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qiubozha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高二 《罗密欧与朱丽叶》习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二 《罗密欧与朱丽叶》习题,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 目录
篇1:高二 《罗密欧与朱丽叶》习题(二)
高二 《罗密欧与朱丽叶》习题(二)
《罗密欧与朱丽叶》习题(二)一、精彩赏析
阅读下面罗米欧的内心独白,完成文后各题。
“……人们临死的时候,往往反会觉得心中愉快,旁观的人便说这是死前的一阵回光返照。啊!这也就是我的回光返照吗?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着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提伯尔特,你也裹着你的血淋淋的殓衾躺在那儿吗?啊!你的青春葬送在你仇人的手里,现在我来替你报仇了,我要亲手杀死那杀害你的人。原谅我吧,兄弟!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依然这样美丽?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我要留在这儿,跟你的侍婢,那些蛆虫们在一起。啊!我要在这儿永久安息下来,从我这厌倦人世的凡躯上挣脱厄运的束缚。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作你最后一次的拥抱吧!嘴唇,啊!你呼吸的门户,用一个合法的吻,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吧!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f岩上冲撞过去吧!……”
1.简要赏析这段独白。
2.根据这段独白,分析罗密欧的性格特征。
[答案]
1.罗密欧殉情前有一大段独白,那不是一般的哀悼和思念,而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临终前激情澎湃的绝命辞。可以从剧情进展中看出这段话不同的感情层次。①在罗密欧看来,这坟墓因朱丽叶而变成“一座充满着光明的欢宴的华堂”,能同朱丽叶葬在一起,当然是幸福的。②他看到“死去”的朱丽叶时,惊叹她的美貌不能被死亡摧残,依然是那样光彩夺目,这是对挚爱的人的由衷赞美。③他看到裹着殓衾的提伯尔特充满着悲哀。他曾经竭尽全力避开提伯尔特的挑衅,但还是没能逃脱那场冲突,导致他的放逐。他自责“杀害”了提伯尔特。④他又望着他美丽的妻子朱丽叶,幻想死神竟把她据为情妇,他要永远陪伴她,保护她。⑤他最后深情看着朱丽叶,拥抱朱丽叶,亲吻朱丽叶,要与朱丽叶立一个生死之恋的“永久的契约”。⑥他饮下毒药,他像一艘厌倦风涛的船,挣脱厄运的束缚,向死亡的f岩冲撞过去。“我就这样在这一吻中死去”。他这种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表现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是那样的真诚,那样的缠绵悱恻。
2.是个热情青年,不顾一切追求爱,感情真挚热烈,但又年轻冲动,轻率鲁莽。
二、同步链接
阅读下列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汉堡剧评》是莱辛为汉堡民族剧院所写的104篇戏剧评论的结集,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真正的德国民族戏剧。他把戏剧看作是介乎诗与画之间的艺术,认为它具备了这两种艺术的特点。在《汉堡剧评》中他不仅主张创立德国的民族戏剧,而且对戏剧艺术规律也作了论述。首先,他强调了戏剧的社会教育作用,认为戏剧是“法律的补充”,人的精神世界是不能用法律来规范和制裁的,戏剧可以教育和影响观众的精神世界,以补充法律的作用。他把戏剧看作是最高级的艺术,比别的艺术更重要。他批判了反映贵族意识的古典主义戏剧,主张以市民戏剧代替贵族戏剧,发扬平民道德,批判贵族道德。为此,他选择了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及其代表人物,如高乃依、拉辛和伏尔泰作为论敌进行论争,莱辛借他们的剧目在汉堡剧院上演的机会,对法国新古典主义在选择题材、运用语言和戏剧规则(主要是“三一律”)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尖锐的批判。他说:“三公和英雄人物的名字可以为戏剧带来华丽和威严,却不能令人感动。我们周围人的不幸自然会深深侵入我们的灵魂;倘若我们对国王们产生同情,那是因为我们把他当作人,并非当作国王之故。”这是莱辛建立市民悲剧的理论依据。为此,他要求熟悉和描写平民生活;到民间去写出生活的真实。其次,莱辛强调戏剧不仅要模仿自然,更要美化自然;戏剧家不仅要依靠感觉,还要依靠思维,认清自然中“内在的真实”,将它升华为艺术的真实。他提出安排情节和刻画性格都要以“内在的可信性”为原则。他认为性格比情节更重要,戏剧的教育在于性格的示范作用,性格决定情节而且通过情节表现性格。在德国戏剧应该以哪个国家为榜样进行革新的问题上,莱辛为了充分发挥他的现实主义艺术观,而利用一切机会拿莎士比亚的剧作与法国新古典主义剧作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借鉴伟大的莎士比亚,才能帮助德国诗人建立自己的民族戏剧。
1.从文中看,《汉堡剧评》的主要贡献在于_______________
2.莱辛认为要建立真正的德国民族戏剧,必须做到哪几点?
