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4-10-05 03:39:15 作者:myuncn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myunc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君子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君子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君子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君子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①阳明子既为何陋轩①,复因轩之前营,驾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②门人曰:“夫子盖自道也。吾见夫子之居是亭也,持敬以直内,静虚而□,非君子之德乎?遇屯而不慑,处困而□,非君子之操乎?昔也行于朝,今也行于夷,顺应物而能当,虽守方而□,非君子之时乎?其交翼翼,其处雍雍,意适而匪懈,气和而□,非君子之容乎?夫子盖谦于自名也,而假之竹。虽然,亦有所不容隐也。夫子之名其轩曰‘何陋’,则固以自居矣。”

③阳明子曰:“嘻!小子之言过矣,而又弗及。夫是四者何有于我哉?抑学而未能,则可云尔耳。昔者夫子不云乎?‘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②,吾之名亭也,则以竹也。人而嫌以君子自名也,将为小人之归矣,而可乎?小子识之!”

(选自《王阳明集》有删改)

[注]①何陋轩: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后,伐木为轩,自建居所,并命名为何陋轩,取《论语》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意。②《论语注疏》: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者,皆谓之儒。但君子(儒)则将以明道,小人(儒)则矜其才名。

1.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君子亭位于何陋轩的前面。

B.交代了君子亭命名的缘由。

C.竹之姿像虞宫廷里的群妃。

D.必要的隐忍也是君子之道。

2.将下列词语填入第②段方框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弗拘 ②能亨

③若愚 ④能恭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①② D.③②①④

3.有人认为第③段中“嘻”字可两解:一是表惊讶的感叹词,二是嬉笑的意思:结合具体内容推断不同解释背后的王阳明形象。(4分)

4.本文围绕“君子亭”的命名,层层推进,请加以分析。(4分)

答案:

1.(2分)C

2.(2分)D

3.(4分)答案示例:第一种,“嘻”字做感叹词解,后面的文字显得语重心长,严厉而认真,符合王阳明师长的身份,既有对门人错误思想方式的批评,也是一种自我反省的严肃态度。对比门人略带戏谑的说话方式,王阳明的严师形象呼之欲出。

第二种,嬉笑之意,首先这一声 “嘻”笑本身就有种“我就是这么想的,被你戳穿了”的调皮感,有了这个“嘻”字,后面所有的自谦就都有了自傲的意味。这种自谦不是虚伪,是中国人习惯的表达方式,这样的王阳明不仅只是一个严肃的哲学家,而变成了可爱的长者形象,更富有生活气息。

4.(4分)答案示例:本文先从德行、操守、明达、和乐四方面揭示了君子之道,阐明以“君子”命名亭子的原因;然后借门人之口,指出阳明子完全具备君子之道的四个方面及从阳明子对自己住所“何陋轩”的命名中即可看出阳明子是夫子自道;随后阳明子则表示自己对君子之道是学而不能,不敢以“君子”自任,如不注重明道而追求才名将是小人之流;从而进一步凸显了君子谦虚、正直、明达、和乐的品性,回应了开头,层层推进,曲折有致。

说明文写作技巧

写作说明文要注意说明的顺序。有合理的顺序,文章才能条理清晰,让人看得明白。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间顺序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远到近等。时间顺序一般有从古到今、从过去到现在等。 逻辑顺序有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等。什么是合理的顺序呢?这要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以及说明对象本身的特征、规律而定。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等,往往以空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成因、方法,往往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事理,往往以逻辑关系为顺序。

记叙文六要素的作用有哪些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好结局。

篇2:君子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君子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①阳明子既为何陋轩①,复因轩之前营,驾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②门人曰:“夫子盖自道也。吾见夫子之居是亭也,持敬以直内,静虚而□,非君子之德乎?遇屯而不慑,处困而□,非君子之操乎?昔也行于朝,今也行于夷,顺应物而能当,虽守方而□,非君子之时乎?其交翼翼,其处雍雍,意适而匪懈,气和而□,非君子之容乎?夫子盖谦于自名也,而假之竹。虽然,亦有所不容隐也。夫子之名其轩曰‘何陋’,则固以自居矣。”

③阳明子曰:“嘻!小子之言过矣,而又弗及。夫是四者何有于我哉?抑学而未能,则可云尔耳。昔者夫子不云乎?‘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②,吾之名亭也,则以竹也。人而嫌以君子自名也,将为小人之归矣,而可乎?小子识之!”

