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宿舍不是网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中国20世纪80-90年代宏观调控特点比较分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中国20世纪80-90年代宏观调控特点比较分析,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中国20世纪80-90年代宏观调控特点比较分析
中国20世纪80-90年代宏观调控特点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与货币是调节需求的两大宏观经济政策.80年代以前,由于实行计划经济,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利用在西方广泛流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随着经济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作者从政策的调控手段、调控力度、调控方向、搭配形式等方面将80年代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与90年代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加以比较分析,力图找出产生变化的原因,并对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加以剖析,从而为今后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 者:沈巍 Shen Wei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贸系,北京,102206 刊 名: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1 “”(4) 分类号:F120.2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政策比较篇2:20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江河洪灾分析
20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江河洪灾分析
本文分析了20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江河洪灾的变化趋势和成因,并根据人们对洪灾规律的认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洪减灾对策.
作 者:赵军凯 王文彩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旅游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刊 名:农业考古 PKU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年,卷(期):2006 “”(6) 分类号:X4 关键词:中国 洪灾 分析篇3:中国必须改善宏观调控
中国必须改善宏观调控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10月30日在<中国经济时报>创刊十周年报告会上表示,为了保证中国经济未来长期的持续稳定发展,应该从改善宏观调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府自身改革、走一条新型的发展之路、加强教育等五个方面着力.本刊现摘要予以刊登.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 英文刊名:NON-FERROUS METALS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 年,卷(期):2004 “”(11) 分类号:F4 关键词:篇4: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研究
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研究
Abstract:Studies on the 20th century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have revealed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over the past century,climate in China has also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change with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increased by about 0.5 °C.More reliable results for the latter part of the 20th century indicate that the largest warming occurred in Northwest China,North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and the warming in winter is most significant.Although no obvious increase or decrease trends were detected for mean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in the past half century,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very distinct.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precipitation increased,while tha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markedly decreased.Studies suggest that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seems to be related not only with the internal factors such as ENSO,PDO,and the others,but also with the anthropogenic effects such a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and land use.The future climate change studies in China seem to be important in narrowing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China's climate change and its main causes,since it is significant for projection and for impact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future.作 者:翟盘茂 巢清尘 邹旭恺 Zhai Panmao CHAO Qingchen Zou Xukai 作者单位: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1,China; National Climate Center,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1,China 期 刊:地理学报(英文版) ISTICSCI Journal: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 14(z1) 分类号: Keywords:20th century climate change China篇5:20世纪建筑特点和21世纪建筑展望
自从19芝加哥建成22层的高楼、19纽约建成50层的商业办公楼,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工业化发展,城市建筑呈以下几个特点发展,并深刻地改革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l、大型化:由于城市工业化造成的人口积聚和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使得建筑在不断向高空生长的同时,也在向地下扩展,例如北京的京广中心地下3层、地上52层,上海的金茂大厦地下3层、地上88层,建筑的体型越来越大。
2、复合化:由于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建筑空间已不再单独表现为住宅或办公室,更多地将住宅、商场、办公楼、停车场结合为一体,建筑具有了复合功能。
3、智能化:由美国工业的电气化引发的智能技术,被美国纽约城市广场建筑应用后,目前已扩延到了整个建筑领域。通过计算机和其他高新技术对建筑进行控制,帮助管理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保证建筑的可靠运行,提高建筑价值。
4、同质化:建筑材料的选用、功能的设计、室内外的环境,从厅堂灯光布置到居室房间分隔,千篇 一律。建设变成公式,整个城市规整而又单调,小区内的建筑越来越雷同,小区之间也越来越相像,个性被共性所湮灭。
5、抽象化:受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的影响,建筑的内涵变得更加费解,建筑的外观已不能完全展现其具有的功能。为区分建筑的空间场所,表达建筑的用途和功能,只能借助于一些符号对建筑进行空间定位,来恢复建筑的环境秩序,
进入21世纪,由于人们对获取信息、增加自身能力的渴求,社会生活方式、文化理念、价值观发生深刻的变化,它们相互结合,共同构筑了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l、知识性:信息空间所具有的开放性、兼容性和流动性特点,使得人们不出门而晓天下,因此要求建筑必须具有更多的知识内涵。建筑所含的信息量、所拥有技术的先进性决定了建筑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价格走向。
2、情感性:由于生产的高效、生活的集中和竞争的压力,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从物质享受变为对精神愉悦的追求,美学、生态学、心理学、住宅社会学、人体工效学、行为学等多种学科将在建筑中得到体现,建筑文化与情感相互融合。
3、技术性:高新技术作为建筑的内在品质,在建筑的各个领域大显其能,它的实质是通过数据的传播、转换和控制来实施完成建筑物的各项预定功能。技术密集型大楼成为21世纪建筑的象征,更多的工业文明将在建筑中得到体现。
4、多元性:人类与自然、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国际趋势与本国国情相互融合互补,各种理论争鸣,建筑创作将更具理性,不再盲从于某一学派,各种风格的建筑随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而广泛存在,个性建筑将得到突出和体现。
5、生态性:环境保护是21世纪永恒的主题,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节约能源的重视,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各类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环保节能建筑将更加受到大众青睐。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人口与生产高度集中的状况仍将延续,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业在21世纪仍保持兴旺态势。但由于跨国公司竞争的压力和建筑业的风险性,在21世纪,中国建筑业要根据时代的脉搏,运用现代技术、人类思想最新成果的空间组合,不断地充实建筑创作,实现建筑的高效能、高可靠性、高便捷性、高适应性、高舒适性和高服务性发展,从而达到社会效益和工业效率的完美结合,解决人居问题。
篇6:20世纪中国实证哲学概观
20世纪中国实证哲学概观
19世纪末期开始,实证主义哲学思潮逐步进入中国.实证主义哲学在近代中国具有独特的理论形态和发展轨迹,并引发了科学主义和西化思潮,由此带来中国近代的文化和社会变革.因此实证主义哲学是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潮,它对于塑造近现代中国文化功不可没.
