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可有剩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郢人燕说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郢人燕说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郢人燕说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郢人燕说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郢人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
注:
1.郢人:楚国人。郢(ying)(第三声),古地名,楚国国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2.书:写;写信。
3.遗(wei)送出。
4.尚明:以明察为贵。尚,崇尚,重视。
5.白:禀告。
6.持:拿着。
7.明:明亮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夜书,火不明( )
②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
③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
④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
⑤云而过书“举烛”( )
⑥燕相白王( )
(2)从某一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光线暗。②光明。③表定语后置。④表判断,兼停顿。⑤误。⑥告诉。
(2)①不可穿凿附会,曲解愿意。②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有何不可?
译文:
楚国首都郢有人给燕国宰相写信,是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把蜡烛举高点。”说了便把“举烛”写到信上。“举烛”不是书信的本来的内容。
燕国宰相得到书信便阅读,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燕国宰相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
治理是得到了治理,但并不是书信原来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
本文用一个生活中的故事,说明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穿凿附会的学风。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牵强附会,曲解原义,以误传误,这种学风与“郢书燕说”是相类似的。
篇2:郢人燕说文言文翻译
郢人燕说文言文翻译
原文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译文
从前有人从楚国的都城郢写信给燕国的相国。可是夜晚在写信,光线不够明亮,就对举着蜡烛的仆人说:“举烛。”。结果无意识地在信里写上了“举烛”两个字。其实,“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并予以施行。结果燕国治理得很好。国家虽然治理好,却不是信的本意。 现在学习的人,都和这个相似。
注释
1、郢人:楚国人。郢(ying),楚国国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2、书:写;写信。
3、遗(wei)送出。
4、尚明:以明察为贵。尚,崇尚,重视。
5、白:禀告。
6、持:拿着。
7、明:明亮
寓言
本文用一个生活中的故事,说明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穿凿附会的'学风。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以误传误,这种学风与“郢书燕说”是相类似的。篇末点题,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一种说理方法。
篇3:郢人燕说文言文翻译
其实,“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
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并予以施行。结果燕国治理得很好。国家虽然治理好,却不是信的`本意。 现在学习的人,都和这个相似。
寓意
本文用一个生活中的故事,说明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穿凿附会的学风。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以误传误,这种学风与“郢书燕说”是相类似的。篇末点题,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一种说理方法。
篇4:郢人燕说原文及翻译
郢人燕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译文
从前有人从楚国的都城郢写信给燕国的相国,可是夜晚在写信,光线不够明亮,就对举着蜡烛的仆人说:“举烛。”。结果无意识地在信里写上了“举烛”两个字。其实,“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并予以施行。结果燕国治理得很好。国家虽然治理好,却不是信的本意,现在学习的`人,都和这个相似。
注释
1.郢人:楚国人。郢(ying),楚国国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2.书:写;写信。
3.遗(wei)送出。
4.尚明:以明察为贵。尚,崇尚,重视。
5.白:禀告。
6.持:拿着。
7.明:明亮
寓言
本文用一个生活中的故事,说明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穿凿附会的学风。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以误传误,这种学风与“郢书燕说”是相类似的。篇末点题,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一种说理方法。
篇5:郢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郢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郢人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无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阅读题目
1、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和惋惜之情。
2、成语“运斤成风”出自于此,根据本文,说说“运斤成风”的含义。
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
3、从“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有怎样的感情?
