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和能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3-02-03 04:04:14 作者:赎罪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赎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热和能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热和能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热和能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热和能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2分)

1.内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把物质的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________;________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________有关.

2.一杯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它表达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若将此杯水倒掉一半,剩下半杯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___,若水凝固成冰则比热容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3.我们常说铁丝很难被拉断是因为分子间有________力,同时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还有________力.分子间的________力和________力是同时存在的,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________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________力.通常固体、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比气体间的作用力要________.

4.下面几个物理实验分别说明了:

实验(1)是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是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3)是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5.海南岛四面环海,从我们所学的知识可知,海南岛一年四季的气温或早晚的气温应比内陆地区变化要________(填大或小而且在海南岛的白天海风是由________吹向________,到了晚上海风则由________吹向________,这都是因为水的________比泥沙要大.

6.把红墨水分别滴到热水和冷水中,________水变色更快.这一现象表明,温度越高,分子______________.

7.一杯水变凉了,它的内能________,温度________.

8.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J;1 J的热量能使1 g的水升高________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有关内能叙述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质量一定,体积、形状一定的物体的内能不变,它的温度一定不变

C.内能是物体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D.温度相同的物体,其内能也相同

2.分子的热运动是指

A.少数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一个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温度较高的分子运动

D.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3.下列物体内能的改变不是由于做功而实现的是

A.空气被压缩时温度升高

B.两手互搓,使手暖和

C.用锯锯木头,木头发热

D.用嘴对手呵气,使手暖和

4.在下列过程中,由于内能的变化而做功的是

A.用电熨斗熨衣服

B.用打气筒打气,气筒壁发热

C.枪膛内燃气膨胀将子弹射出

D.钻木取火

5.水的比热容较大,下列做法中不是利用这一特性的是

A.炎热的夏天在室内洒水降温

B.用水做内燃机的冷却液

C.供暖系统用热水循环

D.沿海地区气温受大面积海水的影响

6.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水从高处向下流

B.教室里灰尘飞扬

C.铁在空气中生锈

D.一杯白开水中放一勺糖,不久水变甜了

7.下列现象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槐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

D.冬天,雪花飘飘

8.若两个物体之间发生了热传递,则热量是由

A.比热容大的传递给比热容小的

B.热量多的传递给热量少的

C.温度高的传递给温度低的

D.内能大的传递给内能小的

9.一滴红墨水滴在一杯清水中,最后清水变红,这个现象说明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力

D.分子有一定的.质量

10.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的原因是

A.由于分子间无间隙

B.由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C.由于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

D.由于分子间无作用力

三、想一想(每小题4分,共8分)

1.破镜难圆说明什么?如何让破镜重圆,说出一种方法.

2.鸡蛋散黄说明什么?为什么夏天的鸡蛋比冬天的鸡蛋容易散黄?

四、做一做(每小题4分,共8分)

1.一个温度是40 ℃的铁球,吸收2.3103 J的热量后,铁球温度上升到90 ℃.求:铁球的质量为多少?〔c铁=0.88103 J/(kg℃)〕

2.一个质量为80 g的物体吸收840 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了10 ℃,随后又放出了1680 J的热量,最终温度降低到5 ℃.求物体开始时的温度.

五、综合题(计算、实验、设计、探究)(共17分)

1.(7分)使200 g比热容为2100 J/(kg℃)的煤油温度从5 ℃升高到10 ℃,需要一定质量的水从20 ℃降到15 ℃供热.如果在实际中由于热损失的存在,水所供给的热量只使200 g 5 ℃的煤油温度升高到8 ℃,求实际供热过程中损失了多少热量?

2.如图所示是研究某金属比热容的实验,用电加热器热得快加热一个金属圆柱体.为了让金属充分吸收热量,将金属柱钻了一个孔,让热得快刚好能放入,给热得快两端接上12 V电压.通过的电流、时间及其他物理量如表中记录:

测定金属比热容

电流 2.5 A

通电时间 5 min

金属圆柱质量 1.5 kg

温度变化的度数 20 ℃

(1)由于金属容易导热,此实验还有较大缺陷,为了防止热损失过大,应怎样改进?(2分)

(2)热得快的电功率为多大?在5 min内放出的热量是多少?(4分)

(3)如果热得快有10%的热量损失,则金属的比热容为多少?(4分)

六、小调查(5分)

家中煮鸡汤时,整间室内飘满鸡汤的香味,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请根据上述现象,试举出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类似的3~4个例子.

答 案 提 示

一、填空题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热运动 扩散 温度

2.1 kg的水每升高1 ℃吸收的热量为4.2103 J 4.2103 J/(kg℃) 改变

3.引 斥 引 斥 斥 引 大

4.扩散现象 不同的物质之间能发生扩散现象 分子间有作用力 分子间有引力 空气对外做功 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5.小 大陆 海洋 海洋 大陆 比热容

6.热 运动越剧烈

7.减少 降低

8.8400 0.24

二、选择题

1.B 2.D 3.D 4.C 5.A 6.D 7.B 8.C 9.B 10.B

三、想一想

1.镜子破碎后,重新合拢时,接触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所以破镜难重圆.

使破镜重圆可将破镜熔化,由于分子间的距离可达到分子间作用距离,使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大,镜子可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镜子;或者用一种黏合玻璃的胶,将镜子粘合在一起,也可使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大.

2.说明蛋清与蛋黄之间发生了扩散现象

因为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夏天的温度较高,分子间运动较剧烈,扩散现象较明显,所以夏天鸡蛋易散黄.

四、做一做

1.解:m=Q/[c(t-t0)]=0.052 kg.

2.解:c=Q吸/mt1=1050 J/(kg℃)

t2=Q放/cm=20 ℃

t0=t2-10 ℃+5 ℃=15 ℃.

五、综合题

1.解:Q总=cmt1=2100 J

Q有=cmt2=1260 J

Q损=840 J.

2.(1)用一种隔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将金属包起来,尽量减少热量散失.

(2)解:P=UI=30 W

Q =W =Pt=9000 J.

(3)解:c =Q吸/(mt)=270 J/(kg℃)

六、小调查

如:(1)打开醋瓶时,可闻到醋味.

(2)走近医院时,可闻到药味.

(3)衣橱内的樟脑丸放一段时间后变小了.

篇2:《热和能》单元测试题

《热和能》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A 2.C 3.B 4.C 5.B 6. B 7. B 8. D 9. A 10.B 11.B. 12.D 13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4.温度 内能

15.做功 热传递 做功 熔化

16.(1)甲、乙 甲、丙

(2)1kg水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3)3.0×105

17.热量散失(或热传递) 内 做功

18.比热容 5.04×108

三、实验与探究题(8,8,6,共22分)

19.(1)A (2分)

(2)高 (1分)

(3)大于 (1分)

(3)水 (2分)

(5)2.1×103(2分)

20.(1)相等 (1分)

(2)(如图红线) (2分)

(3)水 (2分)

(4)慢 (1分)

(5)单位时间里下降的'温度 (2分)

21.(1)用加热时间间接反映水吸收的热量 (1分)

(2)1、2、3 (1分)

(3)两个分探究共用的数据 (2分)

(4)水的质量;水升高的温度 (2分)

四、简答题(共7分)

22.海陆风的形成.是由于陆地和海水的比热容不同造成的。 (3分)

由于海水的比热容大,接受太阳辐射能后,表面升温慢;陆地砂石的比热容小,升温比较快,于是,白天由于陆地气温高,空气上升快而形成海面吹向陆地的海风;夜晚正好相反。海水降降温慢,海面气温较高,空气上升而形成陆地吹向海面的陆风。 (4分)

