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课预习资料

时间:2023-02-09 03:57:21 作者:海海海獭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海海海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课预习资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课预习资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课预习资料

绪论:学术著作开头说明全书主旨和内容等的部分。

冒昧:(言行)不顾地位、能力、场合是否适宜(多用作谦词)。

龟裂:呈现出许多裂纹。

迁怒:把对甲的怒气发到乙的身上,或自己不如意时跟别人生气。

萌蘖:植物长出新芽。

逶迤:弯弯曲曲的样子。

青睐:(书)比喻喜爱或重视。

船坞:在水边建筑的停泊或修造船只的地方。

无米之炊:比喻缺少必要条件无法办成的事。炊,做饭。

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耸,惊动。

防患未然: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指思想方法狭窄。

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纵,放;逝,消失。

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厚,深重;非,非议,否定。

万家灯火:家家点上了灯。指天黑上灯的时候。也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

熟视无睹: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熟视,细看;睹,看见。

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

篇2: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课预习资料

渗漉(lù) 修葺(qì) 阖(hé)门

金钏(chuàn) 余荫(yìn) 谂(shěn)知

厮(sī)守 灵柩(jiù) 怂恿(sǒng yǒng)

矜(jīn)持 乳媪(ǎo) 今宵(xiāo)

词语部分:

谂知:熟知,深知。

厮守:互相依靠;互相陪伴。

矜持:拘谨、拘束。

零丁孤苦:孤单困苦,无所依傍。

门衰祚薄:门庭衰微,赋祚浅薄。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形,指身体;吊,慰问。

日薄西山: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朝不虑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呱呱而泣:形容小儿哭泣的声音。

举案齐眉: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蜗角虚名:指微不足道的空名。

蝇头微利:如同苍蝇头那样的小利。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

黯然失色:比喻相比之下,事物仿佛失去原有的色泽、光彩。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失色,因惊慌或其他原因变了脸色。

寒盟背信:背弃誓约。

一笑置之: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边了。表示不当回事。

篇3:高二语文必修5第一课预习资料

1. 鉴赏跌宕起伏、变化多端、环环相扣、针脚绵密的故事情节

2. 文笔简省、辞约意丰的景物描写

3. 金圣叹文评的特点:言简意赅、自由灵活,一字或几字便见精神

Ø 重点讲析

本文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全书中最为精采的回目之一。本文情节变化错综,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有关“风雪”的景物描写干练简省,却渲染了气氛,可谓辞约意丰;从整篇文章来看,情节、景物、人物性格及命运环环相生,因果相连,实是精采纷呈。而金圣叹对文章的评说又言简意赅、自由灵活,一字或几字便见精神,这对于我们理解作品人物命运发展走向和文章的写作技巧是大为有益的。

Ø 跌宕起伏、变化多端、环环相扣、针脚绵密的故事情节鉴赏。

代表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de四大名著有哪些?《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

Ø 问题探究

Ø 1、情节概括

按地点把课文分为几部分,同时注意体会林冲的心理变化。

可以按地点分大致为三部分:酒店1~6,草料场7~10,山神庙11~12)

序幕:林教头沧州巧遇李小二

开端: 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发展: 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高潮yu 结局: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篇4:高二语文必修5第一课预习资料

人物形象把握:

林冲是《水浒》里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被逼上梁山的典型。他的性格是怎样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变化发展的?

举例一: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 “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性格特点:

安分善良、忍辱求安、不思反抗

思考:为什么过了三五日,林冲这么容易熄灭怒火?

