流记》--小说--笛福--英国
B、《人间喜剧》--小说--巴尔扎克--法国
《皇帝的新装》--童话--安徒生--丹麦
C、《玩偶之家》--戏剧--易卜生--挪威
《麦琪的礼物》--小说--欧亨利--美国
D、《母亲》--小说--高尔基--前苏联
《牡丹亭》--戏剧--汤显祖--明代
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凡是兰韵起草的文件,李局长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当即退回。(挑肥拣瘦)
B、封建社会里的“豪强”和“官家”历来都是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奸。(沆瀣一气)
C、就在小吴被这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弄得措手不及的时候,一个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真是屋漏偏遇连夜雨。(祸不单行)
D、倘若没有群众相助,我纵然有天大的本领,也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美国家庭每年倒垃圾总共有2亿顿,美国人“生产”的垃圾按人头算几乎是德国和日本的两倍。
B、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
C、对于外来投资,应该是你投资,我欢迎;你赢利,我收税;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清算:这才是正常的。
D、学校对面二、三十米处是一个网吧,有学生考试结束后来这里“减压”;对此,一些学生家长颇感担忧,呼吁学校关注此事。
6、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②刘备天下枭雄。
B、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C、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石头是怎样烂掉的
2200多年以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为了夸耀自己,在他游过的名山胜地,总要叫人在石头上刻一篇颂扬自己的文字。他以为石头是永远不会烂的,他的丰功伟绩可以永远让后人知道。但是到现在,这些石碑只剩下了山东琅e山保存的断片,断片上的字迹也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
原来石头也会慢慢“烂”掉的。
石头为什么会烂呢?
几十年前,在列宁格勒博物馆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1843年帝俄时代从埃及搬来的两座人面狮身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了,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科学家诊断,原来是列宁格勒的气候不适宜远方的客人居住。
石像受不了列宁格勒潮湿的空气。潮湿的空气中含有很多水分,水联合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一齐来向石像进攻,把石头中的一些物质溶解了,使另一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样,石像内部的结构,就变得愈来愈疏松了。
石像还害怕列宁格勒的寒冷。它的身上有无数缝隙。冬天,漏进缝隙里的水就冻成了无数的小冰碴。水冻成冰,体积要增大1/11。小冰碴只好用力往外伸张自己的身体,这个力量可不能小看,能使指头尖大的面积上受到2500千克的压力!这样就把缝隙愈挤愈大,使石像变得更加疏松了。
“病根”找出来了,科学家就“对症下药”,给两位客人全身涂满油脂,把缝隙全都堵死,不给空气和水分有进攻它们的机会。从此,两位客人的身体才没有继续坏下去。
这么说,在气候干燥温暖的埃及,石像是不是就永远不变呢?不,在大自然里,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埃及的石像一样在变,只不过变得慢一些罢了。经过了几千年,那里的石像,面貌也已经模糊了。那里的金字塔高度也减低了。
埃及虽然气候干燥温暖,却有冷热的变化,而只要有冷热的变化,石头就会受到破坏。
白天,太阳出来,把石头的表面晒热了,表面的热迟迟地传不到石头里面去,里面就比外面冷。等到表面的热传到里面去的时候,太阳下山了,空气变冷了,石头表面也变冷了。这时候,里面的热又迟迟地传不到外面来,里面又比外面热。
铜和铁会热胀冷缩,石头同样会热胀冷缩。
白天,石头表面热,要膨胀,里面冷,要收缩;黑夜,又反过来,石头表面冷,要收缩,里面热,要膨胀,就这样,一部分要胀,一部分要缩,拉来扯去,日子一长,多大的石头也会给拉扯碎的。
石头还受到生物的进攻。
……
这许多破坏者常常是联合起来向石头进攻的,科学家把它们的联合进攻叫做“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的攻击下,没有不“烂”的石头。
(节选自《我们爱科学》)
7、下列关于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联合氧气和二氧化碳,把石头中的一些物质溶解了,使另一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样,石像内部的结构就变得愈来愈疏松了。
B、冬天,漏进缝隙里的水冻成无数的小冰碴。水冻成冰,体积要增大,把缝隙愈挤愈大,使石像变得更加疏松了。
C、冷热气候变化使石像产生热胀冷缩现象。
D、生物的进攻,人为的破坏,也是使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的主要原因。
8、对“列宁格勒的气候不适宜远方的客人居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宁格勒的空气潮湿,天气寒冷。
B、埃及气候有冷热变化。
C、石像内部结构疏松。
D、科学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使空气和水进攻“客人”有隙可钻。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这句话说明“石像”若不搬运到列宁格勒,就不会发生“瘦弱”变化。
B、科学家“对症下药”中的“症”指石像自身的腐烂,“药”指科学家采取的在石像身上涂油脂等措施。
C、文章写秦始皇的石碑,其目的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说明主体石像。
D、在“风化作用”的攻击下,石头会慢慢的“烂”掉。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说“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后又说“经过了几千年,那里的石像,面貌也已经模糊了。”前后矛盾。
B、铜和铁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石头不具有这种性质。
C、石头受到“风化作用”的进攻。
D、石头是慢慢的“烂”掉的,要想它不被“烂”掉,唯一的办法就是找科学家“对症下药”。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梓人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得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执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佣隙宇而处焉 处:相处。
B、吾善度材, 度:测算。
C、视栋宇之制 制:规模。
D、吾收其直大半焉 直:价值、工价。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或执斧斤,或执刀锯 ②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B、①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②梓人左执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C、①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②裴封叔之第
D、①有梓人款其门 ②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不能说明梓人手艺高明的一组是( )
①所职寻引、规矩、绳墨。
②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③故食于管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
④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⑤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
⑥委群材,会众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③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此话说明梓人是一个没有本事的人。
B、“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中的“笑”字,说明作者看不起梓人,有讥笑嘲讽之意。
C、作者在叙写梓人事迹时,先抑后扬,逐层展开,因而具有曲折深细的特点。
D、“余圜视大骇”,一个“骇”字,写出了梓人的妄自尊大。
第II卷(共108分)
四,(18分)
15、将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舍我,众莫能就一宇。(2分)
(2)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3分)
(3)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3分)
1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6分)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①,寒塘欲下迟②。
渚③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D④缴⑤,孤飞自可疑。
[注]①失:失群。②寒塘句:指孤雁盘旋空中,孤踪自怯,欲下又不能下。③渚:水中小洲。④D:短箭。⑤缴:系在箭上的丝绳,后以“D缴”喻伤人之物。
(1)怎样理解“孤飞自可疑”中的“疑”字?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全诗紧扣“孤”字次第展开,字字珠玑,而无一处闲笔。请结合作品简要谈谈你的理解。(3分)
17、按原文填写括号里所空缺的内容。(4分)
(1)《离骚》中表达屈原在漫漫长路中求索的诗句是: , 。
(2)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3)远而望之, 、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永恒的坐标
余秋雨
终于来到了奥林匹亚。
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齐整,空气间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了: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当年的楼基、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弛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的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们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这条大道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了人类的健康。
见到了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抬头仰望昂然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教。
走进一个连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时候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的环形斜坡,能坐四万人,只有中间有几个石座。那是主裁判和贵宾的席位。实在忍不住,我在这条神圣的起点性跑道上跑了整整一圈。许戈辉在一旁起哄:“余老师跑得不对,古代奥运选手比赛时全都一丝不挂。”
我说:“这要怪你们,当年这里没有女观众。”
确实,当年很长时间是不准女性进入赛场的,要看,让已婚女子观看,而进门正前方几乎一公里远的山头上,才让未婚女子远眺。许戈辉说:“原以为运动场是少女挑选如意郎君的好地方呢!”
听这里的人介绍,当年有一个母亲化装成男子进入赛场观看儿子比赛,儿子获得了冠军她一声惊呼露出女声,上前拥抱又露出女形。照例应该惩罚,但人们说运动冠军一半是人一半是神,我们怎能惩罚神的母亲?此端一开,渐渐女性可以入场观看比赛了。
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地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毋须多言,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说,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数学、美学、医学、法学等领域,我们至今仍在用希腊的基础话语思考:肢体的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克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
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理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是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深思的眼神,其他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区别。
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文明都自成结构,很难拆开了做局部比较,但在奥林匹亚,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极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18、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漫步在奥林匹亚很少说话的原因是什么?(6分)
19、“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你对“极致”怎样理解?(4分)
20、怎样理解“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4分)
21、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说“终于来到了奥林匹亚”,“终于”一词写出了作者对奥林匹亚圣地的久仰之情。
B、“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猛然停步”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被奥林匹亚圣地景物迷住了。
C、“我在这条神圣的起点性跑道上跑了整整一圈”的目的是作者想锻炼身体,轻松一下。
D、古希腊追求智力健康、肢体健康和完整理想。
六、(12分)
22、请根据下面一段材料,给“遗传”下定义。(4分)
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这种繁殖将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将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这种繁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
 nbsp;
23、下面一段话,有几处语病,某些语句需要调整,请将修改(调整)意见写在横线处。(4分)
现在科学发展的首先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高能物理、基本微粒学说的创建。这个学问实际上是说明,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上世纪初,科学界发生了两件事:一是量子力学的出现。量子力学研究的是比分子更小的东西。分子力学研究的分子的大小为10的负8次方厘米。在这种程度下,牛顿力学无能为力,要用量子力学。二是广义相对论的提出。因为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比太阳系更大,所以就要用广义相对论。
