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狐狸茶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一课时导学案,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一课时导学案,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 目录
- 第1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一课时导学案第2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导学案 第二课时第3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陋室铭(第一课时)导学案第4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多一些宽容》导学案(第一课时)第5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有的人》导学案(共两个课时)第6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导学案(共两个课时)第7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错过》导学案(共两个课时)第8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共两个课时)第9篇: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童年的朋友》导学案第10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学生版1课时:叫三声夸克
篇1: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一课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1、我能了解事理说明文得一般常识,如:定义、特点、说明方法。
22、我能梳理课文生字词拼音、意思。
33、我能通过学习认识了解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及作用。
二 自主学习
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回顾:
1、什么是说明文?
2、说明文有哪些分类?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一)自学内容一:课前预习:
1、给加粗的字注音,给出拼音的请写出汉字
竺( )可桢( ) 玄奘( ) 戈壁( ) 戳穿( )
汪洋万顷( ) 海市蜃( )楼
开小chāi( ) 海市shèn( )楼 遵xún( ) chéng( )现
1、解释意思。
(1)单枪匹马:
(2)光怪陆离:
2、作者简介:
(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作者是________,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2)法显是________(朝代)僧人、旅行家、翻译家。玄奘是________(朝代)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在小说《________》中俗称唐僧
3、下列文字括号中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 )沙漠西部的沙子是细沙( )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____________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____________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A.如果……而……或……便 BB.只要……且……和……便
CC.只要……而……和……就 DD.只要……而……或……便
(二)自学内容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1、自读课文一遍。
22、给文章划分段落。
三、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课文,明确本文中心
11、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有什么感受?简要说说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ABC层)
22、文中向我们描述了沙漠里哪些奇怪的现象?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
四、当堂检测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A.《向沙漠进军》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作者都是竺可桢。
BB.《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以时间为顺序从古而今写来的。
CC.《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主要是驳斥东晋僧人《佛国记》的错误说法。
D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较多地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2.你还知道那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原因呢?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二 自主学习
1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2、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33、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4、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列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一) :
1、zhú zhēn zàng gē chuō qǐng shèn 、差 蜃 循 呈
2、单枪匹马:①形容孤身奋战。②比喻孤身一人或单独行动。
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现象奇特,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
3、竺可桢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东晋 唐代 西游记
4、D
(二)1、略 2、第一部分第1段,描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第二部分第2-5段,解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三 1、荒凉 可怕 恐惧;科学知识匮乏 条件艰难。
2、“魔鬼的海”、“海市蜃楼”和“鸣沙”; “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了……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又叫做海市蜃楼。”“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沙粒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四 1. A
2. 怪现象之一:“碎石圈”。沙漠中的“碎石圈”看上去非常像人为排列的作品,其实不然,他是一块大石头经过数百年热胀冷缩一次次碎裂后,在地上形成了一片圆形的碎石圈,实际上是自然形成的。
怪现象之二:“早穿皮袄午穿纱”。因为石头的比热容大,造成昼夜温差的剧烈变化。早上很冷,中午很热。但沿海地区近水,水的比热容较大,同样受一样多的太阳辐射,水要吸收更多的热量,到晚上才把热量放出来。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一课时导学案]
篇2: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导学案 第二课时
李冬梅
一、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学习认识了解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2、我能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准确生动的语言。
二、自主学习
1、简单复述沙漠里的两种奇怪现象及行成原因
2、理清本文写作思路,说说这篇课文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3、本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以第5自然段为例,你能找出哪些说明方法?
