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讨论文

时间:2024-05-02 03:36:46 作者:zoujianhong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zoujianh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藏区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讨论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藏区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讨论文,希望您能喜欢!

篇1:藏区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讨论文

藏区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讨论文

一、转变教育思想,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要拿出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改变学校考试内容和升学模式,改变学校一切为了“应试”的现状。《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衡量任何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是经济效益的多少,而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目前,片面追求升学率在主导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有的人看不到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看不到音乐教育与‘升学’的内在联系,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学校领导不予重视,多数学生家长在这方面对学校也无所要求。

因此,普通音乐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特别在文化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更是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①但是,从人材的培养来看,音乐对人们智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音乐教育可以通过音乐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再造想象及创新思维,从而对音乐以外的其它学科的感知和研究起到促进功能。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就得益于音乐对他的帮助,他说:“我在科学上的发现往往是从音乐启发得来的”。大量的例子表明,音乐不但不会影响升学率,反而还会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忽视、削弱音乐教育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它不符合国家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不利于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二、建立一支稳定合格的音乐教师队伍

政府要加大投入,为教师创造一定的工作、学习及提高的环境与机会。四川藏区的音乐师资可能并非来源于本地区,要使音乐教师扎根于当地的艺术教育事业,当地政府部门应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觉得从事藏区的音乐教育事业有前途、有奔头,愿意把它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音乐师资的稳定是藏区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只有教师安下心来,乐于工作,藏区的音乐教育才会逐渐提高。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业务素质要稳步提高,要通过各种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知识储备,定期进行知识更新,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要提供机会使音乐教师专业技能(歌唱、演奏、创作、指挥、编排)和课堂讲授技能得到培训、锻炼、展示和承认。音乐教师要在音乐多门学科均有所涉猎并做到一定程度的掌握运用,鼓励对藏区民族民间音乐的开发和利用。四川藏区学生大多能歌善舞,且在藏区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这些都可以在地方特色课程建设与开发中得到利用。在对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过程中,要保持并强化教师的民族文化特色意识,鼓励教师熟悉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热爱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珍视学生本身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并使其更加鲜明。

四川藏区的音乐教育要求教师拥有一套独特的、适应本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该看到,从世界范围来看,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才刚起步的论域。保护原住民的文化权利、关心作为少数的族群的文化生存状态已经成为这个世界越来越鲜明的文化主题。……关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所面临的困惑和未来前途,我们应该在更广泛的视野中寻找理论资源、探索实践模式。”②音乐理论家赵志扬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专业音乐教育的调研、总结,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专业音乐教育将如何迈向新的世纪》一文中指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是:其一、我们培养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的西洋唱法、奏法的表演者;其二、少数民族地区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大量汉民族音乐文化。”这种状况不仅存在于专业音乐教育,在我国整个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同样存在。

音乐教师由于自身过去的受教育经历,或多或少会受到“欧洲音乐中心论”和“汉族音乐中心论”的影响,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搬硬套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从而使少数民族音乐风味发生异变,所以音乐教师要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面临的教学内容有清醒的认识,要保护、珍惜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有音乐资源,要不断调整、更新自己的认识和音乐知识,熟悉和研究当地的音乐现象,大胆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在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中敢于探索和创新,使中小学音乐教育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鼓励和提倡“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校音乐教育”。彭兆荣先生在《族性的认同与音乐的发生》一文中指出:“民族音乐的过程与族性过程是一致的,要了解民族音乐,先要了解其民族性。”可以说,族性意识构筑了个性鲜明的音乐文化,富有民族个性的音乐是族性认同的重要基石。③所以,四川藏区地方政府要有意识地培养四川藏区土生土长的音乐师资,这点对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音乐的传承十分重要。

三、在课堂教学中把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有机结合

将民族音乐引入课堂,这样的音乐课是学生所熟悉的',应该受到学生的欢迎。四川藏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教育既有共同性,也有其特殊性。要根据音乐课程的要求及四川藏区学校音乐教育的现实基础、地区差异,大力弘扬藏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充分发掘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音乐资源(包括舞蹈资源)。从当地民族的审美趣味入手,开设好音乐课程和各种课外活动,加强对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结合四川藏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音乐文化),在遵循国家音乐教育大纲精神的前提下,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做适当的变通。