(1)调整:将 放到 的前面。
(2)修改:
①
②
③
24、仿照示例句式,选择新的表述对象(注意二者之间的关系),另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4分)
浪费
不意味腰包充实
只昭示头脑空虚
挥霍
不象征行为潇洒
只暴露思想粗鄙
七、(60分)
25、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认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人们的生活节奏将加快,竞争将更趋激烈,每个人的精神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将会越来越淡化、冷漠,人们将会有更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叹。也有人认为,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人们更需要自我调剂,更需要温情与关爱,因而将更注重亲情、友情,努力去构筑美好温馨的“精神家园”。
竞争与人情究竟有没有关系呢?激烈的竞争真的影响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体贴和关爱吗?请以“竞争与人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附:
2005年语文高考全真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第1题答案:B。(A、疴kē 坷kē 呵hē 苛kē 舸gě;B、犊dú 渎dú 黩dú 椟dú 牍dú;C、匐fú 辐fú 佛fú 沸fèi 拂fú;D、沏qī 蹊qī 畦qí 戚qī 栖身qī)。
第2题答案:D。(A:稗、清;B:萃、贻、制;C:栗、茹)。
第3题答案:B。(《人间喜剧》是小说集)。
第4题答案为A。(A项中“挑肥拣瘦”指挑选对自己有利的,含贬义。应为“吹毛求疵”)
第5题答案:D。(“二、三十米”中间的顿号应去掉,因相邻两约数间不用顿号。)
第6题答案为B。(A、①判断句,②判断句;B、①被动句,②宾语前置句;C、①宾语前置句,②宾语前置句;D、①疑问句,②疑问句)
第7题答案D。(“人为的破坏”文中无依据)
第8题答案A。(B、这是在说埃及的气候,与题干无关;C、“石像内部结构疏松”是受到列宁格勒潮湿的空气的影响后才变得疏松的,并非它本来就疏松;D、科学家在找出“病根”后就采取了措施。)
第9题答案D。(A、万物都在变化,只不过是变得慢一些罢了;B、石像不是自身的腐烂,而是受到外界的影响才发生大的变化的;C、说明主体应是石头。)
第10题答案C。(A、作者的目的是要说在大自然里,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埃及的石像一样在变,只不过在埃及变得慢一些罢了;B、具有这种性质;D、文中无依据。
第11题答案A。(A、应为“居住”;B、测算;C、规模;D、价值、工价。)
第12题答案A。(A、①②都是副词,有的人;B、①转折连词,却;②表并列的连词;C、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②助词,“的”;D、①代词,“他”;②代词,代时间。)
第13题答案C。(①是说他使用的工具,④⑤是讲众工匠怎么样,⑥是说那里堆了很多材料,汇聚了很多工匠。)
第14题答案C。(A、这是作者在不了解他的情况下得出的;B、文中无依据;D、这个“骇”字写出了梓人技艺的高明非凡。)
《梓人传》参考译文:
裴封叔的住宅,在京城光得里。一天,有一个木匠敲门求见,想在裴家租一间空屋居住。他所从事职业的工具只有量尺寸的寻引、画方圆的规矩和弹墨线的墨斗等,家中不具备磨刀石和刀斧之类的用具。问他会干什么,他说:“我擅长测算材料,根据房子的规模、高深、圆方、长短选用合适的木料,指挥工匠们干活。如果没有我,他们连一间房子也造不成。所以我到官府里干活,所得到的工资等于一般木匠的三倍;给私人干活,我拿的工价要占众人工资的一大半。”有一天,我走进他的卧室,见他的床缺了一条腿,他却不会修理,他说:“我打算请别的木匠来修。”我觉得非常好笑,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什么本领而只知道贪钱爱财的人。
后来,京兆尹要修理官署,我去那里瞧瞧。见那儿已堆放着许多建筑材料,聚集了许多工匠。他们有的手握斧子,有的拿刀操锯,都围着那木匠等候使唤。那木匠左手拿着引绳,右手执一根木杖,站在中间。他测量好栋梁的长短大小,又看准木料是否合用,然后挥起木杖说:“斧子!”那执斧的工匠立刻奔向右边;他转过头说:“锯子!”那拿锯的立刻奔向左边。一会儿众工匠刀砍斧削地动起手来,一个个都看他的眼色,等他的号令行事,没有一个敢自作主张的。有些不能胜任的工匠,被他怒喝到一旁,也不敢恼恨抱怨。他又在墙上画了房子的图样,虽然只有一尺见方却全面周详,根据图上缩小的尺寸比例而造出高楼大厦,竟完全合乎设计而不增减分毫。房子造成后,他在大梁上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某某造”,这某某就是他的姓名,而凡是执斧锯操作的工匠的名字却一个也不写上。我在房子周围审视一番以后不禁大吃一惊,这才知道这木匠的技艺确实非常高明。
第15题答案:(每题一个得分点1分,句子翻译基本正确得1分)
翻译:
(1)如果没有我,他们连一间房子也造不成。(得分点:宇:房屋。)
(2)一会儿众工匠刀砍斧削地动起手来,一个个都看他的眼色。(得分点:斤:斧子,这里指用斧子;色:眼色。)
(3)有些不能胜任的工匠,被他怒喝到一旁,也不敢恼恨抱怨。(得分点:退:使动用法,使之退;愠:恼恨。)
第16题答案与提示:
(1)参考答案:“疑”字在这里是疑惧、心有余悸的意思(1分)。孤飞虽然不一定丧生,但失群毕竟是可怕的。从表面看,无疑是宽慰之词,但耽心之情更为强烈,耽心的是怕逢箭矢(1分)。表现了作者飘泊宦游他乡的孤独凄凉忧虑的思想感情(1分)。
(2)参考答案:①首联写孤雁的离群背景,借孤雁以浇离愁之情。②颔联是特写镜头,集中刻画那只失群的孤雁。这是作者客居他乡,孤独无依的自画像。③颈联写孤雁展翅奋飞,然而仍然是孤独无伴,凄凉寂寞。④尾联抒发作者的美好愿望和矛盾心情。“孤”字无处不在,一个“孤”字,全诗神韵天成。(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17题答案:(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如雁落平沙。(每空1分)
第18题答案要点:①作者漫步在奥林匹亚,领受这“不轻的文明冲撞”。②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差距。③想到虽然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不能沉醉于灿烂的文明之中。
给分标准:每答对一点给2分。
第19题答案:①“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这双重健康是古希腊人追求的“完整理想”。②古希腊人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完美结合,使其两相熔铸、两相提升,成为健全状态。
给分标准:每答对一点给2分。
第20题答案:①奥林匹亚“为了人类的健康,把健康的慨念如此强烈的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使世人仰望。②“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了极致,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
给分标准:每答对一点给2分。
第21题答案:AB。(C、作者想领受这不轻的文明冲撞,仰慕古希腊文明;D、“完整理想”是“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后的结合体。)
给分标准:每答对一个给2分。
第22题答案:
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叫遗传。或:遗传是指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
给分标准:符合定义的基本格式给两分,内容、句序正确给2分。
第23题答案:
(1)调整:将“二是广义相对论的提出”放到“量子力学研究的是比分子更小的东西”的前面。(1分)
(2)修改:①将“首先”删除;②将“这个学问”改为“这些学问”;③将“因为……所以”改为“如果……就”。(每改对一处给1分。)
第24题答案:
傲慢,不意味品行超群,只昭示精神贫乏;狂妄,不象征充满自信,只暴露浅薄无知。
给分标准:句式相同相似1分,注意两组句子间的层进关系1分,内容表达通顺有意蕴2分。
第25题
写作提示:本题立意可以是:一、现实生活中,激烈的竞争确实淡化了人情,这一现象令人担忧。二、竞争,并不排斥人情。三、身处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人们理应更加注重亲情、友情,理应构筑起美好的“精神家园”。
篇2: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出自( )
A.《孟子》
B.《韩非子》
C.《论语》
D.《庄子》
2.“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指的是( )
A.刘备
B.关羽
C.诸葛亮
D.向宠
3.《前赤壁赋》的作者是( )
A.苏轼
B.李商隐
C.杜牧
D.韩愈
4.下列选项中,朱自清《论气节》认为属于“节”的是( )
A.敢作敢为
B.有所不为
C.积极的
D.战斗进取
5.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 )
A.白居易
B.韩愈
C.刘禹锡
D.杜甫
6.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选自散文集( )
A.《闲书》
B.《龙·虎·狗》
C.《往事》
D.《故乡》
7.《断魂枪》的作者是( )
A.老舍
B.巴金
C.茅盾
D.鲁迅
8.《李将军列传》一文选自(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国语》
9.屠格涅夫的《门槛》是( )
A.散文
B.小说
C.散文诗
D.寓言
10.下列作品属于近体诗的是( )
A.《饮酒》
B.《短歌行》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蜀相》
11.下列是书信体驳论文的是( )
A.《陈情表》
B.《答李翊书》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答司马谏议书》
12.《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用的是哪种修辞方法( )
A.象征
B.比拟
C.比喻
D.夸张
13.下列各句中“于”表被动的是( )
A.移其民于河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似豪末之于马体乎?
D.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14.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 )
A.马克·吐温
B.欧·亨利
C.契河夫
D.莫泊桑
15.鲁迅的小说《**》选自( )
A.《故事新编》
B.《朝花夕拾》
C.《呐喊》
D.《彷徨》
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___________。
17.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作家是韩愈和____________。
18.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___________。
19.《论快乐》一文选自钱钟书的散文集《______________》。
20.《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_________体散文集。
21.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22.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
23.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天下归心。”
24.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_。”
25.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_______。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横线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东面: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
2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事:
29.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数:
30.或百步而后止。 或:
31.此吾所以悲也。 所以:
32.惟陈言之务去。 务:
33.学者有所溺焉尔。 溺:
34.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数:
35.故为之文以志。 志: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李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37.今生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人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38.公日:“姜氏欲之,焉避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郑伯克段于鄢》)姜氏何厌之有:
39.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其身正,不令而行:
4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秋水》)以为莫己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诗经·氓》一诗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42.怎样理解《答李翊书》中提出的作家的品德、学识与文章写作的关系?
43.《故都的秋》是如何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的?
44.艾青在《北方》一诗中对于未来必胜的信念主要表现在哪一章节?是怎样表现的?
45.小说《米龙老爹》的开头描写了一幅丰收在望、充满喜悦之情的田园风光,其作用是什么?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6~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46.从这段话可看出郑庄公隐藏着什么用心?
47.共叔段和郑庄公的'矛盾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现象?
48.本段的中心人物是谁?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一形象的?
(二)阅读《关山月》全诗,回答文后问题。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49.本诗可分几层?简述各层含义。
50.说明“今宵”、“落月”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
51.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茅盾先生的《香市》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面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了,屋椽子像瘦人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52.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53.分析“屋椽子像瘦人肋骨”这一比喻的深层含义。
(四)阅读《麦琪的礼物》中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一进门杰姆就站住了,像一条猎犬嗅到鹌鹑似的纹丝不动。他两眼盯着德拉,有一种她捉摸不透的表情,这使她大为惊慌。那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厌恶,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只是带着那种奇怪的神情死死地盯着她。
54.杰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奇怪的表情?
