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遭遇只招不聘 小心网上求职陷阱多

时间:2022-11-26 22:52:27 作者:再会安特蕾拉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再会安特蕾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求职者遭遇只招不聘 小心网上求职陷阱多,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求职者遭遇只招不聘 小心网上求职陷阱多,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求职者遭遇只招不聘 小心网上求职陷阱多

求职者遭遇只招不聘 小心网上求职陷阱多

去用人单位应聘,现场做题交答卷不奇怪,这是考察人才的一种手段,奇怪的是,这家用人单位只招不聘,是应聘者水平低,还是用人单位要求高?

王忠所学专业是广告学,广告公司的差事可谓对口工作。11月中旬,王忠在网站上看到市区一家广告公司正在招聘文案策划,高兴不已,立即投了简历。第二天,王忠便收到了这家公司人事部的电话,要求其两天之后去面试。

招聘简章显示此次招聘文案策划1人,当日参加面试的有5人。竞争还很激烈呢,王忠不禁倒吸一口气。当得知所谓的面试就是“命题作文”,按要求写一份电视广告文案时,王忠又感觉胜券在握,毕竟是科班出身,又有相关的工作经验。考卷发下来了,王忠做得很认真,之后便一直在等待好消息。

不想,十几天过去了,仍没有收到用人单位的电话,王忠忍不住去电咨询,对方的回答是王忠没有被录用,再一细问得知,那一批应聘者“全军覆没”。王忠很是纳闷,开始怀疑这家公司是不是 ,

但是仔细一想,当天去面试时,一切正常,首先有固定的工作地点,也有在现场办公的工作人员,难道这些都是假象?王忠再次到网上查询该公司的招聘信息,发现自己看到的那份招聘简章从今年6月份就一直存在,也就是说该公司从那时候就一直在招文案策划。每次都是招一个人,每次都没有人通过独木桥?

“我觉得那家公司根本就不是想招人,而是想无偿获得我们的策划。”王忠恍然大悟。“去年我也曾通过网上一个招聘信息去应聘,对方不要求学历、不要求户口,可是要交报名费,后来我到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这家公司常年招聘,网友们都说这是骗报名费的。”王忠说,这两家公司的骗术如出一辙。

只招不聘的现象为何频频发生?市区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介绍,有的企业是打着招聘的幌子行广告之实,有的是通过考试无偿获得智力成果,还有的是 ,为赚取中介费,更有甚者是为了赚取报名费……诱人的招聘广告背后不乏职场陷阱,大学毕业生求职心切可以理解,但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求职过程中要理性且慎重。求职前要对企业的情况、招聘职位有所了解,可以提前通过网络查询,或去相关服务中心咨询,做到心中有数。

篇2:网上求职,小心掉入 陷阱

网上求职,小心掉入 陷阱

看着挺好,其实陷阱不少

山东潍坊科技学院的钟涛本来挺高兴,今年春节过后,他通过“大学生就业在线”投简历,很快就接到了济南一家公司伸出的“橄榄枝”。然而,他来到济南后发现,公司原先承诺的工资、福利待遇全都变了。

钟涛应聘的这家公司在网上开出了2500元的月薪,并要求马上上岗,这是最吸引他的地方。但他来到济南后,对方却要求先交1000元押金,且实习的前3个月只有600元,3个月后待遇还要“再商量”。“这明显是想骗免费劳动力。”钟涛气愤地说。据了解,有类似遭遇的人不算少。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青睐于网上投简历求职,网络上的“求职陷阱”也变着花样地出现。记者随后采访了省城几家高校的学生。山东师范大学大四学生王鹏告诉记者,网络求职既节约费用也省精力,是当下毕业生中最流行的求职方式,但他也表达了自己的疑惑:“这种求职方式回复率低,真实性太差了!”王鹏周围的朋友几乎都碰到过费力进入面试,却发现待遇与网上说的相差甚远的情况,

