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芒刺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陋室铭(第一课时)导学案,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陋室铭(第一课时)导学案,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 第1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陋室铭(第一课时)导学案第2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多一些宽容》导学案(第一课时)第3篇:《口技》第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一课时导学案第5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有的人》导学案(共两个课时)第6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导学案(共两个课时)第7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错过》导学案(共两个课时)第8篇:背影第2课时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9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短文导学案第10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导学案 第二课时第11篇:《藤野先生》第一课时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第12篇:范进中举 导学案 第二课时(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3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共两个课时)第14篇:八年级语文下册《有的人》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篇1: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陋室铭(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2、了解文体知识及作家作品
学习重点: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2、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3、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授监察御史。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本文是他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一、自主学习
1.本文作者 (人名)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铭”是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 ) 德馨( ) 苔( )痕
鸿儒 ( ) 案牍( ) 西蜀( )
二、合作探究
1.重点词理解,解释加点词
(1) 有龙则灵 (2) 有仙则名
(3) 斯是陋室 (4) 惟吾德馨
(5) 谈笑有鸿儒 (6)往来无白丁
(7)无丝竹之乱耳 (8)无案牍之劳形
(9)可以调素琴 ( )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3.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
4.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曰:“何陋之有?”
三、课堂检测
1. 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记述实事、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自己,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2. 《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3.《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陋室铭(第一课时)导学案]
篇2: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多一些宽容》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正确地看待宽容,学会用宽容对待别人。
3、学习文章以讲道理为主的论证方法,并能围绕论点举出有关的事例。
学习重点:
1、把握本文思路严谨、结构紧凑的写法。
2、精读第二段,提倡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的宽容精神。
一、自主学习
1.注音或写汉字
胸襟( ) 摒弃( ) 和mù
Jiǒng 异 jí dù 隔膜( )
2.理解词义
豁达:
淡泊:
摒弃:
斤斤计较:
3.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②你所知道的关于宽容的名言、警句有哪些?摘抄下来积累:
二、合作探究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各段分别论述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人与人相处,要多一些宽容呢?
3.“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最为难能可贵?四个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胸襟( ) 摒弃( ) 迥异( ) 芥蒂( )( )
隔膜( ) 豁达( ) 憎恨( ) 和睦( )
淡泊( ) 湖泊( ) 嫉妒( )( )
2.选择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 )
A、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B.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
C.面对违反原则的言行,不姑息放纵。
D.多一些宽容。
3.本文的论证方法唯独缺少举例论证,如果让你给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的话你能从古今中外的故事中举一个“宽容”的例子吗?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多一些宽容》导学案(第一课时)]
篇3:《口技》第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柿子中学语文组张锐
一、学习目标
1、我能介绍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
2、我能翻译原文,会解释重点的字词
二、自学学习
(一)、文学常识
1、口技是________的一种。演员运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能发出多种声响,这种技艺在清代属于“________”之一,表演者多隐身在屏风后,俗称________。
2、林嗣环,字________,________代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________》、《________》。《口技》一文选自《________》。《虞初新志》是清代________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
(二)、读准下列字音
少( )顷 犬吠( ) 惊觉( ) 呓( )语
絮絮( )不止 夫叱( )大儿声 夫齁( )声起 意少( )舒
咳嗽( ) 中间( ) 曳( )屋许许( )声 几( )欲先走
(三)翻译原文,解释字词
第一段
1、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 善: 者:
译:
2、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会: 宾客大宴: 宴:
于: 厅事: 施: 抚尺:
而已:
译:
3、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团坐: 团: 少顷: 但:
下: 满坐: 坐: 寂然:
译:
第二段
4、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遥: 深巷: 吠: 惊觉:
觉: 欠伸: 其: 呓语:
译:
5、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①,儿含乳②啼,妇拍而呜之。
既而: 而: 乳①: 乳②: 而: 呜: 之: 啼: 抚:
译:
6、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絮絮:
译:
7、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是: 是时: 初: 叱:
一时: 毕备: 毕: 手: 妙:
译:
8、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侧目: 默叹: 以为: 妙绝: 绝:
译:
第三段
9、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未几: 齁: 渐…渐…:
译:
10、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微闻: 作作索索: 倾侧:
译:
1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 少: 舒: 稍稍:
译:
第四段
12、忽一人大呼:“火起①”,夫起②大呼,妇亦起②大呼。
忽: 火起: 起①: 起②:
译:
13、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俄而: 吠:
译:
1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间: 力拉: 崩倒:
译:
15、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曳: 许许: 抢夺:
译:
1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虽: 其: 端:
译:
17、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译:
1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于是: 色: 变色: 奋: 奋袖: 股: 战战: 几: 先: 走:
译:
第五段
19、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群响: 群: 毕绝: 之:
译:
三.合作探究
(一)、必做题
1、
2、在文中找出一词多义的词,并归纳解释。
(1) 口技人坐屏障中 (2) 妇抚儿乳
众宾团坐 儿含乳啼
满坐寂然
(3) [ 既而儿醒 (4) 众妙毕备
妇拍而呜之。网 以为妙绝
(5) 手有百指 (6) 以为妙绝
不能指其一端 群响毕绝
(7) 火起,夫起大呼
3、在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并归纳解释。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
但 古义: 闻 古义:
今义: 今义:
(2)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 古义: 走 古义:
今义: 今义: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是 古义:
今义:
4、在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归纳解释。
京中有善口技者 不能名其一处也
妇抚儿乳 妇手拍儿声 众妙毕备
5、在文中找出时间量词。
1.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四、当堂检测
1、林嗣环,字________,________代福建晋江人,著有《________》、《________》。《口技》一文选自《________》。《虞初新志》是清代________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2、 给下列生字词读音和解释
犬吠( ): 呓( )语 : 絮絮( )不止
夫叱( )大儿声 齁( )声 曳( )屋许许( )声
3、解释重点字词
会: 宾客大宴: 厅事: 宴:
少顷: 下: 觉: 毕备:
手: 作作索索: 俄而: 曳:
许许: 抢夺: 奋: 欠伸:
口技答案
一、自学学习
(一)
1、杂技、百戏、隔壁戏
2、铁崖,清、荔枝话、口技、虞初新志、张潮
(二)、
少(shǎo )顷 犬吠( feì ) 惊觉( jiào ) 呓( yì )语
絮絮(xù )不止 夫叱( chì )大儿声 夫齁( hōu )声起 意少( shǎo)舒
咳嗽(sóu ) 中间( jiàn ) 曳( yè )屋许许( hǔ )声
几( jī )欲先走
(三)
1、京:京城,国都,这里指京城北京。 善:擅长,善于 者:……的人
译: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
2、会:恰逢,正赶上 宾客大宴:大宴宾客,指大摆宴席请客。 宴:宴请 于:在 厅事:大厅,客厅 施:安置,放置 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而已:语气助词,仅此,罢了
句意: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3、团坐:相聚而坐 团:聚集,集合 少顷:一会 但:只 下:动词,落、拍 满坐:整个座位上的人,指全场。 坐:同座,座位。 寂然:寂静的样子
句意: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4、遥:远远地 深巷:很长的巷子 吠:狗叫 惊觉:惊醒 觉:睡醒 欠伸:伸懒腰 其:她的,妇人的 呓语:说梦话
译:远远地听到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丈夫说着梦话。
5、既而: 不久 而:表时间的副词的词尾 乳①:名作动,喂奶 乳②: 乳头 而:连词 呜: 轻声哼唱哄小孩睡觉。 之:代词,他,小孩 啼:啼哭 抚:抚摩
句意: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了。妇人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他睡觉。
6、絮絮:连接不断的说话
句意: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7.是:这 是时:这时候 初:刚开始 叱: 大声呵斥 一时: 同一时间 毕备:全部具备 毕:全、都 手:名作状,用手 妙:妙处
句意: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
8、侧目:斜眼旁视 默叹:默默赞叹 以为:认为 妙绝:好极了 绝:极点 句意: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9、未几:不多久 齁:打鼾 渐…渐…: 越来越……渐渐
句意:没有过多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
10、微闻:隐约听到 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 倾侧:倾斜反倒
句意: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子等器具倾斜打翻的声音,妇人在睡梦里的咳嗽声。
11、意:内心,心情 少:稍微 舒:伸展,松弛 稍稍:渐渐
句意: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12、忽:忽然,突然 火起:起火 起①: 发生 起②: 起来
句意: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13、俄而:一会儿 吠:狗叫
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
14、间:夹杂 力拉:拟声词 崩倒:倒塌
句意: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15、曳:拉 许许: 拟声词,呼喊声 抢夺:抢救
句意: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16、虽:即使 其:其中 端:方面,种类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
17、名:名作动,说出
句意: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18、于是:在这个时候 色: 脸色 变色:失色 奋:张开,展开 奋袖:捋起袖子 股:大腿 战战:哆嗦的样子 几:几乎,差点儿 先:在前面,抢先 走:跑,逃跑
句意: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19、群响:各种声响 群: 许多,各种 毕绝:全部消失 之:里边
句意: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二、合作探究
2(1) 口技人坐屏障中 (2) 妇抚儿乳
众宾团坐 儿含乳啼
满坐寂然
(3) [ 既而儿醒 (4) 众妙毕备
妇拍而呜之。网 以为妙绝
(5) 手有百指 (6) 以为妙绝
不能指其一端 群响毕绝
(7) 火起,夫起大呼
3、(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
但 古义: 闻 古义:
今义: 今义:
(2)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 古义: 走 古义:
今义: 今义: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是 古义:
今义:
4、京中有善口技者 不能名其一处也 会宾客大宴
妇抚儿乳 妇手拍儿声 众妙毕备
(四)当堂检测(略)
雷真民
[《口技》第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4: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一课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1、我能了解事理说明文得一般常识,如:定义、特点、说明方法。
22、我能梳理课文生字词拼音、意思。
33、我能通过学习认识了解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及作用。
二 自主学习
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回顾:
1、什么是说明文?