答:_________________
3.莱辛认为,性格决定情节而且通过情节表现性格,这一点在《三块钱国币》中亦得到证明,试就这一点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它提出了创立市民戏剧的主张,阐述了现实主义理论。2.(1)走市民戏剧之路(2)以莎士比亚为榜样
3.吴太太与杨长雄围绕着该不该要佣人赔花瓶问题展开的矛盾冲突是本剧的主要情节,这就是由双方的性格冲突决定的。通过这一情节的展开又展现了杨具有正义感及斗争精神的性格及吴太太自私、刻薄的性格。
篇2:高二《罗密欧与朱丽叶》 示例(三)
高二《罗密欧与朱丽叶》 示例(三)
《罗密欧与朱丽叶》 教学设计示例(三)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生平及其戏剧创作;
2、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3、认识罗密欧朱丽叶爱情悲剧的时代意义、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
1、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特别是罗密欧听到朱丽叶死后的痛苦心情;
2、体会莎剧语言充满浓厚诗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悲剧性以及体现出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
总体设计:精心设计预习内容,把介绍文学常识、熟悉剧本情节放在预习环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融戏剧常识、人物分析、情感体会于学生积极参与的各种语文活动之中,课堂调控要灵活,要让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改变传统的练习巩固模式,课后设置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充分体现学习的广延性和可持续性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设计(内容见前)
授课前3-4天发下预习设计内容,并提示学习要求及方法。
二、课堂导入:
由一块石头(此石头表面含有两个人物外形,投影显示)的命名入手,谈谈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永恒主题:爱情。教师可以朗诵一首简短的爱情诗(或根据学过的文学作品编写)引出《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师模仿莎剧人物出场念《开场诗》,投影显示: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
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
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
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
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
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
他们的悲惨凄凉的殒灭,
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
这一段生生死死的恋爱,
还有那两家父母的嫌隙,
把一对多情的儿女杀害,
演成了今天这一本戏剧。
交代过这几句挈领提纲,
请诸位耐着心细听端详。
三、熟悉情节: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是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常用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人物对话比较多,读完后情节并不能很清晰的呈现在读者的大脑中。而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则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的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
1、第五幕第三场主要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是什么身份?关系是怎样的?
帕里斯 罗密欧 朱丽叶 亲王 凯普莱特 蒙太古 劳伦斯 侍童 鲍尔萨泽
2、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课文节选部分内容。
帕、罗决斗,罗、朱殉情,神父陈情,蒙、凯和解。
四、观看电影片段:
选取罗密欧在朱丽叶墓前自诉和朱丽叶醒来一段。
五、赏读品味
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莎士比亚的剧作创造了语言的奇迹,让每一位读者感受到了语言的巨大魅力。他的语言就是上帝,在塑造着人物性格,也在改变着人物命运;他的语言充满诗一样澎湃的激情,屡屡掀起读者情感的波涛。细细品读这篇文章的语言以及蕴含的情感应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1、请两位男生上台,对着投影“躺在墓中的.朱丽叶”分别朗读帕里斯、罗密欧的台词。配音乐。
2、简评两学生的朗读。在分析时要扣住人物的性格。
3、让男生模仿罗密欧的口吻,想象一个情境(比如听到一只鸟叫,看到火把),再多说几句,书面表达出来;女生可想象朱丽叶在看到罗密欧已死去的神态动作语言,并描写出来。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习作。
4、再请两位男生朗读帕里斯与罗密欧交锋的一段,并作简评。体会当时罗密欧、帕里斯不同的心理,特别是情感表现的程度。
六、探寻主旨
帕里斯死了。(死也就死了)可是,罗密欧死了,朱丽叶也死了,他们死在爱神的怀抱里。那么,怎么能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是一部爱情的悲剧呢?什么是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结合这一论述,体会罗、朱爱情的悲剧性以及作品闪耀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辉。
七、结束授课
学生齐读剧尾维罗那亲王的台词,最后两句教师参与朗读。
八、创意表演:(如时间充足,可以放在课堂;否则作为课外表演练习)
让学生自荐出任导演,由导演选择演员,并安排剧情。教师随机采访其他同学对剧情及人物性格的认识、理解。
九、扩展阅读
1、课外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剧。
2、搜罗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作比较阅读,研究其共性及差异性。
高二《罗密欧与朱丽叶》 教学设计示例(三)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3:高二《罗密欧与朱丽叶》 示例(二)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的:
1.理解剧本的主题。
2.品味作品的语言。
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教学重点:主题和语言。
