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胜归山公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入世背景下产业信息化的迫切性,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入世背景下产业信息化的迫切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入世背景下产业信息化的迫切性
入世背景下产业信息化的迫切性
摘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信息产业将遭遇严峻挑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民族信息产业不能在先行完成工业化的基础上实现增长。这就迫使我们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走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并举的退路。产业信息化不仅能为信息产业化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发挥后发优势乃至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世纪之交,世界经济信息化浪潮汹涌。据联合国最近报告表明,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3770亿美元,其后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递增,到将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到25%。世界经济全球化真正扩张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表现出加速的趋势。其中,经济信息化功不可没。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上许多国家来说都是新生事物,具体的利害得失以及新的交易规则的制订自然引起人们的关注。7月1日,美国发布了“全球电子商务纲要”,认为在因特网上进行商业交易应遵循民间主导发展的原则,政府应尽可能鼓励民间企业自行建立交易规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指出,因特网应宣布为免税区,凡经由网络进行的商品交易,无论是跨国还是跨州,均应一律免税,甚至在网上达成的有形商品交易也应按常规办理,不再另行课税。在美国的倡议和主导下,世界贸易组织于5月19日至21日在日内瓦召开了为期三天的因特网商务会议。经过一番酝酿和讨价还价之后,与会的世界贸易组织132个成员国的贸易部长,于195月20日,在日内瓦达成一项至少在一年内,对通过因特网销售的软件和货物免征关税的协议。由于该协议的达成将对永久性禁止征收电子商务关税产生推动作用,因而对全球电子商务最发达的美国来说,好处是不言而喻的。,美国的软件销售额已高达1000亿美元,其中47%销往海外,与此同时软件产业创造了多达60万人的就业机会,软件产业正在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某些欧洲国家都把有利可图的因特网看作新的潜在税源,因而,除欧盟最? 醣硎居斜A舻闹С置拦?岢龅奈尴奁诙酝?缑骋酌庹鞴厮暗慕ㄒ橥猓?⒄怪泄?以诨嵋榍跋υ蚝芸齑锍梢恢乱饧????种泼拦?岢龅墓赜诙酝ü?蛱赝?┕汉徒灰椎幕跷镉谰眯悦庹鞴厮暗慕ㄒ椤?BR> 在11月15日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达成最后协议期间和之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电信公司控股权等均是双方谈判争执的焦点问题,争执的实质,在美方来说,是想以给予中方经常贸易永久性最惠国待遇为条件,换取美方在国际上独占鳌头、同时又是中方拥有最大潜在市场的服务贸易、信息经济等领域全面的市场开放。而在中方看来,承诺开放相关市场,可以换来中国有比较成本优势的轻纺产品等顺利进入美国市场,谋取重大的国际贸易利益,同时也为引进外资以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创造条件。但是,同样明确的是:中国并不想放弃发展自己的信息产业乃至信息经济的自主权。
我国信息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一般地说,信息产业是指现代信息设备的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与服务的部门的总和。在1998年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上,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产销量达全部产销量的70%,中国仅占3.5%。当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销售额为2862,4亿元,仅为同年美国IBM公司785.1亿美元销售额的44%。1998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占当年GDP的1.41%,而欧美等国一般为其GDP的3%。除了上述市场地位及生产规模的差距而外,我国信息产业目前还存在技术含量低、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比如,国产集成电路在国内市场仅占20%的份额;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1%都不到(发达国家一般为7—9%);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成果市场化率仅有15%(发达国家一般为75%)……。此外,尽管我国电话的普及率已由1995年的4.7%上升到了19的13%,但与发达国家50%的普及率相比,差距巨大;目前,发达国家的家用电脑普及率为20%,而我国仅为1%;我国政府拥有国民经济信息量近80%,但无法为社会分享和利用。据报道,我国虽已有74%国家重点企业建,立了互联网,但其中只有少部分的网站质量较好;在网络安全方面,没有防火墙设备的占55.5%,没有安全审计系统的占64.9%,没用入侵监测系统的占67,2%,没有网站自动恢复系统的占72.3%;我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广认为投资不足的占70%,认为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占62%;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用于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占资产比例为8-10%,而我国企业仅为0,3%,……。
当然,对待差距,我们应当客观地、辩证地看:一方面,我们要急起直追,加速发展信息产业。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设想,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支持新型元器件、计算机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的发展,提高信息化装备和系统集成能力,满足市场对各类信息产品的需求。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一句话,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但另一方面,根据20余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客观分析我国产业发展的现实,我们又不能孤立或片面地发展信息产业,也就是说,不能脱离工业化对信息化的迫切要求,更不能幻想走欧美等发达国家先完成工业化再推进信息产业化的道路。
