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脊梁》阅读答案

时间:2024-01-02 03:36:45 作者:婧臣雨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婧臣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中国的脊梁》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中国的脊梁》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中国的脊梁》 阅读答案

在广东省韶关市火车站前有个修表的摊位。一位穿着旧中山装的老人,一张小木桌,一只小板凳,很不起眼,却让我很是敬重。

出差来到此地的我,发现自己的手表带有根穿针从一侧的小孔中脱落了。自己尝试着推了多次也没推进去。那天走到摊位前,顺便请老人帮着推一下。没想到这根穿针有点变形,老人用一只眼使劲嘬着放大镜,鼓捣了半天也没推进去。于是我说:“不行就换一根吧。”“你这是好表,换了可惜。”老人家继续嘬着那个放大镜。我又说:“那就不修了,反正也能用。”老人家从眼窝里取下放大镜,站起来让我坐在他的小板凳上再等等。

当他擦了又擦,递给我修好的表时,我真的好感动。

“多少钱?”

“1块。”

“1块?”我瞪着眼睛。

“1块!”他斩钉截铁。

我无言以对,我知道再多给他一分都是对老人家的亵渎!我双手接过他为我修好的表,深深地给他鞠了一躬。我为他的执着、他的认真、他的为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由这位修表人我又想起了一位牧羊人。我的`日本朋友们用十年时间徒步考察了中国万里长城的全程。一天当他们走到西北某地时,早就由砖墙变成残缺土埂的长城遗迹,不知不觉地消失在一片荆棘树丛中。迷失了前进方向的队员们终于发现了一位靠在土坎儿上唱歌的牧羊人。大家一合计赶路要紧,干脆付钱请他带路吧。

于是,走在最前面的牧羊人高高兴兴的赶着他的羊,带着他的客人,得意时鞭子甩得“啪啪”响。队员们也有说有笑地跟着他们的领路人。半晌过去了,牧羊人的鞭子不响了,队伍也没声了。牧羊人开始东张西望,队员们开始左顾右盼。坏了!大家同时发现了他刚才靠着的那个土坎儿——转回原地了。

牧羊人懊丧的蹲在地上,队员们也都连行李带人瘫在地上。70多岁的队长微笑着过去拍拍牧羊人的肩膀,拉过他的手把钱如数放在他的手里。牧羊人使劲甩开,大家过来感谢他,安慰他,可他就是倔强的不肯收钱。最后牧羊人一手用鞭子狠狠地抽着身边的杂草,一手将脱下的湿漉漉的坎肩搭在肩上走了。

队员们用摄像机拍下了消失在丛林中的背影,他的背影与万里长城一起印刻在了队员的美好回忆中。队员们在考察发掘中国古代长城的同时,也考察发觉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淳朴、善良、执着——鲁迅先生所讲的“中国的脊梁”。

以上要说的不是钱的问题,是人的问题。这里想引用一段小时候背了千百遍的《纪念白求恩》:“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真的,一个难忘的、值得骄傲的、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

篇2:《中国的脊梁》 阅读答案

1.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中国的脊梁”的理解。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两个故事的内容。

3.第一个故事中写道:“我双手接过他为我修好的表,深深地给他鞠了一躬。”这是为什么?

4.第二个故事中说,“牧羊人懊丧的蹲在地上,队员们也都连行李带人瘫在地上。”为什么会这样?

5.第二个故事中,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牧羊人的性格的?

篇3:《中国的脊梁》阅读答案

乔 蕾

在广东省韶关市火车站前有个修表的摊位。一位穿着旧中山装的老人,一张小木桌,一只小板凳,很不起眼,却让我很是敬重。

出差来到此地的我,发现自己的手表带有根穿针从一侧的小孔中脱落了。自己尝试着推了多次也没推进去。那天走到摊位前,顺便请老人帮着推一下。没想到这根穿针有点变形,老人用一只眼使劲嘬着放大镜,鼓捣了半天也没推进去。于是我说:“不行就换一根吧。”“你这是好表,换了可惜。”老人家继续嘬着那个放大镜。我又说:“那就不修了,反正也能用。”老人家从眼窝里取下放大镜,站起来让我坐在他的小板凳上再等等。

当他擦了又擦,递给我修好的表时,我真的好感动。

“多少钱?”