教学难点: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自赏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上学期,我们读过长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造成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在古老的中国发生的。在欧洲,封建家长制和封建世仇,也曾葬送过不少互相爱慕的青年人的生命。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惨死的悲剧便是其中的一幕。
二.介绍作家作品:
1.作家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1564一1616),英国著名戏剧家,他的戏剧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是欧洲以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从1590年起至16止的二十多年中,莎士比亚一共完成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共一百五十四首、戏剧三十七部。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汉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他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城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后家道中落,前往伦敦谋生。莎士比亚青年时期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当上一名雇佣演员。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后来,他参加编剧的工作,并且成为剧团的股东。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扩大了他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杰出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
篇4:高二《罗密欧与朱丽叶》 示例(二)
意大利维洛那城的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个家族有世仇,他们之间常常发生流血事件。
一天,凯普莱特家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在朋友怂恿下,戴上假面具去参加。舞会上,他与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一见钟情。但经过化装的罗密欧还是被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认出,两人差点打了起来。舞会结束后,罗密欧偷偷跳进凯普莱特家的花园,想再看看朱丽叶。朱丽叶此时正好站在阳台上,喃喃自语,表达自己的爱恋之情。罗密欧十分激动,也向他倾吐衷肠。直到天亮,俩人才依依惜别。第二天,罗密欧把二人的感情告诉了修道院的劳伦斯长老。长老表示支持,并暗中主持婚礼,希望借此结束两家的宿怨。结婚的当天中午,罗密欧和朋友班伏里奥、茂丘西奥在大街上与提伯尔特相遇,发生冲突,茂丘西奥被刺死。罗密欧忍无可忍,也拔剑刺死了提伯尔特。这使两家的仇恨更加激化,罗密欧也因此遭放逐。罗密欧走后不久,凯普莱特就逼迫朱丽叶与帕里斯伯爵结婚。朱丽叶焦急万分,请求劳伦斯长老帮助。长老急中生智,一面让朱丽叶在婚前的夜晚服下他的假死药,一面派人送信给罗密欧,让他适时赶来带走朱丽叶。朱丽叶依计行事,可是送信的人却没有如期找到罗密欧。罗密欧听到朱丽叶的死讯,悲痛欲绝,匆匆回到维洛那城,来到朱丽叶的墓地。节选的部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理清课文剧情结构思路。
1.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文。
2.讨论思路。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是全剧的最后一场。前半部分(由帕里斯出场到朱丽叶死去):写朱丽叶殉情。后半部分: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两个仇家合解。
四.概括主题。
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它的鲜明的反封建倾向。作家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人文主义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写成悲剧,而且明确地把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的封建意识,从而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杜会矛盾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中世纪衰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指向现实的封建势力。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后自由组织几个同学,扮演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徇情或者两个仇家和解这两段剧情。
第二课时
一.处理课后练习一:参考教师用书的有关内容。
二.体会人物语言中包含的情感。
1.品读罗密欧对朱丽叶倾诉真情的一段台词。
①“把那锄头和铁钳给我”“把火把给我”“听好我的吩咐”“要是动一动,我就要你的命”。
明确:突出地表现了爱人的死亡给他带来的巨大的悲痛和由此而引起的激动、暴怒的心理。
②“我现在的心境非常狂野,比恶虎或是咆哮的怒海都要凶猛无情”。
明确:表明他的痛苦的心情。
③“这才像个朋友。这些钱你拿去,愿你一生幸福。再会,好朋友。”
明确:平和的语言表明他是个有教养、性情温和的青年。
④“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得红润的美艳”。
明确:“这是一个灯塔”,表明朱丽叶在罗密欧心中的地位。朱丽叶在罗密欧心中就是光明,就是美好。罗密欧诅咒死亡,然而朱丽叶已经死了,这给罗密欧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⑤“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依然这样美丽?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惜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的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
明确:这是罗密欧假想死神娶朱丽叶为妇的台词。罗密欧不敢相信朱丽叶的死亡,甚至想像是死神。妖魔要娶她为妇,表明了他的极度痛苦和深深的思念。
⑥“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作你最后一次的拥抱吧!嘴唇!啊!你呼吸的门户,用一个合法的吻,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吧!”
明确:这是一段排比句,表明罗密欧眷恋着朱丽叶并决心追随朱丽叶而死。
⑦“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f岩上冲撞过去吧!”
