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称员工接连自杀属偶然 专家称文化有缺陷

时间:2023-01-06 03:56:47 作者:牛角扣大王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牛角扣大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华为称员工接连自杀属偶然 专家称文化有缺陷,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华为称员工接连自杀属偶然 专家称文化有缺陷,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华为称员工接连自杀属偶然 专家称文化有缺陷

03月10日 来源:新闻晨报

在短短的十天时间内,两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员工跳楼事件接连发生,两年来,包括3月6日华为深圳员工跳楼在内,华为已经发生6起员工非正常死亡事件。与此同时,网络上针对华为企业文化的批评声早已如潮。

是华为被“妖魔化”了,还是华为的用工制度和企业文化真的存在问题?不少人对此争论不休。

记者曾多次就华为企业文化遭质疑一事与华为方面联系,但华为方面仅谨慎表示之前的员工接连自杀事件只是个案,纯属偶然,与工作压力无关。此外,对于外界关于华为企业文化的种种质疑不作任何评论。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教授则认为,争论之外,华为事件应该引发整个行业内企业文化发展路在何方的集体反思。

10天内两名员工跳楼

3月6日,华为深圳员工张立国从食堂三层跳楼自杀。2月26日,华为成都员工李栋兵从华为研发中心跳楼身亡,后经查是因个人情感问题自杀。两起自杀事件相隔不到10天,这让一向备受关注的华为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两起自杀事件最早的消息来源,都是目击网友在相关论坛的发帖。这些帖子不断被点击、回复以及转发,人们在表达对死者哀思的同时,也反复评论华为的企业文化。

网友“坂田驿站”目击了3月6日华为员工张立国的跳楼经过。他发帖称事发时他正在食堂3楼吃饭,突然听到“砰”的一声闷响,随后就看到跳楼者趴在一楼的一张饭桌上,座椅靠背被身体砸得粉碎,场景惨不忍睹。

华为人力资源部事后就此发布了一篇100多字的通告,证实其深圳中央软件部员工张立国在食堂坠楼,经120送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之中。

华为企业文化引热议

尽管华为在事件的善后处理上尤为低调,但随后在各知名论坛,以及诸多IT行业相关论坛上都出现了关于华为又有员工跳楼的讨论帖。

在众多跟帖网友中,从事IT行业的人占绝大多数,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华为的在职或离职员工。网友们除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外,也纷纷就华为的用工制度及企业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位自称华为离职员工的网友说:“回忆起在华为的日子,那的确不是什么快乐的记忆……因为我在华为的感觉就是窒息,就是感觉自己快活不下去了。这不是说工作量呀、加班呀这样的问题,而是整个工作氛围营造的。”

在众多讨论中,质疑华为企业文化的声音最为“响亮”。不少网友都表示,华为员工的办公桌下大多放着床垫被褥,因为加班太晚的话大多数人都选择在办公室过夜,这就是华为著名的“床垫文化”、“加班文化”。除此之外,华为还奉行“狼性文化”,严厉的绩效考核制度让不少华为员工时刻都感觉到自己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

曾放弃了华为工作机会的樊枫(化名)告诉记者,他拿到华为录用通知后看了一半就决定放弃了,

“我觉得我肯定受不了。上班时间外出,哪怕1分钟都要打报告,通过内部网络申请,要部门总监批准;电脑与外网是隔绝的,没有光驱、没有USB口;完成不了任务就会猛扣钱。”

华为回应态度谨慎

那篇100多字的关于张立国死亡事件的通告,已是华为10天内第二次发布此类通告。记者试图寻找除此通告外,更多的有关华为员工自杀事件的信息,但记者与华为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联系,得到的答复都是除通告外无可奉告。

面对外界关于企业文化的质疑,华为方面的回应显得更是非常谨慎。记者联系到了华为一位行政总裁助理,该助理表示类似事件纯属偶然,与工作压力并无直接联系,除此之外他不便发表任何意见。

专家:华为企业文化存在缺陷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一直都在关注华为员工的非正常死亡事件。“自杀和所受的苦难并不成正比,不能说华为员工承受了比别人多的苦难才选择自杀。”顾晓鸣说,无论自杀者为什么自杀,有一个共同原因是企业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直抒己见,透明、友好的沟通氛围,这跟员工自杀是脱不了干系的。

谈及华为的企业文化,顾晓鸣说华为推崇“床垫文化”、“狼性文化”,在IT业竞争惨烈的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华为也面临着丛林法则,但他们选择的企业文化并不是最好的。”

顾晓鸣说,IT企业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员工脑力资源去激发生产力,但华为采用的模式还是计划经济、小农经济、工业生产的旧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员工缺乏抒发渠道是必然的。“国际上一些走在前列的公司,从开始穿便装上班,到允许员工带宠物上班,以及替员工的水电煤、健身以及孩子上学买单,这也能极大的激发其员工创造力。”

