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心理辅导:如何应付焦虑引起的失眠

时间:2022-12-17 00:33:29 作者:便签上的猫印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便签上的猫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高考心理辅导:如何应付焦虑引起的失眠,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高考心理辅导:如何应付焦虑引起的失眠,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高考心理辅导:如何应付焦虑引起的失眠

案例:失眠的女生

的暑假,我参加了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在一些中学做讲座和调查。我记得,每当我自我介绍说是北大心理系的,就会被很多高三学生热切地围住:

“你们学心理学的能治失眠吗?”一个师妹迫不及待地问,“我都快被折腾死了。”

她这样问的时候,立刻得到周围很多同学的附和之声。这是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问题。

“你失眠有多久了?”我问她。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开始,到现在快一年了。”

“每天都失眠吗?”

“那倒不是……时好时坏吧——主要是考试的时候,越重要的考试,情况就越严重!有时候晚上10点就上床睡了,凌晨1点还睡不着!”

“睡不着的话,一般都会想什么呢?”

“什么都不想啊,就想赶快睡着,赶快睡着。对了,还会回忆学过的各种帮助睡眠的方法,不过都没什么用……”

“是吗?都试过什么办法啊?”

“那就多了,书上的,网上的,基本上所有办法我都试过,”她如数家珍地掰着手指,“睡前喝牛奶啊、慢跑啊、按摩啊、听音乐啊、调节呼吸啊,包括数数什么的我都试过了,还喝过一些保健饮品……”

“这么多方法,全都试过啊?”我禁不住笑了。

“嗯,”她恳切地点点头,又重复道,“不过都没什么用。”

“既然都没有用,那你凭什么觉得,我就能给你与众不同的方法呢?”我问她。

她有些愕然地抓抓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我理解你的心情,”我对她说,“就要高考了,谁遇到这样的问题,都会拼命地想抓一根救命稻草,不管是什么都要去试试的。”

她点点头。

“不过你想想,”我说,“如果真的有什么秘方可以治失眠,而且效果很好的话,那肯定早就是众口相传,你也不至于等到现在了,对吧?”

她皱着眉头想了一下,同意我这个说法。

“如果没有办法的话,”她脸上充满了失望,“那我这辈子都摆脱不了了……”

“摆脱失眠的困扰吗?”我笑笑,“谁告诉你摆脱不了?”

概说:焦虑的因果循环

其实这是一个文字游戏:“治失眠”和“摆脱失眠的困扰”,听上去好像是一个意思,在我看来是有分别的:前者意味着消除一个现象,而后者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先进入本文的主题——焦虑感。

焦虑,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指对某些事情的担心。这个师妹的情况就是典型的焦虑——她对失眠的担心明明白白地写在了脸上。

我们来思考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症状(失眠)和焦虑(担心),究竟哪一个是原因,哪一个是结果?

似乎很明显的:担心是因为失眠而引起,那么症状是因,焦虑是果。

但是——我要提醒的是——会不会还有另一层关系?过度的担心回过头来,反而加剧了失眠?使得焦虑反而变成了症状的原因?

——正是担心本身,才使得她的失眠如此严重!

我们来看整个过程:最开始,有一次考试之前她睡不着,她担心这是失眠。于是下一次她格外留意,希望上次只是一个偶然。她躺在床上,紧闭双眼,不敢稍动,满怀紧张地等待结果——很不幸,失眠再度降临了。她害怕了,她开始留心各种克服失眠的技巧,每尝试一种新的办法之前,她都会充满期待,同时心里又隐约地不安,怕万一这种办法也解决不了,那更加证明了自己症状严重。可是,事实似乎正一步一步地向着她最不愿意的方向发展……她每天都很苦恼,失眠变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大麻烦!