4、这篇文章虽是来阐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原因的,但并不让人觉得深奥难懂,这是由于它还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反复朗读,试着从修辞角度找两个地方简单赏析这一特点。
三 合作探究
1、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A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B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确像是有魔鬼在作怪。
C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顺着山坡翻滚下来。
2、主题
3、通过对本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原因的学习,谈谈你的领悟及感想。
四、当堂检测
(一)说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 )
2、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
33、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
(二)学以致用
11、过度砍伐、无节制使用是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武汉市政府发起了“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现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一条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或拟一条含警示性的标语。
2、再写出描写沙漠的古诗句三句。
课时二
自主学习:1 “魔鬼的海”、“海市蜃楼”和“鸣沙”; “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了……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又叫做海市蜃楼。”“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沙粒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2. 第1段,描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2-5段,解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本文运用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说明顺序。
3. 举例子,打比方,作诠释.引用等。(作用:根据平时老师讲的不同的说明方法作用的阐述,再结合本文实际内容作说明)
4. 略(从修辞角度来说,文章运用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还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不少词语绘声绘色,如 “隆隆之声”“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碧蓝的清水”“蔚蓝的湖”“蔚蓝的天空”等等,琅琅上口,富于美感。)
合作探究
1.“一只”是数量词,准确的写出了沙漠的荒凉,不见任何鸟兽。
2.“在那时”是限制时间,指出沙漠魔鬼的说法是人们只是因为只是贫乏造成的错误判断,而今天已经不成立了。
3.“据说”指出信息来源的途径,不是亲眼所见,而是根据传说,更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
5. 略(朝着“奇怪现象”背后的解释,和对科学的崇尚、对科学的热爱及对人类生活影响,能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现象有个正确的认识方面去谈、结合所学内容,言之有理均可)
当堂检测
(一)1 作比较 2 打比方 3 引用
(二)1. 保护森林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2.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发白马【唐】李白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唐】李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唐】王维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导学案 第二课时]
篇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陋室铭(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2、了解文体知识及作家作品
学习重点: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2、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3、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授监察御史。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本文是他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一、自主学习
1.本文作者 (人名)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铭”是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 ) 德馨( ) 苔( )痕
鸿儒 ( ) 案牍( ) 西蜀( )
二、合作探究
1.重点词理解,解释加点词
(1) 有龙则灵 (2) 有仙则名
(3) 斯是陋室 (4) 惟吾德馨
(5) 谈笑有鸿儒 (6)往来无白丁
(7)无丝竹之乱耳 (8)无案牍之劳形
(9)可以调素琴 ( )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3.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
4.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曰:“何陋之有?”
三、课堂检测
1. 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记述实事、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自己,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2. 《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3.《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陋室铭(第一课时)导学案]
篇4: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多一些宽容》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正确地看待宽容,学会用宽容对待别人。
3、学习文章以讲道理为主的论证方法,并能围绕论点举出有关的事例。
学习重点:
1、把握本文思路严谨、结构紧凑的写法。
2、精读第二段,提倡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的宽容精神。
一、自主学习
1.注音或写汉字
胸襟( ) 摒弃( ) 和mù
Jiǒng 异 jí dù 隔膜( )
2.理解词义
豁达:
淡泊:
摒弃:
斤斤计较:
3.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②你所知道的关于宽容的名言、警句有哪些?摘抄下来积累:
二、合作探究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各段分别论述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人与人相处,要多一些宽容呢?
3.“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最为难能可贵?四个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胸襟( ) 摒弃( ) 迥异( ) 芥蒂( )( )
隔膜( ) 豁达( ) 憎恨( ) 和睦( )
淡泊( ) 湖泊( ) 嫉妒( )( )
2.选择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 )
A、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B.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
C.面对违反原则的言行,不姑息放纵。
D.多一些宽容。
3.本文的论证方法唯独缺少举例论证,如果让你给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的话你能从古今中外的故事中举一个“宽容”的例子吗?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多一些宽容》导学案(第一课时)]
篇5: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有的人》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指导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1、初步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2、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学法积累】 朗读 点拨 疏导 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我所了解的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所知道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______周年而写的,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_________之情。(13, 崇敬、怀念)
3. 我所掌握的字词音、形、义。
4.我对课文的理解:
(1)用诗句填空。在诗中“有的人”一指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一指_________的人,我喜欢第____种人,鲁迅属于第___种人。(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2)“纪念鲁迅有感”中“感”是_____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感受、感慨,议论)
(3)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 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 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 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的节奏,用“∕”标出语气的停顿,用“”标出重音。
(1)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4)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6、我有问题要与大家交流
二、课堂导学
(一)预习展示
(二)课堂探究
【一】导入课文。
(板书文题、作者)
【二】研读课文。
1.课文诵读
(1)听录音范读 ,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可以从语速、语气、语调、重音、感情等几方面评价)
(2)学生朗读展示,学生评价。
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反复朗读一定让同学们受益匪浅,下面请同学们或自主或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2) 读诗歌第一小节,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板书加点的词语,下同)
①这节诗中有两个“活”两个“死”,你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吗?
