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狄承式青田教谕》阅读题附答案

时间:2023-04-05 03:38:05 作者:Joey爱吃三明治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Joey爱吃三明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送狄承式青田教谕》阅读题附答案,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送狄承式青田教谕》阅读题附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送狄承式青田教谕》阅读题附答案

归有光

予与承式同举于乡,试于礼部,皆不第。而承式独以禄养为急,徘徊都下。送予出崇文门外,谓当得官浙中,因约余游钱塘西湖,远则在天台、雁荡之间,欲为东道主人,然又数不果。今年,始得处之青田。青田在万山中,足以读书谈道,优游自适。而浙东学者,近岁浸被阳明之教,为致良知之学。承式为人敦朴敛约,不喜论说,而中有自得者。今为人师,不容默默,亦将出其所有,以考论其同不同何如也。

浙东道学之盛,盖自宋之季世。高皇帝初定建康,青田刘文成公,实与景濂及丽水叶景渊、龙泉章三益四人,首先应聘而至。当是时,居礼贤馆,日与密议。浙东儒者皆在。盖国家兴礼乐,定制度,建学养士,科举之法,一出于宋儒。其渊源之所自如此。

近岁以来,处之科第,至阖郡不见一人。或者遂目为深山荒绝之区,而不知假令县岁贡数十辈,岂尽谓之才贤得人耶?以瓯粤区区二百年,有文成公为帝者师,不可谓之乏人也矣。天下承平日久,士大夫不知兵,一旦边圉有警,束手无策,徒望之勇猛强力之人。如此,则古所谓合射献馘于学宫者,何事耶?文成以书生,当方谷珍起海上,毅然建剿灭之策。佐石抹元师擒殄山寇,卒以保障乡里,挈全城以归兴王之运。其文武大略,且未可以一乡一国之士概之矣。

承式入公之里,而与其子弟游,能无慨然有感矣乎!夫山川之气,积二百年,当有发者。况以先王之道,六经孔孟之语训迪之。将见括苍之士,必有文武忠孝出而为国家之用者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节)

【注】①教谕:明清时,县设“县儒学”,内设教谕一人,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又数不果 果:实现 B.一旦边圉有警 圉:牢狱

C.佐石抹元师擒殄山寇 殄:消灭 D.挈全城以归兴王之运 挈:带领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因约余游钱塘西湖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实与景濂及丽水叶景渊、龙泉章三益四人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而不知假令县岁贡数十辈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则古所谓合射献馘于学宫者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承式为人敦朴敛约,不喜论说,而中有自得者。(4分)

译句: ▲ ▲

(2)承式入公之里,而与其子弟游,能无慨然有感矣乎!(4分)

译句: ▲ ▲

9.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去写刘文成公?(4分)

▲ ▲

参考答案:

6.B(圉:边境)

7.C(A.连词 就/介词 经由 B.连词 和/动词 结交 C.两个都是连词,表转折 D.介词 在/介词 被)

8.(1)狄承式为人敦厚朴实不事张扬,(1分)不喜欢谈论辩说,(1分)然而胸中自有心得。(2分)

(2)狄承式来到文成公的故里,(1分)同文成公的后生晚辈交游,(2分)能不有所感慨吗!(1分)

9.⑴说明青田是出人才的地方,人才不能光靠科举考试来评判;⑵说明书生应该有真才实干,鼓励狄承式在培养人才上有所作为。(4分。每点2分)

【译文】

我和承式在乡试中同时中举,又一起参加礼部的考试,都没有考中。承式因为急于用官俸养亲,徘徊逗留在京城。他把我送出崇文门外,说倘若能够在浙东得官,就约我游览钱塘西湖,远一点的就到天台、雁荡之间,想要作为东道主(来接待我),然而又屡次没能实现。今年,承式才得以在青田县任职。青田县坐落在群山之中,足以研读诗书、谈说义理,悠闲自适地居住其中。浙东一带求学的人,近年来受阳明之教熏陶,学习致良知的学说(明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的统一)。狄承式为人敦厚朴实含蓄内敛,不喜欢谈论辩说,然而胸中自有心得。现在已为人师,容不得再默不作声,也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考证评论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究竟有什么异同之处。

浙东道德学问的兴盛,大概从宋代末期开始。高皇帝最初定都建康,青田县的刘文成公(刘基),实际上和宋景濂以及丽水县的叶景渊、龙泉县的章三益四人,首先应聘到这里。在这个时候,居住在礼贤馆,每天与他们一起密切商议。浙东的儒生都会聚在一起了。国家振兴礼乐、确定法令制度、建设学宫培养士人、采用科举选才的`方法,全都来自宋代儒学理念。它渊源的来由就是这样的。

