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经济与电力消费关系研究论文

时间:2024-02-22 03:39:32 作者:hllinshan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hllinsh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江苏省经济与电力消费关系研究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江苏省经济与电力消费关系研究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江苏省经济与电力消费关系研究论文

江苏省经济与电力消费关系研究论文

一、引言

本世纪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开始由衣食向住行升级,叠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外部红利,从而促使我国经济进入了改革开放后最长的一波繁荣周期。作为东部沿海的发达省份,该时期江苏省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由 8554亿元提高到26018亿元,实现年均增长13.2%,高于同期全国水平2.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电力工业也取得长足发展。,江苏省全社会实现用电量为4580.9亿千瓦时,用电规模为20的4.7倍。当前,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转折期,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与此同时,用电结构也将发生相应变化。因此,系统研究过去一段时期江苏省经济结构和用电结构的规律与特征,有助于确保合理安排电力建设规模与进度,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二、经济运行规律分析

(一)经济规模快速扩张,但增速呈现下降趋势

20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058亿元,较2000年增长了约6.3倍;从增长速度来看,1978年至2012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2.6%,高于同期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2.6个百分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外部经济环境的趋紧,叠加住行消费和城市化空间的逐渐缩小的影响,开始江苏省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进入下滑通道。2012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降至10.1%,较增速最高的年份20下降了4.8个百分点。

(二)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处于此消彼长阶段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研究表明,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会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0年以来,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演化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主要表现为由以前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替代转变为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替代。具体来看,1990年至,江苏省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5.4%降至9.1%,降幅为16个百分点;同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提高了7.4、8.6个百分点,占第一产业降幅的比重分别为46%和54%。至2012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5.6%提高至43.5%,降幅为8个百分点;同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降低了1.5、6.4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幅的比重分别为19.3%和80.7%。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显示出江苏省产业结构的软化特征,这也将会是未来江苏省产业结构演化的方向。

(三)重要用电行业周期性波动特征突出

消费结构由衣食向住行升级,带动了金属冶炼、建材以及化工行业快速发展;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拓宽了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市场空间,因此,上述行业的走势对于电力需求具有重要影响。这里选取了涉及行业的实物量代表性指标钢材、水泥、乙烯以及布进行说明。2000年至期间,钢材、水泥、乙烯以及布的年度同比增速均呈现波动式上升态势。受宏观调控的影响,2007年上述指标开始出现下降走势。20,美国“次债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金属冶炼、纺织等行业增速加速下行。在包括我国政府在内的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下,国内总需求和全球总需求规模触底反弹,上述行业迎来一波反弹小高峰。但随着刺激政策作用的递减,涉及行业再次出现大幅下滑情形。2012年,在稳增长的政策效应下,金属冶炼、建材、化工以及纺织等行业景气度有所好转。

(四)经济重心仍在苏南,新增量逐渐北移

苏南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中占主导地位。2012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为59.9%,分别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41.6、38.0个百分点。但从增量来看,江苏省经济的新增量逐渐偏向苏北和苏中地区。2012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较2000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而同期苏中和苏北地区则分别上升了0.5、1.8个百分点,这充分显示出江苏省经济增量重心逐渐北移的趋势。

三、电力消费规律分析

(一)用电量实现较快增长

2012年,江苏省全社会实现用电量为4580.9亿千瓦时,用电规模为2000年的4.7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用电38.0亿千瓦时;第二产业实现用电3605.6亿千瓦时,工业实现用电3562.5亿千瓦时,重工业实现用电2695.0亿千瓦时,轻工业实现用电量867.5亿千瓦时;第三产业实现用电量468.5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为468.9亿千瓦时。

(二)用电结构出现重要转折

由于各产业用电的不均衡增长,用电结构也会发生相应变动,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2000年至2007年,用电结构表现为第二产业替代第一产业和城乡居民用电。该期间,第一产业用电和城乡居民用电占全社会用电的比重持续下降。2007年,第一产用电比重为0.8%,较2000年下降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比重为8.7%,较2000年下降4.2个百分点。同期,第三产业用电比重保持了大致稳定,2000年和2012年的比重分别为8.3%、7.9%;而第二产用电比重则大幅上升,由2000年73.9%升至2007年的82.6%,增幅为8.7个百分点。2008年至2012年,用电结构转变为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替代第二产业。该期间,第一产业用电比重保持了大致稳定,2008年和2012年相应的比重分别为0.7%和0.8%。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比重分别由2008年的8.6%、9.5%提升至2012年的10.2%、10.2%,相应的增幅为1.6、0.8个百分点。同期,第二产业用电比重却进入下行通道,由2008年的81.1%降至2012年的78.7%,相应降幅为2.4个百分点。

(三)重工业与轻工业用电替代关系显著变化

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占 工业用电的比重为分析对象可以发现,2000年至2012年期间工业用电的结构也出现明显的变化。2000年至20,工业用电结构主要表现为重工业对轻工业的替代。具体来看,轻工业用电比重由2000年的32.8%升至2004年的35.8%,升幅为3个百分点;重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67.2%降至2004年的64.2%。2004年至2012年,工业用电结构主要表现为轻工业对重工业的替代。具体来看,轻工业用电比重由20的29.4%降至2012年的24.3%,降幅为5个百分点;重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70.6%降至2004年的75.7%。

(四)重要行业用电的结构呈现差异化

2000年至2012年,化工行业、黑色金属行业、建材行业以及纺织行业的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走势并不一致。2000年至2007年,黑色金属行业和纺织行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处于上升阶段,分别由7.3%、8.3%增至11. 4%、10.5%,相应增幅为4.1、2.2个百分点;2008年至2012年,黑色金属行业和纺织行业比重转为下降,分别由11.0%、9.6%降至9.4%、8.7%,相应降幅为1.6、0.9个百分点。2000年至,化工行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处于下降通道,由11.5% 降至7.7%,降幅为3.8个百分点;2012年化工行业用电比重有所回升,为8.1%,较20上升0.4个百分点。2000年至2004年,建材行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基本持平,维持在5.6%左右;2005年至2012年,建材行业用电比重处于缓慢下降通道,2012年降至4.1%,较2004年降低1.5个百分点。

(五)苏南用电占主导,但重心逐步北移

2012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用电量占全省用电量的比重分别为59.8%、15%、19.8%;苏南地区比重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44.8、39.9个百分点。从动态角度来看,苏南地区用电比重趋于下降,而苏北地区用电比重趋于上升,苏中地区用电比重维持基本稳定;具体来看,2012年,苏南地区用电比重较2007年下降5.4个百分点,苏北地区用电比重较2007年上升5.3个百分点,苏中地区用电比重较2007年小幅下降0.3个百分点。分地市来看,苏南地区的地市用电量占全省的比重位居前列,而苏北地区的地市用电比重则排名靠后。2012年,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和南京用电量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26.0%、12.6%、9.3%;苏北地区的宿迁和连云港的用电比重均为2.5%。从动态变化来看,苏南地区的地市用电占全省的比重趋于下降,如2012年苏州、无锡、南京的用电比重分别较2007年下降1.4、3.0、0.9个百分点;而苏北地区的地市用电占全省的比重趋于上升,如2012年徐州、盐城和宿迁的用电比重分别较2007年上升1.5、1.3、1.2个百分点。

四、经济与用电结构比较

(一)各产业电耗水平总体趋于下降,但产业间存在较大差异

2000年至2012年,江苏省各产业单位产值单耗总体上均呈现出下降态势。2012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应的万元产值电耗水平为111.0千瓦时、1329.4千瓦时、199.2千瓦时,分别较2000年下降337.9千瓦时、288.9千瓦时、64.0千瓦时。第二产业万元电耗水平远高于其他产业。以2012年为例,第二产业电耗水平分别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1218.3千瓦时、1130.2千瓦时。

(二)第一产业产值与用电比重同步下降,但两者比例保持大致稳定

2000年至2012年,江苏省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与用电比重总体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由2000年的12.3%、4.8%降至2012年的6.3%、0.8%,相应降幅为5.9 、4.0个百分点。从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来看,2000年至20第一产业产值和用电比重均呈现下降态势。2007年以后,第一产业用电比重基本维持在0.8%。2007年至,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继续下降,但2011年后趋于稳定。

(三)第二产业产值与用电比重先升后降,近期产值比重下降速度快于用电比重

2000年至2012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用电比重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2000年至2005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和用电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分别由51.9%、73.9%上升至56.6%、81.8%,相应的升幅为4.7、7.9个百分点。这说明第二产业用电比重快于产值比重的上升速度。2006年至2007年,第二产业用电比重继续上升,而产值比重进入下降通道。2008年至2012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和用电比重均进入下降通道,分别由54.8%、81.1%下降至50.2%、78.7%,相应降幅分别为4.6、2.4个百分点。