“骗人的太多了,将自己的'信息发布到网上风险太大。”山东工艺美院的学生魏佳璇对网络招聘还心有余悸。她宿舍的一个同学在网上提交手机号和家庭电话等信息后,没几天,就有陌生男子给同学家里打电话,说同学出了车祸,要其父母赶紧汇1万元到某账户。幸亏同学父母打电话到宿舍核实后,才没上当。

“网上求职这种看似火热的求职方式,还隐藏着不少骗局。”记者在省城一所高校当老师的同学告诉记者,就在前几天,她所在的系里就有两名同学被自称为“大型外贸企业”的一家公司要求到青岛面试,到了才发现对方是搞 的,最后把行李、手机都扔在那里,只身跑了回来。

记者了解到,不少招聘网站网页上的信息都是用户自行发布的,网站并不验证其真实性;许多大学生在被一些公司“忽悠”,甚至合法权益被侵害后,并不到相关部门报案,而是自认倒霉,这都给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来源:四川新闻网)

天下商机提醒:大学生在网上求职时,应选择运作时间较长、信誉度好的正规专业网站,对可疑的招聘信息可向工商部门咨询;此外,不要随意把个人的手机号、宅电等信息在网上披露,在个人权益受到侵害后,应及时向工商和公安部门举报。

篇3:七成求职者曾遭遇求职陷阱

七成求职者曾遭遇求职陷阱

调查显示,70%求职者表示曾遭遇过职场陷阱,在“你遭遇的招聘骗局来自哪里”的调查中,直接来自用人单位的占了27.89%,来自职业介绍所的有25.79%,来自网络招聘的有23.16%,大型招聘会占14.21%,咨询公司占8.95%。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猎头、职介机构、人才派遣公司等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沟通的主要载体,是求职者找工作和用人单位招聘的五大主要途径。有关专家特别列出了各种求职方式中存在的“猫腻”。

招聘会猫腻分析

目前,南京每个周末通常有十场左右大小规模不等的招聘会举行,为求职者提供了大量的职位信息,一些规模较大的招聘会动辄有上万求职者进场。但在火爆的.场面下,也存在着一些损害求职者利益的行为。

猫腻一:单位和职位信息存在“水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成千上万的职位信息中难免存在“水分”。

猫腻二:宣传失实。宣传广告中明明白白地写着“众多世界500知名企业参展”、“招聘摊位1000多个”,可跑去现场一看,出场的可能是某个500强的分支机构,招聘摊位远不及千家。

专家视点:出现上述一些情况,与中介机构良莠不齐有关,一些机构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目前上海正在酝酿举办招聘会的规范流程,即将在行业内推广,进一步从细节之处对招聘会进行规范,相信今后不和谐的声音会越来越少。

网络招聘猫腻分析

网络的拥护者日渐增多,其快捷便利、信息量大、跨越时空等独特优势在年轻求职群体和中高端求职者中备受青睐。值得注意的是,也正由于其植根于网络虚拟空间,在拥有众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

猫腻一:招聘信息有效性打折扣。不少人才网站为吸引求职者眼球,直接从别的网站上“扒下”招聘信息,“剪刀加浆糊”,大量的招聘信息就新鲜“出炉”。这些未经核实的,或已过时无效的招聘信息,让求职者白费了时间和精力。

猫腻二:个人信息被泄漏而遭人利用。网上求职,一不当心,求职者简历中的种种个人信息就可能成为他人牟利的法宝。

猫腻三:诈骗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搜索他人在网上求职时登记的联系方式实施诈骗或利用高薪厚职、良好的工作发展前景诱人前去面试,达到各种行骗目的。

专家视点:网络招聘在中国大陆出现仅仅只有5年时间左右,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市场比较成熟的地区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尽管目前中国大约有2500家提供招聘服务的网站,但达到一定规模、能够为用户提供全面服务的也只有那么几家。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求职者来说,选择规模大、知名度较高、门户型的招聘网站是明智之举。