明确:这段台词用了比喻的修辞,表达出罗密欧的痛苦和绝望。
2.罗密欧对帕里斯的态度。
①“快快离开我吧”“年轻人,请你不要激动我的怒气”“我可以对天发誓,我爱你远过于爱我自己”“别留在这儿,走吧”。
明确:突出地表现了他温和的性格。这是因为悲伤而温和。
②“你一定要激怒我吗?”“那么好,来,朋友”。
明确:这表明他不顾一切的决心。这是因为悲伤而忍耐有限。
3.赏析朱丽叶从假死中醒过来后的一段。
提示:朱丽叶从假死中清醒后,满怀着与罗密欧相聚的希望,但当她发现罗密欧已经死去后,不顾外面的喧嚣,不顾长老的劝告,决心与罗密欧死在一起。听到巡丁甲的声音后,果敢地以匕首自刺而死,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
三.试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孔雀东南飞》分别体现的反封建的社会意义。(讨论,学生用5分钟时间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然后口头评述。)
提示:《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本是一对有情人,但受封建家族世仇的影响,最终却不能成为眷属而双双殉情,成为悲剧。他们的悲剧,强烈地控诉了封建伦理观的罪恶,批判了陈旧腐朽的封建意识。而悲剧的结尾,两个世仇之家面对儿女的尸体幡然醒悟,言归于好,则象征着腐朽的封建家族的没落和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的胜利,象征着作者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双双自杀的悲剧说明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人们不可能获得自由幸福的婚姻,因为子女的婚姻大事只能由家长作主。这是这首诗典型意义之所在。从这个高度上才能看出作者的意图:一方面是揭露封建礼教家长制罪恶,指出它是婚姻悲剧的根源;另一方面是歌颂焦仲卿、刘兰芝忠于爱情的崇高品质以及以死抗争的精神。
四.围绕《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或人物形象的塑造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评/论文章。
提示:①学生要把握作品,深入分析,做出评价。②这部戏剧不一定就只是积极的,也有其缺陷,可以抓住一面评论。③以东方人或是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待此戏剧也许还可以有更多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
高二《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示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5:《罗密欧与朱丽叶》(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罗密欧与朱丽叶》(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 鲁发福
教学目标
1、认识莎翁;
2、鉴赏人物形象;
3、欣赏诗样的语言;
4、理解悲剧意蕴。
教学重点
悲剧意蕴
教学难点
诗样的语言
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题材在文学创作中是“永恒的题材”。我国古代从《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到乐府诗中的《孔雀东南飞》到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无不体现这一永恒的题材。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亦然。《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一部以爱情悲剧为题材的戏剧。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近莎士比亚,看看他是怎样抒写西方爱情悲剧的。
二、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590~16,包括10部喜剧 (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9部历史剧 (如《理查三世》等),3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第二个时期是1601~16,包括7部悲剧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4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第三个时期是1609~16,包括3部喜剧和一部历史剧。
三、剧情简介
如可能,最好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
自读文注①:
意大利维洛那城的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个门第相当的世家,结怨多年,相互争斗。一天,凯普莱特家举行宴会,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戴着假面具去跳舞,与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产生爱情,并通过劳伦斯长老秘密成婚。不幸的是,由于世仇的影响,朱丽叶的表哥杀死了罗密欧的好友,罗密欧不得已也杀死了朱丽叶的表哥,由此遭到放逐。这里,朱丽叶的父母强迫她嫁给贵族青年帕里斯,并决定在星期四举行婚礼。朱丽叶无奈,只好去找劳伦斯长老商量,并依计在星期三的晚上服下长老给的假死的药,于是婚礼变成了葬礼。罗密欧得知朱丽叶死亡的消息,随即买来毒药,前往坟地。
课文就从这里开始。帕里斯到坟地去凭吊朱丽叶,罗密欧也赶到坟地。二人决斗中,罗密欧杀死了帕里斯,然后喝毒药自杀。苏醒过来的朱丽叶看到罗密欧已死,也用匕首自杀身亡。双方家长来到现场,听完劳伦斯长老细说原委后,终于和解。
四、初读感知
1、听录音或看视频;
2、自读或分角色朗读。
五、理清情节
第一部分:殉情--帕里斯被罗密欧所杀;罗密欧为朱丽叶殉情;朱丽叶为罗密欧而死。
第二部分:和解--劳伦斯交待故事原委;亲王裁决两家终和解。
六、欣赏诗样的语言
(一)、帕里斯
这些鲜花替你铺盖新床;
惨啊,一朵娇红永萎沙尘!
我要用沉痛的热泪淋浪,
和着香水浇灌你的芳坟;
夜夜到你墓前散花哀泣,
这一段相思啊永无消歇!
课后“练习”二的“1”:
1、帕里斯说用鲜花给朱丽叶“铺盖新床”,称她为“娇红”,称她的坟墓为“芳坟”,这说明了什么?“这一段相思啊永无消歇”,表明了他怎样的心境?