(四)工业产值与用电比重保持与第二产业走势基本相同

与第二产业用电比重走势相似,2000年至2012年,工业产值比重与用电比重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2000年至2006年,工业产值比重和用电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分别由45.0%、73.1%上升至51.0%、81.3%,相应的升幅为6.0、8.2个百分点。这说明工业用电比重快于产值比重的上升速度。2007年,工业用电比重继续上升,但产值比重进入下降通道。2008年至2012年,工业产值比重和用电比重均进入下降通道,分别由49.3%、80.3%下降至44.2%、77.8%,相应降幅分别为5.1、2.5个百分点。

(五)第三产业产值与用电比重趋势一致,但近期产值比重上升速度快于用电比重

2000年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维持小幅上升态势,由35.9%提高至36.7%,升幅为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比重基本持平,2000年和均为8.3%,20降至8.2%。至2004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用电比重均保持下降态势, 分别由36.1%、7.9%降至34.6%、7.7%,相应降幅为1.5、0.2个百分点。2005年至2012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用电比重转为进入上升通道,分别由35.6%、7.8%上升至43.5%、10.2%,相应升幅分别为8.0、2.5百分点。

(六)地区经济与用电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苏南地区产值和用电比重均处于下降通道,但用电比重下降速度快于产值比重。 2000年至2012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和用电占全省的比重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且用电比重下降的速度快于产值比重下降的速度。具体来看,苏南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用电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62.1%、65.2%降至2012年59.9%、59.8%,相应的降幅为2.2、5.4个百分点,后者高于前者3.2个百分点。苏南地区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一方面由于地价等方面的高成本,推动部分高电耗产业转移,与此同时,没有转移的重化学工业也向高附加值、低能耗方向升级,推动产业单位产值的电耗下降;另一方面,单位产值电耗较低的第三产业逐步替代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上述原因导致了苏南地区用电比重以比产值比重更快的速度下降。

苏中地区产值和用电比重保持了相对稳定。2000年至2012年,苏中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和用电占全省的比重保持了基本稳定。具体来看,苏中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用电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17.8%、14.4%降至2012年18.3%、15.0%,相应的升幅为0.5、0.6个百分点。苏中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构成均处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之间,因此样本期内其地区产值比重和用电比重处于了大致稳定的区间。

苏北地区产值和用电比重均处于上升通道,但用电比重上升速度快于产值比重。2000年至2012年,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和用电占全省的比重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且用电比重上升的速度快于产值比重上升的速度。具体来看,苏北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用电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20.1%、14.7%升至2012年21.8%、19.8%,相应的升幅为1.8、5.2个百分点,前者高于后者3.4个百分点。苏北地区经济发展阶段落后于苏南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导致高电耗的重化学工业的扩张速度要快于低电耗的第三产业。这是苏北地区用电比重提高速度快于产值比重提高速度的原因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江苏省经济和用电结构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出了大量有价值的规律和特征。研究表明,江苏省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与此行对应,用电总量、用电产业结构和用电地区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总体上,经济结构决定了用电结构,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建议:一是合理配置电源建设和电力输送项目,确保江苏省未来电力供应保障。二是电力布局新增量应重点考虑苏北地区。

篇2:不同产业结构下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论文

不同产业结构下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论文

1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节能减排来保护环境,能源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果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那么保护能源的节能政策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相反,如果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或两者没有因果关系,那么节能政策可能对经济增长没有或者有很小的影响。围绕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检验,但迄今为止没有达成一致或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尝试从产业结构的角度为实证结果的不一致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历史经验表明,由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等量GDP所消耗的能源不同,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都有着重要影响。一般而言,第二产业单位增加值耗能要大大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若经济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较高,经济增长就会更多地依赖能源投入;反之,经济增长对能源投入的依赖程度就会较弱。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把具有不同产业结构的省份划分在一个区域,必然会影响回归结果的显着性或者低估回归参数,得到不准确的结论。因此,本文以产业结构为标准对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划分,研究不同产业结构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的划分方法具有两个优点:一是相对于已有的国别研究,利用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别来研究两者关系,可以避免国家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对两者内在依存关系的影响。二是相对于东、西、中地理位置的划分,更具经济合理性,所得结论也可为我国各地区电力需求预测、能源政策以及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存在着重要的政策涵义,因此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Ozturk(2010)[1]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发现针对不同国家的实证结果不同,即使针对同一个国家,不同样本区间的实证结果也不一致。如Kraft J和Kraft A(1978)[2]利用美国1947~1974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存在GNP(国民生产总值)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然而,Akarca和Long(1980)[3]利用比Kraft J和Kraft A(1978)[2]更短的样本区间时,却发现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但Ozturk并没有给出引起差异的原因。本文认为,也有可能是不同区间,其产业结构不同所致,而这正是本文实证检验的部分。

在早期文献中,学者们大多运用对时间序列平稳性非常敏感的Granger和Sim因果关系检验,但很多研究在没有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情况下,直接使用时间序列的水平值进行检验,这种不科学的计量方法必然导致实证结果的不可靠。近年来,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两个主要趋势:一是采用多变量模型,除了两变量模型中的GDP和能源消费变量外,还加入了资本、劳动和二氧化碳排放等变量,如林伯强(2003)[4]、Ghali和El-Sakka(2004)[5]、Huang等(2008)[6]和Apergis等(2009)[7]等。二是采用面板协整检验,利用多国数据或省级数 据 来 检 验 能 源 消 费 与 经 济 增 长 的 关 系,如Lee(2005)[8]、Francis等(2007)[9]、Mehrara(2007)[10]等。采用多变量模型是因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回归中不能单纯考虑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两个变量,还要考虑到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因素;采用面板数据是为了克服短期时间序列的缺陷以及小样本所造成的影响,增加检验的自由度。

近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

Zhang和Cheng(2009)[11]利用我国1960~2007年数据进行研究的结 果 表 明,我 国 经 济 存 在 从GDP到 能 源 消 费 的 单 向 因 果 关 系。韩 智 勇 和 魏 一 鸣(2007)[12]的实证结果则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不具有长期协整性。吴巧生(2008)[13]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再次检验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我国整体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东部地区只存在从能源消费到GDP的单向因果关系,而西部地区只存在从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相对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结果,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大部分文献认为我国只存在电力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关系,如Shiu和Lam(2004)[14]、Yuan等(2007)[15]和Yuan等(2008)[16]等。林伯强(2003)[4]基于三要素生产函数检验了电力需求与GDP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电力需求和GDP之间存在长期相互关系,而且从短期来看,显着 地 存 在 电 力 消 费 到GDP的 因 果 关 系。

Li等(2010)[17]将我国30个省份分为两组进行分析发现人均实际GDP和电力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但是,由于划分标准和检验方法等诸多问题,这方面研究还比较少。

与已有研究不同,本文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各省市产业结构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三个区域,并利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了不同区域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为避免虚假回归,本文首先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如果变量为平稳序列,则直接建立VAR模型。如果变量为非平稳序列,则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建立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若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则需要经过差分,得到平稳序列后再建立VAR模型。总之,实证检验各区域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大致需要三步: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和面板因果关系检验。

3 数据说明与区域划分

3.1区域划分

对各省市自治区如何进行区域划分是本文实证检验的关键。由于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政策影响,我国各省市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为检验这种差异对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本文将依据各省市产业结构对其进行划分。一般来讲,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中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比如产值结构、劳动力结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产值结构(即三大产业增加值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本文将依据各省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对我国28个省市(因数据所限,不包括西藏、重庆和海南省)进行区域划分。因为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数据,不同时期各省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会略有不同,所以本文利用各省市1985~201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的均值来衡量它们的产业结构。虽然在此期间各省市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变化,但是总体而言没有太大的变化。除北京和上海以外,在此期间其他省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的方差均小于0.005且大部分省市小于0.001.因此,本文认为各省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的均值可以用于衡量它们在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基于此,本文将我国28个省市划分为三个区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小于0.4(区域I)、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大于0.4小于0.5(区域II)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大于0.5(区域III)。表1给出各区域所包含的省市。

3.2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1985~2012年的年度数据,主要包括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电力消费量(ELC),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本文采用电力消费而非能源消费的数据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相比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的消费数据,由计算机直接读出的电力消费数据更为准确,二是因为电力消费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要方式。因此,使用电力消费更能准确反映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GDP采用实际GDP数据,由名义GDP和以1978为基期的GDP平减指数计算得到①。所有变量均采用自然对数的形式。

4 实证分析结果

4.1面板单位根检验

面板单位根检验与普通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略有不同。假定面板数据的一阶自回归过程如下:yit =ρiyit-1+x′itδi+μit,i=1,2,…,N;t=1,2,…,Ti(1)式中,xit表示模型中的外生变量,包括各截面的固定影响和时间趋势。