“1块。”

“1块?”我瞪着眼睛。

“1块!”他斩钉截铁。

我无言以对,我知道再多给他一分都是对老人家的亵渎!我双手接过他为我修好的表,深深地给他鞠了一躬。我为他的执着、他的认真、他的为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由这位修表人我又想起了一位牧羊人。我的日本朋友们用十年时间徒步考察了中国万里长城的全程。一天当他们走到西北某地时,早就由砖墙变成残缺土埂的长城遗迹,不知不觉地消失在一片荆棘树丛中。迷失了前进方向的队员们终于发现了一位靠在土坎儿上唱歌的牧羊人。大家一合计赶路要紧,干脆付钱请他带路吧。

于是,走在最前面的牧羊人高高兴兴的赶着他的羊,带着他的客人,得意时鞭子甩得“啪啪”响。队员们也有说有笑地跟着他们的领路人。半晌过去了,牧羊人的鞭子不响了,队伍也没声了。牧羊人开始东张西望,队员们开始左顾右盼。坏了!大家同时发现了他刚才靠着的那个土坎儿——转回原地了。

牧羊人懊丧的蹲在地上,队员们也都连行李带人瘫在地上。70多岁的队长微笑着过去拍拍牧羊人的肩膀,拉过他的手把钱如数放在他的手里。牧羊人使劲甩开,大家过来感谢他,安慰他,可他就是倔强的不肯收钱。最后牧羊人一手用鞭子狠狠地抽着身边的杂草,一手将脱下的湿漉漉的坎肩搭在肩上走了。

队员们用摄像机拍下了消失在丛林中的背影,他的背影与万里长城一起印刻在了队员的美好回忆中。队员们在考察发掘中国古代长城的同时,也考察发觉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淳朴、善良、执着——鲁迅先生所讲的“中国的脊梁”。

以上要说的不是钱的问题,是人的问题。这里想引用一段小时候背了千百遍的`《纪念白求恩》:“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真的,一个难忘的、值得骄傲的、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

(选自《读者》.九月上.2009.17.)

1.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中国的脊梁”的理解。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两个故事的内容。

3.第一个故事中写道:“我双手接过他为我修好的表,深深地给他鞠了一躬。”这是为什么?

4.第二个故事中说,“牧羊人懊丧的蹲在地上,队员们也都连行李带人瘫在地上。”为什么会这样?

5.第二个故事中,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牧羊人的性格的?

篇4:《中国的脊梁》阅读答案

1.是指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淳朴、善良、执着、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人!

2.①一位老人执着、认真地为给修手表。

②一位牧羊人为日本考察队领路。

3.为他的执着、他的认真、他的为人深深地鞠躬。

4.因为半晌过去了,大家发现,牧羊人又领着他们转回了原地。

5.对比。

篇5: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阅读题答案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干涉他的思想、行为。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是由于我少年时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而来。例如我极关心国家大局,爱读《三名臣书牍)《三星使书牍》等书籍,写日记,勉励自己。

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梁济很有些西方化味道,不让其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古书,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这在当时是一破例的事。

彭翼仲先生办报.经营蚀本,债台高筑,几乎自缢。父亲梁济先生慷慨解囊,拯救朋友于危难。儿子梁漱溟年龄虽小,却能见其大者:见出当时艰难情形和他们做事动机之纯洁伟大。他们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又加上庚子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所激动的。大约从十岁开始,父亲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生活。