(选自《王阳明集》有删改)

[注]①何陋轩: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后,伐木为轩,自建居所,并命名为何陋轩,取《论语》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意。②《论语注疏》: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者,皆谓之儒。但君子(儒)则将以明道,小人(儒)则矜其才名。

1、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君子亭位于何陋轩的前面。

B、交代了君子亭命名的缘由。

C、竹之姿像虞宫廷里的群妃。

D、必要的隐忍也是君子之道。

2、将下列词语填入第②段方框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弗拘②能亨

③若愚④能恭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①② D、③②①④

3、有人认为第③段中“嘻”字可两解:一是表惊讶的感叹词,二是嬉笑的意思:结合具体内容推断不同解释背后的王阳明形象。(4分)

4、本文围绕“君子亭”的命名,层层推进,请加以分析。(4分)

答案:

1、(2分)C

2、(2分)D

3、(4分)答案示例:第一种,“嘻”字做感叹词解,后面的文字显得语重心长,严厉而认真,符合王阳明师长的身份,既有对门人错误思想方式的批评,也是一种自我反省的严肃态度。对比门人略带戏谑的说话方式,王阳明的严师形象呼之欲出。

第二种,嬉笑之意,首先这一声“嘻”笑本身就有种“我就是这么想的,被你戳穿了”的调皮感,有了这个“嘻”字,后面所有的.自谦就都有了自傲的意味。这种自谦不是虚伪,是中国人习惯的表达方式,这样的王阳明不仅只是一个严肃的哲学家,而变成了可爱的长者形象,更富有生活气息。

4、(4分)答案示例:本文先从德行、操守、明达、和乐四方面揭示了君子之道,阐明以“君子”命名亭子的原因;然后借门人之口,指出阳明子完全具备君子之道的四个方面及从阳明子对自己住所“何陋轩”的命名中即可看出阳明子是夫子自道;随后阳明子则表示自己对君子之道是学而不能,不敢以“君子”自任,如不注重明道而追求才名将是小人之流;从而进一步凸显了君子谦虚、正直、明达、和乐的品性,回应了开头,层层推进,曲折有致。

篇3:冷泉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冷泉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亭,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我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我爱其泉渟渟①,风泠泠②,可以蠲烦折酲③,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④足于床下,卧而狎⑤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彻⑥,粹冷柔滑,若俗士⑦,若道人,眼耳之尘,心尘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域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铺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玙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⑧。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①渟渟(tínɡ):水停止不动的样子。②泠泠(línɡ):形容清凉。③蠲(juān)烦析酲(chénɡ):除去烦劳,解除酒醉,蠲:消除,除去。酲:酒醉不清醒。④濯(zhuó):洗。⑤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⑥矧(shěn):况且。潺湲(chányuán):水流的样子。彻:同“澈”。⑦俗士:与出家人相对而言,指未出家的人。⑧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的观点。此语出自《论语o述而》。这里是指自己不再建造新亭。

1.下面对词语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句中的“最”“尤”“甲”是同义词。

B.“导和纳粹”,是指引导人心平气和地接纳最精美的东西。

C.“床下”“枕上”在这儿是比喻义,指随处、自由的意思。

D.“可胜言哉”中“胜”是壮大的意思,这儿有名传千里之意。

2.对下面语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撮奇得要”——集中了最奇特的要点。

C.“潜利阴益”——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好处。

D.“佳境殚矣”——所有的美好境界,全都达到极点。

B.“物无遁形”——物体的形态全都显露了出来。

3.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冷泉亭是余杭众多美景中最好的一处。

B.与冷泉亭互相遥望的还有虚白亭、候仙亭、观风亭和见山亭。

C.仆射、给事、右司郎中是官职,相里君、韩皋、裴棠棣、卢元铺、元玙是人名。

D.“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中“长庆”是白居易的号。

4.认真阅读文章,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文字。请写出三组描写冷泉亭景色的整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抓住冷泉亭春天的_______和_______;夏天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景物,简练而生动地写出了此泉四时的美景和人物的心情。