近年来,通过科举得官的,全郡没有出现一个人。(因此)有的人就把这里看作是深山中荒凉落后的地区,却不知道,假使某县每年能中科举几十人,难道就能说这里出人才了吗?瓯粤地区在短短的二百年中,就出了作为皇帝老师的刘文成公,不可以说它缺乏人才。天下太平的时间已经很久,士大夫们不懂军事,一旦边境发生紧急情况,就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那些勇猛强力的人。像这样的话,那么古代那些在学宫中想要建立功勋的人,能干什么呢?刘文成公作为一介书生,在方谷珍海上起兵的时候,毅然进献剿灭的建议。辅佐石抹元的军队抓捕、消灭山贼,最终得以保护了乡里,又带领全城人来归附明君,以振兴国家。他的文韬武略,是不可拿一乡一国的读书人来衡量的。

狄承式来到文成公的故里,同文成公的后生晚辈交游,能不有所感慨吗!山川的灵气,积聚了二百年,应当有所生发了。何况凭借先王之道,六经孔孟言论来教训启迪他们。我将看到括苍(丽水县)的读书人,一定会有文武忠孝的人出现而被国家所用。

篇2:送胡叔才序阅读题附答案

送胡叔才序阅读题附答案

送胡叔才序 王安石

叔才,铜陵大宗,世以赀名。子弟豪者驰骋渔弋为己事,谨者务多辟田以殖其家。先时,邑之豪子弟有命儒者耗其千金,卒无就。邑豪以为谚,莫肯命儒者,遇儒冠者皆指目远去,若将浼已然,虽胡氏亦然。独叔才之父母不然,于叔才之幼,捐重币,逆良先生教之。既壮可以游,资而遣之,无所靳。居数年,朋试于有司,不合而归。邑人之訾者半。其父母愈笃,不悔,复资而遣之。

叔才纯孝人也,悱然感父母所以教己之笃,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思显其身以及其亲。不数年逐能裒然为材进士,复朋试于有司,不幸复诎于不己知。不予愚而从之游,尝谓予言父母之思,而惭其邑人,不能归。予曰:“归也。夫禄与位,庸者所待以为荣者也。彼贤者道弸于中,襮之以艺,虽无禄与位,其荣者固在也。子之亲,矫群庸而置子于圣贤之途,可谓不贤乎?或訾或笑而终不悔,不贤者能之乎?今而舍道德而荣禄与位,殆不其然;然则子之所以荣亲而释惭者,亦多矣。昔之訾者窃笑者,固庸者尔,岂子所宜惭哉?姑持予言以归,为父母寿,其亦喜无量,于子何如?”因释然寤,治装而归。予即书其所以为父母寿者送之云。

【注】①裒(bāo)然:出众之貌。②弸(péng):充满。③襮(bó):显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逆良先生教之 逆:聘请

B.不幸复诎于不己知 诎:受侮辱

C.矫群庸而置子于圣贤之途 矫:违背,违反

D.因释然寤,治装而归 寤:同“悟”,觉醒,醒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谨者务多辟田以殖其家 ②姑持予言以归

B.①或訾或笑而终不悔 ②今而舍道德而荣禄与位

C.①昔之訾者窃笑者 ②然则子之所以荣亲而释惭者

D.①殆不其然 ②何为其然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胡叔才“不能归”的原因的一组是 ( )

①悱然感父母所以教己之笃②不予愚而从之游③不幸复诎于不己知④尝谓予言父母之思⑤而惭其邑人⑥不数年逐能裒然为材进士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叔才的父母独抗流俗,不吝惜钱财,想方设法让胡叔才求学,没过几年就具备了考进士的才能,但结果落第,暗批主考官不能慧眼识贤才。

B.胡叔才是一个特别孝敬父母的人,考试落第后觉得愧对父母,不愿回家。后经作者阐明“道”与“禄”“位”的关系,才释怀,整理行装回家。

C.前文写胡氏家族轻学的思想,与胡叔才家致力于求学而不悔对比,其目的在于弘扬作者尊学重道的思想。

D.作者用重道轻名利的思想来规劝胡叔才,对胡叔才父母让他追慕圣贤之道大加褒扬,隐约可见作者淡泊明志的思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弟豪者驰骋渔弋为己事,谨者务多辟田以殖其家。

(2)彼贤者道弸于中,襮之以艺,虽无禄与位,其荣者固在也。

(3)然则子之所以荣亲而释惭者,亦多矣。

参考答案:

1.B(落第)