五、计算题(9,8,共17分)

23.(1)Q=cmΔt=4.2×103J/(kg·°C) ×100kg×50°C=2.1×107J

(2)∵Q=qV

∴V=Q/q=2.1×107J/8.4×107J/m3=0.25m3

(3)Q′=1.68×106J./(m2·h)×2.5m2×10h=4.2×107J

η=Q/Q′=2.1×107J/4.2×107J=50%

24.(1)m=

(2)m=

篇3:热和能 复习

中考复习课——“热和能复习”水秀中学   朱莹[教学设计]    本节课对分子热运动,内能,热量,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两节内容进行了总体系统的复习,按照学生是自主性学习的主题,是探索者、实验者和成功者的原则,让学生不断回忆巩固基本概念,并把一节课分为几个小块,及时训练,及时归纳,即有知识概念的复习,又有问题应用的复习。[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初步知识,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内能、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2、          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和对应的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3、          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汽油机的工作过程4、          了解热量概念,会用热量计算式进行计算5、          知道燃料的热值,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教具 学具 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教学重难点]通过提问、分小块复习归纳的方式达到复习目的[课前复习的问题]15章基本概念的复习[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1、内能、温度、热量8分钟复习提问:1、内能概念、影响内能的3个因素2、热量的定义。3、回忆一个实验:冷水和热水中各滴入一滴墨水,哪杯扩散的快?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内能、温度和热量之间有重要的联系:没有温度差就没有热传递,就没有内能的转移,也就不存在热量的问题。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它的内能将发生改变,但它的温度不一定改变。学生回答;学生练习:学生做判断题,并指出其错误1、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2、物体吸收多少热量,就具有多少内能。3、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2、做功、热传递8分钟复习提问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哪些?2、热传递的条件、方向、内容、结果?有哪些例子?3、举一些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或者实例,并说出做功是如何改变物体内能的。       教师总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它们的区别是做功是其他能量和内能的转化,能的形式变化了;而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能的形式没有变 学生回答;学生练习:以下由于做功使内能增加的是         ,由于热传递的是         。a、放在室内的热水温度逐渐降低b、水蒸气将锅盖顶起c、冬天,用“哈气”的办法取暖d、用电熨斗烫衣服,电熨斗发热e、  用打气筒打气,气筒壁发热f、  “流星”进入大气层时燃烧发光 4、热机的工作过程8分钟复习提问:1、热机的四个冲程,有哪些冲程有能量转化?分别是什么?2、一个工作循环几冲程,活塞往复运动几次,曲轴转几周,对外做功几次?学生回答;学生练习:1、柴油即在压缩冲程中,气缸中的气体温度    ,内能    ,体积       。2、一台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飞轮转速是1200r/min,则汽油机每秒内完成     个冲程,做功     次。 10分钟复习回忆3个公式,每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和国际单位。以下几句话对么?1、热值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成正比2、当燃料没有燃烧时,其热值为零,热值与燃料的质量成反比3、热值是由燃料本身决定的,与质量和热量的大小无关学生判断回答学生练习:1、已知水的比热比酒精大,那么质量温度相同的水和酒精,吸收相等的热量混合,一定是a、热从传给酒精b、热从酒精传给水c、它们之间不发生热传递d、无法判断热传递的方向 4、综合训练11分钟1、煤油炉每1min燃烧2g煤油,如果没有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需要多少时间才能使10㎏、20℃的水,温度升高50℃?(煤油的热值 )2、用两只同样的酒精灯给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某种液体加热,每隔2min记录一次水和液体的温度,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求液体的比热。    加热时间/min0246水温度/℃20232629液体温度/℃20253035学生做题学生上台做题[保留板书]1、          内能、温度、热量2、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3、          热机的工作过程4、        [教学评价]    这堂复习课注重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一堂课以学生回答,学生思考为主,老师从旁给予总结归纳,利用一些小的训练题强化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效果。

篇4:九年级热和能复习提纲

最新九年级热和能复习提纲

第十三章 热和能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 ①、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3:分子的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二、内能

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都具有内能。

3、物体的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4、内能的改变:

(1)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2)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A、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的方向: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②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

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注意:物体内能改变,温度不一定发生变化。

B、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能量的转化。

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三、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2、定义式:c=

3、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 J/(kg·℃)

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强弱。

5、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6.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

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7、比热容表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2)从比热容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

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

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3)水比热容较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8、热量的计算公式:

Q吸=cm(t-t0) (或Q吸=cm△t ) Q放=cm(t0-t)(或Q放=cm△t )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机械能

1、能量简称为能。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具有能量。能够做功,表示物体有能力做功,但物体不一定正在做功。由

于物体所处的条件不同,能够做功的物体可以做功,也可以不做功。

2、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一个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因而在比较两个物体的动能大小时,

要同时考虑质量的大小和速度的大小这两个因素。

3、物体由于被举高而能够做功,这时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离地的高度有关,也要注意比较两个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时,又不单纯比较离地的高度或依据质量的大小进行比较。

4、弹性势能指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同一物体弹性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5、对机械能的概念要明白两点:(1)、“统称”,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或者说动能和势能是机械能的两种

表现形式;(2)、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6、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转化为势能时,动能在减少,势能在增大;而势能转化为动能时,势能在减少,

动能在增大,在对具体实例分析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4

动能公式:E=mv^2/2(就是二分之一m乘以v的平方)重力势能E=mgh

5

机械能分子动理论内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跟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势能分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能、功、热量的单位都是焦耳.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①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极其微小.②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③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5.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的内能越大.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6.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内能也叫热量.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物体吸收热量,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放热,物体的内能减小.

7.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水的比热最大.所以沿海地方的气温变化没有内陆那样显著.

8.Q吸=cm(t-t0);Q放=cm(t0-t);或合写成Q=cmΔt.热平衡时有Q吸=Q放即c1m1(t-t01)=c2m2(t02-t).

9.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上物体,而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叫能量守恒定律.内能的利用中,可以利用内能来加热,利用内能来做功.

10.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的单位是:焦/千克.氢的热值(最大)是1.4×108焦/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氢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4×108焦.

篇5: 《热和能》教学反思

《热和能》教学反思

基础性目标总结: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外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

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四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内能的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内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利用──热机的工作原理、过程,并介绍了燃料的热值,能量利用的效率等相关知识;从能量的角度把各种现象联系起来,阐述能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及其普遍性、重要性。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达到以下基础性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4.了解热量的概念。

5.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6.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用实例说明各种各样的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不同的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7.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8.使学生从能量的角度,体会自然界的普遍联系。

一、发展性目标总结: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是落实发展性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科学学习的过程,它既是增加学生体验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调动学生在认知上的需求一种途径,更是教师突破教学点的一个很重要手段。

只有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才能实现,才能发展,以往的教学过分重视终结性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习惯,现行的教材特意安排了很多探究活动,课程标准对这些探究的结果并没有终结性要求。这样更有利于师生在教学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过程上, 本章的科学探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二节“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要求让学生通过实验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内能的改变、物质的热学属性,从实验中归纳科学理论和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教材设计上是采用开放式的探究模式,探究的设计方案主要是方案的确定、研究的方法、构思设计的步骤、解决实验中问题的对策)几乎是点到为止,更多内容由学生来补充,教材这样设计是有它的妙处的:一方面,这个探究内容是在学生几乎进行了近两年的物理学习且对探究的模式程序基本熟悉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上也相应作出应达到的能力平台的要求;另一方面,对这个含有测量性定量探究活动采用开放的模式,是为了进一步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探究给学生的兴趣、能力提高带来益处,让学生在其中主动辨析各种现象,做出自己的分析与决断,想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另外采用这样的探究方式来突破教材的难点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生亲自体验了其中物质的热属性,接受比热容这个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二)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