篇4:求职者需警惕网上求职陷阱

求职者需警惕网上求职陷阱

福建警方日前公布了全省近期一些专门针对求职者的诈骗案例,提醒求职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正规渠道求职,

福建警方揭露的利用求职者资料实施犯罪活动类型有:

手法一:利用手机短信发布虚假求职信息,以缴纳中介费、押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手法二:在求职网站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设立虚假的某大型企业招聘网站,以向求职者索要手续费、押金等为名实施诈骗,

12月,福建龙岩一求职者在龙岩求职网看到农业银行招工信息,咨询对方时被要求先寄4000元作为押金,他如数汇出现款后再也无法打通“招工单位”的电话。

手法三:利用求职者资料实施其他犯罪。福建晋江、石狮等地近期连续发生30多起以“招工”为名抢夺求职者手机的案件。据警方已抓获的两名犯罪嫌疑人交代,他们专门去人才招聘网站获取应聘者资料,对资料筛选后,他们以晋江某公司的`名义,拨通应聘者的联系电话,声称要其来面试,并告诉应聘者公司会派人来接应,让其等在某处。一犯罪嫌疑人假装工作人员,骑摩托车接求职者。在前往公司“面试”途中,另一犯罪嫌疑人打电话给应聘者,要他将电话交给同伙通话,拿到手机的犯罪嫌疑人则故意将安全头盔或者一只档案袋掉在地上,叫应聘者帮忙捡起来。此时,犯罪嫌疑人一踩油门,扬长而去。

篇5:网上招聘陷阱多 求职需谨慎

网上招聘陷阱多 求职需谨慎

时下,春节过后大学生们又开始进入了找工作的关键时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查询招聘信息、注册、投简历,乃至网络面试,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求职方式。但是,尽管网上求职具有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的优点,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那就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甚至可能蕴藏不少陷阱,求职者应提高警惕谨慎对待网上应聘。

网上求职难摆脱信息泄露困扰

网上求职,一不当心,求职者简历中的种种个人信息就可能成为他人牟利的法宝。一些别有用心者盗取求职者的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家庭详细地址等个人信息后,转卖牟利,求职者受到无端骚扰的情形屡见不鲜。

自从前不久在网上求职时留下一份个人简历后,顾小姐的生活就再也没有安静过。一会儿是莫名其妙的短信,一会儿是没头没脑的电话,一会儿又是一大堆职业培训的广告邮件。后来才知道,全是网上简历惹的祸。

郑州某院校面临就业的小敏,也遇到了相同的`困扰,近一个星期以来,不断接到外地或本地的陌生来电,这些人操着不同口音,问小敏的问题大同小异:是否愿意从事“特殊服务”?更让小敏吃惊的是,对方对小敏的年龄、籍贯和爱好等了如指掌。

因信息泄露险被诈骗钱财的案件也屡屡发生。据《南充日报》报道,何飞飞是西华师大学生,面临毕业的她在各大求职网站上投放了个人简历。不久,何飞飞接到一个自称是学校档案室老师打来的电话,并准确叫出了她的名字。随后,那位“老师”开始询问她家的电话、住址以及她现在是否在学校。何飞飞当时没有多想就一一作了回答。

后来,何飞飞查了一下号码的所在地,一查是重庆,何飞飞就警觉起来,马上给父亲打了电话,告知事情经过。何飞飞说,第二天父亲就打来电话说,有一个自称是某地交警的告诉他,自己女儿出了车祸,让家里人赶紧寄钱到该地第三人民医院。幸亏及时防范,骗子的伎俩才没得逞。

网上求职陷阱重重

网上求职火爆,不过,由于网络世界的复杂,网上求职升也是危机四伏,陷阱重重,

一家网络招聘机构吴经理介绍,他们曾接到过求职者投诉,有的求职者网上发出求职申请后,招聘公司立即回复“录用”,当求职者希望上班时,对方随即要求求职者缴纳300元的培训费,最后求职者一打听才发现,这家公司竟然不存在。