6.作者不再建造亭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D

4.A.高不倍寻,广不累丈。

B.山树为盖,岩石为屏。

C.佳境殚矣,能事毕矣。

或:A.草熏熏,木欣欣。B.泉渟渟,风泠泠。C.若俗士,若道人。

5.草 木 泉 风

6.“于是,……无所加焉”

篇4:甘霖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甘霖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郡之人戚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谓之槁,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膳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疻,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霑足者。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阍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曰:“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再月不雨谓之亢 再:二,两个

B.无岁是无民也 岁:岁月

C.行之不辍 辍:停止

D.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 造:前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 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B.荆公守惠之明年 不日成之矣

C.太守其不勤民 其形容憔悴。

D.自原野达于畎亩 渗漉于闾阎

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B.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C.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D.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甘霖亭是太守荆之琦为求雨所建,亭子建成十多天后雨就落下,十分灵验。

B.求雨得雨,平越太守张孟奇写诗赞美,当地的士绅都说写得好。

C.在惠州老百姓的盛情挽留和向朝廷申诉下,荆太守终于暂时留了下来。

D.亭子建成,人们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韩日缵对荆太守的歌颂之辞。

5.(10分)(1)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3分)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

②(4分)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

(2)请指出百姓尊敬爱戴荆太守的两个事例(可摘录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3分)

答案:

1.(3分)B.【年成,收成。】

2.(3分)D.【“到”。(A.表提顿/定语后置的标志。B.结构助词,的/代亭子。C.表测度/他的。)】

3.(3分)C.

4.(3分)D.【根据倒数第二段可以分析推断出。(A.甘霖亭是为纪念荆公求雨所建。B.当地的士绅唱和张孟奇写的歌,不是“都说写得好”。C.没有“暂时留下来”。)】

5.(10分)【(1)(7分)①(3分)所有种田人欢喜仰望,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地说太守感动了上天而对老百姓有恩德。关注点:“三农”“仰荣”“格于天”、句子大意。②(4分)我们登上这个亭子,就好像看到荆公又回来了,希望得到你的题记用来刻在石碑上。关注点:“兹”“复”“勒诸石”、句子大意。

(2)(3分)①荆公求雨得雨,百姓欢欣感激,平越守作歌,士绅唱和。②荆公要调任,百姓向朝廷请求留任。③荆公离开之日,百姓齐聚挥泪送别。④荆公走后,百姓建造甘霖亭纪念。(答出1点得1分,2点得3分)】

阅读理解文言文考试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语文阅读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题型答题方法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

(1)渲染气氛。

(1)烘托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

(5)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对比、烘托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篇5:《冷泉亭记》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冷泉亭记》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可以导和纳粹  纳:吸纳      B.杭自郡城抵四封    封:边界

C.述而不作      作:做文章     D.可胜言哉          胜:尽

5.下列各项都是对“冷泉亭风景”描写的一项是(2分)

①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        ②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

③矧又潺湲洁澈     ④山树为盖,岩石为屏     ⑤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A.雹冖堍       B.  ②③④      C.雹佗邰      D.雹邰堍

6.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冷泉亭建在灵隐山的下面,石门涧的中央,灵隐寺的西南角。

B.冷泉亭虽然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

C.余杭这个地方共有五座亭子,它们都是当时的太守修建的,冷泉亭是白居易为右司郎中时修建的。

D.作者喜欢冷泉亭的原因,一是风景秀丽,二是人们一看到冷泉亭那些“眼耳之尘,心舌之垢”就可以摒弃。

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4分)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分)

参考答案:

4.C(作:建造亭子)

5.B(①这是对冷泉亭的评价;⑤这是对五亭美景的赞美)

6.C(这座亭子是元藇修建的)

7.(1)在这种情况下,五座亭子可以相互望见,就像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注意:“列”“殚”各1分,整句通顺2分)

(2)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谨慎取用的缘故(原因)啊!(句式、“所以”、“学者”各1分,整句通顺1分)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起人心情(  ▲  )        (2)山树为盖(  ▲  )

(3)可濯足于床下(  ▲  )    (4)可胜言哉(  ▲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B.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D.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2)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13.文章第一段中突出体现“最余杭而甲灵隐”具体内容的语句是“▲        ”;第二段中画波浪线句子则是通过▲    手法表现这一点的。(2分)

参考答案:

10.(4分)(1)使振奋  (2)作为 (3)洗  (4)尽(每个1分)

