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peter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人体的3秒钟定则阅读训练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人体的3秒钟定则阅读训练及答案,欢迎阅读借鉴。
- 目录
篇1:人体的3秒钟定则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你也许是一个球迷,那你有没有掐表算过人们在赢球之后的拥抱时间?英国心理学家艾米斯·纳吉可留意过这件事情。她观看了北京奥运会的21项运动赛事录像,并对赛后运动员与教练、队友、对手之间的拥抱进行了计时,结果发现,来自32个国家的运动员和教练,每次拥抱的时间平均为3秒。
②而此前,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曾表明,人类行为的3秒钟节奏在生活中十分普遍:两人握手时的摆动、抚摸孩子的亲昵表示、挥手告别等等,其动作节律要么是3秒钟,要么是3秒钟的倍数;摄影师拍照片时,为一个画面停留的时间通常接近3秒或是其倍数;在田径赛场上,从发出预备令到开始的时间间隔大约3秒钟;交通信号灯由黄变红有3秒钟间歇,这样可使驾车者从容刹车;时间为3秒或3秒倍数的广告镜头是收视效果最好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也都遵循3秒钟的节奏,所以听起来非常悦耳。
③不仅如此,我们的许多基本生理活动,如一次呼吸,以及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运行,持续时间也是3秒钟。
④这一现象不仅限于人类。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某些生理活动也遵循这一规律。例如,科学家对生活在动物园中的长颈鹿、浣熊、熊猫和袋鼠等动物进行研究后发现,从咀嚼到排便,虽然它们的每一个动作持续时间相当多变,但平均是3秒钟。
⑤凡此种种,让心理学家很早就产生一种猜测:3秒钟间隔也许是人类感知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对于此刻的感知,大概就倾向于持续3秒钟:这个猜测简称为3秒钟定则。
⑥3秒钟定则对人类有什么用呢? 你可不要小看这短短的3秒钟:有神经生物学家认为,这一节奏从根本上塑造了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进化。如果这个节奏时间缩短,比如缩短到10毫秒,那么尽管我们也许能够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速的反应,但与之而来的副作用是,我们将时刻生活在恐惧和提心吊胆之中。在那种情况卞,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颗朝你呼啸而来的子弹,就像能看到一只铅球向你砸来一样。反之,如果节奏延长到1分钟,那么我们对自然界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将无法作出及时的反应。例如,当地震发生时,如果需要1分钟才能反应过来,那么没来得及逃跑命可能就丢了。
⑦正是这恰到好处的'3秒钟,使我们既能够对外界的威胁适时地作出反应,又能够比较从容地生活任何改变都可能不利于我们的生存。
⑧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3秒钟节奏呢?这个秘密或许就藏在我们的大脑中。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一次,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换句话说,客观事物每次作用于人脑并使之作出反应的时间约为3秒钟,不足3秒钟容易出现差错,超过3秒钟则显得多余。
1.用原文语句写出3秒钟定则的基本内容。 (2分)
2.请从文中找出两个能显示本文逻辑顺序的关键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
3.第①、②段有何关系?,它们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4.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分)
5.人体有这么一个3秒钟节奏,对其原因,科学家有怎样的推测?这一发现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4分)
参考答案:
1.3秒钟间隔也许是人类感知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对于此刻的感知,大概就倾向于持续3秒钟。(2分)
2.(1)3秒钟定则对人类有什么用呢?
