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椒小炒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大学生求职需防试用期陷阱,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大学生求职需防试用期陷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大学生需谨防“求职陷阱”
进入12月,又到了大学生们求职的高峰时期,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接踵而来,这里面鱼龙混杂。据一项针对大学生求职的调查显示,有70%的被访者表示曾经遇到过“求职陷阱”,还有不少学生称有过“二次受骗”的经历。那么,怎样才能在求职过程中规避“求职陷阱”呢?
——案例分析——
案例1:“招而不聘”
马上就要从南京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的小张最近忙得四脚朝天,在各个招聘会上不断赶场,递出的简历大概就有300多份。小张也陆续参加了一些面试,不过最终还是没有如愿找到工作。小张说:“很多参加招聘会的公司根本就不打算招人。有些是小企业借机来做宣传,还有一些就是走个形式而已。我参加了好多场招聘会,经常能在招聘的企业中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每场招聘会都有很多人投递简历,他们怎么可能一直招不到人呢?”
小张的疑问也反映了当前招聘市场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与招聘会主办方会审查企业的招聘资格,但他们也无法确认企业是否真的招人。因此,这些问题还需要求职的大学生们自身多加注意。
北京仁能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著名职业咨询师谢伟老师认为,大学生在求职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对企业的情况、招聘职位有全面了解,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或去相关服务中心咨询,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以免费时费力,无功而返,
案例2:“变相收费”
小谢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某专业大四的一名学生,他在网站上发现了郑州某电子公司的`招聘信息,在和同学一起投递了简历之后又一起参加了公司的面试。出乎小谢的意料,面试进行得十分轻松愉快,小谢和同学都很快通过了面试。然后,公司的负责人让小谢和他的同学交200元的服装费。小谢和他的同学商量,觉得钱不是很多,而且工作了之后应该能很快挣回来,于是就交了。交钱之后,公司负责人与小谢他们约好一周后签订协议。一周之后,小谢和同学来到这家公司所在的写字楼,发现已经是人去楼空。
这类打着招聘旗号的收费需要警惕,不能因为有些收费不高就接受了。按照有关规定,招聘单位不得以招聘为由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因此,不管招聘单位是收取服装费、培训费,还是押金,求职者都应该坚定地说“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相收费”的公司一般来说规模都不大、流动性强,看起来不十分正规;而且,公司进行的面试一般都比较草率,通过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如果遇到这样的公司,求职者们应该坚决摒弃。
案例3:“虚饰岗位”
北京城市学院的毕业生小林在大学时的专业是会计学,毕业的时候她去应聘某房地产中介公司的会计,招聘广告上写明了是招聘会计。经过简单面试后,小林被录取了。但当她去报到时,却被告知,按照公司的规定,所有员工必须在一线锻炼一段时间,熟悉整个公司的运作流程后方可回到本职岗位。于是小林就被分派到街区做业务员,每天的工作十分繁琐,而且公司迟迟不肯确定何时让小林回到会计工作岗位上。一段时间之后,小林无法忍受,只好提出辞职。公司以违反合约为由,要求小林支付违约金。
小林的经历提醒大学生,在求职时一定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一些招聘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时,经常对招聘职位的工作内容做模糊化处理,玩弄“文字游戏”,用一些听起来职位很高的虚职招聘大学生做业务员。此外,在面试的过程中以及与招聘单位的具体接触中,求职者也要多加留心,免得上岗后发现实际工作与预期的有出入,使自己陷入困境。