N表示截面成员个数,Ti表示第i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间长度,参数ρi为自回归系数,随机误差项μit满足独立同分布。如果|ρi|<1,则yit为平稳序列,如果|ρi|≥1,则为非平稳序列。依据对参数ρi的不同限制,面板单位根检验分为两大类:一类假设各截面序列具有一个相同的单位根,LLC(Levin-Lin-Chu)检验和Breitung检验;另一类假定各截面序列具有不同的单位根 过 程,如Im-Pesaran-Skin检验、Fisher-ADF检 验 和Fisher-PP检验。本文将利用LLC检验、Im-Pesaran-Skin检验和Fisher-ADF检验,综合判断各区域电力消费及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表2给出了不同区域各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对于所有区域,对数GDP和对数ELC的水平值在1%的水平下都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但一阶差分序列均拒绝了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表明对数GDP和对数ELC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4.2面板协整检验

由于面板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因此需要进一步作协整检验。

Pedroni(1999)提出了基于Engle和Grange两步法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方法,该方法利用协整方程回归残差构造的七个统计量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就本文而言,可考虑以下回归方程:lnGDPit=αi+θit+βilnELCit+εit,i=1,2,…,N;t=1,2,…,T(2)lnGDPit表示第个省市第t期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lnELCit则表示第个省市第t期电力消费量的对数。

αi和θi分别表示每个省市的个体效应和趋势效应,βi为协整参数。由EG两步法可知,若上式残差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则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相反,则存在协整关系。

在对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时,Pedroni将具体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维度内(within-dimen-sion)检验,主要检验同质面板数据的协整关系,包括面板方 差率统计量(Panel v-Statistic)、面板ρ统计量(Panelrho-Statistic)、面板PP统计量(Panel PP-Statistic)和面板t统计量(Panel ADF-Statistic);另一类为维度间(be-tween-dimension)检验,主要检验异质面板数据的协整关系,包括组间ρ统计量(Group rho-Statistic)、组间PP统计量 (Group PP-Statistic)和 组 间ADF统 计 量 (GroupADF-Statistic)。Kao面板协整检验与Pedroni检验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Kao检验在第一阶段将毁归方程设定为每一个截面个体有不同的截距项和相同的系数。表3报告了两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

如表3所示,在5%的显着水平下,对于所有区域,Kao检验的T统计量都显着。这表明不管是全国还是各区域,经济增长和电力消费之间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Pedroni检验的七个统计量并不完全显着。在这种情况下,应依据哪个统计量的检验结果,Pedroni(2004)给出了结论:对于小样本面板数据,小 样 本 面 板 数 据,GroupADF统计量和Panel ADF统计量相对比较稳定。因此,本文主要关注这两个统计量的检验结果。如表3显示,在10%的'显着水平下,所有区域的Group ADF统计量和Panel ADF统计量都拒绝了原假设,表明所有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电力消费之间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为避免变量的内生性或误差项的相关性,本文利用FMOLS模型(group-mean panel FMOLS)来估计各省市的长期协整系数。简单来讲,面板协整系数可由下式得到:^β*GFM= N-1∑Ni=1^β*FM,i^β*GFM面板协整参数,^β*FM,i则表示第i个单方程FMOLS估计。相应的T统计量则为t^β*GFM= N-0.5∑Ni=1t^β*FM,i,t^β*FM,i为第i个单方程FMOLS估计的T统计量。由于各变量均取了对数,因此,回归系数即为弹性系数。根据FMOLS的估计 结 果,我 国GDP的 电 力 消 费 弹 性 大 于1,为1.1548,即电力消费每增加1%,GDP将增长1.1548%.地区I、地区II和地区III GDP的电力消费弹性分别为1.0869、1.148和1.3105,均大于1,且随着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的提高,弹性系数也在不断增加,表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越高,GDP对电力消费的变化越敏感。同时,本文也发现,对于我国的一些不发达地区,如青海、宁夏、贵州、内蒙古等地,GDP对电力消费的弹性系数小于1,表明这些省份的GDP增长对电力消费的变化并不是很敏感。

4.3因果关系检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

Granger因果关系是指增加变量X的过去信息来预测Y比不增加时预测得更好。协整检验只能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但并不能表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了进一步检验两变量之间的长期及短期因果关系,本文通过误差修正机制,建立了如下的面板误差修正模型:ΔlnGDPit=α1i+∑qk=1φ1kΔlnGDPit-k+∑qk=1γ1kΔlnELCit-k+λ1ECTit-1+ω1itΔlnELCit=α2i+∑qk=1φ2kΔlnELCit-k+∑qk=1γ2kΔlnGDPit-k+λ2ECTit-1+ω2it(3)Δ表示差分算子;q表示滞后阶数,由1IC信息准则确定;ω2it为满足标准假设的误差项。

ECTit-1表示误差修正项向量,由方程(2)得到。系数矩阵λ表明变量之间的长期因果关系,反映了变量之间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将其调整到均衡状态的速度。系数矩阵γ表示变量之间的短期因果关系。本文利用F检验,对系数矩阵γ和λ的显着性进行检验。

表5给出了动态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结果。首先,分析关注各方程ECT的显着性。

ECT系数的大小表明各因变量在本期对前一时期偏离其长期均衡水平修正的程度,其显着性说明该变量关于长期参数的弱外生性。如表5所示,从全国范围来看,GDP不是弱外生的,即GDP会在t期对t-1期的偏离做出响应。但ELC是弱外生的,并不对t-1期的偏离做出响应。可见,从长期来看,电力消费是GDP的Granger原因,但GDP却不是电力消费的Granger原因。对于区域I、区域II和区域III来讲,结果也是如此。但是,对于不同地区,短期因果关系却不同。从全国范围来看,F检验的结果表明电力消费是GDP增长的短期Granger原因,但没有证据表明GDP是电力消费的短期Granger原因。对于区域I,结果却正好相反,这或许是因为区域I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较低,导致电力消费没有成为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GDP的增长却拉动了电力消费的增加。对于区域II,GDP和ELC互不存在短 期Granger因 果 关 系。对 于 区 域III,GDP和ELC互为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这或许是因为区域III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高,其GDP的电力消费弹性也相对较高造成的。

基于以上实证结果,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①从长期来看,所有地区的电力消费与GDP均存在着均衡关系,且电力消费是GDP的Granger原因。

②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越高,GDP对电力消费的变化越敏感。例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最高的区域III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最低的区域I相比,GDP对电力消费的弹性系数要高18.6%.

③从全国范围来看,存在从电力消费到GDP的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反之,却并不成立。

④从区域来看,对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较低的地区,电力消费与GDP之间并不存在短期的Granger因果关系;对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较高的地区,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可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越高,电力消费与GDP增长的关系越密切。

5 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我国1985~2012年的数据,以产业结构为标准对我国28个省市进行区域划分,研究了不同产业构成下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影响。相关部门在制定能源政策时,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应充分考虑各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差异,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制定符合各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政策。

从全国范围看,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电力消费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因此,抑制电力消费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短期或长期的电力短缺可能造成GDP增长的减缓。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电力短缺,一方面应增加电力投资,尤其是风电、水电和核电等清洁能源的投资,另一方面应采取措施来提高电力能源的利用效率,比如推进电价改革、限制高耗能产业项目的过分扩张、加快产业升级等。

从区域范围看,各地区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也不相同。因此,要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能源政策。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较高的地区,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紧密。对于这些地区,采取不适当的节能政策会制约经济发展,应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降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占比;而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不高的地区,由于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并不显着,因此可以采取较为严厉的能源保护措施。但从长期来看,还是应该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各项措施,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3: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一、 前言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六、结束语

一、 前言

消费问题,从消费行为角度看,属于微观经济范畴;从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构成看,消费是重要总体变量,它的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即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因此,消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我们对消费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经济增长的关注。

消费问题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压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使得消费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因此,将开拓国内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与增长,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制定宏观发展计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这一增长观点可以从下面的经验材料和理论获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费与低收入低消费两种模式比较。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表明,与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相比,1979年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获得巨大的提高,原来的低收入低消费,经济发展滞缓模式已彻底改变。即使是同一时期在我国不同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的消费模式伴随着不同水平的经济增长。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高收入高消费模式,伴随着成功的经济增长。所以,低收入低消费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滞缓和效率低下;高收入高消费伴随的是经济增长的高产出和高质量。第二,生产函数理论。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而劳动力离不开消费。衣、食、住、行消费是劳动力的基础需要,没有这些消费活动也就不存在劳动力,消费水平决定着劳动力的总量水平和素质构成。所以,消费不但是人口再生产需要,也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经济活动,最原始的、首要的是从消费开始的。消费决定了劳动力,劳动力传导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1、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构成分为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总消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年,尤其是海南建省十年来,经济取得相当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见表2-1。