举例二: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刚强正直,强烈的反抗意识

……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举例三:……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门草场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⑩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谨小慎微,唯恐出事

举例四:“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英勇果敢 愤而抗争

问题林冲由幻想安度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从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被迫反抗,奔向梁山是林冲性格的一个根本转变,而完成这个转变的关键主要在于一个“逼”字。

篇5:高二语文必修5第一课预习资料

本文如何描写风雪的?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1.渲染气氛。大雪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一个特色鲜明的背景,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2.推动情节发展。

3.烘托人物。 烘托了人物性格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变化。

Ø 文笔简省、辞约意丰景物描写也是本文一大注目之处。

本文写景,集中写风雪。其特点是,用字极为简省,且又与情节发展形成因果互动之关

系。如,“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如画却又画不出来,却是明写朔风狂野,暗写情势紧张,实为妙绝之笔。又如,“那雪下得正紧“到晚越下得紧了”……,一个“紧”字,可谓境界全出。如此写雪,既渲染了荒凉、凄冷、肃杀之气氛,又有力地展示了林冲的严酷处境,更是与林冲市井沽酒,路过山神庙,山神庙安身,暗知陆谦杀人之阴秘、决心彻底反抗的一路情节因果相联,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抓住“火”雪”二字推动情节,刻画人物。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体现林冲性格转变的中心回目。文章通篇以“火”字发奇。陆谦密谋是“火”的蕴蓄阶段,是“火烧草料场”的事前之波;差拨等人“好歹要结果他(林冲)的性命”,揭示了“火”的起因;林冲调往天王堂,“草厅“草屋‘马草堆”等物点明了有利于制造“火烧”事件的环境;最后必然出现的是“火烧草料场”。文章写“火”由虚到实,牵动全篇。文章写火,目的是为了写人。火由星星之火到漫天大火的发展过程,正是以人物性格的发展为内在依据的,人物身上没有反抗的火种,这“火”就构不成逼上梁山的情节。反之,不是火势步步紧逼,不是最后一把“大火”,林冲的性格还很难由量变发展

到质变。

文章在写火的同时处处离不开雪。金圣叹赞叹说:“耐庵此篇独于一篇之中寒热间作;写雪使其寒彻透骨,写火便热灼其面。”雪、火产生强烈的对比,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然而其高明之处更在于赋雪以深刻的象征意义。“彤云密布辆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起一天大雪来。”这真实的自然环境,正是险恶的社会环境的象征。陆谦密谋放火,烧死林冲,

随着杀身大祸临头,那雪由“紧”到“猛”,这正是形势紧迫的象征。林冲经历生死大难的考验,经历了由隐忍苟活到奋起反抗的转变,这狂风大雪正是林冲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总之,“火”与“雪”归结到一起就是一个“逼”。这一个“逼”字,就是完成林冲性格从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奔向梁山这一根本转变的关键。

篇6:高二必修五语文第一课预习练习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和“爱”构筑的理想王国

——读《边城》

沈从文先生的名作《边城》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 一个山水如画的古渡头,有一户独处的人家,住着摆渡的老船工和外孙女。老船工年逾古稀,小孙女翠翠情窦初开。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那么好,那么俊,都爱上了翠翠。大老托人说媒,老船工满心欢喜,可翠翠不高兴,翠翠对二老动了情。大老下船跌进了激流,二老也出走了,老船工在误会中大病一场,在风雨之夜归天了,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画的古渡头。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 城》,那就是:“美”和“爱”。

《边城》中无处不美,山美、水美、人美。“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作者用简简单单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桃源。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自然更美。“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美”。《边城》中的人都那么美,慷慨好义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

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可是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边城》本来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傩送放弃了碾坊,“意思还在渡船”。翠翠在傩送走后,静静地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他们的爱是纯洁无瑕、忠贞不渝的。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顺顺对儿子的爱和赞赏也溢于言表,顺顺本是泅水的好手,待得傩送能氽水捉鸭子时,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好,这种事情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老船工对翠翠的关心自然是无微不至的;老船工死后,杨马兵主动来照顾翠翠,以及老祖父与过河客、卖肉的争执谦让,都显示了边城人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的美好情怀。

《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嚣的都市阁楼上,沈从文无限深情地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风俗画,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缥缈美丽的桃源,那是沈从文的梦中世界,理想王国。

1.下列不属于作者对沈从文先生《边城》一文主旨概括的一项是( )

A.文章的主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与“美”。

B.文章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 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份哀乐。

C.《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有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D.文章中的“爱”与“美”是被一件事牵在一处,那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故事。