2、说明文有哪些分类?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一)自学内容一:课前预习:
1、给加粗的字注音,给出拼音的请写出汉字
竺( )可桢( ) 玄奘( ) 戈壁( ) 戳穿( )
汪洋万顷( ) 海市蜃( )楼
开小chāi( ) 海市shèn( )楼 遵xún( ) chéng( )现
1、解释意思。
(1)单枪匹马:
(2)光怪陆离:
2、作者简介:
(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作者是________,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2)法显是________(朝代)僧人、旅行家、翻译家。玄奘是________(朝代)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在小说《________》中俗称唐僧
3、下列文字括号中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 )沙漠西部的沙子是细沙( )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____________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____________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A.如果……而……或……便 BB.只要……且……和……便
CC.只要……而……和……就 DD.只要……而……或……便
(二)自学内容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1、自读课文一遍。
22、给文章划分段落。
三、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课文,明确本文中心
11、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有什么感受?简要说说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ABC层)
22、文中向我们描述了沙漠里哪些奇怪的现象?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
四、当堂检测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A.《向沙漠进军》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作者都是竺可桢。
BB.《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以时间为顺序从古而今写来的。
CC.《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主要是驳斥东晋僧人《佛国记》的错误说法。
D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较多地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2.你还知道那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原因呢?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二 自主学习
1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2、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33、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4、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列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一) :
1、zhú zhēn zàng gē chuō qǐng shèn 、差 蜃 循 呈
2、单枪匹马:①形容孤身奋战。②比喻孤身一人或单独行动。
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现象奇特,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
3、竺可桢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东晋 唐代 西游记
4、D
(二)1、略 2、第一部分第1段,描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第二部分第2-5段,解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三 1、荒凉 可怕 恐惧;科学知识匮乏 条件艰难。
2、“魔鬼的海”、“海市蜃楼”和“鸣沙”; “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了……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又叫做海市蜃楼。”“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沙粒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四 1. A
2. 怪现象之一:“碎石圈”。沙漠中的“碎石圈”看上去非常像人为排列的作品,其实不然,他是一块大石头经过数百年热胀冷缩一次次碎裂后,在地上形成了一片圆形的碎石圈,实际上是自然形成的。
怪现象之二:“早穿皮袄午穿纱”。因为石头的比热容大,造成昼夜温差的剧烈变化。早上很冷,中午很热。但沿海地区近水,水的比热容较大,同样受一样多的太阳辐射,水要吸收更多的热量,到晚上才把热量放出来。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一课时导学案]
篇5: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有的人》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指导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1、初步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2、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学法积累】 朗读 点拨 疏导 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我所了解的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所知道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______周年而写的,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_________之情。(13, 崇敬、怀念)
3. 我所掌握的字词音、形、义。
4.我对课文的理解:
(1)用诗句填空。在诗中“有的人”一指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一指_________的人,我喜欢第____种人,鲁迅属于第___种人。(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2)“纪念鲁迅有感”中“感”是_____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感受、感慨,议论)
(3)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 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 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 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的节奏,用“∕”标出语气的停顿,用“”标出重音。
(1)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4)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6、我有问题要与大家交流
二、课堂导学
(一)预习展示
(二)课堂探究
【一】导入课文。
(板书文题、作者)
【二】研读课文。
1.课文诵读
(1)听录音范读 ,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可以从语速、语气、语调、重音、感情等几方面评价)
(2)学生朗读展示,学生评价。
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反复朗读一定让同学们受益匪浅,下面请同学们或自主或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2) 读诗歌第一小节,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板书加点的词语,下同)
①这节诗中有两个“活”两个“死”,你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吗?
明确:第一个“活”是指躯壳活着,第二个“活”是指生命永存。
第一个“死”是指灵魂腐朽,第二个“死”是指失去生命。
②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明确:因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虽生犹死,他们的行为,为人民所痛恨,他们的生活,为人民所不齿,他们的生命,在人民心中早已腐烂发臭。
③ 这种人是什么人?
明确:反动统治者
④ 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明确:因为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永远怀念他们,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⑤ 这种人是什么人?
明确:鲁迅及革命者。
⑥ 小结第一段的内容: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
(3) 读诗歌第二至四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① 第二至四段三个小节,分别从那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明确:从“对人们的态度”、“对人生的追求”、“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不同的表现。
②“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明确:是指给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③怎样理解“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明确: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④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明确:这种人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欲,他们势必要欺压别人,剥削别人,所以他们活着,别人的利益就要受到侵害,别人就不能好好地活着。这句诗说明,反动统治者与广大人民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阶级,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根本矛盾。
⑤在这三个小节的诗行中,你觉得那几个词用得形象生动。你能找出来品味一下吗?
明确:“骑”这个典型动作,加上“呵,我多伟大”这句典型语言,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动派的残暴无耻。
“俯”这个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个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反动统治者想“流芳百世”。
“情愿”写出了鲁迅的人生选择,他选择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
“不能活”写出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对统治者的骄横残暴。
“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写出了鲁迅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精神。
⑥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除了副标题里提到“鲁迅”名字,诗中并未出现鲁迅二字,你能从诗中找出能使你想到鲁迅名着的提示诗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提示性诗句略)好处:暗合题目,既含蓄、又形象,增添诗味。
(4)读诗歌第五至七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①“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明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但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精神早已腐朽,灵魂早已死去,他们为人民所不齿,因此说,“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② 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③ 你能把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及相应的结果连在一起吗?