作 者:孙小金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上海,200434 刊 名: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4 6(6) 分类号:B082 关键词:实证主义 科学主义 西化思潮篇7:蔡元培与20世纪中国哲学
蔡元培与20世纪中国哲学
蔡元培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哲学家.他比较早地接触与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并注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国内进行介绍;同时,运用西方哲学方法,从事中国传统哲学研究,在论理学、美学、伦理学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对20世纪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 者:丁祖豪 Ding Zuhao 作者单位:聊城师范学院哲学研究所,山东,聊城,252059 刊 名: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1 “”(4) 分类号:B26 关键词:蔡元培 论理学 美学 伦理学篇8: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
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历史。然而,中国的现代化是作为近代世界性的现代化过程一个组成部分而发生的,37它也不是或至少不完全是这个社会自身的自然演化的结果,它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欧洲国家现代化过程在中国社会的一个重演。中国首先是被西方列强凭着它们的坚船利炮拉进了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但是,现代化最终又成为中国面对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一种自我选择。中国的现代化伴随了这个民族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和社会实践,伴随着这个民族100多年来富国强兵的梦想。中国近代以来的秩序和法治问题在这一大背景下显现了其特点,并且也只有在这一大背景下才可能理解。首先,这意味着,中国面临的第一位的任务是必须\“变\”。或者是主动的变,或者是被动的变,无论如何她都不可能依赖旧方式,维持现状,独立在世界的现代化之外。的确,当外敌侵来,连老祖宗的国土都守不住了,还谈什么老祖宗之法呢(康有为语)。因此,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社会的统治阶层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一直集中关注的是\“变法\”的问题,要\“改造中国\”,使中国能够一个现代化的强国。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个问题一直以各种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延续着,改良、维新、革命、战争、改革无不打上这一烙印。即使本世纪末最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放在这个背景下,也是这一历史的延续,是这一民族之梦想的延续。
但是,尽管称之为变\“法\”,而实际的问题又决不是一个法律问题,或者是仅仅靠法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尽管其中有法律的因素。变法不仅意味着要发展工商业、发展经济、建立新式军队,而且要创造富国强兵得以实现的一整套社会条件:建立新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制度、学科体系和知识传播制度,变革官制,移风易俗,使小农经济下的每个人都被整合进入这个巨大现代化工程,成为现代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全面的秩序破坏和秩序重建,这是一个结构性的整体的.变迁。用康有为的话来说,就是要\“全变\”和\“尽变\”。而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法律的主要作用并不是要确认社会秩序,转借孙中山先生的话就是,法律是被当作一种\“建国方略\”,而不是\“治国\”方略。因此,\“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的理论在中国传统的\“宪令著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的\“法\”文化传统之中很快得到接受,并进入社会实践。38法律所扮演的角色,就总体来看,就是要推进对现有社会秩序的全面改造和重新构建。即使在最讲求\“法治\”的情况下,也只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来推进这一现代化工程。
这也就意味着,变法是与现代国家的重建、国家权力的必要扩张结合在一起的。由于历史的不可重复性,我们今天已无从判断,中国社会内部是否可能自发地、演进式地实现现代化,形成新的适应现代化进程的社会秩序和制度。但至少可以从社会的基本秩序必须从社会内部中产生出来、其基础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点推论说,在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中国传统社会中,至少不可能在短期内自发地演化出现代的工商社会,形成相应的秩序。因此,我们很难想象,无须一个权力结构,无须权力的支撑,一个社会可以通过\“无为而治\”或\“自由放任\”就可以自动地在短期内实现\“全变\”。因此,变法意味着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强有力的国家政权,要建立强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要将国家进行社会动员的网络或触角向下延伸(从清代的县延伸到乡村),要将一个文化共同体的中国改造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要建立一种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在每个人的心中建立一种民族国家的认同。