--正像《诗经》《楚辞》善用鲜花美草歌咏美人一样,这是帕里斯对朱丽叶美貌、善良心地的赞美,表达了对她的爱慕、思念之情。“永无消歇”,表达了对朱丽叶绵延无尽的思念。
(二)、罗密欧
把你(已死了的帕里斯)的手给我,你我都是记录在厄运的黑册上的人,我要把你葬在一个胜利的坟墓里。一个坟墓吗?啊,不!被杀害的少年,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依然这样美丽?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的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f石上冲撞过去吧!这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饮药)啊!
课后“练习”二的“2”、“3”、“4”:
2、罗密欧先说她的坟墓是“胜利的坟墓”,紧接着又说“这是一个灯塔”,为什么?
3、找出罗密欧假想死神娶朱丽叶为妻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意。
4、“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f石上冲撞过去吧!”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苦味”修饰“向导”,“绝望”修饰“领港人”,表达了罗密欧怎样的心情?
--明确:
2、朱丽叶死了,但她的死使得帕里斯追随而去,也使得罗密欧决心以死殉情。他们同为朱丽叶而死,所以罗密欧称她的坟墓为“胜利的坟墓”。“这是一个灯塔”,表明朱丽叶在罗密欧心中的地位:她就是光明,引导着自己追随而去。
3、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依然这样美丽?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的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
他不敢相信朱丽叶的死亡,甚至想像是死神、妖魔要娶她为妇,表现了他的极度痛苦和深深思念。
既有眷恋,又有立志死亡、追随朱丽叶而去的决心。
4、比喻。表明了他的痛苦和绝望。
(三)、朱丽叶
找出文中三处朱丽叶的对白,并谈谈你是怎样的理解?
1、刚刚醒来的朱丽叶,第一句话便问夫君,寻找罗密欧。
--反映了她渴望与爱人重逢,充满了对爱情的幸福的向往。
2、罗密欧已死,朱丽叶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陪伴罗密欧,选择了殉情。
--这充分表明了她对爱的无比忠贞。
3、当听到有人来了时,朱丽叶果断地寻求速死。
--进一步表现了她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忠贞。
(四)、总结语言特点
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是诗的语言,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七、归纳人物形象
(一)、帕里斯
1、形象:
一个贵族子弟,作者通过他与侍童的谈话及他在坟前为朱丽叶献花,向朱丽叶表达自己的悲伤来表现对朱丽叶的爱,特别是当罗密欧想打开墓穴时,他毅然以生命捍卫自己心爱的人的尊严,可见他是一个心底善良,而又不失尊严的爱情专一的血性男儿。
2、意义:
他是第三者,爱上了一个并不爱他的女人,怎么办?他应该说是全剧本中最富有悲剧意义的人物,或许是为了心爱人,或许是为了自己的尊严,或许是……
(二)、罗密欧
1、形象:
罗密欧是既富有教养、风流俊雅又勇敢多情的人。他对爱情怀着至高无上的忠诚与迷狂之情,对封建伦理道德有着强烈而坚决的反抗精神。
2、意义: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家族伦理道德的强烈控诉和批判,对自由恋爱与婚姻自主的深情讴歌,使整出悲剧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
(三)、朱丽叶
1、形象:
朱丽叶是个14岁的少女,充满稚气与天真。当她找到爱情后,她变得那么执著与坚贞。剧中多层次地刻画她的感情与心理变化,充分展示了她在爱情与死亡之间做英勇抉择的献身精神。
2、意义:
她在封建伦理势力包围中对爱情的追求达到了一种极致,充分体现了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人文主义理想。
八、领悟主旨
(一)、讨论这场悲剧形成的.原因
一对生死相恋的情人,一朵绽苞初放的爱情之花,就这样凋零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悲剧呢?