是因为她体质特异吗?那么你也可以试试。想象你躺在床上,满腹心事。这个万籁俱静的深夜,你感到所有人都已经沉沉睡去,只有你还在辗转反侧——你甚至还不敢辗转反侧,你只能一动不动地“僵硬着”,你越来越着急……

你说你什么都没想,其实你满脑子都在想:“千万什么都别想啊,千万什么都别想啊,我要赶快睡着,我要赶快睡着,我怎么还不睡着……”

试试吧,你默念着这种话去入睡,你也会失眠。

篇2:高三学子心理辅导:如何应付焦虑引起的失眠

作者:北京大学 李松蔚

案例:失眠的女生

20的暑假,我参加了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在一些中学做讲座和调查。我记得,每当我自我介绍说是北大心理系的,就会被很多高三学生热切地围住:

“你们学心理学的能治失眠吗?”一个师妹迫不及待地问,“我都快被折腾死了。”

她这样问的时候,立刻得到周围很多同学的附和之声。这是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问题。

“你失眠有多久了?”我问她。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开始,到现在快一年了。”

“每天都失眠吗?”

“那倒不是……时好时坏吧——主要是考试的时候,越重要的考试,情况就越严重!有时候晚上10点就上床睡了,凌晨1点还睡不着!”

“睡不着的话,一般都会想什么呢?”

“什么都不想啊,就想赶快睡着,赶快睡着。对了,还会回忆学过的各种帮助睡眠的方法,不过都没什么用……”

“是吗?都试过什么办法啊?”

“那就多了,书上的,网上的,基本上所有办法我都试过,”她如数家珍地掰着手指,“睡前喝牛奶啊、慢跑啊、按摩啊、听音乐啊、调节呼吸啊,包括数数什么的我都试过了,还喝过一些保健饮品……”

“这么多方法,全都试过啊?”我禁不住笑了。

“嗯,”她恳切地点点头,又重复道,“不过都没什么用。”

“既然都没有用,那你凭什么觉得,我就能给你与众不同的方法呢?”我问她。

她有些愕然地抓抓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我理解你的心情,”我对她说,“就要高考了,谁遇到这样的问题,都会拼命地想抓一根救命稻草,不管是什么都要去试试的。”

她点点头。

“不过你想想,”我说,“如果真的有什么秘方可以治失眠,而且效果很好的话,那肯定早就是众口相传,你也不至于等到现在了,对吧?”

她皱着眉头想了一下,同意我这个说法。

“如果没有办法的话,”她脸上充满了失望,“那我这辈子都摆脱不了了……”

“摆脱失眠的困扰吗?”我笑笑,“谁告诉你摆脱不了?”

概说:焦虑的因果循环

其实这是一个文字游戏:“治失眠”和“摆脱失眠的困扰”,听上去好像是一个意思,在我看来是有分别的:前者意味着消除一个现象,而后者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先进入本文的主题——焦虑感。

焦虑,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指对某些事情的担心。这个师妹的情况就是典型的焦虑——她对失眠的担心明明白白地写在了脸上。

我们来思考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症状(失眠)和焦虑(担心),究竟哪一个是原因,哪一个是结果?

似乎很明显的:担心是因为失眠而引起,那么症状是因,焦虑是果。

但是——我要提醒的是——会不会还有另一层关系?过度的担心回过头来,反而加剧了失眠?使得焦虑反而变成了症状的原因?

——正是担心本身,才使得她的失眠如此严重!

我们来看整个过程:最开始,有一次考试之前她睡不着,她担心这是失眠。于是下一次她格外留意,希望上次只是一个偶然。她躺在床上,紧闭双眼,不敢稍动,满怀紧张地等待结果——很不幸,失眠再度降临了。她害怕了,她开始留心各种克服失眠的技巧,每尝试一种新的办法之前,她都会充满期待,同时心里又隐约地不安,怕万一这种办法也解决不了,那更加证明了自己症状严重。可是,事实似乎正一步一步地向着她最不愿意的方向发展……她每天都很苦恼,失眠变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大麻烦!

