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古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4-06-02 03:33:35 作者:兜兜兜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兜兜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宋初古文阅读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宋初古文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宋初古文阅读答案

往岁士人多尚对偶为文,穆修、张景辈始为平文①,当时谓之“古文”。穆、张尝同造朝,待旦于东华门外。方论文次,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穆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之下。”时文体新变,二人之语皆拙涩,当时已谓之工,传之至今。

【注释】①穆修、张景:北宋初年人,提倡散文,对后来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欧阳修等都有影响。平文:即散文,是区别于当时骈体文的一种文体。

【问题】

8.(2分)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往岁士人多尚对偶为文( )

(2)穆、张尝同造朝( )

9.(4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1)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

译文:

(2)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

译文:

10.(2分)穆、张二人描述“逸马毙犬”的用语,后人认为“拙涩”,为何当时“谓之工”?

答:

11.(2分)穆、张二人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答:

【参考答案】

8.(2分)(1)崇尚。(2)到……去。

9.(4分)(1)(他们)恰好看到有一匹奔跑的`马踏死—条狗。

(2)两人各自记述这件事情,来比较谁写得好谁写得差。

10.(2分)因为当时文体新变,可供参照的范例少,人们的评价标准还不够高。

11.(2分)珍惜时间。在上朝之前的空暇还在探讨写作问题。

关注生活。把生活看作写作的源头活水。

篇2:古文阅读宋清传节选题目附答案

古文阅读宋清传节选题目附答案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咸誉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④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 ③直:价值,价钱 ④翦翦:肤浅狭隘的样子

1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善药 居:聚积,搜集 B.积券如山 券: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 诣:前往 D.终不复言 复:回答

1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清优主之 不害清之为富也 B.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清不以怠遇其人

C.清其有道欤 执其道不废 D.求者益众,其应者益广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1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世之言,徒曰“市道交” 深度之,则曰:“徒费心神,而又何期于事济乎?”

B 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 清皆乐然响应 空谷传响

D 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后世之谬其传

14、下列“而”字中,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用法及意义相同的是( )

A 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

B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C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

15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 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 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 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16 下列对文段结束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先生曰/ 清居市不为市之/ 道/然而居朝廷/ 居官府/ 居庠塾乡党/ 以士大夫自名者/ 反争为之不已/ 悲夫

B. 柳先生曰/ 清居市不为市之/ 道然而居/ 朝廷/ 居官/ 府居庠塾/ 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 反争为之不已/ 悲夫

C. 柳先生曰/ 清居市不为市之道/ 然而居朝廷/ 居官府/ 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 反争为之不已/ 悲夫

D. 柳先生曰/ 清居市不为市之道/ 然而居朝廷/ 居官府/ 居庠塾/ 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 反争为之不已/ 悲夫

二、文言翻译(10分)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 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2)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参考答案:

11. D 复:再,又。

12 D (D中的“益”,皆有副词“愈”之意。A前者代词,代采药人;后者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 前者介词,因为 ;后者介词,用。 C 语气词表大概 ;代词代王清的。 )

13 D (D中的“谬”,皆有“弄错”之意。A 只——白白地,徒然; B 快速——招致;C 答应——回声 )

14 B ( 题干中的“而”,连词表假设,如果。A译为“甚至”,连词表递进;C译为“地”,连词表修饰;D译为“然而、却”,连词表假设) 15 B 16 C

二 文言翻译

(1)译文:他赚钱取利是看得长远,因为长远,所以能成就广大的利益,哪里像一般的小商人呢?偶尔(一旦)要不到债,就勃然变色、大为愤怒,接着就相互詈骂而成为仇人。他们的赚钱取利,不是很肤浅很狭隘吗?(“岂……哉”、“彼……乎”句式各1分, “直”、“仇”各1分,整个句意通畅1分。)

(2)译文:唉!宋清是个商人,现今一般人与人交往,有能像宋清那样希望回报、看得久远的人吗?(注意句式,酌情给分,5分)

篇3:经典古文阅读答案

2017经典古文阅读答案

(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赵普传》)

(乙)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实词。

(1)普少习吏事习:______________

(2)每归私第 第:______________

(3)家人发箧视之 发:______________

(4)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划线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太祖常劝以读书 以:用,拿

B.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而:表假设,如果

C.及小白立为桓公 及:等到

D.鲍叔遂进管仲遂:于是,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赵普举荐人才的事件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宋太祖最初并不接受赵普对人才的举荐,齐桓公也曾囚禁管仲,不想任用他,但两位君王最终都接受建议,重用人才,在这一点上,均称得上明主。