--封建世仇和封建家长制。两个家族的械斗,朱丽叶的父亲逼迫女儿嫁给帕里斯。两家的家长,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顽固维护着本家族的荣誉和势力,他们实际代表的是一种狭隘保守的旧道德、旧观念。
(二)、讨论课后“练习”一
罗密欧与朱丽叶本是一对有情人,但受封建家族世仇的影响,最终却不能成为眷属而双双殉情,成为悲剧。他们的悲剧,强烈地控诉了封建伦理观念的罪恶,批判了陈旧腐朽的封建意识。而悲剧的结尾,两个世仇之家面对儿女的尸体幡然醒悟,言归于好,则象征着腐朽的封建家族的没落和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的胜利,象征着作者所宣传的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
(三)、归纳主旨
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它的鲜明的反封建倾向。作家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人文主义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写成悲剧,而且明确地把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的封建意识,从而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杜会矛盾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中世纪衰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指向现实的封建势力。
九、拓展
佳作共欣赏异趣相与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孔雀东南飞》之比较
(一)、相同点:
1、内容性质相同,都是爱情悲剧。
2、故事结局相同,都以青年恋人双双殉情为代价换来两家的悔悟与和好。
3、表现手法相同,都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罗》剧所创设的背景和环境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却充满了鲜明的理想色彩;尽管主人公的结局是悲剧,但封建贵族之间的世仇却从此消除,爱情的理想也仍然得胜。《孔》诗主体上以浓烈的现实主义叙述了封建家长制对主人公的迫害,但最后一段写两家合葬,墓上桐柏交荫,鸳鸯双飞,象征两人的爱情永久不渝,也反映了人们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因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两部作品中都浑然融为一体。
4、主题思想相同,都通过青年爱人的死来抨击封建家长的专制和封建婚姻包办制度,抒发了人们对自由爱情婚姻的热烈追求,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二)、不同点:
1、作品样式不同。《罗》剧是一出五幕话剧,而《孔》诗是一首五言乐府民歌。
2、悲剧过程不同。
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都双双殉情而死,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是因误会而产生的,因此其命运是偶然的而不是悲剧性的;而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死则是必然的,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他们的自由爱情没有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孔》诗更具有悲剧性。
3、塑造的人物性格不同。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新思想的代表,处处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为了追求自由爱情,他们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大胆违抗父命私自结合,虽然因偶然的失误而走向死亡,但他们身上始终洋溢着新时代热烈的理想气息。刘兰芝和焦仲卿身上虽然也有反抗精神,但这种反抗是消极的,带给读者的除了渺茫的希望外,更多是悲愤和痛惜。
4、反映的社会背景不同。
《罗》剧的故事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夕,那时,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崛起,但封建势力仍然固守着统治地位,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与封建家族发生的冲突,即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孔》诗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汉代,那时中国封建社会已臻于成熟,封建制度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刘兰芝的不幸具有社会普遍性,体现了当时社会里千百万被压迫妇女的共同遭遇。
十、教学反思
鲁发福
篇6: 高二课文《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及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剧情,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
3、分析人物形象,欣赏人物语言。
4、分析并体会两个世代结仇的家族最后握手言和的思想意义。
二、情感和态度
培养学生纯真的感情,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品味饱含激情的语言,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读。通过朗读、品味、讨论和教师的适当点拨达到教学目的
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方法:
这篇戏剧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戏剧剧本的一般特点已经了解,而这篇戏剧除戏剧的一般特点外,和前两篇比较起来不同之处就在戏剧语言激情四溢,诗意盎然,另外还有二人爱情悲剧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要突破第一个难点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在朗读中体会语言中所饱含的感情,体会人物疾风暴雨般的内心活动。突破第二个教学难点要结合课本练习一,而练习一只介绍了人文主义思想,要理解这种思想就要给学生介绍文艺复兴,再结合戏剧的有关情节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设想
让学生先熟悉情节,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语言,披文以入情,通过语言的欣赏体会人物的感情。在欣赏人物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二人爱情悲剧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最后设置研究性学习的题目,让学生以学过的相同题材的课文来反观这篇戏剧,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语言欣赏除练习二外让学生自己选择欣赏的对象,在作品主题的把握上让学生自己找能表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有关情节。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简介莎士比亚及剧情
2、梳理情节,理清思路。
3、品味戏剧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2分钟
爱情题材历来被文学界称为“永恒的题材”。我国古代从《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到乐府诗中的《孔雀东南飞》到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无不体现这一永恒的题材。其实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写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一部以爱情悲剧为题材的戏剧。以前我们已学过了《孔雀东南飞》,了解了乐府诗中的爱情悲剧,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近莎士比亚,学习他笔下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二)解题5分钟
1、作者介绍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大戏剧家、诗人。他幼年时就对戏剧产生了兴趣,他曾进过文法学校,接触到古代罗马的诗歌和戏剧。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曾在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登台演戏。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三个时期。早期(1590~1600),是他学习、继承并取得初步成就时期,一般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主要作品有喜剧《仲夏之梦》《威尼斯商人》,历史剧《亨利五世》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期(1601~1607),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一般称为悲剧时期。这时正值英国社会从表面繁荣进入社会**的转折时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作者悲观失望,因此作品的基调悲愤、阴郁。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即《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后期(1608~1612),可称为传奇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居住乡间,从事传奇剧的写作。在这些作品里,对现实的黑暗还有所揭露,但不再是抗议、批判的态度,而是和解、宽容的态度。主要作品有《暴风雨》,被称为“诗的遗嘱”。
2、剧情简介:让学生看课本注解20分钟
(三)初读课文: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达到识字并梳理情节,理清思路的目的。
1、正音识字:出示以下练习
a、给下面的字注音
坟茔;踉跄,唿哨,窥伺,骨骼,殓衾,蛆虫,f岩,骷髅,冗繁。
b、辨形
茔,莹;携,镌;聘,骋;殓,敛。
2、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讲故事,在此基础上梳理情节,理清思路
A、让学生结合课本注解概括戏剧故事
B、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后明确:课文节选部分是全剧的最后一场。前半部分(由帕里斯出场到朱丽叶死去)写朱丽叶殉情。后半部分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两个家族的家长,痛悔不已而终于和解。
四、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二品味饱含感情的如诗语言。
15分钟
教师点拨: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莎士比亚的剧作创造了语言的奇迹,让每一位读者感受到了语言的巨大魅力。他的语言就是上帝,在塑造着人物性格,也在改变着人物命运;他的语言充满诗一样澎湃的激情,屡屡掀起读者情感的波涛。请细细品读这篇文章的语言以及蕴含的情感。
1、品读经典,我们不能去做空洞的分析,要全心地深入到作品内部去,用自己的心灵、思想去感应它、体验它,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学有所得。学习戏剧,最好是能把它搬上舞台,通过表演去理解作品,即使不能,我们也应通过反复品读,去理解它。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同样感召着我们,吸引着我们,那就让我们走进戏剧,去结识罗密欧与朱丽叶吧 。
A、师:哪位同学再来读一读文中三处朱丽叶的对白,并谈谈你的理解?