明确:第一个“活”是指躯壳活着,第二个“活”是指生命永存。
第一个“死”是指灵魂腐朽,第二个“死”是指失去生命。
②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明确:因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虽生犹死,他们的行为,为人民所痛恨,他们的生活,为人民所不齿,他们的生命,在人民心中早已腐烂发臭。
③ 这种人是什么人?
明确:反动统治者
④ 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明确:因为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永远怀念他们,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⑤ 这种人是什么人?
明确:鲁迅及革命者。
⑥ 小结第一段的内容: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
(3) 读诗歌第二至四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① 第二至四段三个小节,分别从那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明确:从“对人们的态度”、“对人生的追求”、“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不同的表现。
②“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明确:是指给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③怎样理解“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明确: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④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明确:这种人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欲,他们势必要欺压别人,剥削别人,所以他们活着,别人的利益就要受到侵害,别人就不能好好地活着。这句诗说明,反动统治者与广大人民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阶级,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根本矛盾。
⑤在这三个小节的诗行中,你觉得那几个词用得形象生动。你能找出来品味一下吗?
明确:“骑”这个典型动作,加上“呵,我多伟大”这句典型语言,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动派的残暴无耻。
“俯”这个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个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反动统治者想“流芳百世”。
“情愿”写出了鲁迅的人生选择,他选择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
“不能活”写出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对统治者的骄横残暴。
“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写出了鲁迅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精神。
⑥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除了副标题里提到“鲁迅”名字,诗中并未出现鲁迅二字,你能从诗中找出能使你想到鲁迅名着的提示诗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提示性诗句略)好处:暗合题目,既含蓄、又形象,增添诗味。
(4)读诗歌第五至七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①“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明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但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精神早已腐朽,灵魂早已死去,他们为人民所不齿,因此说,“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② 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③ 你能把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及相应的结果连在一起吗?
明确 : 骑在头上------把它摔垮
俯下身子------永远记住
名字刻入石头------名字烂得更早
情愿作野草------青青野草
别人不能活------下场可看到
多数人更好地活------抬举得很高
男生读表现,女生读结果,教师板书。
④ 这三个小节的诗中,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找出来品味一下。
明确:“摔”字表现了人民群众力量之大。
“垮”字写出了反动统治者失败的命运。
“记住”表明鲁迅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烂”字表现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的强烈憎恶之情。
“很高很高”是诗人对鲁迅的热烈赞颂,是对鲁迅的热烈拥戴,也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的无限爱戴。
(5)背诵全诗,归纳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及革命者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有的人》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篇6: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阔绰、颓唐、附和”等词语,学习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精炼、深刻、含蓄”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以自读理解为前提,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落实重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刻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冷酷的事实,珍惜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
学法指导
1.通过工具书正音解词,借助网络和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课文时代背景。
2.熟悉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把握人物形象,明确文章主题。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鲁迅,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出身没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 )( )( ),中国现代文学的( )
这篇课文选自小说集( ),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 )之后写的( )白话小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唐( ) 阔绰( ) 荤菜( ) 羼水( ) 绽出( ) 打折( ) 间或( ) 哄笑( ) 涨红( )着了慌( )不屑置辩( ) 蘸( )
3.重点解释词语
不屑置辩:
颓唐:
分辨:
格局:
缠夹不清
之乎者也:
大抵:
营生:
附和:
【合作探究】
1.课文围绕主人公孔乙己写了哪些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课文开头三段介绍咸亨酒店、“我”的职务和店里的气氛,有何作用?
4.文中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是哪一句?反映孔乙己对人们影响的句子是哪一句?反映孔乙己结局的句子是哪一句?试找出来说说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命运。
5.从课文第四段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和说话方式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6.课文第五段插入了对孔乙己过去经历的介绍,说他好喝懒做,偶尔偷窃,但从不拖欠酒钱,对此该如何看?
【课堂检测】
1.小组间对比介绍作者,看哪一组更完整。
2.口头解释重点词语。
3.书面概括出写孔乙己的几件事。
4.试用几句话说说孔乙己其人。
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部分
1. 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偷东西,酒客们取笑孔乙己未进学,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孔乙己被打折腿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2. 封建社会末期 第一段“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3.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为孔乙己出场做铺垫
4.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是没有进学的封建知识分子,他总想摆读诗人的架子,但又被人瞧不起,遭到众人取笑,最后因偷窃被丁举人打折了腿默默地死去。
5. 好喝懒做,摆读书人的架子,自命清高,迂腐不堪。
6. 尽管孔乙己身上有许多明显的毛病,但他从不拖欠酒钱,是守信的表现,值得肯定。
第二课时
【学法指导】
回忆,复述,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回忆作者,回忆生字、重点词语,说说有关孔乙己的几件事,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简单说说孔乙己其人。
一、读课文,合作探究
1. 从课文第四段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偷东西时孔乙己争辩的语言、神态和第五段酒客们取笑孔乙己没有进学时的语言、神态,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
2. 孔乙己诚恳的教小伙计识字和大方的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的做法你认可吗?小伙计的态度你怎么看?