专家认为,招聘职位与实际工作内容明显不符的话将构成欺诈,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案例4:偷换“ 试用期”概念
篇2:暑期大学生需警惕求职陷阱
暑期大学生需警惕求职陷阱
暑假期间,受职业规划影响,大学生们往往会利用暑期勤工俭学,通过学友介绍、职业中介、网络搜索招工信息等寻求打工机会,但据了解,每年暑期各地几乎都会发生大学生打工、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的事件,诸如被 忽悠、被克扣工资、超时加班、发生意外伤害得不到赔偿等问题,引起社会各方关注。每逢假期,此类因大学生打工引发的纠纷、被诈骗类警情呈上升态势。
主要原因:
1、大学生涉世未深,防范意识差
大学生暑期打工或实习,与用人单位之间往往不签订劳动合同,有时仅仅是电话约定,就上岗工作。大学生合法权益常因此遭到侵害,有的是用工单位拖欠实习工资,更为严重的`是实习期间遭遇意外伤害,用工单位推诿责任甚至不予任何赔偿。一般向劳动部门投诉时,劳动部门也无能为力。
2、中介巧舌鼓吹,抽头牟利
大学生暑期打工一般集中于选择家教、商业促销、餐饮行业等临时性工作,这也就给了一些中介以可乘之机。中介通常会利用网络、校园小广告等成本较低的渠道散布招聘消息,而招聘的工种往往门槛低、看起来收入也高、应聘条件不苛刻,很有诱惑力,
中介由此吸引大学生应聘,从中抽头牟利。
3、用工方打擦边球,剥削大学生廉价劳动
从用工方来看,不排除有工作人员疏忽或有意借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挣学生的冤枉钱。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应聘时,通常都会被要求交纳抵押金、上岗费或者扣押证件。关键还是部分大学生判断力较弱,被无良用工单位肆意剥削。
4、学校里教育缺位,易吃亏上当
由于学生暑期打工是自主行为,学校多不参与、不倡导、不组织、不反对,致使上当受骗。
警方提示:
一是要提高大学生法律维权意识
在尚未建立健全起对大学生假期打工的保护机制的现阶段,学生维权的最有效方式仍是与用工单位签订书面用工协议,协议内容应约定包括工资标准、劳动时间、工作岗位等。以便依法进行维权
二是要保持警戒心,提高甄别力
广大学生要尽量通过正规职业介绍机构找工作,在哪里打工,一定要告知家长或亲友。如果工种有危险性,要看清用人单位是否投了意外伤害险、劳工保险等。要注意常见比如 陷阱,而不是直营促销等。
篇3:大学生暑期需警惕求职陷阱
大学生暑期需警惕求职陷阱
暑假期间,受职业规划影响,大学生们往往会利用暑期勤工俭学,通过学友介绍、职业中介、网络搜索招工信息等寻求打工机会,这时候大家就要注意求职时不要被骗啦!
据了解,每年暑期各地几乎都会发生大学生打工、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的事件,诸如被 忽悠、被克扣工资、超时加班、发生意外伤害得不到赔偿等问题,引起社会各方关注。每逢假期,此类因大学生打工引发的纠纷、被诈骗类警情呈上升态势。
主要原因:
1、大学生涉世未深,防范意识差
大学生暑期打工或实习,与用人单位之间往往不签订劳动合同,有时仅仅是电话约定,就上岗工作。大学生合法权益常因此遭到侵害,有的是用工单位拖欠实习工资,更为严重的'是实习期间遭遇意外伤害,用工单位推诿责任甚至不予任何赔偿。一般向劳动部门投诉时,劳动部门也无能为力。
2、中介巧舌鼓吹,抽头牟利
大学生暑期打工一般集中于选择家教、商业促销、餐饮行业等临时性工作,这也就给了一些中介以可乘之机。中介通常会利用网络、校园小广告等成本较低的渠道散布招聘消息,而招聘的工种往往门槛低、看起来收入也高、应聘条件不苛刻,很有诱惑力,
中介由此吸引大学生应聘,从中抽头牟利。
3、用工方打擦边球,剥削大学生廉价劳动
从用工方来看,不排除有工作人员疏忽或有意借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挣学生的冤枉钱。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应聘时,通常都会被要求交纳抵押金、上岗费或者扣押证件。关键还是部分大学生判断力较弱,被无良用工单位肆意剥削。
4、学校里教育缺位,易吃亏上当
由于学生暑期打工是自主行为,学校多不参与、不倡导、不组织、不反对,致使上当受骗。
警方提示:
一是要提高大学生法律维权意识
在尚未建立健全起对大学生假期打工的保护机制的现阶段,学生维权的最有效方式仍是与用工单位签订书面用工协议,协议内容应约定包括工资标准、劳动时间、工作岗位等。以便依法进行维权
二是要保持警戒心,提高甄别力
广大学生要尽量通过正规职业介绍机构找工作,在哪里打工,一定要告知家长或亲友。如果工种有危险性,要看清用人单位是否投了意外伤害险、劳工保险等。要注意常见比如 陷阱,而不是直营促销等。
篇4:大学生暑期打工需防五大陷阱
大学生暑期打工需防五大陷阱