B.甲文中的人才最终被太祖任用,乙文中的管仲得以辅佐桓公一匡天下,说明赵普和鲍叔牙都是善于发现并举荐人才的贤臣。

C.赵普举荐人才,不惧太祖盛怒,反复进谏;鲍叔牙举荐管仲,“以身下之”:均体现了两人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胸怀。

D.甲、乙两文在写举荐人才时,均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使人物在举手投足间本质尽显。

参考答案:

1.(1)习:熟悉

(2)第:府第,住宅

(3)发:打开

(4)游:交游,交往

2.B

3.(1)太祖发怒,把奏章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改。(“碎裂”,使动用法。“颜色”,古今异义。)

(2)管仲已经被任用,在齐国执政。(“既用”,被动句。“既”,已经或在……以后。“于齐”,介词结构后置。)

4.刚毅果断、镇静从容、坚韧执着。(意对即可)

5.D

篇4:古文阅读答案

【甲】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笞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节选自《韩诗外传》)

【乙】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2分)

(1)伯瑜有过( ) (2)遂得免害(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小题3: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篇5:古文阅读答案

小题1:(1)过错 (2)于是、就(2分)

以前挨揍常常疼,现在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此我哭。(2分)

小题2: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2分)

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篇6:宋锦阅读答案

4. 解析 A项“最具特色”错,据原文第一段内容,三大名锦都最具特色,只不过特色不同而已;B项“《坚瓠集》中就记载了其销售盛况”错,《坚瓠集》中没有记载相关销售情况;D项“图案花纹更讲究对称严谨”错,原文只是比较了色彩,而没有比较图案花纹。

答案 C

5. 解析 “主要是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错,原文是说“大多是植物染料,也有小部分矿物染料”。

答案 A

6. 解析 “宋式锦制作工艺精细”错,由原文“根据工艺的精粗”可知,宋锦也有制作粗糙的。

答案 D

篇7:宋锦阅读答案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锦中,蜀锦最有人气,云锦最为贵气,而宋锦尽显文人雅士之韵,有“锦绣之冠”的美名。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始产于南宋高宗年间,因产地主要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称为“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

宋锦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织造上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染色用纯天然的染料,先将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染料挑选极为严格,大多是植物染料,也有小部分矿物染料。宋锦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

宋锦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内填以花卉、瑞草,或八宝、八仙、八吉祥。八宝指古钱、书、画、琴、棋等,八仙是扇子、宝剑、葫芦、柏枝、笛子、绿枝、荷花等,八吉祥则指宝壶、花伞、法轮、百洁、莲花、双鱼、海螺等。

宋代织锦吸取了当时成熟的花鸟画的写生风格,又发展了遍地锦纹,形成色彩更加复杂的丝织品。宋锦在纹样组织上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平服挺括;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流畅而又生动;在色彩运用上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

宋锦,除用于袍服衣着外,还大量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清康熙时长洲褚人获着《坚瓠集》记:“锦以宋织为上。泰兴季先生家藏《淳化阁帖》十帙,每帙悉以宋锦装其前后,锦之花纹二十种,各不相犯……一人以厚赀得之,取其锦二十片,货于吴中机房为样,竟获重利。”自清代以来,苏州宋锦一直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如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都是苏州宋锦织造户的老主顾。

明清时期的宋式锦,根据工艺的精粗、织物的厚薄和使用性能,可分为重锦、中锦、匣锦三大类,其中以重锦最名贵,是清宫廷专用的珍贵产品。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清代乾隆《彩织极乐世界图轴》是现存宋锦织品中的经典之作,充分展现了宋锦高超的织造技艺。图轴长448厘米,宽196.3厘米。它用放射透视的手法,在宫殿场景中安置了320个神态不同的人物,水山树石,奇花珍鸟,穿插其间。全幅用26种不同颜色的长织彩纬,在石青底子上以红、蓝、绿、桔色、水红、香色等作主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在运用这些对比色的时候,采用了浅色相间、黑线勾边和三层退晕及四层退晕的方法,外浅内深,逐层过渡。再在人物头部和建筑装饰等重点部位,用赤金和黄金两种捻金线点缀,使主体纹样更加突出。整个图轴,构图对称严谨,穿插生动,色彩庄重,富丽明快。