音乐教师应拓宽视野,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中去寻找少数民族音乐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少数民族自身的语境中探寻少数民族音乐独立的学科理论和教学方法。在藏区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方法的构成要充分顾及这些音乐的审美真实性,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充分尊重他们正宗的传承过程。”④要认识到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或欧洲音乐之间的关系不是差距而仅仅是差异。全国或省编音乐教材由于使用范围广,它更多只能从共性上考虑,它不可能侧重藏区的民族性。“近年来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改革虽然非常重视各民族自身的文化发展需要,但实际上我们的教育内容并没有从本质上体现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与统一性。”⑤所以,民族音乐教材的编写应该纳入藏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内容,四川藏区的各地基层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逐年收集积累,逐步编写出富有当地特色的音乐教材,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与全国或省编的音乐教材搭配使用。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四川藏区音乐教育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关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注重音乐教育者、管理者的思想引导,因地制宜地培育艺术教育氛围,了解和认识四川藏区音乐教育队伍整体状况,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样,藏区的音乐教育才会发展得更好,也更具生命力。

篇2: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论文

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类健全人格的美育活动也已经在全国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从建国以来,小学教育基本上都倾向于语文数学课程的推广,在艺术上的教育几乎是可有可无的,虽然是附属地位,虽然在教育上也做了很大的改动,但音乐等艺术学科依然在小学初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初步得到了一定的认可,许多城市已经开始中招考试加试音乐,分值高达50分。本文将从农村小学的音乐师资力量、教学理念、学校硬件设施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对其现状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对策

一、音乐教育的地位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即“基于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精神,主要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完美人格”。音乐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不但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更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核心载体之一。

二、宝丰商酒务小学音乐教育概况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商酒务小学是平顶山学院帮扶学校之一,小学距离县城15公里,学校占地面积3717平方米,建筑面积696平方米26间二层教学楼一幢,5个教学班,教师12名,在校学生182人。

(一)师资力量调查。该学校规模比较小,在职教师12名,其中名声乐教师一名;多名教师身兼数职,每位教师平均周课时量30节。

(二)教学设备调查。学校的硬件设备极度缺乏,目前上课还沿用原有的黑板讲授模式,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室;没有音乐教室,只有一台电子琴。

(三)音乐课程调查。据笔者以问卷、访谈方式调查该校学生:

1、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音乐,愿意主动去学习音乐,并对乐器有很大的兴趣;

2、90%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认真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并且部分学生会说出自己对音乐的见解;

3、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

4、课下学生会主动与其他同学去沟通,讨论课堂上所学的`音乐。在农村学校,因为经济条件不好,师资力量薄弱,所以农村的孩子前期的艺术教育几乎是没有的。外加学生父母多务农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培养孩子的教育意识;甚至有的家长还反对自己的孩子学习艺术,觉得孩子们不应该学习这些,这也对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受到了很大的阻碍。部分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也不是太高,很多都是其他专业老师代课,还有些社会上的艺术家担任,他们大多数没有完整教学理念和教授手段,上课也仅仅是放放录音机,远远没有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标准。

三、音乐课教学质量分析

(一)师资力量亟待提高。在当今形势下,宝丰商酒务小学音乐老师的音乐素养还需要得到加强。作为一名传授音乐乐艺的精神领袖,音乐老师不单能够对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经历进行总体性整合,并且对其音乐教学的内容、形式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一名合格的音乐老师一定要深入到音乐作品中去,与作者的构思、乐律产生碰撞,把音乐中的内容变换成自己的感情,然后在实践教学中表现出来,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孩子们在老师的情绪感染下顺其自然地接受实践,以演奏、演唱等音乐形式,由外而内、全身心地体验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并且很好地实现了音乐实践教学的目的。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当今的农村小学音乐老师,经过专业培训、接受过正规教育、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非常稀少,该校的情况也是如此。

(二)教学设备严重短缺。当前,宝丰商酒务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除了一些陈旧的教学理念和稀缺的教师资源以外,还有硬件设备的极度缺乏。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宝丰商酒务小学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并且其他教室些许陈旧,音乐乐器方面也极度缺乏,孩子们几乎不能正常使用乐器演奏,另外其他老师存在对音乐学习的偏见。笔者还询问了宝丰商酒务小学的校长,问到音乐老师的情况,答曰:一无教师,二无设施,三无支持。