11.(2分)C

12.(4分)(1)就杭州的山水来说,灵隐寺是最好的。(2)云从冷泉亭的亭梁间生出,泉水和冷泉亭的台阶齐平。(每句2分,其中每小句1分)

13.(2分)撮奇得要(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侧面描写(每点1分)

参考译文

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优;就郡里而言,灵隐寺最突出;从寺庙看,冷泉亭第一。

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两寻(十六尺),宽不逾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爱它的花草芬芳,林木茂盛,在这里可以吐纳清新空气,令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除酒困,令人心旷神怡。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生于亭梁之间,水漫到亭阶之上。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位佛门中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等那清泉洗涤,见了这里的景致,就会一下子全部消亡。这种无形中能获得的益处,哪能给你说得完呢?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筑候仙亭;庶子裴棠棣,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在这种情况下,五亭相互可以望见,像五个手指并列一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任到这里以后,只是记述其事而不再添造(新的亭子)。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篇6:《喜雨亭记》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喜雨亭记》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注】①忭(biàn)欢乐 ②荐饥:连年饥荒 ③二三子:你们 ④优游:悠闲自得。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分)

①予至扶风之明年( ) ②既而弥月不雨( ) ③以属客而告之(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C、忧者以乐,病者以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越三月,乙卯乃雨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13、《喜雨亭记》一文表现了苏轼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与欧阳修在《 》一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2分)

[答案]10、①第二年 ②下雨 ③通“嘱”,劝酒 11、C 12、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座亭子中悠闲自得地享乐,难道做得到么? 13、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醉翁亭记》

4.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治:修建。

B.亭以雨名,志喜也。 名:命名。

C.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山的南面。

D.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狱:监狱

5.对文中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B.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C.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D.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喜雨亭记》一反亭台游记的通常写法,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交错并用,可谓运笔生辉,出手不凡。

B.下雨前,太守就已经开始修亭凿池,没有顾及到忧心庄稼的百姓。亭成恰逢雨至,太守看到人民庆祝的场景,深为惭愧,将这一场喜雨归功于天子和造物主,并用“喜雨”来给亭子命名。

C.为表现百姓之喜,文章除了具体描写官吏、商贾、农夫的欣喜若狂,还交代此前“弥月不雨”的情况,为后文记“喜”做了有力的衬托,行文曲折起伏,饶有兴味。

D.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小亭子的建成并非什么大事,可苏轼却把它与人民“喜雨”的大事联系起来,表达与民同乐的感情。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12分)

(1)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2)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孔雀东南飞》)

参考答案:

4.D(3分,狱:诉讼案件)

5.A(3分)

6.B(3分,中国封建时代,为官者建亭供游乐本是常事,更何况苏轼这样一位为政清廉,祟尚节俭的官吏,断不会建豪华的丽亭美池。如文中所述,“喜雨亭”不过是一个供休息的场所而已,一个极普通的亭子,B项说法没有道理。)

7.翻译句子每句3分,共12分

(1)不久,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正为此感到忧虑。(“既而”1分;“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1分;“以为”省略,需添加代词,1分。)

(2)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出现旱象便把雨赐给百姓。(“今天”,古今异义1分;“始”,1分;“赐之以雨”,状语后置1分。)

(3)已经出洞,就有人责怪那想要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享尽游洞的乐趣。

(4) 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自杀这件事,心里知道(从此与刘兰芝)永远离别了,在庭院里的树下徘徊了一阵,自己就在向着东南的树枝上吊死了。

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篇7:零陵三亭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零陵三亭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零陵三亭记

柳宗元

邑之有观游所,或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低湿污涂,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举之,假湘源令。会零陵政乱赋扰,民诉于州牧,求推能济弊者。(薛存义)来莅兹邑,遁逃者复还,愁痛者笑歌;逋租匿役者,期月辨理;宿蠹藏奸者,披露首服。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门不施胥吏之席,耳不闻鼛鼓之音。鸡豚糗醑①,得及宗族。州牧尚焉,旁邑仿焉。