(2)为什么会有这么个3秒钟节奏呢?(每句1分,共2分)
3.第①、②段之间的关系是由个别到普遍(特殊到一般),这两段由人类行为中普遍存在的3秒钟节奏现象引出说明内容,吸引读者。(2分)作为例子具体地说明了3秒钟节奏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的行为中。(2分)
4.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具体突出地说明了缩短了3秒钟节奏虽然会使我们对外界的威胁作出更决的反应,但也会让我们生活在恐惧之中。(2分)
5.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所以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一次。(2分)这发现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掌握好生活节奏,这样才能使我们既能够对外界的威胁适时地作出反应,又能够比较从容地生活。(2分)
篇2:《人体的3秒钟定则》阅读答案
《人体的3秒钟定则》阅读答案
你也许是一个球迷,那你有没有掐表算过人们在赢球之后的拥抱时间?英国心理学家艾米斯·纳吉可留意过这件事情。她观看了20北京奥运会的21项运动赛事录像,并对赛后运动员与教练、队友、对手之间的拥抱进行了计时,结果发现,来自32个国家的运动员和教练,每次拥抱的时间平均为3秒。
而此前,科学家通过一项跨文化的研究就曾表明,人类行为的“3秒钟节奏”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两人握手时的摆动、抚摸孩子的亲昵表示、挥手告别等等,其动作节律要么是3秒钟,要么是3秒钟的倍数;
摄影师拍照片时,为一个画面停留的时间通常接近3秒或,是其倍数;
在田径赛场上,从发出预备令到开始的时间间隔大约是3秒钟:
交通信号灯由黄变红有3秒钟间歇,这样可使驾车者从容刹车;
美国的心理学家经过对1万多名约会者进行研究后发现:初次见面时,大多数人在3秒,钟内就作出了是否和对方继续交往的决定;
不仅如此,我们的许多基本生理活动,如一次深呼吸,以及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运行,持续时间也是3秒钟。
这一现象不仅限于人类。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某些生理活动也遵循这一规律。例如,科学家对生活在动物园中的长颈鹿、浣熊、熊猫和袋鼠等动物进行研究后发现:从咀嚼到排便,虽然它们每一个动作持续的时间相当多变,但平均时间是3秒钟。
凡此种种,让心理学家很早就产生一种猜测:3秒钟间隔也许是人类感知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对于“此刻”的感知,大概就倾向于持续3秒钟。这个猜测简称为“3秒钟定则”。
你可不要小觑这短短的3秒钟。有神经生物学家认为,这一节奏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进化。如果这个节奏时间缩短,比如缩短到10毫秒,那么尽管我们也许能够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速的反应,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是,我们将时刻生活在恐惧和提心吊胆之中。例如在上述情况下,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颗朝你呼啸而来的子弹,就像能看到一只铅球向你砸来一样。反之,如果节奏延长到1分钟,那么我们对自然界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将无法作出及时的反应。
总之,正是这恰到好处的`3秒钟,使我们既能够对外界的威胁适时地作出反应,又能够比较从容地生活——任何改变都可能不利于我们的生存。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3秒钟节奏”呢?这个秘密或许就藏在我们的大脑中。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次,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换句话说,客观事物每次作用于人脑并使之作出反应的时间约为3秒钟,不足3秒钟容易出现差错,超过3秒钟则显得多余。
5.文章介绍了关于“人体三秒钟定则”的知识,下列对于文本内容概括不能并列的一项是( )
A.“三秒钟定则”现象 B.“三秒钟定则”存在的意义
C.缩短“三秒钟节奏”的副作用 D.出现“三秒钟节奏”的原因
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
A.英国心理学家艾米斯纳吉可观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21项运动赛事录像后,发现来自32个国家的运动员和教练,每次拥抱的时 间平均为3秒。
B.继艾米斯纳吉可的发现后,科学家通过一项跨文化的研究也曾表明,人类行为的“3秒钟节奏”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C.两人握手时的摆动、抚摸孩子的亲昵表示、挥手告别、交通信号灯的间歇等等,其动作节律要么是3秒钟,要么是3秒钟的倍数。
D.“3秒钟节奏”不仅限于人类,一些哺乳动物、鸟类的某些生理活动也遵循这一规律。
7.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做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摄影师拍照片时,为了遵循“3秒钟节奏”,所以常常喊“1,2,3”,然后“啪”按下快门,一个画面停留的时间通常接近3秒或是其倍数。