表2-1 消费的总量与结构 单位:亿元

年份  总消费  占GDP比重% 居民 消费比重% 政府  消费比重%

1978  16.68    85.1     15.71   94.0   0.97    5.8

1979  17.46    85.6     16.65   93.9    1.09   0.6

1980  19.10    86.0     17.85   93.5    1.25    6.5

1981  20.64   79.6      19.16   92.8    1.48    7.2

1982 22.38    71.7      20.83   93.1    1.55    6.9

1983 24.00    70.7      22.09   92.1    1.91    8.0

1984  26.12   62.0      23.37   89.4    2.76    10.6

1985  31.58   58.3      28.05   88.8    3.53    11.2

1986  36.81   59.4      32.70   88.8    4.11   &

nbsp;11.2

1987  40.00   60.2     35.83    89.2    4.17    10.4

1988  48.7    59.0     43.22    88.6    5.55    11.4

1989  57.27  57.1     48.99     85.5    8.28     14.5

1990  66.29  52.2      48.45     73.1   11.31    26.9

1991  72.87  52.1      56.86     78.0    15.93    22.0

1992  95.58   43.4     75.18     78.7    20.40    21.3

1993  127.92  42.7      98.04    76.6    29.88    23.4

1994  156.47  41.1      124.55   79.6    31.92    20.4

1995  188.50   46.2    153.09    81.2    35.41    18.8

1996  208.87、 53.6     168.27    80.6    40.60    19.4

1997   222.33  54.5     176.82    79.5    45.51    20.5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

以1988年为分界线,前后两个十年。1978─1988年,总消费占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下同)比重为60─86%,(个别年份稍低)。在较低水平经济总量情况下,较高水平的消费率必然是较低的储蓄率,总投资处于有限的低水平规模,经济发展处于一种滞缓状态。1988─,消费率为41─59%,储蓄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总投资规模迅速膨胀,经济取得迅猛发展。但是,消费率下降的滞后结果是,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需求不足。海南经济的高速度是以牺牲消费为代价的,同时,低收入低消费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消费水平没有获得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增长,海南经济增长的机会成本高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海南消费水平低下。九十年代以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为58─60%,海南仅为41─55%,见表2-2

总消费又细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从上面资料看,建省前政府消费仅占总消费的5─10%,建省后快速上升到20%以上(仅有两年低于20%)。与居民消费和总消费相比,政府支出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2 、消费模型

消费,从实物形态看,表现为商品和劳务;从货币形态看,来源于可支配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一国国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所谓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年中得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DP的一部分,受投资、税赋和政府转移支付等因素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决定于GDP的大小和GDP转移为个人收入的多少即收入分配政策。

设个人可支配收入为Yd,GDP为Y,假定个人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为b,我们称b为GDP的个人分配系数。这样就得到:

Yd=b* Y (2.1)

再假定个人消费C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由此得到:

C=a+c* Yd (2.2)

C=a+b* c* Y (2.3)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消费模型,即式(2.3)。其中,a是自发性消费,为常量,表明一个基本的消费水平;c为边际消费倾向,它是消费增量同个人可支配

收入增量的比例,即

c=D C/D Yd=D C/(b* D Y)=1/b* D C/D Y (2.4)

从消费模型可以看出,在边际消费倾向c一定条件下,消费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即GDP的个人分配系数b和GDP。

在GDP既定条件下,个人分配系数b决定了消费总量和消费水平。b是政策参数,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研究表明,b波动区间的上限,也就是消费的最大限度,受预期投资影响。预期投资决定了预期的收入,所以b受到预期收入影响。因此,消费不但取决于即期可支配收入,也受预期收入影响。

利用消费模型,我们来进一步分析海南经济中消费的特点及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特征,见表2-3。

表2-3 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 单位:元

--------------------------------------------------------------------------------

年份  职工平  居民人均  农村居民   人均储蓄存   居民人 农业居民 非农业居民

均工资 可支配收入 人均纯收入 款年末余额   均消费

1990  1980    1575       778        802       852     698      1436

1991  2194    1726       916        1039      866     667      1609

1992  2720    2318       1026       1680      1128    819      2252

1993  3501    3072       1320       2699      1449    1064     2813

1994  4485    3920       1620       3369      1814    1259     3723

1995  5340    4770       1872       3978      2197    1548     4345

1996  5476    4926       2156       4619      2376    1726      4444

1997  5664    4850       2382       5041      2458    1802      4458

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19

第一、以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为主要特征。

1990─19,消费中量入为出观念占主导地位,消费水平低下,且增长缓慢。同期人均GDP增长了2.6倍,人均消费增长1.9倍,其中农业人均消费增长1.6倍,非农业人均消费增长2.1倍。消费水平提高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并且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扩大,1990年

城乡消费水平比为2.1: 1,1997年扩大到2.5: 1。

第二、收入水平提高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

1990─1997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9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倍,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2.1倍,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低收入是现行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主导思想。低收入必然带来低消费,由此引发的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无疑制约了经济发展后劲,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第三、非工资性收入和非货币化消费现象严重。海南经济表现为低收入低消费的特征同时,还表现为高储蓄。1990─1997年,人均储蓄增长5.3倍,超过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速度。不协调的高储蓄表明,? 居民的非工资性收入即灰色收入相当高,甚至超过工资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社会团体的小金库和地下经济是灰色收入的来源。地下经济有多大?占GDP份额有多少?尚难估算,也不列入GDP。但是,如果地下经济超过一定份额,将使GDP核算和经济增长测算低于实际水平。地下经济失控无疑将破坏经济肌体的健康,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 非货币消费即实物消费现象不容忽视。公有住房、医疗保健等实物分配曾一度是主要消费形式,目前这些制度改革没有全部结束,尚有遗留问题,新的货币化分配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下的实物消费情结和惯性仍在发生作用,实物或变相实物消费仍大量存在,这些因素影响着消费领域的货币化程度。小金库禁而不绝、政府支出快速增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见图2-1。

图2-1 人均收入、储蓄、消费曲线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消费、投资、国际贸易、劳动力、科技进步、经济体制以及政府政策等等。对于投资、劳动力生产要素研究已取得相当多成果,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仍有许多空白。近两年,需求不足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需求不足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瓶颈作用显著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扩大投资成为主要的手段。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时,消费拉动作用会明显增强,并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贡献率是我们研究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所采用的一个指标。消费贡献率是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消费因素所占的比重。投资贡献率是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投资因素所占的比重。表3-1为海南1988─1997年消费、投资贡献率。

关于净出口。净出口在海南经济总量中一直占较小比重,近年受贸易政策影响,比重下降。所以净出口对海南经济增长影响较小,这里暂不述及。

2、贡献率分析

在海南经济增长中,消费贡献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状态,投资贡献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重投资、轻消费,形成海南经济的特殊格局,成为经济结构中的突出矛盾。1988─1997年,消费贡献率为41─57%,全国平均水平为56─63%,低6─15百分点;投资贡献率为59─41%,全国平均水平为43─34%,高7─16个百分点。

从投资方面看,建省初期,面对比较薄弱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要素诸如电力、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瓶颈制约,我们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搞建设,采取高投资政策,依靠扩大投资规模,来完成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实力扩张。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经济获得迅速增长。由此可见,海南经济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外延式的增长道路。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和发展要素不断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开始减弱。尤其是十年来,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的低水平、小而全、大而全项目的重复建设问题非常突出。所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弱,投资向最终消费的转化越来越低,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近两年,虽然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但是,效果不很明显。因此在经济增长问题上,扩大投资规模只能是权宜之计,而且在宏观投资政策上,我们要一手抓“规模控制”,一手还要抓“结构引导”。

从消费角度看,消费贡献率低于57%,1994年达到谷底水平41%,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始终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投资边际效益下降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加强。但是,海南经济需求不足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形成了即使在高投资政策下仍然没有高产出,经济增长持续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海南经济消费贡献率相差10─20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刺激消费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如果消费贡献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那么,再过十年,海南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就可以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再过二十年,将达到发达国家经济水平。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收入水平,预期收入是消费的主要来源,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称其为内部影响因素。消费习惯、产品质量、品种、价格以及服务,影响着消费选择,可以称其为外部影响因素。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既有内部因素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原因。总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政府消费主要受政策影响且较难定量,前面已略有分析,在此不再赘言。下面仅从居民消费方面说明需求不足的原因。

1、收入分配政策改革滞后是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1990─1997年,人均GDP增长2.6倍,职工平均工资仅增长1.9倍,农民纯收入仅增2.1倍。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得以较快提高,消费水平取得明显增长。但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水平,收入增长比较缓慢,消费水平没有得到经济增长的全部合理转化成果。在经济增长中,有相当的份额是我们牺牲掉的收入和消费增长的部分。从消费模型看,在既定GDP条件下,可支配收入高低取决于收入分配系数的大小。收入分配系数是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高投资政策,必然是低收入分配政策,也必然带来低消费,造成需求不足。低收入分配政策同时也是非工资性收入膨胀和非货币化消费增加的根源。

2、价格机制改革快于收入机制改革影响消费需求增长。

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许多改革措施往往是以价格调整为契机的。价格机制成为政府和居民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以及市场流通领域利益驱动和立法力度不够等原因,国内市场商品价格比较混乱,曾一度失控。在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上,盲目追逐价格平行而忽视了产品品种、质量等非价格因素,也忽视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在利益驱动下,国内市场上的粮、糖、棉、钢材、汽车、家用电器、服装、航空客票、标准住宿费、电影票、公园门票、美容美发等价格,基本接近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有的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然而,我们的收入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相距

