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lyazur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汉语存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汉语存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论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汉语存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论文
汉语存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论文
摘要:存现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它是一种特殊的动词性谓语句。本文首先概述了存现句的基本特点,接着对不同句式存现句谓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力求弄清楚这些句式在表意功能上的差别。
关键词:存现句 存在句 隐现句 语义特征
存现句作为一种特殊的动词性谓语句,它的动词最复杂,特点也最多,对不同类型的存现句式的语义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就从存现句的基本特点出发,来分析它的动词的语义特征。
一、存现句的基本特点
(一)存现句的定义
存现句是表示某个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某人或某物的一种句型。从纯语序结构观点来看,存现句的主语表示存现的地点,通常由处所词语来充当。宾语表示存现的主体,通常是不定的,一般由带有数量短语的定中短语来充当。
(二)存现句的格式
我们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表示存现句:(NP1LOC)+(VP)+NP2加括号的两个结构成分是存现句前的处所词语或动词,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隐去,但二者不可以同时不出现。如:例1.来了一位客人。(隐去了句首的方位名词)例2.桌上三本书。(隐去了句中的动词)(三)存现句的`分类存现句根据表意的作用,可分为存在句与隐现句。
1.存在句的基本特点
存在句是表示某地存在什么人或事物的一种句型。存在句的主语必须出现,并且必须是处所词语。谓词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隐去。存在句的宾语是存在的主体,通常是数量短语构成的偏正短语。我们将存在句的格式表示为:(NP1LOC)+Vc+NP22.隐现句的基本特点隐现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隐现句句首一般是处所词语,可以隐去,如例1。但隐现句的动词必须出现。宾语表示消失或出现的主体。我们将隐现句的格式表示为:(NP1LOC)+VP+NP2
二、存在句动词的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最早来自语义学,又叫“语义成分”或“区别特征”,是一个词区别于其他词的最小意义单位。从语法学上看来,语义特征是指某一类词在具体的句式里临时组合所产生的共同的概括特征。
(一)(NP1LOC)+Vc+NP2中Vc的语义特征
1.用“有”或“是”充当用“有”或“是”作动词的存在句,表示某地存在某物或某人。
“有”可以表示“领有“”存在”。“领有”之义用在一般主谓句中,存在句通常用“有”表示“存在”。如:整个房间只有一张床,一把椅子。
“是”在战国后期广泛用于判断句式中,它是用来联结主谓语的,断定两者是属于同一类事物。但在现代汉语中“,是”除了用于判断句式外,还运用于存现句中,表示“存在”。存现句中“是”后表示存在的事物。如:窗外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
2“.V+有”充当
用“V+有”充当谓语的存现句是一种特殊的存现句,我们通过以下几个例子来看看它在语义表达上的特点。
例3.身子上涂有五颜六色的彩画。
例4.操场上站有一大群人。
例5.对这个决定,他的心里抱有看法。
例6.水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看以上的几句话,在句法结构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NP1LOC+V+有+NP2,但是在语义上却有细微的差别:①前两句中的谓词“V+有”都是临时组合,而后两句中的“V+有”形式已较为固定。
②前两句中的动词都有“附着义”,而后两句的动词本身都具有“含有义”,后面加上“有”跟汉语的双音节化趋势有很大的关系。
③前两句我们可以变换成NP1LOC+V+着+有+NP2,而后两句则不能。即:身子上涂有五颜六色的彩画。身子上涂着有五颜六色的彩画。
操场上站有一大群人。操场上站着有一大群人。
我们可以看出:前两句的动词在句中都说明了存在的方式或状态后两句的动词不具有这种表意的功能,只是单纯的“存在”,没有指明存在的方式或状态。
3.用“V+着”充当
用“V+着”充当动词的存现句一般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看下面几个例子:例7.墙上挂着画。
例8.河流中停着几只小木船。
例9.庙中前殿戏台上演着社戏。
例10.篝火边跳着热情的圆圈舞。
以上几句话,句法结构都相同,动词形式都相同,但它们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有所差别:前两句能变换成NP2+V+在+NP1LOC,而后两句则不能:墙上挂着画。画挂在墙上。