是因为她体质特异吗?那么你也可以试试。想象你躺在床上,满腹心事。这个万籁俱静的深夜,你感到所有人都已经沉沉睡去,只有你还在辗转反侧——你甚至还不敢辗转反侧,你只能一动不动地“僵硬着”,你越来越着急……

你说你什么都没想,其实你满脑子都在想:“千万什么都别想啊,千万什么都别想啊,我要赶快睡着,我要赶快睡着,我怎么还不睡着……”

试试吧,你默念着这种话去入睡,你也会失眠。

现象:各种各样的焦虑

焦虑正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普遍的困惑。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个焦虑主要来自高考压力。这话容易让人以为只有考场上的紧张才叫焦虑。其实不是的。和失眠相类似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现象,它们背后都可以有同一种解释。

——有学生抱怨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爱走神。他每节课都会很努力地去控制自己的思维,但经常在不经意间就恍惚了;

——有学生做作业的效率特别低,他为此常常反思和责备自己,时不时地和周围的同学比较进度,然后更加自怨自艾;

——有学生说他明明知道考试时遇到不会做的题要先跳过,并且保持轻松,可是他就是会控制不住地感到紧张;

——甚至有学生诉苦说,每逢重要的考试,他就会感冒,做起题来头昏脑胀,就好像注定了一样,他觉得自己“死定了”。

篇3:高三学子心理辅导:如何应付焦虑引起的失眠

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问题,这里不再列举。我们看这些问题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学生在描述它们的时候,往往都是这样一个句式:

“现在我‘总是’怎么样,我知道这样很不好,于是我很‘担心’,于是我就试图去‘控制’自己不要这样,但我又‘控制’不住……结果我就更‘担心’……”

看出点门道了吗?——“正是担心本身,才使得症状如此严重”。

——担心自己上课走神,试图控制自己不要走神,每分每秒监督自己不要走神,又哪里还有注意力去听课?蓦然惊觉,发现自己已经走神了;

——担心自己学习效率低,不断留意同桌的进度,全副心思都花在着急和责备自己上,又哪里还有工夫去做题?效率自然就更低下了;

——遇到不会的题,谁的心情都难免受点影响。可是有人却希望自己保持绝对的轻松,绝对的“不许紧张,不许想这道题”,结果反而造成了心理的紧张;

——每到考试前就惴惴不安,担心自己会不会感冒。持续地提心吊胆,导致免疫力下降,患病的风险自然大了。而稍微的一点不适,也会被自我暗示成病魔缠身。

思考:焦虑的背后

我们已经对焦虑有了一些了解。我们发现,高焦虑的人似乎都有这样的特点:他们坚持追求完美;追求对自己最严格精确的控制;哪怕是一丁点超出控制的事,都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担心,觉得这事“糟糕透了”。

其实这不是什么缺点。相反,具备这个特点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焦虑的学生通常成绩都比较好——不过作为代价,他们的生活就会增添许多无谓的担忧。

无谓的担忧啊——其实考试之前感到紧张,几个钟头睡不着觉是多么正常的事,谁都避免不了,科学研究也已经证实,少睡几个钟头根本不会对人有什么影响;上课走神也是多么正常的事,谁又能够连着四十五分钟完全不分散注意力呀;作业写得慢一点,那又有什么办法?何必去反复追问和比较,导致浪费更多的时间;考试的时候紧张更是难免的——我问北大的同学,几乎每个人都曾在考试的时候体验过紧张,他们都遇到过不会做的题,他们的心情也会很受影响,这都是人之常情,关键是——何必要为这种影响过分担心?

还有感冒,感冒又怎么样?很大不了吗?就算考试的时候感冒,难道这就死定了?