四、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认识音乐教育的作用,确定其重要地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儿童时代错过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可见,艺术教育在中小学阶段非常重要,孩子们的成长需要音乐来增添乐趣,这样可以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他们以后的成长道路做好铺垫。这一时期也是孩子们对艺术非常敏感的阶段,孩子们在这个阶段接触艺术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改善教学条件。在教育领域,教材的选择尤为重要,教师选择的歌曲必须要适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教材的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认知,反映出孩子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课本的制备应提供良好的知识层次,有助于老师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在作曲家的心里,他们用引导的方式去启发孩子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发展意图,开创他们的模仿和创造能力,给他们自由,给他们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稳定和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老师们必须正确的去引导孩子们,必须具有一定的经验。而当今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又极度缺乏,作为校方领导,必须去发现,并挖掘人才,给他们提供更多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的机会,他们将是学校的另一笔财富。

篇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论文

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用于学前儿童教育之中,有利于学前儿童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锻炼积极思维能力,得到身心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目前,学前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音乐教育仍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对于目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可从学校、教师、家庭三方面来阐释。首先是学校方面。目前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幼儿园已经开设了音乐课程,但是学校在音乐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音乐教育具有功利性。一些学校办音乐课就是为了赚取额外费用,增加幼儿园的经济效益,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幼儿的音乐素养的培养[1]。二是音乐课程教材不规范。由于学校选取音乐教材比较随意,导致教师达不到原设计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学设施配备不足。由于经济问题,大部分幼儿园都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更别说投入多媒体教学设施了。总之,学校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其次是教师方面。当前,幼儿园教师大都是职业技能学校毕业,掌握了一定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但是该师资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师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比较片面,没有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还是偏重于技能方面的训练[2]。第二,教师的音乐素养还有待提高。目前,河北省受过音乐专业训练的幼教并不多,大部分教师在基本的音乐素质方面都不合格。第三,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传统。就现在发展形式来看,常规性音乐课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仍占有广大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幼儿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还是遵循之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幼儿有视、听等方面的享受,也就不能很好的接受音乐教育的熏陶。最后是家庭方面。我们知道,幼儿最初的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因此,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家长在音乐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其一是对家庭音乐教育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长也开始注重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但是仅限于表面层次的弹、唱、跳、演等,而没有从基础的艺术修养来培养。其二是家庭音乐氛围不足。虽然有些家长有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的意愿,但是由于其音乐教育知识的缺乏,致使其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音乐交流,因此没有形成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

二、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河北省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水平,让幼儿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音乐,本人针对我省学前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总结了以下几点对策。

1、明确音乐教育的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音乐教育可以诱发幼儿的想象力,促进幼儿智慧的的开发,陶冶幼儿的艺术情操。因此,必须提高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快乐的成长。首先,教育部门要提高认识,制定并颁布相关的规划决定。其次,学校要加强管理,制定相关规定。再次,教师要明确音乐教育目标,提高音乐教育水平。最后,家长要削减功利性思想,让孩子真正地享受音乐。

2、改善音乐教学条件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学设施对教育教学的高效进行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大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资源投入,以改善音乐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前儿童教育条件主要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支持:一是需要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创建有利于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环境;二是需要社会各界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支持;三是需要家长的支持。只有积极争取一切力量,才能够保证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质量。

3、加强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的主体就是教师[3]。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提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水平。首先,幼儿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要改善自己的世界观,要热爱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关心并爱护每一位孩子,以此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学前儿童音乐教师要掌握好有关音乐教育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学科知识,以此来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质量。最后,要加强教师组织队伍的管理。幼儿园应建立并完善教研管理制度,丰富教研形式,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以此来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以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业务素养。

4、营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学习的启蒙地,也是孩子最早接受音乐艺术熏陶的地方。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家庭音乐教育理念,以丰富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要掌握好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从其自身特点出发,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最后,要创建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条件,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来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让孩子在音乐中健康成长。

三、总结

总之,加强音乐教育是提高学前儿童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是符合培养全面创造人才目标的,对孩子整体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具有重大的作用。虽然河北省现在的学前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我相信,通过各领域人员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将不成问题,音乐教育的未来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韩莉娟.石家庄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洪雅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现状及对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51-54+83.

[3]蔡岳建.重庆市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7,04:56-58.