55.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七、作文(50分)
56.题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求:A.必须写成议论文。B.不少于800字。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A 4.B 5.B 6.A 7.A 8.A
9.C 10.D 11.D 12.C 13.B 14.B 15.C
二、填空题
16.莫泊桑 17.柳宗元 18.李白 19.写在人生边上 20.语录 21.雕栏玉砌应犹在 22.隔江犹唱后庭花 23.周公吐哺 24.莲动下渔舟 25.《诗经》
三、词语解释题
26.面向东方 27.倒下去 28.战事 29.屡次,多次 30.有的人 31.……的原因 32.一定,必定 33.沉迷,沉溺 34.天数,规律 35.纪念,以示不忘
四、翻译题
36.大概要责备你吧? 37.如今却要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
38.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 39.(为官的人)本身行得正,即使不去命令别人,别人也会遵从。 40.认为没有谁赶得上自己。
五、简答题
41.女主人公的性格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纯洁善良,对氓真心实意,一片真情,且信守诺言;二是任劳任怨,婚后挑起生活重担,却毫无怨言;三是刚毅不屈,遭到丈夫遗弃,毅然离去。
42.即“文”与“道”的关系。作者开头并提出“文”、“道”两个概念,但重在“道”,“道”是为文的根本,只有儒道修养深厚,才能写出好文章。作者联系自己的写作经验,根本在于“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书《诗》、《书》之源。”《诗》、《书》是“道”的载体,“文”、“道”统一的范文。
43.(1)把北方秋色与江南秋色作对比,反映出北方秋色色浓味永。(2)用北京名胜古迹的秋色来衬托普通庭院的秋意,突出后者,更令人心醉。
44.诗人坚信未来是必胜的思想体现在作品最后一节。诗人主要是通过对土地和祖先的热爱来表现对未来的信念的;因为在这古老而苦难的国土上,我们的祖先为保卫土地从未曾屈服过,他们留下的土地给了我们“永远不会灭亡”的信念。
45.作用有四方面:一是抚今思昔,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的壮烈故事;二是在感情和意念上为后面的故事作铺垫,有一定的反衬作用;三是暗示今天的安宁、欢乐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四是寄寓着后人对先烈的怀念之情。
六、分析题
46.郑庄公的用心是故意放纵共叔段的野心,使他最终走上叛逆之路,然后一举除之,永除后患。
47.兄弟间的矛盾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尖锐和残酷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48.中心人物是郑庄公。主要通过对话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也通过人物性格对比反衬来刻画郑庄公的形象。
49.本诗共12句,每4句为一层,共分3层。第一层正面揭露了投降政策造成的****局面。第二层写戍边战士报国无门的悲愤。第三层写中原遗民恢复无望的伤痛。
50.“今宵”是说明“朱门沉沉按歌舞”、“笛里谁知壮士心”、“几处今宵垂泪痕”三个场面发生在同一个晚上。“落月”贯穿全诗,同样的月光将这三个场面笼罩在一起,融为一个整体。
51.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妥协投降路线的憎恶和对戍边战士、沦陷区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 52.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了香市冷落不堪的现状。
53.这个比喻暗示了整个香市乃至中国农村,在重重压榨之下贫困不堪的情状。
54.因为杰姆带着礼物兴冲冲回来,他没有料到那礼物竟在瞬间失去了意义。
55.这一段描写构成一个紧张的悬念,为下文揭开谜底作铺垫。
七、作文(略)
篇3: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名媛yuán 绯闻fēi 拧毛巾níng 逸兴遄飞chuán
B.挣揣chuài 踮脚diān 涮羊肉shuàn 载歌载舞zǎi
C.殷红yīn 脚癣xuǎn 顷刻间qīng 长歌当哭dàng
D.腈纶jīng 盘踞 jù 迫击炮pǎi 绿林豪客lù
【命题意图】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所选词条有形似字,有多音字,以形声字居多,课内外相结合。“腈”考查声母的,属难度较大的。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党中央雷霆反腐,继后,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年终收官,更是以曾任中办主任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落马震憾收场。
B.过去一年,雾霾成为老百姓关注最多、诟病最多的环境问题,党中央发起“向雾霾宣战”的号令,“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努力,‘APEC蓝’能保持下去。”
C. 马云接收香港《南方早报》记者专访,在一个多小时里,嬉笑怒骂,谈笑风声,与记者纵论企业管理、互联网发展以及中国文化产业的走向。
D. 王羲之作为“书圣”的名声与影响,可谓妇儒皆知。但这位“书圣”结缘浙江天台上的情况,知道的人却并不多,天台山主峰华顶山上,曾经树立过王羲之独笔鹅石碑。
【命题意图】考查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能力层级为A。近几年高考对字形的考查都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应用性强。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对读音相同的错别字的辨识。语料不仅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还渗透传统文化。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据美联社报到,内阁敷衍了几天,终于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给国会共和党人的国债上限方案发难,以平息民主党的不满情绪。
B.他自小没见过世面,好不容易进了城,只见城市的大街小巷里车水马龙,如同“蚂蚁进磨盘——条条是道”。
C.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中尸位素餐的现象将进一步减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作风也一定会有所扭转。
D.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命题意图】考查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本题沿用近几年的命题思路,语料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考查的是虚词、成语、熟语。涉及到词语使用的词义与语境不符,感情色彩不符和望文生义等方面。通常4个选项中会有一个词语对考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往往不会影响考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关键是考生要调整好心态,不受生难词语的干扰。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年来,我国各地日渐增多的灰霾天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灰霾天气不仅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B.《我们看海去》城南旧事》《城南旧影》90后,使这些年轻人无时无刻不能忘掉国学经典中的人生哲理。
【命题意图】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本题考查的重点是语序不当、偷换主语、不合逻辑(否定不当)等语病。语料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
5、依次填入下面三副对联的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庆新春,欢容满面 ;歌盛世,爱意盈心 。
② 桃花扇,万古奇文论语篇。
③粉墨辨忠奸,轻歌曼舞皆世态;琴琶 ,急弦缓管尽人情。
A邻里和 人情美 千秋绝唱 诉悲欢 B人情美 邻里和 千秋绝唱 弹喜怒
C人情美 邻里和 百年难见 弹喜怒 D人情美 邻里和 百年难见 诉悲欢
【命题意图】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和对偶这种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写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语料不仅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还渗透传统文化。
【改编】6. 以划线句为例,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开头,仿写句子。(4分)
20春晚上,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拨动了许多人的心弦,为我们留下了思考的音符。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儿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她/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命题意图】考查句式的仿用。该题从《全品高考第二轮专题》中选取,学生在做题时普遍感到熟悉,但编者发现学生只在被动地感受亲情,其实还可以写并肩作战的同学之情。7.根据下列情境,在下面空格中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不超过50个字,5分)
儿子:妈妈,今年3月8日正好是星期天,3月9号才正式开学。
妈妈:是啊,这个学期很短,总共还不到四个月。
儿子:我是说今年“3.8妇女节”不用像去年那样要做很多作业,也不用写感谢信,买节日礼物了。
妈妈:
【命题意图】考查语言表达鲜明、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命题联系生活实际设置特定语境,能力要求明确,限定中有发挥的空间。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每题3分,共9分)
给三字经去“糟粕”是权力致命的自负
山东省教育厅近日要求各地加强对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内容的管理,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近年来,传统文化出现了微弱的复苏迹象,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有家长、老师让孩子读经,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蒙学教材。从教育内容多样化、中国文化重建这两个角度,这些努力都是可取的。
这时候,山东省教育厅却开始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人们的努力进行限制。这个原则人们十分熟悉,看上去也很正确。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前提是有人来取,有人来去,对于这样的事业,我有两个疑问:谁有能力来“取”和“去”?
法官之所以有能力判断案件双方的是非曲直,是因为他站在当事人之外。一个人或机构宣称自己能够对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就一定意味着,他相信自己可以站在传统之外,不,应该说是在传统之上。自己高于传统,自己不受传统束缚。其实,这两者紧密相关,总之,自己跟传统无关,因而完全可以对传统中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进行理性的权衡、判断。第二个疑问是:即便这世间真有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相信,自己具有这个取、去的能力,那么,他将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取、去?他当然说,会按照正确的标准。问题是,他心目中的正确标准果然就是正确的标准吗?对他来说正确的标准,对于别人来说就是正确的吗?显然未必。毕竟,对于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假如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相信自己是按照正确的标准选择的,那他必然假定了,他就是正确,他就是这个世界的标准。
揆之于历史,在人们可记忆的岁月中,对于传统,似乎都是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很显然,采取这一原则的主事者相信,历史已经终结了,传统已经死亡了。因而,自己已站在传统之外、传统之上,可以像观赏博物馆中的展品一样,挑挑拣拣。而他挑拣的标准,其实不过是自己的标准。这个时候,也无所谓标准了,因为,他不在传统之中,也就根本没有价值可言。他的唯一价值就是自身当下的需要。自身需要某个东西,就是精华,不需要的东西当然就是糟粕。由操着这样的标准的人一路挑挑拣拣下来,最后,传统几乎都被糟粕了一遍,奄奄一息了。这就是看上去无比正确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实际效果。归根到底,这一原则背后隐含着理性的致命自负和权力的致命自负。
其实,《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蒙学教材成为经典,被人们广泛传诵,已经证明了,他们就是精华。当然,这样的精华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自负地遴选、确定、告诉世人的。他们是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由无数父母、孩子、老师自发地选择出来的。
没有比这个漫长时间过程中的自发选择更明智的了。从时间选择出来的这些蒙学教材中间挑拣精华、糟粕的人,等于宣称自己比曾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二三十亿人更聪明。今天,还会有人相信,给《三字经》下禁令的是这样的人吗?