地安门中学,梁漱溟先生的母校。

19夏天,13岁的梁漱溟考入顺天中学堂,地址在地安门外明清两代兵将局旧址。他在这里度过了美妙、充实的5年半的读书时光。

韶华壮志,书生意气。梁先生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关于中学时期的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到十四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梁漱溟先生认为,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也许人们难以预料,为了研究、解答以上这两个问题,梁先生所用的自学资料,不是图书馆诸多名家的皇皇巨著,竟然是社会上热门的维新派报纸。无论在人生问题上或在中国问题上,我在当时已能取得住在北中国内地的人所能有的最好的自学资料。我拥有梁任公先生主编的《新民丛报》《新小说》《国风报》和《民立报》等。这都是当时内地寻常一个中学生所不能有的丰富资料。

西海西沿2号,梁漱溟先生的老宅。

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

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父亲梁济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遗言: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他更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国事大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人生道理。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如果说今日中国不少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那一点儿不奇怪。但是,生逢乱世,饱经扰攘,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却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者,乃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是也!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父亲的信任且放任只是建立在梁漱溟少年时的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受嘉赏的基础上,可见这个民主家庭奉行的并不是真正的民主。

B.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亲历清末、民国时期的动荡,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带着对旧世界的眷恋投积水潭自尽。

C.旧居遗址的描写,在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中。烘托出梁漱溟先生的成熟智慧和不卑不亢,并引出后文先生对未来人生的思考。

D.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梁漱溟先生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认为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更深厚。

E.安福胡同、地安门中学、西海西沿2号,这一个个地方勾勒出梁漱溟先生的生命轨迹,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代大师的成长。

(2)梁漱溟先生对自学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概括。(6分)

(3)在梁漱溟先生的人生里,父亲对他有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6分)

(4)生逢乱世,父亲梁济带着这个世界会好吗的疑问投湖自尽,梁漱溟却坚信世界一天一天往好里去。做法不同,但都称得上中国的脊梁。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1)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B得1分。

(2)通过自学获得的学问才能切实实用;开放民主的教育氛围方能成就自学;自学的根本是向上心。

(3)民主宽放的家庭氛围,使得梁漱溟先生思想开放,也成就了他的自学;西方化的教育理念,使梁漱溟先生从小就接触世界新知识;父亲的言传身教,使梁漱溟从小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懂得了国事大于家事的人生道理。(每点2分,共6分)

(4)示例: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梁漱溟先生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堪称中国的脊梁。是父亲梁济的言传身教教会儿子国事大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道理。父亲的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是以身殉国,是舍生取义,父亲也是中国的脊梁。 (观点2分,能结合文本分别从梁漱溟先生和父亲梁济两个方面阐述6分,共8分)

篇6:《农民工:暴雨中挺起“中国脊梁”》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

张燕

他们,150名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从离开农村到城市谋生的那一刻开始,就被贴上了“农民工”的标签。这个标签在任何一个大都市,都意味着“底层”。

在“7·21”那场61年难遇的暴雨狂澜中,他们靠血肉之躯,拧起一根大绳,跨过6车道宽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在空中搭起“生命救援线”,成功救出被困的182名普通群众。332个生命从此交汇、和鸣。

暴雨中,长绳搭起生命线

如果,没有意外,城市的霓虹,街上奔流的名车、CBD的精英阶层……很难和他们的生命交集。7月21日那场暴雨,却以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的方式,将这一切改变。

那一夜,京港澳高速南岗洼路段严重积水,最深处达到6米,数十辆汽车被淹,上百人的生命受到威胁。

漆黑的雨夜,不断上涨的洪水,逐渐被吞没的汽车……一切,都让被洪水围困的人们,无助而绝望。大雨中,150名月薪仅3000元的农民工,光着脚丫踏着冰冷的洪水而来,他们抛下救生圈,结起绳索,伸出他们温暖而有力的双手,为被困的人们搭起了一条生命线。

几天后,坐在京港澳高速南岗洼附近的工棚里,7月21日那晚最早跑回工棚喊人的四川人李尚富,回忆起自己最初到达现场所见到的险情时,仍忍不住发出了“我的天呀”的惊叹:高速路已经看不见了,就见到几辆大巴车还露着车顶,上面站满了老人、小孩和妇女,有不少人膝盖受了伤,血正顺着小腿流。“我脑袋一下就空了,转身就跑回工棚喊人去了。”