3. 文中写孔乙己被取笑时“便排出九文大钱”,写他被打折腿来喝酒时“摸出四文大钱”,一个“排”字,一个“摸”字,各写出了孔乙己怎样的心理和状况?
4. 课文最后写被打折腿的孔乙己来酒店喝酒的惨状,还写他不知所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只是他不会营生、好喝懒做吗?有没有社会的原因?与课文表现的主题有关吗?
5. 酒店中的各种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他们是哪些人?以他们的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6. 结合课文,说说“精炼、深刻、含蓄”的语言风格。
【课堂检测】
1. 完成填空。
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 )的人。
⑵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的人
⑶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 )的人。
⑷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 )的人。
⑸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但又( )的人。
⑹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 )的人。
2. 续写训练,要求不少于400字
题目:孔乙己离开酒店以后
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部分
1. 一个不清白又偏要争面子,迂腐可笑的孔乙己,一个科场失败有苦难言的孔乙己。
2. 孔乙己的热情和善良 小伙计也受到世俗的影响,也瞧不起孔乙己
3. 一个“排”字,表现了孔乙己对短衣帮的嘲笑不理睬,对酒店分文不欠。一个“摸”字,反映了孔乙己钱极少的窘况。一“排”一“摸”,说明了孔乙己经济状况的变化,显出他十分贫困的处境。
4. 孔乙己走到悲惨的境地,既有个人原因,没进学,好喝懒做等,也有社会原因,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科举制度使他成为一个可笑可悲者。由此可看出,课文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病态,抨击了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的罪恶。
5. 酒店中的人大多是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们是肆意的嘲笑孔乙己,无情的揭他的伤疤。掌柜则是在他人嘲笑中获得快乐,小伙计是附和着笑,心里不乏一丝同情。众人的笑透着悲凉的意味,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6. 小说仅仅三千余字,无论交代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还是描写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都十分精练、深刻、含蓄。如写鲁镇酒店的格局,用“都是当街一格曲尺形的大柜台”,极省笔墨,又易了解。又如第一段写长衫客,用一个“踱”字,突出他们迈四方步,摆阔架子的姿态。形象可感,精练深刻。再如小说结尾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根据他的状况,用“的确”肯定。但没有亲眼看见,用“大约”。看似矛盾的语言显得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课堂检测部分
⑴穿长衫 ⑵好喝懒做 ⑶偶尔偷窃 ⑷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做灵魂伤疤 ⑸遭到冷遇
⑹无人关心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篇7: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错过》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我能熟记生字词,通畅地朗读课文。
2.我能理解文中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
3.我能理清本文的思路、严谨的结构。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的语言 难点:理清文章思路与结构
三、自主学习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贻误( ) 憬悟( ) 渊薮( )
斑斓( ) 颟顸( ) 咀嚼( )
狂澜( ) 滞涩( ) 惆怅( )
情愫( ) 侥幸( ) 驾驭( )
2.解释词义:
万无一失:
失之交臂:
力挽狂澜:
颟顸:
渊薮:
3.朗读课文,将文章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四、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三段这个疑问句与第四段这一个反问句告诉我们什么?
2.第六段中 “溜走”一词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是错过?
4.“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是什么?
5.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五、当堂检测
请判断下面的例子,哪个是“错过”,哪个是“过错”,为什么?