令人吃惊的是,一些 组织也通过网络招聘设下 陷阱,频频将 黑手伸向了求职者。网友“虎父牛子”在网上诉说了自己的遭遇。作为大三学生,网友“虎父牛子”在一个人才网站发布了找工作的信息,不久就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在某地开有一大型超市,需要人手,100元一天,管吃管住。“虎父牛子”信以为真,当晚便乘火车到达该地,两个人接待了他,并将他送到宿舍。第二天,他被带到一个房间里,一个30多岁的人在讲课,先是介绍他们的产品,接着就介绍“拉人”入伙的经验……“虎父牛子”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掉进 黑窝了。他想立即逃脱,却遭到挡驾。次日凌晨,趁人不备,他从窗台跳下,才脱险逃出。

网络诈骗,也是无奇不有。英语专业毕业的李小姐在某知名招聘网站发现一家外资企业正在招总经理助理,条件是英语口熟练,能翻译,待遇不错。于是,她便向该公司发了份求职简历。第二天,该公司回复称,为考察她的英语翻译能力,要求她在两天内翻译一份公司的材料(大约3万字)。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李小姐花费一天一夜时间把该材料翻译成中文交给对方。正当李小姐满怀信心,充满期待地准备上班时,该公司却回复称该职位已经招到合适人选。但是,李小姐随后却发现,该公司又以另一名称在该网站招同样的职位,联系邮箱没有变,李小姐这时才恍然大悟自己上当,自己网上求职竟被当成免费劳力。

擦亮眼睛提高防范意识

网上求职,诈骗方式形形色色,求职者务必擦亮眼睛,提高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首先,尽量选择与正规的专业网站进行合作。网络招聘在中国大陆出现仅仅只有几年时间,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市场比较成熟的地区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求职者来说,选择规模大、知名度较高、门户型的招聘网站是明智之举。

其次,对于网上招聘信息要仔细甄别,不要因为求职心切就盲目相信网上的招聘信息,在投递简历和去面试前,都要仔细查看招聘公司网站内容,并通过当地工商部门查询有无此单位,多方了解,核实情况,以免上当受骗。

再次,对于一些单位的招聘,不要盲目地把自己的信息泄露给陌生人,通过网络发送简历时最好不要透露过多的个人信息。

最后,实地应聘过程中要善于随机应变,善于从蛛丝马迹中捕捉可疑情况,往往能够及时收住脚,免遭进一步侵害。

篇6:大学生求职网上招聘陷阱多

大学生求职网上招聘陷阱多

时下,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们又开始进入了找工作的关键时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查询招聘信息、注册、投简历,乃至网络面试,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求职方式。有就业专项调查显示:八成以上85后、90后通过网络找工作。

但是,尽管网上求职具有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的优点,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那就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甚至可能蕴藏不少陷阱,求职者应提高警惕谨慎对待网上应聘。

网上求职难摆脱信息泄露困扰

网上求职,一不当心,求职者简历中的种种个人信息就可能成为他人牟利的法宝。一些别有用心者盗取求职者的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家庭详细地址等个人信息后,转卖牟利,求职者受到无端骚扰的情形屡见不鲜。

自从前不久在网上求职时留下一份个人简历后,顾小姐的生活就再也没有安静过。一会儿是莫名其妙的短信,一会儿是没头没脑的电话,一会儿又是一大堆职业培训的广告邮件。后来才知道,全是网上简历惹的祸。

郑州某院校面临就业的小敏,也遇到了相同的困扰,近一个星期以来,不断接到外地或本地的陌生来电,这些人操着不同口音,问小敏的问题大同小异:是否愿意从事“特殊服务”?更让小敏吃惊的是,对方对小敏的年龄、籍贯和爱好等了如指掌。

因信息泄露险被诈骗钱财的案件也屡屡发生。据《南充日报》报道,何飞飞是西华师大学生,面临毕业的她在各大求职网站上投放了个人简历。不久,何飞飞接到一个自称是学校档案室老师打来的电话,并准确叫出了她的名字。随后,那位“老师”开始询问她家的电话、住址以及她现在是否在学校。何飞飞当时没有多想就一一作了回答。