可看出二人感情真挚深厚,亲如手足。
4、《郢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5、结合本文,说说你对友谊的理解。
结合自身实际,言之成理即可。本文故事简短。富有感染力。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_
译文
楚国的京城郢都有一个人在自己的鼻尖上抹了一点像苍蝇翅膀大小的一块白色粉块,让一个叫石的匠人用斧头把它砍下来。匠石抡起带着呼呼风声的斧头砍下去。结果白色粉块完全除掉了,而鼻子却一点儿也没有受伤。郢人不仅脸色未变,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宋元君听说这事后,让匠石给自己再表演一次。匠石回答说:“我确实曾经砍过,但是能够让我施展技术的那个人如今已经死去很久了。”
背景
庄子与惠子常常在讨论问题时互相抬杠。但在情谊上,庄子一直将惠子当作是生平唯一的挚友(知音)。
启示
比喻知音难遇之感,“知音”往往终生不遇,因而“匠石运斤”成了千年流传的成语。
篇6:《战国策》燕策阅读答案及译文
《战国策》燕策阅读答案及译文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日:“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令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日:“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①。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节)
【注】①乐毅原在魏任官,奉魏王之命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客礼相待,遂留燕。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弃:离弃,这里指“离世”
B.故假节于魏王假:假装
C.堕先王之名者堕:毁坏
D.臣虽不佞佞:有才能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B.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C.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D.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毅在燕昭王时期得以重用,率兵伐齐,先后占其七十余城。惠王即位后,使用了齐人的反间计,派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逃到了赵国,赵王封乐毅为望诸君。
B.燕惠王在齐攻燕后,感到了后悔,但这一悔恨,不是由于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是害怕乐毅助赵攻燕,于是燕王遣人责备乐毅。
C.乐毅在回信中阐明圣贤之君应选贤任能,赏功罚过,对燕昭王任人的才德,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同时也表明自身受燕昭王封赏当之无愧。
D.乐毅在回信中没有直接地批驳燕惠王,而是从剖白自己心迹方面人手,不卑不亢,情辞恳切,最后写自己以古之君子为榜样,表白自身的高尚情操,同时劝燕惠王不要继续听信谗言,对自己抱有疑惧之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5分)
(2)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5分)
参考答案
4.B
5.C
6.A
7.(1)先王过高抬举我,从宾客中将我选拔出来,安排的职位在群臣之上,不与宗族长辈商量,就任命我为亚卿。(大意3分,“擢”“谋”每点1分)
(2)我担心您手下的人只听信身边人们的话,而不明察被您疏远的人的行为,所以我冒昧地写信答复您,希望您仔细想想吧!(大意3分,“疏远”“报”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率五国军队攻打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邑,并把这些地方全部作为郡县划归燕国。只剩三座城没有攻下,燕昭王就死了。燕惠王即位,齐人使用反间计,使乐毅受到怀疑,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的将军职务。于是乐毅逃亡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后来,齐国大将田单设计骗骑劫,最终打败了燕国,收复了七十多座城邑,恢复了齐国。
惠王后来深感后悔,又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疲惫时来攻打燕国。于是燕惠王派人责备乐毅,并向乐毅表示歉意说:“先王把整个燕国托付给将军,将军不负重托,为燕国打败了齐国,替先王报了仇,天下人无不为之震动,我怎么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现在,适逢先王不幸离开人世,我又刚刚即位,结果竟被左右侍臣蒙蔽了。寡人所以让骑劫代替将军的意思,是因为将军长期在外奔波辛劳,于是召请将军回来,暂且休整一下,以便共议国家大事。然而,将军误解了我,认为和我有了隔阂,就丢下燕国归附了赵国。如果将军为自己这样打算还可以,可您又拿什么来报答先王对将军您的知遇之恩呢?”