读完讨论后明确:
第一处刚刚醒来的朱丽叶,第一句话便问夫君,寻找罗密欧,反映了她渴望与爱人重逢,充满了对爱情的幸福的向往。
第二处罗密欧已死,朱丽叶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陪伴罗密欧,选择了殉情,这充分表明了她对爱的无比忠贞。请你再谈谈对第三处的理解。
第三处当听到有人来了时,朱丽叶果断地寻求速死,进一步表现了她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忠贞。
B、我们再回头看看罗密欧。刚才,我们的两位多情的罗密欧虽然读得不错,但在表现罗密欧内心情感及其性格时,还有待进
一步提高。下面我们听听名家是如何读的,请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想想这些对白表现了罗密欧怎样的心情或性格特点?(用媒体播放名家朗诵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
师:听了这段朗诵,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来谈一谈你对罗密欧的心情或性格特点的理解。学生可能谈到的有:
1、罗密欧与仆人刚出场时罗密欧对仆人说的一段话。在我的印象中,罗密欧应该是一个有教养,性情温和的青年,但在这一段台词中,我却读出了一个暴躁狂怒的罗密欧。
师:是什么使他变成了一个暴躁的人?因为他认为朱丽叶死了,这给了他很大的打击,甚至失去了理智,所以变得暴躁了。
师:很有道理。请同学们再谈谈其他几处。
2、文中“我要掰开你的馋吻,索性让你再吃一个饱!”和“年轻人,不要激怒一个不顾死活的人”,还有“我爱你远过于爱我自己,因为我来此的目的,就是要跟自己作对。”这几句话,都表现了罗密欧殉情的决心。
3分钟小结:同学们,通过以上的阅读与交流,我们清晰地看到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生死相恋的情人,都对爱情充满执着与坚贞,他们对爱情怀着至高无上的忠诚与迷狂之情。他们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几百年来,一直感动着世人,鼓舞着世人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生活,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个名字,也成了忠贞的爱情的象征。
五、布置课后练习:
让学生朗读罗密欧的第六段独白并欣赏人物的语言,下节课检查。
板书见后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二人爱情悲剧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
2、理解作品的主题
3、比较鉴赏《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第一课时的课后练习15分钟
学生欣赏的可能有下列句子
1、文中“我要掰开你的馋吻,索性让你再吃一个饱!”和“年轻人,不要激怒一个不顾死活的人”,还有“我爱你远过于爱我自己,因为我来此的目的,就是要跟自己作对。”这几句话,都表现了罗密欧殉情的决心。
2、我们再体味体味罗密欧临死前的这一大段台词,揣摩一下罗密欧的内心世界,比如,为什么罗密欧说这是“一个胜利的坟墓”?又说“这是一个灯塔”、“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应怎样理解?学生可能的回答;
生1:我认为,罗密欧可能是觉得能冲破一切阻碍与朱丽叶在一起这就是胜利。
生2:我想,把“坟墓”喻为“灯塔”,可能和灯塔指引航向的作用有关。
师:是它指引着帕里斯和罗密欧到这里与朱丽叶同死,这实际上是说朱丽叶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太高了。
生3:对“华堂”的理解,我觉得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来理解,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她的美貌使墓窟变成华堂”,可见强调的是“她的美貌”,把“坟墓”喻为“华堂”,是因为朱丽叶太美了,即使为她而死,也是愉快的。
师:这位同学很会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提取句子主干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看来这位同学很会学习,平时很注重学习方法的积累与活用。
3、“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依然这样美丽?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的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她的情
妇吗?”老师怎么读出一股“醋”味来?学生可能的回答
生:我认为这是嫉妒!他嫉妒死神夺走了朱丽叶,这还是来写罗密欧内心的悲痛和对朱丽叶深深的爱的。
师:理解得很深刻。正是这种“嫉妒”性的语言,反衬出朱丽叶的美来,同时写出罗密欧对朱丽叶深沉的爱。
师:“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指什么,这儿用了什么修辞?