解析:“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份哀乐”在文章中找不到依据。

答案:B

2.以下不属于作者阐明《边城》“爱”与“美”所用的证据的一项是( )

A.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B.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C.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D.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解析:“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是议论的观点而不是论据。

答案:C

3.对文章第三段中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这片大自然是美丽的桃源。

B.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C.老船工忠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忠于职守,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这也是个“美”的化身。

D.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这也是“美”的化身。

解析:“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不属于第三段的内容。

答案 :D

篇7:高二必修五语文第一课预习练习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①葬于楚山之尾,栾②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③。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择日。”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又因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战国策•魏策二》)

【注】 ①季历:周文王之父。②栾:漏流。③和:棺材两头的木板。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民必甚病之 病:损害

B.栾水啮其墓 啮 :侵蚀

C.出而为之张于朝 张:设置

D.意者羞法文王乎 法:效法

解析:病: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困苦。

答案:A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够打动太子,使他推迟葬期的一组是(3分)( )

①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

②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

③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

④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

⑤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

⑥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①是群臣的谏言。②是惠子讲述的周文王的话。

⑥是对惠子的评价。

答案:B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惠王死了,下葬日期已经确定,但天下起了大雪,城中道路无法通行,太子决定修栈道去送葬,大臣们纷纷劝谏。

B.太子认为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是不合道义的,坚决不肯改期,群臣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请出了德高望重的惠子。

C.文王认为,当年周王的坟墓被水冲开,是先王想要再见一见群臣百姓,如今天降大雪,是惠王想要多停留几天,扶社稷、安黔首。

D.惠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进谏,使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同时又向天下人宣扬了周文王的大义,实在是不小的功德。

解析:后半句是惠子劝谏太子的话,并不是文王的看法。

答案:C

7.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做儿子的因为人民困苦、国家开支不足的缘故,就不举行先王的丧礼,这不合礼法。

(2)先王一定想稍微待一会,想亲近国家,安慰人民,所以才要老天下大雪。

参考译文:

魏惠王死,安葬期已定,却逢天下大雪,积雪数尺,破坏了城郭,将要准备修栈道去下葬。大臣中很多人规劝太子,说:“雪这么大,却举行丧礼,人民会感到很困苦的,国家的开支恐怕也不足,请求改期安葬。”太子说:“做儿子的因为人民困苦、国家开支不足的缘故,就不举行先王的丧礼,这不合礼法。你们不要再说了。”

群臣都不敢说了,就把这件事告诉给犀首。犀首说:“我没有什么说的,对这事大概只有惠公可以吧!请去告诉惠公。”

惠公说:“好吧。”便驾车去见太子,说:“葬期已定了么?”太子说:“是的。”惠公说:“从前周王季历葬在楚山脚下,漏流的水冲坏了墓穴,棺木的前头也露出来了。文王说:‘唉!先君一定是想见一见群臣、百姓吧,所以让水流了出来。’于是他把先王的棺木挖出来,在朝堂上给它搭起灵棚,让大臣朝拜,百姓也都来拜见,三天以后改葬。这是文王的礼仪啊。现在葬期已定,雪下得很大,有好几尺深,很难举行葬礼,太子因为要及时下葬,不顾困难,这岂不是稍嫌急躁了吗?希望太子改期。先王一定想稍微待一会,想亲近国家,安慰人民,所以才要老天下大雪。就改变葬期吧,这是文王的礼仪。如果这样还不去做,或者是以效法文王为羞耻吗?”太子说:“太好了。那就延缓葬期,另选时间吧。”

惠子不仅实行了他的主张,还让魏太子没有(匆忙)安葬他的先王,而且又阐述了文王的礼仪。向天下宣扬、阐述文王的礼仪,难道是小事吗?