目前我国工业化只是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上半期,也就是说,继续完成工业化仍是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另外,我国目前工业化的水平,是在人均收入水平低、市场化相当落后并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等条件和特点下取得的;我国目前工业化的水平,又是在市场化推动、非国有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等因素促进下实现的。因此,尽管我国工业化己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比如,我国工业企业的设备大都属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技术水平,55%—60%面临淘汰;创造工业产值1万美元平均消耗标准煤21吨,是美国的2.3倍,日本的5.6倍。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工业的改组改造和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尽管需求的差距意味着供给的潜量,但开放的市场不仅给中国企业以机会,也给中国企业以挑战。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外先进高级、优质的电子信息产品将大量涌入国内,与此同时,外国资本也将迅速流入国内,引起硬件生产、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部门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信息产业尚在幼稚时,就将遭遇严峻考验。固然,中国信息产业可以在政府政策适当保护和支持下,瞄准信息技术前沿,与对手奋力拼搏,抢占制高点,研制和开
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但是,全新的研究与开发是一个既需要大量资源投入、更新换代快,又需要强劲市场-需求拉动、风险较大的系统工程。于是,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或者说,将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相结合,走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并举的道路,就成为我们别无选择的战略。产业信息化不同于信息产业化,后者是让信息设备制造、信息网络和信息服务等发展为与现有产业并存的独立产业,提高信息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应当说,在一定意义上,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是相互渗透的。产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的前奏,信息产业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的支撑。但是,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战略来说,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又是各有侧重点的。尽管信息产业就是在我国也已逐渐形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脱离工业化或传统产业改造“孤军深入”,仍是不现实和不合理的。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和开放市场中,我国的信息产业,还不可能具备与发达国家在同领域里“单打独斗”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现有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又正面临提高技术、效益和竞争力的紧迫要求。因此,实事求是的发展观,决定我们必须走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并举的道路,通过以电子信息技术改造现有产业,提升现有产业增加值中信息含量的比重,以求用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加快经济增长,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差距。
信息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创新性、渗透性、增殖性。推进产业信息化,可以实现技术扩散、成本下降、比例协调、结构优化、效益集聚等多重复合效应。具体地说,(1)在各产业大规模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大量节约包括能源、材料在内的各种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2)发挥信息技术高度创新的扩散与集群效应,如对农业生产、产品销售、经营管理实施计算机和网络化管理,在流通领域推广信息技术促进电子商务的形成等,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增长的集约化和现代化;(3)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产生的倍增和催化作用,如CAD,CAM,MIS,SIS,CIMS等,将大大改善产业的技术状态和管理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4)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的运行,如EDI、“三金工程”等,将极大改善信息流动的通畅度,促进全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政府管理和决策的效益和质量,促进其改革和职能转换,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5)各类公共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为科技和教育的产业化,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提供了物质基础据美国199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企业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收益能增加40%-60%。其中,使用CAD的企业,收益至少能增加10%;应用物资管理计算机系统的企业,可以使销售额增加17%。我国信息技术应用的典型调查表明,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的投入产出,一般都有1:4以上的倍增,有些领域甚至达到1:20以上。从信息基础建设上看,国际电信联盟统计结果显示,一千国家对通信建设每增加1%,其人均国民收入就提高3%。据估计,我国在电信方面每投入1元,就会给其它行业带来18元的经济效益。据国家科委的一项报告称,1989年国家科委科技信息投入3.5亿元,产出约50亿元,其科技信息服务的投入产出比为1:14.3。
不仅如此,产业信息化的发展将对各类信息装备和信息服务产生有效需求,为信息产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规模,足以使我国信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从资金投入的角度看,我国“三金工程”到1995年已投入资金1300亿元人民币,20需投入3500亿元人民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以电话为例,根据通信业成长的一般规律,电话普及率要达到40%左右才趋于饱和,而我国目前电话普及率仅有13%。另据估计,中国IT市场总规模2000年将达10000亿元人民币;2000年计算机市场容量已达650万台,未来5年超过2500万台;2000年我国对IT元器件需求约1300亿元人民币,占国内市场17%,国际市场8%。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将给信息产业化以空前未有的拉动。