例一:在考试时,有一位同学因为害怕考试不过关,心想:就抄抄书吧,反正老师发现不了。于是拿出了参考书, 可当他正抄得津津有味时,没想到却被老师发现了,受到学校公开批评。
例二:曾经有一个英语短文翻译的比赛,我英语很好,然而汉语作文不太好,几经犹豫,我仍没有勇气把自己的稿件投出去。然而,班里一位和我水平差不多的同学投稿并得了奖,我后悔莫及。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贻误( yí ) 憬悟( jǐng ) 渊薮( sǒu )
斑斓( lán ) 颟顸(mān hān) 咀嚼(jǔ jué )
狂澜( lán ) 滞涩( zhì ) 惆怅( chóu chàng)
情愫( sù ) 侥幸( jiǎo ) 驾驭( yù )
4.解释词义:
万无一失:绝对不会出差错。
失之交臂:指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
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颟顸:糊涂,不明事理。
渊薮:比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
5.朗读课文,将文章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①--②第一部分:提问题,摆事实--大小“错过”真不少。
③--⑥第二部分: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⑦--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具体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要把握住最关键的、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终点站。
四、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三段这个疑问句与第四段这一个反问句告诉我们什么?
答:告诉我们人生中“错过”是在所难免的。
2.第六段中“溜走”一词有什么作用?
答:“溜走”一词生动地表明了“错过”之易出现。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是错过?
答:“错过”即有所失。
4.“错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错过,属于人生常态,人生没有“万无一失”。
5.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杂文,作者以辩证的观点阐述了对“错过”的正确认识:对“错过”一要习惯,二要品味,要让“错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人生中有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要把握最关键的机会,含笑到达“人生的终点”。
五、当堂检测:
答:(1)从词性上看,“错过”是动词,“过错”是名词。
(2)“错过”是一种行为,“过错”是一种结果。
21.错过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我能体会本所揭示的人生道理: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
2.我能正确对待错过,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机会。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所揭示的人生道理 难点:正确对待错过。
三、自主学习
1.能意识到“错过”有何意义?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下列各句的含义。
(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2)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四、合作探究
1.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论证方法
2.通读全文,讨论分析如何理解作者对错过的人生体验(态度)。
3.如何理解“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这两句话?
4.“没有意识到错过”和“意识到自己错过”有什么不同结果?
5.对待不同类型的“错过”,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
五、当堂检测
请你根据本文“错过”的辩证分析认识,为徐本禹写一段颁奖词。
徐本禹,感动中国人物。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7月开始到贵州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义务支教。
在许多人眼中,这个23岁的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本来会有令人羡慕的美好前程。他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如果顺着这条路子走下去,这个学业优异的年轻人今后还可以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然而,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离开了繁华的都市,去岩洞小学教书……
第二课时:
三、自主学习
2.能意识到“错过”有何意义?
答:“错过”可以使我们“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还“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反之,意识不到就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下列各句的含义。
(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答: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2)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答: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四、合作探究
1.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
第2、5段举例论证。
第7、8段和第9、10段对比论证。
第14、15段比喻论证。
2.通读全文,讨论分析如何理解作者对错过的人生体验(态度)。
答: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3.如何理解“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这两句话?
答:就机遇而言,人生由“抓住”与“溜走”两种风景构成。抓住了,生更加多姿多彩;溜走了,生活便依然保持其原貌。这就构成了人生的经纬线,一条纵深发展,一条平行滑行。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人们生活的不一样。
4.“没有意识到错过”和“意识到自己错过”有什么不同结果?
答:“没有意识到错过”,灵魂便会堕入颟顸的渊薮,这意味着思想的迟钝、麻木,斗志的消磨,从而使人成为平庸之辈。“意识到自己错过”,虽追悔莫及,但促使人深入地思索,从而变得情趣高雅,情感真实丰厚,灵魂得到洗礼,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当机遇再次到来时,便有能力抓住了。
5.对待不同类型的“错过”,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
答:在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时,“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的驾驭”。在对待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错过”时,要善于咀嚼苦果,“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仅醒悟了还不行,还要追上前去,“力挽狂澜既倒”,多半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
五、当堂检测
颁奖词参考示例:
徐本禹,这个让所有国人湿润眼睛的
年轻人,毅然离开繁华的城市,只身来到贫困的农村做义教,用自己娇嫩的肩膀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顶住了贫穷。用他的行动灼痛了我们的眼睛,他错过了繁华的都市,错过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然而,他没有错过心中那神圣的季节,没有错过孩子的眼光。虽错过城市的风景,他却给山区带去了希望、光明。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错过》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篇8: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理解文中生字词
2.了解文章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演讲得相关文体知识
4.掌握议论文基本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议论文基本论证方法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近代著名学者,其著作编为《饮冰室》。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梁启超一生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政治活动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三十九万字。《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
文体链接
演讲的基本知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同时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②思维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背景链接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厌恶( ) 禅( )师 佝偻( ) 咽( )气
骈( )进 哭丧( )着脸 佛( )门 强聒( )不舍
2.词语解释。
敬业乐群:
安居乐业: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言不及义:
强聒不舍:
二、合作探究
1.让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先后谈了几个问题?