B.美国的 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初次见面时,大多数人在3秒钟内就作出了是否和对方继续交往的决定,所以与人交往,要尽量给人留下第一印象。
C.如果这个节奏时间缩短,比如缩短到10毫秒,那么我们能够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速的反应,比如说能快速躲开一颗向你呼啸而来的子弹。
D.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一次,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由此可见“一心不能二用”。
篇3:人体的“3秒钟定则”阅读答案参考
①你也许是一个球迷,那你有没有掐表算过人们在赢球之后的拥抱时间?英国心理学家艾米斯?纳吉可留意过这件事情。她观看了北京奥运会的21项运动赛事录像,并对赛后运动员与教练、队友、对手之间的拥抱进行了计时,结果发现,来自32个国家的运动员和教练,每次拥抱的时间平均为3秒。
②而此前,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曾表明,人类行为的“3秒钟节奏”在生活中十分普遍:两人握手时的摆动、抚摸孩子的亲昵表示、挥手告别等等,其动作节律要么是3秒钟,要么是3秒钟的倍数;摄影师拍照片时,为一个画面停留的时间通常接近3秒或是其倍数;在田径赛场上,从发出预备令到开始的时间间隔大约3秒钟;交通信号灯由黄变红有3秒钟间歇,这样可使驾车者从容刹车;时间为3秒或3秒倍数的广告镜头是收视效果最好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也都遵循3秒钟的.节奏,所以听起来非常悦耳。
③不仅如此,我们的许多基本生理活动,如一次呼吸,以及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运行,持续时间也是3秒钟。
④这一现象不仅限于人类。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某些生理活动也遵循这一规律。例如,科学家对生活在动物园中的长颈鹿、浣熊、熊猫和袋鼠等动物进行研究后发现,从咀嚼到排便,虽然它们的每一个动作持续时间相当多变,但平均是3秒钟。
⑤凡此种种,让心理学家很早就产生一种猜测:3秒钟间隔也许是人类感知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对于“此刻”的感知,大概就倾向于持续3秒钟:这个猜测简称为“3秒钟定则”。
⑥“3秒钟定则”对人类有什么用呢? 你可不要小看这短短的3秒钟:有神经生物学家认为,这一节奏从根本上塑造了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进化。如果这个节奏时间缩短,比如缩短到10毫秒,那么尽管我们也许能够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速的反应,但与之而来的副作用是,我们将时刻生活在恐惧和提心吊胆之中。在那种情况卞,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颗朝你呼啸而来的子弹,就像能看到一只铅球向你砸来一样。反之,如果节奏延长到1分钟,那么我们对自然界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将无法作出及时的反应。例如,当地震发生时,如果需要1分钟才能反应过来,那么没来得及逃跑命可能就丢了。
⑦正是这恰到好处的3秒钟,使我们既能够对外界的威胁适时地作出反应,又能够比较从容地生活——任何改变都可能不利于我们的生存。
⑧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3秒钟节奏”呢?这个秘密或许就藏在我们的大脑中。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一次,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换句话说,客观事物每次作用于人脑并使之作出反应的时间约为3秒钟,不足3秒钟容易出现差错,超过3秒钟则显得多余。
20.用原文语句写出“3秒钟定则”的基本内容。 (3分)
21.请从文中找出两个能显示本文逻辑顺序的关键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
22.第①、②段有何关系?,它们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3分)
23.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分)
24.人体有这么一个“3秒钟节奏”,对其原因,科学家有怎样的推测?这一发现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3分)
20.3秒钟间隔也许是人类感知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对于“此刻”的感知,大概就倾向于持续3秒钟。(2分)
21.
(1)“3秒钟定则”对人类有什么用呢?
(2)为什么会有这么—个“3秒钟节奏”呢?(每句1分,共2分)
22.第①、②段之间的关系是由个别到普遍(特殊到一般),这两段由人类行为中普遍存在的“3秒钟节奏”现象引出说明内容,吸引读者。(2分)作为例子具体地说明了“3秒钟节奏”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的行为中。(2分)
23.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具体突出地说明了缩短了“3秒钟节奏”虽然会使我们对外界的威胁作出更决的反应,但也会让我们生活在恐惧之中。(2分)
24.