甚远,我们的购买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从收入分配看,工薪阶层占绝大多数,私有经济业主仅占极小份额。所以工薪阶层是我们的消费主体。由于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名目繁多的“补贴”等非工资性收入仍是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从而形成低收入与高价格这一突出矛盾,使得居民的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居民消费处于抑制状态,从而造成消费市场低迷,有效需求不足。

3、经济周期性波动,预期收入下降是目前影响需求不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退休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这些制度改革措施一方面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心理态势,因为人们原有的计划经济的思想惰性和情结在相当的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加上近几年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使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不明确,对收入的预期下降。这些因素使人们少支出多储蓄,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在诸多改革措施中,收入分配机制改革仍然未提到议事日程,露出庐山真面目,同时又要面对下岗分流、子女教育费上涨等支出增加压力。因此,人们只能精打细算,以积极节流被动开源方式来抵御收入预期的下降。

4、消费模式不利于需求不足状态改变。

海南经济发展的滞缓期比全国多十年。建省后,进入九十年代,海南经济才开始真正的开发建设。农业,是海南经济的主要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支配地位。所以,由于长期经济滞缓和文化背景因素影响,海南经济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消费模式表现为传统社会中的低收入低消费,量入为出的特征。在改革开放中,海南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消费习惯、消费模式没有多大变化。

十年来,储蓄率不断上升,1992年超过60%。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未得到较快增长,储蓄却大幅上涨,说明人们增加的收入不是用来扩大消费而是进行储蓄。高储蓄率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起步发展阶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随着经济总量扩大,高储蓄将影响消费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波动发生时,人们在经济预期不明确的情况下,必然采取多储蓄,而不是多消费。近两年的经济实践表明,在扩大内需问题上,高储蓄率是一大障碍,虽然央行连续七次大幅度减息,但统计资料显示,储蓄有增无减,国民储蓄热情依然高涨。所以在目前形势下,单一的降息货币政策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高储蓄就意味着低消费,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活上的节约简朴,就微观而言,是一种文化美德,但就宏观而言是有害无益的,是不经济的。它往往成为低收入低消费的一个合理支点和借口。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伴随着生活上的节约,是生产上的大量浪费和重复建设,是资源、能源、原材料和人才的大量浪费。在资源稀缺和经济产出成果有限的条件下,这无疑是两把杀手锏,使消费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在扩大内需问题上,不但要一手抓鼓励消费,一手还要抓生产环节中的浪费,要珍惜稀缺的资源。

5、影响需求不足的其他因素

第一、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不利于收入增长,不利于消费增加。我国财政政策比较单一,主要以投资为首选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当经济过热时就严格压缩投资,在经济低迷时就大量追加投资。这种政策的结果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低水平低效益项目十分严重。投资结构不合理和建设项目效益差,造成企业普遍严重亏损,甚至有许多项目一开工就亏损。投资严重浪费,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企业低效,从而造成职工下岗人数增加,收入增长缓慢。我们可以算一笔帐:1997年,以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通过扣除GDP的投资额,来调整海南消费率上升5%达到60%,那么5%的GDP就是20个亿,(1997年GDP为408个亿),相当于海南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2%;如果以世界水平为标准,那么,就要扣除GDP的23%即94个亿的投资额,相当于海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6%。这部分就是由于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形成的。

第二、商品和服务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居民消费依靠对市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效用选择来实现的。国内市场上,中、低档商品占主体,高档较少,与国际市场相比,质量存在明显差距。高、中、低档商品分类,不应当仅仅是价格差别,更重要的应该是质量和服务的区别。居民对进口商品的热衷就是对国内市场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一个规避。商品价高质差,假冒伪劣现象猖蹶,欺诈消费者现象屡屡发生,这无疑严重地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抑制了购买力的顺利实现。同时,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也构成对消费的消极影响。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市场销售产品超过40万种,而我国市场只有10万多种,而且在工艺、质量、技术含量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以需求不足为特征的海南经济的缓慢增长,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国家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也把扩大内需做为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南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拓展消费市场,刺激消费需求,及时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来解决长期困扰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如果需求不足长期存在,在投资手段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就可能产生通货紧缩。目前经济运行中的通货紧缩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通货紧缩将吞噬海南经济十年来取得的成果,带来经济的严重倒退。如何拓展消费市场?如何刺激消费需求?如何克服和避免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需求不足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将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作为制订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长期发展战略。虽然需求不足就表现为消费率的低下,消费率提高意味着需求不足的改善,但是,在解决需求不足问题上,首先应该注重消费率的提高。因为海南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由于过度地强调了投资的作用,忽视了消费的影响作用,造成海南经济出现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发展格局,投资与消费二者比例关系不协调,影响了海南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增长质量。应当承认,这是由于我们认识上的.误区和政策引导上的失误造成的。为此,要尽快调整二者比例关系,改变原有格局,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达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消费率并不是消极的压缩投资,以经济增长为代价换取消费的增加,而是积极地扩大消费,使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在经济适度增长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同时,注重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和政策的连续性,克服和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所造成的危害;注意防范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出现社会两级分化,要“效率”与“公平”并重,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逐步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保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安定的社会大环境。在政策操作上,具体地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尽快制订出台改革方案。

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个人分配系数,也就是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个人倾斜力度,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将工资制度改革提到议事日程,尽快提高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将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和子女教育等项费用计入工资,消除现存工资制度中的各种补贴

和分配中的实物消费形式,实现货币化分配。建立起明确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各项福利制度改革,实现职工福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管理。同时,尽快完善其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人们对经济预期的不明确,提高未来收入的预期。

2、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业是海南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所以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十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扩大。但是,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要逐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包括:? 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是农业的主要产品,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粮食价格仍有上调的空间,所以要提高粮食价格,保证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维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解决瓜菜水果保鲜、运输和销售环节矛盾。瓜菜水果已成为农业的一项重要收入,但是保鲜技术缺乏、运输和销售难的问题比较普遍,要加强“绿色通道”软、硬件建设,保证产销顺利实现;?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各种不合理摊派,实现以税代费,在目前情况下,对农民实行税率优惠政策;精减乡村干部,降低农民负担干部的系数。资料表明,农民收入中除去消费,并未全部转化为农业投资,有相当一部分被各种不合理摊派吞掉,这无疑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负担,也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ˉ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谋求优质高效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要素瓶颈作用十分明显,劳动力大量剩余。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 瑁?涌炫┮稻?梅⒄共椒ィ?偷叵??S嗬投?Γ?潜赜芍?罚??蓖乒憧蒲Ъ际酰?迪峙┮挡?祷?⒄梗?佣?锏皆黾优┟袷杖耄?黾优┟裼行?枨蟮哪康摹?/P>

3、增加城镇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缩小收入水平差距。及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生活补贴和失业救济金,健全社会保险机制,这是刺激消费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开征利息税,单一的减息政策未能获得实效,同时配以积极的财政税收调节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使收入向贫困居民转移。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需求低迷不振,是开征利息税的有利时机。通过利息税,不但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收入再分配,还可以达到缩小城镇收入水平差距,从而增加有效需求。

4、加快消费观念转变和消费模式升级。

需求不足与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有密切关系。在刺激消费需求上,要注重消费观念的转变,从政策上引导居民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将消费提到与储蓄对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去认识,转变传统的量入为出的低消费习惯,培养人们形成积极的适度消费观念。同时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改变消费信贷落后局面,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推广以住房、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为主的信贷形式,方式可以多样,方法应更加灵活。大力支持收入稳定的消费者进行提前消费。

5、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于严重过剩项目,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并严格禁止上新的项目,对于已近饱和的项目,要严格限制新项目开工,对投资实行严格的管理责任制,克服投资决策中的官僚主义,杜绝新的重复和浪费。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活动,加大消费市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六、结束语

近两年,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增长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海南经济中的消费问题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对长期困扰着海南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政策措施。对于目前的经济问题,我们认为既有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在扩大内需、解决需求不足的同时,还要进行结构调整,这样才能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强烈地感觉到经济增长速度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它还应具有更加生动和丰富的内涵,应当是经济质量和成果的综合反映。发展与增长,是两个本质意义不同的经济指标,发展反映了经济的数量,增长应当是经济质量的反映。所以,我们对经济增长的关注,主要是对经济质量和成果的关注。对消费问题的研究,我们也是以经济增长质量为出发点的。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那么,势必就掉入了统计数字的泥潭,做出的分析和研究会变成枯燥而毫无价值的数字游戏。经济发展的数量仅仅是一种手段,经济增长的质量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1998年中国经济达到7.8%的增长速度,而美国和世界平均增长速度不过1―2%,但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成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纱耍?颐侨衔???迷龀な蔷?弥柿康奶岣撸?Φ卑??肪潮;ぁ⒆》刻跫?⒔逃??健⑷司?杖胨?健⑷司??阉?健⑵骄?て谑倜?⒖萍己?康鹊雀拍钅谌荩?饩褪俏颐堑脑龀す邸?/P>