2.D助词,可不译(A①连词,表目的' ②连词,表承接。B①连词,转折,却②连词,表因果,如果。C①音节助词,无义②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B(①是胡叔才追慕贤才求学,想使自己和父母显耀的原因。②作者谦虚的说法。⑥是说胡叔才具备了应考的水平。)

4.A“过几年就具备了考进士的才能”时间上不对。

5.(1)(胡氏家族)中地纨绔子弟把放纵、游荡当作自己主要的事情,规矩谨慎的人则努力多置田产以扩充资产。

(2)那些有才德的人内心充满了‘道’,并且显露在才艺上,虽然没有俸禄和官职,那荣耀依然存在啊。

(3)这样看来,你用来让父母荣耀、解除心中惭愧的(理由),就很多啊。

【译文】胡叔才,是铜陵的大族(子弟),(胡氏家族)世代以资财闻名。(胡氏家族)中地纨绔子弟把放纵、游荡当作自己主要的事情,规矩谨慎的人则努力多置田产以扩充资产。这以前,乡中富有人家中有让子弟求学的,耗费千金的资财,最终没有成就。乡中那些富有人家以此为借口再不肯出资让子弟求师学习,遇到读书人都指手画脚,远远避开,好像怕他们沾染了自己似的。即使是胡氏家族也是这样。唯独胡叔才的父母不这样,在胡叔才小的时候,拿出重金,聘请好的老师教他,等到胡叔才长大可以游学后,他的父母又出资让他外出求学,一点也不吝惜。过了几年,和友人一同去参加考试,没有考中回来了。乡中有一部分人公开非议,有一部分人暗中嘲笑。他父母更加坚定,不后悔,又拿出钱财让他出去求学。

胡叔才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为父母教导自己的诚心而感动,到处寻找有才能的人,向他们学习写文章,一心想让自己显达,让父母也跟着显耀。没几年,就优秀出众,有考中进士的才能,又与友人一同去参加考试,不幸又因考官不了解自己而落第。他不因为我愚蠢而同我交游,曾经对我说起他父母望子成龙的想法,并说在乡亲面前感到不好意思,所以现在不能够回去。我对他说:“回去吧。俸禄和官位,是一般人追求并把它作为炫耀的资本的。那些有才德的人内心充满了‘道’,并且显露在才艺上,虽然没有俸禄和官职,那荣耀依然存在啊。你的父母不同于那些平庸的人,而让你走上追随圣贤的道路,能说他们不贤明吗?有人非议有人嘲笑却始终不后悔,不是贤明的人能做到这样吗?现在如果舍弃对道德的追求而以富贵和官位为荣,大概就不会是这样的;这样看来,你用来让父母荣耀、解除心中惭愧的(理由),就很多啊。从前非议嘲笑你的人,本来就是平庸之人,那里值得你惭愧呢?你姑且带着我的话回去,告慰父母,他们也会非常高兴,对你将会怎么样?”胡叔才于是坦然醒悟,准备行装回去了。我就写这些用以告慰他父母的送给他。

篇3:两汉书教首在治政阅读题附答案

两汉书教首在治政阅读题附答案

试题内容: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章阅读)(共9分,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两汉“《书》教”首在治政翟文铖《尚书》保存了中华民族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历来被视为帝王将相的政治教科书,因此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深远。同是一部《尚书》,不同历史时期接受的重点和阐释的方式相距甚远,因此钱宗武等著名学者近年来倡导断代《尚书》学研究,但目前就成果而言,除清代外,其他朝代的断代《尚书》学仍是学界公认的薄弱环节。两汉《尚书》学在整个“《书》教”研究中具有特殊地位,因为它不仅处于《尚书》学传统的前源时期,对当时的政治哲学、社会沿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汉文化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士远毕十年之功,撰写一部近百万言的学术专著——《两汉〈尚书〉学研究》。

作为“五经”之一的《尚书》,经典化的过程就是其思想文化播撒社会的过程,也是“《书》教”传统逐步确立的过程。“《书》教”传统涉及社会文化的诸多层面,如何界定把握显然不是个简单问题。该书作者认为,“《书》教”主要蕴含着知识、观念和文献三大体系,三者的交互发展奠定了“《书》教”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具体地说,文献指由《尚书》衍生出的各类诠释文本;知识指《尚书》及《尚书》学诸多文献中的名物制度;观念指其中蕴含的各类重要文化观念,如《洪范》“五行”观念对于汉代人宇宙观和认识论之建构的影响,《禹贡》九州观念对汉代郡国行政区域之划分的影响,《吕刑》观念对汉代律例制定的影响,等等。这三个系统的划分不仅明确了“《书》教”包含的具体内容,而且从宏观角度厘清了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可谓高屋建瓴。