这篇文章的题目,用了一个成语,叫“南辕北辙”。

这是因为,焦虑原本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结果却让心情变得更坏。焦虑是想要阻止某件事情发生,可是结果往往却促成了它的加剧。

建议:放松需要勇气

到了该给点建议的时候了。

目前主流的观点,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学生,都重视心理对于成绩的作用。我们越来越盼望能够掌握一种毫无瑕疵的心理状态。“实力占七分,剩下三分看心态”,这个说法正在被日益接受。我认为这话并没有错,但是它的可操作性究竟如何?怎么才能控制自己的心态?说话的人,是否能提供一个完全可行的技巧?

如果谁可以拍着胸脯说,我教大家一个技巧,它准保管用,那太好了。但是,从来没人打这个包票——那对于学生而言,“实力占七分,剩下三分看心态”,岂不就是在暗示:有30%的东西是虚无缥缈的?是不可保证的?是非常重要但我们不知道如何掌握的?

焦虑感就是这么产生的:越是不可控制,越是四处求医问药,心急如焚;越是收效甚微,越是觉得问题深重,亟待解决。

其实,我们为什么不能真正地放松呢?

假如我们认识到,有些事情就是不可控制的,那我们何必非要去控制它?

试图把心态纳入自己的控制,往往隐含这样一种“不自信”的心理:我害怕,我不能确证自己的优秀,不能确证自己一定能在选拔中脱颖而出。我感到变数太多了,我必须尽可能地控制住所有的因素,特别是自己的心态。

殊不知心态是天下最不受控制的东西,你越想控制它,它越跟你捣乱——正所谓南辕北辙。

“那么你想说什么呢?”有学生不解地问我,“假如我失眠,你的意思是让我听之任之,根本不去着急?”

——是啊,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着急也没用,甚至是反作用。那么与其把它当成大大的折磨,让心情变得更糟,倒不如把它不当一回事,也许反而就没事了。

为什么不相信那70%的实力,已经足以成就你的优秀?那是你可以掌握的。剩下不可控的东西,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放下它。

我爱读武侠小说,最喜欢《神雕侠侣》里的杨过,虽然断了一只手臂,却自信决不输于天下任何肢体完好之人。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高手气魄。相比之下,缺一点睡眠又算什么呢?假如我睡不着,那我就不睡,披衣坐起,继续读书做题。要用这样一个句式:就算……仍然……

就算我比所有人少睡三个钟头,我仍然不比你们差!

就算我上课走了神,我仍然能想办法弄懂刚才错过的内容!

就算我比别人慢一点,我仍然能完成所有的任务!

就算我心态不比别人好,我仍然能考出最棒的成绩!

——为什么一定要解决问题?假如根本就不去担心,哪里又会出什么问题?

——如果焦虑的车轮从来就不曾滚动,又怎么会有南辕北辙?

大家也许都明白那个文字游戏了:“治失眠”意味着焦虑——寻求一种方法,完全斩除不良现象的存在;而“摆脱失眠的困扰”则意味着放松——你失眠爱存在不存在,无所谓,我不在乎。就算存在,我也可以把你当作无物,你根本构不成对我的威胁。

就好像《美丽心灵》的纳什,在故事最后他的幻觉依然没有消除,但他已经可以淡然处之。很多人觉得这结局是一个缺憾,而我却觉得它意味深长——天地间的大勇莫过于此。

篇4:浅析高考心理焦虑

据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介绍,考生考前出现情绪波动是正常的,尤其是一些尖子生,面对老师、家长以及考生自己的高期望值,难免会感到紧张与压力。关键是不能就此产生消极心理暗示。紧张可以提高效率,需要防止的是过度紧张。因此,考生应考不仅要有知识储备,同样需要阳光心理。

如何保持阳光心理?专家介绍,首先要重视培养自信心。具体办法为:走路抬头挺胸,步伐稍快;面带微笑;多看强科等。其次要学会排除不良情绪影响。遇到挫折或不开心的事不要压抑自己,及时倾诉、宣泄;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听音乐等自己喜欢的事进行注意力转移。同时,考生及家长的目标要适当,期望要合理。如果期望值过高又没有把握,自然会产生紧张和挫败感;反之,倒可能收获意外惊喜。