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所以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一次。(2分)
这—发现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掌握好生活节奏,这样才能使我们既能够对外界的威胁适时地作出反应,又能够比较从容地生活。(2分)
篇4:《人体的3秒钟定则》的阅读答案
《人体的3秒钟定则》的阅读答案
你也许是一个球迷,那你有没有掐表算过人们在赢球之后的拥抱时间?英国心理学家艾米斯纳吉可留意过这件事情。她观看了20北京奥运会的21项运动赛事录像,并对赛后运动员与教练、队友、对手之间的拥抱进行了计时,结果发现,来自32个国家的运动员和教练,每次拥抱的时间平均为3秒。
而此前,科学家通过一项跨文化的研究就曾表明,人类行为的“3秒钟节奏”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两人握手时的摆动、抚摸孩子的亲昵表示、挥手告别等等,其动作节律要么是3秒钟,要么是3秒钟的倍数;
摄影师拍照片时,为一个画面停留的时间通常接近3秒或是其倍数;
交通信号灯由黄变红有3秒钟间歇,这样可使驾车者从容刹车;
美国的心理学家经过对1万多名约会者进行研究后发现:初次见面时,大多数人在3秒钟内就作出了是否和对方继续交往的决定;
不仅如此,我们的许多基本生理活动,如一次深呼吸,以及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运行,持续时间也是3秒钟。
这一现象不仅限于人类。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某些生理活动也遵循这一规律。例如,科学家对生活在动物园中的长颈鹿、浣熊、熊猫和袋鼠等动物进行研究后发现:从咀嚼到排便,虽然它们每一个动作持续的时间相当多变,但平均时间是3秒钟。
凡此种种,让心理学家很早就产生一种猜测:3秒钟间隔也许是人类感知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对于“此刻”的感知,大概就倾向于持续3秒钟。这个猜测简称为“3秒钟定则”。
你可不要小觑这短短的3秒钟。有神经生物学家认为,这一节奏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进化。如果这个节奏时间缩短,比如缩短到10毫秒,那么尽管我们也许能够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速的反应,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是,我们将时刻生活在恐惧和提心吊胆之中。例如在上述情况下,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颗朝你呼啸而来的子弹,就像能看到一只铅球向你砸来一样。反之,如果节奏延长到1分钟,那么我们对自然界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将无法作出及时的反应。
总之,正是这恰到好处的3秒钟,使我们既能够对外界的威胁适时地作出反应,又能够比较从容地生活——任何改变都可能不利于我们的生存。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3秒钟节奏”呢?这个秘密或许就藏在我们的大脑中。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次,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换句话说,客观事物每次作用于人脑并使之作出反应的时间约为3秒钟,不足3秒钟容易出现差错,超过3秒钟则显得多余。(摘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改动)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英国心理学家艾米斯纳吉可观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21项运动赛事录像后,发现来自32个国家的运动员和教练,每次拥抱的时间均为3秒。
B.继艾米斯纳吉可的发现之后,科学家通过一项跨文化的研究也曾表明,人类行为的“3秒钟节奏”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C.两人握手时的摆动、抚摸孩子的亲昵表示、挥手告别、交通信号灯的间歇等等,其动作节律要么是3秒钟,要么是3秒钟的倍数。
D.“3秒钟节奏”不仅限于人类,哺乳动物、鸟类的某些生理活动也遵循这一规律。
8.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摄影师拍照片时,为了遵循“3秒钟节奏”,所以常常喊“1、2、3”,然后“啪”按下快门,一个画面停留的时间通常接近3秒或是其倍数;
B.美国的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初次见面时,大多数人在3秒钟内就作出了是否和对方继续交往的决定,所以与人交往,要尽量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C.如果这个节奏时间缩短,比如缩短到10毫秒,那么我们能够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速的反应,比如说能快速躲开一颗向你呼啸而来的子弹。
D.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次,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由此可见“一心不能二用”。
参考答案:
7.C(2分,A项,不是“均为3秒”,而是“平均为3秒;B项,不是“继艾米斯纳吉可的发现之后”,而是“此前”;D项,应为“一些哺乳动物”。)
8.B(2分,A项中摄影师喊“1、2、3”,是这一节奏的体现,而不是为了遵循这一节奏;C项,应为“也许能够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速的反应”,不是一定能够,其次只说能“清晰地看到”,没说能“快速躲过”;D项,只说“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二用”的不一定是繁杂的事物,如果其中的一件事或两件事都是自己得心应手的事呢?)