《尚书》及“《书》教”文献广博,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法律、地理、历法、军事、经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马著认为,《尚书》提出了“天之断命”“续命于天”“剿绝其命”“恭行天之罚”“改殷之命”的说法,已经体现出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这表明商人、周人已经开始认定国家得失系天命所赐,初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天命观。汉代“《书》教”承袭了这一观念,一些学者依此思维方式对朝代更迭的规律性等作出进一步阐释,把它推衍为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依据,因此当时无论对于帝国的巩固,还是对于意识观念的整合,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尚书?洪范》已经提及五行观念,汉代《尚书》学者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观念的文化生成功能,对此加以衍生和诠释,当时流行的“五德终始”说、“三统”说 (即“三正”说)无不深受“洪范五行”说的浸染,而这些理念对于当时凝聚意志、规范人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也许有人认为,本书的研究对象尚处两汉,时代久远,应该是象牙塔里的工作,与现实全无牵涉。这自然是一种误解,如果学术无补于现实,则本身就会丧失价值依托。《两汉〈尚书〉学研究》的研究对象虽然远在两汉,但学术观点却呼应着当代文化建设的宏伟策略。鉴古知今,洞悉汉代《尚书》学精义及其发展理路,传承它所体现的本固邦宁、协和万邦的和谐精神,领悟它灵活沉实的治政智慧,自然可以为当代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从而把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使命落到实处,真正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光明日报》12月8日)

6. 下列对《尚书》和“《书》教”的表述,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尚书》历来被统治者当作治国安邦的政治教材,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因而也为中华民族保存了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B. “《书》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点和方式差别很大,因此当代学者倡导推行断代《尚书》学研究,只是目前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

C.《尚书》是“五经”之一,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在向社会传播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尚书》的文化地位日益凸现。

D. “《书》教”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与《尚书》的尊为经典相生相伴的,目前学术界仍难以选择合适的角度正确界定把握“《书》教”传统。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两汉《尚书》学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哲学、社会沿革,而且客观促进了汉文化特色的形成,因此在整个“《书》教”研究中意义重大。

B. 汉代一些学者依照《洪范》“五行”观念,建构汉代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阐释朝代更迭的规律性,推衍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C.《尚书》蕴含的各类重要文化观念对汉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已经产生了具体而明显的影响,比如划分行政区域、制定律例等。

D. 当代学者和决策者可以借助《两汉〈尚书〉学研究》这一平台,掌握汉代《尚书》学精髓,领悟其灵活沉实的政治智慧,促进当代的政治社会文化建设。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士远认为,知识、观念和文献共同构成了“《书》教”的三大体系,三者的交互发展奠定了“《书》教”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

B. 《两汉〈尚书〉学研究》高屋建瓴,卓有成效,不仅从学术上明确了“《书》教”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在现实中观照了当今的文化建设策略。

C. “五德终始“说、”三统”说都是汉从《洪范》五行观念演变得来的,为古代凝聚意志、规范人心、整合意识、巩固帝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 与其它《尚书》学研究成果相比,《两汉〈尚书〉学研究》更能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试题答案:

6. C(A.因果倒置,“保存中华民族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因; B.改变范围,原文说“除清代外”;D.曲解原意,原文是说“‘《书》教’传统的逐步确立”,而不是“发扬光大”。)

7. B(原文第三段“汉代一些学者承袭了商周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

8. B(A.以偏概全,原文第二段“‘《书》教’主要蕴含着知识、观念和文献的三大体系”;C.窜改原文,原文是说“当时”,而不是“古代”; D.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把《两汉〈汉书〉学研究》与其他《尚书》学研究成果比较。)

篇4:汤式《天香引·西湖感旧》真题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

汤式

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注释】

①“朝也笙歌”二句:言朝朝暮暮都在演奏音乐。极力渲染西湖的繁华。

②干戈:指战争。

③“昔日”句:仍形容西湖之繁华。

④“今日”句:描绘西湖之荒凉。落日沧波:夕阳西下时的碧波中。

⑤人物消磨:人们意志消沉。

⑴天香引:即“蟾宫曲”,曲牌名。

⑵朝也笙歌,暮也笙歌:化用林升《题临安邸》诗意“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笙:管乐器。

⑶干戈:指战争。

⑷南柯:典出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落魄侠士淳于棼酒醉后睡在南边槐树下,梦入槐安国,极尽显贵。醒来始知是一场梦,他作太守的南柯郡原是槐树下一蚁穴。【1】