然而未尝以剧自扰,山水鸟鱼之乐,澹然自若也。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低洼,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坳为池。爰有嘉木美卉,垂水映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②,亦在署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在昔裨谌谋野而获,宓子弹琴而理③。乱虑滞志,无所容入。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有福,可遂乎?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薛拜手曰:吾志也。遂刻之。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注释】①糗醑:糗qiǔ,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醑xǔ,美酒。②埴:zh,黏土。③裨谌、宓子:裨谌,郑国大夫,善于与诸侯交往,常乘车到郊野游赏,往往获得成效;宓子,鲁国人,为单父县令,喜欢抚琴娱乐,却将单父治理得很好。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然后理达而成事 然后:这样之后

B.假湘源令 假:借助

C.胄牧尚焉 尚:推崇

D.然而未尝以剧自扰 剧:(政务)繁忙

2.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不施胥吏之席

B.使之清宁平夷

C.高明游息之道

D.咸有薛之志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邑之有观游所,或以为非政,是大不然。(3分)

(2)会零陵政乱赋扰,民诉于州牧,求推能济弊者。(4分)

(3)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有福,可遂乎?(3分)

4.概括薛存义能够担任零陵县令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B

2.B

3.(1)县里有观赏游览处,有的人认为观光旅游不利于政事,这种观点很不对。

(2)恰逢零陵县政治混乱、赋税扰民,民众向郡守诉讼,要求推荐能够解决弊端的人,到这个县来当县令。

(3)假使接下来担任零陵县令的人,都有薛存义的心胸志趣,那可是零陵县百姓的福气,这能实现吗?

4.有做官的才能;有实践经验,代理过湘源县令;零陵百姓的要求。

【参考译文】

县里有观赏游览处,有的人认为观光旅游不利于政事,这种观点很不对。如果一个人气不顺畅心里烦闷,他的思虑就会混乱;如果一个人视野不宽,他的意志也就常常受阻。君子一定要有供自己游玩和休息的事物,或者具备高超的技能才干,这样才能使他清静平易,平常显得优游有余,这样之后才能做到事理通达,事业成功。

零陵县东部有座山,泉水从山石间流出,造成的低湿泥泞之处,成群的禽兽在这里觅食,围墙和篱笆遮挡住了它,治理本县的.县官前后累计有几十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并打开察看。籍贯河东道的薛存义凭借为政的才能闻名于荆、楚一带,潭州(长沙郡)举荐他,代理湘源县令。恰逢零陵县政治混乱、赋税扰民,民众向郡守诉讼,要求推荐能够解决弊端的人,到这个县来当县令。(薛存义于是被长沙郡任命为零陵县县令。薛上任后,)外出逃难的人又回来了,忧愁痛苦的人笑语欢歌了;欠租的人逃避劳役的人一个月内就回来申辩办理,一贯作恶非常狡猾的人,也现身出来坦白服罪。百姓交完赋税后,一起高兴地跳踏上归途,在里巷相互迎接庆贺。百姓门前不用给催赋税的县吏设席,耳里听不到召集人训事的鼓声。鸡猪干粮美酒,(多余的)能够(拿出来)送给家族其他人。上级长官尊崇他,毗邻的县官仿效他。然而他并不曾因为政事繁多而使自己烦扰,他寄情于山水鸟鱼之乐,恬淡自如。他于是拆除那山泉附近的围墙篱笆,赶跑成群的禽兽,开掘疏通低湿之处使山泉流动,在山麓搜寻风景优美之处,发现一片石林,山坳里的积水形成了池塘。这就有了嘉树美花、瀑布映照山峰的美景,山间明澈,云气散漫,清风自起,烟霭漂浮,不用人力而为就能自然形成。鱼游乐于广阔悠闲的池塘,鸟依恋于安静幽深的山林;鱼在水穴中生育,在水面上出没;鸟在树巢中生育,在山林中鸣叫聚集。鱼鸟等动物不用人工蓄养就很繁富。砍伐树木放到江中,顺流而下就到城门;用于烧制陶制品和粗瓷器的高岭土和黏土,也就在县署周边。人不用耗费什么气力,工作就能够获利。于是建了三个亭子,升降高低不同而有阴明变化,高的建在山顶,低的建在清池边,日常生活用具一应俱全。有宴会招待宾朋,有旅馆留待旅客,高明的游玩休息之道,在这零陵县建立,是由薛存义为首开创的。