篇8:高中语文第一课预习教案

教学目标:一、明确语文学习的常规要求。

二、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三、明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按计划完成学习内容。

三、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时常为我们的祖国拥有的历史悠久并且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而自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却又为我们的汉语的未来而感到莫名的恐惧。我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经济的高速发展,物欲的无限膨胀,时代的疯狂前进,导致表意的汉字被排挤,传统的文化被割裂,人文的精神在冷落……我们极有可能成为汉文化衰落的历史罪人!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仅要走经济强国之路,更需要走精神强民之途。担着精神家园建设的语文教育,责任重于泰山,我们有义务接过这根书写着“文明”字样的沉重的接力棒,并且还得顺利地传递下去。

二、明确语文学习的常规要求(约法三章):

听课要求:

1、认真听讲,作好笔记(便于保管,请学生把笔记做在书本相应的地方)

2、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找回自信,张扬自我。(语文学习的能力目标)

3、为严肃课堂纪律,上课如有瞌睡者,要被请起表演节目。

早自修要求:

1、二、四、六语文早自修,课代表负责,班干部协助。

2、早自修大声朗读,读出语感。配套朗读《读本》上的课文。

3、每次早自修前一天课代表要提前到我这里了解朗读任务。

作业要求:

1、配套作业,优化设计,每课一练,接轨高考

2、摘抄和书法结合起来。每天一摘抄,星期六收起来检查。摘抄用统一的练习本。

3、随笔二周一篇,用统一的硬抄本,前面空两张,第一张写上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

作文要求能真实大胆地发表个人看法,能写出文体鲜明的链接着健康生命的作文。尊重版权,绝对原创。真情实感,书写清楚。

阅读要求:要有个阅读计划。每天的阅读量,每月的阅读量心中要有个数。广泛阅读,读而有得,做好摘抄或剪贴。

工具书准备:现代汉语词典 古汉语词典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晋] 陈寿: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英国]培根:“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沉沦;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前苏联]高尔基:“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阅读是一种熏陶。我们所要读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课本与读本相互配套,一课对一课,一个单元对应一个单元,我们应该读懂,读透。

不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否则,结果往往是“皮带没眼——记不住”。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腹有诗书气自华。

[唐]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战国]孟子:尽心书则不如无书。

清代大儒戴震怀疑朱熹给《大学章句》作的注解,终成一代宗师。

[清]曹雪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机文章。

[宋]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篇9:高中语文第一课预习教案

四、结束语

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要有坚强的语文意志: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显然需要我们师生一起努力,加强合作,共建美丽富饶又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

五、作业

1、预习《沁园春•长沙》,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注音。

2、随笔参考话题:《写在教师节》

教后感:第一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特别是很多学生意识到平时阅读的重要性,课一上完,便有学生咨询如何阅读的问题,我觉得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感觉很好。

篇10: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重点词语、文言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说辩的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

__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__历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__,于是__联合也就必然了。

战与和皆出于利。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重点词汇句式

1、正音正字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杞(qǐ)子

2、语言点

A、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B、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使作疆界。

C、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D、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E、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三、学生熟读课文,自主学习,翻译全文

四、布置作业:抄写译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所以这“话”可不是随便能说的。(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触龙一句话就打动了赵太后的心:“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他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不但熄灭了赵太后的怒火,还令她欣然纳谏。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高明的说客。在春秋战国时代,像他一样高明的说客比比皆是。烛之武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检查预习的情况,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语句翻译(出示幻灯片)

三、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出示幻灯片)

第一段:__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师第四段:迫晋退兵

小结: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郑国对晋国的无礼和背叛,这是晋国出兵的理由,但秦国仅仅是以盟军的身份助战而已,与郑国之间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是烛之武游说成功的基础。

四、精读烛之武的说辞,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

1、烛之武游说的核心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利,害)

2、你认为哪句话打动了秦伯?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如果你是烛之武,你打算怎样劝说秦伯?

