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蛋小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客怀何应龙阅读答案 翻译 鉴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客怀何应龙阅读答案 翻译 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何应龙客怀译的鉴赏
何应龙客怀译的鉴赏
客怀何应龙阅读答案 翻译 鉴赏,这是南宋著名诗人何应龙所创作的一首诗,抒发了作者异乡客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怀。
原文:
客怀
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 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 雁声远过夕阳楼。
客怀字词解释:
1.不宜秋:不适合秋天
2.故人:亲人
3.无字道:毫无信息
客怀翻译:暂无
客怀阅读答案:
试题:
1.诗的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
1.雁声远过夕阳楼”:那一声声雁叫,徒增诗人的失望,只那一声声雁叫,也早让人心欲碎了。“远”字极妙,诗人盼“字”到来,雁却远远地飞过,颇有无情之叹,此刻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目送鸿雁消失在夕阳的光里时的失望和颓然默坐的神情。
诗人并不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写因秋而来的悲愁,而是缓缓写来,轻轻落笔,让愁思如“密雨斜侵”,欲罢不能,以现愁思之深。抒发了异乡客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怀。
客怀创作背景:暂无
客怀赏析:
首句“ 客怀处处不宜秋”,漂泊不定、天涯羁旅的情怀是脆弱的,常常经不起一片秋叶的飘落。
“处处”虽有到处之意,却又深刻地道出了游子极易悲秋的情怀。
“不宜秋”是惆怅之语。之所以“不宜秋”,是因为“秋到梧桐动客愁”,秋风时至,梧叶翻飞,秋雨梧桐的萧瑟景象触动了游子的悲秋。
“梧桐更兼细雨”“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凄苦场面,怎不令人备感寂寞、空虚、无聊和无奈。在孤单寂寞的秋日里,能有亲人的一言半语,或许也宽慰孤独的灵魂,然而却又“故人无字到”,“无字到”便更加重了孤独,无疑是愁上加愁了。
这与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有相近之处。“ 雁声远过夕阳楼”那一声声雁叫,徒增诗人的.失望,只那一声声雁叫,也早让人心欲碎了。“远”字极妙,诗人盼“字”到来,雁却远远地过,颇有无情之叹,此刻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目送鸿雁消失在夕阳的光里时的失望和颓然默坐的神情。
诗人并不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写因秋而来的悲愁,而是缓缓写来,轻轻落笔,让愁思如“密雨斜侵”,欲罢不能,以现愁思之深。
本诗抒发了异乡客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怀。
个人资料:
何应龙,字子翔,号橘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泰进士,曾知汉州,与陈允平有交(《西麓诗稿·别何橘潭》诗)。著作已佚,仅《南宋六十家小集》中存《橘潭诗稿》一卷。一生官运颇顺,其文以诗见长。
篇2:《客怀》阅读题及答案
《客怀》阅读题及答案
客怀
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 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 雁声远过夕阳楼。
1、诗歌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5分)
2、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2分)写了 “声”和“夕阳”,夕阳下的楼景为视觉,雁声为听觉,,雁声为动。 夕阳下的.楼为静。大雁已飞过洒满夕阳的高楼而渐渐远去,唯有即将消失的雁声尚在耳畔回响,描写了一幅辽远却又寂寥的图景。(2分)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客思乡怀人的愁苦心情。(1分)(其他手法合理,亦可得分)
2、“愁”字。(1分)诗歌内容情感句句围绕“愁”字 展开,(1分)首句写诗人客居他乡,处处秋景引发游子的悲秋情怀;(1分)第二句写梧桐落叶的景象触动了异乡客寂寞、孤独的悲秋情思;(1分)第三句写诗人急盼见到亲人朋友的片语只言,结果却“无字到“,杳无音迅,便是更添愁苦;(1分)最后一句写传书的鸿雁飞去,消失在酒满夕阳的高楼之外,只余雁声回荡耳际,更是愁上加愁。(1分)。
大意
旅客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不适宜秋天的,因为秋天到了,梧桐落叶让旅客更加愁苦。想念故人却没有书信到来,鸿雁声声,远在夕阳所在处的楼外。
简析
本诗抒发了异乡客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怀。
篇3:欧阳修《秋怀》阅读答案+翻译
欧阳修《秋怀》阅读答案+翻译
这首诗《秋怀》既抒发了作者欧阳修热爱生活,也抒发欧阳修感叹国事的复杂情感。那么关于欧阳修的秋怀阅读答案以及翻译是怎样呢?