如:第一节《分子热运动》中讲到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抽象,这时,我们用弹簧连着的乒乓球做演示,通过弹簧的拉长和压缩,表现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第二节《比热容》,研究“物质的吸热能力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时,强调“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三)从宏观到微观,注意从微观本质说明热现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1.学生理解热现象的本质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灵活处理,要注意打好基础。让学生对关于分子热运动的认同,可以提出“能否直接用眼睛看到分子的运动?”引导学生根据分子很小,得出不可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运动的结论,然后指出:可以通过一些实验间接反映出分子的运动。在学生仔细观察扩散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讨论“分子是否运动,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何关系。”直接的实验观察,通过推理才能间接得到结论,这也是对学生有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2.与机械能相比,内能不直观更抽象,教学中可以先通过生活中内能做功的事例和一些实验现象,让学生认同内能的客观存在。而关于内能的微观机制,让初中生理解可以通过形象的类比方式。例如通过教材上的两幅漫画使学生联想分子由于热运动具有动能,由于相互作用具有势能。内能是物体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二、融通性目标总结:

热现象在生活中是常见的现象,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第一节中,讲扩散现象是从“打开一盒香皂,很快闻到一股香味”这一生活中人人易感知的现象引入,使学生很感兴趣,话题也倍感亲切。

第二节中讲述内能中的分子的势能这一学生一贯认为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概念时,插入一幅生动的生活中的漫画图片来直观地让学生感知,用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模拟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时具有势能,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感性知识来认识抽象、不易接受的知识,巧妙地处理了这一难点;

另外在本节还编入了一个STS教育内容“地球的温室效应”,引起学生深入思考温室效应的无控制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体现STS教育的`着眼点。

第三节另可补充类似“在海边、烈日当头照,当人从海水中上岸时,走在沙滩上会感到烫脚”“海陆风的形成”的例子让学生分组讨论,加强对比热容的理解,教材中编入STS教育素材“气候和热污染”,联系本节知识内容阐述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作用,穿插讲述热污染社会问题──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学生能有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进步对人类影响的意识,这不正是“从物理走向社会”的重要体现吗?

第四节增设“想想议议”一个栏目,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经验事实来得出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是不相同的结论,从而引出热值这一概念,而且在本节中有机地插入科学世界“现代汽车”及STS“从火车到火箭”,这也正是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同时通过介绍热机的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起到激励学生将科学服务人类的责任感。

热机的效率、燃料的利用效率的问题上,挖掘的还不够,如可结合生活实际(当地的用热情况、地理位置)布置如“如何改进我家中的煤气灶”“询问身边的人们,采访汽车维修人员:如何使汽车省油?”等课外探究活动,通过这样对教材的处理能很好地评价学生在节能方面的意识,完成教育目标。

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第五节。本节在新教材编写上改变旧教材平铺直叙地引入能量守恒的做法,而是让学生参与实践,做各种生活中的平常易见又可能未亲自体验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自然界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及守恒定律的得出创设了一个很好的立足点,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物理、更易接受物理知识。

三、引导学生重视社会热点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

课文中“STS”有两类。一类与资源、环境有关,谈的是在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时候,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地球的温室效应”“气候与热污染”。

另一类如“从火车到火箭”和它讲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四、中考展望:

近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通过设置丰富、鲜活的物理情景考查同学们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试题内容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联系,引导同学们从生活 走向物理,在学习中应加强次方面的训练。

篇6:英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英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语音知识 (5%)

从A、B、C、D 中找出其划线部分与所给单词的划线部分读音相同的选项,What a good, kind girl! 单元测试(A卷)。

[ ]1. cool A. look B. cook C. football D. soon

[ ]2. brother A. fifth B. weather C. thank D. throw

[ ]3. wear A. near B. pear C. hear D. dear

[ ]4. really A. idea B. great C. bread D. breakfast

[ ]5. cloudy A. country B. house C. young D. enough

二、单词读音 (10%)

找出每组单词中划线部分的读音含有所给音标的`单词。

[ ]6. [z] A. horses B. west C. houses D. sure

[ ]7. [i] A. cabbage B. again C. wife D. pea

[ ]8. [ ] A. pleasure B. sugar C. sir D. south

[ ]9. [i:] A. before B. below C. maybe D. busy

[ ]10. [d ] A. watch B. which C. match D. sandwich

三、词组英译 (10%)

将下列词组翻译成英语。

11. 最好干什么事 ______ 12. 沿着这条街走 _________

13. 让我想想 __________ 14. 去某地的路 ___________

15. 在路边 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15%)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改写句子,每个空格内只填一个单词,使句子意思完整与正确。

16. You can take a No. 72 bus.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 bus ______ you ______?

17. You'd better ask the policeman. (改为否定句)

You'd ______ ______ ask the policeman.

18. My address may be in one of my pockets.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 ______ your address ______?

19. He knows the way to North Street Hospital. (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__ he ______ the way to North Street Hospital?

20. They went swimming with their friends.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 ______ they ______ swimming with?

五、单项选择 (30%)

从A、B、C、D 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正确答案。

[ ]21. Sorry, I don't know the way to ______.

A. North Street Hospital B. north street hospital

C. Street North Hospital D. Hospital North Street

[ ]22. ______ matter, Tom?

A. What is B. What is a

C. What's the D. How is the

[ ]23. ______ bus shall we take?

A. What a B. Where C. Which a D. Which

[ ]24. The little girl is ill ______.

A. in a hospital B. in the hospital

C. in hospital D. in hospitals

[ ]25. ______ the end of the road you can find the post office.

A. On B. At C. By D. In

[ ]26. Go down this road and ______ the first ______ on the right.

A. take...turn B. take...turning

C. taking...turn D. taking...turning

[ ]27. The No. 1 bus ______ you to the shoe factory.

A. will take B. take C. catch D. bring

[ ]28. Granny is very happy ______ her son.

A. find B. to look C. seeing D. to see

[ ]29. I don't know how ______ the bus station.

A. reach to B. reach

C. to reach D. to reach to

[ ]30. Next Sunday I may go ______ my friends.

A. swimming with B. swim and

C. skate with D. shating and

六、阅读理解 (30%)

先阅读下列短文,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正 (T),误 (F),英语试题《What a good, kind girl! 单元测试(A卷)》。

Jack went to school to study history (历史), but when he finished his first year, he didn't pass the exam (考试及格) and the teacher said to him, “You have to leave school.”

When the boy's father heard this news, he was very worried. He came to the school to see the teacher. He found the teacher in the office and asked the teacher to let Jack go on with his studies the next year.

“He is a good boy. He always does well in history.” said Jack's father,“ and if you let him pass the exam this time, he'll do better next year and pass the exam. ”Oh, no, that's not right!“ answered the teacher, ”Do you know, last month I asked him when Napoleon (拿破仑) died (死), and he did not know.“

”Please sir, give him another chance (机会),“ said Jack's father, ”You know we don't have any newspapers in our house, so nobody in our family knew that Napoleon was ill.“

[ ]31. The boy in this story was good at history.

[ ]32. The boy's father went to the teacher's office and talked with him about his son.

[ ]33. The teacher let all his students pass the exam.

[ ]34. After that, the teacher let the boy pass the exam.

[ ]35. The boy's father was even poorer (弱、差) than his son in history.