还必须注意,这一宏大的现代化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20世纪的世界格局也不允许中国按照既定的方略从容不迫地细致展开和落实。在20世纪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不仅必须根据国际格局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方略和计划,同时,作为一个后进国家,中国要想救亡图存,要想\“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想赶上和超过世界
[1] [2] [3]
篇9:雅思考试特点分析
雅思考试特点分析
今年的雅思考试较往年相比,在考试模式、内容架构、出题风格和总体难度上,都保持了原有的一贯水平,考试的难度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1、听力考试从场景方面看,雅思听力在20考试中重复出现了多个典型场景。这些场景在内容上有一定幅度的变化,如:租房场景中包括了租场地、租车等内容。新题目的出现集中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如1月份出现的购物场景中的服装公司内容等。在下半年的听力考试中,场景的出现一般遵循新题和旧题1:3的比例,新题的数量相对较少。
2、阅读考试阅读考试的内容很多来自于熟知的传统题库,如有关古代文明、移民史的社会科学话题,英国农业和动物特征介绍的自然科学话题。新题的出现比较有规律,几乎在每个话题中都有体现,如在教育话题方面的科技英语话题。从考试的题型来看,在常考的几大题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配对题和是非无判断题,考生几乎在每场考试中都会固定遇到。
3、写作考试今年的小作文中,各种常规图表,柱状图、线图、饼图等交替出现。
考生认为比较难以应对的图画说明题(典型表现为流程图)主要出现在上半年。大作文的话题比较全面,包括政府、环境、科技、媒体、犯罪、文化、动物等各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年度的大作文考题中,有不少题目其实是在世界范围内其他考区(集中体现在英国考区)考过内容的重现,这一点暗示着全球范围内的考题的轮换。
4、口语考试口语考试是雅思考试中最灵活的也是内容变化相对较小的一项。从新题比例上来看,口语考试在话题中新问题的添加幅度并非很大。虽然在每个部分都有新的问题出现,但是这些问题一旦出现以后,短时期内的重复出现频率相对来说比较高。
篇10:中国饮食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二】中华饮食特点 饮食结构合理。
色、香、味、形俱佳, 烹调手法多样, 注意食补, 中华饮食丰富多样各有特色。
中国饮食特点1 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主食是五谷, 辅食是蔬菜, 外加少量肉食。
2热食、熟食为主, 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
3食观念 比较注重“味”4饮食方式上, 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 这就是合餐制。
5食具方面, 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
中国人饮食习惯的9大缺陷 1 .中国人大多吃得过咸 2.中国人吃味精过多, 增加了人体对钠的摄入量, 而钠元素对人体有害。
3.中国人的吃饭方式多为集体进餐,又喜欢相互夹菜, 这增加了疾病的传染概率 4.中国人喜欢吃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中含有较多的胆固醇, 而胆固醇是诱发与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饮食习惯的9大缺陷 5.中国人烹调多采用煎、炒、烹、炸等方法,喜欢吃炒菜和油炸食品, 这增加了患癌症的机会。
6中国人喜欢吃含脂肪较高的红肉(猪、牛、羊肉), 吃白肉(鱼和鸡等)的比例较小。
近年来中国人吃白肉的比例在逐年增加, 这是好现象。
7.中国有很多地区的人喜欢吃咸鱼、咸肉、咸菜等腌制食品, 这不仅增加了盐的摄入量, 且由于腌制食品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 还增加了患癌症的机会。
中国人饮食习惯的9大缺陷 8.中国人喜欢吃各种卤肉。
但制做卤肉时加入的肉桂、八角(大料)、茴香、丁香、花椒等香料不但性温燥, 容易让人上火,而且由于其中含有一定量的黄樟素, 有一定的诱变性和毒性, 容易致癌。
所以, 患有感冒、发烧、炎性疾病和慢性肝病者应少食卤肉。
9.中国人喜欢大摆宴席请客。
人们习惯于在宴席上饮大量白酒, 或暴饮暴食, 或烟酒同时来, 有些地区还有布菜的不良习俗。
这些习惯不但造成浪费, 而且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容易诱发多种疾病。
中国人饮食习惯十优点 一、中国人每天进食的新鲜蔬菜要比美国人多得多, 而美国人虽每天摄入大量蛋白质, 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受到影响, 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过中国。
二、中国人喜食粗粮, 而美国人偏爱精白色的粉等细粮。
实际上, 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
三、中国人爱吃植物油, 而美国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 此外, 每人还摄入大量黄油。
怪不得美国人心血管发病率特别高。
中国人饮食习惯十优点 四、中国城乡 居民都喜食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 而美国人对此却往往“敬而远之” 。
五、中国人饭后、迎客都沏一杯热茶。
喝茶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 相反, 美国人六、餐毕, 中国人爱吃点瓜果, 而美国人往往再加一份甜食。