参考文献

蒋学模主编,《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杨宽宽、俞肖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统计》,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Rudiger Dornbusch, Stanley Fischer, Macroeconomics, 李庆云、刘文忻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篇4: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一、 前言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六、结束语

一、 前言

消费问题,从消费行为角度看,属于微观经济范畴;从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构成看,消费是重要总体变量,它的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即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因此,消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我们对消费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经济增长的关注。

消费问题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压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使得消费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因此,将开拓国内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与增长,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制定宏观发展计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这一增长观点可以从下面的经验材料和理论获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费与低收入低消费两种模式比较。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历史经验表明,与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相比,1979年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获得巨大的提高,原来的低收入低消费,经济发展滞缓模式已彻底改变。即使是同一时期在我国不同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的消费模式伴随着不同水平的经济增长。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高收入高消费模式,伴随着成功的经济增长。所以,低收入低消费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滞缓和效率低下;高收入高消费伴随的是经济增长的高产出和高质量。第二,生产函数理论。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而劳动力离不开消费。衣、食、住、行消费是劳动力的基础需要,没有这些消费活动也就不存在劳动力,消费水平决定着劳动力的总量水平和素质构成。所以,消费不但是人口再生产需要,也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经济活动,最原始的、首要的是从消费开始的。消费决定了劳动力,劳动力传导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1、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构成分为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总消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年,尤其是海南建省十年来,经济取得相当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见表2-1。

表2-1 消费的总量与结构 单位:亿元

年份  总消费  占GDP比重% 居民 消费比重% 政府  消费比重%

1978  16.68    85.1     15.71   94.0   0.97    5.8

1979  17.46    85.6     16.65   93.9

[1] [2] [3] [4] [5]

篇5: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摘要:煤炭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煤炭资源的消耗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比较都足相当惊人的.同时在可持续战略原则的指导下,要求我们对煤炭的可持续利用和对其使用的'环保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合近的统计数据研究了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作 者:武普照    李广泳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250014,济南 期 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Journal: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2008, 23(1) 分类号:X784 关键词:煤炭消费    经济增长    协整理论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篇6: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论文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论文

一、能源消费相关经济理论

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传统的主要有三种: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这些理论的诞生及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的特征,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新的时代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如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有限的能源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能源需求的矛盾等等。因此,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其负面影响的传统经济理论已不足以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应运而生,下面对两种新型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简要地介绍。

(一)低碳经济理论

当前,中国地区生产总值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二,但与此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为全球第一。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实现资源与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低碳经济的概念首先提出由英国政府在2003的能源白皮书,主要面对人类的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压力。低碳经济是典型的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产生废弃物少的经济发展模式。具体来说,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对低碳经济进行阐述。1.大力开发低碳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以低碳技术作为动力支撑,积极开发“三低”的新型能源。因此,要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使得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低碳能源。2.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

脱钩的基本含义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同变量的增长率呈现分离状态甚至是相反方向的变动。将脱钩理论运用到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当中,就可理解成能源资源的脱钩。如下图所示:3.低碳经济是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之上赋予时代的特色后发展起来的,不是对传统模式的替代而是进一步的发展和升级。它的发展并不是摒弃了一些传统的产业,而是运用低碳经济的思想将传统的“三高”产业发展成“三低”产业。通过科技的发展,使得传统行业转变成低投入、高产出的新型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转型提供源头上的保障。

(二)循环经济增长理论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该理论体系建立的最主要的原因和目的就在于当今社会面临的资源短缺的问题,导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另外环境破坏程度的加剧以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问题的出现也迫使人们对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探索,循环经济便应运而生。循环经济主要是考虑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及周期环境之间的关系,已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要求生产的清洁化;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废物综合利用,将两方面融合到一起,使得经济系统的投入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最终达到一种“非物质化”的状态。综合来看,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长期以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尤其是经过几次“石油危机”之后。能源消费,开始作为一个新的变量被众多的学者纳入到古典的生产函数当中,作为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而被人们广泛地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下面分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历年变化趋势的相关性。纵观能源发展过程,每一次世界经济腾飞的背后无一不是以能源革命作为支撑,这种能源的变革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先从能源消费总量上来看,通过比较各个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看出,二者的变化方向几乎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明能源消费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其次从能源结构上来看,为适应不同时代背景下对不同能源的需求的不同,各种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是不断变化的,人类使用的能源从柴薪到原煤,到石油,到电力,再到新能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种能源结构的变化不仅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加,更是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能源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动力支持,极大地扩充了经济规模。18世纪,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人类带来了新的动力,也带动了资本主义的产业革命,为此,煤炭被更好、更有效地利用。19世纪中期,一场伟大的能源革命伴随着石油资源的发现而开启,这一重大发现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世纪末期,电力开始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当时最基本的动力源泉,同时也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现阶段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的创造和利用更是强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一个经济体规模的大小取决于投入的要素的多少,能源作为必备条件,它的供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因此,能源在推动生产发展的同时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循环中,从而使得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第二,能源消费带动技术进步,同时也使劳动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从几次能源革命中可以看出,能源不同的消费需求伴随着新技术的发明,如蒸汽机、电动机的发明。由此可见,对于能源的不同需求促使人们对新技术的不断探索,从而有了一系列的新发明和新创造,在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使得人们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第三,人们生活的质量随着能源产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能源不仅为社会的生产提供源动力,更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交通、运输、建筑等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行业同样需要能源的支撑,同时,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下,能源深加工产品如药物、衣物等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2.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能源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会伴随着负面效果的产生,如资源枯竭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我们必须清晰地认清事情的本质,才能使得能源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因此,在发展能源产业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防止负面影响的产生。伴随着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等副产品随之产生。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毒物质容易破坏臭氧层,并且形成酸雨,而过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温室效应”。废水会严重污染地球的水循环系统。固体废弃物会严重破坏耕地,造成地表环境的污染。总之,一方面能源消费驱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其副产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们不得不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具有反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增长需要更多的能源要素投入,导致能源需求的增加,扩大了能源产业市场。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能源投入作为保障,所以对能源的需求将继续增加。能源作为一种商品,同样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市场需求较大而供给不足时,该行业就会有利润空间,从而会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能源产业市场得到扩大,供给增多,以满足对能源的需求。另外,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不仅表现在量的提高上,更表现在对于能源质量的更高要求,如清洁煤、核电、天然气等高品质能源的运用。同时,促进了能源产业的结构升级。第二,经济增长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支撑。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带来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和相关技术层出不穷,加速了主导能源的更替。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普及使人们提高了对能源开采、利用的认识水平,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对能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了能源产品的深加工。第三,经济增长为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和有效的市场需求。不管是能源的开采还是能源的深加工,还有新能源的研制,都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浩大工程,并且建设周期长,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增长作为保障,能源就不会得到永续的发展。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下,能源及其相关产业才能有人、财、物及技术的投入的保障。

三、结论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能源消费能给经济增长带来积极地促进作用,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则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投入要素才能使得社会化生产持续展开;另外一方面,伴随着能源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附带产物会给外界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冲减了能源消费带动的经济增长。因此,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达到协调发展的状态就显得意义重大。

篇7:江苏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研究

江苏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研究

研究了1990-,江苏省工业废气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该省工业废气排放量在波动中平缓增长,排放强度不断下降.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模拟了1990-20工业废气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江苏省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位于“N”型曲线的左侧,目前该省刚刚跨过第一个拐点(人均GDP 31 550元),进入曲线的`右半部分,说明该省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将逐渐趋于改善.