当时整个工棚里就听见一阵齐刷刷的开门声,跑步声,不到一分钟整个工棚就空了。

“水不仅深,还很急。”李尚贵说,“当时的情况,要游过去一个个将人背上岸是不可能的,体力肯定不够。只能由我们跳进水里,每个人占一个固定点位,将被困的人传出来。

为了防止被水冲走,我们下水的人还得有东西可以抓住才行。”这就意味着若要成功救人,还必须有人先带着长绳的'一头跳进水里,游到大巴车处,将绳子拴到车上,而绳子的另外一头也必须拴在高速路旁边的铁丝防护网上,才足够牢固。情况紧急,来不及回去取钳子,工友们一声大吼,愣是把京港澳高速东侧的防护网拽开了一个口子,把绳子拴在路边的电线杆和大树上。

农民工兄弟们用最原始的办法,依靠拴在大巴车和防护网上的长绳,在1 0多米宽已成“河道”的高速路上,将被困的人们一个个送到岸边。

男人们在水里泡着救人,女人们则在岸边将获救人员一一送往工地,并拿出自己的干净衣服为他们换上。

事后统计,当晚共有150名农民工参与了救援,救出受困人员超过200名,留下名字的182位。洪流中,民工的手最温暖

经历过,你才会知道当时的情景有多危急和震撼。被救者尹艳芳说,直到现在,她还感到后怕和感动。

那一夜,尹艳芳和4个孩子从积水的车中逃生后,爬上了一辆大巴车车顶。漆黑的雨夜,不断上涨的洪水,眼看大巴车逐渐被吞没,尹艳芳和所有被困者一样,在惊恐和疲倦中慢慢绝望……

就在这时,农民工兄弟赶来了。回忆当时的情景,尹艳芳还清晰地记得当孩子们被救走后,自己也被一个民工兄弟从车顶抱了下来,“在水中我感到有双手托着我,直到把我送到岸上”。如今,尹艳芳充满了感激:“如果不是民工兄弟来救,恐怕我早就死了。项目部还将工装分给我们御寒,那件工装我会永远珍藏。”

被救者贾先生事后给恩人们送来锦旗。他说自己一直在反思:自己曾经与满面尘土的农民工擦肩而过时,眉头难免会皱一下。然而,在生死关头,却是这群被都市人认为是底层、是城市灰暗群体的人救了自己的命。“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们就不会再有我。”

可是,面对被救者数不清的感谢,甚至希望酬金相谢时,这群英勇救人的农民工却回答得异常朴实。

问起为什么要救人,四川小伙李川南眼睛里一片清明:“怎么可能不救,人命关天啊!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分,人要有良心的。我们去救人的时候他们也提钱,说多少钱一个人。我们就说我们不是来要钱的,是来救人的。我活了23年,这件事情是我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让杜金荣印象最深刻的却是自己在背被困者上桥时,很多人不停地说“谢谢”。他说听到那声“谢谢”的时候,自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好像这么做得到了别人的认同。

在救人民工中,李尚贵和妻子何责容以及儿子李春茂这一家三口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抢险救人的那一刻,年仅22岁的李春茂当时并不知道父亲跟自己一样也下水了。那天直到次日凌晨5点,获救人员差不多都相继离开了工地,他们一家这才重新聚在一起,互报平安。现在回想起来,父子两人都希望当时下水的只有自己一人,因为他们心里都清楚,对方水性不好,在那种情况下下水救人,是冒着巨大风险的。

“可当时那种情形,看到车上老人、小孩都在喊‘救命’,就算我知道爸爸要下水,还能拦着他不去救吗?”李春茂直白中透着朴实。

“出门在外,就该相互帮助。”这是在救人这件事上,一家三口最直白的表述。

(四川新闻网,文字有删改)

1.请结合整篇新闻,分析导语部分的作用。(4分)

2.新闻主体部分主要从施救者和被救者的回忆两个角度展开,请简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3.作者为什么选择李尚贵一家三口作为主要的采写对象?(4分)