参 考 答 案

一、1. D 2. B 3. B 4. A 5. B

二、6. C 7. A 8. B 9. C 10. D

三、11. had better do something 12. go along this street 13. let me see 14. the way to some place 15. at the side of the road

四、16. Which...can...take 17. better not 18. Where may...be 19. Does...know 20. Whom did...go

五、21. A 22. C 23. D 24. C 25. B 26. B 27. A 28. D 29. C 30. A

六、31. F 32. T 33. F 34. F 35. T

篇7:初中英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英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I.找出一个划线部分与其他三个单词划线部分读音不同的单词。

1.A. cabbage B. Italian C. Italy D. madam

2. A. small B. all C. salt D. talk

3. A. soup B. about C. without D. house

4. A. even B. pepper C. menu D. anything

5. A. both B lot C. bottle D. chopstick

Ⅱ. 词汇

A)根据首字母及后面的释义,写出完整的单词。

1. f___ known widely

2. b____ the two together; the one and also the other.

3. l____make sounds and movements of the face and the body, showing amusement, ect.

4. n____ not one and not the other of two people, things, etc; not either

5. w____ not having; not carrying

B)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Would you like some more ________ (tomato)?

2. ________ (Italy) like to eat pizza.

3. In big cities you can find people _______ (eat) hamburgers and chips.

4. How about ________ (help) me do the cooking?

5. Boys, help ________ (you) to some bread, please.

C)根据句意和首字母,写出单词,使句子意思完整。

1. W________ you like to play football with me?

2. It s______ that he knows the way.

3. There are a few spoons in the c________.

4. They have lunch in the k________.

5. A lot of English men can't use c________ to eat Chinese food.

III.单项选择

1. When you drink hot soup, you use ________.

A. fork B. knife C. chopsticks D. spoon

2. I want ________ to eat.

A. different something B. something different

C. anything different D. different anything

3. Could you ______ me something to eat when you come here?

A. take B. bring C. carry D. pull

4. Don't take the food _______ your work place. You mustn’t eat anything _______your work place.

A. to; to B. in; in C. to; in D. in; to

5. I can't finish the work __________ your help.

A. with B. without C. under D. for

6. Wang Hui is coming tonight and so ________ Li Hui.

A. has B. does C. was D. is

7. My father didn't come back _________ ten o'clock last night.

A. if B. when C. until D. because

8. When they fried chicken, they used___________.

A. wine B. oil C. beer D. tea

9. Before you order the dishes in the restaurant, you need a ________ .

A. menu B. bill C. passage D. list

10. There is ________ in the sweet cake.

A. salt B. sugar C. pepper D. ice

11. Pizza is a kind of ________ food.

A. Indian B. Italian C. Italy D. English

12. Among the vegetables he likes ________.

A. pork B. grapes C. cabbages D. butter

13. You can find people _____chips now.

A. eating B. to eat C. ate D. eat

14. The cakes ________ good.

A. taste B. make C. cook D. eat

15. He made us ________.

A. laugh B. to laugh C. laughed D. laughing

16. _______ Mary ________ Bob is a student. They are too young and can't go to school.

A. Neither, nor B. Both, and C. Either, or D. Not, and

17. You can ________ stay at home ________ go out to play.

A. either, or B. both, and C. so, that D. not, as

18. Here is a bag ________ anything in it.

A. for B. with C. without D. of

19. —Supper is ready. Come and sit down, please.

—___________.

A. It doesn't matter B. Thank you

C. That's right D. Yes, please

20. There is ________ pork and beef on that plate.

A. lot of B. many C. much too D. much

21. Could you pass the book ________ me, please?

A. to B. for C. at D. with

22. Both of the books are good. If you let me have one, ______ it OK.

A. neither B. either C. both D. all

23. —Would you like some more tea?

—________

A. Yes, please B.I would C. No, please D. No, I wouldn't

24. Could I have ________ cheese?

A. little B. a little C. a bit D. bit of

25. She cooked the fish and chips at home. It's not______.

A. home cooking B. take-away food

C. English food D. Chinese food

Ⅳ. 句型转换

1. Both you and I are happy. (变成否定句)

_____ you ________ I ________ happy.

2. Swimming is my favourite. (同义句转换)

My ________sport is________.

3. Let's cook something English. (变成反意疑问句)

Let's cook something English,________ ________?

4. I like chicken than any of others. (同义句转换)

I like chicken _____ ______ ______.

5. He likes cabbages. (用tomatoes改成选择疑问句)

________ he ________ cabbages ________ ________?

6. I’ll tell my father about it tomorrow. (用yesterday 改写句子)

I ________ my father about it ________.

7. This kind of food is delicious. (变成感叹句)

________ ________ this kind of food is!

8. There is something interesting in today's newspaper. (变成一般疑问句)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interesting in today's newspaper?

V.根据中文和英文提示词语,写出正确的句子。

1. 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喝酒吗?

Would you like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with us?

2. 我和他们都不懂日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I ________ Japanese.

3. 他一直保持汤的'热度。

He ______ the soup_______.

4. 我想尝点鲜美的东西。

I want to 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5. 不要强迫学生们写得太多。

Don’t ______ the students _____ too much.

Ⅵ. 完成对话,每空一词。

— 1 you like some drink, Mary?

—Yes. 2 .

—Which would you like 3 , tea or toffee?

—Coffee, please.

—Shall I 4 some sugar in it?

—No, thanks. I like coffee 5 6 in it.

—Oh, I 7 , but I like coffee 8 sugar and milk in it. 9 you 10 .

—Thanks.

Ⅶ. 完形填空。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ood. If you go to 1 , you may find 2 fish and chip shops along the 3 . Fish and chips is the 4 popular take-away food in England. People often 5 this kind of food at shops, 6 sometimes they put the food 7 paper bags and take it 8 or to their work place.

Chinese take-away food is also 9 in England .Australia and the USA, but the most popular take-away food in the USA 10 fried chicken. It's very delicious!

1. A. Australia B. China C. England D. the USA

2. A. few B. no C. much D. many

3. A. roads B. streets C. ways D. rivers

4 .A. very B. most C. quite D. more

5. A. have B. sell C. put D. take

6. A. for B. so C. but D. too

7. A. on B. away C. into D. out of

8 .A. home B. office C. house D. school

9. A. different B. cheap C. delicious D. popular

10.A.was B. were C. is D. are

Ⅷ. 阅读理解

A

When you are in England, you must be very careful in the streets because the traffic drives on the left.

Before you cross a street, you must look at the right first and then the left. If the traffic lights are red, the traffic must stop. Then people on foot can cross the road carefully.

In the morning and in the evening when people go to or come from work, the streets are very busy. Traffic is most dangerous. Then when you go by bus in England you have to be careful, too. Always remember the traffic moves on the left.

In many English cities, there are big buses with two floors. You can sit on the second floor. From there you can see the city very well. It's very interesting.

根据上文意思,判断下列句子正误。

1. The traffic in England moves on the left.

2. When the traffic lights are green, the people on foot can cross the street.

3. Traffic is most dangerous all day.

4. In England you must be careful because the traffic drives on the right.

5. From the second floor of the big bus, you can see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of the city.

B

In many English homes people eat four meals a day: breakfast, lunch, tea and dinner.

People have breakfast at any time from seven to nine in the morning. They eat porridge, eggs or bread. English people drink tea or coffee at breakfast.

Lunch comes at one o'clock. Afternoon tea is from four to five in the afternoon and dinner is about half past seven. First they have soups, then they have meat or fish with vegetables. After that they eat some other things, like bananas, apples or oranges. But not all English people eat like that. Some of them have their dinner in the middle of the day. Their meals are breakfast, dinner, tea and supper and all these meals are very simple (简单的).