(3)你认为这几个问题的关系怎样?
2.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三、课堂检测
1、议论文常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2、本文紧扣中心 “____________”展开论述。开始援引____________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论述____________之必要,再转入论述主体,分别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逐一论述,最后收束全文,得出结论。全文脉胳清晰,极富有层次感。
敬业与乐业(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3.掌握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举例子”和“讲道理” 学习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一、自主学习
1、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在文章的第____________部分提出来的。
2、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
这几个问题。
3、积累有关敬业乐业的名言。
例:知之者不如好之后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
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
业精于勤,荒于嬉。--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
二、合作探究
细读、精读课文,结合文中关于有业、敬业、乐业的论述文字来思考下列问题:
1.“有业之必要”的3个主要论据是:
2.阅读2~5段,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有业”的必要性的?
3.阅读6~7段,用原文回答,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4.文章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5.说说本文在论证论点时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1)“有业之必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2)“敬业”一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乐业”一节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三、课堂检测
1.思考:作者提出了许多关于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哪一点?(有不同意见要说明理由。)
2.学了本文,我们有什么体会,在生活学习中应该怎么做?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篇9: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童年的朋友》导学案
第一单元 人物风采
童年的朋友
一、目标导学
1.感受童年时外祖母给予“我”的爱心(重点);
2.学习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难点);
3.体会细腻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依据书下注释或查词典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绺( ) 马鬃( ) 诅( ) 咒( )
惩罚( ) 脸颊( ) 腔( ) 调( )
(2)文学常识填空。
《童年的朋友》选自 ,作者是 (国籍)作家 ,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 、 和 。
2.二读课文,在文中划出描写外祖母头发、眼神、声音、动作的句子,摘要如下:
头发:
眼神:
声音:
动作:
3.三读课文,说说在“我”的眼里外祖母是怎样的一个人?
4.疑问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外祖母慈爱的形象。
1.用心朗读课文,思考外祖母“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她今天的样子很凶”的原因是什么。
2.反复朗读课文中外祖母的语言,揣摩该怎样读才符合要求。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感受外祖母独特的人格魅力。
1.文中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根据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描写的语句 描写
方法 人物形象
如: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外貌
描写 突出她的头发“多”、“密”、“长”、“黑”、“厚”的特点,说明外祖母身体很健康。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2.文中祖孙对话有几层意思?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你是如何理解外祖母“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这句话的?
(四)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对外祖母的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表现外祖母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对“我”深厚的爱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抒发了“我”对外祖母这个童年的朋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根据拼音,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写出正确、规范的汉字。
(yìnɡ) 付 (zǔ zhòu) 丰(rùn) (chénɡ) 罚
(二)课内阅读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
⑴ ⑵
2.如何理解外祖母的话“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
3.这段文字中主要采用了哪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中加点字“睁”能否换成“瞪”?为什么?
5.为什么“我”觉得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
五、拓展阅读
贝多芬的童年 罗曼罗兰
鲁特维克范贝多芬,一七七O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科隆附近的篷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的出身是弗拉芒族。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尔德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的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一七八七年,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她是肺病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染着同样的病症;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再加比病魔残酷的忧郁。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浪费,把养老俸交给儿子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他在篷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傍,便是他终身珍视的勃罗宁一家。可爱的爱莱奥诺特勃罗宁比他小二岁。他教她音乐,领她走上诗歌的路。她是他的童年伴侣;也许他们之间曾有相当温柔的情绪。后来爱莱奥诺嫁了韦该勒医生,他也成为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最后,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恬静的友谊,那是从韦该勒、爱莱奥诺和贝多芬彼此的书信中可以看到的。当三个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情爱格外动人,而心灵的年青却又不减当年。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不得不离开篷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壮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它是那样的生动,几乎赋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方比细腻的篷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它的浓荫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在此,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雰笼罩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远远里,蓝色的七峰在天空画出严峻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废圮的古堡,显出一些瘦削而古怪的轮廓。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
1.“再加比病魔残酷的忧郁”是指的什么?