秋怀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1)词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3分)
(2)本词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众将热议功名与自己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作了鲜明对比,(1分)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1分),表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1分)。(手法 1分。作用2分)
(2)①诸将在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②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即使是象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对人事(盛衰)无常的感慨。
③词人举杯劝酒,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词人兴致勃发,插花于头,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豁达乐观)。
译文
这节令风物有哪一点使人不称心?可不知怎的,我面对这满眼秋色,却禁不住黯然神伤。
西风猎猎,市上的酒旗迎风招展;细雨濛濛,到处有金色的菊花怒放。
想到国事家事,愁得我双鬓灰白;白白地耗费朝廷俸禄,我心中感到羞耻难当。
什么时候能满足我的愿望——挽着鹿车,回到颍东,耕田植桑。
注释
⑴秋怀:秋日的思绪情怀。
⑵节物:节令风物。
⑶酒旗: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与招揽生意的锦旗。
⑷包羞:对所做事感到耻辱不安。
⑸鹿车:用人力推挽的小车。《风俗通义》说因其窄小,仅载得下一鹿,故名。
⑹颍东:指颍州(今安徽阜阳)。欧阳修在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乐西湖之胜,将卜居,不久内迁。翌年,约梅圣俞买田于颍。
篇4:龙说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龙说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原文】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gǔ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y ) !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 云从龙。 既曰:龙,云从之矣。
《龙说》课外练习
1、理解句子中文言虚词的含义。①云固弗灵于龙也(于: )
②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是: )(乎: )
③云亦是灵怪矣哉(亦: )
④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若: )(则: )
2、理解句子中文言实词的含义。
①云固弗灵于龙也(灵: )
②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薄: )(伏: )(感: )(神: )
③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神: )
④水下土,汩陵谷(水: )(汩: )
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②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4、用简洁语言概括三段的写作中心。
一段:
二段:
三段: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中分别打上 或 。
A.第一段末尾句 云亦是灵怪矣哉! 表达的是感叹语气;第三段末尾句 云从之矣 表达的是陈述语气。( )
B.第二段末尾句 信不可欤! 表达的是反问语气;第三段开头的 异哉! 表达的是感叹语气。( )
C.如果给本文找一个中心句,可以定格为: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 )
D.学习本文,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条件并不会从天而降,而要靠个人去自己创造。( )
《龙说》课外练习参考答案
1.①比 ②这种;于、在 ③也 ④至于;就是
2.①动词,显灵(有灵异) ②靠近;遮盖;感应;产生神妙 ③使 神妙 ④降雨滋润;水奔流的样子
3.①失去它所凭借依靠的东西,真正不行呢! ②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东西却是它自己创造出来的。
