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诺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诵读欣赏一双明亮的眼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诵读欣赏一双明亮的眼睛,欢迎阅读与借鉴。
- 目录
篇1: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诵读欣赏一双明亮的眼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文章刻画人物的一般方法,能体会烘云托月的写法
2. 通过诵读,体味材料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亲近文学,培养审美情趣
【自主学习】
1、填空
诵读材料所选文字中描绘的女子叫( ),她是长篇小说《 》中的人物,该小说的作者是( ),他的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 )( )( ),爱情三部曲( )( )( )。
2、我读我感知
诵读材料写琴的眼睛,突出了她怎样的美。
3、说说下列句子刻画人物的方法。
A.琴穿了一件淡青湖绉棉袄,下面系着一条青裙。发鬓垂在两只耳边,把她的鹅蛋形的面庞,显得恰到好处。
B.这对眼睛非常明亮,非常深透,射出来一种热烈的光,不仅给他的热烈、活泼的脸添了光彩,而且她一走进房里,连这个房间也显得明亮多了。
C.众人的视线都集中在她的身上。
【合作探究】
1. 诵读材料着重描写了人物的眼睛。第一、二、三句从哪些方面着笔,这样写有何效果,是什么手法?
2.第四句写琴那双明亮的大眼睛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3.最后一句写众人的视线集中在琴身上的目的是什么?
【课堂检测】
1.说说选段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是如何突出这个特点的?
2.仿照选段的方法写写身边一位同学,完成后交流评价。
诵读欣赏参考答案
二、自主学习部分
1.填空
琴 《家》 巴金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2.(略)
3.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
三、合作探究部分
1.第一、二、三句运用烘云托月的写法,用衣着打扮、发式脸型、眉毛鼻子来烘托所要描写的眼睛,从粗到细进行勾画,以美烘托美。
2. 第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这眼睛给脸庞增加了光彩,使整个房间明亮了许多,实写她的思想、智慧之光。
3.用众人视线渲染她的明丽动人,是侧面描写。
四、课堂检测(略)
雷真民
[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诵读欣赏一双明亮的眼睛]
篇2: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诵读欣赏《山市》学案(教师版)
教师版1课时
一、【学习目标】2分钟知识目标
1.我会找能理解时间等字词。
2.我能翻译重点句子。
3.我读熟课文内容,描述的山市蜃楼现象。
二、【自主学习】5分钟
1.学生主动介绍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生活清苦。《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狐愤之书”(取义孤独、悲愤) 。
2.注音
蜃(shèn)景 奂(huàn)山 禹(yǔ) 青冥(míng)
禅(chán)院 甍(méng) 高垣(yuán) 睥睨(pì nì)
连亘(gèn) 窗扉(fēi) 逾(yú)时 倏忽(shū)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老师解题,学生介绍作者。
1. 找出说明时间词语: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2. 翻译:(全班大组里小组ABCDE分配任务)
①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A组)
②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B组)
③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C组)
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D组)
⑤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E组)
3. (2)这篇文章以_________为顺序,描述了_________过程。先看到________,不久看见____________,然后又看见_________及其中的楼、堂、坊;大风起时,景物变模糊,风定后仅见________上面的人;最后景物渐渐变小以至不见。文中的描写细致生动、_________神奇。(由小组推荐人在黑板上书写)
四、【当堂检测】13分钟,(选做1、2题,必做3、4题)
1. 找出时间词语:忽(忽然)、无何(不久,不一会儿)、未几(与“无何”含义相同)、既而(不久)、逾时(过了一会儿)、倏忽(突然)
2. 翻译:(全班大组里小组ABCD分配任务)
①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A组)
译: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之一。
②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B组)
译: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低低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市。
③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C组)
译: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D组)
译:(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有靠着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⑤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E组)
译: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3. 这篇文章以 时间 为顺序,描述了 山市蜃景从出现到消失的 过程。先看到 孤塔,不久看见 宫殿 ,然后又看见 高墙 及其中的楼、堂、坊;大风起时,景物变模糊,风定后仅见 危楼 上面的人;最后景物渐渐变小以至不见。文中的描写细致生动、变幻 神奇。
五、【小结】4分钟
六、【课后作业】1分钟
做辅导丛书上练习。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诵读欣赏《山市》学案(教师版)]
篇3:人琴俱亡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资料链接:
1.子猷和子敬都是王羲之的儿子,也是东晋名士和书法家,其中子敬的书法成就更高,跟父亲并称“二王”,去世时年仅42岁。
2.“魏晋风度 ”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的更迭(dié ),社会的动荡、战乱、瘟疫等让人朝不保夕。因此,士人开始轻视传统儒学重伦理轻情欲,重集体轻个人的思想。他们纵情任性,孤芳自赏,鄙视权贵,不拘礼法、率直任诞、清俊通脱。代表是“竹林七贤”。
3.士人爱琴,风气之盛,琴己经成为士人们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他们听琴赋诗,以琴会友,借琴消忧,甚至以琴吊唁(yàn),以此表现自己的人格特色和精神气度。
学习目标:
1.能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重点)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深厚的兄弟情谊。(难点)
表述要求:
1、展示前:我们组展示的问题是:______,我们小组其他成员补充。
2、展示中:我们小组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_____ 。(可略)
3、展示完: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请问大家有什么建议和补充?