作 者:高蓓蕾 GAO Bei-lei  作者单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南京,210036 刊 名:污染防治技术 英文刊名: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22(6) 分类号:X196 F061.2 关键词:江苏省   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  

篇8:我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的关系研究经济学论文

我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的关系研究经济学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1981~我国贸易条件和经济增长的数据,运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我国的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贸易条件 经济增长 协整检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融为一体,进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从一个贸易小国一跃成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然而在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的情况下,我国的贸易条件却呈现恶化趋势。那么,经济增长是否会带来贸易条件的恶化呢?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为此,本文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研究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

1有关贸易条件的文献回顾

Sawada(2003)曾经针对非洲、亚洲、欧洲、美洲以及太平洋地区等115个国家在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1950~1988年)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否存在“出口贫困化增长”,进行了一次以国家横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其中34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了“出口贫困化增长”状态,其国民福利与经济增长率呈负相关状态。李志弘(2002)、林丽(2005)、黄满盈(2006)对近十多年的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分别对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各类贸易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尽管我国的贸易条件在近年来不断恶化,但恶化的程度非常有限,没有对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严重影响,也就是说,我国并未出现“出口贫困增长”的现象。李平和辛佳(2008)通过1983~的数据,根据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所得结论:GDP、FDI的变动对贸易条件产生负向影响;实际关税率和汇率的变动对贸易条件产生正向影响。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存在负相关关系。姚旦杰(2008)运用1980~20的数据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进行了协整分析,研充表明: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改善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合理流入会使之进一步恶化,汇率变动能够改善初级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却使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很少有文献直接研究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就给本文留下了写作空间。因此,本文将就此展开研究。

2实证分析

2.1数据选取与模型的建立

本文根据我国1981~20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和GDP指数对我国贸易条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采用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其计算方法为:NBTT=Px/Pm,其中Px和Pm分别为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即随着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我们用GDP代表实际GDP指数,它是采用名义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换算而成。数据来源为历年统计年鉴和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

实证研究所用的计量经济模型为

2.2平稳性检验时间序列

计量经济学模型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否则可能会产生谬误回归的问题。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为ADF检验法。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GDP和NBTT的原始序列的ADF值都大于5%的临界值,说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两者都为非平稳序列,因此,不能直接对其进行回归,必须进行协整检验。进一步对GDP和NBTT的1阶差分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两者的1阶差分形式都为平稳序列,即两者都为1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

2.3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间序列变量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表现出平稳性,则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Engle&Granger,1987)。目前关于协整关系的检验与估计有许多具体的技术模型,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

如表2所示,迹统计量和统计量的相伴概率都接近于0,拒绝了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认为GDP和NBTT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致协整的向量或长期的均衡关系。用这两组数据进行的分析将得到有意义的结果。直接估计模型有: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由于GDP的参数估计值为负值,表明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之间存在逆向变动关系。

3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我国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和GDP指数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我国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结果表明,贸易条件与经济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从回归结果可以发现,GDP的变动贸易条件的变动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换句话说,GDP的增长对贸易条件会产生负面印象。然而,这种影响并不大,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一点与西方学者得出的大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之间关系的结论是一致的。

在西方学者看来,对诸如我国一样的大国来说,经济增长和贸易条件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从计量经济模型的结果中可以发现,在我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贸易条件以一种相反的方向在变动。即GDP每增长一个单位,贸易条件将平均下降0.05个单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增长的同时贸易条件并非一定会出现恶化的现象。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个结论仍然是成立的。虽然,近年来,很多学者观察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但这并非经济增长带来的恶果。这是跟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高度相关的。在发展中国家中,由于其产业升级的速度落于全世界产业升级的速度,同时也落后于其自身的`经济增长,这才使贸易条件恶化。

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且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无论是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到国家,我国都更有可能出现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下面的几种情况很容易使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所以,应该特别关注这些现象。

(1)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廉价劳动力和大量资本投入。在我国,这种情况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曾经出现过,即使在目前,它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我国目前尚存在大量的闲置劳动力,使劳动力成本极低,这样一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可能是由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投入而产生的。这种由廉价劳动力的大量投入而产生的经济增长很可能使我国出现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恶化同时出现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的时候就会产生“不行的经济增长”。

(2)我国出口到世界各国的商品的需求弹性较低。由于我国出口的产品大都比较低端,产品附加值很低,因此,被替代的可能性就很高。所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就相对较低,然而,我国进口的附加值较高产品的需求弹性却较高,这就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3)国内出口产业的竞争程度不断加强。类似的现象曾经在我国出现过。主要表现为:我国产业结构在较长时期内没有发生改善,从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各出口产业的竞争程度不断提高,出口压力越来越大。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彩电市场在国内市场饱和之时纷纷开辟国外市场,结果,多个彩电出口厂商在同一个国家进行激烈的“价格战”,形成恶性竞争。

(4)我国加入WTO后,贸易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到我国,自由贸易逐渐开展,这样一来,一国很可能会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进行产业安排。如此,就很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使我国产业一直处于低端位置,而贸易条件则不断恶化。

(5)在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存量,还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这样一来,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将体现在经济增长中,其产品往往对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依赖更少,产品往往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加之,次贷危机后各发达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经济的增长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这就恶化了发展中贸易条件。

我们还应看到,我国商品贸易条件的总体趋势是不断下降的,说明我国在国际贸易利益分割中所处的位置是越来越不利的。随着我国逐渐融入WTO,自由贸易的不断开展,采用隐形关税壁垒来改善贸易条件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如果不采取措施,我国贸易条件将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因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手段,以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为了使我国的贸易条件得以根本改善,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下几点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国际的贸易结构取决于其产业结构。当前,我国是世界贸易大国,如果继续依赖于低端产品实现经济增长,终将难以为继。目前需要做的是,优化产业结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这就需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深化外贸体制改革避免外贸企业恶性竞争。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外贸企业获得了更大的自主经营权。而外贸企业获得了自主权后往往出现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由于相互大打价格战,促使我国的出口商品的价格远低于国内同类商品的价格。因此,在给予外贸企业更大经营权的同时,还应该努力实现外贸企业的规模经营,通过大型外贸集团的建设来避免重复建设、抑制过度竞争。

最后,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其必要条件是拥有公平的竞争环境。这就要求我国的法制必须跟上。同时,还需要不断取消不合理的关税减免政策。对政策产业公平的、无歧视的实施关税优惠政策,尤其应该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国内外企业,要公平对待,改善之前歧视民营企业,优待外资企业的做法。完善反倾销、反补贴立法,以保护我国的产业利益。

参考文献

[1]孙伟忠.价格贸易条件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2]姚旦杰.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4).

[3]张建华,刘庆玉.中国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6).

[4]李平,辛佳.中国贸易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7).

[5]刘慷.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与影响因素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7.

[6]李志弘.贸易条件研究[D].厦门大学,2002.

[7]黄满盈.中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1981~2004)[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8]赵勇.对中国贸易条件状况的分析[J].当代经济,2004(7).

[9]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赖景生,陈跃雪.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篇9:山东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经济学论文

摘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活跃领域。为了明确出口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分析法考察了出口贸易与山东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本文对山东省出口贸易现状进行概括,然后建立模型并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经济增长是出口贸易的格兰杰原因,而出口贸易不是山东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最后本文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山东 出口贸易 经济增长 格兰杰因果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作为沿海经济省份,山东省高度重视对外开放,确立经济国际化战略,把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亮点来抓,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对外贸易。历经32年的发展,山东省外贸出口总额已接近千亿美元台阶,20达到931.7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约46倍。因此,对山东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篇10:山东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经济学论文

1.1山东省出口贸易现状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在对外贸易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进出口贸易历史悠久,是中国进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在施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名牌战略等政策后,山东省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从绝对量来看,出口总额逐年攀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速。改革开放初年,与山东省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截止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已超过220个,除四大传统市场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外,与其他贸易伙伴的贸易额所占比重趋于提高,占比已高达43.1%。其中,东盟、南美、印度等新兴市场所占比重分别高达9%、7%和3%。图1是山东省1995~20出口总值与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的趋势图。

图1 1995~2009年山东省出口总值趋势图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0》1.2山东省经济增长现状1.2.1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2009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897亿元,达到1985年的49.81倍、1990~2009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4.49%,扣除物价、通货膨胀等因素仍高达12%。可见,山东省的经济总量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1.2.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较高

总的来说,山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均居全国前列。2009年山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794元,比同期全国水平25511元高出10463元。2009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11.04元,比上年增长16305.41元增长9.2%,人均月收入1484.3元。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的各项构成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呈现出新的收入特点。其中,人均经营净收入1379.02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5%,在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增幅最高,增长最快,其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去年的7.3%上升为今年的7.7%。人均转移性收入3559.3元,比去年增长16%,增幅仍保留在第二位。人均工资性收入13985.83元,增幅为8%,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78.5%,比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人均财产性收入412.76元,比增长19%。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稳步提高。

篇11:山东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经济学论文

2.1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本文的数据全部引自《山东统计年鉴2010》,样本区间为1985~2009年,变量为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出口总额。其中出口额用当年平均汇率换算为以人民币为单位的出口额,然后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

2.1.1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由于大多数的经济时间序列都非平稳,在协整检验前必须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只有当变量序列都为同阶单整序列时才可以进行协整回归。本文对各变量分别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可见,在5%的水平上,各变量对数序列的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所以,各变量的对数序列都为I(2)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2.2协整检验

本文选取Engle-Granger两步法,对两变量lnX和lnGDP时间序列关系进行分析。以lnGDP为因变量,lnX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其中C为常数项。由于lnGDP与lnX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可用OLS法进行协整回归,得到的协整方程如下:(i=1,2,……,25)若lnX与lnGDP具有协整关系,则回归方程中的残差项应该是平稳的。检验残差序列是否是平稳序列,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这里使用ADF检验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看出,检验结果表明估计模型的残差项是稳定的。所以说lnX与lnGDP是(1,1)阶协整的。说明了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消除上述模型的自相关性后,最终估计结果为:(i=1,2,……,25)(18.8)(32.3)F=1396.2 DW=1.782.2.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根据协整分析,得出山东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同向变动的均衡关系,对于它们之间的前期信息是否会影响各变量的当期信息需要进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分别采用滞后1~2期,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滞后1期内,在5%显著性水平上,山东省的经济增长是出口的格兰杰原因,而出口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3结论