4.一段:龙凭借云能变化无穷。二段:龙失去云则毫无神异。三段:云的有无全靠龙自己创造。
5、A B (提示: 信不可欤 表达的是感叹语气)C D
【注释】①龙说:选自《杂说》,为其首篇,题目为编者加。
②嘘:喷吐。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
③固:本来、当然。
④伏:遮蔽。
⑤感通 撼 ,震撼
⑥神变化:语出《管子 水地篇》 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蠋(zhuo,二声),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⑦水: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⑧汩:淹没。
⑩信:确实、的确。
⑨无以:没有可以用来。
【翻译】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 云跟随着龙。 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篇5:何应龙《见梅》和宸濠翠妃《梅花》阅读答案
何应龙《见梅》和宸濠翠妃《梅花》阅读答案
见梅 【宋】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梅花 【明】宸濠翠妃
锈针刺破纸糊窗,引透寒梅一线香。
蝼蚁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片上东墙。
题目:
1、两首诗都吟咏梅花,但描摹的手法、抒发的感情各有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了梅花的芳香,你认为目的是否一样?请分析。
参考答案:
1.第一首:正面描写了梅花的`生长环境、风姿、芳香,最后借梅言志,倾述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展的情怀,流露出欲争春而不得的悲凉之情。
第二首:侧面描写,通过刺破窗纸、引透梅香、隔窗春梅、蝼蚁拖花,写出梅花盛开得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第一首:写梅花的芳香,目的是表现梅花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的精神,以此象征自己高尚的品德和才华。
第二首:写梅花芳香,目的是表现梅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篇6:《何荣祖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何荣祖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何荣祖,字继先,其先太原人。何氏世业吏,荣祖尤所习通,遂以吏累迁中书省掾,擢御史台都事。始折节读书,日记数千言。阿合马方用事,置总库于其 家,以收四方之利,号曰和市。监察御史范方等斥其非,论甚力。阿合马知荣祖主其谋,奏为左右司都事以隶己。未几,御史台除治书侍御史,升侍御史,又出为山 东按察使,而阿合马莫逞其志矣。
有帖木剌思者,以贪墨为佥事李唐卿所劾。帖木剌思计无所出,适济南有上变告者,唐卿察其妄,取讼牒焚之。帖木剌思乃摭取为辞,告唐卿纵反者,逮系数 十人。狱久不决,诏荣祖与左丞郝祯、参政耿仁杰鞫之。荣祖得其情,欲抵告者罪。祯、仁杰议以失口乱言之诬坐之,荣祖不可。俄迁河南按察使,二执政竟以失口 乱言杖其人,而株连者俱得释,唐卿之诬遂白。平凉府言有南人二十余辈叛归江南,安西行省欲上闻,会荣祖来为参政,止之曰:“何必上闻朝廷,此辈去者皆人奴耳,今闻江南平,遁往求其家,移文召捕之可也。”已而逃者俱获,果人奴也,治以本罪,而付其主。时桑哥专权,亟于理算钱谷,人受其害。荣祖数请罢之,帝不从,屡恳请不已,乃稍缓之。而 畿内民苦尤甚,荣祖每以为辞。同僚曰:“上既为免诸路,惟未及在京,可少止勿言也。”荣祖执愈坚,至于忤旨不少屈,竟不署其牍。未逾月,而害民之弊皆闻, 帝乃思荣祖言,召问所宜。荣祖奉旨定《大德律令》,书成已久,至是乃得请于上,诏元老大臣聚听之。未及颁行,适子秘书少监惠没,遂归广平,卒,年七十九。 赠光禄大夫、大司徒、柱国,追封赵国公,谥文宪。
(节选自《元史·何荣祖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折节读书 折节:虚心
B.未几,御史台除治书侍御史 未几:不久
C.以贪墨为佥事李唐卿所劾 贪墨:贪污
D.取讼牒焚之 讼牒:诉状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B.“株连”是古代的一种连坐刑罚,一旦被株连,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死罪扩展成了九代人的死罪。
C.“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D.“谥”即“谥号”,多指古代君主、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而给予的称号,多含善意评价。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荣祖勇于和谋私利者做斗争。阿合马当权,设置和市,收四方之利,何荣祖主使监察御史范方等人极力斥责其罪行。
