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空间水平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12-25 03:34:51 作者:棉花十三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棉花十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社会保障空间水平的实证研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社会保障空间水平的实证研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社会保障空间水平的实证研究

社会保障空间水平的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灰色系统控制理论,建立社会保障结构空间水平评价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和保障水平进行空间层面的评价分析,以期实现主观向客观、定型向定量的转变,为保障制度及政策的.制定者提供科学、直观的决策思路与方法.

作 者:段婕 林伟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西安,710072 刊 名:统计与决策  PKU CSSCI英文刊名:STATISTICS AND DECISION 年,卷(期):2007 “”(6) 分类号:O212 关键词:社会保障   结构   评价   模型  

篇2: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实证研究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实证研究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U型关系的曲线,基于1994~黑龙江省环境质量和人均GDP的数据,利用工业废水、废气、固体排放物等变量与人均GDP拟合方程检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试图解释它们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作 者:李骥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经济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7 “”(20) 分类号:X5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  

篇3: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论文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很多高校都成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所.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矫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其正常的成长成才。与此同时,和大学生最密切相关的一个特殊教师群体――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引起了高校各相关部门的重视。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和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广泛的教育者。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影响到高校局面的长期稳定。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

1.研究对象

选择安徽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扬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六所高校共114名高校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共l15份.收回115份.有效问卷l14份。在l14名高校辅导员中,男辅导员69人,占总人数的60.5%女辅导员45人.占总人数的39.5%;年龄在20―29岁之间的辅导员94人.占总人数的82.5%,30一39岁的有10人,40―49岁的3人,50岁及50岁以上有7人。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采用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六所高校的辅导员在同一时间段分别集中测试,并及时收回问卷。问卷回收之后主要采用SPSSl1.0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了检验。

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一90是目前国内使用比较多的症状自评量表。量表的最初编制者是LR.nerogatis,量表原名叫HopkinsSymptomChecklist(1974),1983年我国一些心理学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形成现在的SCL-90。此量表适用于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心理健康受测者,量表一共有90道项目.完成时间一般在l2―25分钟。此量表内部一致性与重测信度均高,每个维度都超过77。

量表中隐含着l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10个因子。在评分规则方面,SCL一90采用5级评分制。用此量表是为了评价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卫生状况。该量表主要用于评定一个人是否具有某种心理问题及严重程度如何。它是目前我国筛查群体心理卫生状况最常用的量表之一。

3.研究结果

对六所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辅导员的年龄是高校各职业或专业中年龄最低的;多数辅导员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智能品质。善于正确处理学生问题,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现职工作;在需要层次上,多数高校辅导员能以教育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他们的社会期望值比较合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也较为合理,大多数辅导员能够自尊、自立、自强、自信,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但同时也应看到,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比较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略好于全国常模。本次测试中SCL_9O量表中的前9个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其中躯体化和人际关系敏感两项因子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说明高校辅导员在身体素质和人际关系方面明显好于一般人群:其他7项因子分略为小于全国常模。但数据差异较小,P值均大于0.O5,无显著意义,不能说明他们之间有区别。具体见表l:

(2)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高校教师比较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普通高校教师。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到底如何呢?近年来,对高校普通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比较常见。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普通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不如一般人群。以田淑梅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一文中的数据为例,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较,统计分析得出的数据显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普通的高校教师。高校辅导员的SCL一90中的9个因子分有8项明显低于普通高校教师,差异非常明显,只有敌对这一项P值大于0.05,无显著心理学意义。具体数据对比见表2:

4.具体分析

据以上数据分析,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很好的。近些年来,无论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还是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都显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但本测试结果却显示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全国常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这样几点。