(展示过程中可以板书需要强调的内容)
一、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任务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括号左边字的读音),读出节奏。
王子猷( )、子敬/俱病笃( ),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 )矣。”语时/了( )不悲。便/索舆/来奔丧( ),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掷( )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 )绝良久,月余亦卒( )。
(主讲讲解完字音、强调节奏后,请小组范读,其他同学纠正点评,然后请全班齐读一遍,再次纠正点评。)
(二)这篇课文的课下注释太少,不足以支撑我们对全篇的理解和翻译,假如你是编者,你还会给哪些字加上注释呢?请在翻译全文的过程中,写下这些字并试图解释。
(三)面对弟弟子敬的病故,子猷是否悲痛?大家多读几遍课文,确定你的判断。(从人物的动作及细节描写分析)
(四)下面这则材料与课文的表述有诸多对应的地方,请你们找一找,比对比对。
并比较两篇文章在措辞方面的明显不同(比如动作、语言、标点等)
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
--《晋书王羲之传》
(五)子猷得知子敬去世,心中应该充满无限悲伤,可是第一段中却有一处显得矛盾,把你的发现写出来并分析。(参考本文内容及资料链接2)
二、自主检测
1.先解释加粗字再翻译句子。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3)便索舆来奔丧。
(4)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5)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2.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
3.人们常用“人琴俱亡”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4.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
蒋睿
[人琴俱亡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4:《错过》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错过
主备人:八年级语文组 八年级( )班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贻误( ) 颟顸( ) 渊薮( ) 憬悟( )
情愫( ) 驾驭 ( ) 滞涩(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联系全文,思考本文的结构应该怎样划分?
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
总结全文( )
三、精读课文,小组合作。
2、精读7-8节, 思考作者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完成下列表格。
论证方法:
相对比的事物 产生的结果
7节
8节
3、参照上面的思路,精读9-11节,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完成下表。
论证方法:
相对比的事物 产生的结果
9节
10节
不同的做法 产生的结果
11节 意识到错过之后
4、对于“错过”,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5、我们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
6、阅读14、15节,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你找出例句,并分析它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高。
7、同学们,请你说说生活中你所错过的事,并谈谈你的感悟。
【议论文相关知识】
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1 、论点: 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正确、鲜明)
注意: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有的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2、寻找或提炼论点的方法:
(1)、看题目(2)、看开头(3)、看结尾 (4)、看中间 (5)、自己归纳
二、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真实可信)
1、论据的种类
①事实论据 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
②道理论据 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等。
三、论证--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和方法。
1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摆事实、事例论证)
答题技巧: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引用论证:通过引用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 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技巧: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引用论证有些资料上也称为道理论证。)
③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技巧: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④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题技巧: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2、议论文语言特征: 准确性 严密性 逻辑性 生动性
3、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
层进式结构: 总--分--总 总--分 分--总(此外还有并列式结构)
老戚
[《错过》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5:有的人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我能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2、我要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
三、自主学习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联系鲁迅的创作说明根据。
①“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题辞》)
小结:朱自清对臧克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知道节省文字,运用比喻,以暗示代替说明。”在《有的人》中这一特色有相当的显示。
2.听录音。注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爱憎情感。
四、合作探究
1.朗读第1节,思考:“有的人”指哪些人? 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明确: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徒具形骸,虽生犹死。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鞠躬尽瘁,虽死犹生,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2.朗读第2节,试说体会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明确: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3.“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明确:把 “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 “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五、达标检测 (1)表现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诗句是 , 这是化用鲁迅《自嘲》中“ , ”的诗句。 (2)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的诗句: 。
(3)最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
(4)表达对烈士敬仰、纪念的诗句是: 。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诗中两个“活”,两个“死”各有什么不同含义?