再就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一般认为,物流和支付问题是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但实际上,这种“瓶颈”现象在电子商务的BtoC方式上最为突出,并且恰恰是传统产业如物流管理、交通运输、金融服务手段等发展滞后的表现。产业信息化,关键在于企业信息化。也就是说,企业生产经营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信息化步伐。商品生产是商品交换的前提。只有工商企业大量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才能避免电子商务“有场无市”或“有网无商”的尴尬局面。企业信息化,首先是实现内部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然后是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再实现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最后自然扩大到对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企业先行信息化,可以为信息出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如材料器件、加工装备等,至少可使上述物流和支付问题不再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同时,应该说工商企业是最有必要和条件实现信息化的,它们进行“三改一加强”,有适量的资金要投入信息化方面。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程度有限,并不是由于观念障碍,而是许多企业市场化主动性不足以及投资体制不顺的表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当前正是一个外在压力。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当前我国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背景下,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可能发挥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一国工业化进程,一般有一个先“重工业化”,再“高加工度化”,再“技术集约化”,最后“经济服务化”的“由硬到软”的趋势。由于一国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归根到底是有限的,因而,当一些国家产业结构高度化后,较低层次的产业就有可能发生“空洞化”或者说产能萎缩、供应不足的现象。于是,在世界经济中,通过国际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转移和调整,其它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的国家有可能填补空白,顺势发展。比如说,先进国家的产业结构率先知识集约化或“软化”了,可能伴随发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洞化”,后进国家正可以利用国际分工大转移,引进技术提升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密集型乃至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就我国的国内国际形势来看,这应当是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给我们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重要内涵;无论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一国形成和利用自己产业的比较优势是合理的和切实可行的;甚至我们还可以适当利用国外的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的产业信息化,也就是说,我国产业结构欲实现“技术集约化”应用的就是信息技术,而合理利用外资又是我国富有经验的一种积极的策略。
最后,产业信息化在我国不仅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还有其现实可能性。我国的信息产业,从“八五”计划到“九五”计划不懈努力,已具备信息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信息
化建设也已全面展开,一些地方与区域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同时,国家也在积极探索新的运行机制。据测算,我国信息化指数1993年比1985年增长了1.6倍;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7年增长2.8倍,而同期信息经济增长了4.2倍;1985年,我国信息装备率若为100,1993年则达到503。最近,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纲要)中,已把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拟定为覆盖经济结构调整全过程的战略举措。这样看来,加快产业信息化,应是我国迎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的总体策略的重要内容。惟有传统产业自强,信息产业自立,我们的国民经济才能立足于国际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
篇2:粮食安全:入世背景下的“三农问题”
粮食安全:入世背景下的“三农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有人问: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粮食保护价政策影响何在? 要精确的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模型计算。我个人的判断,如果按保护价但不是敞开收购,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可能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也就是说市场粮价的回升点可能会出现得早一点。但就目前农产品供求总体状况看,农民要想从农业获得更多的收入非常困难。
这些资源如果不种粮食而种其他农作物会不会使农民获得更好的收入? 这其实很不确定。现在有些人认为,过去几年的粮食政策,对粮食生产造成了相当数量的无效供给,造成了严重的库存积压。这种认识隐含的前提就是粮食生产浪费了部分资源。
那么,是不是“不浪费”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这要看其他农产品是否存在短缺现象。现实情况是,除粮食之外的其他农产品也基本没有短缺,而且绝大多数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所以,即使这几年少种一点粮食、改种其他农作物,问题依然存在。
我大体的经验判断是:根据目前粮食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大体上需要保持在16.5―17亿亩之间。低于16.5亿亩,当年生产的粮食就难以满足需求,粮价会上涨;超过17亿亩,则会供过于求,粮价下降。因此,从总供求的角度看,粮食播种面积也就只有5000万亩左右的调整余地。
这几年粮食库存多了,确实可以适当减少粮食生产。估计粮食播种面积在一两年内低于16.5亿亩问题不大,因为有库存;但连续3年以上我认为就会出问题。
这还只是从粮食这一个角度考虑,进一步要考虑:调减下来的`粮食播种面积去种其他农作物,农民是否会获得更高的收入?