明确 : 骑在头上------把它摔垮
俯下身子------永远记住
名字刻入石头------名字烂得更早
情愿作野草------青青野草
别人不能活------下场可看到
多数人更好地活------抬举得很高
男生读表现,女生读结果,教师板书。
④ 这三个小节的诗中,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找出来品味一下。
明确:“摔”字表现了人民群众力量之大。
“垮”字写出了反动统治者失败的命运。
“记住”表明鲁迅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烂”字表现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的强烈憎恶之情。
“很高很高”是诗人对鲁迅的热烈赞颂,是对鲁迅的热烈拥戴,也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的无限爱戴。
(5)背诵全诗,归纳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及革命者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有的人》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篇6: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阔绰、颓唐、附和”等词语,学习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精炼、深刻、含蓄”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以自读理解为前提,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落实重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刻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冷酷的事实,珍惜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
学法指导
1.通过工具书正音解词,借助网络和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课文时代背景。
2.熟悉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把握人物形象,明确文章主题。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鲁迅,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出身没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 )( )( ),中国现代文学的( )
这篇课文选自小说集( ),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 )之后写的( )白话小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唐( ) 阔绰( ) 荤菜( ) 羼水( ) 绽出( ) 打折( ) 间或( ) 哄笑( ) 涨红( )着了慌( )不屑置辩( ) 蘸( )
3.重点解释词语
不屑置辩:
颓唐:
分辨:
格局:
缠夹不清
之乎者也:
大抵:
营生:
附和:
【合作探究】
1.课文围绕主人公孔乙己写了哪些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课文开头三段介绍咸亨酒店、“我”的职务和店里的气氛,有何作用?
4.文中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是哪一句?反映孔乙己对人们影响的句子是哪一句?反映孔乙己结局的句子是哪一句?试找出来说说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命运。
5.从课文第四段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和说话方式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6.课文第五段插入了对孔乙己过去经历的介绍,说他好喝懒做,偶尔偷窃,但从不拖欠酒钱,对此该如何看?
【课堂检测】
1.小组间对比介绍作者,看哪一组更完整。
2.口头解释重点词语。
3.书面概括出写孔乙己的几件事。
4.试用几句话说说孔乙己其人。
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部分
1. 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偷东西,酒客们取笑孔乙己未进学,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孔乙己被打折腿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2. 封建社会末期 第一段“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3.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为孔乙己出场做铺垫
4.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是没有进学的封建知识分子,他总想摆读诗人的架子,但又被人瞧不起,遭到众人取笑,最后因偷窃被丁举人打折了腿默默地死去。
5. 好喝懒做,摆读书人的架子,自命清高,迂腐不堪。
6. 尽管孔乙己身上有许多明显的毛病,但他从不拖欠酒钱,是守信的表现,值得肯定。
第二课时
【学法指导】
回忆,复述,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回忆作者,回忆生字、重点词语,说说有关孔乙己的几件事,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简单说说孔乙己其人。
一、读课文,合作探究
1. 从课文第四段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偷东西时孔乙己争辩的语言、神态和第五段酒客们取笑孔乙己没有进学时的语言、神态,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
2. 孔乙己诚恳的教小伙计识字和大方的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的做法你认可吗?小伙计的态度你怎么看?
3. 文中写孔乙己被取笑时“便排出九文大钱”,写他被打折腿来喝酒时“摸出四文大钱”,一个“排”字,一个“摸”字,各写出了孔乙己怎样的心理和状况?
4. 课文最后写被打折腿的孔乙己来酒店喝酒的惨状,还写他不知所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只是他不会营生、好喝懒做吗?有没有社会的原因?与课文表现的主题有关吗?
5. 酒店中的各种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他们是哪些人?以他们的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6. 结合课文,说说“精炼、深刻、含蓄”的语言风格。
【课堂检测】
1. 完成填空。
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 )的人。
⑵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的人
⑶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 )的人。
⑷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 )的人。
⑸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但又( )的人。
⑹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 )的人。
2. 续写训练,要求不少于400字
题目:孔乙己离开酒店以后
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部分
1. 一个不清白又偏要争面子,迂腐可笑的孔乙己,一个科场失败有苦难言的孔乙己。
2. 孔乙己的热情和善良 小伙计也受到世俗的影响,也瞧不起孔乙己
3. 一个“排”字,表现了孔乙己对短衣帮的嘲笑不理睬,对酒店分文不欠。一个“摸”字,反映了孔乙己钱极少的窘况。一“排”一“摸”,说明了孔乙己经济状况的变化,显出他十分贫困的处境。
4. 孔乙己走到悲惨的境地,既有个人原因,没进学,好喝懒做等,也有社会原因,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科举制度使他成为一个可笑可悲者。由此可看出,课文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病态,抨击了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的罪恶。
5. 酒店中的人大多是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们是肆意的嘲笑孔乙己,无情的揭他的伤疤。掌柜则是在他人嘲笑中获得快乐,小伙计是附和着笑,心里不乏一丝同情。众人的笑透着悲凉的意味,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6. 小说仅仅三千余字,无论交代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还是描写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都十分精练、深刻、含蓄。如写鲁镇酒店的格局,用“都是当街一格曲尺形的大柜台”,极省笔墨,又易了解。又如第一段写长衫客,用一个“踱”字,突出他们迈四方步,摆阔架子的姿态。形象可感,精练深刻。再如小说结尾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根据他的状况,用“的确”肯定。但没有亲眼看见,用“大约”。看似矛盾的语言显得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课堂检测部分
⑴穿长衫 ⑵好喝懒做 ⑶偶尔偷窃 ⑷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做灵魂伤疤 ⑸遭到冷遇
⑹无人关心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篇7: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错过》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我能熟记生字词,通畅地朗读课文。
2.我能理解文中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
3.我能理清本文的思路、严谨的结构。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的语言 难点:理清文章思路与结构
三、自主学习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贻误( ) 憬悟( ) 渊薮( )
斑斓( ) 颟顸( ) 咀嚼( )
狂澜( ) 滞涩( ) 惆怅( )
情愫( ) 侥幸( ) 驾驭( )
2.解释词义:
万无一失:
失之交臂:
力挽狂澜:
颟顸:
渊薮:
3.朗读课文,将文章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四、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三段这个疑问句与第四段这一个反问句告诉我们什么?