顾晓鸣告诉记者,华为的企业文化存在缺陷。“华为已经成为企业文化转型期的一个典型,或者说成为一个靶子,一有风吹草动就引发巨大关注。”“华为面临的问题,其实是很多企业都存在的,所以华为员工跳楼事件,应该引起大家的反思。”

顾晓鸣说,通过华为事件,类似的企业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企业文化,到底要朝哪个方向发展?在激发员工生产力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更健康、更人文的管理模式。

新闻提示:

,华为员工胡新宇因劳累猝死。

7月18日,年仅26岁的华为员工张锐在深圳梅林某小区楼道内自缢身亡。

208月11日,华为公司长春办事处一名赵姓员工跳楼自杀。

202月26日,华为成都研究所一男性员工跳楼自杀。

篇2:专家称北京地铁涨价说有依据

北京市交通委于上月开展了《北京交通运输业经济统计专项调查》项目,该项目将对地铁、公交等运营主体的成本进行调查。此后便一直有消息猜测,该项调查将为公交地铁调价提供依据。昨日,一则《北京地铁公交明年可能涨价》的消息又一次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针对这一说法,记者上午致电北京市交通委,截至记者发稿时未作出任何回应。市地铁公司方面则表示,其只是运营方,目前没有听到调价的任何情况,而且,票价调整事宜应由发改委和交通委制定。记者上午同时致电市发改委,对此发改委也未作出回应。

据某媒体报道,市交通委方面此前曾向其表示,该专项调查主要是为获取综合反映交通运输发展状况的价值量指标,获取反映北京交通运输经营主体收入、成本等经济运行指标。调查组对地铁收入、成本的调查,会为能否调价提供依据。如要调价,还要对调价方式进行研究,时间会比较长。

据了解,按照调查安排,调查结果将在今年年底完成,今年12月至明年3月,为调查结果的分析阶段,主要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推算、核实、分析和发布。

「各方声音」

北京公共交通价格可能涨价这一说法,引发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边是大多数专家的涨价势在必行,另一边则是网友们的一边倒

“反涨”。

专家:长期票价不合理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毛保华认为,北京实行的公共交通低票价,使得北京公共交通运营处于超负荷水平,影响了运营的安全性与公交形象,也使服务水平和安全性存在隐患。考虑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需求,北京市公共交通票价改革方案应以现实为基础,实行按里程计价的方式;城市轨道交通票制票价的改革,需要考虑地面公交票制票价的相应变化。

网友:民生工程拒绝涨价

微博用户SimonRock表示,公交行业本就不是盈利行业,而是城市基本的出行服务。这种服务本就应该以服务市民为宗旨,运行费用也应该计入城市基本建设维护费用中。区区十几亿亏损与庞大的三公经费支出相比较,根本不算个事。公车少开两天,老百姓公交就能免费坐一年。

微博用户@游云端说,价格高低跟安全有什么关系?票价高,公交就不拥挤了?安全系数就提高了?北京公交价格确实很低,全靠财政补贴,但这些补贴是百姓手中为数不多的实惠,是治理“首堵”的有效途径,是敦促其他省份效仿的无形之鞭。

[专家称北京地铁涨价说有依据]

篇3:超半数人表示曾想过自杀 专家称:属于正常现象

以前,一提到心理问题,很多人连忙退避三舍,唯恐被扣上“精神病”的帽子,而近日《生命时报》联合人民网所做的一项调查却显示,人们现已开始正视心理问题。在参与调查的880人中,七成人觉得自己存在心理问题,半数以上表示偶尔会有自杀想法。

“的确,我国社会上存在心理问题的不在少数。”上海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孙时进告诉记者,“如此多的受访者自觉有心理问题,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敢于面对,这也算一个好现象。”不过,数据显示,我国有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障碍的人大约为1600万,按人口比例推算,有心理问题人群远远不到70%。因此,该调查也显示出另一个问题,即人们将心理问题看得过于严重了,一觉得心里堵、着急上火就是心理有问题。其实,只有出现了不良情绪和症状,如焦虑、抑郁、自卑、孤僻等才是真正有了心理问题。

调查中,最令人瞠目的结果是,有52%的人“偶尔想过自杀”。这个数字看似可怕,但却并非没有根据。此前,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自杀人数占世界自杀人数的1/4,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虽然超过五成人曾有偶尔有自杀的念头,但不必为此恐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深心理师刘宝锋称,这就给人提了个醒,如果自杀的念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就说明内心积压了很多负面情绪,需要及时调整心态了。你首先要找到自我宣泄的正确途径,如找他人沟通,将不快都倾吐出来,必要时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自己解开心结。除此之外,可以尝试着转移注意力,如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从小加强对人的生命教育,也能降低自杀的几率。