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比如棉花、蔬菜等已是供过于求。所以抑制农民增收的基本原因,还是市场需求制约和农民就业不充分。现在有些地方出现“抛荒”现象,就反证了这一点。
我认为对“抛荒”不必过分担忧,首先,“抛荒”面积在总体上很有限;其次,要看到“抛荒”是在粮食暂时供过于求、而其他农产品在市场上并不短缺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实际上是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移投入的一种应对措施。马克思说过,农产品价格是由劣等地上的生产成本决定的,出现供过于求时,劣等地退出生产是符合经济逻辑的。
当然,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引发“抛荒”的原因很复杂,农民种地的负担过重是诱因之一。但无论如何,“抛荒”没有导致供给短缺,这表明它主要是市场引导的结果,多数农民在当前确实难以靠农业来增收。
◆农产品过剩非农产品也过剩
农产品的需求约束非常严重。比如全球粮食价格下跌自19初始,迄今已逾5年,仍处于低谷,很多品种目前的价格和最高价相比已跌去近50%,这似乎是全球性的粮食过剩。但从需求角度看,全球还有很多人吃不饱甚至饿死,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支付能力。所以讲目前农产品过剩,只是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
但粮食有很特殊的一点,就是它是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的重要产品,对它的判断仅仅依据人们有无支付能力是要出问题的。显然,如果完全从经济学判断,全球的粮食生产都应减少,更不用说中国的粮食生产应减少;但是从国际粮农组织(FAO)提出“粮食安全”概念来讲,目前全球的粮食生产未必能满足需求。因此,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仅按经济学的原理去解释。
经济发展到今天,从平均消费水平看,粮食市场已经饱和,似乎应该减产。但是平均水平背后掩盖的矛盾非常大。比如说中国,拿城里的4亿人口和农村的8亿多人口比较,两者需求结构的差异非常大。除部分发达地区外,农民的食品支出仍在继续上升,尤其是肉禽蛋鱼这些动物性蛋白食品。
这说明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中,虽然整体上已经进入小康,但由于存在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差距在扩大,这样的市场就很难对付。生产出来的东西对一部分人来说早已满足了,而没有满足的人却没有相应的支付能力。
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两个矛盾交织在一起:一个是农产品的消费者也就是城镇居民,已经进入食品支出比重下降阶段,他们的支出将转移到新兴消费如住房、汽车、旅游、教育之类的行业。另外一个是,城市消费的发展非常快,但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消费基本与农业无关,比如城市高楼、轿车都和农业无关。
所以尽管城镇在快速扩张,城镇居民的消费在继续增长,但对农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弱,很多农产品的消费不出现负增长就不错了。从这个角度看,农民再努力也没用,因为没有市场,这是个最大的制约。
但这个制约最终不只影响到农民,中国整个经济增长的困难就在这里。按农业的生产能力来说,足以保证4亿城里人吃饱吃好。但问题是有限的城里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有限,结果是相当数量的农产品过剩,这对农民来说就意味着收入上不去。
农民收入上不去,又带来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城里人生产出来的东西农民买不起。这样非农产品也没有大的市场,最后就出现了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农产品相对于城镇居民是过剩的,而非农产品相对于农民也是过剩的。这是一个恶性循环:8亿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4亿城里人消费不了,所以农产品过剩;而农产品过剩就导致农民收入上不去,因此4亿城里人生产的非农业品农民就买不起,最后是大家的市场都难以扩大。
所以,如果日益明显的收入分配、资源分配矛盾解决不好,第二、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就相互缺乏所需要的市场环境,各自的发展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从这个整体角度分析,我同意“农民增收的途径在农业之外”这个说法。
篇3:信息化背景下职称材料归档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技术不断进步,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用于职称材料归档工作,为了促进职称材料归档工作的质量及效率,本文针对信息化背景下职称材料归档工作进行探讨,希望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信息化 职称材料 材料归档 信息技术
如今信息化技术的进步速度越来越快,职称评审也逐渐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已经对此进行了实践,例如在职称申报评审过程中,一些地区建立了申报信息数据库以及申报人员基本信息数据库,另有一些地区对申报评审材料实施了数字化扫描,还有一些地区建立了评审结果数据库, 这表示信息化技术在职称材料归档和管理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然而我国职称材料归档工作尚且是初步实现信息化,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探究,只有深入分析并处理这些问题,才能切实做好职称材料归档工作。
一、职称评审信息化内涵及特征
所谓职称评审信息化,主要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通过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使职称申报、评审等各项工作实现数字化。
职称评审信息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职称评审信息化具有数字化、无纸化特征。
在开展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之后,申报、评审等环节中涉及到的各种文件和材料,将会逐步采用数字化材料,例如鉴定及评价意见、业绩成果类证明材料等等,都将采取电子文件的形式,通过计算机系统,就可以浏览和检索各类信息。