B.何荣祖为官清明。李唐卿被人诬告,何荣祖查明实情,据理力争,最终为李唐卿昭雪,并使诬告的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C.何荣祖有见识。有南人叛逃,安西行省要上奏皇帝,何荣祖阻止,认为这不过是奴隶叛逃,不必小题大做,最终果然如此。
D.何荣祖心系百姓。桑哥专权时,理算谷钱,百姓深受其害,畿内之民尤其困苦。何荣祖执意抗争,不惜冒犯皇帝。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何必上闻朝廷,此辈去者皆人奴耳,今闻江南平,遁往求其家,移文召捕之可也。
(2)荣祖数请罢之,帝不从,屡恳请不已,乃稍缓之。
参考答案
4.A.(折节:改变志趣行为。)
5.B.(“株连”虽是连坐的一种,但是并不是意味着“族”是灭九代人,“九”只是虚指的数字。)
6.B.(“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错,“以失口乱言杖其人”并非何荣祖的本意。)
7.(1)何必上报朝廷,这些逃跑的都是家奴罢了,现在他们听说江南平定了,逃回去找他们的家,发文书逮捕就行了。(上闻、去、求、移文“皆人奴耳”判断句各1分)
(2)何荣祖屡次请求免征,皇上不听从,何荣祖屡次恳求不止,朝廷才稍微放缓征收。(数、罢之、屡、已、乃各1分)
参考译文;
何荣祖,字继先,他的祖先是太原人。何氏世代做小吏,何荣祖尤其精通吏事,于是从小吏逐步升任中书省掾,被提拔为御史台都事。何荣祖开始改变志向, 每天记几千字。阿合马正掌权,在自己家中设总库,来收聚天下钱财,称作“和市”。监察御史范方等人指责他的罪行,议论得很厉害。阿合马得知何荣祖是这事的 主谋,上奏皇上使左右司都事都归自己管。不久,御史台任命治书侍御史,何荣祖升任侍御史,又出京做山东按察使,而阿合马的意愿不能实现了。
有个叫帖木刺思的,因为贪污被佥事李唐卿弹劾。帖木刺思没有办法,恰逢济南有呈上地方叛乱的报告,李唐卿察觉报告不实,拿出讼辞烧了。帖木刺思于是 抓住这件事捏造罪名,诬告李唐卿放纵反叛的.人,立刻逮捕了几十个人。案子长时间定不了,朝廷下诏让何荣祖与左丞郝祯、参政耿仁杰审案。何荣祖得知实情,要 判告发人的罪。郝祯、耿仁杰建议以信口胡说的罪名判罪,何荣祖不同意。不久,何荣祖改任河南按察使,郝祯、耿仁杰最终以信口胡说的罪名对那个人行杖刑罪, 而受牵连的人都获释放,李唐卿所受诬告终于得以昭雪。平凉府报告有二十多个南人叛逃回江南,安西行省要报告朝廷,适逢何荣祖来做参政,制止说:“何必上报 朝廷,这些逃跑的都是家奴罢了,现在他们听说江南平定了,逃回去找他们的家,发文书逮捕就行了。”不久逃跑的人全被捕获,果真是家奴,按所犯的罪行判罪并 交还他们的主人。当时桑哥专权,急于理算钱粮,百姓都受他祸害。何荣祖屡次请求免征,皇上不听从,何荣祖屡次恳求不止,朝廷才稍稍放缓征收。但京郊百姓的 苦难尤其严重,何荣祖常把这当说辞,同僚说:“皇上已免征各路钱粮,只是没顾上京城,你可稍微停一下,别再说了。”何荣祖执议更坚定,甚至忤犯圣旨一点不 屈服,最终不肯在文书上签字。不出一个月,祸害百姓的弊端皇上都听说了,皇上才想起何荣祖的建议,召见他并询问该怎么办。何荣祖奉皇上命令修订《大德律 令》,书写成很长时间,到这时才得以请皇帝审定,皇上下诏元老大臣集合来听。还没有等到颁布实行,适逢他儿子秘书少监何惠去世,何荣祖就回到广平,何荣祖 去世时,享年七十九。皇上追赠他为光禄大夫、大司徒、柱国,追封为赵国公,谥号文宪。
篇7:《多言何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多言何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什么样的阅读
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多言何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①,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②,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③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
①蛙黾(méng):蛙。黾,蛙的'一种。②擗:同“敝”,困,疲劳。③时夜:按时在黑夜结束的时候。
【译文】
子禽问老师:“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今晨看到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阅读训练】
1、解释
(1)言 (2)恒 (3)鸣 (4)益
2、翻译
唯其言之时也。
3、选文运用了_____和___说理方法,告诉我们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说话 (2)持久 (3)啼叫 (4)好处
3、举例 对比 说话应切合时机
二: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日夜恒鸣( ) ②然而不听( )
(2)翻译下面句子。