暑期来临,在很多大学生“重回妈妈温暖怀抱”的时候,已经有不少懂事的孩子为了增加阅历、积累经验到社会上寻求暑期工,这原本应该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然而却有许多不法分子盯上这块“肥肉”,用各种狡诈阴险的手段侵害大学生权益,不仅给大学生造成了经济上的困扰,同时也给他们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
据不完全统计,63%以上的大学生在寻找暑期工时都曾掉入“打工陷阱”,那么有哪些典型的“暑期工陷阱”值得大学生警惕呢?理财师通过专业的调查分析,认为目前大学生暑期打工主要存在这五大陷阱:
1、高薪酬
许多招聘广告打着“高薪就业”的噱头,专门引诱那些急着踏进社会大显身手的学生。毕竟,不少出来打工的学生都是抱着必胜的决心,想要在父母、亲人面前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够挣钱了”,这种虚荣心理极易被诈骗分子利用,从而上当受骗。其实,对于“高薪就业”,其背后的工作也许是十分脏累、危险的体力活儿,一旦中招就只有埋头苦干的命,况且大多数这样的公司不会给你签订劳务合同,所以万一发生工伤就是索赔无门的下场;再者,事先约定的工资也许最后并不按照承诺履行,而由于起初双方没有签订工资约定的合同,所以一旦公司耍诈,暑期工也是没有办法维护自己权益的。
2、中介公司
如今市面上许多职业介绍所等类似的中介公司层出不穷,鱼目混珠令人真假难辨。中介公司通过收取中介费向客户推荐相应的工作,不过,一定要提醒各位大学生,就算是正规的.中介公司是都不能保证你100%的就职,那么对于众多虚假中介来说又怎么可能保你就职成功呢?目前,社会上许多“ ”专门以收取中介费为由,诈骗客户资金。刚开始中介会提供几条岗位就职信息,不过去了之后都会被对方公司以各种借口拒绝,而随后中介的推荐信息也销声匿迹,这才发现上当就为时已晚了。许多人由于打官司的一系列烦琐流程而甘愿自认倒霉,另一些有心上诉的人却由于之前没有与中介公司签订相关协议而显得心有余力不足,
3、
大学生们在寻找暑期工作时应格外警惕,尤其是对于那种“要熟不熟”的朋友,谨防其将你诱入 贼窝,到那时可是“一入贼窝深似海,叫天不应地不灵”的悲惨困境啊!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好心推荐的工作,不要因为“超高的薪水清闲的工作”而动摇心底防线,天上没有掉馅饼的美事,认清现实,时刻保持理性。大部分的犯罪分子都是利用人性对于金钱、权势、美色等贪婪的弱点进行攻击引诱,而少数犯罪分子则是直接运用武力、等方式强行掳人。所以,大学生在社会上找工作时应该格外注意,不要轻易和陌生人搭话,不要轻易前往人迹罕至的地方。认识危险,懂得保护自己,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做到的。
4、缴纳押金
有些公司对于新进职员有缴纳押金的规定,以确保职员工作的顺利进行。然而许多非法公司也正是运用了这一点私吞资金,侵害员工的权益。如果之前没有与公司签订缴纳押金的书面协议,工作结束后公司只发工资,并且以各种类似“考勤不合格”、“工作表现不够好”等借口拒绝返还押金,那么暑期工们也是只有“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5、平面模特
爱美是人的天性,而谁又不希望可以美美地上班呢?要是“以美为生”那就更好了!因此,现在市面上涌现出不少平面模特的招聘信息,这类招聘的优点就是暑期工既可以穿漂亮的衣服,摆漂亮的pose,而且还有机会被星探发现而成名,同时薪资也非常高,极容易令广大学生心动。但是,对于这种拍摄类的职业,学生们应该提高警惕。毕竟,近期有不少媒体曝光其间的负面新闻,许多不法分子要求面试模特先试验拍几组艺术照,随之又以各种理由拒绝面试者,而背地里却将照片传到各大网站供人浏览以赚取费用。大学生在寻找这类暑期工时应谨慎一些,最好提前上网搜索这家公司的相关信息,确保公司性质的正规。
总之,大学生寻找暑期工应该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入职前要认真考核企业信息,与企业签订书面协议,约定好工作内容、工作期限、劳动报酬、支付方式等等,并且保留一切相关证据,以备不时之需。此外,家长也可以运用丰富的社会经验帮助孩子作一些参考,同时建议家长也可以重视起孩子财商的教育,教会他们如何打理资金,甚至可以选择和孩子一起做理财,每月可以让孩子看到收益的变动,也让孩子享受钱生钱的喜悦,二来这样家长们也为孩子未来的上学所需的高额学费提前进行储备,减轻了未来的负担。
篇5:大学生求职警防高智商陷阱
大学生求职警防高智商陷阱
昨日,就读于河西一所高校艺术设计系的李同学拨打本报热线2205000倾诉,他的智力成果被他人无偿占用,却一直无法维权,随着今年生毕业时间的愈渐临近,又一波求职高峰即将来临,专家提醒,大学生找工作时,别忘了在提供给用人单位的作品上附上“版权声明”。
工作没着落,成果反被窃