于是乐毅派人送去书信回答燕惠王说:我听说贤惠圣明的君主,不把爵禄任意送给自己亲近的人,而是赐给功劳大的人;不把官职随便授给自己喜爱的人,而是让称职的人干。所以,考察才能再授以相应的官职,这才是能够建功立业的君主;能够衡量一个人的德行再结交朋友,这才是能显身扬名的人。我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先王举拔安置人才,有超越当代君主的胸襟,所以我借着为魏王出使的机会,才能亲自到燕国接受考察。先王过高地抬举我,在宾客之中把我选拔出来,安排的官职在群臣之上,不与宗室大臣商量,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自以为接受命令秉承教导,可以有幸不受处罚,所以就接受了任命而没有推辞。
“我听说贤明的君王,功业建立后就不能半途而废,因而才能名垂青史;有先见之明的人,获得名誉后就不可毁弃,因而才能被后人所称颂。像先王那样报仇雪恨,征服了拥有万辆车的强国,收取它们八百年的积蓄。等到离开人世,先王仍不忘发布旨令,向后代宣示遗嘱。执政管事的大臣,凭着先王的旨义并按照法令,谨慎对待王族子孙,施恩于平民百姓,这些都可以成为后世的典范。
我听说,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端未必有好的结局。从前,伍子胥的`计谋被吴王阖闾采用,所以吴王的足迹能远踏楚国郢都。相反,吴王夫差对伍子胥的意见不以为然,赐死伍子胥,装在皮口袋里,投入江中。可见吴王夫差始终不明白贤人的主张对吴国建立功业的重要性,所以把伍子胥沉人江中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及早预见自己和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里也不能改变诚挚的初衷。能免遭杀戮,保全功名,以此彰明先王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诋毁侮辱,因而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面对不可估量的大罪,还企图和赵国图谋燕国以求取私利,从道义上讲,这是我所不能做的。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断绝时也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时,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我虽不才,也曾多次接受有德之人的教诲,我担心大王听信左右的话,而不体察我这个被疏远人的行为。所以才斗胆以书信作答,只请大王您三思。”
篇7:童心说阅读答案及译文
童心说阅读答案及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童心说
(明)李贽
龙洞山人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场阿辩也。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腐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为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腐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之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言哉!
1.下面各项对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或听到的东西
B.以障学人为耶阻隔,堵塞
C.言虽工,于我何与?动词“参与”
D.则文辞不能达明白畅达
2.下列各项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 /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
B.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
C.满场是假,矮场阿辩也 /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
D.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写作就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为世俗功名所累,才能写出好文章。
B.作者认为六经论语孟子大多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不一定全是圣人之作,故而不必奉为经典。
C.作者认为要读书,更要守住童心,不能让外在所见所闻以及外在道理代替童心。
D.作者认为一旦丢失童心,人为就变得言不由衷,言不由衷就会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了。
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②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③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
【答案】
1.C
2.B
3.B
4.①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
②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假人忽视埋没而后人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
③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
【解析】
1.语气词通“欤”
2.既然A凭借、用 介词/认为 动词;C判断动词/指示代词“这”D代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原文是那些以为六经论语孟子“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的人将此“奉若经典”而非作者全面否定这些文章是经典。
4.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①注意之的用法,两个之的用法分别为助词的和结构助词,第三个之则为代词。②虽不能译为虽然,而是即使。其中于的用法为引出对象。③苟译为如果。行译为不能通行。注意句式,双重否定表肯定。本题意译较多,注意在直译的基础上适当修改,使之语意贯通。
【译文】
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有识之士不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就知足了。”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儿童,起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水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做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班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雍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列。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失,而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却入主心灵的缘故。
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假人忽视埋没而后人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古诗演变成六朝诗外,近体格体,古文也发展为唐朝传奇,金代院本,元人杂剧,《西厢记》,《水浒传》,还有当今应科举的八股文,凡是讲求圣人之道者都是古今杰出的文章,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厚古薄今。所以,我对那些发自定心的文章体会最深,实在用不着言必称六经,言必称《论语》、《孟子》。
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不然的话,也是那班糊涂弟子们,追忆老师的言语,或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后代书生,不明此理,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而奉若经典。又哪里晓得,这其间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精论呢!即使真有圣人讲的,也是有的放矢,不过就一时一事,随机应答,以点拨那些不开窍的弟子罢了。对症下药,不拘一格,怎么可以当成万古不变的真理呢!显而易见,六经、《论语》、《孟子》早已被拿来用做道学家唬人的工具,伪君子藏身的挡箭牌了,绝对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呜呼!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作文之本呢?
