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

时间:2022-12-19 03:38:32 作者:Ajent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jen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分享。

篇1:《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

①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②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此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也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③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个义项。“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④茶能消除疲劳,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饮茶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运动能力。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每天喝三两杯茶可抑制细胞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饮茶也需注意,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不宜餐前睡前喝茶,餐前喝茶容易刺激肠胃,睡前喝茶则容易影响睡眠品质;茶水不宜过浓,也不宜置放太久;服用药物时,不可以茶水配服,会影响药效。

⑤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篇2:《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

1.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大家都认为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B. 中国人皆爱饮茶,茶对人体诸多器官均有益处,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举国之饮。

C. 探究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必须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来进行。

D.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但文章作者认为“茶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2.文章第②③④⑤段分别从哪个角度介绍了有关茶的知识,请简要概括,每句字数不超过8个字。(4分)

篇3:《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

1、D

2、第②段茶的起源,

第③段茶字的历史,

第④段茶的功用和禁忌,

第⑤段茶的文化内涵

篇4:《中国茶文化的形成》阅读答案

我们透过三国两晋时期关于茶叶情况的零星史实,联系汉以前的茶史资料.多少也就能够朦胧看出,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系统初步形成的时期。

我国发现、利用和饮用茶叶的历史虽然非常悠远,但是从文献记载来说,汉以前乃至三国的茶史资料十分稀少,以至对这时的茶,只能称之为是一种只流传巴蜀的区域性的简单饮料文化。至两晋以后,随着茶叶文化与我国各地社会生活和其他文化的进一步相会、相融和相互影响。也随着文献记载的增多,这才初步显示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的特点及系统。举例来说,由于士人愈来愈多的卷入饮茶行列,两晋时,不仅出现了《登成都楼》、孙楚《出歌》等吟及茶事诗歌和出现了杜育《赋》一类专门描述茶的茶文化艺术,而且也为茶叶抹上丁一层节俭、朴素、清淡廉洁的色彩,使茶叶文化多少注进了一些儒家“尚仁贵中”的基本思想.在吸收儒家思想的同时.随着这一时期道教和佛教在我国的广为传播,孕育中的茶叶文化,也自然地融进了不少道教和佛教的有关思想和文化内容。这一点,我们从陆羽《茶经》引述的《神导记》中的“丹丘子赠大茗”的故事,《食忌》关于“苦茶久食羽化”的传说,就可明显看出,这即是两晋时茶叶文化受道教文化影响的反映。至于佛教,《茶经》中也搜录有晋《异苑》剡县陈某以茶祀坟获报的故事,《续名僧传》关于武康小山寺释法瑶“饭所饮茶”的记载等等。前者一看即知,宣传的是因果报应思想;这里也清楚看到了佛教和我国茶文化的联结。

不过,这里需要补充几句,在晋以前或我国茶叶文化早期阶段上,就佛教和道教对茶叶文化的影响来说,道教的影响可能大些和直接些。因为佛教虽说是西汉后期就传至我国,但其教义的“中国化”,还是后来禅宗兴起以后的事情。关于这一看法,有人可能会引“西汉甘露天师”植茶蒙山,来说明佛教与茶的关系比道教更早,其实蒙山茶的传说,现在好像与佛教有是,但开始可能是道教所编或僧道共编的故事,是晋朝以后佛教为和道教争夺肇创茶业的功绩所编织出来的。这等于两教在南北朝编造的《清净法引经》和《老子化胡经》等伪经一样,前者称释迦牟尼的二个弟子:一为儒童菩萨孔子,一为光净菩萨老子;后者则反过来把释迦说成是老子西出教化出来的弟子,所以,关于蒙顶茶系西汉甘露大师手植的传说,纯属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这时的茶叶文化,除和儒、佛、道有所交融,在精神方面揉进了某些儒、佛、道哲学思想外,在物质文化方面,也较汉以前有了不少提高。如汉以前,我们无法知道其时是否有专门的茶具和以茶为礼的情况,王褒《僮约》“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二句,前一句古作“岛鳖烹茶”,不作茶作苦菜解,后面的`“具”当然也非指茶具;后一句虽然一般都肯定刘武阳去买茶,但是否用来祭神敬客呢?就不敢说了。但是,西晋时,如《世说新语》任育长至石头城看到的“坐席竞,下饮”,杜育《赋》“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等描写,这时不但明显看到了“以茶待客”的礼俗.而且这时对烹茶用水择器,也已讲究,以至各地每个人对饮茶用具的产地和式样都有所推崇了。类似的例子还可举一些,但就上述几点,我们也能看出.这时我国茶叶文化的脉络,已油然浮现出来。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晋朝是我国传统茶叶文化能可确定的形成阶段。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以前乃至三国时期,只有在巴蜀一带才能喝到茶。