唯其言之时也。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经常,常常。②虽然这样,却。
(2)唯有在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
(3)①说话要说到点子上。②说话要看准时机。
篇8:《张之洞传》翻译鉴赏和阅读答案
《张之洞传》翻译鉴赏和阅读答案
张之洞,字香涛,直隶南皮人。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年十六,举乡试第一。同治二年,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六年,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旋督湖北学政。所取士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之洞以文儒致清要,遇事敢为大言。俄人议归伊犁,与使俄大臣崇厚订新约十八条。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疏上,乃褫崇厚职治罪。之洞耻言和,则阴自图强,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疏请大治水师,岁提专款购兵舰。复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
会海军衙门奏请修京通铁路,台谏争陈铁路之害,请停办。翁同称等请试修边地,便用兵;徐会沣请改修德州济宁路,利漕运。之洞议日:“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今宜自京外卢沟桥起,经河南以达湖北汉口镇。此干路枢纽,中国大利所萃也。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自河以南,则东引淮、吴,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其便利有数端:内处腹地,无虑引敌,利一;原野广漠,坟庐易避,利二;厂盛站多,役夫贾客可舍旧图新,利三;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货辐辏,足裕饷源,利四;近畿有事,淮、楚精兵崇朝可集,利五;太原旺煤铁,运行便则开采必多,利六;海上用兵,漕运无梗,利七。有此七利,分段分年成之。”得旨报可,遂有移楚之命。大冶产铁,江西萍乡产煤,之洞乃奏开炼铁厂汉阳大别山下,资路用,兼设枪炮钢药专厂。由是湖北财赋称饶,土木工作亦日兴矣。
时国威新挫,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之洞言:“废时文,非废五经、四书也,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否则国家重教之旨不显,必致不读经文,背道忘本,非细故也。今宜首场试史论及本朝政法,二场试时务,三场以经义终焉。各随场去留而层递取之,庶少流弊。”
二十八年,充督办商务大臣,再署两江总督。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德宗暨慈禧皇太后相继崩,醇亲王栽沣监国摄政。议立海军,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争之不得。移疾,遂卒,年七十三,朝野震悼。赠太保,谥文襄。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
[注释]井陉、洛口,皆地名,当时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 绝:超过
B.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 廷:朝廷
C.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 声息:音信消息
D.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货辐辏 辐辏:集中
10.全部表现张之洞“遇事敢为大言(独到的见解)”的一项是 ( )
①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 ②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 ③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 ④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 ⑤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 ⑥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之洞致力于国家主权的独立,坚决制止了崇厚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军备防务和文教事业同时并举,谋求国家的强盛。