6. Many English people have ________ meals a day.

A. two B. three C. four D. three or four

7. People may have ________ for their breakfast.

A. tea and eggs B. porridge, eggs, bread, tea or coffee

C. tea and coffee D. bread and eggs

8. People have lunch at ________.

A. any time B. nine C. five D. one

9. People don't have ________ for their dinner.

A. porridge B. bananas and apples C. some soup and meat D. meat and fish

10. In many English homes dinner comes _________.

A. at one o’clock B. in the middle of the day

C. at noon D. at night

参 考 答 案

Ⅰ.1.C 2.C 3.A 4.A 5.A

Ⅱ. A)1. famous 2. both 3. laugh 4. neither 5. without

B)1. tomatoes 2. Italians 3. eating 4 .helping 5. yourselves

C)1. Would 2. seems 3. cupboard 4. kitchen 5. chopsticks

Ⅲ. 1.D 2.B 3.B 4.C 5.B 6.D 7.C 8.B 9.A 10.B 11.B 12.C 13.A 14.A 15.A 16.A 17A 18.C 19.B 20.D 21.A 22.B 23.A 24.B 25.B

Ⅳ. 1. Neither, nor, am 2. favourite, swimming 3. shall we 4. best of all 5.Does, like, or, tomatoes 6. told, yesterday 7. How delicious 8. Is there anything

Ⅴ. 1. to, drink, beer 2. Neither, they, nor, know 3. kept, hot 4. taste, something, delicious 5. make, write

Ⅵ. 1. Would 2. please 3. better 4. put 5. with 6. nothing 7. see 8. with 9. Here 10. are

Ⅶ. 1.C 2D 3.B 4.B 5.A 6.C 7.C 8.A 9.D 10.C

Ⅷ. 1-5 √×××√ 6.C 7.B 8.D 9.A 10.D

篇8:第七单元测试题答案

第七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听力材料极答案

第一节.(共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听下面五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幅图片中选出能回答所给问题的最佳选项,并将其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相应的位置,每段对话读两遍。

1.Man:Whatwillyoudoinfiveyears?

Woman:Iwillplaytennis.

2.Woman:Wherewillyougoforvacation?

Man:Iwillflyarockettothemoonforvacation.

3.Woman:Willarobothelpwithhouseworkineveryhomes?

Man:Yes,Ithinkso.

4.Woman:Willrobotshavemanydifferentshapes?

Man:Yes,Someofthemwilllooklikesnakes.

5.A:Howdoyougotoschool,Mary?

B:Well,Iusuallygotoschoolbybus.SometimesIgotoschoolonfoot.

ButInevergotoschoolbybike.

第二节:听独白,完成信息记录表(10分)

Itwillbemylifein10years.IthinkI’llbeagooddoctor.Withthehelpofrobots,Icanhelpmanypeople.I’llliveinHangzhou,becauseit’sabeautifulcity,Therewillbemoretressandlesspollution.I’llgotoworkbybus,becausetherewillbefewercars,IthinkI’llliveinanapartmentnearWestLake.I’llliveinitwithmybestfriends,becauseIdon’tlikelivingalone.I’llgohikingeverydayandsometimesI’llgofishingwithmyfriends.Duringtheweek,I’lllookcool,andprobablywillwearasuit.Atweekends,I’llbeabletodressmorecasually.IthinkI’llgoto

HongkongonvacationandonedayImightevenvisitHawaii.

答案

II.完型填空(15分)26—30BCCBC31—35AABCD36—40CBDCA

III.阅读理解(30分)41—45ACCDC46—50BDBCC51—55ACBCD

68.snakes69.moon70.fly

V.作文略(10分)

篇9: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17分)

1、用正楷或行楷将“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写在格子内(3分)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4分)

①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___者。

②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___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③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是___着自己的恐惧。

④天然要比人工美丽些;在一些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___的天然。

A、开创 建设 修饰 优美 B、开辟 建造 掩藏 秀美

C、开拓 建造 掩饰 美丽 D、创始 建设 遮掩 秀丽

3、把下列诗句连线,使之构成四副对联。(4分)

A、黑发不知勤学早 a、水淡性泊是我师

B、无边落木萧萧下 b、白首方悔读书迟

C、四面荷花三面柳 c、不尽长江滚滚来

D、笔枝心虚乃吾友 d、一城山色半城湖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紫荆树的叶子也非常有趣,就像它的本名羊蹄甲所显示的那样, ,每片叶子都毫无例外,是由腰子形的对称的两面合成的 ,把它折拢起来,简直像是一只绿色的蝴蝶, 。于是有人又给紫荆起了一个诨名,叫做“朋友树”。

①简直就是羊蹄 ②仿佛羊蹄一般 ③凹进去的是末端 ④末端凹了进去 ⑤又像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⑥又像两个好朋友形影不离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3分)

斧子不小心掉到了河里,卵石见了很奇怪,问道:“你是谁呀,你为什么那样有棱有角呀?”

“磨的呗。”斧子耐心地回答道。

“磨的?”卵石更奇怪了,“我也在磨呀,怎么就不像你那样?”

“那是不同磨法的缘故。”斧子告诉它,“我是根据需要有计划地磨,每次都是磨那些该磨的地方。你呢,没有计划、没有目的地乱磨,就只会磨得更加圆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二、阅读理解(53分)

(一)比较阅读(16分)

[甲]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乙]车过西泠桥以后,驶行于两边山岭林木连接着的野道中。所有的山上,都堆积着很厚的雪块,虽然不如瓦屋上那样铺填得均匀普遍,那一片片清白的光彩,却尽够使我感到宇宙的清寒、壮旷与纯洁!常绿树的枝叶上所堆着的雪,和枯树上的很有差别。前者因为有叶子衬托之故,雪块堆积得大一点,远远望去,如开满了白的山茶花。后者,则只有一些小小的雪片能够在上面粘着不落下去,与刚开花的梅李树绝对的相似。真的,我开始几乎把那些近在路旁的几株错认了。野道上半黄或全赤了的枯草,多压在两三寸厚的雪褥下面;有些枝条软弱的树,也被压抑的歪歪倒倒的。路上行人很稀少。道旁的屋里,时见有衣饰朴实而笨重的老人、童子,在围着火炉取暖。看了那种古朴清贫的情况,仿佛令我忘怀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纷扰了。

6、给[甲]、[乙]两文中加黑的斜体字注音。(2分)

(1)镶: (2)褥

7、文中加线的“这样”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2分)

8、济南的雪令老舍欣喜不已:“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而西湖的雪又使作者产生怎样的感受呢?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并抄录到横线上。(2分)

9、[甲]文写草,是为了表现济南冬天的雪 的特点。(1分)

[乙]文写树写草,是为了表现西湖的雪 的特点。(1分)

10、[乙]文写雪,是从视觉上来写其大的。如果从听觉来写,可以怎样写呢?请你试着写一写。(3分)

11、散文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收到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读读下面两个句子,品评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1)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2)远远望去,如开满了白的山茶

12、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雪景的名句,你掌握的有多少?请回忆一下,写出一句。(1分)

(二)比较阅读(17分)

[甲]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乙]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觉得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健壮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的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13、这是两段写景的文字,甲段选自 写的《 》;乙段节选自鲁迅的《雪》。(1分)

14、甲段写春花争艳斗芳、竞相开放的语句是“ ”;写花味的句子是“ ”。

乙段中直接描写雪野之景的句子是“ ”,包含作者想像的句子是“ ”。(4分)

15、甲段写花的顺序是由 到 (以上每空0.5分):先写 ,后写 ;乙段写雪野之景的顺序是由 到 (以上每空0.5分):先写 ,后写 。(除特别提示外,以上每空1分)

16、甲段主要写春花的 ,乙段主要描绘雪野之景的 。(2分)

17、两段文字都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1分)

18、品读所选语段,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每小题2分)

(1)甲、乙段都用了一个“闹”字,它们的含义相同吗?