河流中停着几只小木船。几只小木船停在河流中。
后两句能变换成NP1LOC+正在+V+NP2,前两句则不能:庙中前殿戏台上演着社戏。庙中前殿戏台上正在演社戏。
篝火边跳着热情的圆圈舞。篝火边正在跳热情的圆圈舞。
我们来看这几种不同句式在表意功能上的差别:前两句是一种静止的存在,侧重于“状态”,表示状态的持续,我们称之为静态存在句。后两句是动态的存在,侧重于“动作”,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或持续进行,我们称之为动态存在句。
(二)NP1LOC+NP2的句式分析
这类存在句中没有动词,后面的定中短语作它的谓语,我们称之为定心谓语句。如:街道上一片寂静。
我们将这种存现句前的处所词看作背景,后面的主体是存在于这个广义空间中的具体概念或抽象概念。这种类型的存现句不表示判断,只表示空间里的一种状态。
三、隐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
隐现句是表示某地出现或消失了某人或某物的一种句型,即(NP1LOC)+Va+NP2。根据表意的作用,可分为表示出现的隐现句,如:例11.书架上又多了几本书。
例12.学校今年增加了二百名学生。
例13.车里上来了三个人。
例14.屋里走进了三个人。
表示消失的隐现句,如:
例15.家里顿时少了往日的欢笑。
例16.天边消逝了最后一抹残霞。
(一)分析隐现句中的变化
消失类动词无———→有———→增加—————→(表示某地增加了某物)←—————(表示某地减少了某物)←—————(表示某地消失了某人或某物)表示变化消失类的动词语义基础都是表“存在”,它们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表示数量的增加、减少或消失,是一种静态的描述,着重于结果。如例11、12、15、16。
(二)分析隐现句中的动作行为类动词
在隐现句中的分析:无———→有———→增加—————→(表示某个地方出现了某人或某物)。
—————→(表示某地出现了某人或某物)←—————(表示某地消失了某人或某物)显然,通过图我们不能确定“出现”义动词的语义基础。它可以有预先的“存在”义,不过现在“出现”的与原来“存在”的可能是不同的主体,也可能是在原来什么都不存在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主体。如例13、14。
但是“消失”类动词的语义基础是明显的,预先的“存在”是“消失”的基础。
这类动词的基本语义特征是“位移”,能说明位移的方式或状态。但加上趋向补语,谓语动词都是瞬间性的,不能持续,表示动作的发生或完成。
(三)分析隐现句中的趋向类动词无———→有———→增加—————→(表示某个地方增加了某人或某物)—————→(表示某地出现了某人或某物)←—————(表示某地消失了某人或某物)趋向类动词本身都含有“位移”义,它既可以表示“出现”,也可表示在原有基础上的数量的“增加”。趋向动词是瞬间性的,它不能说明“位移”的方式,但是指明了“位移”的方向。动作不能持续,也不能表示某种状态,这是一种动作描述。
四、小结
存现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它的基本格式是:S=(NP1LOC)+(VP)+NP2句首的处所词可以是地名、机构、人或事物的名称和方位词构成的复合名词组,它指明了主体所存在或出现、消失的地点,在句中可以隐去。句中动词的语义基础是“存在”,既可表示静止的存在,或存在的方式或状态,也可表示动态的持续。句中动词的语义特征还包括“位移”,表示出现或消失。表示出现通常由动词加上趋向补语构成,表示消失通常由动词加上动态助词“着”或“了”构成。在一定情况下,句中的动词有时可以隐去,这不是存在词“有”或“是”的省略,而是指明一种简单状态。句末的名词性词语是存现的主体,可指人或物,一般由带有数量短语的定中短语构成,这在句子中是主要的成分,一定不能隐去。
篇2:假设句的语义特征探究论文
假设句的语义特征探究论文
假设句的语义特征,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对比和可能世界与可能世界之间的对比。对比性来源于主观假定性。条件分句的指称性来源于假设句的论断性。假设句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主观假定性、对比性、指称性和论断性。
假设句表达的是假设性虚拟范畴,是在某一主观假定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因此假设句都具有主观假定性。主观假定性不等同于非真实性或非现实性。它比非真实性或非现实性的语义内涵更为丰富。“如果VP”的语义内涵不是“[非真实]VP”,也不是“[非现实]VP”。“如果我去”并不是“我没去”,也不是“我不去”,而是主观认定某一非现实或非真实情境为真实,即“以[非现实]VP为真实”或“以[非真实]VP为真实”。可以表示为“[主观性真实][非现实]VP”或“[主观性真实][非真实]VP”。“[主观性真实][非现实]VP”即可能假设,它的主观假定性低,“[非现实]VP”一般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主观性真实][非真实]VP”为违实假设,“[非真实]VP”与事实或事理违背,说话人主观认定其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由于[非真实]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非现实],我们可以用“[主观性真实][非现实]VP”来概括假设条件分句的语义特征。
有时候,假设句的条件分句可以是已知的事实,这时候,似乎不存在主观假定性。例如:
(1)甲:我决定明天不去公司了。
乙:如果你不去公司,那我们就去春游吧。
(2)甲:外面下雨了。
乙:如果下雨了,那我们就别出去了。
(3)甲:我昨天没去图书馆啊?