B.张之洞力主修筑铁路,以运送货物,发展经济。建议修筑一条贯穿南北的枢纽干道,并充分论证了修筑这条铁路的效益及有利条件。
C.张之洞主张科举取士,反对废除“四书”“五经”,认为如果不读经典,必然导致国家教育背离正道,这显示了他思想上的保守。
D.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官数十年,颇有作为,清正廉洁,不治家产,而且保护人才,在名流文士中有良好的口碑。
12.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取土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4分)
(2)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4分)
13.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一段话断句。(5分)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
篇9:《清史稿·何曰愈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何曰愈,字云亹,广东香山人。曰愈少随父宦,读书励志,有幹材。道光初,授四川会理州吏目。土司某桀骜,所部夷人杀汉民,知州檄曰愈往验,以贿乞免,却之。乃率众来劫,不为动,卒成验而还。狱上,大吏廉得直,曰愈由是知名。捐升知县,以习边事,办西藏粮台,三载,还补岳池县。不畏强御,豪右敛戢。练乡团,缮城郭,庀器械。逾数年,滇匪犯岳池,后令赖所遗械以拒贼,时比张孟谈之治晋阳云。调署平山,以母忧去。< /> 咸丰六年,服阕,宁远府野夷出巢焚掠,大吏檄曰愈参建昌镇军事。川西倮夷凡数十支,自雷波、瓘边,滇南二十四塞,频年肆扰。值西昌县告变,曰愈驰至,众大譁,曰:“夷伤吾人。”曰愈曰:“若等平日欺夷如鹿豕,使无所控告,故酿祸。今且少息,吾为若治之。”乃集兵练出不意捣夷巢,夷皆匍匐听约束。汉民屋毁粟罄,夷请以山木供屋材,并贷穀为食。曰愈谕民曰:“此见夷人具有天良,若等毋再生衅。”汉、夷遂相安。曰愈既益悉夷、番之情伪,山川之险隘,拟绥边十二策,格不得上。< /> 未几,滇匪韩登鸾纠众入会理州境,声言与回民寻仇。回民疑汉民召匪,因焚民居。曰愈率一旅往,闻流言奸细伏城内,乃下令毋闭城。三日后,按户搜查,容奸细者从军法。越三日,城内外贼党悉遁。曰愈曰:“吾不闭门、不遽搜者,正开其逃路耳。”众皆服。遣人持榜文谕登鸾,遵示释怨退去。复持谕回民,回民曰:“昔日被水灾,田庐尽没。何公一骑渡水赈我,又为我濬河,至今无水患。戴德未忘,今敢不遵谕!违者诛之。”自是回民亦不扰州境。事定,镇府上其功,会有攘之者,遂不叙。比粤匪犯蜀,曰愈数陈机宜,当事不能用。退居灌县,后归,卒於家。
篇10:《清史稿·何曰愈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吏廉得直,曰愈由是知名 廉:廉洁
B.咸丰六年,服阕 阕:终了
C. 拟绥边十二策,格不得上。 拟:草拟
D.比粤匪犯蜀 比:等到
6.下列各级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乃率众来劫,不为动 ②吾为若治之
B. ①咸丰六年,服阕 ②调署平山,以母忧去。
C.①时比张孟谈之治晋阳云 ②山川之险隘
D. ①乃集兵练出不意捣夷巢 ②乃下令毋闭城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何曰愈善于调和民族矛盾的一级是 (3分)
①乃率众来劫,不为动 ②若等平日欺夷如鹿豕,使无所控告,故酿祸③乃集兵练出不意捣夷巢 ④此见夷人具有天良,若等毋再生衅
⑤遣人持榜文谕登鸾,遵示释怨退去 ⑥比粤匪犯蜀,曰愈数陈机宜
A.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D. 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曰愈升任知县兵器,熟悉边防事务,办理西藏粮台。三年后,他又到岳池县任职,他不惧强横势力,当地豪强大族为此而收敛。
B. 咸丰六年,何曰愈在建昌镇参与军事管理,面对倮夷人的袭扰,他集合士兵直取夷人的驻地,夷人都听众了他的命令。
C. 滇匪韩登鸾率众进入会理州境内,扬言要为回民报仇,回民烧毁了当地汉民的房子。等到何曰愈率人到达之后,才平息此事。
D. 回民曾遭受水灾,田地和房子都被洪水淹没了,何曰愈前去赈灾,又为他们疏通了河道,杜绝了水灾的再次发生。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
(1)知州檄曰愈往验,以贿乞免,却之。(3分)
(2)汉民屋毁粟罄,夷请以山木供屋材,并贷穀为食。(3分)
(3)戴德未忘,今敢不遵谕!违者诛之。(3分)
参考答案:
5.A(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做题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并结合语境来确定实词义项。A句中“廉”,应为“查访”“考察”。)