——摘自2011《新京报》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
A. 山东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必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认真选择优秀传统文化。
B.家长、老师让孩子读经,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蒙学教材。可见,传统文化的复苏迹象明显。
C. 无数父母、孩子、老师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自发地选择出来的蒙学教材,时间已经证明了,他们就是经典,就是精华。
D.以自身当下的需要为挑拣的标准,其实这背后隐含着理性的致命自负和权力的致命自负。
【命题意图】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各地加强对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内容的管理,其行为无可厚非,但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人们的努力进行限制,其干预行为显得不科学。
B. 一个人或机构都在无形中受传统影响,因而不可以对传统中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进行理性的权衡、判断。
C.在人们可记忆的岁月中,历史和传统文化,都是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挑拣出来的。
D. 《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蒙学教材被父母、孩子、老师自主、自发地选择,大可不必由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自负地遴选、确定。
【命题意图】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10.根据文章内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内容。(至少写出三点)(3分)
【命题意图】考查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能力层级为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一双三十年没握过的手
作者:蒋新
①他躺在刚刚启用的新病房里,合着眼,身上、鼻腔里插着四五条或粗或细的软管子。 可按照他的脾气,他的性格,他的气力,是绝不会让这些软巴巴的管子欺负的,但这时他没有一点办法,刚刚被手术过的胃,不允许他去和这些管子们计较,锁着的眉头间流出刚强下的无奈。
②按照医生的嘱咐,隔一阵子就要给他捋捋腿,捏捏脚或者搓搓手。这双手我是最熟悉不过的,可是,这双熟悉的手却30年没有直接接触了。不知宽厚的掌心,粗大且硬的手指肚里,还有那层起起伏伏的硬皮上握着怎样的温度。我的手和他的手一碰撞,除了印证视觉给予的感知,体会手上的力气外,这双手究竟打磨过多少冷的热的硬的粗的物体,只有跳跃在手上的青筋知道。
③他是我弟弟,比我小三岁。
④我们曾经拥挤在一张木板床上睡觉,一个被窝里打仗,睡觉的时候,不是我把被子裹起来晾他,就是他扯过被子去冻我。这些在睡梦中进行的过去式,常常让父母瞅着我们裸露的脊梁发愁:被子小了,被子少了。
⑤在被子逐渐富余起来的时候,我们也如同一窝羽毛丰满的鸟儿,各奔东西,谋职娶妻生子,为自己的日子奔波忙活。曾经在一个被窝里滚打摸爬的兄弟,留在成年时空隧道里的只有默默地关注,事情的相告、提醒或完成,情感的交流则萎缩干涸,全凭第六感觉去体味去测知。
⑥我不知道中间的电阻是什么,为什么不能持续给力?时间?空间?年龄?面子?还是脑沟里所谓的成熟?成熟太讨厌,成为背叛、忘记、失去过去许多美好日子的罪魁。在失去的路上,为遗忘栽培起来的成熟,都毫无例外地蒙着自以为是的千年尘垢,像一层一层叠加起来的黄土高坡,把过去与曾经压榨成粉尘飘扬。想不到在这个谁都不愿意来的地方,我们的手接触在一起,开始感知对方久违的体温。
⑦这双曾经与我掰手腕较劲的手,留下太多的记忆。
⑧这是一双与煤炭打交道的手。他顶替父亲在煤矿就业,成了我兄弟间唯一继承父业的“煤二代”。下井挖煤,使锨弄镐,天天复制相同的作业内容,使他迅速完成了学生手向矿工手的转变。粗了,厚了,硬了。黑乎乎的煤和井下冰冷坚硬的石头把手的光洁毫不客气地全都打磨掉,换成了结实有力的粗糙刺喳。膀子宽了,胳膊粗了,有了很壮美的胸大肌和线条分明的三角肌。几个月后,与他再掰手腕,就赢不了了,而且数次角力,我永远是不能超越的第二名。
⑨那年过年,我们聚在一起喝酒,望着渗透在他手纹和指甲尖上的黑,建议他经常用猪胰子洗手,用小刷子刷刷。他说,白搭,今日洗了,明天就又这样了。那时他还没有找对象,我担心粗糙的手会给他相对象时减分,但没有把这小心思说出来。他对自己似乎很欣赏,常对我的两个姐夫,还有周围的同伴炫耀,与他们掰手腕、举重,每次比赛亮招,他都将扬眉的自豪毫不掩饰地挂在方方正正的脸上。
⑩粗厚刺喳的手,细活儿却干得一点儿都不含糊。摊煎饼本来是妇女们的活儿,他也会。我曾见过他摊煎饼的姿势,T型式的煎饼筢子被他抡得十分精致,吱吱响的鏊子上飞出一张张圆圆的煎饼,那时他还不到20岁。只要与母亲聊天,说起家务活,母亲总夸他最棒,有力气,会干活。
⑾这双会干活的手后来去做了木工,后来又以矿区土建队队长的身份去布置作业,然后与同事一起去做自己布置过的拉大锯,推刨子或者抡斧子的事情。他说,他不清楚当官的滋味,从来没有在办公室里安安稳稳坐上一整天,只知道当工人和干活的滋味。他一直觉得当工人最好,最省心,最有面子,“咱们工人有力量”给他的烙印很深刻,抹不掉。劳动,或曰干活,宛如血液一样与他紧紧地融为一体,在付出体力的过程中,享受干活赚来的爽快和智慧。可是,当他在接近50岁被告知煤矿改制,停产,提前回家的时候,他才发现当工人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珍藏的面子。变化没有慈悲,也不以自己的意志、愿望、想像、期盼、渴求以及梦为转移,人只能在变化的潮流里随潮涌动起落,弱者尤其是。在时代向一个方向聚集的时候,弱者的身上都会去承载孕育滋养许多新词汇的诞生。比如下岗,比如待岗,比如改制,比如买断工龄。无数弱者的承受又不能不说是一座丰碑,历史从弱者身上碾过的痕迹,就成为永恒的碑文。
⑿工作没有将体面进行到底,那双打磨几十年的手则很给力,干活的人群里依然闪烁着他的影子。倔强依然在他身上滚动。超出我意料的是他竟然去劳务市场揽那些装沙子卸水泥之类的重体力活干。那次相聚,我跟他说,“活可以干,但不要去干那些重活累活了。”“一阵子的事,来钱快。”他说干一晌午能够挣50元,比上班挣得多。他边说边伸着手掌比画,似乎那50元就在手上跳跃。手已经被水泥沙子染成了相同的颜色,手掌本来的底色已经无影无踪,圆润红润白皙细腻修长等等诸类描写手的词汇统统与我眼前的这双手不沾边了,手真的成了他过日子的工具。
⒀挣钱,攒钱,为儿子买房,帮儿子娶媳妇,替儿子还账,成了这双手的主旋律。他一天至少干两份活,一份相对固定的临时工,替改制后的煤矿管理工人浴室;然后利用双班倒的空儿,去劳务市场揽活。他嘲弄自己是“专兼职复合工”。
⒁我留意过他经常揽活的劳务市场,下岗工人和农民工居多,或站或蹲地待在十字路口的西北角,没有人去喧哗打闹,也极少有人凑到一起儿侃大山,最直观一致的动作是抽烟。抽烟成了他们等待的最好方式。各种烟味儿混合凝聚在百十平米的空间里,成为狭小一角独有的标志。只要有轿车、越野车、商务车,抑或工程车、货车经过这里,而且放慢速度,他们的眼神都会齐刷刷地聚过去。车一停下,等待的人,不管什么姿势,立即都会朝车聚集。只听从车上走下的人喊:“装煤的,装一吨5块钱,要3个人,有干的吗?”或者喊:“往6楼扛地板砖,一平方3块钱。当天结算给钱。”价格若是低,等待的人便嘟嘟嚷嚷不靠前,或讨价还价要求增加费用,有的则躲在一旁去低声骂娘。若价格合适,等待的人便立即拥上去报名。招工的便从一圈人中敲定自己中意的合适的,或直接开车带走,或定好时间、地点,让挑好的人自己去。这里没有纸质的合同,全部是口头协议。我问过等待的人,不签协议出了事情咋办?我担心安全和能不能及时兑现钱。那人回答很干脆:“能出啥事,都是一天半天的活,干完活拿钱走人。”我没有继续问,我知道有时候无形潜规则比有形的合同更重要。
⒂我没有想到不把生活的艰辛放在眼里的他,平时闷声不吭的他,竟然在这里用原始的力气去交易迫切需要的钱,只是他已经不年轻。
⒃三年前他给儿子按揭了一套结婚用的房子,每月要还贷款。贷款像条无形坚硬的绳索,笑眯眯地把他拽到了劳务市场。是贷款让他来的吗?我又疑问地拷问自己。
⒄装修房子的时候我去了。他正在往六楼背地板砖。砖是奶油色正方形,每片60公分,重20公斤左右。他先把两片砖放到墙角一个木架子上,然后屈膝将背靠上去,砖就稳妥妥地贴在他的脊梁上了。上楼梯的速度很缓慢,而且愈往上愈慢,头愈来愈低,气愈喘愈粗。扣着砖的手指则没有任何松动或变化,钉子似的托着背上的砖。头,砖,腿,在台阶上构合起一个特有的形象,机器人似的在台阶上转弯,喘息,移动。我又一次劝他雇人。他指着堆在房间里的水泥和沙子说:“它们都弄上来了。还怕砖上不来?”然后算账给我听,单是往上弄这些东西,就要花四百多块钱,不花这钱,不就相当于挣了?两天挣这些,值,赶上高工资白领了。
⒅我无语。 ?
⒆我捏着与三十年前感觉完全不同的手在想,也困惑了。
⒇于是,我想写点文字给侄子们,题目是: 。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减
【选材意图】纵观2014年的17套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大阅读的选材以叙事类散文考查的篇目最多,浙江近三年里有2年均为叙事类散文。该语料生活气息浓郁。
11.以“学生手”为例,概括出本文弟弟的手所经历的身份的转变。(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
12.第七段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布局谋篇方式的分析,属评析题型。
13.第11段最末划线句意味深长,说说你的看法。(5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探讨文学作品意蕴以及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
14.第14段写他弟弟在劳务市场怎么等活,怎么干活等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析其作用。(3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15.文章结尾有两处空缺处,请各补写一句话,并简述你这样写的理由(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讨,并考查用语简明连贯的能力。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6—20题。(19分)
秋,七月,吴越王镠遣钱传瓘将兵三万攻吴常州,徐温帅诸将拒之,右雄武统军陈璋以水军下海门出其后。壬申,战于无锡。会温病热,不能治军,吴越攻中军,飞矢雨集,镇海节度判官陈彦谦迁中军旗鼓于左取貌类温者擐甲胄号令军事温得少息俄顷疾稍间出拒之。时久旱草枯,吴人乘风纵火,吴越兵乱,遂大败,杀其将何逢、吴建,斩首万级。传瓘遁去,追至山南,复败之。陈璋败吴越于香弯。 陈璋败吴越于香弯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6分)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摘自《荀子.大略》
23. 解释句子“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中“克”的含义。(1分)
24.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这句话的看法。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只选做3小题)
(1)罗幕轻寒,________________。明月不谙离别苦,_______________。(晏殊《蝶恋花》)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 , _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4)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夕阳古道无人语, 。(王实甫《长亭送别》)
【命题意图】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纵观近三年浙江名句默写题,必修教材中常见常用名句是考查的重点。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再远一点
蔡天新
再远一点
我们将看到
人群像砂粒
堆砌在一起
彼此相似
再远一点
我们将看到
房屋像贝壳
或仰或卧
难以分辨
再远一点
我们将看到
城市在陷落
市民们纷纷出逃
搭乘超员的旅客快车
再远一点
根据这首诗的含义,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 不得脱离诗歌内容与含义的范围。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 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套作。
【命题意图】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歌作为最纯净的文学,历来都被誉为文学的骄子。遗憾的是,现代诗从来都被高考语文试卷拒之门外,这实在与诗歌的地位与重要性不符。
篇4:高考英语模拟试题(1)
第三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阅读下面短文,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Laughter is so familiar to every one of us.There is an English saying that 41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the hardest.” High School Musical star Zac Efron is laughing a lot these days.
42 a young boy,Efron was picked on in school because he was always the smallest in his class and 43 because he had a big space between his teeth.In sixth grade,Efron’s basketball team made it to the league championships.In double overtime(两个加时赛),with three seconds left,he rebounded the ball and passed it―to the 44 team! They scored and his team lost the game.
But history,as they say,is a thing of the 45 .Now at 21,Efron is one of People Magazine’s 100 Most Beautiful People,graces the cover of Entertainment Weekly,Hollywood’s most 46 magazine,and is traveling the world 47 the third High School Musical film.Director Adam Shankman 48 Efron as“arguably the biggest teen star in America right now.”Simply google“Zac Efron”and you get more than 14 million 49 .Yes,it seems Efron has a lot to smile about these days.
Efron was born and 50 in California.He took school 51 .According to Efron,“I would get crazy if I got a B and not an A in school.”It was his father who encouraged him to act.He took part in school 52 and acted in a local theater group. He also 53 singing lessons.He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in 2006 and was 54 to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to study film.But he put it off―why study movies 55 you can star in them?
Now Efron is also earning more than$3 million for his 56 in High School Musical 3.Not bad for a 21-year-old.But Efron 57 remembers those bullies(欺人者).“You always have to remember that bullies want to bring you down because you have something that they 58 .”Efron said.“Also,when you get made fun of,when people point out your 59 ,it’s an opportunity for you to rise above.”
Efron has risen all the way to the top of the movie business.And he can now 60 all the way to the bank.