近代也生产结构简单的盒锦,多用环形和万字形花纹。现代以苏州所产宋锦最为著名,有“大锦”“盒锦”“小锦”等品种,各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节选自孙迎庆《寻根》,有删改)

4.下列关于“宋锦”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在我国三大名锦中最具特色,被人们称为“锦绣之冠”。

B.宋锦的主要产地是苏州,但其产品曾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坚瓠集》中就记载了其销售盛况。

C.宋锦在南宋高宗年间开始生产,近代、现代也生产宋锦,现代苏州宋锦有多个品种,各有不同特点。

D.宋锦的.图案风格借鉴了宋代花鸟画的写生风格,只不过其色彩更加复杂,图案花纹更讲究对称严谨。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宋锦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其染料要求是纯天然的染料,主要是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

B.宋锦的制作工艺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较为复杂;宋锦的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

C.《彩织极乐世界图轴》是现存宋锦织品中的代表性作品,充分展现了宋锦高超的织造技艺。

D.明清以后织出的“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近代生产的盒锦也属于“宋锦”。

6.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染色是织造宋锦的重要工序,它要求极高,只有把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

B.艳而不火、繁而不乱、明丽古雅是宋锦色彩运用的特点,《彩织极乐世界图轴》能够体现这种特点。

C.宋锦用途广泛,既可用于袍服衣着,也可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淳化阁帖》就是用宋锦装裱的。

D.明清时期的宋式锦制作工艺精细,它包括重锦、中锦、匣锦三大类,其中重锦是清代宫廷专用的珍贵产品。

篇8:宋绶阅读答案

宋绶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绶,赵州平棘人。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为儿童时,手不执钱。家藏书万余卷,亲自校雠,博通经史百家。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年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太后崩,帝思绶言,召还,将大用,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何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

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王曾入对,又论奏之。帝曰:“宋绶亦如此言。”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又上:“驭下之道有三:临事尚乎守,当机贵乎断,兆谋先乎密。能守则奸不能移,能断则邪不能惑,能密则事不能挠。愿陛下念之!至若深居燕间,声味以调六气,节宣以顺四时,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再迁吏部侍郎。

时宰相吕夷简、王曾论议数不同,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于是四人者皆罢。绶以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留侍讲筵。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时绶母尚在,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 (选自《宋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 尚:崇尚

B.书上,忤太后意 忤:违背

C.绶虑宴乐有渐 渐:加剧

D.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 休:休整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绶敢于谏言的一组是(3分)

①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 ②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

③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 ④当求德阀,以称坤仪

⑤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 ⑥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绶性格孝谨清介、聪明机警,少时便看淡钱财,家里藏书颇丰,得以博览群书,再加外祖杨徽之的施爱有加,母亲悉心调教,为日后取得功名打下了基础。

B.对太后垂帘听政之事,宋绶直言己见,招惹太后不满,将其改任为龙图阁学士,又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后来皇帝打算重用他,又被张士逊阻挠。

C.各位大臣劝谏皇帝重视章惠太后修建道观一事无果,宋绶上谏时便晓皇帝以理,举出“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的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

D.因为几位大臣常常政见不一,朝事难以有效解决,宋绶等人被解除朝职,后来因为给无计可施的皇帝献计,宋绶又得以回朝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

答:

(2)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

答:

4D(“休”意思应是“吉祥”)、5C(②句言其忤逆皇后后被外放,③句言其受重用被他人阻挠,④句言其所拟诏书内容)、6A(“少时便看淡钱财”不当)、

7(1) 所以应该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严加防范,在坏事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消除它。事情发生了才反应,不也太危险了吗?(得分点“销”“萌”“殆”各1分,大意2分)

(2) 宋绶常常认可夷简的观点,参知政事蔡齐偶有异见,有时政事迟疑不决(得分点“是”“间”“依违”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宋绶,赵州平棘人。宋绶性格孝顺恭谨又清正耿直,言行非常有规律。还是很小的时候,手里从不拿钱。家里藏书有万余卷,亲自校对书籍以正误谬,通晓经史百家。他小时就非常聪明机警,额头有奇骨,深受外祖杨徽之器重。徽之无子,家里的藏书全都给了宋绶。宋绶的母亲也有文化,常常亲自教化,因此文章深受当时崇尚。十五岁的时候,皇帝召来面试中书,真宗喜爱它的文章,升为大理评事,任其在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又在学士院面试,任集贤校理,与他的父亲宋皋职位相同。