除此之外,职称申报、评审等各个流程都将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所有工作都要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中来完成。
其次,职称评审信息化具有标准化、规范化特征。
在实现职称评审信息化之后,为了保证信息材料的规范性,并确保各项工作的合理性,势必要会对各项信息的内容、含义、大小、格式、处理流程做出统一的规定,因此职称评审信息化具有标准化、规范化特征。
再次,职称评审信息化具有高效化、现代化特征。
一旦实现职称评审信息化,那么对于申报职称的人员而言,在实际申报职称的过程中,无需再复印大量的材料。
例如申报表、辅助证明材料等等,整个申报过程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完成,填写和修改会更加方便,申报效率会大大提高。
而对于组织申报、评审等工作的基层单位而言,在实际工作重也会大大节省人力和时间,材料审核、管理等工作会更加快捷高效。
对于评审专家而言,在实现职称评审信息化之后,其开展评审工作时也会更加便捷,只要通过评审管理系统,就可以实现材料的检索、审阅等工作,并且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实现网上表决以及在线讨论。
最后,职称评审信息化具有共享化、网络化特征。
职称评审管理系统可以满足个人、单位、各级评审组等各方的需求,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大范围内的信息共享。
二、职称评审信息化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实现职称评审信息化之后,必然将对档案工作产生很大影响,例如职称材料归档、管理等等,笔者在此深入剖析职称评审信息化对职称材料归档的影响,对归档管理模式的影响以及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影响。
(一)对职称材料归档的影响
职称评审实现数字化之后,各项纸质材料将会逐渐被取代,各种信息和材料都将向着数字化的方向过渡,在此情况下,现行档案与数字化档案的接轨问题将十分突出,职称申报评审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业绩成果类材料,二是资格证明类材料,三是申报表类材料,各个档案管理部门都需要将材料进行归档。
例如省级主管职称评审工作的职改办,需要将所有职称申报评审材料进行保存和管理,而基层单位则需要将晋升人员的申报表进行保存和管理,并且要分别归入单位的综合档案以及个人人事档案,就目前来讲,人事档案普遍都是纸质材料,当实现职称评审信息化之后,各项档案材料都将实现无纸化和数字化,这样一来,传统档案和数字化材料的接轨将会面临很大难度。
另一方面,职称评审实现信息化之后,需要归档的文件将全部变成电子文件,如此一来,电子文件的收集、分类、编目、整理等环节势必都要采取新的工作标准,这无疑会对职称材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此外在纸质材料变成电子文件之后,材料安全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例如在网络的运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黑客或者病毒的攻击,一旦遭受攻击,如果安全措施存在漏洞,就会威胁信息安全。
(二)对归档管理模式的影响
在传统的职称材料归档工作中,归档管理的对象普遍是纸质档案材料,并且管理模式已经十分规范和完整,在实现职称评审信息化之后,归档管理的对象变成了电子文件,同时文件的载体变成了磁盘或者光盘,在此情况下,必然会对职称材料归档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三)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影响
运用信息化技术之后,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具备档案管理相关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甚至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懂得维护网络安全,由此可见,实现职称评审信息化之后,将会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新的要求。
三、信息化背景下职称材料归档管理的策略
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职称评审信息化固然是大势所趋,因此必须要做到主动适应,要积极探索职称材料归档管理工作的新策略,个人认为,在信息化背景下,职称材料归档管理工作一定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工作策略。
(一)双套制策略
应用电子文件之后,其传输、处理、和共享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可谓是传统纸质文件无法比拟的`,但是在原始记录性、法律凭证效用、长期安全保存等方面,纸质档案又比电子文件更具优势,因此笔者认为,目前纸质材料和电子文件应该并存,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换言之,就是要采取双套制,以此来解决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之间的矛盾,在管理电子文件时,应同时印制纸质材料,将纸质材料和电子文件同时归档,这样一来,可以同时发挥出电子文件和之纸质档案的优点,既能够满足信息共享的需要,同时也能够满足法律凭证作用以及安全保存等要求。
为了切实落实双套制,应该在职称评审管理系统中增加档案管理模块,进而保证职称材料归档工作的规范化,此外在职称评审管理系统中增加档案管理模块之后,进而可以将材料归档工作作为职称申报评审中的必要流程,使材料归档工作成为了一个必选项。
另外要实现职称材料的脱机保存,材料归档工作是职称申报评审中的末尾环节,当归档信息审核完成之后,应该通过档案管理模块的功能,印制纸质材料,并制作光盘,这样一来,即使脱离职称评审管理系统,也可以对各项档案进行查阅。
(二)实施分级保管
就现阶段而言,职称材料归档管理工作应该积极实施分级保管,主要为省级职改部门档案室、基层单位档案室、人事档案室三个层级。
首先,对于省级职改部门档案室而言,由于省级职改部门是三个层级中的最高机构,因此省级部门应该担负制定职称政策、组织申报及评审、处理违法违规现象等职责,此外省级职改部门档案室中汇总的材料最具权威性,同时也最为全面,因此应该为各个申报者印制纸质档案,其中包括业绩成果材料、资格证明材料、申报表等等,之后应该严格依照纸质材料的归档管理要求,严格做好归档工作。
在保存期限方面,应该因人而异,对于获得晋升的人员,其相关档案材料应该长期保存,对于未获得晋升的人员,其各项档案材料实施短期保管即可,达到保管期限后即可鉴定销毁。
其次,对于基层单位综合档案管理部门而言,由于是申报人员的工作单位,因此要采取双套制,严格做好职称材料归档管理工作,要保管好省级职改部门制作的数据光盘,同时要保管好本单位获得晋升人员的相关纸质材料,严格依照纸质材料归档管理要求进行保管。