今年将毕业的李同学平时就喜欢把自己的作品放在网上供人欣赏,前不久,他刚把自己的最新设计放上网页,湖北一家公司就通过QQ与其联系,要求他做一份产品的包装设计。“他们在QQ上说得天花乱坠,承诺如果采用了我的设计,会给我不菲的报酬,还可以进公司工作。”小李花了三个晚上给对方设计了一种包装样式,未料对方通过网络收到作品后就杳无音讯。后来,小李在网上看到这家公司的一种产品包装和他的.创意很相似,打电话给该公司,对方却死不认账,更谈不上支付报酬和提供工作了。
小李告诉记者,班上与他有相同经历的同学还有几个,此外还有30%的同学遇到过智力成果被廉价使用的情况。而这些现象多出现在招聘的面试或笔试中,对方要求求职者创作一件作品,而一旦求职未果,这份智力成果也就付诸东流了,
“对方也许从你的作品中寻找到了灵感与创意,但你却得不到任何报酬。”小李无奈地说。
劳动成果应附上“版权声明”
据了解,近年来,在一些专业技术和创意设计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智力陷阱”——极少数单位以考察或招聘为名,在收集求职者资料或者考试过程中,要求其提供成果进行展示,借机无偿占用设计成果或窃取求职者劳动成果。
湖南某律师事务所律师袁啸介绍,从他曾经代理的数个案件来看,“智力陷阱”即是指以招聘为名无偿占有应聘者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等创意,甚至包括知识产权等。袁啸提醒求职者,在不能判断招聘单位真实意图,又想取得工作的情况下,求职者可通过下列方式进行自我保护:一是提交策划案等劳动成果时要准备两份,一份提交,一份自己留存,在留存份上要求招聘单位签字确认,以便将来能够证明劳动成果内容;二是提交策划案时附上“版权声明 ”,并要求招聘单位签收。这份声明应该提及:任何收存和保管本策划案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使用本策划案或者将本策划案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篇6:大学生求职,需谨防四类招聘陷阱
大学生求职,需谨防四类招聘陷阱
眼下正是大学生求职高峰期,不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始奔波于各类招聘会之间,也有不少企业进入学校招聘,应届毕业生要注意提防四类招聘陷阱。
这四类陷阱分别为:
招而不聘,不少参加招聘会的公司根本就不打算招人,只是借机来做宣传,走个形式而已,应届毕业生们要做好准备工作,对企业的情况、招聘职位有全面了解,
虚设岗位,一些招聘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时,经常对招聘职位的工作内容做模糊化处理,用一些听起来职位很高的虚职招聘大学生做业务员,在求职时,一定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
变相收费,在求职时如被要求缴纳面试费、培训费等名目的费用,对类似招聘需要格外小心。
偷换概念,有企业在招聘时会对求职者许下各种口头承诺,入职后却不认账,口头合约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关于劳动报酬、工作内容、合同期限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细节,一定要在合同中明确体现。
篇7:大学生求职 需防七种骗局
四原因导致个别招聘会变味,七招可防求职“陷阱”
招聘会,让大多数人走上了就业和成功之路,这个为求职者和招聘者搭建的平台,是很多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却有可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然而,个别人在招聘会上打着招聘者的名义精心导演的骗局,正在改变求职者对招聘会的认识。
眼下,虽然是招工淡季,但是各种招聘会却依然如火如荼地举办,求职场面异常火爆。那有些招聘到底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骗局呢?记者展开了调查。
骗局一 招聘企业缩水两成多
招聘会大厅分区域设置展台,有的区域求职者明显比其他区域少很多,有的展位根本无人问津。其中一个区域空置的14个展位十分醒目,让人顿生凄凉之感。而同样的感受,在另一区域也正在上演,这里空置的展位有29个。转遍整个会场,记者发现,一些企业只在展位贴上名称,实际上根本没有到场招聘。
经过比较不难发现,该招聘会招聘企业缩水超过了20%。
骗局二 知名企业少了九成