乙:如果你没去,那我看到的会是谁?
例(1)中,乙在甲已经告知其不去公司的情况下,仍然说“如果你不去”,似乎并没有主观假定性。但其实甲乙双方所谈论的是未来的事情,甲是否去公司并未成为既定事实,因此乙所说的话仍然是一种主观的推测,说的也是一种可能性。只不过这种可能性极有可能成为现实。这个句子具有较弱的主观假定性。例(2)谈论的虽然是当时的事情,但是很明显,乙并没有看到下雨的事实。如果乙已经看到了下雨的事实,那他绝不可能说出“如果下雨了”的话来。因此这个句子也具有主观假定性。例(3)谈论的是过去的事情,而且甲已经将其没有去过图书馆的事实告诉了乙,在这种情况下似乎不应该再有任何的主观假定性。但是,在这个对话中,其实乙对于甲所陈述的事实并不确定,“如果你没去”是一种姑且认定的假设。因此,此类句子仍然具有主观假定性,也是可能假设的一类。
假设句的另一个语义特征是对比性,这种对比性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对比和可能世界与可能世界之间的对比。假设句的对比性在排比形式的.对比句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
(1)主尊贵之,则恭敬而僔;主信爱之,则谨慎而嗛;主专任之,则拘守而详;主安近之,则慎比而不邪;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主损绌之,则恐惧而不怨。(荀·仲尼)
(2)财利至,则善而不及也,必将尽辞让之义,然后受;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富则广施,贫则用节。(荀·仲尼)
(3)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离娄上)
(4)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离娄下)
例(1)中,“主尊贵之、主信爱之、主专任之、主疏远之”等都是假设的情形。各个分句都在前句提出某种可能的假设,后句说明在此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措施。这种句子由于采取了排比句的形式,其对比性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对比属于可能世界之间的对比。例(2)的“财利至、福事至、祸事至”及“富则…,贫则…”与此相仿。不论在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中,这种排比形式的假设句都不乏其例。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对比性是由排比句式带来的,与假设句无关。但是,当假设句不采用排比形式的时候,很多假设句仍然存在着或隐或显的对比性。例如:
(1)若废其教而弃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将何以守国?(国·周语)
(2)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左·僖23)
(3)如果你下岗了,你将如何对待?
(4)我们认识到,对于这样的学生,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非常重要,如果你再给他们教授更多的数学之类的课程,那么你就不是在培养管理人。
(5)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最想做什么?
“若废其教而弃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是一种可能性,说话人将这种可能性与现实世界对比。“公子若反晋国”也是一种可能性,说话人将这种可能性与另一种可能性即不能返回晋国相对比,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一句之前加上“公子若不得反晋国,则不论也”之类的话。其余几例类似:“如果你下岗了”是与现在的未下岗相对比的;“再给他们教授更多的数学之类的课程”是与“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相对比;“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是与事实上的明天不可能是世界末日相对比。任意一个假设句都是对可能世界的一种虚拟。说话人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虚拟,是为了说明在某种特定的虚拟的条件中会有怎样的结果,以此与现实世界或别的可能条件下的情况相对比。因此,假设句对比性的根源在于其虚拟性,而虚拟性是假设句的本质特征。如果一个句子没有虚拟性,那么它就不能纳入假设句的范畴。对比性也应看成是假设句的本质特征之一。
假设句前件的VP具有指称性。这一点。姚振武(1998)已经指出。他认为,“分句一般总是谓词性的,并且相当一部分同时也是陈述性的。但是,有些分句,例如,以“因为”、“假如”、“即使”、“为了”等连词引导的从句以及表时间的从句,往往是指称性的。如:
篇3:英语使用中存现句错误分析
英语使用中存现句错误分析
本文的研究重心放在中国学生使用英语There-be存在句的.错误分析.文章从中介语的角度,对There-be存在句的使用错误进行分析,并对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有关存在句的语言测试.
作 者:于闽青 Yu Minqing 作者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公共外语部,266031 刊 名: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 “”(3) 分类号:H31 关键词:英语错误分析 存现句 中介语★ 汉语语音教学论文
汉语存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论文(共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