篇4: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论文

关于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分析了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流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水土流失,流域水土流失特征为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面积广、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讨论了高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水土流失;对策

1涅如藏布流域概况

涅如藏布流域位于西藏自治区康马县境内,流域面积约528.13km2。流域总体地貌形态为断陷宽谷(坝区)居中,宽谷两侧为高山或极高山。涅如藏布沿主流线自南向北流动,全长102km,源头海拔约5150m,河口为4050m.,落差达1100m,年径流量为2.8亿m。,是年楚河的主源。流域属高原温凉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冬春寒冷干燥,风力大。年均温仅为3.1℃,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88.4km,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年均蒸发量为2196mm;流域内作物生长期短,全年无霜期仅为70~90d:土壤温度低,有效养分分解慢,对各种生态系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与进化及农牧民的生活习性和经济活动有着重大影响。树木在该流域内难以生长,植被景观以草本植物为主,多为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类和高寒垫状植被类。

2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一水土流失严重

涅如藏布流域地处高原区,区内山高坡陡,植被稀疏,山体深度风化,土质疏松,沟壑密布,水土流失严重。据实地调查与遥感图像解译结果,该区土壤侵蚀面积为367.68k,占了区域总面积的69.62%。按营力性质可将该区水土流失类型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由于人口密度小,人为作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小。

2.1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面积广

按水土流失面积统计规范的要求,对该区各类土壤侵蚀面积进行统计发现:风力侵蚀面积为214.18kni,占了侵蚀总面积的58.25%,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40.55%;其次是水力侵蚀,为100.81km。,占侵蚀总面积的27.42%,占土地总面积的19.09%;冻融侵蚀面积为52.691(m。,占侵蚀总面积的14.33%,占土地总面积的9.98%。

2.2壤侵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

分析风力侵蚀、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的侵蚀强度级别,可发现无论是风力侵蚀、水力侵蚀还是冻融侵蚀都是以轻度侵蚀为主,其次是中度侵蚀。风力侵蚀中轻度侵蚀面积为l14.19km,中度侵蚀为93.69km。,强度侵蚀为6.3km;水力侵蚀中轻度侵蚀面积为67.24km2,中度侵蚀为33.57km;无强度侵蚀;冻融侵蚀中轻度侵蚀面积为30.44kmz,中度侵蚀面积为17.73km,强度侵蚀面积为4.51km。

对流域总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统计表明: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面积为211.88km,占总侵蚀面积的57.63%,占土地总面积的40.12%;其次为中度侵蚀,面积为144.99k,占总侵蚀面积的39.43%,占土地总面积的27.45%:强度侵蚀面积为10.81km,占总侵蚀面积的2.94%,占土地总面积的10.81%。该区没有极强度和剧烈侵蚀分布。

区域内土壤侵蚀虽然是以轻度侵蚀为主,但是侵蚀面积广,涉及的范围大。如不加以治理,很容易转化成中度和强度侵蚀,带来更大的危害。

3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高原面上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水土流失成因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3.1自然因素

该区平均海拔>4300m,多大风,年均风速为2.8m/s,极端最大风速为34m/s,年均大风日数为93d,而且大风多集中在旱季: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地表裸露,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为风力侵蚀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风蚀作用最终使大面积的草地变成“黑土滩”。

涅如藏布切割作用强。该区年均降水量虽小(288.4mm),但是60%~7096的降水集中在6-9月,为水力侵蚀创造了条件。降水主要以固体为主,地表径流主要为雪水漫流。在最大冰雪融化期,往往形成暂时性洪流,虽然强度不大,但是面积大,从而造成水蚀现象严重。尤其是在细颗粒物质覆盖的斜坡上,山高坡陡,表层植被土层易遭受破坏,加上水力侵蚀作用极易形成滑坡和泥石流,并在草地和耕地上形成冲沟。流域海拔高,气温低,年均温为3.1℃。尤其是涅如藏布及其支流的上游地区,海拔更高、有大量的冰川I和冰湖分布,年平均气温低于O’C,极易形成冻融侵蚀,还易造地表覆盖的大量寒冻风化碎屑物和冰碛物等不断分解成不同粒度的沙向周围扩散,形成冻土沙化现象。