调查中,天津工业大学的小刘说:“看到宣传资料写得挺好,本来蛮有信心的,但来后感觉很失望,因为很多宣传资料上的知名企业都没有来。有些企业根本没有诚意招人,问一个刁钻的问题,让我做个自我介绍就可以走人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与小张和小刘有同感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共同的感受是招聘场面混乱、未见到期待的知名企业、企业岗位质量不高。经过调查得知,前来招聘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数量极少,知名企业不过百家,其中绝大多数知名企业都是通过中介招工,其招聘的岗位以操作工等技术要求较低的职业为主。招聘会所说的近千家知名企业到场招聘,只不过是吸引求职者眼球的噱头。
骗局三 中介收费超规十多倍
一家公司在一张大纸上写满了各种招工信息,涉及家政员、组装工、操作工等十几个工种,其中康师傅、雀巢、金龙鱼招聘操作工的信息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见记者在招工信息前站立很久,一位女工作人员主动介绍:“月薪1800元,全都是大型知名企业,工作很稳定。”
工作人员介绍:“我们是中介,收60元报名费,200元上岗费,这是中介的行规,保准你上岗,上不了岗我们退上岗费。”
天津市物价局、天津市财政局、天津市劳动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机构收费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为个人推荐就业中介服务费的收费标准为初级工15元/人次、中级工30元/人次、高级工60元/人次,对初级工,该中介收取的费用高出规定17倍。
骗局四 有人专骗异地求职者
就在记者转身准备离开该中介时,一名男子拽着记者的衣服,神情诡秘地跟记者耳语:“找工作吗?他们太黑,动不动收两三百元,还不一定能上岗,他们收了钱就不管你了,
我这介绍工作便宜,50元,保准上岗。”
记者看到,像该男子一样,没有办理任何证照,专门在招聘会上以介绍职业为名,骗取异地求职者和求职不顺者钱财的就有30多人。
骗局五 抹去招工岗位人数
记者转遍招聘会的现场发现,只有数量极少的几十家企业在招聘信息上清楚地写着招聘人数,仅仅只占整个招聘企业数量一成左右,而九成企业只在招工信息上写上工种、性别要求、年龄限制、工资待遇等基本信息。
“看似一个小小的招工人数,却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知情人“三哥”告诉记者,不公布招聘人数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招聘单位所为,另一种则是组织招聘的单位故意抹去招聘单位的招聘人数。前者所为,其目的是在求职者不明人数的情况下,盲目投递简历,很可能利用这种方式获得更多的求职者的信息,用于推销产品、销售求职者隐私等商业用途。
而后者的目的则是,利用求职者不能准确掌握招聘会的招聘岗位数量信息,用于会前宣传,以扩大招聘会的影响,吸引更多求职者前来求职,以此获取更多的利润。
骗局六 招聘会瞄准了大学生
在招聘会人头攒动的现场,记者发现,20岁上下的年轻面孔,成为求职大军的主力,而他们大多来自招聘会附近的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等多所市内高等院校。
在随机调查100名求职者后,记者发现,其中前来求职的上述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有61位,占招聘会求职人数的六成以上。
天津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刘某告诉记者,招聘会是大学生求职的重要途径,为了找到一份自己心爱的工作,他成了招聘会最忠实的一位顾客,“虽然在招聘会上获得满意的职位的可能不是很大,但只要有机会就不能错过。”
他在近期举办的多场招聘会上,均被一家自己心仪的企业抛弃,但是为了前途,他依然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求职机会。
骗局七 明为招聘实为卖产品
在一家化妆品公司的展台前,业务员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很多女求职者,她们纷纷在《应聘登记表》上,留下了自己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等个人隐私信息。招聘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此登记的求职者已超过了100人。
一位大三女学生马某告诉记者:“以前,我在招聘会上经常看到这家公司,原本以为该公司实力雄厚,发展迅速,经常需要招聘大量待遇不菲的业务员,于是在一次招聘会上将自己的联系电话留给了对方,没过一个星期,公司打来电话,叫我面试,可面试很快就通过了。公司要求,上班前必须买一套化妆品。原来,他们在借招聘之名推销自己的产品。”马同学以没有带钱为由,很快便脱身了。
★ “十大求职陷阱”
★ 求职陷阱揭密
大学生求职需防试用期陷阱(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