长期来看,山东省的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尽管各自的增长是非平稳的,但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山东省的经济增长带来规模经济和产业升级,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进而提高了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推动第二年出口的增加。但山东省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强化了低水平的产业结构,无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这有可能是山东省出口贸易增长不是经济增长格兰杰原因的一个因素。

4对策与建议

经济理论认为,出口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上述实证分析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所以山东省应调整相应的出口政策,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推动山东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4.1调整优化出口产业、产品结构山东省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这种贸易格局强化低水平产业结构,只能在短期内获益。如任这种现状持续下去,产业机构不但不能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得到升级,反而可能会导致产业结构进一步低级化。因此,山东省应以传统大宗商品的生产和出口为基础,以机电产品为主导,以纺织服装和创汇农业为两翼,以工业制成品的.小型成套设备为突破点,全面提升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加工深度、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国际竞争力。加快促进全省由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结构向精加工、高附加值的结构升级。

4.2建立灵活机制,加快各种资源在外贸与非外贸部门、省内和省外之间自由流动山东省经济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很高,因而国际市场的波动会导致经济增长大起大落。当国际市场突然收缩时,如果资源不能自由、低成本地在外贸部门和非外贸部们间以及省内和省外流动,经济增长就会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方面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不久前刚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就十分明显。因此山东省应该打破地域限制,鼓励资源自由流动,以有效抵消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4.3积极开拓出口市场,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市场结构过分集中会削弱出口贸易的灵活性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实行出口贸易多元化,能够增强抗风险能力。上文曾提到,山东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后期加大了对北美、南美、非洲和东欧市场的开拓,出口市场渐趋于多样化。但从整体来看,传统市场在出口市场中仍然占有很高比重,对新兴市场的开拓远远不够。因此,山东省应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和实施市场开拓策略,根据市场不同需要,实施各具特色的营销方案。争取形成以亚太市场为重点,以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为支撑,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均衡分布的合理市场结构。

参考文献

[1]刘鹏,赵丽敏.山东对外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8(02).

[2]张灿亭,江凌.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6(06).

[3]孙焱林.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0(2).

[4]周阳.我国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05).

[5]许晓红.对外贸易与山东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分析[J].中国商贸,2009(15).

篇12:河南电力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河南电力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在论述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河南省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这一关系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电力消费弹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具体一个地区、某一个年份却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作 者:王作成  作者单位:河南省统计局,河南,郑州,450002 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年,卷(期):2003 21(1) 分类号:F407.2 关键词:电力消费   工业增长   弹性系数  

篇13:河南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

我国经济在经历多年的高位快速运行之后,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我国经济发展要由资本驱动向消费拉动转变,但对河南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开放程度不高、经济增长仍主要靠投资拉动的内陆省份来说,短期内要实现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是不现实的。

目前,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河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对全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工业化水平还很低,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还很滞后,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消费需求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外贸依存度不高,相对比较封闭。可以说,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河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还是来自投资拉动,尤其是民间投资拉动。因此,研究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1]。

一、河南民间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发展政策的支持下,河南民间投资力度逐步加大,在投资额、投资主体和投资领域等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特征,对加快河南经济结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和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河南民间投资发展特征

1.投资总量不断上升,和全社会投资基本一致。

2009年,河南全省民间投资总额达8 579.83亿元,是1991年的76.48倍,大大高于全社会投资(53.44倍)和政府投资(35.52倍)。全省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1991年的44%上升到2009年的63%,与政府投资占比由56%下降到37%形成鲜明对比[2]。

民间投资总量不断上升,说明河南民间投资十分活跃,民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并且民间投资总体趋势和全社会投资基本保持一致,如下页图1和图2所示。

2.投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当前,民间投资主要由个体投资(居民个人的生产性投资和住宅投资、城乡个体工商户经营性投资)、私营企业投资、私有资本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投资、集体企业投资和其他投资构成。近年来,河南民间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各类投资十分活跃,民间投资由个体和集体为主逐渐向股份制经济投资转变,股份制经济投资成为民间投资最主要的投资主体之一。

3.投资领域和行业不断拓宽。近年来,河南民间投资已涉足工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农林牧渔业等国民经济多个领域,既有竞争性项目,也有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在多数行业投资中,民间投资占较大份额且增势强劲。

2010年1~2月,全省工业完成投资278.36亿元,占民间投资的59.0%;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13.92亿元,占民间投资的24.1%;批发和零售业完成投资17.25亿元,占民间投资的3.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16.11亿元,占民间投资的3.4%;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11.76亿元,占民间投资的2.5%[3]。

4.投资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民间投资需求波动趋势与国民经济波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只是波动幅度更大一些。当经济处于扩张期时,民间投资也随之扩张;经济处于收缩期时,民间投资也随之收缩。

这表明民间资本发展还不成熟,短期行为明显,具有内在的脆弱性。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河南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比重明显下降,与国民经济波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4]。

二、河南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下面选取河南一定时期内样本数据,采用Eviews6.0软件,对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目前,对民间投资尚无统一的定义,因此只能根据经济学界相对主流的定义来计算民间投资,即按照资金来源来区别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民间投资包括集体经济、私营个体、联营经济和股份制经济及其他经济的总和。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各地区统计年鉴和河南省统计网,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计算,选取河南省1991~2009年各年民间投资(CI)数据和GDP数据,来分析二者的关系。

(二)变量处理

GDP和民间投资CI两组时间序列数据存在着很明显的上升趋势,直接对二者进行回归分析可能存在着“伪回归”关系,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首先要对数据进行相关处理,进而采用协整分析方法,来研究民间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对CI和GDP数值取自然对数。为消除时间序列数据中异方差的影响,使得数据更易于建模,对数据取自然对数,得到数据LNGDP和LNCI。

2.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要对上述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判断各序列的平稳性和单整阶数,结果如表1所示。

可见,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LNCI和LNGDP的ADF值均小于其临界值,表现出平稳特征,从而不需要对其进行协整分析,可以直接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三)自相关检验和模型建立

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对LNCI和LNGDP进行回归,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方程通过t检验,拟合优度达到97.87%,拟合程度较高,但DW值仅为0.30。于是,判断可能存在自相关性,进一步做LM检验,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方程确实存在自相关。用偏相关系数检验得知,如表4所示,存在一阶自相关。

用广义差分法消除一阶自相关,运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OLS回归估计

进一步做LM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知方程消除了一阶自相关。用偏相关系数检验得知,如表7所示,一阶自相关消除。

根据以上相关检验和分析,可以得到估计的模型为:LNGDP=5.34137461438+0.499971306367*LNCI+[AR(1)=0.767919546863](12.48160)(10.11733)(10.26614)R2=0.997639 R2=0.997324 DW=2.029908从模型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河南民间投资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中,CI的乘数为0.49997,即CI每增加1个单位,将促使GDP增加0.49997个单位,说明了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且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上面模型估计的结果只说明了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未体现出经济增长对民间投资的关系。下面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可见,当时滞后期为4时,原假设的概率值为0.6648,表明拒绝的概率小,认为CI促进了GDP增长;原假设的概率值为0.0684,表明拒绝的概率大,认为GDP增长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CI发展。从Granger检验结果可以判定,民间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

四、结论和建议

(一)河南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由回归分析可知,民间投资是河南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推动因素,能达到将近50%的乘数效应,成为近年来河南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由协整关系可知,河南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由Granger检验可知,民间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即民间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并没有对民间投资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河南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相互推动的建议1.更加优化民间投资环境。由于河南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民间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并没有对民间投资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此,应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壮大,发挥投资与增长的乘数效应。另外,民间投资需求波动趋势与国民经济波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民间资本有其内在的脆弱性,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政府的政策为导向。为此,河南要综合采取有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培育和维护平等竞争的投资环境,更加优化民间投资环境。

2.合理引导民间投资投向。尽管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大,但这种作用不能一味放大,否则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研究表明,政府投资在短期内可以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但这种作用是暂时的,从长期看,民间投资才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动力。一般情况下,政府投资主要是投向公共产品和非竞争性领域,相应地,民间投资应该多投向竞争性领域[5]。“十二五”时期,根据国家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倾向,应该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3.提高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增长不能完全依赖资本积累,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启动民间投资、发展民营经济,不但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发展能力的提高也是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提高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现代经理人,提高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必须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技术进步,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创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奢侈品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的论文

经济电力论文发表职称

研究电力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论文

研究循环经济的论文

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相邻学科关系论文

电力网络营销模式构建研究论文

为经济管理中心财务管理研究论文

播音主持与影视表演的关系的研究论文

浙江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研究论文

篇章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理论关系初探

江苏省经济与电力消费关系研究论文(推荐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江苏省经济与电力消费关系研究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