41.A.says B.goes C.reads D.talks
42.A.As B.Like C.For D.To
43.A.teased B.admired C.liked D.hated
44.A.strong B.right C.wrong D.active
45.A.past B.present C.moment D.time
46.A.effective B.respectful C.valuable D.influential
47.A.acting B.promoting C.advancing D.performing
48.A.thought B.served C.described D.treated
49.A.responses B.pictures C.passages D.comments
50.A.hired B.raised C.directed D.trapped
51.A.seriously B.formally C.cautiously D.easily
52.A.meetings B.reports C.1ectures D.performances
53.A.taught B.took C.cancelled D.escaped
54.A.admitted B.recognized C.realized D.relieved
55.A.that B.when C.whether D.which
56.A.career B.role C.result D.movie
57.A.even B.yet C.still D.ever
58.A.admire B.observe C.earn D.consider
59.A.descriptions B.weaknesses C.strengths D.excuses
60.A.laugh B.cry C.sing D.run
第II卷
第三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二节(共l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内容(不多于3个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
Mr.Brown was tired of living in the big city 61 he worked.He wanted to move to the country and live in a house from which he could get to his office in the city early every day.He 62 (1ook)for a house when he saw an advertisement in a newspaper one day.The advertisement said that a suitable house in a quiet area was up for sale 63 a reasonable price,and the house was within a stone’s throw of a railway station from which there were frequent 64 (train)to the big city.
“That’s exactly 65 I need,”Mr.Brown said to himself.So he called the house agency and arranged to go by train the next day 66 (have)a look at the house.
The house agency met him at the station and they started walking.It 67 (take) them at least 15 minutes to get to the house.When they finally arrived,Mr.Brown said 68 (angry),“I should be very 69 (interest) to meet the man who threw the stone you mentioned in 70 newspaper.”
第四部分 写作(共两节,满分35分)
第一节 短文改错(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假定英语课上老师要求同桌之间交换修改作文,请你修改你同桌写的以下作文。文中共有10处错误,每句中最多有两处。
错误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
增加:在缺词处加一个漏词符号(^),并在其下面写出该加的词。
删除:把多余的词用斜线(\\)划掉。
修改:在错的词下划一横线( ____ ),并在该词下面写出修改的词。
注意:
1.每处错误及修改均仅限一词;
2.只允许修改10处,多者(从第11处起)不计分
The Big Bang Theory,one of the most popular comedy in America and even around the world these days,tell stories about four male scientists and a beautiful waitress.
These scientists are smart in their fields,especially Sheldon.He has a real high IQ in physics and he is very bad at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Fortunately,his roommate Leonard was very tolerant and always forgives him at every time Sheldon makes a mistake.The waitress,naming Penny,is a very easy-going and nice girl whom has a dream of becoming an actress.
The comedy has gained popularity among people aged from 18 to 49.Its special and funny stories make people falling in love with it in short time.
第二节:书面表达(满分25分)
假如你是中学生李华,你的美国外教Joe暑假回美国后,来email询问你是否能够帮他一个忙,代替他辅导一个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请根据下面提示,用英语给他回一封email,包括以下内容:
1.感谢他的关心和帮助;
2.说明自己很乐意帮忙;
3.介绍辅导打算。
注意:1.词数100左右。
2.开头和结尾已经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Dear Jo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ours truly,
Li Hua
篇5:高考英语模拟试题(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案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每小题答案前,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做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
第一部分 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在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at’s the school like?
A.It lacks students. B.It has various textbooks. C.It lacks water and electricity.
2.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doing probably?
A.Buying a basketball. B.Cheering for Oxford. C.Watching a football match.
3.How much money does the man want to change?
A.120. B.100. C.90.
4.Where are the two speakers probably now?
A.In a restaurant. B.In a garage. C.In a hospital.
5.What is the man doing?
A.Looking for a school. B.Buying something. C.Looking for a place to live.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8题。
6.Where was the bus when the two speakers were talking?
A.At a bus stop. B.On the way to the zoo. C.At the zoo.
7.How will the man recognize the zoo?
A.By being told by the woman.
B.By watching for the big gate.
C.By watching for the bus stop himself.
8.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
A.The man took the bus by mistake.
B.The man had been to the zoo before.
C.The bus was crowded with passengers.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9至10题。
9.What is the woman?
A.A part-time babysitter. B.A teacher. C.A nurse.
10.Why does the woman ask the man to come back earlier?
A.To put Mark to bed earlier.
B.To let her go home earlier.
C.To help her with the exam.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1至13题。
11.What was the man looking for?
A.Records of guitar music.
B.Books of modern guitar.
C.Records of country music.
12.What happened to the man’s records?
A.He enjoyed them but lost them.
B.He damaged them carelessly.
C.His father got them back.
13.Where were the records when the man saw them?
A.on a shelf. B.In the window. C.on the counter.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4至17题。
14.What day was yesterday?
A.Monday. B.Thursday. C.Friday.
15.Why was the woman late for the appointment?
A.The road was crowded.
B.She was stopped by a policeman.
C.Her car broke down halfway.
16.What has the woman’s children done to the dog?
A.They hurt the dog.
B.They covered the dog with feathers.
C.They gave the dog a bath.
17.What was the worst thing yesterday to the woman?
A.She forgot inviting her boss and his wife over.
B.She forgot to cook dinner for her husband.
C.Her boss and his wife came to her house unexpectedly.
听第10段材料,回答第18至20题。
18.Who is the speaker?
A.An official. B.A tourist. C.A guide.
19.When can you come if you want to see how bread was baked 200 years ago?
A.On Sunday afternoon. B.On Tuesday morning. C.On Saturday afternoon.
20.Where did Sir Henry come from?
A.England. B.The UAS. C.France.
篇6:文言文阅读训练(已发表)(教师中心稿)
文言文阅读训练(已发表)(教师中心稿)
四川省资中县第三中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左右欲兵之 兵:士兵。
B、扶而去之 去:离开。
C、及至,西伯卒 卒:去世。
D、是邪非邪 是:代词,指天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
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伯夷积仁洁行的一组是( A )
①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③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④太公曰:“此义人也。”(×是别人的评论)
⑤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⑥遂饿死于首阳山。(×)
A、①③⑤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5、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②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参考答案
1、A。兵:文中指用兵器杀,名词作动词。
2、B。B.两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A.前句中的“于”,介词,在;后句中的“于”助词,相当于“吁”。C、“其”,代词,自己的;代词,这些。D、“以”,连词,因为;介词,表凭借。
3、A。②这是他听说的事情,不是他的积仁洁行。④是别人的评论。⑥这是说他死在哪里。
4、C。C项的`“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5、翻译:①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②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离了孤竹国。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起来,让他们走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在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得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山上的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去取代暴虐呀,(自己)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哎,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由此看来,是怨恨呢,还是不是呢?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善人呢,还是不是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啊。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厚,一代一代地享用无穷;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么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求得,那就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到了严冬季节,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现出来。这或许是因为俗人把富贵看得那样的重,而高洁之士对富贵却看得这样的轻吧!
篇7:广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秋阳赋
(宋)苏轼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①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A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面垢落讨涂,目泣湿薪之烟。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③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蚤作而占之,则长庚澹澹其不芒矣。浴于D谷④,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⑤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