2.第六段中 “溜走”一词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是错过?
4.“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是什么?
5.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五、当堂检测
请判断下面的例子,哪个是“错过”,哪个是“过错”,为什么?
例一:在考试时,有一位同学因为害怕考试不过关,心想:就抄抄书吧,反正老师发现不了。于是拿出了参考书, 可当他正抄得津津有味时,没想到却被老师发现了,受到学校公开批评。
例二:曾经有一个英语短文翻译的比赛,我英语很好,然而汉语作文不太好,几经犹豫,我仍没有勇气把自己的稿件投出去。然而,班里一位和我水平差不多的同学投稿并得了奖,我后悔莫及。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贻误( yí ) 憬悟( jǐng ) 渊薮( sǒu )
斑斓( lán ) 颟顸(mān hān) 咀嚼(jǔ jué )
狂澜( lán ) 滞涩( zhì ) 惆怅( chóu chàng)
情愫( sù ) 侥幸( jiǎo ) 驾驭( yù )
4.解释词义:
万无一失:绝对不会出差错。
失之交臂:指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
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颟顸:糊涂,不明事理。
渊薮:比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
5.朗读课文,将文章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①--②第一部分:提问题,摆事实--大小“错过”真不少。
③--⑥第二部分: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⑦--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具体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要把握住最关键的、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终点站。
四、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三段这个疑问句与第四段这一个反问句告诉我们什么?
答:告诉我们人生中“错过”是在所难免的。
2.第六段中“溜走”一词有什么作用?
答:“溜走”一词生动地表明了“错过”之易出现。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是错过?
答:“错过”即有所失。
4.“错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错过,属于人生常态,人生没有“万无一失”。
5.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杂文,作者以辩证的观点阐述了对“错过”的正确认识:对“错过”一要习惯,二要品味,要让“错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人生中有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要把握最关键的机会,含笑到达“人生的终点”。
五、当堂检测:
答:(1)从词性上看,“错过”是动词,“过错”是名词。
(2)“错过”是一种行为,“过错”是一种结果。
21.错过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我能体会本所揭示的人生道理: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
2.我能正确对待错过,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机会。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所揭示的人生道理 难点:正确对待错过。
三、自主学习
1.能意识到“错过”有何意义?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下列各句的含义。
(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2)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四、合作探究
1.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论证方法
2.通读全文,讨论分析如何理解作者对错过的人生体验(态度)。
3.如何理解“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这两句话?
4.“没有意识到错过”和“意识到自己错过”有什么不同结果?
5.对待不同类型的“错过”,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
五、当堂检测
请你根据本文“错过”的辩证分析认识,为徐本禹写一段颁奖词。
徐本禹,感动中国人物。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7月开始到贵州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义务支教。
在许多人眼中,这个23岁的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本来会有令人羡慕的美好前程。他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如果顺着这条路子走下去,这个学业优异的年轻人今后还可以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然而,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离开了繁华的都市,去岩洞小学教书……
第二课时:
三、自主学习
2.能意识到“错过”有何意义?
答:“错过”可以使我们“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还“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反之,意识不到就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下列各句的含义。
(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答: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2)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答: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四、合作探究
1.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
第2、5段举例论证。
第7、8段和第9、10段对比论证。
第14、15段比喻论证。
2.通读全文,讨论分析如何理解作者对错过的人生体验(态度)。
答: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3.如何理解“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这两句话?
答:就机遇而言,人生由“抓住”与“溜走”两种风景构成。抓住了,生更加多姿多彩;溜走了,生活便依然保持其原貌。这就构成了人生的经纬线,一条纵深发展,一条平行滑行。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人们生活的不一样。
4.“没有意识到错过”和“意识到自己错过”有什么不同结果?
答:“没有意识到错过”,灵魂便会堕入颟顸的渊薮,这意味着思想的迟钝、麻木,斗志的消磨,从而使人成为平庸之辈。“意识到自己错过”,虽追悔莫及,但促使人深入地思索,从而变得情趣高雅,情感真实丰厚,灵魂得到洗礼,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当机遇再次到来时,便有能力抓住了。
5.对待不同类型的“错过”,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
答:在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时,“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的驾驭”。在对待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错过”时,要善于咀嚼苦果,“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仅醒悟了还不行,还要追上前去,“力挽狂澜既倒”,多半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
五、当堂检测
颁奖词参考示例:
徐本禹,这个让所有国人湿润眼睛的
年轻人,毅然离开繁华的城市,只身来到贫困的农村做义教,用自己娇嫩的肩膀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顶住了贫穷。用他的行动灼痛了我们的眼睛,他错过了繁华的都市,错过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然而,他没有错过心中那神圣的季节,没有错过孩子的眼光。虽错过城市的风景,他却给山区带去了希望、光明。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错过》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篇8:背影第2课时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背影第2课时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环节 年级: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背影
备课人: 备课时间: 月 日 学科组长签字:
第 2 教时
1.创设情境
2.出示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3. 自主学习
4.小组合作、展示汇报
5.精讲质疑、巩固训练
6.师生探究
7.课堂小结
8.训练检测
9.反思
一、学习目标 :
1、熟读课文,找出四次写背影的文段,感受父对子爱。
2、找出四次写流泪的文段,感受子对父的爱。
3、找出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感受平淡之中见真情的语言特点。
二、重点:找出四次写背影的文段,感受父对子爱。
三、难点: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
四、自主学习内容
1、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3、本文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法指导
1、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全文的脉络。
2、学生朗读,围绕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进行圈点批注,同桌交流
3、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五、探究交流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谁不爱自己的父亲,用那火热的赤子之心。在这篇文章中父亲是那样爱儿子,儿子又是那样的关爱父亲,这是一种交互的爱。请你从字里行间寻找爱,说一说哪些词语真切地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爱。
1、阅览全文,用横线直接画出。
2、重点关注两个“自然”。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在发之于外。)
六、训练检测: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 )了。
5.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动词恰当的是( )
A.吊 缩 拉 来 B.攀 勾 搀 疏
C.攀 缩 搀 来 D.吊 勾 扶 搀
6.作者着力刻画了父亲怎样一个“背影”?