篇8:《郢①书燕说》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1分)
郢①书燕说
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类此。
①郢(yǐng):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1)书( )(2)因( ) (3)举()(4)类(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3分)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小题3:郢人谓持烛者“举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小题4: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 )(2分) A.指出郢人做事粗枝大叶,贻笑大方。B.肯定燕王善于采纳谏言,治理国家。
C.表明治国的根本在于举贤而任之。D.批评今世学者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参考答案:
小题1:(1)写(2)于是(3)推荐,推举 (4)类似,像
小题1:治理国家是治理好了,但不是书信的本意。
小题1:(2分)夜书,火不明。
小题1:D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的理解来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即可。
篇9:《郢①书燕说》阅读答案
《郢①书燕说》阅读答案
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类此。
①郢(yǐng):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举( ) (2)类(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14、郢人谓持烛者举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 )(3分)
A、指出郢人做事粗枝大叶,贻笑大方。
B、肯定燕王善于采纳谏言,治理国家。
C、表明治国的根本在于举贤而任之。
D、批评今世学者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参考答案:
12.(1)推荐,推举(2分)(2)类似,像(2分) 13.(3分)治理国家是治理好了,但不是书信的本意。 14.(2分)夜书,火不明。 15.(3分)D
篇10:《后汉书》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后汉书》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日:“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沈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诔,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注]①生口:指俘虏。
(节选自《后汉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为阿附反虏 阿:偏袒 B.不宜负信于戎狄 信:信用
C.太尉郑弘恨之 恨:痛恨 D.何尤而深谢 谢:谢罪
5、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袁安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
②安等皆上印绶谢
③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④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
⑤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
⑥ 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A.①③⑥B.①④⑤ C②③⑤.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受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有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袁安把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放了出来,遭到府丞、掾史的反对。
B. 元和二年,袁安同意武威太守孟云的说法,应该将俘虏归还,以此来安抚他们,但公卿都说夷狄狡诈,不能同意他们的看法,司徒桓虞支持袁安,皇帝最终不得已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C. 章和元年,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认为匈奴不犯边塞,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不再坚持。惟有袁安不肯改变,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D. 袁安平素行为高尚,由于袁安弹劾窦景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应当受到处罚。但奏章被搁置没有回音,由此,窦氏家族十分忌恨。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8分)