高考让家长也跟着紧张

随着高考的临近,紧张、焦虑的气氛开始出现在学生身上。一场高考,无论是老师、学生、家长都忙得不可开交。高考带来的焦虑、紧张气氛也对家庭造成了冲击,很多家庭在高考前都被一股紧张的气氛笼罩着,家庭关系也陷入紧张。

王女士的儿子上高三,因为过度的考前焦虑,让家庭气氛都很“紧张”。前段时间,学校组织了一次考试,孩子数学考得不太好,“拿到试卷后,我发现很多都是他粗心造成的,就提醒他要注意,不然高考再犯这样的错多可惜。可是孩子一听到我说这个话,立刻和我吵了一架,还赌气不吃饭。”说到这里,王女士显得很委屈,“我提醒他,是不想他以后再吃粗心的亏,难道这也有错吗?”

面对高考,不光是儿子紧张,王女士紧张的情绪也很严重。“特别是最近,高考越来越近了。我最近几乎天天失眠,想到儿子每天的饮食、情绪、休息,我心里就不安,要是落榜了,我在单位同事面前多丢脸啊。”不光紧张,王女士的心情也很烦躁。

最让王女士震惊的是,前几天,他的儿子竟然自己在卧室的门上安了一把锁,只要自己进屋,就把房门锁起来。“也不知道他一个人在房间里有没有好好学习,我敲门他也不开门,真是急死人了。”王女士焦虑地说。

心理专家分析,王女士这样的表现,就是典型的“考前焦虑症”。家长的心理压力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一是对孩子的考试没把握,但又不敢问,心情非常紧张;二是担心孩子考不上好学校,自己在亲友面前没面子;三是怕自己照顾不好孩子,孩子考试期间会生病,这类家长中女性占了70%以上。

孩子高考,父母的担心是正常的,对孩子备考的关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父母若是对孩子过度的关注,不但会对孩子的复习造成干扰,同时也会导致自己的紧张、焦虑症状。

考生备考过程中,父母的过度关心往往会给考生带来很大的压力,父母的紧张情绪也很容易传给孩子,对孩子的复习备考是十分不利的。对父母来说,保持一颗平常心,适度地关注孩子的备考,这样对孩子才是有好处的。家长在孩子备考过程中要做的是如何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帮助孩子减轻压力,而不是关注孩子如何复习。

篇5:浅析高考心理焦虑

高考应试心理焦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高考即将来临,学生制定的目标过高,知道难以实现而产生紧张心理;其次,学习方法不当,没有掌握好所学知识而焦虑;再次,家长和社会过高的期望,以及自己过分追求完善,使身心压力过大,产生紧张、忧虑和恐惧等情绪,从而导致学习焦虑。

心理焦虑会使学生无法安心学习,学习效率大打折扣,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给学生“减负”,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对学生高考前的学习焦虑问题,家长和社会应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对高考前产生的心理紧张和焦虑,应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宣泄。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特定的困难情境,如布置一些高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难题”,让他们经历一番磨难,自己找到应对方法,以提高挫折的承受力,增强自信心。

学校要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当今学生思想活跃,进取心强,但他们的期望往往不符合社会实际。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他们的目标一旦失落,就可能产生心理偏差。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个别指导,对学生多关心、多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考试观,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让他们认识到应该在正确期望自己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设计。学校可以多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才能使学生心理平衡,保持心态健康。

焦虑案例咨询

图图(化名),女,来做心理咨询时读高二。用她自己的话说,总感觉有很多东西没学会。遇到综合性的试题不知道怎样应用课本知识。最让她头疼的是,总觉得大脑不好使了,很多知识记不住好不容易记住了,过几天又忘了。总是检验自己学会没学会,学习效率很低很低的。她就觉得我怎么学都学不进去,很累。总想出去玩儿,又不敢玩儿。她想玩时,爸爸妈妈也就带她玩,但是一玩呢,她又觉得我这样做是不对的,别人都在学习我怎么能玩呢?所以玩也没玩好,也怕出去玩了。到后来,也学不进去,也不敢玩儿,既害怕玩儿,又害怕学。她怎么都过不好,所以就觉得,生活是很累的,学习是很累的。她想放弃学习,但是呢又不甘心。