答:

(2)乙段是写雪,开篇写的却是“暖国的雨”,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答:

(3)从乙段的哪些描写中,你能看出“江南的雪”“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

答:

(三) 秋 颂(20分)

罗兰

⑴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⑵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⑶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⑷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的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⑸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存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⑹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然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⑺最耐寻味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⑻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俐的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⑼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⑽“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那正是秋的本色。

⑾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东西。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⑿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是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秋。

1983年11月

(选自人教版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

19.第⑸段中既然说秋林落日之美“十分艳丽”,那为何又说它是“凄楚”的呢?(2分)

答:

20.结合全文描绘的秋景,概括“秋之美”美在哪些方面?(4分)

答:

21.作者在写到秋风卷落叶时,说到“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从中我们体会到作者怎样的胸怀?对你做人有何启迪?(4分)

答:

22.可不可以把第⑵段改为“秋像某些人的眸子,秋像某些人的风韵”?结合全文,试从内容和结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①内容:

②结构:

23.你觉得“具有这份秋之美”的人应该具有哪些品德?(2分)

答:

24.现在正值秋季,留心生活,你会发现很多景物都具有“秋之美”,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描绘它具有的美质。(文中出现事物不得再举)(4分)

答:

三、作文(30分)

也许,你还陶醉于童年的趣事之中,也许,你还陶醉于运动会那奋力的一搏,也许,你还陶醉于文艺晚会动人的舞姿,也许,你还津津乐道于你精心设计的一次野炊中……聪明的你,有了太多的幸福的陶醉……请你以“陶醉”为话题,或记叙一件事情;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刻画一个人物…… 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自选题材,写一篇文章。字数500字左右。

篇10: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1略

2C

3Ab Bc Cd Da

4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示例:讲原则才显得有个性。

6(1)xiāng (2)rù

7有的地方雪厚些,有的地方还草色还亮着。

8仿佛令我忘怀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纷扰了。

9前者写雪薄的特点 后者写雪厚的特点。

10略

11(1)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2)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树叶上雪的样子。12略

13朱自清 《春》

14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花里带着甜味儿。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但我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的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15上 下 树上的花 地上的野花 上 下 雪野中的花 雪下的杂草

16艳丽、繁多 滋润、美艳

17比喻 拟人

18 ⑴相同。都写出了蜜蜂的多与采蜜的忙,侧面烘托了花的怒放,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与活力。⑵先抑后扬,以暖国雨的单调,反衬江南雪的滋润美艳。⑶雪野中有色彩艳丽的花草,还可能有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的蜜蜂。

19因为“随着暮色浸染”,秋林落日美景逐渐消残,让人叹惋唏嘘,即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答出“美景剩时不多让人生愁”意思即可)

20.美在:明澈 飒爽 秀逸 淡悠 闲逸 纯净(不加修饰) 澹泊……(从秋叶、秋林、秋院、秋云、秋风、秋水、秋色等方面概括选取特点,每点1分,答4点即得全分)

21.①作者羡慕秋的“洒脱”和“不加修饰”,向往这样的人生态度(或正视客观规律,坦然面对人生的生死悲欢)②“启迪”必须由文章内容生发而来,不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示例:为人处事不可过分计较,不妨洒脱一些,自然会感到生活的美好。22.①内容:从全文来看,作者不仅仅是颂秋,更是歌颂这些“具有秋之美”的人,第⑵段这样写则凸显了作者的这层意思;改后意蕴全无;②结构:第⑵段和第⑾段前后照应,第⑵段是为后文伏笔;改后则缺少这种前后照应的结构美。

23.胸怀豁达,淡泊名利,洒脱为人,内心宁静,了无杂念……

2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秋之菊,美在孤傲,不与百花争艳,绽放于霜寒时节,孤傲地为世间妆扮。

篇11:初中物理能及其转化单元测试题参考

初中物理能及其转化单元测试题参考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3分)

1、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观点加以解释的是( )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雷雨交加

C.秋天,桂花飘香 D.冬天,雪花飞舞

2、如图10-1所示的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向下压活塞,浸透 铁丝反复弯

乙醚的棉花燃烧 哈气使手暖和 搓手使手暖和 弯折处会发热

A B C D

图10-1

3、下面是小明同学的“物理学习笔记”中的摘录,其中正确的是( )

A.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B.分子问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C.温度越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越多

D.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的质量没有关系

4、下列事例中,通过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

A.夏天,在阳光照射下路面的温度升高

B.冬天,用嘴对着手“呵气”,手觉得暖和

c.两手互相摩擦,手心发热

D.凉鸡蛋浸泡在热水中变热

5、在标准气压下,1kg20℃的水吸收了3.36×105J的热量后,其温度为( )

A、80℃ B、90℃ C、100℃ D、110℃

6、下列事例中物体内能减小的是( )

A、金属汤勺放进热汤中后会变得烫手

B、放入电冰箱中的食物温度降低

C、一块0℃的冰全部熔化成0℃的水

D、“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表面升温

7、图10-2所示的各种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

图10-2

8、汽车的发动机工作时需要散热,散热器里装的是用来冷却发动机的液体,下表提供的液体中冷却效果最好的是( )

A、酒精 B、水 C、煤油 D、蓖麻油

9、10月17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反航,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在飞船反航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作匀速降落,那么在这段时间内,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两人的( )

A.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 B.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少

C.动能减少,重力势能不变 D.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不变

10、一杯酒精倒掉一半,剩下另一半时( )

A、热值不变,比热变为原来的一半

B、比热不变,热值变为原来的一半

C、热值、比热变为原来的一半

D、热值、比热都不变

11、如图10—3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两手相互 B.水沸腾时蒸汽 C.锯木头锯子发烫 D.压缩空气引火

摩擦能发热 冲开壶盖

图10—3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2、“鸟语花香”是人们对海南“生态文明村”建设成果的一种赞美,其中“鸟语”是属于 现象,“花香”是 现象.

13、液化石油气的热值如下表,完全燃烧15千克的液化石油气能产生_________焦的热量。

14 、用电热壶烧开水时,壶中的水蒸气将壶盖顶起,这时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 能,此时水蒸气的内能 (填“增大”、“减少”或“不变”).若用此壶将质量为1kg的20℃的水烧开,水所吸收的热量是 J.[C水=4.2×103J/(kg℃)]

15、德国世界杯足球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请回答下列与足球有关的问题:

(1)请填写适当的单位:一个足球的直径为20~22 ;质量为396 ;

(2)空中飞行的足球最终要落回到地面,是因为它受到了 的作用;下落的过程中,足球

的 能转化为 能;

16、在运载火箭的推动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离地面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航天英雄杨利伟所具有的动能 ,具有的机械能 。(填“变大 ” “变小”“保持不变”)

17、汽车是我们常用的交通工具。汽车发动机常用水做冷却剂,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载重汽车一般安装较多车轮,其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安部门要求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员由于__________________而被撞伤。