(先表达为秦国着想的立场态度,来博得秦伯的好感,然后阐述亡郑、保郑之于秦国的利害关系,再利用__之间的矛盾来离间两国关系,破坏两者的联盟,促使秦国改变主意,化敌为友,退兵助郑。)

4、这段说辞语言非常精炼,可分为五层。概括各层大意。

①语气谦恭,博得秦伯好感,暗示亡郑对秦无益。

②说明亡郑利晋,动摇秦伯的决心。

③说明保郑利秦,以利相诱。

④以晋对秦的背叛事实离间__联盟。

⑤一针见血地指出晋国是秦国的威胁。

小结:烛之武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说客,运用精炼的外交辞令化干戈为玉帛,说退秦师,最终保全了自己的国家。他这一番说辞真可谓“一语中的”、“一言兴邦”,很有针对性和艺术性,需要我们好好体会学习。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可以说的人笑,一句话也可以说的人跳,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效果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五、探究学习·比较阅读《蹇叔哭秦师》,讨论:蹇叔的劝谏为什么不成功?

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同样是劝说秦穆公,为什么结果截然相反?秦穆公是一代霸主,蹇叔是他非常器重的老臣,穆公在决策之前主动征求蹇叔的意见,可见并非刚愎自用之人。可是最终却弄到君臣反目的地步,究竟责任在谁?如果蹇叔在劝谏时能注意说话的方式态度,讲究策略,而不是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教训后生晚辈的架势,也许穆公会重新考虑出兵的事。如果蹇叔能在军队出发前主动找穆公好好谈谈,而不是哭着说丧气话,也许穆公不会对其破口大骂,连自己的君王身份也不顾了。如果蹇叔能够在送儿子参军的时候主动找孟明等将帅分析敌情,告知防御策略,而不是只向儿子哭诉,也许秦军不至于在崤之战中一败涂地,连三军统帅也被俘虏。)

小结:为人处世,要学会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与别人交谈时,要注意说话的对象、时间地点场合,努力营造和谐的气氛。尤其是向别人提意见或建议时,更要注意方式方法。良药可以不苦口,忠言也可以不逆耳。

六、合作探究,分组活动:把握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各小组选择一个人物,为课本剧写一段角色分析。

烛之武:个性鲜明,才华出众却一直不得重用,牢__满腹,但深明大义,能够顾全大局,只身入虎口,成功游说秦伯退兵,可谓智勇双全的爱国辩士。

佚之狐:老谋深算,有远见卓识,但城府很深。(这个人的个性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郑伯:善于纳谏,知错能改。

秦伯:唯利是图(可以引导学生参考阅读课后练习三)

晋侯:头脑清醒,理智行事,深谋远虑,能够随机应变,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宽阔胸怀,终成一代霸主。

小结:这篇课文中,烛之武是主要人物,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正面表现了他的鲜明的个性和杰出的辩才,他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其他的人物都从侧面烘托了烛之武的智勇双全。虽然这些次要人物只有片言只语的描写,但都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我们在写作中,也要注意运用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七、布置作业:

1、归纳语言点

2、以“说话的艺术”为主题设计制作一份小报,在班上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生朗读课文,探究学习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待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2、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3、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__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4、“夜缒而出”四字能否删掉?

不能,这四个字说明__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5、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

①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②说明亡郑利晋,动摇秦亡郑决心。

③进一步说明保郑利秦,以利益__使秦舍弊求利,考虑退兵

④再以历晋对秦的背叛,离间__联盟。

⑤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使秦决心退兵。

小结,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甚至获得不仅于此的好处:秦郑结盟,秦派军队戍守郑国。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6、第四段可否删掉?

不能,晋的退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卓越的外交才能,同时刻画了晋文公的霸主形象。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二、写作特点

1、叙事有波澜,引人入胜

2、写人个性鲜明,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作者通过语言对烛之武作了正面描写,不管是牢__,还是说辞,都集中地刻画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而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正侧面描写的结合运用,使烛之武的形象有血有肉。他的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值得我们学习。

三、讲解课后习题并布置作业

小练笔:设置一个情境,劝说某人接受你的意见或者建议

高中语文高二必修五作文

高一生物必修一预习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

初中英语预习资料以及方法

高中语文预习笔记的做法

高二上册数学预习资料

草原课文部分预习资料

语文六年级生字预习资料

课文孤独之旅预习资料

必修五英语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课预习资料(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课预习资料,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