【翻译】

问西湖过去是怎么样?那时候早晨一片笙歌,晚上也是一片笙歌。问西湖现在是什么样?现在早晨一片干戈,晚上也是一片干戈。过去呀,二十里长堤酒楼相连,春风里身着锦绣的游人络绎不绝。如今呀,偌大湖面只见两三只打鱼船,在沧波落照间隐没。好时光已一去不返,多少风流人物消磨殆尽。过去的西湖呀,已是今日的梦里南柯。

【赏析】:

公元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张士诚失败,朱元璋胜利。杭州陷于战乱之中达十年之久。这首小令的题目虽为《西湖感旧》,实际上是感叹整个杭州的.盛衰,曲折地反映了作者要求和平、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

汤式

元末明初散曲作家。生卒年不详。字舜民,号菊庄。元末象山(今属浙江)人。曾补象山县吏,因非其志,后落魄于江湖间。明成祖朱棣为燕王时,待汤式甚厚。朱棣继位后,亦常有赏赐。汤式性好滑稽,著有散曲集《笔花集》。

【阅读训练】:

1.这首小令的曲牌是______。(1分)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小令以设问起笔,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感喟,引发读者对昔日杭州的追忆。

B.“朝也笙歌,暮也笙歌”一句是对统治者纵情声色、贪图享乐的揭露和讽刺。

C.这首小令语言朴实,用白描手法写出了杭州在连年战乱中的沧桑变迁。

D.全曲的感情基调低沉婉转,如一曲挽歌,表达了作者生逢乱世的悲哀与无奈。

3.这首小令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简析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天香引。

2. B。

3.这首元曲将昔日西湖繁华安逸的生活场景和今日破败荒凉的景象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连年战乱带来的剧变和危害,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的心境。

篇5: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注》阅读题答案附译文

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注》阅读题答案附译文

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训蒙大意示教读(注)

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谚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乏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注:教读,社学的教师。

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心喜悦中心:内心

B. 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而:却

C. 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渐:接近

D. 改废其绳墨绳墨:规矩

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

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

B. 日惟督以句读课仿

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

C. 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

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

D. 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一定能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了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十分推崇,并依其意提出自己的儿童启蒙教育理念。

B. 作者认为顺应儿童天性,以歌诗、习礼等熏陶渐染,才能真正实现先王立教之深意。

C. 作者对当时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深恶痛绝,指出其导致儿童厌学甚至犯罪等现象出现。

D. 作者的教育理念,当时人难以认同,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

11. 作者提出了进行儿童启蒙教育的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共同的导向是什么?(4分)

12. 作者认为“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请联系现实谈一谈。(不少于200字)(12分)

答案:

8. B(3分)9. D(3分)10. C(3分)

11. (4分)

方法: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

共同导向:顺导调理,潜移默化,意在栽培涵养,而明理性和。

12. (12分)

①表达自己的看法,具体明确。(2分)

②有理有据,分析中肯,联系生活进行合理联想与阐发。(6分)

③语言顺畅,表达清晰。(4分)

④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译文:

古代的教育,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教学生。后来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先王的教育之义就消失了。现在教育儿童,只应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专门的功课。培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引导他们吟唱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严肃他们的仪容;劝导他们读书,以开启他们的智慧。现在,人们常常认为吟唱诗歌、学习礼仪不合时宜,这都是庸俗鄙薄的见识,他们这些人怎么知道古人立教的本意呢!

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所以凡是通过吟唱诗歌来引导孩子们,不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在音律中宣泄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借此让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潜消默化他们的粗俗愚顽的秉性,这样使他们逐渐接近礼而不感到艰难,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这才是先王立教的深意。

至于现在的人教育儿童,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要求他们严格约束自己,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只知道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培养他们的善良之心,只知道鞭挞束缚他们,像对待囚犯一样。于是,他们把学校看作是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本性。于是,他们得过且过,庸俗鄙陋,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这怎么可能呢?

我的教育理念,本意就在这里。我恐怕世人不能体察,认为我很迂腐,况且我就要离开了,所以特别加以叮咛嘱咐。你们这些教师,一定要体察我的用意,永远遵守,不要因为世俗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也许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吧!切记切记!

《琴谕》阅读试题及答案

拜谒芦苇阅读题附答案

看戏的阅读题附答案

议论文阅读《气度》附答案阅读题答案

高中现代文阅读植入式广告附答案

《虎猫对饮》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神秘的花香》阅读题附答案

工匠精神语文阅读题附答案

韩翃诗歌阅读题附答案

《母亲的心》阅读题附答案

《送狄承式青田教谕》阅读题附答案(锦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送狄承式青田教谕》阅读题附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