7.全文以“背影”为主线,组织了全篇结构。“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语段中出现的“背影”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开头点题,引起下文,略写。(第一次)( )
(2)对“背影”的动态进行补充,深化主题,略写。(第二次)( )
(3)集中刻画,把情节推向高潮,详写。(第三次)( )
(4)照应开头,引人回味,增加感情的深度。(第四次)( )
8.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9.结合文段谈一谈,当面临与父亲的一次较长久的离别时,你是否会流下眼泪。
张雨晴
篇9: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短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八课 短文两篇
教师寄语: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巴金
学习目标
1、学习散文诗语言的优美。
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体会文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哲理。
4、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学习重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哲理。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呖谷( ) 一撮灰( ) 皓月( ) 妲娥( )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
露台:
呖谷:
二、自主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娥奔月”的传说?
4、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1、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娥”等的象征意义?
2、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收获:
疑问:
六、达标检测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D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娥”等的象征意义?
4、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
篇10: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导学案 第二课时
李冬梅
一、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学习认识了解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2、我能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准确生动的语言。
二、自主学习
1、简单复述沙漠里的两种奇怪现象及行成原因
2、理清本文写作思路,说说这篇课文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3、本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以第5自然段为例,你能找出哪些说明方法?
4、这篇文章虽是来阐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原因的,但并不让人觉得深奥难懂,这是由于它还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反复朗读,试着从修辞角度找两个地方简单赏析这一特点。
三 合作探究
1、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A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B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确像是有魔鬼在作怪。
C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顺着山坡翻滚下来。
2、主题
3、通过对本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原因的学习,谈谈你的领悟及感想。
四、当堂检测
(一)说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 )
2、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
33、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
(二)学以致用
11、过度砍伐、无节制使用是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武汉市政府发起了“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现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一条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或拟一条含警示性的标语。
2、再写出描写沙漠的古诗句三句。
课时二
自主学习:1 “魔鬼的海”、“海市蜃楼”和“鸣沙”; “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了……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又叫做海市蜃楼。”“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沙粒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2. 第1段,描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2-5段,解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本文运用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说明顺序。
3. 举例子,打比方,作诠释.引用等。(作用:根据平时老师讲的不同的说明方法作用的阐述,再结合本文实际内容作说明)
4. 略(从修辞角度来说,文章运用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还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不少词语绘声绘色,如 “隆隆之声”“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碧蓝的清水”“蔚蓝的湖”“蔚蓝的天空”等等,琅琅上口,富于美感。)
合作探究
1.“一只”是数量词,准确的写出了沙漠的荒凉,不见任何鸟兽。
2.“在那时”是限制时间,指出沙漠魔鬼的说法是人们只是因为只是贫乏造成的错误判断,而今天已经不成立了。
3.“据说”指出信息来源的途径,不是亲眼所见,而是根据传说,更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
5. 略(朝着“奇怪现象”背后的解释,和对科学的崇尚、对科学的热爱及对人类生活影响,能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现象有个正确的认识方面去谈、结合所学内容,言之有理均可)
当堂检测
(一)1 作比较 2 打比方 3 引用
(二)1. 保护森林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2.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发白马【唐】李白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唐】李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唐】王维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导学案 第二课时]
篇11:《藤野先生》第一课时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藤野先生》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预习检测】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 ) 宛如( ) 驿站( ) 解 剖( ) 油光可鉴( )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诘责( ) 凄然( ) 教诲( ) 瞥 见( ) 抑扬顿挫( )
2、解释加点的字。
油光可鉴 ( )好意难却( )
杳无消息 ( ) 深恶痛疾( )
毫不介意 ( ) 出言不逊( )
3、简要说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经历,并说出他这样的选择的原因。
【学习目标 ]】
过程与方法: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难点)
【自主学习 互助探究】
4、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藤野先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句子,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的人品。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 )
B、 ( )
C、 ( )
D、 ( )
5、小组讨论: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6、时隔,藤野先生仍然让作者怀念不已,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感情的句子和词语。
7、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离开东京?他为什么学医?又为什么弃医从文?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8、鲁宝元先生做过一项调查,曾问过一些学汉语的日本留学生,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日本人是谁。有人回答说,是为恢复日中邦交作出贡献的前首相田中角荣,有人说,是电视剧《阿信》主角的扮演者中野良子。鲁宝元先生说,你们的回答都不够准确,最为中国人所熟知,又为中国人所尊敬的是一位叫作藤野严九郎的人。同学们听了都惊奇地问,藤野严九郎是谁,如果你是鲁宝元先生,应该怎样来向同学们介绍藤野先生?如果你应邀到藤野先生的故乡去访问,你又应该怎么说?