篇5:人体的三秒钟定则现代文阅读答案
人体的三秒钟定则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你也许是一个球迷,那你有没有掐表算过人们在赢球之后的拥抱时间?英国心理学家艾米斯·纳吉可留意过这件事情。她观看了北京奥运会的21项运动赛事录像,并对赛后运动员与教练、队友、对手之间的拥抱进行了计时,结果发现,来自32个国家的运动员和教练,每次拥抱的时间平均为3秒。
②而此前,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曾表明,人类行为的“3秒钟节奏”在生活中十分普遍:两人握手时的摆动、抚摸孩子的亲昵表示、挥手告别等等,其动作节律要么是3秒钟,要么是3秒钟的倍数;摄影师拍照片时,为一个画面停留的时间通常接近3秒或是其倍数;在田径赛场上,从发出预备令到开始的时间间隔大约3秒钟;交通信号灯由黄变红有3秒钟间歇,这样可使驾车者从容刹车;时间为3秒或3秒倍数的广告镜头是收视效果最好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也都遵循3秒钟的节奏,所以听起来非常悦耳。
③不仅如此,我们的许多基本生理活动,如一次呼吸,以及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运行,持续时间也是3秒钟。
④这一现象不仅限于人类。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某些生理活动也遵循这一规律。例如,科学家对生活在动物园中的长颈鹿、浣熊、熊猫和袋鼠等动物进行研究后发现,从咀嚼到排便,虽然它们的每一个动作持续时间相当多变,但平均是3秒钟。
⑤凡此种种,让心理学家很早就产生一种猜测:3秒钟间隔也许是人类感知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对于“此刻”的感知,大概就倾向于持续3秒钟:这个猜测简称为“3秒钟定则”。
⑥“3秒钟定则”对人类有什么用呢? 你可不要小看这短短的3秒钟:有神经生物学家认为,这一节奏从根本上塑造了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进化。如果这个节奏时间缩短,比如缩短到10毫秒,那么尽管我们也许能够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速的反应,但与之而来的副作用是,我们将时刻生活在恐惧和提心吊胆之中。在那种情况卞,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颗朝你呼啸而来的子弹,就像能看到一只铅球向你砸来一样。反之,如果节奏延长到1分钟,那么我们对自然界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将无法作出及时的反应。例如,当地震发生时,如果需要1分钟才能反应过来,那么没来得及逃跑命可能就丢了。
⑦正是这恰到好处的3秒钟,使我们既能够对外界的威胁适时地作出反应,又能够比较从容地生活——任何改变都可能不利于我们的生存。
⑧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3秒钟节奏”呢?这个秘密或许就藏在我们的大脑中。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一次,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换句话说,客观事物每次作用于人脑并使之作出反应的时间约为3秒钟,不足3秒钟容易出现差错,超过3秒钟则显得多余。
1.用原文语句写出“3秒钟定则”的基本内容。 (2分)
2请从文中找出两个能显示本文逻辑顺序的关键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
3第①、②段有何关系?,它们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4.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分)
5.人体有这么一个“3秒钟节奏”,对其原因,科学家有怎样的推测?这一发现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4分)
参考答案:
1.3秒钟间隔也许是人类感知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对于“此刻”的感知,大概就倾向于持续3秒钟。(2分)
2.(1)“3秒钟定则”对人类有什么用呢?
