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求职陷阱 求职者需自我保护

时间:2023-01-15 03:48:48 作者:钢筋厂刘会计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钢筋厂刘会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当心求职陷阱 求职者需自我保护,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当心求职陷阱 求职者需自我保护,希望大家喜欢!

篇1:当心求职陷阱 求职者需自我保护

在应聘求职过程中,很多不法企业充分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工作的迫切心情而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设置了各式各样的就业陷阱,给社会和就业人员带来了具大的危害和人生权益的伤害,由于涉及到的行业与就业人员的结构问题,在此,本文就毕业大学生-这一单一的就业群体进行分析: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与经验,同时,又受到多方面的压力---社会、家庭、自我、理想等,特别是缺乏相应的防范心理,更容易受此困扰,在遭遇陷阱后,如何调整心态、如何重新建立信心,从而以更好的姿态来准备新的起点。上海向阳生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职业规划专家们提醒求职者,要慎重求职,防范欺诈和陷阱,学会重视现实,理智分析,以清醒的头脑冷静、客观的'应对职场中的各种纷繁现象。

据调查,求职“陷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聘职位与实际不符,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与实际表述的不相符

具体现象:有单位在刊登招聘广告时在具体职位及岗位职责描述时含混不清,对用人要求的

标准不明确,没有严格的界限。还有的则直接把其它公司的招聘内容照搬过来,换成自己公司的名称,应聘者在录取后才发现实际工作内容与招聘岗位并不一致。

解决办法:

1)在这种情况下,沟通是主要的,一定要了解清楚对方的想法和意图,是否是因为公司一时的不得以或其它苦衷,然后决定去留。

2)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告诉自己这个岗位是否适合自己,自己是为什么而要获取这份工作,是为生存、还是职业需要发展。但是,向阳生涯职业咨询专家的指出,如果一个企业连岗位都不能具体的描述,其发展前景,可想而知。

3)向企业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果确是公司刻意隐瞒欺骗,那就通过交涉来解决,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面试时收取费用

具体现象:用人单位变相收取各种费用,如报名费、培训费等等,其实是一些企业变相敛财的手段和方法。

解决办法: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向应聘者收取任何费用,包括报名费或保证金。招聘面试是一种双向选择的机会,无论是求职者还是招聘单位,并没有为对方提供任何具体的服务,所以根本不应涉及费用,如有单位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风险金、报名费等,很可能是想骗取求职者口袋里的金钱,此时,一定要拒绝交纳。可以想像,这样的公司连考虑也不用考虑的,还是多花点时间来寻找更合适的吧。

3、薪酬模糊,浮动幅度大或不按时发放

具体现象:企业在新员工录用后,对于待遇,不给予明确的答复,含糊不清、在签定用工合同的时候,也不说明具体待遇。

解决方法:

1)在企业录用前,就必须要和对方明确自己的工作岗位及具体待遇,具体为:试用期工资、相关补贴,正式录用后的待遇、保险与福利(具体保险与福利,如失业、医疗保险、公积金等)、相关补贴。了解清楚后,问明以何种方式说明,同时,是否在合同中加以备注,这点很重要,因为,可以最低的降低风险。

2)正式入职后,一定要把薪酬待遇谈清楚,并在相关合同中注明,同时,可以向同单位的人员了解,否则入职以后你就被动了。

3)一旦发现企业不履行其工资、保险与福利可以向有关劳动执法部门举报,及时解决,以免更大的损失。

4、试用期无甚过失被解雇

具体现象:一些行业企业如酒店、中介公司等为了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人员工资、福利、保险)利用试用期的低工资,正式录用后的高工资来引诱求职者,在试用期快结束的时候,以无端的理由解雇用工者。《劳动法》明确规定:“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中”,也就是说,没有劳动合同的试用期就根本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试用期。

解决方法:

1)求职者在应聘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全面的了解进入这个行业的特点,特别是完全依靠劳动力成本、技术比较低的企业,在进入这样的企业前,最好能和改企业的员工进行了解,多方面的打听。