B.两晋以后,随着茶叶文化的传播,茶叶产量的增加,初步显示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的特点及系统。

C.茶叶被人为的抹上了一层节俭、朴素、清淡廉洁的色彩,这样茶就成了儒家“尚仁贵中”的基本思想的代表。

D.茶文化的形成,不仅要考虑其精神内涵的形成,还要考虑物质因素。

2.下列对文中有关宗教内容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加点的“前者”是指“丹丘子赠大茗”的故事和“苦茶久食羽化”的传说。

B.作者认为西汉甘露大师可能是僧人,也可能是道士。

C.《清净法引经》应该是一本佛教的经书,其中所称的“儒童菩萨孔子”就是指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D.由于两晋时期道教佛教的广泛传播,这时期的茶文化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它们的影响。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教义的“中国化”时间不晚于晋朝的建立。

B.禅宗兴起以后,佛教和道教对茶叶文化的影响就开始并驾齐驱了。

C.佛教和道教编撰伪经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争取信众。

D.我国传统茶叶文化一定是在晋朝开始形成的。

篇5:《中国茶文化的形成》阅读答案

1. D(A 流传于巴蜀一带不代表中原地区喝不到 B原文并没有“茶叶产量的增加”这一条 C与原文的表述在程度上有较大差异。)

2. A(前者是指晋《异苑》剡县陈某以茶祀坟获报的故事)

3. C(A据原文第三段开头,晋朝建立前,佛教教义并没有“中国化”;B“并驾齐驱”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D原文是“能可确定”。是指目前能够确定的。)

篇6:中国茶文化

在中国,茶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且已经形成了中国茶文化。与此同时,茶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因此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谈到中国的茶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是从唐代与宋代兴盛起来的。从此茶的精神渗透到了宫廷和社会,深入到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和医学。几千年来,中国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而且丰富了有关茶的精神文化。

高三:古拉尼斯

篇7: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2500字

摘 要: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也是被许多的了解和认可的。本文就茶与中国文化做了认真的分析和探究,也介绍了茶的起源与茶功效等,中国茶文化是值得弘扬和发展的。

关键词:饮料;茶文化;中国文化;茉莉花茶

茶和可可、咖啡被列为是世界三大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的好处数不胜数,并且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更是值得品评的。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更是原汁原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茶也是有独特感情的:当有客人来到家中时,沏上一杯热茶是热情和礼貌;周末和好友一起喝一杯清茶是轻松更是快乐;独自一人时沏一杯好茶看一本好书是精神的收获更是身体的享受。那么,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国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

对于茶的起源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起源于汉代,也有人说起源于唐代,而更有学者研究说早在神农时代就已经有茶的出现了。不管怎样,茶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发展和成熟,之后又流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区,而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扩大,中国茶文化更是备受关注。茶文化悠久而绵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现的初期是作为药材来使用的,因为它有许多特别的'功效,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如今也是如此。后期经过长期的发展,茶才演变为今天的传统饮料。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离不开的茶,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茶。中国有许多俗语中也时常出现茶的身影,如“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人”,“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若想百岁翁,与茶打交道”等等。这些俗语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茶的重视程度。

二、茶的种类

茶分许多种,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绿茶是最原本的茶,是种植茶树然后采摘、晒干等工序之后制作而成的。对于茶的采摘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据说好茶采摘的必须女孩而且是未婚的妙龄女子,采摘什么样的叶子,用怎样的手法,怎样晾晒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而红茶,是指绿茶经过发酵以后制成的,它与绿茶不同,泡制之后会成红色,味道也别有一番。花茶便是各种花的花瓣晾干之后制作成的,有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等,它们的引用也有许多不同的功效。当枯萎的花朵在杯中再次绽开的时候,还真是别有一番风趣。

