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nightca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乡愁》原文及课后习题,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乡愁》原文及课后习题,希望大家喜欢!
篇1:《乡愁》原文及课后习题
《乡愁》原文及课后习题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写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余光中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4月担任澳门大学“住校作家”。
提升训练
小时侯,乡愁是 。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 。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 。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 。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乡愁》一诗的作者是 (地名)著名爱国诗人 。
2、在诗中横线上补全诗句
3、从全诗看,诗歌的前3节抒发的是思念 、的儿女之情,最后1节抒发的是思念 的爱国之情。
4、“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浅浅”是不深的意思,对其深层含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说明台湾与大陆相距并不遥远;
B、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而造成的不统一的状况应该结束;
C、台湾与大陆不能密切往来,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情;
D、诗人伫立台湾,远望大陆,面对“浅浅的海峡”却无可奈何。
强化训练
1、这首诗属于( )
A散文诗 B抒情诗 C叙事诗 D寓言诗
2、诗中表时间的词语是 、、、,四个词语在内容上交代了 ,又 ,使全诗井然有序。
3、古人作品中写乡愁的名句有很多,唐朝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代表作,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 。
你是否联想到古人以“月”为触发点,写思乡之情的诗句:
。
4、诗人把乡愁比作 、、、,你能写出两个新鲜的比喻来形容乡愁吗?
乡愁是 。
乡愁是 。
答案
提升训练1、略 2、略 3、母亲和妻子儿女 祖国大陆 4、D
强化训练1、B 2、小时侯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3、略 4、略。
篇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课后习题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课后习题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朝代】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选择题
1. 《春江花月夜》中的写景、抒情、阐发哲理,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意象来写作,这个中心意象是( )
A.春江B.明月C.花林D.夜空
2. 下列诗句中意境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两句意境最为接近的是( )
A.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C.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D.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问答题
3. 《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月色和相思离别这两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
4. 如何理解诗中的感伤情绪?
5.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升本复习之语文《春江花月夜》赏析
题材开拓、意境创新
作诗贵在创新。《春江花月夜》描写的春、江、花、月、夜的景色以及游子思妇的题材,历代屡见不鲜。然而,张若虚却将这些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它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美自然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并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将他们的思念与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的询问等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了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这对唐诗意境开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的突出意象,它象一条纽带,贯穿全诗,情意也随着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诗中经历了一夜的过程,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全过程。而在月光之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花林、流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鸿雁、鱼龙,不眠的思妇和漂泊的游子,交相辉映,展现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情趣与人生哲理的画卷,形成了完整统一的诗歌意境。
韵律节奏美
全诗共36句,每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并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交错运用平仄,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随着音律节奏的变化,诗中的情感也在跌荡起伏。
篇3:《采薇》原文 课后习题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犭严 狁之故( )( ) 不遑启居( ) 我戍未定( )
王事不盬( ) 小人所腓( ) 靡使归聘( )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即来之,则安之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4.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彼尔维何/彼路斯何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一、填空
1、《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 ”)或“诗三百”,《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诗经》主要收集了( )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3、《诗经》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故可以说《诗经》奠定了我国诗歌( )传统。
4、《诗经》“六义”是指( )与赋比兴。
5、《采薇》是属于《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中( )部分的。
二、选择
1.《诗经》的作者是( )
A.贵族 B.平民 C. 各个阶层人士 D. 士人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这主要是根据( )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A.作者 B.地域 C.内容 D.音乐
3、《采薇》诗中没有表现的思想感情倾向是( )
A.对周天子的`愤怒 B.对战争的厌恶 C.对和平的向往 D.思乡自伤之情
4、《诗经》收录了大致是( )时期的作品。
A、夏代 B、先秦 C、周初至春秋中叶 D、东周
5、下列几项与《采薇》中“薇”意义完全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
A.时间 B.气节情志 C.饮食 D.音乐
三、简答
1、以你所熟悉的《诗经》篇章说一说什么是赋比兴。
2、《诗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3、试分析《采薇》这首诗以“采薇”起兴的表达效果。
4、《采薇》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哪几方面的思想感情?
5、《小雅·采薇》诗中怎样处理国与家关系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6、以《采薇》为例说一说《诗经》的艺术特点。
四、论述
1、晋人谢玄视《采薇》末章为“诗三百”中最佳的诗章, 此章何以具有如此的艺术魅力?
2、清人王夫之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之语评《采薇》“杨柳依依”四句的艺术效果。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论述理由.
五采薇 试题 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与前面各章有何不同?它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答:
诗的前面各章写的都是服役时的心理活动及感情,最后一章写的是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它在整首诗里起的作用,一是表明此前各章是退伍士卒对服役生活的追溯,二是增加了感情的浓度,三是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篇4:田子为相原文、译文、课后习题及赏析
田子为相原文、译文、课后习题及赏析
田子为相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①,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③。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④。”田子愧惭,走出,造⑤朝还金,退请就狱⑥。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⑧金赐其母。
注释
田子:指齐国田稷子。
为:担任。
①归休:休假回家。
②镒:二十两。 奉:给。
③馆:这里指“家”。
④子其去之:你把这东西拿走。
⑤造:往,到。
⑥就狱:接受处分。就:靠近。
⑦舍:舍弃。这里指“赦免”。
⑧以:把,拿。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为相三年不食乎?( ) (2)田子愧惭走出( )
(3)子安得此金( ) (4)子其去之( )
(5)即舍田子罪( ) (6)王贤其母(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3分)
子安得此金?
3、“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句中的“欲”在文中指:(3分)
(1) (2)
4、“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表现了:(2分)
5.用原文语句回答:文中的母亲对孝与不孝的看法是怎样的?(3分)
参考答案
1 ⑴吃饭 ⑵跑 (3)哪里,怎么 (4)拿走(离开)(5)免去,免除 (6)认为贤惠
2 你是怎么获得这些钱的?
3 ⑴不取不义之财 ⑵不做不忠之事 (忠、义)
4 田子知错就改的品质(母亲教子有方 1分)
5、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引用不全,适当扣分)
词类活用
1.动词的用法 “子其去之”的“去”,活用为使动动词,意思是“使……离开”。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王贤其母”的`“贤”,活用为意动动词,意思是“以……为贤”“认为……贤”。
参考译文
田子担任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很多金子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母亲说:“当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像这个样子当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田子很惭愧地跑了出去,到朝堂上退还金子,然后请求君王让自己接受处分。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因田子母亲的深明大义而高兴,于是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当上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简析
田子
知错能改、很孝顺。
田母
深明大义、大局为重、大公无私、教子有方、品德高尚。
本文是一则典型的儒家教育经典之作。作者通过教诲阐述了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真正尽孝的儒家思想,故事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田子为相三年回家,带回来一百镒黄金给母亲,受到追问。第二层,母亲认为做官也要吃饭,受钱就是不义、不忠、不孝。要赶儿子走。第三层,田子愧惭跑出,把钱还给朝廷,退请就狱,田子复为相,其母受到奖赏。
★ 太阳的话课后习题
★ 化石吟 课后习题
★ 狼习题
★ 成本会计习题
★ 质量守恒定律习题
★ 化学平衡习题
《乡愁》原文及课后习题(精选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