后来,何飞飞查了一下号码的所在地,一查是重庆,何飞飞就警觉起来,马上给父亲打了电话,告知事情经过。何飞飞说,第二天父亲就打来电话说,有一个自称是某地交警的告诉他,自己女儿出了车祸,让家里人赶紧寄钱到该地第三人民医院。幸亏及时防范,骗子的伎俩才没得逞。

网上求职陷阱重重

网上求职火爆,不过,由于网络世界的复杂,网上求职升也是危机四伏,陷阱重重,

一家网络招聘机构吴经理介绍,他们曾接到过求职者投诉,有的求职者网上发出求职申请后,招聘公司立即回复“录用”,当求职者希望上班时,对方随即要求求职者缴纳300元的培训费,最后求职者一打听才发现,这家公司竟然不存在。

令人吃惊的`是,一些非法 组织也通过网络招聘设下 陷阱,频频将 黑手伸向了求职者。网友“虎父牛子”在网上诉说了自己的遭遇。作为大三学生,网友“虎父牛子”在一个人才网站发布了找工作的信息,不久就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在某地开有一大型超市,需要人手,100元一天,管吃管住。“虎父牛子”信以为真,当晚便乘火车到达该地,两个人接待了他,并将他送到宿舍。第二天,他被带到一个房间里,一个30多岁的人在讲课,先是介绍他们的产品,接着就介绍“拉人”入伙的经验……“虎父牛子”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掉进 黑窝了。他想立即逃脱,却遭到挡驾。次日凌晨,趁人不备,他从窗台跳下,才脱险逃出。

网络诈骗,也是无奇不有。英语专业毕业的李小姐在某知名招聘网站发现一家外资企业正在招总经理助理,条件是英语口熟练,能翻译,待遇不错。于是,她便向该公司发了份求职简历。第二天,该公司回复称,为考察她的英语翻译能力,要求她在两天内翻译一份公司的材料(大约3万字)。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李小姐花费一天一夜时间把该材料翻译成中文交给对方。正当李小姐满怀信心,充满期待地准备上班时,该公司却回复称该职位已经招到合适人选。但是,李小姐随后却发现,该公司又以另一名称在该网站招同样的职位,联系邮箱没有变,李小姐这时才恍然大悟自己上当,自己网上求职竟被当成免费劳力。

擦亮眼睛提高防范意识

网上求职,诈骗方式形形色色,求职者务必擦亮眼睛,提高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首先,尽量选择与正规的专业网站进行合作。网络招聘在中国大陆出现仅仅只有几年时间,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市场比较成熟的地区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求职者来说,选择规模大、知名度较高、门户型的招聘网站是明智之举。

其次,对于网上招聘信息要仔细甄别,不要因为求职心切就盲目相信网上的招聘信息,在投递简历和去面试前,都要仔细查看招聘公司网站内容,并通过当地工商部门查询有无此单位,多方了解,核实情况,以免上当受骗。

再次,对于一些单位的招聘,不要盲目地把自己的信息泄露给陌生人,通过网络发送简历时最好不要透露过多的个人信息。

最后,实地应聘过程中要善于随机应变,善于从蛛丝马迹中捕捉可疑情况,往往能够及时收住脚,免遭进一步侵害。

求职者需警惕网上求职陷阱

大学生求职网上招聘陷阱多

求职小心这种“招聘”陷阱

求职面试时要小心语言陷阱

5成上班族曾遭遇求职陷阱

当心求职陷阱 求职者需自我保护

网上求职流行 方便背后须防“陷阱”

如何识破求职陷阱?

“十大求职陷阱”

求职陷阱揭密

求职者遭遇只招不聘 小心网上求职陷阱多(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求职者遭遇只招不聘 小心网上求职陷阱多,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