9、你是怎样看待和评价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
孙赛芝
篇12:范进中举 导学案 第二课时(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熟悉重点字词,感知胡屠户的形象特点,把握小说主题,体会对比的作用
一、 自主学习
1.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带挈( ) 相公( ) 行事( ) 长亲( ) 腆着( ) 啐在脸上( ) 解元( ) 兀自( ) 绾( ) 桑梓( ) 锭子( )
2. 解词
唯唯连声:
体统:
行事:
见教:
腆着:
醺:
簇拥:
不省人事:
商酌:
千恩万谢:
3. 说说范进的形象特点及作用
4. 找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对待范进不同表现的文字,想想为什么。
二、合作探究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刻画胡屠户的动作的,说说这些动词是如何准确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⑴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⑵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勒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⑶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2. 课文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可以对比、夸张、反语、直接写实。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形成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 试理解小说的主题。比较范进与孔乙己的形象。
三、 当堂检测
1.我能读准生字。
带挈( ) 相公( ) 行事( ) 长亲( ) 腆着( ) 啐在脸上( ) 解元( ) 兀自( ) 绾( ) 桑梓( ) 锭子( )
2.我能说出以下词语的意思。
唯唯连声:
体统:
行事:
见教:
腆着:
醺:
簇拥:
不省人事:
商酌:
千恩万谢:
3 我来说说胡屠户的形象
4. 我来比较范进和孔乙己的形象
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部分
1. 略
2. 略
3. 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不堪,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前,穷得揭不开锅,丈人骂他没出息,邻里无人理睬。只得忍受屈辱,逆来顺受。中举了,几十年的贫困、屈辱就要过去,功名富贵眼看到来,使他惊喜得发了疯。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4.略
【合作探究】部分
1.⑴一个“啐”字,把胡屠户的凶相刻画得入木三分,从这个动作可以看出胡屠户一点也瞧不起孔乙己。
⑵从一个“扯”字可以看出胡屠户对中举后的女婿极力地巴结奉承。
⑶“攥”“舒”“缩”“揣”,用词形象准确,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胡屠户见财欣喜却又假意推让的心理状态。
2.第一问:胡屠户对待范进态度的前后不同形成对比,正说明了范进身份、地位的变化,这样更加突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侵蚀了人们的思想,使得人们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增强了讽刺的效果。第二问: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写出了态度的变化。如中举前骂范进“现世宝”“尖嘴猴腮”,一口啐在范进脸上。中举后称范进“天上的星宿”“贤婿老爷”,提了七八千钱来贺喜,低着头为范进扯了几十回后襟。范进赠钱时假意推让。第三问:表现了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3.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了范进中举癫狂的丑态以及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孔乙己: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一生受人欺凌、嘲笑,最后默默地死去。
范进:一个54岁才中举的老童生,中举使他癫狂,丑态百出,令人发笑。他终于挤进统治阶级行列,从此摆脱屈辱,高高在上。
雷真民
[范进中举 导学案 第二课时(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1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理解文中生字词
2.了解文章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演讲得相关文体知识
4.掌握议论文基本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议论文基本论证方法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近代著名学者,其著作编为《饮冰室》。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梁启超一生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政治活动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三十九万字。《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
文体链接
演讲的基本知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同时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②思维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背景链接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厌恶( ) 禅( )师 佝偻( ) 咽( )气
骈( )进 哭丧( )着脸 佛( )门 强聒( )不舍
2.词语解释。
敬业乐群:
安居乐业: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言不及义:
强聒不舍:
二、合作探究
1.让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先后谈了几个问题?
(3)你认为这几个问题的关系怎样?
2.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三、课堂检测
1、议论文常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2、本文紧扣中心 “____________”展开论述。开始援引____________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论述____________之必要,再转入论述主体,分别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逐一论述,最后收束全文,得出结论。全文脉胳清晰,极富有层次感。
敬业与乐业(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3.掌握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举例子”和“讲道理” 学习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一、自主学习
1、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在文章的第____________部分提出来的。
2、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
这几个问题。
3、积累有关敬业乐业的名言。
例:知之者不如好之后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
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
业精于勤,荒于嬉。--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
二、合作探究
细读、精读课文,结合文中关于有业、敬业、乐业的论述文字来思考下列问题:
1.“有业之必要”的3个主要论据是:
2.阅读2~5段,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有业”的必要性的?