在古代有这样的事例,裨谌善于与诸侯交往,常乘车去野游赏,往往获得成效;宓不齐为单父县令,鸣琴不下堂,单父地方治得很好。如果思虑混乱心烦、意志阻塞消沉,就会什么也容不下。那么观光旅游,果然能有助于执政者的才能吗?薛存义的心胸志趣,果真源自于这里吗?然而如果造成了弊端,那么一定是因为观赏游乐而荒废了政事。假使接下来担任零陵县令的人,都有薛存义的心胸志趣,那可是零陵县百姓的福气,这能实现吗?我很喜爱这观游之道有了开始,又希望它能长久发展下午,于是记述这件事并书写在石上。薛存义拜谢我说:这是我的志向。于是把此文刻记在石碑上。

篇8:喜雨亭记的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关于喜雨亭记的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①;汉武得鼎,以名其年②;叔孙胜狄,以名其子③。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④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⑦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据《尚书·微子之命》记载,周成王的叔父唐叔得到异株而共穗的稻子,献给成王,成王命他给与周公,周公得禾后,作了《嘉禾》,宣扬天子之命。②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元狩七年夏六月,汾阴一个名叫锦的巫者得到宝鼎(古代常以鼎为传国的重器),奏闻朝廷,武帝命迎鼎至甘泉,并把年号改为元鼎。③据《左传·文公十一年》记载,这年冬,狄人攻鲁,鲁文公使叔孙得臣击败狄军,获其首领侨如,为了庆祝这次战功,叔孙得臣便把自己的儿子宜伯取名为侨如。④天上像下雨似的落下麦子,当是附会的传闻。一说是播种麦子。⑤喜乐。⑥谓连年灾歉。⑦句首语气词。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1. 理解文言词义,可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从而确定词义;可根据词语所在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含义;可借助语法分析推断词义。请根据语境,借助推断文言词词义的方法,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⑴ 以为休息之所 以为:

⑵ 弥月不雨 雨:

⑶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 属: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⑴ 官吏相与庆于庭 翻译:

⑵ 繄谁之力 翻译:

3. 以亭台楼阁为题的散文,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具体描写亭台楼阁本身或它周围的景色,例如《岳阳楼记》中有 ① ,《醉翁亭记》中有群山环抱、泉水淙淙。此文则不然,它不仅没有对喜雨亭作任何具体的描绘,对亭子周围的景色,也未著只字,通篇都是扣住 ② ,抒写 ③ (限2字)之情,表现出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心。(3分)

4. 请根据选文的内容或形式,自拟一副对联。(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3分)

答:

5. 从《喜雨亭记》中,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请根据“家国情怀”的含义,完成下面⑴~⑵题。(7分)

⑴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其家国情怀的词句是 。(3分)

⑵ 参照下面画线部分的内容与形式,在①②处进行补写。(4分)

“家国情怀”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① ; ②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是秋瑾报国的决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毛泽东对历史的叩问。直到今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希冀着祖国强大,憧憬着生活美满。家国情怀就这样代代流传,绵延不止,凝聚成岿然不倒的民族精神。

6. 苏轼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一名书法家。欣赏下面苏轼的书法作品,完成⑴~⑵题。(3分)

⑴ 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 B.字形欹(qī)正参错,或大或小。

C. 采用狂草书体,活泼飞舞,奔腾放纵。 D.沉厚中见放逸,尽显书者情感之起伏。

⑵ 任选作品中一个双音节词语,用规范的正楷字写在答题纸的田字格内。(1分)

答:

1 ⑴把……当做 ⑵下雨 ⑶同“嘱”,交付。这里意为劝酒。

评分:本题3分。每词1分。

2. ⑴ 官员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 ⑵ 这是谁的力量

评分:本题2分。每句1分。

3. ①示例:浩大湖水、早晚千变万化景色。 ②喜雨亭的命名 ③喜雨

评分:本题3分。每空儿1分。

4. 示例:朴实中明事理,自然中蕴深情。评分:本题3分。

5. 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评分:本题3分。每空1分,写错字该空儿不得分。

⑵示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杜甫对家的眷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对国家的期许。

评分:本题4分。每空2分(诗句1分,评析1分)。

6. ⑴C ⑵略

评分:本题3分。⑴题2分;⑵题1分。

篇9:《灵璧张氏园亭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灵璧张氏园亭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蒲苇莲芡④,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②余浸:支流。③岩阜:假山。④芡(qiàn):水生植物。⑤富:丰饶的物产。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饮少辄醉   辄:_____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__________