(2)为什么会有这么—个“3秒钟节奏”呢?(每句1分,共2分)
3.第①、②段之间的关系是由个别到普遍(特殊到一般),这两段由人类行为中普遍存在的“3秒钟节奏”现象引出说明内容,吸引读者。(2分)作为例子具体地说明了“3秒钟节奏”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的行为中。(2分)
4.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具体突出地说明了缩短了“3秒钟节奏”虽然会使我们对外界的威胁作出更决的反应,但也会让我们生活在恐惧之中。(2分)
5.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所以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一次。(2分)这—发现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掌握好生活节奏,这样才能使我们既能够对外界的威胁适时地作出反应,又能够比较从容地生活。(2分)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复句知识点
1.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2.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
3.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4.选择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构成选择关系。
5.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
6.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7.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
8.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
9.解说复句: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一般不常用关联词语。
10.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
篇6:奇妙的“人体海洋” 阅读训练及答案
奇妙的“人体海洋” 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
②经科学测定,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水达到45~50千克,占体重的60%~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水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水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③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家夫弗杰普戈利茨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地接近。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④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就不成其为海水。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的咸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3.5%)要低一些,但比世界上最淡的波罗的海的含盐度(0.2%~0.3%)却要高许多。况且,科学家在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之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在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的血的咸度。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⑤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皮下或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最常用的是含0?85%氯化钠的水溶液。炎热的夏天,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和在炼钢炉前干活的工人,每天都要流掉大量的汗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医生总是要劝这些人多喝些淡盐开水。这就是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⑥如此看来,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教科书。它告诉人们:我们的身体一半以上由水组成,我们的血液像海水般微咸。(选自《白天的星星奇妙的人体海洋印记》有删改)
1.整体把握,清理思路,分析结构。(4分)
(1)在作者看来,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这个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在下面。
(2)选文的①⑥段是总说,其余段为分说,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的结构示意图的括号内填上恰当文字,在分说部分相对应处填上自然段序号。
┌( ){ } ┐
① ┤ ├ ⑥
└(含盐){ } ┘
2.选文用得较多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请在列数字以外任意举出一种说明方法,并举例且说明其作用。(2分)
3.为了准确说明事物和事理,选文的语言讲究科学性准确、简明、周密。如果把下边句中加点词语去掉或换成其他词语,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任选作一题)(2分)
(1)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2)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3.5%)要低一些。
4.请根据对选文的理解,对以下问题大胆说说你的认识。
(1)有人说选文第⑤自然段是多余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2分)
(2)请你根据选文的内容回答:人的生命起源于什么?人的生命离不开什么?(2分,此题为加分题,得分计入本大题)
答案:
1.(1)含水,血液中含盐(若答出血液中带有咸味亦可)。(每个1分)
(2)(含水){②③}含盐{④⑤}
填含水1分,填对②③④⑤给1分,若填错一个不得分。
2.说出说明方法并举例1分,说明作用1分,例如:
打比方:(第①段)这样使说明的对象(人体的内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意思基本一致亦可)
举例子:(第⑤段)先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作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第③段)通过比较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人身上具有海洋印记(或人类来自海洋)。
3.与以下答案基本一致的即可得2分。
①普遍说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因为它代表绝大多数,若去掉,那么特殊情况也包含其中,没有例外,与客观实际不相符(意思相近亦可)。
②1%是一个确数,加上左右二字,就变成了一个概数,若去掉,反而变得不准确、周密,不符合客观实际(意思相近亦可)。
4.(1)不是,第④段末提出了问题,就应有回答,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在第⑤段用具体例子作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言之有理即可)(2分)
(2)因为人体含水、含盐,所以人的生命起源于海洋;因为人的生命一半以上由水组成,所以人的生命离不开水。(意思相近亦可,每个1分)
人体的3秒钟定则阅读训练及答案(共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