这个时候她既焦虑又抑郁,烦躁不安,动不动就发脾气,发作起来摔课本砸东西,晚上睡眠,睡不着觉。到医院去治疗,心理医生说这是精神分裂症的边缘状态,赶紧住院。妈妈就想,这怎么是精神分裂症的边缘状态呢?妈妈不敢认同这个,那不行,决定去看看心理咨询师去,她又来来回回换了好几个心理咨询师。但心理咨询师都说,这个问题太严重了,我们做不了,都给他推走了。

最终来到我们这里的时候,她妈妈首先就跟我说,韩老师你先看看我家姑娘是不是双相情感障碍,是不是精神分裂症?我跟孩子沟通了20分钟,然后跟妈妈说,我跟你保证孩子绝对不是精神分裂症。孩子就是情绪问题,她就是内心冲突的问题。孩子具体是怎么回事儿,我说我跟她做完一两次心理咨询之后,我再给您做一个具体的分析。请您现在先不要着急,孩子肯定不是精分,也不是边缘性精分状态,差得远着呢。

孩子来做心理咨询之前,跑这个地方看,跑那个地方看,已经一个多月没去学校了。学校里老师都跟她说,要不就办个休学吧。孩子又不愿意休学。她妈妈说,这个孩子以前是一个很活泼开朗的女孩儿,自从孩子上中学后就开始变,变得越来越内向,而且沉默寡言。每天回到家就是学习,所以我们看到都很心疼。想让她出去玩会儿,她不出去。我们做父母的都能感觉到她是强迫自己学习,根本没效率。还不如出去放松下,但是我们说多了呢,她表现的很烦很烦,跟我们发火,我们给她请了家教在家学习,但是还是没效果。

象图图这样的情形在初高中学生中很常见。学生学习成绩好,后来就不愿意去学校,想学学不进去,学习效率极其低下。情绪也很糟糕,易激惹,在家很容易发脾气;有的呢,就是情绪非常的低落,甚至是把自己关闭起来,跟外界隔绝,不见人。像这种情况,甚至在大学生考研的时候,我们时常也会接到这样的电话,也会有这样的案例出现。一般在升学考试前后,越是临近,这个问题就越严重。

原因在哪儿呢?

分析如下:

一、中国的教育升学考评机制以分数为绝对第一优势。家长和校方管理者都盯着孩子的成绩说事。

二、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不知道如何化解。

三、考试前对自己有高期望,有过强烈的和同学对比的心。

四、功利教育。

经过心理咨询调整,化解了以上阻碍孩子成长的原因,孩子那些焦虑、抑郁、失眠等外在的症状很快都消除了,孩子也回到了学校继续学习。这个案例是我和代老师共同做的,现在很多严重的学生案例,都是我们俩共同做的。我早期调整孩子的心理问题、学习的心态,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把这些问题调整到差不多的时候,由代老师来带着他们继续调整学习的心态和学习的方法,去把这个调整的心态去内化,去运行,然后带着她把学习给带起来。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化解了,心胸和视野开阔了,综合素质提升了,也学会了怎么样更好地处理现实中的学习,孩子自然变得开朗阳光自信。

高考焦虑,为什么

学生心理辅导范文

专家谈高考:“高考焦虑”

挫折心理辅导课件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大学生焦虑心理分析及防治对策

小学三年级心理辅导案例

教师团体心理辅导总结

高中班主任心理辅导工作计划

焦虑心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高考心理辅导:如何应付焦虑引起的失眠(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考心理辅导:如何应付焦虑引起的失眠,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