那人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在“你为何会有心理问题”一题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人际关系太复杂”,占31.1%;“家庭情感等问题多”,占25.9%。对此,上海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王裕如告诉记者:“社会处在转型期之中,人际与情感关系才是构成心理压力的主体,这比工作压力还要大。”首先,多元化的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人们的角色转换变得更加频繁,为了适应不断变换的关系,人们也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其次,人的流动性增强,聚少离多的现象屡见不鲜,夫妻、恋人的异地关系因此而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调查也显示,现代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焦虑、烦躁、抑郁和强迫几种。

受访专家表示,这一调查不仅体现出现代人对心理问题的重视与日俱增,而且也提醒人们要及时给心理“排雷”。“这是社会转型期必须要经历的阵痛,因此,从微观层面看,个人要努力增强对压力和变化的忍耐力;而从社会这个宏观环境看,有关部门应着力规范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尽可能多地为人们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机会。”王裕如说,这也可以称之为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协同作战,才能帮人们度过心理危机。

篇4:郑州教师状告小学语文书 称有缺陷影响学写作文

中新网郑州1月7日电(记者 门杰丹)郑州教师彭帮怀状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缺陷一案6日下午在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庭审现场,因被告提出异议,法庭宣布延期审理。

10年来不断为教材挑错的彭帮怀,2015年8月再次亮剑,指出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简称苏教版)存在缺陷,达不到国家标准,导致学生学不好作文,遂向法院提交诉状。

4个月后,2016年1月6日下午,案件开庭审理。法庭现场,彭帮怀提交了3份新证据,力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瑕疵:书脊2015年修订本; 修订版三年级下册3篇新增文章;教育部信息公开申请告知书。同时,增加了新的诉讼请求:要求对所购教材退一赔三,责令召回使用范围内的该出版物,并要求判 决被告赔礼道歉。

作为被告之一的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方也当庭提交了两项新证:教育部2014年和2015年关于中小学教材的使用通知。通知中指出,语文教材尚未完成全套教材的编写审定,仍沿用原出版社出版教材。同时,对原告增加的诉讼请求提出异议,提请法庭延期审理。

法庭采纳被告意见,开庭十几分钟便休庭,之后宣布延期审理。

“我9月份申请教育部信息公开,10月份收到了回复,其中明确指出,目前教育部正组织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进行修订审查,教材正在审 查中,各版本教材尚未审定,因此尚无教材修订本审定的有关文件。”彭帮怀说:“收到回复后,我大吃一惊,就是说修改的内容没有经过教育部审定,就让学生使 用!”

彭帮怀介绍说,教材应该先审定,再使用。没有审定的东西就强制大家学习,危害是非常大的,严重违反国家中小学教材管理审定办法。被告拿出的新证据,说是沿用以前的教材,实际上所发行教材与原教材相比,有很多内容进行了修改,是未经审定的修订本。

对此,记者问询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工作人员说明称:教材编写、修订后,审定合格才能给学生使用,这些都有相关文件规定;如果违反规定,出现错误,应该立即整改,向使用教材者发勘误表,消除影响。

《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编写教材事先须经有关教材管理部门核准;完成编写的教材须经教材审定机构审定后才能在中小学使 用。违反本办法,擅自进行教材试验,或未经审定通过,擅自扩大教材试验范围者,视情节轻重和所造成的影响,由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责令停止试验 或禁止使用等处罚,并对直接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接下来就等待再次开庭吧,但我信心满满。”彭帮怀说,教育部的回复让自己底气十足。

像这样为教材纠错,对彭帮怀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06年,他就为苏教版语文教材挑出60多处标点符号错误。之后,又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纠错。9年间的纠错行为,有的有判决,有的法院不予受理,仅仅是投诉。

2013年,彭帮怀以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多处错误为由,将出版社和新华书店告上法庭,随后出版社在官方网站发出致歉信,并向使用该教材的学校发行“勘误表”改正其中6处错误,鉴于出版社的态度和做法,彭帮怀最后撤诉。此事曾引起广泛关注。

在彭帮怀看来,获胜与否自己无法左右,只是想尽一名教师的责任。

“我还会一如既往地把教材纠错进行到底,只要发现教材上面有错误,作为教师的底线被挑战,那么就请法院裁判,到底是教材出问题,还是我的认识错误。如果是教材出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澄清纠正,如果是我认识错了,我愿意立即改正。”彭帮怀表示。(完)

称像教学反思

《称象》教学设计及评析

称象教学反思

毕业论文:汉英称赞语比较研究

称象二年级教学设计

清华“学霸”姐妹花引争议 专家称病态学习方式

评小高职称述职报告

称象(第2课时)教案

《称象》 四步程序式教学设计

地藏经第九卷:称佛名号品讲解

华为称员工接连自杀属偶然 专家称文化有缺陷(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华为称员工接连自杀属偶然 专家称文化有缺陷,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