2)签定用工合同,明确了解企业用人制度和岗位制度,特别是相关的劳动法规。

3)在工作的时候与员工多交流,建立很好的员工基础,以便在被无故解雇的时候,有员工在劳动执法不妙调查的时候,能给予支持取证。

4)椐理力争,无理的总是胆怯的,必要的时候和及时想有关部门举报,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篇2:当心求职陷阱求职者需自我保护

当心求职陷阱求职者需自我保护

在应聘求职过程中,很多不法企业充分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工作的迫切心情而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设置了各式各样的就业陷阱,给社会和就业人员带来了具大的危害和人生权益的伤害,由于涉及到的行业与就业人员的结构问题,在此,本文就毕业大学生-这一单一的就业群体进行分析: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与经验,同时,又受到多方面的压力---社会、家庭、自我、理想等,特别是缺乏相应的防范心理,更容易受此困扰,在遭遇陷阱后,如何调整心态、如何重新建立信心,从而以更好的姿态来准备新的起点。上海向阳生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职业规划专家们提醒求职者,要慎重求职,防范欺诈和陷阱,学会重视现实,理智分析,以清醒的头脑冷静、客观的应对职场中的各种纷繁现象。

据调查,求职“陷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聘职位与实际不符,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与实际表述的不相符

具体现象:有单位在刊登招聘广告时在具体职位及岗位职责描述时含混不清,对用人要求的

标准不明确,没有严格的界限。还有的则直接把其它公司的招聘内容照搬过来,换成自己公司的名称,应聘者在录取后才发现实际工作内容与招聘岗位并不一致。

解决办法:

1)在这种情况下,沟通是主要的,一定要了解清楚对方的想法和意图,是否是因为公司一时的不得以或其它苦衷,然后决定去留。

2)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告诉自己这个岗位是否适合自己,自己是为什么而要获取这份工作,是为生存、还是职业需要发展。但是,向阳生涯职业咨询专家的指出,如果一个企业连岗位都不能具体的描述,其发展前景,可想而知。

3)向企业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果确是公司刻意隐瞒欺骗,那就通过交涉来解决,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面试时收取费用

具体现象:用人单位变相收取各种费用,如报名费、培训费等等,其实是一些企业变相敛财的手段和方法,

解决办法: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向应聘者收取任何费用,包括报名费或保证金。招聘面试是一种双向选择的机会,无论是求职者还是招聘单位,并没有为对方提供任何具体的服务,所以根本不应涉及费用,如有单位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风险金、报名费等,很可能是想骗取求职者口袋里的金钱,此时,一定要拒绝交纳。可以想像,这样的公司连考虑也不用考虑的,还是多花点时间来寻找更合适的吧。

3、薪酬模糊,浮动幅度大或不按时发放

具体现象:企业在新员工录用后,对于待遇,不给予明确的答复,含糊不清、在签定用工合同的时候,也不说明具体待遇。

解决方法:

1)在企业录用前,就必须要和对方明确自己的工作岗位及具体待遇,具体为:试用期工资、相关补贴,正式录用后的待遇、保险与福利(具体保险与福利,如失业、医疗保险、公积金等)、相关补贴。了解清楚后,问明以何种方式说明,同时,是否在合同中加以备注,这点很重要,因为,可以最低的降低风险。

2)正式入职后,一定要把薪酬待遇谈清楚,并在相关合同中注明,同时,可以向同单位的人员了解,否则入职以后你就被动了。

3)一旦发现企业不履行其工资、保险与福利可以向有关劳动执法部门举报,及时解决,以免更大的`损失。

4、试用期无甚过失被解雇

具体现象:一些行业企业如酒店、中介公司等为了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人员工资、福利、保险)利用试用期的低工资,正式录用后的高工资来引诱求职者,在试用期快结束的时候,以无端的理由解雇用工者。《劳动法》明确规定:“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中”,也就是说,没有劳动合同的试用期就根本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试用期。

解决方法:

1)求职者在应聘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全面的了解进入这个行业的特点,特别是完全依靠劳动力成本、技术比较低的企业,在进入这样的企业前,最好能和改企业的员工进行了解,多方面的打听。

2)签定用工合同,明确了解企业用人制度和岗位制度,特别是相关的劳动法规。

3)在工作的时候与员工多交流,建立很好的员工基础,以便在被无故解雇的时候,有员工在劳动执法不妙调查的时候,能给予支持取证。

4)椐理力争,无理的总是胆怯的,必要的时候和及时想有关部门举报,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篇3:当心求职陷阱,学会自我保护

当心求职陷阱,学会自我保护

在应聘求职过程中,很多不法企业充分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工作的迫切心情而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设置了各式各样的就业陷阱,给求职者带来了具大的危害和人生权益的伤害,由于涉及到的行业与就业人员的结构问题,在此,本文就毕业大学生这一单一的就业群体进行分析: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与经验,同时,又受到多方面的压力——社会、家庭、自我、理想等,特别是缺乏相应的防范心理,更容易受此困扰,在遭遇陷阱后,如何调整心态、如何重新建立信心,从而以更好的姿态来准备新的.起点。向阳生涯的职业咨询专家们提醒求职者,要慎重求职,防范欺诈和陷阱,学会重视现实,理智分析,以清醒的头脑冷静、客观地应对职场中各种纷繁现象。

据调查,求职“陷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聘职位与实际不符,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与实际表述的不相符

具体现象:有单位在刊登招聘广告时在具体职位及岗位职责描述时含混不清,对用人要求的标准不明确,没有严格的界限。还有的则直接把其它公司的招聘内容照搬过来,换成自己公司的名称,应聘者在录取后才发现实际工作内容与招聘岗位并不一致。

解决办法:

1)在这种情况下沟通是最主要的,一定要了解清楚对方的想法和意图,是否是因为公司一时不得以或有其它苦衷,然后决定去留。

2)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告诉自己这个岗位是否适合自己,自己是为什么而要获取这份工作,是为生存、还是职业需要发展。但是如果一个企业连岗位都不能给出具体描述,其发展前景可想而知。

3)向企业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果确是公司刻意隐瞒欺骗,那就通过交涉来解决,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面试时收取费用

具体现象:用人单位变相收取各种费用,如报名费、培训费等等,其实是一些企业变相敛财的手段和方法。

解决办法: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向应聘者收取任何费用,包括报名费或保证金,

招聘面试是一种双向选择的机会,无论是求职者还是招聘单位,并没有为对方提供任何具体的服务,所以根本不应涉及费用,如有单位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风险金、报名费等,很可能是想骗取求职者口袋里的金钱,此时一定要拒绝交纳。可以想象,这样的公司连考虑也不用考虑的,还是多花点时间来寻找更合适的吧。

3、薪酬模糊,浮动幅度大或不按时发放

具体现象:企业在新员工录用后,对于待遇,不给予明确的答复,含糊不清、在签定用工合同的时候,也不说明具体待遇。

解决方法:

1)在企业录用前,就必须要和对方明确自己的工作岗位及具体待遇,具体为:试用期工资、相关补贴,正式录用后的待遇、保险与福利(具体保险与福利,如失业、医疗保险、公积金等)、相关补贴。了解清楚后,问明以何种方式说明,同时,是否在合同中加以备注,这点很重要,因为,可以最低的降低风险。

2)正式入职后,一定要把薪酬待遇谈清楚,并在相关合同中注明,同时,可以向同单位的人员了解,否则入职以后你就被动了。

3)一旦发现企业不履行其工资、保险与福利可以向有关劳动执法部门举报,及时解决,以免更大的损失。

4、试用期无甚过失被解雇

具体现象:一些行业企业如酒店、中介公司等为了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人员工资、福利、保险)利用试用期的低工资,正式录用后的高工资来引诱求职者,在试用期快结束的时候,以无端的理由解雇用工者。《劳动法》明确规定:“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中”,也就是说,没有劳动合同的试用期就根本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试用期。