瓜果自然要比甜食更利健康。
喜喝的咖啡, 却有可能提高血脂并刺激心脏 中国人饮食习惯十优点 七、中国人大部分家庭习惯于每天买新鲜食品,而美国人喜从超级市场一次性大量购回, 然后每天食用冷冻食品。
美国人食用的罐头食品(含种种不利健康的化学添加剂)及腌腊食品(含有多种可能致癌的物质)分别为中国人的1 5倍和6倍。
八、中国菜名多富吉利色彩, 席间互说祝福话,餐毕往往心情愉快、心情放松 九、中国人用筷时需动用数十条肌肉和1 0余个关节, 因而称之为“健身活动” 并不夸张。
十、中国人用餐时爱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能起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作用。
良好的饮食习惯 站着吃饭, 站立位最科学, 坐姿次之, 而下蹲位是最不科学的。
饭前喝汤: 饭前先饮少量汤, 使消化腺分泌足量消化液, 为进食作好准备。
偏爱冷食: 科学家认为, 降低体温是人类通向长寿之路 好吃苦食: 苦味食物中的氨基酸, 是人体生长发育、健康长寿的必需物质。
苦味食物还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缓解由疲劳和烦闷带来的恶劣情绪。
良好的饮食习惯 冬天吃凉菜: 冬季期间若多吃一些凉拌菜,可促进新陈代谢, 迫使身体自我取暖, 这会消耗一些脂肪, 从而达到减肥目的。
晨起喝水: 早晨起床后喝一杯凉开水, 有利于肝、肾代谢和降低血压, 防止心肌梗塞, 有的人称之为“复活水” 。
晨起饮一杯凉开水, 能很快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稀释血液, 从而对体内各器官进行一次“内洗涤” 。
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种食物应包括以下五大类:第一类为谷类及薯类: 谷类包括米、面、杂粮等, 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 主要提供碳水化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
第二类为动物性食物: 包括肉、禽、鱼、奶、蛋等, 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
第三类为豆类及其制品: 包括大豆及其他干豆类, 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
第四类为蔬菜水果类: 包括鲜豆、根茎、叶菜、茄果等, 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
第五类为纯热能食物: 包括动植物油、淀粉、食用糖和酒类, 主要提供能量。
植物油还可提供维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
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蔬菜与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三、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奶类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 含钙量较高, 且利用率也很高, 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
四、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 少吃肥肉和荤油 五、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 保持适宜体重 六、吃清淡少盐的膳食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蔬菜与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蔬菜的种类繁多,包括植物的叶、茎、花苔、茄果、鲜豆、食用蕈藻等, 不同品种所含营养成分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红、黄、绿等深色的蔬菜中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蔬菜和一般水果,它们是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和叶酸、矿物质(钙、磷、钾、镁、铁) ,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的主要或重要来源。
我国今年来开发的野果如猕猴桃、刺梨、沙棘、黑加仑等也是维生素C、胡萝卜素的丰富来源。
分餐制与合餐制 分餐制是一种科学、卫生的用餐制度。
有人以为这是西方人独有的, 其实,我国早在周秦汉晋时代, 就已实行分餐制了。
在中国, 能实行分餐制吗? 据说, 在唐朝之前, 中国人还是分餐制, 之后有了 饭桌和板凳, 才开始实行合餐制, 直到现在。
中国到现在还是实行合餐制, 主要的原因还是习惯问题。
虽然大家知道分餐制更卫生, 但合餐制的习惯还是造成对分餐制有误解, 认为那样不热闹、不平等、相互不认可等等; 还有以为分餐制餐具多, 怕麻烦。
随着跟外国人接触增多, 现在在宾馆、会议上多实行自助餐的形式, 也就是分餐制。
03年的`非典, 提升了 大家的分餐制的意识,有开始在家庭也实行分餐制的了。
但非典结束,几乎又回复到原来的状况。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信在过5到10年的时间, 会在餐厅里实行分餐制, 并逐步进入家庭。
【三】“阴阳五行”模式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
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
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这使人感到荒诞。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
★ 觉醒年代心得体会
★ 奔腾年代观后感
中国20世纪80-90年代宏观调控特点比较分析(整理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