再次,对于基层单位的人事档案室来讲,职称材料是人事档案中的重要部分,是各个工作人员发展和成长的见证,因此人事档案室一定要将职称材料归档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另外人事档案室与综合档案室相比,工作性质和材料管理标准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前端控制策略
职称评审信息化实现后,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树立超前意识,坚持前端控制的工作原则,确保职称材料归档管理工作能够高质高效的进行。
各级职改部门的相关领导应该充分重视职称材料归档管理工作,将其作为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将职称材料归档管理工作例如工作计划。
而各级档案工作业务指导部门,应该积极探讨新时期材料归档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的指导建议。
档案管理干部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转变工作观念,要充分人情职称材料归档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势头,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案,树立前端控制观念,保证工作的主动性。
职称申报评审工作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在职称材料归档管理工作中,也要逐渐运用信息化技术,以此来促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目前在国内很多地区,已经开展了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动了职称材料归档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然而也为职称材料归档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此剖析了职称评审信息化对职称材料归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信息化背景下职称材料归档管理的策略,希望本文内容可以为相关工作开辟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殷青,丘如华.信息化背景下职称材料归档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1,12.
[2] 杨红仙.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D].云南大学,2010.
[3] 李硕.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创新[J].城建档案, 2012,09.
篇4: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学问题探讨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学问题探讨
本文从教学的基本要素入手,分析了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并从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和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对存在的问题的具体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
作 者:曹彦波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等教育 信息化课程 问题解决篇5: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问题的探讨
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问题的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文章从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当前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对档案管理的影响,并提出引导档案管理向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作 者:孙景忠 门妍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刊 名: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英文刊名: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27 关键词:档案管理 信息化 建设途径篇6:信息化背景下军队基层财务管理分析
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和信息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军队基层财务管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从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水平低、财务管理信息矛盾问题突出以及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缺失3个方面入手,针对信息化背景下军队基层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0 引 言
军队是我国国防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直接关系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稳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军队的建设与发展任务逐渐偏向自身内部管理。其中,军队财务管理作为军队建设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信息化背景下财务管理的作用与地位随之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提高对军队基层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入世背景下产业信息化的迫切性(合集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