(1)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2)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
参考答案
4、C(“恨”应解释为“不满”)
5、B(②不是袁安所为;⑥不能表现袁安的正直。)
6、B(“皇帝最终不得已”文中没有根据。)
7、(1)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诣”“因”“致”各1分,文通字顺1分。)
(2)(皇帝)下诏(命)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诏” “于”“厌”各1分,文通字顺1分。)
附译文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下请求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此时刘英供辞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然已经和亲,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以此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贡礼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人口时,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誓约。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议而不决,各持己见。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任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到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劳,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窦宪出征之后,他的弟弟执金吾窦景专掌大权,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有关主管官员害怕,不敢上报。袁安便弹劾窦景使官民不安,应当受到公开的处罚。奏章被搁置没有回音。窦氏家族十分忌恨。但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篇11:《杨嗣昌》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杨嗣昌》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杨嗣昌,字文弱,武陵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改除杭州府教授。迁南京国子监博士,累进户部郎中。天启初,引疾归。
崇祯元年,起河南副使,加右参政,移霸州。四年,移山海关饬兵备。父鹤,总督陕西被逮,嗣昌三疏请代,得减死。五年夏,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诸处。嗣昌父子不附奄,无嫌于东林。侍郎迁安郭巩以逆案谪戍广西,其乡人为讼冤。嗣昌以部民故,闻于朝,给事中姚思孝驳之,自是与东林郄。
七年秋,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时中原饥,群盗蜂起,嗣昌请开金银铜锡矿,以解散其党。又六疏陈边事,多所规画。帝异其才。以父忧去,复遭继母丧。
九年秋,兵部尚书张凤翼卒,帝顾廷臣无可任者,即家起嗣昌。嗣昌既建“四正六隅”之说,欲专委重文灿,文灿顾主抚议,与前策牴牾。帝谯让文灿,嗣昌亦心望。既已任之,则曲为之解。乃上疏,克今年十二月至明年二月为灭贼之期,帝可其奏。
贼大入四川,朝士尤洪承畴纵贼。嗣昌因言于帝曰:“熊文灿在事三月,承畴七年不效。论者绳文灿急,而承畴纵寇莫为言。”帝知嗣昌有意左右之,变色曰:“督、理二臣但责成及时平贼,奈何以久近藉之口!”嗣昌乃不敢言。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至明年三月,嗣昌以灭贼逾期,疏引罪,荐人自代。帝不许,而命察行间功罪,乃上疏曰:“洪承畴专办秦贼,贼往来秦、蜀自如,剿抚俱无功,不免于罪。熊文灿兼办江北、河南、湖广贼,抚刘国能、张献忠,战舞阳、光山,剿抚俱有功,应免罪。诸巡抚则河南常道立、湖广余应桂有功,陕西孙传庭、山西宋贤、山东颜继祖、保定张其平、江南张国维、江西解学龙、浙江喻思恂有劳,郧阳戴东旻无功过,凤阳朱大典、安庆史可法宜策励图功。总兵则河南左良玉有功,陕西曹变蛟、左光先无功,山西虎大威、山东倪宠、江北牟文绶、保定钱中选有劳无功,河南张任学、宁夏祖大弼无功过。承畴宜遣逮,因军民爱戴,请削宫保、尚书,以侍郎行事。变蛟、光先贬五秩,与大弼期五月平贼,逾期并承畴逮治。大典贬三秩,可法戴罪自赎。”议上,帝悉从之。
(节选自《明史·杨嗣昌吴姓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移山海关饬兵备 饬:整齐