4.这篇新闻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4分)概括主要新闻事件,以农民工勇救被困群众的感人事迹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2分)以农民工的底层身份和他们舍己救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进行对比,高度赞扬其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2分)

2.(4分)两个角度相互印证,便于全方位地再现救人的典型场景,丰富了新闻内容;(2分)当事人的叙述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从而使新闻更有现场感和感染力。(2分)

3.(4分)李尚贵一家三口能代表不同类型(夫妻、父子、母子等)的救人民工,是整个救人群体的缩影,更具典型意义;(2分)一家三口虽然彼此担心对方,仍不顾个人安危与家庭利益,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他人,其形象闪烁着人性光辉,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2分)

4. (6分)(1)农民工身处社会底层,被人漠视,但却能急人之困、解人之难,有责任心,勇于担当,义无反顾,堪称中国的脊梁和时代的楷模,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2)农民工助人为乐却不求回报,平凡本分中见伟大,朴实无私中显光华,彰显了人性的光辉,极具感召力,有利于构建时代的核心价值观;(3)农民工的壮举温暖了人心,感动和激励更多的人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4)农民工的行动震撼了人们的灵魂,发人深思,引人反省,改变了人们对农民工的偏见,启迪人们公平待人、尊重他人、敬畏生命。(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能够结合文本,自圆其说,也可得分。)

篇7:《桥梁栋梁脊梁》阅读答案

《桥梁栋梁脊梁》阅读答案

众所周知,茅以升建桥的英名是从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开始的,而其建桥的志向早在儿时就已经形成了。幼年经历的一次桥梁挤塌事故,使茅以升对“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桥结下了不解之缘。应该说,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在他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他在不断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

奋斗之桥

为了实现自己的桥梁梦,大学期间,茅以升学习极为勒奋,仅他整理的笔记就多达200余本,近千万字,摞起来有一人多高。他在校期间一直保持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5年各科成績平均分高达92.5分,成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成绩历史最高纪录的保持者。

20世纪初,青年茅以升以优异成绩被保送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在那里,他用超凡实力打破了教授对他的质疑,仅用一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可是,他依然没有满足。为了尽快掌握造桥的实际本领,进一步学习桥梁力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茅以升甚至想出了半工半读的主意,白天在桥梁公司实习,晚上去夜校攻读博士学位,星期天则去图书馆埋头苦读。有一次,茅以升在图书馆的一角看书看得入了神,闭馆钟声响了他也没有听见,也没被人发现,竟被管理员锁在了屋子里。

教育之桥

早在建设钱塘江大桥时期,茅以升就已经开始了在科教育人道路上的探索。每年暑假,他都要致函大学,招收几十名大三、大四学生到大桥建设工地实习。钱塘江大桥工地成为培养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从中成长出了武汉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汪菊潜、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梅旸春、郑州黄河大桥总工程师赵燧章等一批新中?国杰出桥梁工程师,?成为中国桥梁事业的中流砥柱。”

茅以升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简明扼要,深受学生欢迎。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茅以升独辟蹊径,发明了一种“学生考老师”的教学方法。每节课的前10分钟,先指定一名学生就上次授课内容提出一个疑难问题让老师回答。从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可以看出他是否做过深入思考与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就多给分,提出的问题浅就少给分。如果提出的问题老师都回答不出来就給滿分。如此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提出的问题越来越深,越来越有意义,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有些特别疑难而又有意义的问题,就作为以后的研究课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钻研,也促进了老师认真备课,如此达到了“教学相长”。

陶行知曾带教育科学生来听茅以升的课,并感慨地说:“这的确是个崭新的教学的革命,是开创了我国教育的一个先例,值得我们推广。”

科学之桥

茅以升认为:“科学属于人民”,“科学是为人民服务的'”,“科普是一座通向‘四化’的桥梁”。为此,他毕生致力于在科学与人民之间架设知识之桥。茅以升亲自动笔,写下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他写的科普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的预见性。他的科普文章,不仅道理深刻、通俗易懂,而且语言形象生动。《五桥颂》《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系统介绍了中国桥梁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桥梁史上的开山之作;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中国桥梁史的空白;他写的《中国石拱桥》,被收入中学课本,作为中学生必读的范文。

