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卡布奇诺爱好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论读书美文,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论读书美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论读书美文
论读书美文
谈到读什么书的问题,人人都认为要读圣贤之书,要读名著,好书云云,但我认为要全面认识世界,认识历史和现在,只读公认的好书是不全面的,而且是偏面的读书观,其理由如下:
首先,世界是由真善美,假丑恶同时存在的,互为依存的矛盾体,过分强调只读真善美的书,反对读假丑恶的书,本身就不是治学的行为,学习的目的是为所用,我们不去研究分析假丑恶的思想根源,那里会形成真善美世界观,会有针对性的批判假丑恶的东西,能切准其要害呢?
其次,正确的读书观是对所读事物正反两方面的全部认识,通过事物的表像,认清事物的本质,从书里进去,又从书里走出,形成自己的完善正确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全面把握书中所论事物的本质特性,这就是真正追求真理的读书观。
最后,要解决自己读书的终极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是学而不思则彺已!如《经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说别人的一切好坏言论之学说,只代表他们自己,并不能左右你的修成正果世界观的形成,判断一切事物的好恶标准是有时代性的,是有认识上时代局限性的,全面的认识观,就是读书的终极问题,当我们认不清当下时,我们就去读中外的`历史,当我们认不清历史的时刻,我们就去分析当下
,读书目的是益智明理,提高自已,为我所用,否则,一切用自已的好恶去批判书籍质量的问题,就像你要去评判生物界一样,花好树大小,草长鹰飞蚂蚁跑,蚊子出水皆能咬你起泡,人,家庭,单位,团体,社会,国家,世界如此之大,真不是一两本好坏书能穷尽的!
所以,综上所述,读书是为全面认识世界,为改造自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读书
,读真善美的书,和读假丑恶的东西一样重要,关键在于你自身修养和鉴赏能力高低上寻找差距,与书关系不大!读了坏书变坏的人,和读了好书变好的人是一样多的,好坏书都读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好人多或学坏的人多,关键是人们发现了真善美
,与假丑恶共生,与自己同行,要人们学会取舍放下,提高对事物本质的认知问题,不是读什么书的本身问题。所以说真理是变成文字后,是不反对批判的,一切绝对正确的理论,反对批评和批判的真理事实上都不是真理,甚止是误导人的谬论。去伪存真的读书方法是在从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而得到的,所以说读万卷书,要行万里路,直止达到自己与高尚的灵魂相依共存的思想境界,才能体会到读书秒处!书到用时就得心应手了!
篇2:论读书
论读书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ur of a scholar.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d exact man. 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e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es not.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
篇3:论解嘲美文
论解嘲美文
人生有时颇感寂寞,但在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这是好的,也可以看出人之度量。古代名人,常有这样的度量,所以成其伟大。古希腊大哲人苏格拉底,娶了珊蒂柏,她是有名的悍妇,常做河东狮吼。传说苏氏未娶之前,已经闻悍妇之名,然而苏氏还是娶她。他有解嘲方法,说娶老婆有如御马,御马没有什么科学,娶个悍妇,于修身养性的工夫大有帮助。有一天家里吵闹不休,苏氏忍无可忍,只好出门。正到门口,他太太由屋顶倒一盆水下来,正正淋在他的头上。苏氏说:“我早晓得,雷霆之后必有甘霖。”真亏得这位哲学家雍容自若的态度。
林肯的老婆也是有名的,很泼辣,喜欢破口骂人。有一天一个送报的小孩子,十二三岁,不知道送报太迟,或有什么过失,遭到林肯太太百般恶骂,詈不绝口。小孩儿向报馆老板哭诉,说她不该骂人过甚,以后他不肯到那家送报了,这是一个小城,于是老板向林肯提起这件小事。
林肯说:“算了吧!我能忍她十多年,这小孩儿偶然挨骂一两顿,算什么?”这是林肯的解嘲。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林肯以后成为总统,据他小城的律师同事写的传记,说是归功于这位太太。书中说道,林肯怪可怜的,每星期六半夜,大家由酒吧要回家时,独林肯一人不大愿意回家。所以林肯那副出人头地,简练机警,应对如流的口才,全是在酒吧中学来的。又如苏格拉底也是在家里不得安静看书,因此养成一习惯,天天到市场去,站在街上谈天说理。因此乃开“游行派的哲学家”的风气。他们讲学,不在书院,就在街头逢人问难驳诘。这一派哲学家的养成,也应归功于苏婆。
关于这类的故事很多,尤其关于几个名人临终时的雅谑。这种修炼工夫,常人是学不来的。苏格拉底之死,由柏拉图写来是最动人的故事。政府说他巧辩惑众,贻误青年子弟,赐他服毒自尽。那夜他慷慨服毒,门人忍痛陪着,苏氏却从容阐发真理。他的`最后名言是:“想起来,我欠某人一只雄鸡未还。”叫他门人送去,不可忘记。这是他断气以前最后的一句话。金圣叹判死刑,狱中发出的信,也是这一派。“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大有火腿滋味”。历史上从容就义的人很多,不必列举。
西班牙有一传说:一个守礼甚谨的伯爵将死,一位朋友去看他。伯爵已经气喘不过来,但是那位访客还是喋喋不休长谈下去。伯爵只好忍着静听,到了最后关头,伯爵不耐烦地对来客说:“对不起,求先生原谅,让我此刻断气。”他翻身朝壁,就此善终。
我阅读耶稣最后一夜对他门徒的长谈,觉得这段动人的议论,尤胜过苏氏临终之言:“上帝啊,宽恕他们,因为他们所为,出于不知。”这是耶稣的伟大,是人情所不能及的。这与他一贯的作风相同:“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可惜我们常人能知不能行,常做不到。
篇4:论爱情美文
论爱情美文
最早,人类靠书籍来传授知识,不过,没有一本书是专门传授爱情的,那么,什么是爱情,爱情这个名词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有人说:“爱情是一种生理反应。”还有人说:“爱情不过是传宗接代的一种高端说法罢了。”这世界究竟有没有爱情,而爱情究竟又是什么呢?