6.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第一个“为”是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也是介词,给,替。B项第一个“以”是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第二个“以”是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C项第一个“之”是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是助词,可译为“的.”;D项两个“乃”都是副词,可译为“于是”。)
7.B(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再用排除法。①表现何曰愈的勇敢;③表现何曰愈用兵有智谋;⑥是何曰愈向上陈述对付粤匪侵犯的策略。)
8.C(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声音与回民寻仇。回民疑汉民召匪,因焚民居。”可知,韩登鸾要找回民报仇,而不是为回民报仇。)
9.(1)知州发公文命令何曰愈前往验证,(土司)用贿赂来乞求免罪,(何曰愈)拒绝了他。(檄:发公文,1分;补充出适当的主语“土司”“何曰愈”1分;大意1分。)
(2)汉民的房屋被毁了,粮食也没了,夷人请求把山里的木头供给(汉民)用作建造房屋的材料,并借给他们谷物作为食物。(罄:没有了,完了,1分;贷:借,施予,1分;大意1分。)
(3)(我们)感激您的恩德未曾忘记,现在怎么敢不遵从您的命令呢!违抗命令的人将被杀掉。(戴德:感戴恩德,1分;敢不:怎么敢不,1分;大意1分)
篇11:何师俭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何师俭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以纳赀,于康熙六十年选授兵部员外郎。奉职勤恳,常数月不出署。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衔留任,赐人葠、貂皮。师俭以执法卻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侍郎李绂昌言曰:“今部曹不名一钱,才者尤劳瘁,苟得郡,争趋之,况监司耶?”期满,复请留,加按察司副使衔。司疏奏皆出其手,他司事难治者亦时委之。
三年,出为江南驿盐道副使,上召对,勉以操守,复赐人葠、貂皮,许上疏言事。四年,调广东粮驿道副使。岁大祲,师俭以存留米五万石给饷,饬所属缓征。或疑专擅获咎,师俭曰:“请而后行,民已苦箠楚矣!”总督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不相能,以师俭署盐法道,欲引以为助。文乾疑为毓珣党,令买铜,将以赔累困之。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令署按察使,毓珣又疑师俭暱文乾。及文乾卒,劾师俭违禁开矿,侵蚀铜价。逾年,署巡抚傅泰会鞫,事始白。上知其无罪,命往陕西佐治军需。
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至凉州,每集议,指画如素习,总督查郎阿深重之。署凉庄道参政。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饷。两路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餦以待。已而果然。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师俭曰:“在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於途,货弃於地,非军前所宜。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茭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檄虽严,吾自当之。”於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
寻调补西安盐驿道副使。关中旱,诏以湖广米十万石自商州龙驹寨运陕西。师俭董其役,未半,大雨谿涨,骡马少,不足供转输。商於山中无顿积所,水次隘,运艘不齐。师俭以秋穀将登,请止运,民亦不饥。军中马缺,檄取驿马。师俭谓:“置邮传命,如人身血脉,不能一日废。”拒不可,事竟寝。
擢按察使,数平疑狱。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十三年,以目疾乞休。高宗即位,赦诏至,时目已失明,令吏诵案牍,谛听,得邀赦典者,立出之而后上陈。留两月,毕其事始归。后卒於家,陕西祀名宦。
(《清史稿·列传八十七· 何师俭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B.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尧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C.进婀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D.迸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了官卖了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篇、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舾的人或普通百姓。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雍正元年·何师俭被提拔到广西担任右江道佥事。因为他执法公正、拒绝受贿,被他得罪的权贵就诬告他想逃避瘴气,于是他又被滞留在兵部担任员外郎。