【材料链接】

①1933年至1937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茅以升攻克无数技术难题,建成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并经历了建桥、炸桥和复桥的过程,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集中体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彰显了中华民族刚强不屈的民族之魂。

②茅以升先生的女儿茅玉麟回忆父亲时说:“他那么老了,八九十岁了,家里也有比较好的条件了,完全可以颐养天年,但是他没有。为科普事业,为孩子们做报告,给孩子们回信。现在我也教育我同围的人,教育我自己的孩子,父亲的这种精神真的值得传承。”

7.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钱塘江大桥是茅以升人生中一座重要的桥,建桥、炸桥和复桥的曲折过程是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也使得他声名鹊起。

B. 茅以升是中国桥梁事业的先驱,如果没有茅以升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中国桥梁事业就缺少了一批中流砥柱。

C. 茅以升先生发明的“学生考老师”的方法,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受到了教育专家陶行知先生的推崇。

D. 茅以升先生认识到科学普及的重大意义,致力于科普作品的创作,他的科普文章科学性和文学性并重,影响深远。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讲述了茅以升先生“桥”的故事,三个小标题分别对应了茅以升在建桥、教育、科普三个领域取得的成就。

B. 茅以升幼年时即对造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探索,直到耄耋之年还奋斗在桥梁科研第一线。

C. 茅以升先生大学和留学期间都十分勤奋,学成归国为中国桥梁事业以及桥梁科普做出巨大的贡献,体现了他拳拳的爱国之心。

D. 茅以升天资并不聪颖,但他用勤奋弥补了这一缺点,?所以茅以升认为自己生赖以过渡的桥梁名叫“奋斗”。

9. 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桥梁·栋梁·脊梁”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7. A

8. C

9. ①茅以开的一生,就是为桥梁事业奋斗、奉献的一生,是甘为搭建科学之桥的一生,这是“桥梁”;②茅以升先生以及他培养的大批人才,成为了中国桥梁事业的中流砥柱,这是“栋梁”;③茅以升先生勤奋实干、坚持不懈,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建桥、炸桥和复桥的曲折过程是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于文无据,本文并没有叙述茅以升先生一生的曲折经历。故选A。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三个小标题分别对应了茅以升在建桥、教育、科普三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不对,“奋斗之桥“是茅以升先生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的总结。B项从链接材料二可以看出,茅以升先生意差之年还奋斗在科普第一线,而不是桥梁科研的第一线。D项“茅以升天资并不聪颖”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写到这一点。故选C。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本文的标题“桥梁·栋梁·脊梁”是由三个词语组成,而且这三个词语的内涵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都是对茅以开的高度概括,分析标题的含义句就可以从文章中对茅以开的具体描写的事件中寻找答案。从第一段的内容“应该说,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在他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他在不断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可知“桥梁”是指茅以开一生中重要的事业。“栋梁”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通常也比喻有非凡才能的人愿为祖国付出。从“只要说到茅以升,人们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钱塘江大桥,这座著名的桥梁,已经成为茅以升爱国报国的象征”“19后的约30年间,茅以升曾应邀先后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学校担任教授、校长等职务,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工程技术人才”,可见茅以升先生以及他培养的大批人才,成为了中国桥梁事业的中流砥柱,这是“栋梁”。“脊梁”是指全身骨骼的主干,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队中起中坚作用的人。由材料后面的材料连接的内容“集中体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彰显了中华民族刚强不屈的民族之魂”“ 父亲的这种精神真的值得传承”可知茅以升先生勤奋实干、坚持不懈,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篇8:“中国” 阅读答案

①和大多数学者不同,英国通亚咨询公司的创办人和首席研究员研究中国的工具是一把尺子,这把尺子测量的是中国人的腰围。根据他的跟踪测量,他公布了一组数据:目前,中国城市男性平均腰围已经从1985年的63.5厘米增长至76.2厘米。在短短的27年的时间里,中国男人的腰围粗了20%。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40~50岁的男性的平均腰围已经达到了86.2厘米。这些数据说明了一个事实:。