解决方法:

1)求职者在应聘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全面的了解进入这个行业的特点,特别是完全依靠劳动力成本、技术比较低的企业,在进入这样的企业前,最好能和改企业的员工进行了解,多方面的打听。

2)签定用工合同,明确了解企业用人制度和岗位制度,特别是相关的劳动法规。

3)在工作的时候与员工多交流,建立很好的员工基础,以便在被无故解雇的时候,有员工在劳动执法不妙调查的时候,能给予支持取证。

4)据理力争,无理的总是胆怯的,必要的时候和及时想有关部门举报,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篇4:求职者需警惕网上求职陷阱

求职者需警惕网上求职陷阱

福建警方日前公布了全省近期一些专门针对求职者的诈骗案例,提醒求职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正规渠道求职,

福建警方揭露的利用求职者资料实施犯罪活动类型有:

手法一:利用手机短信发布虚假求职信息,以缴纳中介费、押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手法二:在求职网站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设立虚假的某大型企业招聘网站,以向求职者索要手续费、押金等为名实施诈骗,

12月,福建龙岩一求职者在龙岩求职网看到农业银行招工信息,咨询对方时被要求先寄4000元作为押金,他如数汇出现款后再也无法打通“招工单位”的电话。

手法三:利用求职者资料实施其他犯罪。福建晋江、石狮等地近期连续发生30多起以“招工”为名抢夺求职者手机的案件。据警方已抓获的两名犯罪嫌疑人交代,他们专门去人才招聘网站获取应聘者资料,对资料筛选后,他们以晋江某公司的`名义,拨通应聘者的联系电话,声称要其来面试,并告诉应聘者公司会派人来接应,让其等在某处。一犯罪嫌疑人假装工作人员,骑摩托车接求职者。在前往公司“面试”途中,另一犯罪嫌疑人打电话给应聘者,要他将电话交给同伙通话,拿到手机的犯罪嫌疑人则故意将安全头盔或者一只档案袋掉在地上,叫应聘者帮忙捡起来。此时,犯罪嫌疑人一踩油门,扬长而去。

篇5:面对求职陷阱,求职者需遵循835原则

面对求职陷阱,求职者需遵循835原则

面对求职陷阱,求职者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面试者需遵循835原则,

八不为:

1.不临时随街上陌生招聘人员去面试

2.不携带贵重物品及大量现金、银行卡

3.不缴任何名义的款项

4.不购买任何产品

5.不将证件(身份证、毕业证、其他证书等)交招聘单位保管

6.不签署任何文件

7.不喝招聘单位提供的饮料、搭乘便车

8.不将手机或财物借给招聘人员

三必问:

1.问招聘单位的基本情况:成立时间、规模、经营范围、人数

2.问招聘单位进驻所在写字楼(办公场所)的时间

3.问招聘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待遇、工作地点、保险情况

五必察:

1.察招聘单位的证照是否齐全、是否是原件(一般单位须具备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职业介绍机构还须具备职业介绍许可证、收费许可证),

2.察公司招牌、硬件设施。

3.察公司的'人及正在做的事。

4.察面试是否轻率、轻易被录取或须交纳某种名义的钱后才录取。

5.察待遇是否优厚得不合常情。

篇6:求职者:当心外企合同的“隐形陷阱”

。常州一名海归学生史硕文在求职中发现了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细节,外企在劳动合同附则中规定,发生争议到外方指定法院解决。薪水高,福利好,去外企工作是不少大学生、海归派的梦想。常州一名海归学生史硕文在求职中发现了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细节,外企在劳动合同附则中规定,发生争议到外方指定法院解决。

史硕文说,合同附则往往不被求职者重视,一旦发生争议只能哑巴吃黄连,可谓是“隐形陷阱”。他和法国某跨国企业洽谈时,发现该企业指定,一旦发生争议,必须到瑞典斯德哥尔摩法院打官司。飘洋过海打官司不仅费用高,而且多少带有地方保护色彩,普通求职者无疑处于弱势。权衡再三,小史放弃了这份令人眼热心动的工作,