3.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雷真民
[有的人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6:散步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我能熟记生字词,通畅地朗读课文。
2.我能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朴实的语言。
3. 我能通过朗读和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的亲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朴实的语言
三、自主学习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熬( ) 酷冬( ) 嫩芽( )
分歧( ) 一霎时( ) 水波粼粼( )
2.解释词义:
各得其所:
信服:
随意:
3.朗读课文,将文章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四、合作探究
1.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
2.解决分歧取决于谁?
3.为什么由“我”来抉择?(用原文)
4.“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呢?
5.最终我是如何决定的?
6.怎样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五、当堂检测
谈谈你自己对亲情的看法,设想如果你处在作者的角度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
四、 自主学习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熬( áo ) 酷冬( kù ) 嫩芽( nèn )
分歧( qí ) 一霎时( shà ) 水波粼粼( lín )
4.解释词义: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信服:原意是相信并佩服,文中是相信而听从的意思。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文中形容小草到处都是。
5.朗读课文,将文章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①--④为第一部分:交代一家祖孙三代来到南方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我”劝母亲散步,点明“我”和母亲的关系是整个事件的主线。
⑤--⑧为第二部分:从全文看,这一部分是一家人散步过程中的发展和高潮,充分展示了“我”和母亲的关系这条主线。于平淡中制造波澜,借走大路还是小路的分歧这一中心事件,巧妙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合作探究
1.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
答:“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还是“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的分歧。
2.解决分歧取决于谁?
答: 决定权:“我”
3.为什么由“我”来抉择?(用原文)
答: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4.“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呢?
答: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一个父亲的责任,一个一家之主的责任,面临着一个选择,到底选择母亲的大路,还是儿子的小路,两种爱的选择 。
5.最终我是如何决定的?
答: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6.怎样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答:“我”和妻子分别背着家庭中的上一代和下一代越过那“走不过去的地方”,“慢慢地”写其速度慢,“稳稳地”说明脚步沉重而有分寸,“很仔细”形容走得很留神。“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抒发了作为中年人的 “我”和妻子肩负的承前启后的重任以及对生活的一种高度的使命感。
五、当堂检测
略
雷真民
[散步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7: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诵读欣赏导学案:诗词曲三首
第二单元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这三首诗词曲,理解大意。
2.体味赏析每首诗中的经典名句。
3.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自主学习
1.李白:字 ,自号 。他是 (朝代)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 主义诗人,性格豪放浪漫。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2.体裁: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 言古诗。
二、合作探究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________。
2.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4.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渔家傲》
一.自主预习
1、背景: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今陕西延安),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并兼知延州,守卫西北边疆,遏止了西夏的侵扰。当时边境民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庆历元年(1041)四月调知耀州(今陕西耀县),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2、范仲淹: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字 ,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死后谥号“文正”,他的文章诗词风格豪放,语言简练,有《范文正公集》,其中诗歌268首,词传世仅五首,这首《渔家傲》写得慷慨悲壮,最为脍炙人口,散文代表作《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影响深远。
二、合作探究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 。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答:
3.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答:
4.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
5.文化积累:
“衡阳雁去”指:
“燕然未勒”指:
《天净沙 秋思》
一、自主预习
1、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散曲在元代是韵文的主体,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散套由两支以上以至数十支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马致远的散曲成就居全元之首。《天净沙秋思》以28个字刻划出一幅动人的天涯行象照象图,堪称“千古绝唱”,被称为“秋思之祖”,选自《全元散曲》,“ ________”是曲牌名,“________ ”是题目。
2、马致远:号________,大都(今北京)人, ________(朝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汉宫秋》是其代表作。后世把他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二、合作探究
1.把这首诗中并列的九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联缀起来,向大家描绘一幅秋郊夕照图呢?
2.哪位同学能根据曲中的意境,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是个什么样的断肠人?