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注】①无言:内容空洞。②生:发芽。③矧:也。④D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 ⑤倒景:这里指彩虹。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宅于不土之里 宅:住宅。
B.若予者 若:像。
C.方夏潦之淫也 淫:过度。
D.蚤作而占之 蚤:通“早”,早晨。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雨止之祥也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B.乃真知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奴婢喜而告余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升于扶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贵族公子要写一篇歌颂秋阳的赋,苏轼听了他的构思后哈哈大笑,认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出入朝廷,养尊处优,缺乏真实感受,矫情为文,写不出好的作品。
B.本文以秋阳为题,却花很大篇幅叙述阴雨带给人的苦楚:小船行走城郭,鱼龙游入房屋,霉菌长满用具等等。抑扬结合,主旨是为了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
C.夏日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人们在连日的阴雨中困难生活,以及天晴之后人们的欣喜,缘于苏轼的亲身经历,亦是他贬居生活的缩影。
D.文章模仿汉赋对话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秋阳的不同感触,行文流畅,不可遏制,文采出众。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且 今 之 温 者 昔 人 炎 者 也 云 何 以 夏 为 盾 而 以 冬 为 衰 乎 吾 侪 小 人 轻 愠 易 喜 彼 冬 夏 之 畏 爱 乃 群 狙 之 三 四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4分)
(2)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7分)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 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21.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3分)
◆2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中的“喜”字。(4分)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这两章都涉及到了交友的一个原则。请回答:
◆23.这个原则是什么?(2分)
◆24.你同意这样的交友原则吗?简要说明理由。(3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白居易《琵琶行》)
(3)举酒属客, , 。(苏轼《赤壁赋》)
(4)颜渊喟然叹曰:“ ,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
(5)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_________。欲寄彩笺兼尺素,_______?(晏殊《蝶恋花》)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浪漫”是一个过去式。上个世纪的80年代,年轻人以读诗,写诗为风尚,白衣飘飘的年代处处洋溢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怀,而现如今,这份浪漫早已成为了奢侈品。
有人说浪漫其实很简单。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在柴米油盐中牵着你的手慢慢老。
有人说浪漫其实不简单。花前月下的小资只是一种“伪浪漫”,真正的浪漫需要“虽千万人,我往矣”的勇气。
你对“浪漫”有怎样的体会或见解?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篇8:高考语文文言文模拟试题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长孙嵩,代人也,太祖赐名焉。父仁,昭成时为南部大人。嵩宽雅有器度,年十四,代父统军。昭成末年,诸部乖乱,苻坚使刘库仁摄国事,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之。
晋将刘裕之伐姚泓也,太宗假嵩节,督山东诸军事,传诣平原,缘河北岸列军,次于畔城。军颇失利。诏假裕道,裕于舟中望嵩麾盖,遗以酃酒及江南食物,嵩皆送京师。诏嵩厚答之。又敕简精兵为战备,若裕西过者,便率精锐南出彭沛,如不时过,但引军随之。彼至崤陕间,必与姚泓相持,一死一伤,众力疲弊。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裕首可不战而悬。于是叔孙建等循河趣洛。遂入关。嵩与建等自成皋南济,晋诸屯戍皆望尘奔溃,裕克长安,嵩乃班师。
太宗寝疾,问后事于嵩。嵩日:“立长则顺,以德则人服。今长皇子贤而世嫡,天所命也,请立。”乃定策禁中。于是诏世祖临朝监国,嵩为左辅。世祖即位,进爵北平王,司州中正。诏问公卿:赫连、蠕蠕①征讨何先?嵩与平阳王长孙翰、司空奚斤等曰:“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对大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太常崔浩日:“大檀迁徙鸟逝,疾追则不足经久,大众财不能及之。赫连屈丐,土宇不过千里,其刑政残虐,人神所弃,宜先讨之。”尚书刘洁、武京侯安原请先平冯跋。帝默然,遂西巡狩。后闻屈丐死,关中大乱,议欲征之。嵩等日:“彼若城守,以选代劳,大檀闻之,乘虚而寇,危遭也。”帝乃问幽微于天师寇谦之,谦之劝行。杜超之赞成之,崔浩又言西伐利。嵩等固谏不可。帝大怒,责嵩在官贪污。寻迁太尉。久之,加柱国大将军。
自是,舆驾征伐,嵩以元老多留镇京师,坐朝堂,平断刑狱。薨,年八十。谥日宣王。后高祖追录先朝功臣,以嵩配飨庙庭。
(节选自《魏书》)
[注]①蠕蠕(r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即柔然。其第十代君主名大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苻坚使刘库仁摄国事 摄:代管。
B.更敕简精兵为战备 简:精减。
C.叔孙建等循河趣洛 趣:奔赴。
D.亦愈于破一小国 愈:胜过。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长孙嵩受到君主一组是( )
①年十四,代父统军
②太宗假嵩节,督山东诸军事
③诏嵩厚答之
④世祖即位,进爵北平王,司州中正 ⑤太宗寝疾,问后事于嵩
⑥后高祖追录先朝功臣,以嵩配飨庙庭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孙嵩较有军事才能。时局乱时,他统领部众,不使分散而归附苻坚;趁刘裕无暇相顾,他与叔孙建从成皋南渡,东晋诸屯军望风而溃。
B.长孙嵩为官清廉。刘裕借道通行时在船上看见了长孙嵩的营帐,派人送去美酒美食,长孙嵩没有私自留下,全部送到京城,受到了重赏。
C.长孙嵩有时很固执。屈丐死后,关中大乱,世祖想要征讨赫连,寇谦之、崔浩等都支持,而长孙嵩坚决反对,最终惹怒了世祖,遭到责斥。
D.长孙嵩恪尽职守。他做了柱国大将军后,总是在世祖亲自外出征讨作战时,以元老身份留守京城,坐镇朝堂,并且处理日常各种刑狱案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裕西过者,便率精锐南出彭沛,如不时过,但引军随之。
(2)彼若城守,以逸代劳,大檀闻之,乘虚而寇,危道也。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①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 资性不足恃, 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①大: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大张锐、于经论死 论:判罪。
B.施于小过,俾民自新 俾:使。
C.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 执:执行。
D.叩以疑义 叩:询问。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一组是( )
①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 ②尽斥锦衣冒滥官
③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④乃再杖七人于廷
⑤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⑥慎闻之,益纵酒自放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慎为人忠贞,遇事常上书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他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而归。
B.杨慎经常讲《舜典》,以此来劝诫世宗不要宽恕张锐、于经等元恶大奸之人的死罪。
C.杨慎讲究孝道,为继母服丧后才担任原官,闻知父亲生病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又请求归葬。
D.杨慎自幼机敏,谦虚好学,老年更甚;他博闻强记,著作丰富,被誉为明朝第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2)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刘 基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基,基辞。
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为资善大夫、上护军,封为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士,除高安丞 除:授予官职。
B.大旱,请决滞狱 狱:监狱。
C.伏兵邀取之 邀:拦截。
D.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寻:不久。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刘基“以仁义治天下”的一组是( )
①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 ④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②以克敌赏基,基辞 ⑤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
③大旱,请决滞狱 ⑥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基在元朝时曾被行省辟之,他嫌官职太小而谢去。明太祖对他宠礼甚至封他为御史中丞,他才竭忠尽智为太祖出谋划策。
B.刘基善于总揽全局,因人制宜,陈友谅是主要威胁,刘基建议太祖消灭他;对胡美则主张收编,不改组他的部队,于是兵不血刃平定了江西。
C.刘基淡泊名利,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大败了陈友谅,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还乡后,隐居山林,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
D.刘基对几个大臣的认可可以说明察秋毫,更可贵的是他排除私人恩怨,持心如水,为李善长开脱罪责,还向太祖提出了好友杨宪不能为相的理由。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2)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
(3)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父纬为泾原都监,夏人十余万犯镇戎,纬帅兵出战,而帅司所遣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诸将以众寡不敌,不敢复出,纬坐责降。师中诣宰相辩父无罪,时吕夷简为相,诘问不屈,夷简怒,以为非布衣所宜言。对曰:“师中所言,父事也。”由是知名。
举进士,~延庞籍辟知洛川县。民有罪,妨其农时者必遣归,令农隙自诣吏。令当下者榜于民,或召父老谕之。租税皆先期而集。民负官茶直十万缗,追系甚众,师中为脱桎梏,语之曰:“公钱无不偿之理,宽与汝期,可乎?”皆感泣听命。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许日输所负,一钱以上辄投之。书簿而去。比终岁,逋者尽足。
庞籍为枢密副使,荐其才。召对,转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司文字。夏人以岁赐缓,移书边曰:“愿勿逾岁暮。”诏吏报许,师中更牒曰:“如故事。”枢密院劾为擅改制书,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
熙宁初,拜天章阁待制。西夏人入寇,以师中知秦州。诏赐以《班超传》,师中亦以持重总大体自处。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而使善战者中居,令诸城曰:“即寇至,坚壁固守;须其去,出战士尾袭之。”约束既熟,常以取胜。
师中志尚甚高,每进见,多陈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请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在官不贵威罚,务以信服人,至明而恕。去之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然好为大言,以故不容于时而屡黜,气未尝少衰。
(节选自《宋史李师中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农隙自诣吏 隙:空闲。
B.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 籍:户籍。
C.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 简:选择、选拔。
D.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 课:考核。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李师中对百姓“不贵威罚”的一组是( )
①妨其农时者必遣归 ②租税皆先期而集
③师中为脱桎梏 ④许日输所负
⑤比终岁,逋者尽足 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
A.①②⑥ B.②④⑤ D.①③④ C.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师中有胆识。15岁时,就敢于上密封奏书论说当时政事,在他父亲李纬因将领畏敌不前而被贬官一事上,他也敢于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
B.李师中敢于坚持己见。夏国上奏想延缓对朝廷的进奉日期,便移文到边界上提出要求,皇上下诏给官吏说可以,李师中却主张按照旧例执行。
C.李师中很有战略眼光。针对西夏的进犯,李师中选择把善于守御的人布置在边塞上,而让善于作战的人处于中间地带,他的抗敌策略实行后,常常获胜。
D.李师中志向高远,但不被当权的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原因是他喜欢说有关大事的言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
(2)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杜立德,字纯一,直隶宝坻人。顺治元年,以顺天巡抚宋权荐,授中书科中书。二年,考选户科给事中。疏陈:“治平之道有三:一曰敬天。君为天之子,当修省以迓天休。今秦、晋、燕畿水旱风雹,天心示警。凡开诚布公,懋德敦行,皆敬天事也。一曰法古。古者事之鉴,是非定于一时,法则昭于百代。故合经而后能权,遵法而后能创。凡建学明伦,立纲陈纪,皆法古事也。一曰爱人。自大臣以至百姓,宜一视同仁。且无论新旧,悉存弃短取长之心。凡亲贤纳谏,尚德缓刑,皆爱人事也。”上以其有裨治理,深嘉纳之。
初,睿亲王多尔衮摄政,给事中许作梅,御史吴达、李森先、桑芸等交章劾大学士冯铨奸贪状,疏上旬日,未下廷议。立德请令满汉大臣集议,以伸公论,鼓直言之气;并及马士英、阮大铖、宋企郊等,在前朝或纳贿招权,或煽恶流毒,今并逋逃,宜急捕诛,以彰法纪。下刑部,以事在赦前,寝其议。世祖亲政,铨既黜,立德因言作梅等前以劾铨为所切齿,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由是开心等俱起用。
立德治狱仁恕,上闻其用法平,深嘉之。尝入对,既出,上顾左右曰:“此新授刑部尚书杜立德也!不贪一钱,亦不妄杀一人。”
三O事起,立德与李G、冯溥参预机务。从容整暇,中外相安。广东平,所司具正杂赋税之数以闻。立德言:“广东杂税多尚之信所加,为民间大累,非朝廷正额。今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其除之便。”上从之。云南平,议颁恩赦,立德告病未与议,遣大臣持诏旨就其家谘询,俟还奏乃下诏。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比退,人讶其不稍引嫌,答曰:“自筮仕以来,惟此心可邀帝鉴。他非所计也。”