18、转速为1800 r/min的四冲程内燃机,每秒钟经过 个冲程,做功 次。若该内燃机功率是9000W,则一次做功为 J。

19、冬天手冷,可以烤火取暖,也可以搓手取暖,这两种增加内能的方法中,前者属于 的方法,后者属于 的方法。

20、有一台汽油机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消耗了10g汽油(汽油的热值是4.6×107J/kg)。这些汽油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是 J。若这台汽油机的效率为30%,则一个工作循环中输出的有用机械能为 。

21、的盛夏让身在厦门的市民尝到了酷暑的滋味,小明同学了解到造成高温天气的部分原因是由城市的“热岛效应”引起,小明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知道引起热岛的原因是:⑴工厂、交通工具等排放大量的热;⑵城市建筑材料的 较小,在相同的日照下温度上升较快;⑶城市水少,水蒸发时 热量少;⑷建筑物较高,空气难以形成对流。

三、实验、简答题 (每题8分,共24分)

22、实验探究回顾:

(1)如图10-4是对冰加热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图中_______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熔点为_________℃;DE段物质温度______________,

这是一个________热过程。

(2)在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放入100g的煤油和

_________的水,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加热煤油和水,并

利用温度计测量它们温度的变化情况,发现_________温度升

高得快,从而引入了比热容的概念。

23、回答问题: 图10-4

(1)夏天,突然打开汽水瓶时,随着“嘭”一声响,往往可以看到瓶口处冒“白气”,为什么?

答:这是因为当突然打开瓶盖时,瓶内气体迅速膨胀,对外________,内能________,温度_______,瓶口附近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形成大量的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

(2)夏天,刚从游泳池中出来,让风一吹感到很凉,为什么?

答:

24、小组成员想到: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熔化成液体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呢?

他们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了100g的冰和萘,用同样的酒精灯加热,并用表测出它们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记录的数据如右表所示。

(1)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质量___________的不同晶体熔化成液体时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2)通过查找资料,他们知道为了表示晶体的这种性质,物

理学中引入了熔化这个物理量。仿照比热容的定义,可知:

__________的某种晶体熔化成同温度的液体时_________的热

量,叫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用字母λ表示。

(3)他们还查得:冰的熔化热为3.35×103J/kg,请你算出:烧杯中的冰从图中的B点加热到D点共吸收多少热量?

四、分析、计算题(25题6分,26、27题每题10分共26分)

25、小李参加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活动,星期日到敬老院帮助“五保户”锯木柴,平均每分钟23次,每次锯0.5m,平均用力200N.问(1)小李每分钟做多少功?(2)设钢锯质量是0.2Kg,它从摩擦产生的热中吸收了460J热量,钢锯的温度将升高多少?

26、垃圾是城市生活的“副产品”.据统计我国城市垃圾总量约1.5亿吨,并且每年以8%的速度在增长。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现在,人们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集中填埋;另一种是利用垃圾中的可燃物质进行燃烧发电研究表明:生活垃圾的平均热值为6.27×l06J/kg。利用垃圾作为燃料建立发电厂,每燃烧1吨生活垃圾可以发电240kWh。安徽省某人大代表提议,在合肥市郊区兴建一座规模为2台1.2×104kW发电机的垃圾处理发电厂。问:

(1)若每天工作12小时,请估算该发电厂建成后每天可以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2)请你从环保、节能、经济等角度简述兴建垃圾发电厂的意义.

27、如图10-5所示,小明同学往量杯里倒人80℃的热水,读得热水的体积为80ml, 然后将一只煮熟的冷鸡蛋放入热水中,一段时间后,测得热水的温度为30℃ (1)由资料查得,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则此过程中鸡蛋吸收的热量不会超过多少?

(2)请你说明热水放出的热量没有全部被鸡蛋吸收而损耗的原因.

第十章 能及其转化 B卷

一、选择题:

1、C 2、C 3、ABD 4、C 5、C 6、B 7、C 8、B 9、A 10、D 11、B

二、填空题:

12、声 扩散(分子运动) 13、5.31×108 14、机械;减少; 3.36×105 15、(1)cm g (2)重力 重力势动 动能 16、变大 变大17、水的比热容较大 减小压强 惯性 18、60 15 600 19、热传递 做功 20、4.6×105 1.38×105 21、比热 吸收

三、实验、简答题:

22、(1)BC 0 不变 吸 (2)100g 煤油

23、(1)做功 减少 降低 液化

(2)刚从游泳池中走出来让风一吹,加快了皮肤表面的空气流速,加快了液体蒸发,液体蒸发要吸收热量,所以感到很凉。

24、(1)相同 不同

(2)单位质量 吸收

(3) (3分)

四、分析、计算题:

25、解:(1)锯第一次做的功W1=Fs=200N×0.5m=100J

1min做的功W=23W1=2300J

(2)设钢锯的温度升高了Δt

则Q=mc铁(t-t0)=mc铁Δt

Δt=Q/(mc铁)=460/(0.2×0.46×103)(℃)=5(℃)

26、⑴1天可发电

W=Pt

=2×1.2×104×12(kWh)=2.88×105 kWh

每吨垃圾可发电240kWh

K=240kWh/t

m= = (t)=1.2×103t

(2)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从环保、节能、经济三个方面答题,所答合理均可得分,满分3分;

(针对一个方面答题给1分)

以下内容供评卷时参考:

①可以通过回收垃圾使废弃物成为二次能源

②可以减少对土壤、空气、水等环境污染

③可以减少垃圾堆放所侵占的耕地,节约用地

④可以带动垃圾处理产业,发展当地经济

27、答案:量杯里水的质量m = ρV = 1×103kg/m3×80×10-6m3 = 0.08kg

热水放出的热量 Q = 4.2×103J/(kg℃)×0.08kg×(80℃—30℃)

=1.68×104J

此过程中鸡蛋吸收的热量不会超过1.68×104J

原因:

①由于热传递,热水要损失一部分能量

②由于蒸发,热水要损失一部分能量

篇12:高考历史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3郑州一模)“单就宗教而言,周人还有一点与殷人大不同,祖先的世界与神的世界逐渐分离,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这集中体现于西周实行的(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

解析:C 殷人指商朝人,商朝以神权巩固王权,特别重视“神的世界”,周人实行宗法制,强调尊宗敬祖,特别重视“祖先的世界”。

2.(2013深圳一模)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解析:B 从材料信息看,王国维认为,兄弟之间的血缘没有父子近,所以,兄弟之间不免有“争位之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多把位置传给儿子,而不是兄弟。由此判断,这是关于宗法制的描述,故选B项。

3.(2014深圳调研)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形成 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 D.封建家长的喜好

解析:C 贾宝玉地位高是因为是正房所生,是嫡长子,贾环地位低是因为是妾室所生,是庶子。这些特点符合宗法制的内容。

4.“在这样的时代……(国)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这一政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了宗法制度 B.采取了分封制度

C.实行了郡县制 D.推行了郡国并行制

解析:B 从关键信息“政治实体的共主”可知选择B项,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D两项都不正确。宗法制是关于权力的继承与分配,没有规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5.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形成 B.分封制逐渐瓦解

C.监察制度建立 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

解析:B 春秋战国之前,出身决定了人的命运,“社会流动性”很小。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贵族等级制被打破,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学识、战功或者经济地位的提高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

6.陈胡公妫满系舜帝之子商均的32世孙。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把他封于陈,侯爵,并将长女太姬嫁给他。对此,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周初年曾经分封过异姓贵族

B.周统治者通过政治联姻巩固统治

C.陈胡公在封国内居于大宗地位

D.陈胡公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继承人

解析:D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陈胡公只能选择嫡长子为继承人,故D项不正确。

7.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华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 )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B 秦的统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朝确立的____主义中央集权制,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汉代中国确立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8.“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D 由材料“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应该是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故正确答案为D。