3.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三、《诗词曲三首》课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谢朓( ) 饯 ( )别 校 ( )书郎
酣( )高楼 逸兴( ) 称 ( )意
明朝( ) 弄扁( )舟 燕 ( )然
2.诗歌内容理解填空: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明“云”与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李白用比兴手法写出愁多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3).【渔家傲】词的上阕侧重 。上阕勾勒_______,用笔简练,而境界苍茫悲凉。“四面边声”三句是名句,分别从__和__的角度写出了边塞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军旅气氛。“长烟落日”,颇得王维《使至塞上》名句“________,________”之神韵,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________的黄昏景致。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______的复杂感情。
(5).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________,_______”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诵读欣赏导学案:诗词曲三首]
篇8:诵读欣赏 学案设计(八年级下册)
诵读欣赏 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诵读欣赏
年级 :八年级 科目:语文 课型:诵读欣赏 执笔:韩云生
审核:备课组 课时:2课时 时间:2013-3-8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品味作者独具慧眼的联想。
2.学习杨柳的永不忘本的高尚品质。
3.培养联想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教学重点: 1、杨柳永不忘本的高尚品质;
2、作者独具慧眼的联想。
课前学习:收集古代诗人咏柳的诗句,并理解诗的意境
一、自由描述各人眼中的杨柳。
二、介绍《杨柳枝词》(白居易)和《咏柳》(贺知章)。
三、朗读《杨柳》全文。
四、仔细阅读节选部分,讨论:
1、本文的柳与前人的柳有什么不同。
2、本文“美”在何处。明确:
五、探讨:我们从杨柳永不忘本的高尚品质中受到哪些启迪?
六、拓展训练:
写一写你心目中的杨柳(尽可能运用象征手法)
[附] 《杨柳》全文
杨 柳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因为有人说我喜欢杨柳,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喜欢杨柳?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深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昔年我住在白马湖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因此给这屋取名为“小杨柳屋”,因此常取见惯的杨柳为画材,因此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因此我自己似觉与杨柳有缘。假如当时人们在湖边种荆棘,也许我会给屋取名为“小荆棘屋”,而专画荆棘,成为与荆棘有缘,亦未可知。天下事往往如此。但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不说上面的话,而可以附会种种的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的宅边所种,或者还可援引 “客舍青青”的诗,“树犹如此”的话,以及“王恭之貌”、“张绪之神”等种种古典来,作为自己爱柳的理由。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又往往如此。
也许我曾经对人说过“我爱杨柳”的话。但这话也是随缘的。仿佛我偶然买一双黑袜穿在脚上,逢人问我“为甚么穿黑袜”时,就对他说“我喜欢穿黑袜”一样。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烟片、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不相信这便是曾对紫薇郎的紫薇花,曾使尚书出名的红杏,曾傍美人醉卧的芍药,或者象征富贵的牡丹。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因此我似觉诗词中所赞叹的`名花是另外一种,不是我现在所看见的这种植物。我也曾偶游富丽的花园,但终于不曾见过十足地配称“万花如绣”的景象。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也不会像信仰宗教或崇拜主义地毕生皈依它。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会。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种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但杨柳树不要吃人家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只供观赏,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写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姿态的特点,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了东君的势力而拼命向上,一味好高,忘记了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这是我昨天看了西湖边上的杨柳而一时兴起的感想。但我所赞美的不仅是西湖上的杨柳。在这几天的春光之下,乡村处处的杨柳都有这般可赞美的姿态。西湖似乎太高贵了,反而不适于栽植这种“贱”的垂杨呢。
杨柳枝词(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菜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教(学)后感:
韩云生
篇9: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诵读欣赏《山市》学案(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2分钟知识目标
1.我能读会写“蜃景、睥睨、高垣、逾时、倏忽、连亘、窗扉””等字词。
2.我能理解、积累“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等语汇。
3.我读熟课文内容,描述的山市蜃楼现象。
二、【自主学习】5分钟
1.学生主动介绍作者:_______。
2.注音
蜃( )景 奂( )山 禹( ) 青冥( )
禅( )院 甍( ) 高垣( ) 睥睨( )
连亘( ) 窗扉( ) 逾( )时 倏忽( )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老师解题,学生介绍作者。
1. 找出说明时间词语: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2. 翻译:(全班大组里小组ABCDE分配任务)
①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A组)
②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B组)
③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C组)
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D组)
⑤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E组)
3. (2)这篇文章以_________为顺序,描述了_________过程。先看到________,不久看见____________,然后又看见_________及其中的楼、堂、坊;大风起时,景物变模糊,风定后仅见________上面的人;最后景物渐渐变小以至不见。文中的描写细致生动、_________神奇。(由小组推荐人在黑板上书写)
四、【当堂检测】13分钟,(选做2题,必做1、3、4题)
1. 找出时间词语:忽( )、无何( )、未几( )、既而( )、逾时( )、倏忽( )
2. 翻译:
①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A组)
②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B组)
③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C组)
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D组)
⑤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E组)
五、【小结】4分钟
六、【课后作业】1分钟
做辅导丛书上练习。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诵读欣赏《山市》学案(学生版)]
篇10: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石榴》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要了解文章的作者及背景,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我要了解石榴的特点。
3、我能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
我能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叶、花朵、果实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我能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诗人、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出版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著有《蔡文姬》、《武则天》、《棠棣之花》、《屈原》等历史剧。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爱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敌,苟且偷生;而中国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的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郭沫若,原名________,________人,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_______,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石榴树( ) 奇崛( ) 枯瘠( ) 古味盎然( ) 束缚( ) 丰腴( )
3、根据下面所给的拼音填上相应的汉字
(1)清新而不róu( )mèi( )。
(2)树木都把各自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yán( )斗yàn( )的时候,有少数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
(3)单瓣的已够lù( )lí( ),双瓣的更为华贵。
(4)单那小qié( )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4、词语解释
奇 崛:
枯 瘠:
陆 离:
辟 易:
犀 利:
博 古:
光 嫩:
皓 齿:
丰 腴:
唾 津:
潜 溢:
争妍斗艳:
古味盎然:
忍俊不禁:
5. 作者按“ 石榴-- 石榴-- 石榴”的思路组织全文。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1、大声自读全文,读清生字读音。
2、找出直接抒发作者对石榴树感情的句子。
3、仿用句式说话:我觉得石榴的____很可爱,你看,文中的___(自然段)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二)
1、作者怎样抓住石榴的外在特征,从不同角度仔细描摹石榴的可爱之处的?
2、作者为什么把石榴花比喻成“夏天的心脏”?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4、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二、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给划线字注音。
骨朵( ) 争妍斗艳( ) 奇崛( ) 丰腴( ) 犀利( )匀称( ) 盎然( ) 枯瘠( )
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 )
(2)你认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 ( )
(3)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 )
能力提升(选做题)
3、为了下列事物(也可以自己选定一些事物),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
(示例)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
浪花:
信鸽:
三、《石榴》学案
一、1、郭开贞;四川乐山;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女神》;《屈原》;《虎符》;《棠棣之花》
2、(略) 3、(略) 4、(略)
5、爱;画;赞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1、(略) 2、(略) 3、(略)
合作探究(二)
1、明确:首先写石榴的枝干和叶片,通过同梅柳的比较,刻画出它的独特风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其次是写它的花,主要抓住石榴花的色彩(“深红色的”、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和习性(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并根据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季的心脏”。第三是写它由骨朵到花的演变,作者称这种变化过程是“一种奇迹”,“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形态艳丽而匀称,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第四是写由花到果的变化。主要写石榴结实时颜色和形体的变化。颜色由红色变为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所特有的“各种锈彩”;形体则变为胖胖的圆肚形。第五写石榴的果实,兼用拟人和比喻,形象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时的样子(似“破口大笑”)和石榴籽的形状、色泽(如透明光嫩的皓齿),语言准确传神而又生动活泼,更加突出了石榴的“可爱”。
2、明确:课文把石榴比喻成“夏天的心脏”,一是因为它们有外在的相似:形状、火热、火红;二是有内在的相通:“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
3、明确: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之下蓬勃向上,解脱尽重重束缚的无畏精神和品格,而这些精神正好与作者的性格特征相契合。
4、明确:本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的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三、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略)
2、(1)反问 、比喻 (2)拟人、设问 (3)拟人、比喻
3、参考答案:
浪花:牺牲算什么,重要的是壮美。
信鸽:万里路算什么,重要的是能完成使命。
小桥:浪涛算什么,重要的是能让行人安全地到达彼岸。
落叶:枯萎算什么,重要的是能滋润大树。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石榴》学案]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一课时导学案
★ 写作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赛诗会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诵读欣赏一双明亮的眼睛(通用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