当时太后掌权,五天到一次承明殿,垂帘断事,当时仁宗不曾单独面对众臣决事。宋绶上奏说:“唐先天中年,睿宗做太上皇,五天接受一次群臣朝拜,处理国家要务,任命三品以下的官员,裁决刑罚。我们应该遵奉先天旧有制度,让群臣到前殿奏对,除非国家大事,任免官员都到前殿听旨。”奏书呈上,违背了太后的旨意,改任龙图阁学士,后又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太后驾崩之后,皇帝深思宋绶所言,召令还朝,将要重用,当时宰相张士逊阻止了这件事,后任翰林侍读学士。

当时有诏令停建各种寺观,章惠太后拟把旧宅改建为道观,谏官和御史上言这件事。皇帝说:“这是太后的私有财产,谏官、御史想求取好名声吗?”宋绶劝谏说:“他们怎能知道太后的所作所为啊,只是看见大兴土木有违最近的诏令,就上书表述自己的观点。再说事情也有嫌疑之处,他们还能指出过错。如果陛下有大的过错,即使近臣不说,也能传播到各地,而成为圣明政治的拖累,怎么可以忽略呢。太祖曾经说太宗被谏官诋毁,也不认为是羞愧的'。哪如举动没有过错,使他们没有什么可以说的呢?”

郭皇后被废弃,皇帝让宋绶拟制诏令:“应当追求德绩,来适合天下母亲的表率形象。”不久就有近臣拉来陈氏富人家的女子入宫,宋绶说:“陛下您竟然打算用卑贱的女子居于中宫,这不和以前的诏令相违背吗?”几天以后,王曾入朝奏对,又上奏陈述自己的观点。皇帝说:“宋绶也这么说。”当时大臣相继有论奏的,终于搁止了这件事。

皇帝年轻,天下长时间无事,宋绶忧虑皇帝宴饮欢乐加剧,于是说:“人的内心往往在长久安定的时候变得安闲,那么祸害就会在所忽略的方面滋生出来。所以,应该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严加防范,在坏事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消除它。事情发生了才反应,不也太危险了吗?我希望在思想言行方面整训百官,不因为太平而懈怠。”又上书说:“统率部下的方法有三:遇事就重视坚守节操,面对机会重要的是立即决断,最初计划应该尽可能严密。能够坚守那么奸邪之人也不能改变你的志向,能够决断那么邪恶之徒也不能迷惑你的行为,能够缜密那么凡事也不会阻挠你。希望陛下考虑!至于深居闲暇时,习性爱好是用来调理六气的,布散调适是用来顺应四时的,调养好贵体,这是国家的福运啊。”连续升迁任吏部侍郎。

当时宰相吕夷简和王曾的观点常常不同,宋绶常常认可夷简的观点,参知政事蔡齐偶有异见,有时政事迟疑不决,于是四个人都被罢官。宋绶凭着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的身份留在侍讲筵。

无昊反叛,刘平、石元孙或战死或被俘,皇帝把亲自书写的诏令颁赐给未在朝的人,征询作战的策略。宋绶谋划了十件事情献给皇上。于是再次被召任职枢密院事,升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当时宋绶的母亲还健在,宋绶生病之后,便不再处理政务,生活起居自食其力,自己筹划安排身后之事。

篇9:《塞翁失马》古文阅读答案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无故亡而入胡(   )

(2)皆吊之 (   )

(3)何遽不为福乎(    )

(4)壮者引弦而战(    )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句子的.意思。

(1)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3.本文蕴含的道理是:             ,成语“             ”出自本文。

4.你认为塞翁“善术”是本文故事情节变化的根本原因吗?塞翁的真正高明之处在哪里?请联系实际谈谈对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1.(1)逃跑;(2)安慰;(3)怎么就;(4)拉开弓弦。

2.(1)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关键字:居、将。)

(2)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关键字:塞、十九。)

3. 道理:祸福相依,好坏共存,看待事物要持辨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意思相近即可)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等亦可)

4.不是。塞翁的高明之处是不悲观,能辨证地看待问题,启示“略”

座右铭 古文阅读答案

出师表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太祖怒责宋白阅读及答案参考

《宋中》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古文《是仪传》阅读及答案

初中最经典的脑筋急转弯及答案

宋濂字景濂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思明经典语录

宋黄庭坚「清明」

古文自我介绍范文女生

宋初古文阅读答案(通用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宋初古文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