生:应该是指毒药吧。因为后面说:“我干了这一杯!”且跟着一个舞台说明(饮药)。如果是这样,那这儿用了比喻修辞。
师:是的,这儿用比喻表现了罗密欧的痛苦与绝望,这是罗密欧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之前所表达的最后的心声,我感觉和大家在一块儿学习,真的很长见识。
二、我们欣赏了戏剧的语言,下面我们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二人爱情悲剧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15分钟
教师点拨:这部戏剧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是14至16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兴起的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运动。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
1、让学生阅读练习一中人文主义的介绍,然后结合人文主义的内涵讨论二人爱情悲剧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
学生以同桌为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表看法。
明确: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人文主义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用“人权”与“神权”相对抗;反对封建思想,提倡个性解放,颂扬尘世的欢乐和幸福,赞美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冲破世仇恩怨,追求真正的爱情;反抗封建制家族观,秘密举行婚礼,为爱而双双殉情;两个结怨很深的家族的握手言和等都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2、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安排了结怨多年的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个家族和好呢?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明确:《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的一部悲剧,但无论主题思想还是艺术风格,都和这一时期的喜剧接近。这是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由于双方家族是世仇,两个青年无法结合,终于殉情。两个原本武斗不断的家庭,在各自失去了心爱的儿女,得到了复仇的最惨痛的结果后,两个家族却没有再像过去那样发生大规模的械斗,而是显得非常冷静。亲王适时地劝导后,凯普莱特说:“啊,蒙太古大哥!把你的手给我。这就是你给我女儿的一份聘礼”看来凯普莱特是深切地体会到了这血的代价。蒙太古也说道:“但是我可以给你更多的。我要用纯金替她铸一座像,只要维洛那一天不改变它的名称,任何塑像都不会比忠贞的朱丽叶那一座更为卓越。”两家的握手言和说明,第一,年轻的一代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举动已冲破了封建势力的束缚且取得了胜利;第二,这一结果象征了人文主义理想与封建思想的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3、提问:如何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
明确:剧本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深刻地体现了它的社会意义,即鲜明的反封建倾向。莎士比亚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个人文主义思想的封建贵族青年的爱情故事写成悲剧,而且明确地把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的封建意识,巧妙地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中世纪衰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指向现实的封建势力。
三、研究性学习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孔雀东南飞》同是爱情悲剧题材,试比较鉴赏两篇课文的异同。
1、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梳理。
明确:相同:这两篇文章都是歌颂青年
男女对纯真的爱情、美好的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封建社会的反抗精神。
不同:《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对有情人,但受封建家族世仇的影响,最终却不能成为眷属而双双殉情,成为悲剧。他们的悲剧,强烈地控诉了封建伦理观的罪恶,批判了陈旧腐朽的封建意识。而悲剧的结尾,两个世仇之家面对儿女的尸体幡然醒悟,握手言和,这象征着腐朽的封建家族的没落和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的胜利,象征着人文主义的胜利。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本是一对恩爱夫妻,但却双双自杀殉情,他们的爱情悲剧说明在封建礼数的束缚下,人们不可能获得自由幸福的婚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首叙事诗的写作意图:一方面是揭露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指出它是婚姻悲剧的根源;另一方面是歌颂焦仲卿、刘兰芝忠于爱情的崇高品质以及以死抗争的反抗精神。
四、课文总结
学习莎士比亚的剧本,应首先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他笔下的悲剧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他的戏剧以语言丰富着称,有人说他的用词是“千古独步”。另外莎士比亚戏剧的重要特点是各种戏剧因素的有机结合。在莎剧中“崇高和卑贱、恐怖和滑稽、豪迈和诙谐、离奇和古怪混合在一起”。在他的一些喜剧中有悲剧的成分,而在他的一些悲剧中又有喜剧的因素,特别是他的早期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一个典型。
五、布置课后练习
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讨论写一篇比较赏析的文章,下节课检查。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二课时:
追求爱情
决斗、为爱、假死、人文主义
家族和好
殉情
家族和解
★ 狼习题
★ 成本会计习题
★ 质量守恒定律习题
★ 化学平衡习题
★ 离子反应习题
高二 《罗密欧与朱丽叶》习题(共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