有些人认为,一辈子长长久久的夫妻,这就是爱情。气势并不是这样。古代时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说,有的夫妻在结婚之前从未见过一面,却可以长相厮守;而现在的年轻人经过了几年的朝夕相处,有了所谓的爱情。才刚刚结婚几个月便又去办了离婚手续。
自从有了计划生育以来,每家一个孩子已经普遍在中国。这一代的孩子被父母娇生惯养,他们变得十分自私,自己有一个苹果,绝对不会想着要去分给别人一半,所有人的心里想的都是:“人都为自己而活,我开心就好。”
究竟什么是爱情?有很多人认为,爱情是年轻人的东西,只有年轻人才配说爱情,而人老了之后这份爱情会变成亲情。其实未必是这样。只不过是他们老了,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社会的变迁而继续用他们的方法在谈爱情罢了。
我想,最早发明出“爱情”一词的人一定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可以把如此复杂难理解的东西用一个词将它概括出来。其实爱情就是生活,就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并不是现在年轻人口中的一句:“我爱你”。也可以说,爱情就像是一种精神,人人都向往的的`一种精神。他就像是一根标杆一样立在那里,在标杆之下的人仰望已经过了栏杆的人,心里想着如何才能够和他们一样在这标杆之上。
这便是真正的爱情,在生活的酸甜苦辣的历练中提炼出来的,这便是人类苦苦追求的爱情。
真正的爱情并不是“一见钟情”,恰恰相反,爱情是一件艺术品,可能需要一辈子才能够将它完成。
篇5: 变化论美文
变化论美文
“变化”,比如:计划好的某件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事情的发生,导致计划改变。所以才有了“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句话。或刚开始很好的朋友,因为各自的成长,各自的经历,导致各自没有了共同的语言,最终分道扬镳。所以才有了“道不同者,不相为谋”这句名言。抑或刚开始很暧昧、很激情的情侣,随着时间的推移,暧昧消散,激情退却。各种问题的出现,双方慢慢无法忍受对方,最终分手。所以才有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感叹!
每个人经历了各种事情,都在变化着,变得高调或低调;变得乐观或悲观;变得无情或有情;变得热情或冷酷;变得滥情或专一。
到底变化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好或者坏,是相对而言的,所以才有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我觉得是好事,是进步。其实“变化”说大了讲,就像国家的改革一样,历史上那么多的改革,有改革成功的`,也有改革失败的。改革成功了,不用说肯定是好事,改革失败了,虽然会祸国殃民,但是它给后人留下了经验和教训,没有失败哪来的成功。变,才是好事,如果一成不变,那才有问题。
历史在不停的变化、发展,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人的思维何尝不是呢!以小见大,以大见小。历史的车轮永远在滚动着,永远在向前推进,人的思维亦如此。变化,就是发展。
篇6:论文章美文
论文章美文
当我真的走进文学才发现,文学的天地就像宇宙一样的辽阔,我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最近我参与了一个网站的经营,在群里聊天的时候,我就说,我的积分要比超过谁,我的文章数量要超过谁,我的评论要超过谁,有人说到了文章的质量,结果很多人纷纷表示文章的质量怎么确定。其实,我觉得文章的好坏是没办法只是可以去衡量但是没办法去比较的,先不说每个人自己独特的风格,就是不同种类的文章,都没办法说好或不好;就像历史上的人物,曹操和和珅,项羽,谁能说谁是最厉害的呢?不同的时代,不懂的人物,也许在当时是他们最厉害,可终究是被历史淹没,没办法说谁是最好的。
我想了一下,文章的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种就是美文,想写好美文需要练习并且熟练的掌握住在小学和初中时学到的几种写作的手法。写作不仅仅是一种写作,也是一种自我修养,不仅有艺术性和文学价值,更是一种心灵的修炼;再简单明白一点就是满足人内心的渴望,精神或灵魂得到满足,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读的时候朗朗上口,文笔流畅。
第二种是情感类,人生当中唯有情感的时间是丰富多彩的;苦也好,累也罢,或一帆风顺或坎坷一生;但不管是怎样的人生路,都有属于它独特的价值,苦的情感,我们收获了知识,得到了成长;甜的情感,我们收到了喜悦,拥有;人生的精彩不在于都是彩虹也不会都是苦难,就像人们说的:人生如茶,只会苦一阵子,不会苦一辈子;正所谓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这是自然不变的法则,亦是人力所能改变的。有了这繁繁琐琐的人生百态才会有了情感的万千风情,再加上优美的文字描述,才让文学的天地更加的精彩,更加的有价值,还可以让每个人把自己的经历,心得在文字的世界里得到分享、交流和学习。
第三种是感悟类,如果说美文是梦想,情感是现实,那么感悟就是文学的精髓了,不管美文还是情感类的文字都来自生活(心灵)中的感悟,来自点滴中的灵感。感悟是一种进步,感悟是一种学习,感悟是一种创新,感悟是一种发现;在人生的长河中去不断的感悟,深入了解人事物,提高自己,分享自己的感悟。