三、茶的功效

茶作为中国人传统的饮料,也是中国人最普遍喜爱的饮料,它有许多奇妙的功效。首先,饮茶可以提神,我们经常在工作和学习需要精力时喝一些茶使自己精神起来。其次,茶还可以消食、健脾胃,人们一般都在饭后喝一杯,这样可以去除食物的油腻感,达到消食健脾胃的功效,所谓“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就是指此功效。再次,多饮茶能降油脂,不会有得三高的危险,在三高病逐渐严重的今天,人们更应该注意生活和饮食方式,预防变成三高人士。所以,饮茶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被推崇。最后,其实茶的功效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好处,其中最受现代人欢迎的就是茶有减肥的效果。饭后喝茶能够去油腻,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囤积,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所以,也非常受女孩子们的欢迎。

四、茶的今天

如今,茶越来越受世界人民的欢迎。许多外国人也开始喝茶并且非常喜爱这种饮料。茶不仅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各种瓶装的茶饮料越来越多,也因为其口味很好、携带方便等因素备受喜爱。如中国市场上的瓶装康师傅绿茶、娃哈哈红茶、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等,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种现象充分说明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的茶文化悠香而深远,小小的茶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气息。茶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中国茶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应该更多的宣传茶和弘扬茶文化。

篇8:中国茶文化作文

茶,起源于汉代,然后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代,最后从明清到现在。在唐代时,陆羽曾写过《茶经》,成为了浙江省人民的骄傲。今天,胡老师不知从哪儿神秘兮兮地拿出了一箱盒白茶,说道:“今天,让我们一起观察白茶吧!”同学们听后议论纷纷。异常兴奋,活像一只只小麻雀。我们等胡老师拿好白茶,就一窝蜂而上,开始了今天的活动。

一位同学拿出一根茶叶,观察到:它的叶尖是尖的,还卷了起来,就像是把绿剑。这些茶叶全都炒过了,颜色不一,干巴巴的,样子小,像一片干枯的叶子一般,尝起来甚至是苦的。我对白茶的好感立马消失了。我拿起塑料杯,把茶叶放进其中,再倒进一杯热水,咕嘻咕唱地声音却十分悦耳,好似一曲圆舞曲。白茶在水中浮了起来,有的沉下去,有片茶叶在水中打转,在欢快地玩游戏呢。它们在水的滋润下舒展开来,拥抱温暖,水也变成淡黄色的了,散发着清香,我品尝了一口,抿抿嘴,味先尝到了苦味,后来细细品味,居然变成了甜味!这就是先苦酒后甜吧。我忽然想到了生活中的努力就相当于茶原先的苦,而与努力成对比收获甜,则是后来的甜啊!

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重要拼图,我们应当把他传承下去。茶,益处是很多的。

篇9:中国茶文化作文

中国的茶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一直到现在,喝茶还是中国人的习惯。唐代是茶叶生产和贸易兴盛的开端。茶叶从唐代中期开始便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们喜欢,并从南方传到中原,再传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唐代都这么有名,那么其他朝代的茶就更加有名了!

在宋朝饮茶之风日益兴盛,宋代茶文化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深化并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随着唐宋朝代的更迭,茶文化随着茶叶发展开始由兴到盛。

历史中元朝是一个平淡的朝代。但这个朝代对普洱茶很有研究。云南的普洱茶是大叶种茶,也是由最原始茶种的茶箐制成的。

清代后期茶叶发展有惊人的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要大幅度的提高,流通领域也更为繁荣……

中国的茶的来历真厉害!