9.(2013南京调研)程天相说道: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请问: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

B.考生知识局限

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

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

解析:D 材料反映的是改朝换代者、革命成功者,或是王朝的建立者都不是通过科举制选拔出的,说明科举制度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

10.(2014福建师大附中模拟)据《文选》记载:“中朝,内朝也。汉代大司马、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关于“内朝”和“外朝”的理解错误的是( )

A.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退居到执行职务的地位

B.“内朝”“外朝”之分始于汉武帝时期

C.“内朝”“外朝”使管理国家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内朝”由侍从皇帝的近臣构成,参与决策国家政务

解析:C 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做出决策,外朝逐渐退居到执行职务的地位,A、D两项是正确的理解;B项符合史实;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直到明朝时期,随着丞相的废除才得以解决,C项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

11.“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在政府的某个职位上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宋朝统治者的上述做法( )

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解析:C 宋朝通过分化军事权力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这一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降低了行政效率和军队的战斗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正确答案为C。

12.(2014福州模拟)《晋书·段灼传》中记载:“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下列言论与材料内容相呼应的是( )

A.“大人世及以为礼”

B.“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C.“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D.“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解析:B 通过分析题干中的材料可知,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A项反映的是世袭制,不符合题意;B项是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影响,符合题意; C项反映的是察举制,不符合题意;D项反映的是科举制,不符合题意。

13.(2013年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阐释阶段特征的能力。秦汉至宋元,__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最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经过秦汉、宋元等王朝的努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宋元之前的君主集权是指的“决策权”而不是行政权,行政权仍然掌握在丞相手中;这一时期,丞相的权力逐渐削弱,但其并没有退出权力中心,C项错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后,就已经打破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D项错误。

14.(2013衡阳联考)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至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导致宋代发生该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科举制的实行

B.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兴起

C.文化教育的发展

D.早期民主思想的兴起

解析:D 这里的平民社会是指庶族地主进入政治权力的中心,B项是这一现象的根源,A、C两项都是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D项是明清时期出现的。故选D项。

15.(2013昆明检测)宋代王谠在《唐语林·文学》中写道:“中正,乡曲之表也。藻别人物,知其乡中贤愚出处。”这里的“中正”是( )

A.人名 B.官职 C.地名 D.制度

解析:B 由材料可知中正负责识别地方的人才,是九品中正制中的重要官吏,故选择B项。

16.(2013湖南六校联考)宋、明以来中国历史存在大量“官无封建,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有史料载,胥吏们“父以传子,兄以传弟,钱粮出入,尽归掌握”。对这一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说明了宗法制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实际是____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结果

C.导致国家组织能力被严重地削弱

D.使得国家财政税收改革往往阻力巨大

解析:A 古代官吏分离,官以科举出身擅长经史辞章,财税经济司法方面却难有所长,只能委之于吏。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常升迁、调防官员,但吏却不升迁、无调防。地方财税、经济、司法都操纵在吏的手中,吏往往成为最大的地方势力和利益集团,一旦国家面向财政税收进行改革,就会触及“吏”的根本利益,遭遇巨大阻力。这一状态下的国家组织也很松散,难以形成强大合力,国家组织能力被削弱,B、C、D三项正确。此现象不能反映分封制作为一种制度的实际存在,A项不正确。

17.“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阶级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稳定社会统治秩序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影响的掌握。从材料信息“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说明科举制使知识分子忙于求取功名,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8.16世纪末,西班牙人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中写道:“皇帝极想成为他的帝国及其臣民的主人,国家如此之大,省份又如此之多,因此没有皇帝和内阁的同意,巡抚、总督和法官不准处死任何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元朝统治的疆域十分辽阔

B.明朝____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明朝皇帝和官员依法办事

D.清朝皇权____的进一步加强

解析:B “皇帝和内阁”信息表明材料反映的是与明朝有关的现象,可排除A、D两项,由____主义独断性特征可排除C项,答案为B。

19.(2013东莞调研)有人说:“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这里的“阁臣”是指( )

A.秦朝的三公 B.唐代三省长官

C.明代大学士 D.清朝军机大臣

解析:C “无权之官”“做有权之事”说明此时的“阁臣”不是中央的正式国家机构的官吏,符合这一条件的是明代的大学士和清朝的军机大臣,但称为“阁臣”的是明代的大学士。

20.(2014淄博一模)史载:嘉庆十年,有个叫何元琅的御史,给皇帝上了一个《请酌改军机处名目》的奏折,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此事反映了军机处( )

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

B.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

C.其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

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

解析:B 材料指出军机处更名的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说明军机处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A项说法与材料不符,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21题25分,22题15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

策三道 进 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励学篇》

材料三 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了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对于这些观念,你怎样评价?(8分)

(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材料三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6分)

(4)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科举制的影响。(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表格材料看,初试要求的是对经典的熟练掌握,二试考查的是写作能力,三试中的时务策显然是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的现实问题。第(2)问从材料二的两则诗词可以看出当时重视读书的风气,对其评价可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第(3)问理解“人情”的含义,从材料内容“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中国人发明了考试”可见这里的人情指的是血缘亲情,因为考试是一种较为公平的选拔方式。第(4)问可结合三则材料归纳科举制的影响,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归纳。

答案:(1)熟练掌握经典的能力;文学能力;对时事的分析解决能力。(6分)

(2)风气:重视读书和教育,重视文化。观念:读书高贵,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评价:一方面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读书讲究实用、功利主义,产生读死书,死读书现象。(8分)

(3)宗法制。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6分)

(4)科举制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官吏,提高官员素质;科举制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科举制具有公平性,有利于调节社会秩序;科举制也有局限性。(5分)

22.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材料二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材料三 《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宰相的职责。(3分)

(2)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三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什么?你认为宰相制度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演变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为什么?(7分)

(3)材料三中前后两史实有何主要异同?(5分)

解析:本题考查丞相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第(1)问“材料一”是答题依据和答案来源;“说明”是答题方式,要求在理解引句的同时扼要指出;“职责”是中心词。第(2)问第一小问“据所学知识”考查知识的再现;第二小问中心词是“演变”“推动力”;第三小问对“原因”的归纳取决于对“推动力”的归纳是否准确。第(3)问解答关键是据材料信息弄清比较的是哪两个史实;“异同”包括“相同”与“不同”;比较时一要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归纳,二要从历史概念和结论的归类上分析。

答案:(1)宰相本为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用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或者答为: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3分)

(2)变化: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2分)

推动力: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冲突。(1分)

原因:相权与皇权是一对既统一又冲突的矛盾。国家政权的正常运作要求在皇帝的____之下宰相有效地行使职权,而宰相权力的扩大又必然削弱皇权。皇帝既依赖宰相治理国家,又对宰相存有疑忌之心,不时地采取各种措施限制相权,把剥夺回来的种.种中央行政大权交给自己身边的亲信。于是,相权就逐步转移,“三公制”因此也逐渐演变为“三省制”。(4分)

(3)相同:都改任亲信或身份低微的人辅佐皇帝;都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都反映了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机构的组成不断发生变化。(3分)

不同:汉武帝采取措施将丞相排除出中枢决策的核心;明太祖则废除了丞相。(2分)

七年级下册英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英语必修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测试题及答案

StarterUnit1Goodmorning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英语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智商测试题及答案

入党测试题及答案

性格测试题及答案

党章测试题及答案

热和能单元测试题及答案(推荐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热和能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