美文是人内心的`一种遐想,情感是生活中记录的画面,感悟是生活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文章是不分好坏的,因为风格不同,手法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不同,思想不同,观点不同;文学是可以互相交流的,可以通过一个平台,了解更多种类的文章精粹,增加自己的见识,写作技巧,手法和心得;文学是可以相互学习的,同种类的文章一起去研究优越改进的地方,让文章更优美,让知识更健全,让跟多人理解阅读。
徒弟曾问我,要怎么样才能写好文章;我相信喜欢写作的人都是喜欢看书的,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就要多阅读,多交流,多去看别人的作品,再结合自己的作品看看有那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
文学是一种领域,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相识;文学是一种爱好,让我们可以愉快的交流;文学是一种调和剂,在乏味烦累的生活中变的精彩;文学是一个平台,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篇7:喝酒论美文
喝酒论美文
酒在中国是一种文化,能够上升到文化层次的,意义定然非同凡响,一说明它渊远流长,二证明它人文基础雄厚,三是可见它的范围广大与普遍。既升华到了文化现象并得以亘古延续,就足以证明它的精深与博大。
从古至今,仿佛各色人等均与酒结下了不解的缘分。请看:有酿酒的祖师杜康,有易醉的`酒仙刘伶;有“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有“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杜甫诗圣;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魏国丞相,有“举酒欲饮无管弦”的江州司马;有“把酒话桑麻”的孟公浩然,有“把酒问青天”的苏轼东坡;有“东篱把酒黄昏后”的李氏清照,有“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的欧阳醉翁;有不知“今宵酒醒何处”的词人柳永,有“醉卧沙场君莫笑”的征夫将军;有醉后大闹山门的花和尚,有酒壮英雄胆的打虎武行者。孙悟空,酒后闹天宫,沙和尚,醉打琉璃盏。
……
且人也喝酒,神也喝酒;文人也喝酒,武将更喝酒;穷人也喝酒,富人不离酒;男人会喝酒,女人把酒喝;平民端杯小啜,达官开怀畅饮。神州放眼,怎一个喝字了得。
见面了,有接风酒;分别了,有饯行酒;出征了,有壮行酒;凯旋了,有庆功酒。
高兴了喝酒,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失意了喝酒,叫做酒入愁肠愁更愁;麻木了喝酒,叫做酒不醉人人自醉。激昂了喝酒,叫做浑身是胆雄赳赳。
升官了,喝酒;乔迁了,喝酒;结婚了,喝酒;生孩子了,喝酒;考上学了,喝酒;评职称了,喝酒;问君喝酒几由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无穷尽,喝酒无尽时。
有道是:天冷了喝杯酒,可去寒气;天热了喝杯酒,可去潮气;不冷不热喝杯酒,皆为喜气。
于是乎:酒风就是作风,酒量代表胆量,酒品证明人品,酒瓶即为水平。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得培养;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很放心。
某日,我喝醉了酒,于是大骂酒不是好东西;埋怨哪个古人闲得没事偏偏发明了酒;于是闻不得酒味儿,听不得“酒”字。但事过境迁,仍须喝酒,仍会醉酒,仍然怨酒。
酒场犹如战场,酣战几时休?
“诸位,都有酒了吧?来,来,来,为了鬃,干杯!”酒后可吐真言,酒后亦乱德行。
那天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们把见面时的问候语从“吃了吗?”改成了“喝了吗?”。
篇8: 论独处经典美文
论独处经典美文
有人喜欢交往,有人喜欢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比交往更为重要的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独处这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是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想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使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归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呢?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而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最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失去自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 沈从文论技巧美文
★ 读书的乐趣美文
★ 我的读书故事美文
★ 论文学
★ 论梦想
★ 论感悟
论读书美文(锦集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