②其实,早在20xx年,我国就有2亿人超重,其中大约6000万人肥胖。这个庞大群体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经济黑洞:仅20xx年,我国成人可归因于超重或肥胖所带来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中风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就高达211亿元。

③“仅仅在20多年前,即使在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人们仍在努力填饱肚子,现在他们却在拼命减肥。”与弗伦奇共同完成著作《富态:腰围改变中国》的一位作者马修·格莱博表示:“肥胖问题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系统的一枚定时炸弹。”

④从杨柳细腰到大腹便便,中国人只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人口的超重率增长了近40%,肥胖率增长了近100%。

⑤“啤酒肚”所体现的腹内积聚脂肪,即所谓的中心性肥胖,更容易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中心性肥胖将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病的危险更高,目前中国的肥胖人群中,八成以上存在这种肥胖类型。在中国,中心性肥胖是指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按照这个标准,本世纪初,我国35~74岁成年男性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16.1%,女性患病率为37.6%。换句话说,我国已有近4000万名男性和9000万名女性处于危险之中。心脑血管研究专家介绍,肥胖很容易引起血压高、血脂高和血糖高,这“三高”会造成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就像水管里的斑锈迹。这些“锈迹”脱落下来,就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脑子里就是脑出血。这些脱落下来的“锈迹”还会堵塞血管,造成脑栓塞。如果堵塞发生在心脏就是冠心病。近年来,这类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率也在逐步攀升。

⑥更让人忧心的是,在成年人腰围越来越粗的同时,中国的小胖子也越来越多,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经超过55万人,12%的儿童体重超重。

⑦在格莱博看来,造成中国人日益“心宽体胖”的罪魁祸首是饮食结构的变化。20xx年,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来福士广场开业时,他注意到那里售卖美国热狗、土耳其烤肉、超级汉堡包和哈根达斯冰激凌,却几乎没有中式餐饮。

⑧与饮食结构同时改变的,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最新发布的《健康中国20xx战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有83.8%的成年人从不参加锻炼。

⑨两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学者还注意到,城市化进一步“加粗”了中国人的腰围。“爱护草坪是中国公园的一个最普遍的规定。这意味着公园只是一条装饰得很漂亮的小径,而不是可以让人们嬉戏、锻炼的场所。”弗伦奇说。

⑩这样看来,要创造健康中国,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减小腰围,更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选自《读者》20xx年第二期,有改动)

19.根据第①段的数据调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请将这结论填写在横线上。(2分)

20.“是什么导致中国人的腰围越来越粗?”这句话应该放在哪一段的开头?(2分)

21.从下文内容来看,第⑦段画线句子表述不准确,请将该句添加恰当内容,使之表达的意思更准确,并说明这样添加的理由。(2分)

22.造成中国人“心宽体胖”的原因有个人及政府两方面的因素,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应该怎么防止肥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23.第④段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24.减小中国人的腰围,更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请你为政府提出一条控制国人肥胖的合理化建议。(2分)

25.链接:有许多肥胖患者为了健康不惜一切代价减肥,正可以用柳永《蝶恋花》中的一句词来形容。请默写出此句词。(2分)

答案(15分)

19、中国人越来越胖了。

20、第⑦段。

21、应加上“之一”,因为让中国人日益“心宽体胖”的原因除了饮食结构,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化。

22、调整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

23、列数字、作比较;具体说明了中国肥胖人数增长得特快。

24、大力发展健康教育,提倡全民健身;扩大体育活动场所,增加公共体育设施。

2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中国” 阅读答案

中国石拱桥阅读答案

《中国的茶》阅读答案

《中国的日夜》的阅读答案

《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

《中国的月亮》阅读答案

《中国竹,意无穷》阅读答案

脊梁作文800字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阅读答案

中国艺苑的奇葩,木偶戏阅读答案

《中国的脊梁》阅读答案(推荐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国的脊梁》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