3.阅读6~7段,用原文回答,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4.文章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5.说说本文在论证论点时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1)“有业之必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2)“敬业”一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乐业”一节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三、课堂检测
1.思考:作者提出了许多关于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哪一点?(有不同意见要说明理由。)
2.学了本文,我们有什么体会,在生活学习中应该怎么做?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篇14:八年级语文下册《有的人》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有的人》导学案(共两个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指导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1、初步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2、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学法积累】 朗读 点拨 疏导 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我所了解的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所知道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______周年而写的,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_________之情。(13, 崇敬、怀念)
3. 我所掌握的字词音、形、义。
4.我对课文的理解:
(1)用诗句填空。在诗中“有的人”一指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一指_________的人,我喜欢第____种人,鲁迅属于第___种人。(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2)“纪念鲁迅有感”中“感”是_____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感受、感慨,议论)
(3)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 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 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 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的节奏,用“M”标出语气的停顿,用“”标出重音。
(1)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4)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6、我有问题要与大家交流
二、课堂导学
(一)预习展示
(二)课堂探究
【一】导入课文。
(板书文题、作者)
【二】研读课文。
1.课文诵读
(1)听录音范读 ,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可以从语速、语气、语调、重音、感情等几方面评价)
(2)学生朗读展示,学生评价。
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反复朗读一定让同学们受益匪浅,下面请同学们或自主或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2) 读诗歌第一小节,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板书加点的词语,下同)
①这节诗中有两个“活”两个“死”,你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吗?
明确:第一个“活”是指躯壳活着,第二个“活”是指生命永存。
第一个“死”是指灵魂腐朽,第二个“死”是指失去生命。
②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明确:因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虽生犹死,他们的行为,为人民所痛恨,他们的生活,为人民所不齿,他们的生命,在人民心中早已腐烂发臭。
③ 这种人是什么人?
明确:反动统治者
④ 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明确:因为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永远怀念他们,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⑤ 这种人是什么人?
明确:鲁迅及革命者。
⑥ 小结第一段的内容: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
(3) 读诗歌第二至四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① 第二至四段三个小节,分别从那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明确:从“对人们的态度”、“对人生的追求”、“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不同的表现。
②“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明确:是指给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③怎样理解“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明确: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④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明确:这种人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欲,他们势必要欺压别人,剥削别人,所以他们活着,别人的利益就要受到侵害,别人就不能好好地活着。这句诗说明,反动统治者与广大人民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阶级,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根本矛盾。
⑤在这三个小节的诗行中,你觉得那几个词用得形象生动。你能找出来品味一下吗?
明确:“骑”这个典型动作,加上“呵,我多伟大”这句典型语言,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动派的残暴无耻。
“俯”这个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个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反动统治者想“流芳百世”。
“情愿”写出了鲁迅的人生选择,他选择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
“不能活”写出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对统治者的骄横残暴。
“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写出了鲁迅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精神。
⑥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除了副标题里提到“鲁迅”名字,诗中并未出现鲁迅二字,你能从诗中找出能使你想到鲁迅名着的提示诗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提示性诗句略)好处:暗合题目,既含蓄、又形象,增添诗味。
(4)读诗歌第五至七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①“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明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但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精神早已腐朽,灵魂早已死去,他们为人民所不齿,因此说,“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② 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③ 你能把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及相应的结果连在一起吗?
明确 : 骑在头上------把它摔垮
俯下身子------永远记住
名字刻入石头------名字烂得更早
情愿作野草------青青野草
别人不能活------下场可看到
多数人更好地活------抬举得很高
男生读表现,女生读结果,教师板书。
④ 这三个小节的诗中,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找出来品味一下。
明确:“摔”字表现了人民群众力量之大。
“垮”字写出了反动统治者失败的命运。
“记住”表明鲁迅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烂”字表现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的强烈憎恶之情。
“很高很高”是诗人对鲁迅的'热烈赞颂,是对鲁迅的热烈拥戴,也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的无限爱戴。
(5)背诵全诗,归纳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及革命者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以人民为敌的必然灭亡的真理。
(6)全班探究欣赏写作特色。
①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诗人为了突出鲁迅崇高而伟大的形象,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能从诗歌中找出一例来吗?这首诗的对比有什么特点?你能说说对比的作用吗?
明确:第一小节,把两种不同的生命价值进行对比,以渺小反衬高尚,以丑衬美,以恶衬善。
第二至四小节,把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表现作对比。
第五至七小节,把两种人由于不同表现而导致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
特点:都是先反后正。
作用:在重重对比中衬托,使鲁迅的形象更加高大。
②现在你能否说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却为何以“有的人”为题?
明确:诗中是通过揭露批判反动统治者来衬托鲁迅,因此,以“有的人”为题对全诗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示,“有的人”是指两种人,两个对立的方面。
③除了对比手法,你还能欣赏出什么手法?
明确:反复的手法。
④反复有几种形式?
明确:有两种,一是词语反复,二是句子反复。
⑤ 反复手法运用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充分抒写了诗人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从而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⑥ 还有什么手法吗?
明确:这首诗纪念鲁迅,主要不是介绍鲁迅生平,追记鲁迅的业绩,并作出评价,而是对比议论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特别提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
议论用语生动形象,如以“骑在人民头上”与“俯下身子”表现对待人民群众的两种不同态度;以“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表现愿为人民作出最大牺牲的人生命长在,精神永存;以“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人民对献身于人民事业的人的拥戴。
4.综合提升
1、这首诗之所以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们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除了它的艺术特色以外,还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说说这首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是什么?
明确: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
2、这首诗启迪我们要做怎样的人?
3、在我们的社会中同样存在着像诗中所说的两种人,请分别举例。
三、课堂训练:
《补充习题》“随文练习”部分。
【课外拓展】
《补充习题》“问题探究”部分。
雷真民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一课时导学案
★ 写作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赛诗会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陋室铭(第一课时)导学案(精选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