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谥文端。三十九年,帝南巡,其子恭俊迎驾三河,上问立德葬所,手书“永言惟旧”四字赐之。恭俊官广信知府,好义,善济人急。
(节选自《清史稿杜立德传》)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纲陈纪,皆法古事也 法:效法。
B.上以其有裨治理 裨:裨益,好处。
C.宜急捕诛,以彰法纪 彰:表彰,表扬。
D.以事在赦前,寝其议 寝:停止,搁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杜立德在为官方面有才能的是( )
①凡亲贤纳谏,尚德缓刑,皆爱人事也
②立德请令满汉大臣集议,以伸公论
③立德与李G、冯溥参预机务。从容整暇,中外相安
④遣大臣持诏旨就其家谘询,俟还奏乃下诏
⑤自筮仕以来,惟此心可邀帝鉴
⑥官广信知府,好义,善济人急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立德因为宋权的推荐做了官,他上疏提出要想天下太平,需要做到三点:敬天、法古和爱人。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B.杜立德处理案件有仁爱宽恕之心,皇帝听说他执法公平,非常满意。曾经当面夸赞他不贪一文,而且不曾随便杀过一人。
C.杜立德对皇帝忠心耿耿,为人坦荡无私。他曾在回答皇帝询问时,向皇帝推荐数位可堪大用的人,一点没有避嫌。这令其他人感到惊讶。
D.杜立德死后被赐予“文端”的谥号,皇帝南巡的时候,还曾经询问杜立德的墓地在哪里,并亲手书写了“永言惟旧”四字作为赏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
(2)今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其除之便。
篇9:高考语文文言文模拟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姚希得,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人,嘉定十六年进士。授小溪主簿,待次①三年,调盘石令。会蜀有兵难,军需调度不扰而集,更调嘉定府司理参军。改知蒲江县。巨室挟势,邑号难治。希得绥强扶弱,声闻著闻。同知枢密院事游似以希得名闻,召审察,迁行在都进奏院,通判太平州,改福州,徒步至候官,吏不知为通判也。
召为国子监丞,迁太府寺丞。时帝斥逐权奸,收召名德,举朝相庆。希得以为外观形状,似若清明之朝;内察脉息,有类危亡之证。乃上疏言:“夫危亡之事不可有,而危亡之言不可亡。朝廷者,万化之所自出也,实根于人君之一心。祸根犹伏而未去,不几于安其危乎?”帝改容曰:“朕决不用史嵩之②。”
迁知大宗正丞兼权金部郎官。希得言:“财用困竭,民生憔悴,移此不急之费,以实军储,以厚民生,敬天莫大于此,岂在崇大宫宇,庄严设像哉!”又条救钱楮三策,请置惠民局,帝皆以为可行。进秘书丞,寻迁著作郎,授江西提举常平。役法久坏,临川富室有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遂提点刑狱,加直秘阁。未几,加度支员外郎,寻直宝章阁,移治赣州。盗有伪号“崔太尉”者,据石壁,连结数郡;刘老龙等聚众焚掠,一方绎骚。希得指授方略,不五旬平之。
寻召为秘书少监兼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入对,言君子小人邪正之辩,且曰:“君子犯颜敢谏,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为国计,非为身计也。小人自植朋党,挤排正人,甘言佞语,一切顺陛下之意,遂取陛下官爵,此乃为身计,非为国计也。 ”
护江陵有功,召为户部侍郎。帝曰:“姚希得才望可为阃帅。”诏增沿海舟师,希得为之广募水军,造战舰,蓄粮食。去官,库馀羡悉以代民输。召为工部尚书兼侍读,入侍经筵。景定五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会星变,上疏引咎,乞解机务。请致仕,诏不许,力请,以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依旧潼川郡公致仕。咸淳五年,卒。遗表闻,帝辍朝,赠少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一》)
注:①待次:旧时指官吏授职后,依次按照资历补缺。泛指候补者。
②史嵩之:南宋大臣。史料认为史嵩之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希望能建功立业,为了达到目标,他可以使尽手段,这也是他遭人唾弃的一个重要原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蜀有兵难,军需调度不扰而集 扰:干扰,遇到困难。
B.以厚民生 厚:增加,添补。
C.临川富室有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 竟:竟然
D.去官,库馀羡悉以代民输 羡:剩余的
2、下列句子中,能表现出姚希得直言敢谏的一项是( )
①希得绥强扶弱,声闻著闻 ②岂在崇大宫宇,庄严设像 哉
③祸根犹伏而未去,不几于安其危乎 ④临川富室有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
⑤小人自植朋党,挤排正人,甘言佞语,一切顺陛下之意 ⑥姚希得才望可为阃帅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希得十六岁时考取进士,被授予小官。而在顺利解决了蜀地征兵困难后被调任为嘉定府司理参军。又因治理蒲江县出了名气,经官员游似审核后调至行在都进奏院,委以他职。
B.满朝官员庆贺皇帝排斥权奸、招揽名德之际,姚希得却进言说,朝廷仍潜伏着祸根,不该在犹有危险的情况下而感到自满,皇帝听后也表态不任用史嵩之。
C.姚希得严格执行役法,给向官吏行贿的临川富绅定了罪;治乱有法,先后平定了冒充“崔太尉”的强盗、聚众焚掠的刘老龙等。
D.姚希得无论身处何处为官,都尽心尽力履行职责。在任兵部尚书后,正赶上彗星变化,于是上书请求辞职,并极力请求退休,最终以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依旧潼川郡公之位离任回家。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得以为外观形状,似若清明之朝;内察脉息,有类危亡之证。
(2)君子犯颜敢谏,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为国计,非为身计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弱冠,从东平李谦游,笃于问学。至元中,历仕力兰溪主簿,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伯启以无左验①,未之信。俄得真盗,尉以是黜。累迁常州路推官,豪民黄甲,恃财杀人,赂佃客诬伏,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迁河南省都事、台州路治中,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交荐,擢拜西台御史,改都事。关陕自许衡倡道学,教多士。伯启请建祠立学,以表其绩,朝议是之。泾阳民诬其尹不法,伯启核实,抵民罪。四川廉访佥事阔阔木以苛刻闻,伯启纠黜之。
延祜元年,升内台都事,迁刑部侍郎。宛平尹盗官钱,丞相铁木迭儿欲并诛守者,伯启执不可,杖遣之。八番②帅擅杀,起边衅,朝廷已用帅代之矣,命伯启往诘其事。次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大同宣慰使法忽鲁丁,扑运岭北粮,岁数万石,肆为欺罔,累赃巨万。朝廷遣使督征,前后受赂,皆反为之游言。最后伯启往,其人已死,喻其子弟曰:“负官钱,虽死必征。与其纳赂于人,曷若偿之于官。第条汝父所赂之教,官为征之。”诸受赂者皆惧,而潜归赂于其子,为钞五音余万缗。出为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
英宗立,召拜山北廉访使,时敕建西山佛宇甚亟,御史观音保等以岁饥请缓之,近臣激怒上听,遂诛言者。伯启曰:“主上聪明睿断,是不可以不诤。”乃劾台臣缄默,使昭代有杀谏臣之名,帝为之悚听。俄拜集贤学士、御史台侍御史。有诏同刊定《大元通制》,伯启言:“五刑者,刑异五等,今黥杖徒役于千里之外,百无一生还者,是一人身备五刑,非五刑各底③于人也,法当改易。”丞相是之,会伯启除浙西廉访使,不果行。
泰定初,引年北归,优游乡社,砀人贤之,表所居为曹公里。至顺四年二月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元史曹伯启传》,有删改)
【注】①左验,证人。②八番:元代对居住于今贵州省贵阳、惠水一带少数民族的总称,元苗族部名。③底,到。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 徇:巡行示众
B.命伯启往诘其事 诘:追查
C.治尚宽简,民甚安之 尚:尚且
D.第条汝父所赂之数 第:只要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曹伯启公平断案的一组是( )
①俄得真盗,尉以是黜 ②伯启执不可,杖遣之
③阔阔木以苛刻闻,伯启纠黜之 ④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
⑤伯启核实,抵民罪 ⑥治尚宽简,民甚安之
A.①②⑥ B.②③⑤ C. ②④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番帅擅自杀人,引起边境事端。朝廷命曹伯启前往处理,为了大局,曹伯启只奏请惩办前帅擅杀之罪,百姓得以安宁。
B.土豪黄甲,倚仗自己有钱杀了人,却诬陷自己的佃户,让佃户屈服认罪。曹伯启审得实情,定土豪杀人罪。
C.御史观音保等因请求缓建西山庙宇而被杀,为此曹伯启弹劾台臣不及时劝阻,致使皇 上蒙受了杀谏臣的坏名声。
D.皇上诏令曹伯启参与修订《大元通制》,曹伯启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议,只是由于曹伯启调任浙西廉访使,他的建议未能实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启以无左验,未之信。俄得真盗,尉以是黜。
(2)丞相是之,会伯启除浙西廉访使,不果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汪应轸,字子宿。少有志操。正德十四年诏将南巡。应轸抗言:“自下诏以来,臣民旁皇,莫有固志。临清以南,率弃业罢市,逃窜山谷。苟不即收成命,恐变生不测。昔谷永谏汉成帝,谓:‘陛下厌高美之尊号,好匹夫之卑字。数离深宫,挺身晨夜,与群小相逐。典门户奉宿卫者,执干戈而守空宫’。其言切中于今。夫谷永,谐谀之臣;成帝,庸暗之主。永言而成帝容之。岂以陛下圣明,不能俯纳直谏哉?”疏入,留中。继复偕修撰舒芬等连章以请。跪阙门,受杖几毙。
教习竣,拟授给事中。有旨补外,遂出为泗州知州。土瘠民惰,不知农桑。应轸劝之耕,买桑植之。募江南女工,教以蚕缫织作。由是民足衣食。帝方南征,中使驿骚道路。应轸率壮夫百余人列水次,舟至,即挽之出境。车驾驻南京,命州进美妇善歌吹者数十人。应轸言:“州子女荒陋,无以应敕旨。臣向募有桑妇,请纳之宫中,传受蚕事。”事遂寝。
世宗践阼,召为户科给事中。山东矿盗起,流入畿辅、河南境。应轸奏言:“弭盗与御寇不同。御寇之法,驱之境外而已。若弭盗而纵使出境,是嫁祸于邻国也。凡一方有警,不行扑灭,致延蔓他境者,俱宜重论。”报可。在科岁余,所上凡三十余疏,咸切时弊。以便养,乞改南,遂调南京户科。张璁、桂萼在南京,方议追尊献皇帝。雅知应轸名,欲倚以自助。应轸与议不合,即奏请遵礼经、崇正统,以安人心,不报。嘉靖三年春,出为江西佥事。居二年,具疏引疾,不俟命而归,病卒。
(选自《明史汪应轸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弭盗与御寇不同 弭:安抚。
B.欲倚以自助 自助:协助自己。
C.应轸与议不合 合:一致。
D.教习竣,拟授给事中 竣:完成,完毕。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汪应轸以民生为重的一组是( )
①苟不即收成命,恐变生不测
②夫谷永,谐谀之臣
③继复偕修撰舒芬等连章以请
④土瘠民惰,不知农桑
⑤募江南女工,教以蚕缫织作
⑥即奏请遵礼经、崇正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应轸敢于直言进谏。他曾以古代贼臣昏君的故事当面劝止皇帝南巡,但因讽喻失当,招引圣怒,继而被罚跪宫门,遭受杖责几乎丧命。
B.汪应轸担任地方官能造福当地百姓。出任泗州知州时,针对土地贫瘠、百姓懒情、不懂农桑的具体民情,采取买桑劝农、募工教织的措施,使得泗州百姓丰衣足食。
C.汪应轸为了维护百姓利益不惜违抗皇命。他曾断然拒绝皇帝的旨意,还用请蚕妇入宫的话提醒皇帝要以百姓利益为重。
D.汪应轸能够认清当时社会弊端。他要求地方官严惩盗贼的主张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他在户科一年多,一共呈上三十多道疏章,都切中时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应轸言:“州子女荒陋,无以应敕旨。臣向募有桑妇,请纳之宫中,传受蚕事。”事遂寝。
(2)凡一方有警,不行扑灭,致延蔓他境者,俱宜重论。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邦V,字唏稷,吉州吉水人。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同舍欲隳其守,拉之出,托言故旧家,实娼馆也。邦V初不疑,酒数行,娼女出,邦V愕然,疾趋还舍,解其衣冠焚之,流涕自责。博通古今,以舍选登进士第,遭时多艰,每以节义自许。历婺源尉,蕲、庐、建康三郡教授,改秩知溧阳县。会叛卒周德据府城,杀官吏。邦V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曰:“尔悉里中豪杰,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不惟宥尔罪,当上功畀爵。”明即请行,邦V饮之卮酒,使自去。越翼日,讨平之。
建炎三年,金人至江上。高宗如浙西,留右仆射杜充为御营使,驻扎建康,命韩世忠、王燮诸将悉听充节制。充性酷而无谋,士心不附。渡冈沙,充遣陈淬等及金人战于马家渡。自辰至未,战数合,胜负未决。燮拥兵弗救,淬被擒,燮兵遁,充率麾下数千人降。金人济江,鼓行逼城。时李槐以户部尚书董军饷,陈邦光以显谟阁直学士守建康,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金帅完颜宗弼既入城,槐、邦光率官属迎拜,惟邦V不屈膝,以血大书衣裾曰:“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宗弼不能屈。翼日,遣入说邦V,许以旧官。邦V以首触柱础流血,曰:“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翼日,宗弼等与槐、邦光宴堂上,立邦V于庭,邦V叱槐、邦光曰:“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有刘团练者,以幅纸书“死活”二字示邦V曰:“若无多云,欲死趣书‘死’字。”邦V奋笔书“死”字,金人相顾动色,然未敢害也。已而宗弼再引邦V,邦V不胜愤,遥望大骂曰:“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汝万段,安得污我!”宗弼大怒,杀之,剖取其心,年四十四。事闻,赠直秘阁,赐田三顷,官为敛葬,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官其四子。
(节选自《宋史杨邦V传》,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舍欲隳其守 隳:毁坏。
B.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 徒:徒党,同一类人。
C.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 逆:叛逆。
D.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 假:给予帮助。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杨邦义节义品性的一组是( )
①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 ②邦V饮之卮酒,使自去
③惟邦V不屈膝 ④立邦V于庭
⑤邦V奋笔书“死“字 ⑥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邦V在郡里求学时,被同学托言是到故友家而被骗到娼馆,酒行了几遍后才知道真相,先是惊愕,后马上快步回到宿舍,脱下衣服帽子烧掉,痛哭流涕深深自责。
B.杨郭V做溧阳知县时,为对付占府城杀官吏的叛卒周德而对犯人赵明恩威并施,在杨邦V赦罪报功封爵的许诺下,赵明第二天就主动请缨,几天时间,就平定了叛乱。
C.宋朝将领在金兵面前或逃或败或降,使得金兵渡过长江直逼建康城;宋朝大臣们也屈膝迎拜金帅完颜宗弼;而杨邦V却在衣襟上写下血书,表达誓死效忠大宋的决心。
D.宗弼软硬兼施,又用许诺恢复杨邦V原有的官职来诱降他,杨邦V不为所动,抱定必死的决心,即使如此,金人也不敢加害他,后来他又怒骂宗弼,才被杀死并剖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邦V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
(2)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
篇10: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如下: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与君离别意,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答案 (1)言笑晏晏 (2)同是宦游人 (3)吾未见其明也 (4)茕茕孑立 (5)而后人哀之 (6)心远地自偏