B.无嫌于东林 嫌:仇怨
C.帝异其才 异: 奇怪
D.朝士尤洪承畴纵贼 尤:尤其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其乡人为讼冤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以解散其党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既已任之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帝可其奏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嗣昌父亲杨鹤,总督陕西时被逮捕,杨嗣昌三次上疏请求代替父亲受死,他父亲得以免除死刑。
B.中原发生饥荒,到处发生,杨嗣昌请求开采金银铜锡矿,以解散这些流民暴徒。又六次上疏陈述边防事务,多有所规划、谋议。
C.杨嗣昌因为其他官员消灭农民军的期限已过,上疏要求他人承担过错,并自荐代替他人,皇帝不答应。
D.杨嗣昌向皇帝上疏建议曹变蛟、左光先跟祖大弼限期平定盗贼,超过期限连同洪承畴一起逮捕法办。
7.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嗣昌以部民故,闻于朝,给事中姚思孝驳之,自是与东林郄。(3分)
(2)熊文灿在事三月,承畴七年不效。论者绳文灿急,而承畴纵寇莫为言。(4分)
(3)承畴宜遣逮,因军民爱戴,请削宫保、尚书,以侍郎行事。(3分)
参考答案:
4.B(A项饬:整治;C项异:意动用法,感到惊异;D项尤:责怪。)
5.D(A介词,替动词,作为;B连词,来介词,用;C代词,他代词,这些;D均为代词,他的)
6.C(杨嗣昌因为消灭农民军的期限已过,上疏承担错误,推荐别人代替自己。)
7.(1)杨嗣昌因为是同乡的缘故,报告朝廷知道,给事中姚思孝反驳他,他从此与东林党人感情上产生裂痕。(重要得分点:故、闻于朝、郄)
(2)熊文灿在任只有三个月,洪承畴七年没有成效,议论的`人对熊文灿的过失急于纠正,对洪承畴放纵敌人却没有说话。(重要得分点:效、绳、纵寇、莫为言)
(3)洪承畴应该被逮捕,因为军民爱戴,请求削去他宫保、尚书的职务,以侍郎的身份处理事务。(重要得分点:宜、遣逮、行事)
【参考译文】
杨嗣昌,字文弱,号字微,湖南武陵人。祖父杨时芳为名士,自己出资修建建孤峰岭八方塔。杨嗣昌万历38年考中进士。改任杭州府教授。提升为南京国子监博士,逐渐官至户部郎中,天启初年,他称病回家。
(崇祯)元年起用为河南副使,加封为右参政,移居霸州。崇祯四年,改派往山海关整顿军备。父亲杨鹤,总督陕西时被逮捕,杨嗣昌三次上疏请求代替父亲受死,他父亲得以免除死刑。崇祯五年夏天,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关等处。杨嗣昌父子不依附宦官,跟东林党人没有仇怨。侍郎郭巩因为逆案被贬职发配到广西,他同乡的人为他伸冤。杨嗣昌因为是同乡的缘故,报告给朝廷知道,给事中姚思孝反驳他,(他)从此跟东林党人感情上产生裂痕。
崇祯七年秋天,授职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使,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事事务。这时中原发生饥荒,到处都发生,杨嗣昌请求开采金银铜锡矿,以解散这些流民暴徒。又六次上疏陈述边防事务,多有所规划、谋议。皇帝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因为父亲丧礼离职,又碰到继母去世。(因此在家乡呆了一段时间)
崇祯九年秋天,兵部尚书张凤翼死了,皇帝环视群臣没有可以担任此职的人,就起用在家居住的杨嗣昌,杨嗣昌在上书以“四地为主、六地为辅”的主张后,想专门将重要职位交给熊文灿。熊文灿却主张招抚,跟前面的策略相矛盾。皇帝责怪熊文灿,杨嗣昌也在心里埋怨他。但既然已经任用了他,就歪曲事实为他辩解。于是上疏,限定今年十二月到明年二月为消灭盗贼的期限,皇帝同意了他的报告。
这时,农民军大批进入四川,朝臣们指责洪承畴放纵盗贼。杨嗣昌于是对皇上说:“熊文灿上任只有三个月,洪承畴有七年还不见成效。议论的人对熊文灿的过失急于纠正,可是对洪承畴放纵敌人却没有人说话。”皇帝知道杨嗣昌有意袒护他,发脾气说:“总督、总理只能责备他们(未能)及时平定盗贼,怎么能拿时间的长短作为借口!”杨嗣昌才不敢说话。熊文灿既然主张招抚,追加的粮饷由皇帝派一名侍郎监督,本来是用来剿抚农民军的,熊文灿全部将他用于招抚,皇帝既然不再斥责他也就没有人提这件事。
到第二年三月,杨嗣昌因为消灭农民军的期限已过,上疏承担过错,推荐别人代替自己。皇帝不答应,命他检查行动,以查明功罪,杨嗣昌于是于是上疏说:“洪承畴专门对付陕西盗贼,盗贼在陕西、四川之间来往自如,剿灭、招抚都没有功劳,不能免除他的罪责。熊文灿同时对付江北、河南、湖广的强盗,招抚刘国能、张献忠,在舞阳、光山打仗,剿灭、招抚都有功劳,应该免于处分。总兵里面,河南左良玉有功,陕西曹变蛟、左光先没有功,山西虎大威、山东倪宠、江北牟文绶、保定钱中选有劳无功,河南张任学、宁夏祖大弼没有功也没有过。洪承畴本应该被逮捕,因为军民爱戴他,请求削去他宫保、尚书的官职,以侍郎的身份执行任务。曹变蛟、左光先降五级官,跟祖大弼一起以五个月为期,限定他们平定盗贼,超过限期连同洪承畴一起逮捕法办。朱大典降三级官,史可法戴罪立功。”建议提交上去后,皇帝全都同意了。
★ 说苑阅读答案参考
郢人燕说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共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