篇10:中国茶文化作文

今天作文课上,胡老师拿出了一罐茶叶,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茶文化”。我一看就知道,今天讲的一定与茶有关。

中国古人的“开门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茶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老师先让我们观察一下茶。我们班的同学十分高兴,有人议论起来,说:“这分明是绿茶,哪里是白茶啊?”我一听,觉得有道理。后来听老师一说才知道原来白茶上面有一些白色的绒毛。

我看了看,它是针尖形的,叶子卷了起来,像蜗牛的壳。泡水的时候,大家一窝蜂地跑了上来,那声音咕噜咕噜的,悦耳动听,原本干巴巴的茶叶一下子就舒展开来了,像泡温泉一样,舒服极了!闻一下茶香四溢,仿佛置身在茶园一般。泡茶时,茶叶像龙卷风一样转来转去,水倒好了之后,有一些茶叶开始下沉,有一些像小鱼似的游来游去。它们落下的时候是转着圈下来的,这让我们想到了优美的舞者。摸了一下杯壁,非常烫。但由于我心急,就喝了一口,可是被烫着了舌头。我发现,原本清澈的谁开始变绿了。尝一口,苦苦的,不过加一点冷水还是不错的,于是就一口气喝完了。

今天我学了茶文化,我不仅品尝到了美味的茶,还学到了一些道理,比如:凡事要有耐心,就要像等茶叶一样。

篇11:中国茶文化紫砂壶

饮茶习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人雅士平时经常聚集一起,且鼎且缶,以啜以饮,视为可获得无穷的情趣。据汉代《华阳国志》,司马相如《凡将篇》和杨雄的《方言》等书中记录了,武王伐纣时就出现将茶作为贡品,和反映西汉时代买茶、烹茶、饮茶的事,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有“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饮”之语。可见饮茶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不分。随着饮茶风气更为普及,茶器并日趋工巧,唐代末年出现了饮茶最理想的茶壶──紫砂壶,以紫砂泥为原料,经艺人精心制作,其壶颜色紫红、质地细柔,造型古朴,泽地典雅,贵如鼎彝。宋代的紫砂壶已在文人中广为使用,大诗人欧阳修曾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诗中的“紫瓯”即紫砂壶。宋代后期到明代的宜兴紫砂生产的崛起,很快成为全国的紫砂器生产中心,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宜兴始终是一领中国紫砂壶制作风骚,直至今日。

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地处太湖之滨。古代称阳羡,唐代已是著名的产茶基地,许多名茶年年进贡,供皇府上下享用。唐代“茶仙”卢寺云:“天子须赏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因此,在宜兴很早就出现用丁山和蜀山的泥土,制作饮茶的紫砂壶。明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录》一书中记载,明代嘉靖制紫砂器艺人龚春的出现,把中国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龚春本名“供春”,少时为吴颐山的伴僮,当吴颐山的金沙寺读书时,他就偷闲出来,私访金沙和尚,精淘细土,勤于折捏制,终成大家。龚春成宜兴紫砂制作的一代宗师后,他的作品被称为“供春壶”,当时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美称。从此,宜兴紫砂器生产发展迅速,百品竟新,名家辈出。

清代中期,“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加入紫砂壶设计制作过程,使集书法、绘画、工艺为一体的紫砂壶刚问世,就赢得社会肯定,称赞“曼生壶”是中国紫砂壶制作历史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此后,许多书画家参与紫砂壶的绘画和书法,诸如海上画派盟主任伯年和吴昌硕,为热恋紫砂壶,曾几乎荒废本业。这一习俗至今沿袭。

紫砂壶泡茶功效

1、茶香浓郁持久。紫砂壶嘴小、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散失。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挂上一层棕红色茶锈,使用时间越长,茶锈积在内壁上越多,故冲泡茶叶后茶汤越加醇郁芳馨。长期使用的紫砂茶壶,即使不放茶,只倒入开水,仍茶香诱人,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

2、紫砂壶泡茶,保温时间长。由于壶壁内部存在着许多小气泡,气泡里又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性能;

3、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紫砂壶线膨胀系数比瓷壶略高,而且没有釉,就不存在坯釉应力的问题;烧成以后的紫砂壶,玻璃极少,有足以克服冷热温度差所产生的急变能力,故具有缓慢的传热性。紫砂茶壶适应冷热急变的能力极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温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会爆裂;

4、紫砂壶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这是一般茶壶所不能比拟的。它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敛和杀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缓茶水的霉败变馊,所谓“盛暑越宿不馊”,道理就在这里。

中国茶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茶文化传播论文

试析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

幼儿园大班社会《中国茶文化》教案

茶和中国的茶文化(Tea and the Tea Culture of China)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探讨

茶文化就业前景

茶文化作文-高三作文

中国智商测试题答案

中国石拱桥阅读答案

《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通用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