2.“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此句中的“可悲的事实”是指的什么?
3.文章中关于贝多芬家乡的景物的描写,与文中哪段话是相互照应的?
4.“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这句话中的“悲惨而残暴”应如何理解?
5.“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再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突出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练习。
2.背诵课文最后一小节。
《童年的朋友》参考答案
二、预学导学
2.头发: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眼睛:(1) 黑眼珠儿闪烁着气愤的光芒
(2)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3)通过她的眼睛,从她的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声音:(1)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2)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动作: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三、课堂互动探究
(二)
1. 在孩子的眼里,外祖母肥胖、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她是“我”最珍贵,最知心的朋友。
2.外祖母肥肥胖胖,腰弯得像驼背,但活动却像一只轻快的大猫。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因此脸却显得小了,再加上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更显得可爱了。在她爽朗大笑的时候,你会看见她那雪白的牙齿,两颊的皱纹因此更多更丰富了,黑的像黑樱桃似的眼睛里闪烁着愉快的光芒。这就是外祖母。
(三)
2.①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她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变得又小又可笑。 (这是从孩子的视角观察的,体现出外祖母因生活的艰难而流露出对生活的抱怨。)
②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突出外祖母活泼,愉快而又充满活力。)
③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说明外祖母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表现了她乐观、坚毅的个性)
3.三层:关于外祖母的头发;关于“我”睡觉的事;关于“我”打破牛奶瓶的事
感受:外祖母虽然对生活不满,但对我还是非常关心的,没有命令,不强求,对话轻松、平等、和蔼,既有长辈对孩子的关爱,也有朋友般的理解、宽容和帮助
4.宽容、慈爱、开朗、乐观、坚毅、可爱的人
5.(1)外祖母不仅像一般的长辈那样爱自己,而且和“我”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友情;
(2)外祖母能像朋友一样尊重自己,平等的对待自己;
(3)外祖母是自己最知心的人,自己内心的话都能和外祖母交流;
(4)说外祖母是“终身”的朋友,是因为外祖母的爱,把“我”的心灵从黑暗中带到了“光明的地方”,外祖母“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外祖母的乐观、坚毅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四)
本文通过对外祖母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外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对“我”深厚的爱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抒发了“我”对外祖母这个童年的朋友的热爱、感激之情。
四、课堂练习
(二)1. 第一自然段:我从外祖母的谈吐和脸部表情中感受到她的和蔼可亲和温柔慈祥。 第二自然段:外祖母成为我的终身朋友。 2. 用诗化的语言,形象地突出了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着对我的亲切、温暖的关爱与体贴。3.外貌描写 这样的外貌描写是对外祖母人性的赞美,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在外祖母身边那种温馨的感觉。4. 不能。因为“睁”是描写外祖母微笑时的神态,如果改为“瞪”,就与“微笑”的神态相矛盾了。5. “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所以我觉得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 五、拓展阅读
1.他在18时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一个可怜虫,我从15岁上已经知道。”可见指的是死亡,他总以为自己也染上了和母亲同样的病,将不久于人世。 2.指的是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父亲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要贝多芬去领父亲的养老俸。 3.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 4.①过早失去了母亲。②父亲用暴力迫使他学习;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 5.极其热爱和眷恋自己的家乡
侯晓旭
篇10: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学生版1课时:叫三声夸克
一、【学习目标】2分钟
1. 我知道文章体裁,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我会找对文中说明方法。
3. 我要整体感知说明对象,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
二、【自主学习】5分钟
1.字音互填(我已预习)。
丁( )中( )闭 泄( )气 隧( )道 夸克( )
2.解释词语(我已理解)。
驱使: 泄气:
禁闭: 隧道: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老师解题,学生介绍作者。
1. 文章体裁?(由举手学生站起说出)
2. 课文说明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由小组推荐一人将讨论成果说出来)
3. 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由整个小组将讨论成果读出来)
4. 课文的说明顺序是? (由小组推荐人在黑板上书写)
四、【当堂检测】13分钟,(选做1、2题,必做3、4题)
1.文章体裁?
体裁:
2. 课文说明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对象:
主要内容是:
3. 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
4. 课文的说明顺序是?
说明顺序:
五、【小结】4分钟
六、【课后作业】1分钟
1.在语文书上做课后练习第一题和第二题。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学生版1课时:叫三声夸克]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一课时导学案(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