二、语言文字运用(13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
在一个以征服和改造大自然为主流价值观的背景下,在日益喧嚣浮燥的年代里,要想在理想与现实间铺上一条回乡的路,那就只有去追寻丰________(yú)生命律动的大地风物,去探求给养内在情性的源头。甲乙在他的最新散文集《鲜花地》中就做了这样的追寻与探索。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
答:答案 (1)腴 (2)“燥”改为“躁”
解析 (1)题是根据拼音写汉字,联系前后的字进行推敲,错误率会大大降低。应填“腴”字。(2)题要对成语的含义有正确的理解,“燥”指缺少水分,“躁”指不冷静,根据词语及句子意思,应是“浮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1)当一方将权力赋予另一方时,必须建立一种机制来________权力接受方能够按照权力授予方的意志行使权力,对其决策和行动负责,这种机制就是问责。
(2)模式引进________包括名称和节目模式,还包括节目制作流程的每一个细节,这就“强迫”中国电视制作从各个环节弥补不足,从作坊式走向工业化流水线。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永恒的时间和空间相比,人不过是________,我只是中国这个大家庭里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但我愿做有价值的那一个。
A.保障 不只 九牛一毛
B.确保 不止 九牛一毛
C.确保 不只 沧海一粟
D.保障 不止 沧海一粟
答案 C
解析 确保:确实地保持或保证。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1)句不存在“受侵犯和破坏”这层意思,应选“确保”。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表递进。根据(2)句的“还”,应选用“不只”。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3)句侧重说人的渺小,应用“沧海一粟”。
4.下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
①大漆,是漆树树皮中分泌的汁液,又名生漆、土漆、国漆,有“漆中之王”的美誉。②中国漆树产量大,质量佳,在远古时期便已使用大漆、认识大漆,并用大漆制作器物。③目前中国发现的现存年代最久的漆器,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________
修改:答案 ② “使用大漆”与“认识大漆”位置互换。
解析 通过分析,在②句中,“使用大漆、认识大漆”语序不当,不符合认知规律,应是先认识后使用,二者应该互换位置。
5.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7分)
在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的非洲草食区,游客总能看到。遗憾的是,园方昨天传出坏消息:有一只雄性,而它的“爱人”,另一只雌性。
究竟是谁害了它们?园方兽医为雄性,赫然发现它的胃中囤积着重达4公斤的塑料垃圾袋!虽然垃圾袋上的字体已模糊,但依稀能辨出是各种食品的包装袋。
据园方介绍,鹿属于反刍动物,误食塑料包装袋后,法把这些异物反刍到口中吐出,也无法将它从胃肠中排出,日积月累,,而垃圾袋也无法排出体外,最终被堵死。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答:(2)请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答案 (1)厦门一野生动物园中黇鹿因误食塑料垃圾丧命。
(2)要点:这一事件反映了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在景区游玩时,随手扔垃圾,可能会给野生动物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为此,我们应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从身边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具体略。
解析 在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时候,我们需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几个方面对新闻进行分析,然后对其进行整合概括。在谈自己的看法时,可先对新闻事件进行评析,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再指出正确的做法。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2014·龙岩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
杨平
①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
②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③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
④“千城一面”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成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
⑤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于城市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⑥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的挑战。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⑦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
⑧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市精神,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市文化。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社会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新命题。
⑨所谓城市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如此,城市才可宜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才可和谐,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才可扎根,经济发展才可能借此获得自己的文化面孔。
(选自12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大推动了中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引起了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关注和讨论。
B.涵养城市文化,以往是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现在是市场力量为主力军;但将来,社会力量将后来居上,成为主体。
C.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面临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考验,但只要认真应对,就可能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良好影响和积极作用。
D.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呈多样化,既可以是能看见的美丽建筑,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既可以是传统遗存的物品,也可以是未来创造出的文化产业。
答案 B
解析 “现在是市场力量为主力军;但将来,社会力量将后来居上,成为主体”错,原文为:“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
7.“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具体指什么?(3分)
答:答案 (1)当今城市缺乏有品质的生活。(2)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形成各种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3)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
解析 首先要找出设题句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由此句向前搜索,找到与之相照应的内容,即文章第④段,最后对用分号隔开的第④段第三句话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提出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这一问题。(3分)
答:答案 (1)过去和当今的城镇化建设缺乏历史和文化建设,城市缺乏有品质的生活。(2)城市有了文化,才能赋予居民幸福生活。(3)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体现了城市的价值和精神。
解析 从全文的角度考虑,逐段阅读,分析其与文化命题的关系,凡涉及文化命题的存在问题、意义、实质等的内容都可作为答案要素。如第④段是文化命题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第⑤段是文化命题与人们幸福生活的关系,第⑨段是文化命题的实质,筛选其中相关的语句,整合答案即可。
篇11:高考模拟语文试题甘肃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甘肃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州司临门,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2)引以为流觞曲水,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____________,山岳潜形。(范仲淹(《岳阳楼记》)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6)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答案 (1)急于星火 (2)列坐其次 (3)日星隐耀
(4)略无慕艳意 (5)山气日夕佳 (6)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琴赞成女子剪发的文章在周报上刊登后,许倩如也发表了相同主张的文章;作为开路先锋,两人一起去剪了头发。(《家》)
B.吴荪甫、赵伯韬在“干茧”事件上明争暗斗,李玉亭出面替吴说情,没想到赵却精明地发现自己掐住了吴的要害。(《子夜》)
C.畸形儿伽西莫多被人遗弃,激起了克洛德的悲悯之心;克洛德也想为自己的弟弟行善积德,就收养了伽西莫多。(《巴黎圣母院》)
D.和姐夫争吵之后,涅赫柳多夫在车站候车室向姐姐表达了对姐夫的歉意,并表示将让姐姐的孩子继承他的财产。(《复活》)
E.克罗旭自告奋勇,要替葛朗台去巴黎清理查理父亲的债务,但要葛朗台出路费。一番讨价还价后,葛朗台答应了。(《欧也妮·葛朗台》)
答案 AE
解析 A项琴因母亲的反对并没有剪发。E项没有“讨价还价”,葛朗台也没有答应。
3.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水郡太守)马遵正欲起兵,忽一人自外而入曰:“太守中诸葛亮之计矣!”众视之,乃天水郡人也,姓姜名维,字伯约。……孔明惊问曰:“此是何人,识吾玄机?”
“诸葛亮之计”是什么?此后孔明是如何使姜维归降的?请简述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两个冤家”(宝黛二人)因何事而“闹”?他们是怎么“闹”的?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第( )题:答案 (1)第一问:骗太守马遵出城,乘虚夺取天水。
第二问:(情节要点)①佯攻翼城(姜维母亲所住之城),逼姜维去保翼城;②传递姜维降蜀的假消息,派人假扮姜维攻城;③魏军认为他已降蜀叛国,姜维走投无路,只好投降。
(2)第一问:黛玉以“好姻缘”奚落宝玉。
第二问:(情节要点)①宝玉赌气摔玉;②黛玉大哭大吐,剪断穿玉的穗子;③薛蟠生日,二人都不去看戏。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4.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君子贞①而不谅②。”(《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君子不亮③,恶乎执④?”(《孟子·告子下》)
注 ①贞:大信。②谅:诚信,此处指小信。③亮:同“谅”,诚信。④执:有操守。
(1)请概括孔子和孟子主张的共同点。(2分)
答:(2)孔子和孟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答案 (1)君子要有诚信。
(2)①孔子把诚信分为大信和小信,主张君子在原则上要讲求大信,而不要拘泥于小信。②孟子则把诚信视为君子的底线,不可违背,认为君子不讲诚信,就谈不上有操守。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讲大信,却不讲小信。”
②孟子说:“君子不讲诚信,如何能有操守?”
行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因为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有时候我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尼龙雨衣出现后,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房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尽管它们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没有了木质的湿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也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白蛇传》那样缠绵悱恻的故事。(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
A.“我”现在依稀能看到油纸伞的影子,是在梦境里,是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
B.江南的雨使独具慧心的匠人产生创造的灵感,油纸伞应运而生,沿袭千年而不绝。
C.追忆小时候在乡下用过的油纸伞,作者印象深刻的是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文中对于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是虚实结合的写法,说明家里的这把伞在“我”的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E.文章最后把油纸伞和自动伞、折叠伞作对比,是为了说明即使现代各式各样的伞更精细更美好,但油纸伞所承载的古典情怀和诗意却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答案 BD
解析 B项“沿袭千年而不绝”说法不准确,油纸伞行将消逝。D项“虚实结合的写法”说法有误,应属于虚写。
6.文中第三段提到《雨巷》和《白蛇传》有什么作用?(4分)
答:答案 ①把油纸伞和经典文学作品相联系,说明了它的历史悠久,是爱情的信物。②丰富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加了诗意和浪漫色彩,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油纸伞出现在经典文学作品里,说明其历史悠久;二是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诗意和浪漫色彩,使文章更富有文化内涵。
7.结合文本,探究油纸伞物语的丰富内涵,并简要分析。(6分)
答:答案 ①由于江南多烟雨,江南人的雅致和悠闲,才有了油纸伞的诞生,并使之成为一种地域文化。
②油纸伞的轻巧典雅,表现了丁香姑娘的秀美,演绎了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故事。油纸伞由此充满文学的诗意和古典情怀。
③油纸伞在普通家庭具有实用价值和亲情的味道,又是吉祥的象征。
解析 本题要求就油纸伞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例如,油纸伞是地域文化的体现,油纸伞是诗意和古典情怀的载体,油纸伞是吉祥的象征等。作答时一般是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或举例,或分析,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1已发表(教师中心稿)(精选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