(1)与高校辅导员的年龄结构有关

本次测试中的高校辅导员绝大部分是2o__29岁的年轻人.参加本次调查的高校辅导员有114名.其中20--29岁的就有94人,占总人数的82.5%。他们基本都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工作时间比较短,一般都在四年以下。在本调查中,工作时间在四年及四年以下的`高校辅导员有101人.占到了总人数的88.6%。其中大部分辅导员还没有结婚,调查中有71.9%的高校辅导员未婚,而没有子女的高校辅导员比例更高,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93.0%。而正是由于年轻且单身。这些辅导员的生活负担比较轻,只要管理好自己就可以了。同时,由于年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相对较小。比如职称评定、家庭负担、经济压力等方面。另外,由于这些高校辅导员比较年轻,他们的体力和精力都比较充沛。因而心理上也自尊、自信。

(2)与高校辅导员选聘机制有关

高校辅导员的选留、聘用通常是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形式,一般是由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专家、学者、学校有关领导、学生工作部门、基层用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的考核班子,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对他们进行考核选拔的。任用的辅导员在政治方面有硬性规定,必须是中共党员,否则将不予考虑。

高校辅导员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是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共教育部党组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选拔政治素质和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群众工作的教师或高年级党员学生担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除了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之外,对任用的辅导员的学习成绩要求一般在中等偏上,有的甚至达到保送研究生的成绩。另外。由于高校辅导员做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一些特殊能力,比如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高校辅导员一般都担任过学生骨干。他们通常比较自信。驾驭工作和处理各方面问题的能力比较强,综合素质较好.心理素质也比较优良。

3)与高校辅导员的个性特征有关

高校辅导员的人格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大学生们对辅导员的人格修养有着很高的期望,比如平易近人、没有偏见、关心同学、言行一致、开朗活泼等。其实,在大学生眼中,辅导员扮演着众多的角色,有时是家长的代言人,有时是领导者.有时又像大哥哥大姐姐,这些身份决定了辅导员在人格上应该是健全的、高尚的。

有了健康、成熟的人格,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便得到了最高的体现。同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一样,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必须具有同自已职业相适应的心理条件,但与众不同的是.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鉴于这一特殊性.辅导员就应具备一些特质:个人身心是否健康,教育智能、育人艺术是否充实,能否愉快地学习,与学生、家长和同事的关系是否良好等,这些都是考察辅导员的主要标志如果具备这些特质,将大大有利于育人任务的完成,也有助于辅导员自己价值的实现。测试结果显示,绝大部分高校辅导员的人格是健全的、高尚的,而这些人格特质又反过来影响他们自己,调节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外在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行动。良好的人格有利于提高辅导员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和水平。保证辅导员本人的心理活动在较高水平上健康运转,调整辅导员的自觉行为,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形象,提高自身素质。

篇4:浅议实证会计研究

请欣赏:《浅议实证会计研究》

武艳辉

会计理论是在人们长期会计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辨证思维活动所形成的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它来自于实践,又指导会计实践。按照研究方法分,会计理论可以分为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也即传统会计理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会计研究的主要流派,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均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历史步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实证会计理论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因为一系列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规范会计理论所赖以存在的某些假定条件实际上并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实证会计理论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到了80年代中期,它已经成为美国会计学界研究的主流。目前,实证会计学研究日趋国际化,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一些重要会计学术刊物,也以实证会计为主。实证会计传入中国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起步虽晚,但在我国一大批学者的努力之下,实证会计研究已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那么究竟什么是实证会计,它的研究过程是怎样的,以及从辨证的角度看, 它有哪些不足, 这些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

篇5:浅议实证会计研究

规范的实证方法研究的一般程序如下:

一、提炼具体问题,

确立研究课题

如前所述,因为实证会计研究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经验现象,因此,实证会计研究的课题大量存在于客观的经济活动与经济现象中。比如影响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时间、内容、方式等的因素;影响资本市场中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因素;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因素;公司信息披露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与变更,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以及对其相关利益人(管理人员、股东、债权人、职工等)的影响等。这些形形色色的问题往往表现为一个立体网络体系,变量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然而条件、能力的局限使我们对他们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集中精力抓住主要矛盾、提炼问题、确立切合实际的命题,就成为首要的步骤。