B.何师俭调任广东的那年,庄稼歉收,何师俭担心老百姓遭受疾苦,就自作主张把存留的五万石粮拿出来作为应急粮饷,并告诫下属官吏暂缓征收赋税。
C.何师俭在兵部时,就对各个地方的地势要塞、攻打守备的时机和军粮供应的情况很熟悉。到凉州后,他对每次集会讨论的`事情都了如指掌,受到总督的赏识。
D.何师俭晚年时已双日失明,但是仍然勤子政事,有时还让随从官吏把文书的内容读给自己听。在家中去世后,陕匿曾修建祠堂来纪念这位名臣。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2)擢按察使,数平疑狱。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
参考答案
4、B 5、D 6、A
7、(1)第二年,杨文乾入朝拜见皇上,皇上把孔毓珣弹劾他的奏章给他看,奏章中还弹劾了何师俭。杨文乾才知道何师俭不是孔毓珣一伙的人。
(2)何师俭被提拔担任按察使后,多次查清平反疑难案件。有故意强加给别人罪行的官吏,一定按照法律追究制裁,即使是贵族或者贤王的势力亲人也不徇私纵容。
参考译文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通过捐财物在康熙六十年被选任为兵部员外郎。他工作勤恳,经常几个月都不出官府。雍正元年,升职为广西右江道佥事,兵部又奏请让他留任了一年,世宗皇帝使命他升官衔留在兵部作事,并赐给他人参、貂皮。何师俭因为严格执行拒收贿赂,得罪了显要人物,被诬告是因为想逃避广西的瘴气故意留在兵部不走。侍郎李绂说:“如何部里各司官员都不值钱,有才干的人尤其劳累不堪,如果能外任为官,大家都争着去,更何况部里监司呢?”一年期满后,又请求留任,又被加授按察司副使官衔。司里的疏书奏章都出自他手,别的部门有难以处理的事有时也交给他办。
雍正三年,外任为江南驿盐道副使,皇帝召他面见对谈,勉励他保持操行,又赐他人参、貂皮,准他直接上书谈事。雍正四年,调任为广东粮驿道副使。那年广东遭受大灾,何师俭用存留的五万石米粮供作应急粮饷,约束所属官吏暂缓征服税赋。有人担心擅自作主会犯错获罪,何师俭说:“先请示下来再施行,老百姓就要困苦不堪了。”总督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相敌视,因为何师俭任盐法道,都想拉拢何师俭做为自己的助力。杨文乾怀疑何师俭是孔毓珣的同党,就令何师俭买铜,打算让他陷入赔钱的困境。第二年,杨文乾入朝拜见皇帝时,皇帝让他看孔毓珣弹劾他的奏章,弹劾中也涉及了何师俭,才知道何师俭不是阿谀孔毓珣的。(他就推荐)让何师俭担任按察使,孔毓珣又怀疑何师俭亲近杨文乾。等到杨文乾去世,孔毓珣便弹劾何师俭违反禁令开矿,侵扰铜价。第二年,代理巡抚的傅泰会审之后,事情才真情大白。皇上知道何师俭无罪,便命他前往陕西辅佐,管理军需。
何师俭在兵部,熟悉了各边境地区的形势和重点、战与守的分寸、粮饷供应的缓急。到凉州之后,每次开会议事,指点事务就像做习惯了的一样,总督查郎阿很看重他。让他代理凉庄道参政。军队经过凉州,传达下来的公文让他们到肃州领取饷银。两边路途遥远,何师俭就用凉州所存的银两先支付军需,使军队行动不缺粮饷。有一天行军公文过往好几遍,何师俭想到肯定有新军队调动过来,就(提前)支好帐逢等着。不久果然是这样。肃州军队将要行经此地,送来急信要求截住、征用沿途公家和私人的骡马牲畜,地方官和百姓都人心惶惶。何师俭说:“这路上的官员商人都是赶往肃州的,如果官员困在路上,货物丢在途中,都对军队行动不利。进军剿匪还没有定期,不如让他们都先到肃州,放下人员、货物之后再供军队役使?军方得到了人员和货物,也省去了交接押运的麻烦,两方面各得便利。文书说得虽严,我来承担这个责任。”就这样官员商旅都安心了,军事也没有耽误。
不久何师俭补缺调任西安盐驿道副使。关中发生旱灾,进行下令把湖广地区的十万石米粮从商州龙驹寨送往陕西。何师俭主持这次运输,没运过一半,天降大雨,河溪水涨,骡马又少,不足以供应运输所需。商於山里没有积存粮食的地方,水路也不通畅,运输的船也不齐备。何师俭以秋粮收获在即为由,请求停止送粮,百姓也不会挨饿。当时军中缺乏马匹,发文要征用驿站用的马匹。何师俭说:“设置邮政驿站,如同人身体的血脉,一天也不能废掉。”拒绝了征用文书,这事最终就没有实行。
升任按察使之后,多次查清疑难案件。官吏有故意陷害别人的,也必定按法律惩办他们,即使显要权贵亲近之人也不徇私放纵。雍正十三年,何师俭以眼病为由请求退休。高宗登上帝位之后,大赦的诏命下达,当时何师俭已经双目失明,就让吏员将文书读给自己听,遇到赦免名单上有名字的人,立刻就释放了,然后再上报。停留任上两个月,做完了自己的事务才回家。后来何师俭在家中逝世,陕西为他修建祠堂来纪念这位名臣。
★ 孟尝君客我翻译
★ 冯谖客孟尝君翻译
客怀何应龙阅读答案 翻译 鉴赏(精选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