(3)佳木秀而繁阴 秀:____________ (4)云归而岩穴暝 暝:_________

小题2: 细读[甲]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亭春秋二季景色的特点。(2分)

春季:_______________秋季: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甲文作者一以“乐”字为主线,在一、二两段中描绘了早晚及四季美景,从全文来看,你觉得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

小题4: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参考答案:

小题1:就 情趣 茂盛 阴暗

小题2:春季:生机勃勃或姹紫嫣红秋季:秋高气爽或秋水怡人 (2分)

小题3:抒发了作者对美好山川(自然风光)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2分)

小题4:(1)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2分)(2)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对所学文言文名篇中的词语,可以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野芳发而幽香”“风霜高洁”两句理解概括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本文是所学课文,根据所学记忆直接解答,答到欣赏自然之和与民同乐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怪”“以为”“深”“富”“隐”“养”,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篇10:楮亭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楮亭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①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耳。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醒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栌②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H③面,其用亦甚夥。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泠泠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之哉?且将九锡④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注】①楮(chǔ)树:落叶乔木。叶似桑,皮可制纸。②:柱上的方木。栌:大柱柱头承托栋梁的方木。③H(huì):洗脸。④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24.(3分)第①段中作者提出了哪三条理由反对他人的提议?

25.(3分)第①段结尾处提到《宥老楮诗》,有何用意?

26.(3分)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27.(4分)有人认为,文章到第①段成文也可结束,为何还要写夏天的一段?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24.(3分)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等不及。

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不能滞留于一处。

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楮树不仅成长地快速,而且用处很多。(1点1分,共3分)

25.(3分)用苏轼写了酬答楮树的诗歌,也对楮树赞赏有加,(1分)来印证作者认为的楮树用处很多的观点,更有说服力。(2分)

26.(3分)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具体而细致地写出了楮树成荫后的种种好处,表现了作者对楮树的认可和喜爱。(表达方式1分,内容和表达效果2分)

27.(4分)理由:题目为《楮亭记》,第一段已经写出了作者种植楮树的目的,以及楮树的种种好处,并且用名人苏轼也赞同楮树的诸多益处,表明了建造亭子的部分理由。但是仅仅停留在作者的想法阶段。(2分)第二段写到夏天时候楮树成荫的种种现状,再次印证前文作者的观点:楮树虽不被其他人认可,但是它符合我的意图和目的,更具有说服力。(2分)

【译文】

金栗园后面,有一个二十多亩的莲池,水边有一个园子,楮树生长的茂盛。我想要在那建一个小亭子以乘凉,有的人劝我说:楮树不是一种可做木材的树,最好把它砍伐了,种上松柏。我回答说: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我怎能等得了。有的人又建议:种桃树李树。我回答: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怎能滞留于一处呢。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楮树虽然不能作为木材,也不像商丘的树木,闻了之后让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也介于可作为木材和不可作为木材之间。用它做木材,那么不能用来作为顶梁柱。不把它作为木材,那么它的'皮可以做纸,结的子可以用药,也可绘染,洗脸,用处还是很多的。以前苏轼作《宥老楮》诗,大概也是来源于此种说法。

今年夏天,非常热,呆在前面的堂屋像火烧的一样,到了这个地方却清风送爽,凉快无比。而且楮树叶都有手掌那样大小,荫凉的地方很大,整个亭台都在树荫之下。种植了竹子作为亭子,亭子上盖着箬叶,那么阳光就遮住了,还可以避雨。太阳西下,茂密的树林隐藏着酷烈的阳光,树叶中的小鸟因为热在鸣叫着,低沉的气氛就像是深山老林一样。这几天以来,在楮树下纳凉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不能有一天停息,非常合乎我的心意。自己思量种植别的树木,还是应当种植楮树,而且到了现在,楮树已经长得繁盛茂密,难道不只能感谢它的吗?那么就用最高的殊荣对待它,所以把它取名叫做“吾亭”(我的小亭子)。

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

《冷泉亭记》原文及阅读答案

《醉翁亭记》《喜雨亭记》阅读题及答案

《尚节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醒心亭记文言文翻译

《灵璧张氏园亭记》阅读答案

文言文两则阅读答案

阅读文言文及答案解析

寓言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君子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君子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