外企的陷阱突出的还有“文字游戏”陷阱,即规定不合理的服务年限、苛刻的劳动纪律以及劳动者解除合同时的惩罚性补偿措施等。由于外企一般签订中英文合同,并按照英文合同执行,而由于翻译、文化等方面差异容易产生歧义,引发纠纷在处理上一般对劳动者不利,而且外文合同一经签署具有法律效力,并作为唯一依据,普通劳动者很难再举出其他能够推翻合同的有力证据,容易吃亏。

如何规避这些“隐形陷阱”?据了解,一些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驻华办事处大多没有用工权,通常不是直接与员工签订合同,而是通过对外服务公司招人,不必受制于劳动法。一旦产生劳动纠纷,与求职者对簿公堂的并不是所在的用人单位,而是服务公司。一旦发生争议,劳动者无法与公司对抗。有关专家建议,求职者在和外企签订合同之前,全外文的合同一定要认真读懂全部内容,甚至可以翻译后做个公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如何防止掉落求职陷阱求职须注意陷阱劳动保障局公布十大求职陷阱大学毕业生遭遇求职陷阱求职陷阱和预防方法求职陷阱应届生需警惕

篇7:大学生需谨防“求职陷阱”

进入12月,又到了大学生们求职的高峰时期,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接踵而来,这里面鱼龙混杂。据一项针对大学生求职的调查显示,有70%的被访者表示曾经遇到过“求职陷阱”,还有不少学生称有过“二次受骗”的经历。那么,怎样才能在求职过程中规避“求职陷阱”呢?

——案例分析——

案例1:“招而不聘”

马上就要从南京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的小张最近忙得四脚朝天,在各个招聘会上不断赶场,递出的简历大概就有300多份。小张也陆续参加了一些面试,不过最终还是没有如愿找到工作。小张说:“很多参加招聘会的公司根本就不打算招人。有些是小企业借机来做宣传,还有一些就是走个形式而已。我参加了好多场招聘会,经常能在招聘的企业中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每场招聘会都有很多人投递简历,他们怎么可能一直招不到人呢?”

小张的疑问也反映了当前招聘市场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与招聘会主办方会审查企业的招聘资格,但他们也无法确认企业是否真的招人。因此,这些问题还需要求职的大学生们自身多加注意。

北京仁能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著名职业咨询师谢伟老师认为,大学生在求职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对企业的情况、招聘职位有全面了解,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或去相关服务中心咨询,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以免费时费力,无功而返,

案例2:“变相收费”

小谢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某专业大四的一名学生,他在网站上发现了郑州某电子公司的`招聘信息,在和同学一起投递了简历之后又一起参加了公司的面试。出乎小谢的意料,面试进行得十分轻松愉快,小谢和同学都很快通过了面试。然后,公司的负责人让小谢和他的同学交200元的服装费。小谢和他的同学商量,觉得钱不是很多,而且工作了之后应该能很快挣回来,于是就交了。交钱之后,公司负责人与小谢他们约好一周后签订协议。一周之后,小谢和同学来到这家公司所在的写字楼,发现已经是人去楼空。

这类打着招聘旗号的收费需要警惕,不能因为有些收费不高就接受了。按照有关规定,招聘单位不得以招聘为由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因此,不管招聘单位是收取服装费、培训费,还是押金,求职者都应该坚定地说“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相收费”的公司一般来说规模都不大、流动性强,看起来不十分正规;而且,公司进行的面试一般都比较草率,通过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如果遇到这样的公司,求职者们应该坚决摒弃。

案例3:“虚饰岗位”