二、根据定性理论,提出假设条件

面对具体的会计命题,寻找有关的定性理论作为依托,是实证会计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根据理论做出合乎逻辑的预测,以便对其加以检验,这种预测就称为假设。比如在研究上市公司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这一命题时,就可以依据代理理论,在认定股东与经理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研究者所感兴趣的,并欲加以检验的假设。

三、设置指标变量,构造理论模型

变量的选择,关键在于能否正确把握所研究的会计命题的内涵。一定要考虑到所选变量与待研究命题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还要注意到选择的变量不是越多越好。一个经济模型,如果把一些主要变量漏掉肯定会影响模型的应用效果,但如果鸡毛蒜皮一起进模型也未必就好。引入的变量太多,就有可能选择一些与问题无关的变量,还可能由于一些变量的相关性太强,所反映的信息有较严重的重叠而出现共线性问题。确定了指标变量之后,就可以选择统计方法,构造理论模型了。理想的模型应能较具体的描述出一定条件下经济运行的状况,明确表示出各种主要变量同时发生作用时的相互关系。还需要指出的是,变量的确定和模型的构造一般并不能一次就完全确定,通常要经过反复试算,最终找到最合适的变量与模型。不过,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这已经变得不太困难了。

四、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检验假设

实证的分析和研究是建立在正确处理指标变量的样本统计数据基础之上的。在收集数据时,应特别注意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和数据的统计口径问题。在数据的整理过程中,必要时要把一些变量数据进行折算,有时还需要剔除个别特别大或特别小的极端值。最后,对这些数据进行以数理统计方法为主的分析,通过得出的结果来检验假设,并做出接受或拒绝该假设的判断。

五、分析研究结果,明确所得结论的现实意义

研究人员应将研究结果反馈到作为该项研究的基础的理论体系中去,说明假设的证实或否定对现有理论的意义,指出现有理论的正确性或者重建和修正的必要性,并提出实际的思路和做法。单纯的实证研究的结果如果不与实际联系起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此,应该将实证研究的结果作为证据,着重说明研究结果的实际政策意义,包括对会计准则制定者、公司管理人员、工会、投资者、信贷者及政府等的意义,依次达到解释或预测会计实务的目的。

正视实证会计的缺陷

尽管实证会计在其方法论与研究过程中有着规范会计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它是否就可以完全取代规范性的会计研究呢?当然不是。实证会计亦有其自身的缺陷。目前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对实证会计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实证会计研究中大量采用统计学方法,而以概率论为基础的统计学假定事情发生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反映在数据抽样、假设检验、推断总体时均会发生误差。这种缺陷是实证会计本身所无法避免的。而且,到目前为止,实证会计研究中所建立的模型都是线性的,但错综复杂的会计现象能否可以只用几个具有线性相关的变量来解释,甚至各个变量之间是否为线性的关系,研究者并不清楚。

二、实证会计研究的是社会现象,它比纯粹的自然现象要复杂地多。而且由于实证会计理论将其焦点集中在人的行为上而不是会计个体的行为或计量方面(瓦茨和齐默尔曼就十分强调不同个体,如股东、管理人员等,在会计选择中的行为),因此,有人批评道,与其说实证会计理论是一种会计理论,还不如将其说成是一种会计的社会学。

三、实证会计研究并非像其拥护者所标榜的那样客观,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它也偏向与赞同特定价值。研究课题、方法和假设的选择均会受到研究者价值判断与偏好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研究者会自觉不自觉的为证实自己的假设而带感情倾向的挑选样本。对这一点,瓦茨和齐默尔曼也承认:“研究人员在建立会计理论的过程中必然带有主观随意性。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理论模式的建立都会受到研究人员自身的价值观的影响。”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水平实证分析

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研究

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若干思考论文

我国外语实证研究工具层面问题分析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国债发行与个人金融产品发售情况实证研究

物流系统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实证分析

2022社会保障调查报告

社会保障扶贫年度工作总结

吉林省信息化水平测评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社会保障空间水平的实证研究(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社会保障空间水平的实证研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