总之,高原寒、早、多大风、降水集中和植被盖度小等自然条件极易导致流域水土流失的产生。

3.2人为因素

该区2001年底共有居民3589人,人口密度6.8人/J(Ⅲz。其中农业人口占了89.61%。虽然人为因素没有直接造成水土流失,但在人口集中分布的流域中下游地区,过度放牧引起草地退化,植被减少,农耕区对土壤的翻耕等,为风力侵蚀的创造了条件:造成草地退化面积达1001.05hm,占草地总面积的61.3%。随着人口较快增长,资源开发利用进程的加快以及气温升高、平均降水量减少,气候条件明显呈暖干化趋势,有效环境容量日趋减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4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涅如藏布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主要是防治水土流失,必须针对流域内部的地形地貌复杂、土地适宜性差异显著的特点,在全面规划综合防治的原则下,以局部区域治理为重点,采取生物措施、流程措施和农耕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法。

4.1按流域内地形条件制定水土保持措旌

4.1.1坡面水土保持防止措施

由十该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宜林地少,种草是提高植被盖度的唯一途径,草种要选择本地适生的紫花针茅、黑褐苔草、华扁穗草、固沙草等。采取封育治理措施,对坡而区域应实行封育禁牧,为坡面草地提供充足的生态系统恢复时间。

在流域降水集中、雨季坡面径流量大的地段实施坡面工程措施。在排水沟的坡面和坡脚修建小型排蓄工程,减小雨季洪水量,以减小水土流失的面积和强度。

4.1.2沟道水土保持防止措施

修建沟头防护工程,筑士埂,拦蓄上游来水,阻止径流进入沟道;在面积较大、侵蚀严重及危害较大的沟道内修建拦沙坝:在沟道比降较大、切剧烈的沟段,修建谷坊,巩固并抬高沟床,防止沟底继续下切,同时要进行河道清淤、清障并修建永久性的河堤,以利于汛期排洪。

在沟道两边种植固沙草,在海拔较低的地段还可沿两岸以自柳、红柳和沙棘为主种植灌木林带。灌丛林斑块的建立对流域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统计,没有灌丛的流域其径流损失比有灌丛的流域多25%,条状和线状灌丛比点状灌丛截获径流的能力高8%。

4.2按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制定水土保持措施

按土壤侵蚀强度等级,结合经济条件将流域分为重点预防保护区、正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

预防保护区主要是指涅如藏布及其支流的上游地段,海拔较高,人口少,水上流失面积小,土壤侵蚀以冻融侵蚀为主,自然因素足其主要成因。该区主要是保护自然植被、禁止破坏草场,同时对局部水上流失严重区有步骤地进行综合治理。

重点治理区是指土壤侵蚀对耕地和草地破坏严重的地区,分布在流域宽谷区,土壤侵蚀以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以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为主。这里人口分布相对较集中,密度较大,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水土保持工作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

重点监督区主要分布在居民点集中的地区以及广大的轻度侵蚀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是依法进行监督管理,防止建设活动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同时对轻度侵蚀区域实行水土保持恢复与生态环境重建。

4.3建立动态监测网

动态监测是立足于水土流失现状,对其从过去到现在所产生的变化,包括变化的区域分布及数量特征,所开展的时间序列分析工作,以便掌握其演变速率和演变规律特征,为更好地了解其现状和展望其未来提供帮助。根据动态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实施治理。

4.4生物措施

要标本兼治,必须采取生物措施,大面积种草,种植适生的水土保持灌木林,如红柳和沙棘等。水土保持灌木林主要选择在沟壑、沟底一带;护滩灌木林布置在沟口以外的堆积扇、堆积台地及口内宽谷河滩地上,以达到林保土、土蓄水、水养林,最终实现保持水土的功能。

4.5限制流域内的农业生产规模

高原环境的脆弱,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差,且破坏后恢复能力也差,较小的人类活动干扰都使起生态系统朝不稳定方向发展。因此要限制区内的农业生产活动。

在流域的中游,主要生产活动是放牧,应限制牲畜数量,防止过牧而加重草地退化。对目前草地退化严重的地区应实行封育。人工种草,建设围栏,改变传统的游牧方式,减小畜牧业生产对草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流域的下游人口集中,主要生产活动是农田耕作,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该区应维持现有的农田规模,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在农田周围修建灌木林带减小风蚀,尽量以最小的灌木林防护面积达到最大的防护能力。

中职数学教学现状与对策论文

浅析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论文

供电企业网络营销现状和对策论文

三明市化肥使用现状与对策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

民族地区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浅谈沿海船舶防污染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探析论文

四川省网球运动员的人格现状与对策研究的论文

污水处理现状与发展方向论文

藏区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讨论文(推荐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藏区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讨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