北京城市学院的毕业生小林在大学时的专业是会计学,毕业的时候她去应聘某房地产中介公司的会计,招聘广告上写明了是招聘会计。经过简单面试后,小林被录取了。但当她去报到时,却被告知,按照公司的规定,所有员工必须在一线锻炼一段时间,熟悉整个公司的运作流程后方可回到本职岗位。于是小林就被分派到街区做业务员,每天的工作十分繁琐,而且公司迟迟不肯确定何时让小林回到会计工作岗位上。一段时间之后,小林无法忍受,只好提出辞职。公司以违反合约为由,要求小林支付违约金。

小林的经历提醒大学生,在求职时一定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一些招聘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时,经常对招聘职位的工作内容做模糊化处理,玩弄“文字游戏”,用一些听起来职位很高的虚职招聘大学生做业务员。此外,在面试的过程中以及与招聘单位的具体接触中,求职者也要多加留心,免得上岗后发现实际工作与预期的有出入,使自己陷入困境。

专家认为,招聘职位与实际工作内容明显不符的话将构成欺诈,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案例4:偷换“ 试用期”概念

篇8:七成求职者曾遭遇求职陷阱

七成求职者曾遭遇求职陷阱

调查显示,70%求职者表示曾遭遇过职场陷阱,在“你遭遇的招聘骗局来自哪里”的调查中,直接来自用人单位的占了27.89%,来自职业介绍所的有25.79%,来自网络招聘的有23.16%,大型招聘会占14.21%,咨询公司占8.95%。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猎头、职介机构、人才派遣公司等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沟通的主要载体,是求职者找工作和用人单位招聘的五大主要途径。有关专家特别列出了各种求职方式中存在的“猫腻”。

招聘会猫腻分析

目前,南京每个周末通常有十场左右大小规模不等的招聘会举行,为求职者提供了大量的职位信息,一些规模较大的招聘会动辄有上万求职者进场。但在火爆的.场面下,也存在着一些损害求职者利益的行为。

猫腻一:单位和职位信息存在“水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成千上万的职位信息中难免存在“水分”。

猫腻二:宣传失实。宣传广告中明明白白地写着“众多世界500知名企业参展”、“招聘摊位1000多个”,可跑去现场一看,出场的可能是某个500强的分支机构,招聘摊位远不及千家。

专家视点:出现上述一些情况,与中介机构良莠不齐有关,一些机构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目前上海正在酝酿举办招聘会的规范流程,即将在行业内推广,进一步从细节之处对招聘会进行规范,相信今后不和谐的声音会越来越少。

网络招聘猫腻分析

网络的拥护者日渐增多,其快捷便利、信息量大、跨越时空等独特优势在年轻求职群体和中高端求职者中备受青睐。值得注意的是,也正由于其植根于网络虚拟空间,在拥有众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

猫腻一:招聘信息有效性打折扣。不少人才网站为吸引求职者眼球,直接从别的网站上“扒下”招聘信息,“剪刀加浆糊”,大量的招聘信息就新鲜“出炉”。这些未经核实的,或已过时无效的招聘信息,让求职者白费了时间和精力。

猫腻二:个人信息被泄漏而遭人利用。网上求职,一不当心,求职者简历中的种种个人信息就可能成为他人牟利的法宝。

猫腻三:诈骗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搜索他人在网上求职时登记的联系方式实施诈骗或利用高薪厚职、良好的工作发展前景诱人前去面试,达到各种行骗目的。

专家视点:网络招聘在中国大陆出现仅仅只有5年时间左右,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市场比较成熟的地区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尽管目前中国大约有2500家提供招聘服务的网站,但达到一定规模、能够为用户提供全面服务的也只有那么几家。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求职者来说,选择规模大、知名度较高、门户型的招聘网站是明智之举。

求职者需警惕网上求职陷阱

大学生求职需防试用期陷阱

如何识破求职陷阱?

“十大求职陷阱”

求职陷阱揭密

大学生求职时有哪些求职陷阱

毕业生如何识破求职陷阱

求职者遭遇只招不聘 小心网上求职陷阱多

求职面试的语言陷阱

求职小心这种“招聘”陷阱

当心求职陷阱 求职者需自我保护(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当心求职陷阱 求职者需自我保护,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