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友人》的阅读题答案

时间:2024-11-24 03:38:24 作者:jiang150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jiang15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李白《送友人》的阅读题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李白《送友人》的阅读题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李白《送友人》的阅读题答案

李白《送友人》的阅读题答案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和绕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横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东城而过,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副寥廓秀丽的图景。

2颈联用了什么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偶,情景交融。天空的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缓缓西沉,似乎不忍离去,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尾联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好处?

化用古典诗句,着一班字,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

6、诗中的孤蓬喻指。(2分)

7、以下哪一个情景,可用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来抒发你的情感?(2分)

A、放学途中,你与昔日的小学同桌偶遇。

B、班长告诉你,他只能回原籍参加中考。

C、语文老师说,他下学期将去云南支教。

D、你到机场去送外公外婆去欧洲四国旅游。

参考答案:中阅读答案网整理

6.(2分)远行的朋友(只写友人、朋友得1分)7.(2分)B

6、诗中用、喻指远行的朋友。(2分)

7、以下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是(2分)

A、首联横字勾勒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

B、颔联紧扣题目,表达出对友人漂泊生涯的关切与不舍。

C、颔联以浮云、落日作比,写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D、尾联用班马鸣直接抒发了诗人不忍离别的情感。

参考答案:

6.孤蓬(1分)、浮云(1分)

7.D(2分)

篇2:李白《送友人》阅读答案

李白《送友人》阅读答案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和“绕”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横”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东城而过,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副寥廓秀丽的图景。

2 颈联用了什么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偶,情景交融。天空的'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缓缓西沉,似乎不忍离去,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尾联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好处?

化用古典诗句,着一“班”字,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

6、诗中的“孤蓬”喻指。(2分)

7、以下哪一个情景,可用“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来抒发你的情感?(2分)

A、放学途中,你与昔日的小学同桌偶遇。

B、班长告诉你,他只能回原籍参加中考。

C、语文老师说,他下学期将去云南支教。

D、你到机场去送外公外婆去欧洲四国旅游。

参考答案:

6.(2分)远行的朋友(只写“友人”、“朋友”得1分) 7.(2分)B

6、诗中用“ ”、“ ”喻指远行的朋友。(2分)

7、以下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是( )(2分)

A、首联“横”字勾勒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

B、颔联紧扣题目,表达出对友人漂泊生涯的关切与不舍。

C、颔联以“浮云”、“落日”作比,写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D、尾联用“班马鸣”直接抒发了诗人不忍离别的情感。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这就是生活》阅读答案

2.《放大你的优点》阅读答案

3.高山流水 阅读答案

4.《知耻》阅读答案

5.《多疑症》阅读答案

6.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阅读答案

7.《欣赏是一种善良》阅读答案

8.《树下》阅读答案

9.《心灾》阅读答案

篇3:李白《送友人》阅读训练及答案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阅读训练】:(说明:以下阅读题为综合各处习题整理而成,囊括了本诗相关知识点,特此说明。)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4)如何用颔联写送别之事。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7)尾句“班马鸣”的作用?

(8)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9)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0)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3分)

(1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1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3) 说说“青山横北郭,山水绕东城”中“青”、“白”、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

(14) 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1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 “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2)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4)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5)“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7)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意思对即可)

(9)“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2分)

(10)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3分)

(11)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1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3)“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这些词形象的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14)“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15)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篇4:送友人李白阅读答案-送友人李白赏析

送友人李白阅读答案-送友人李白赏析

导读: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李白的名作之一,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难以考证,有说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所作,也有说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其原文如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字词解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⑷为别:分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一作“斑”。

送友人原文翻译: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郭的背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东城。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游子行踪不定,就像浮云一样随风飘荡,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送友人艺术特色:

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送友人主旨: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送友人李白阅读答案:

1,“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送友人李白赏析: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名人点评:

1,仇兆鳌:“太白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景怀人,意味深远。”

2,朱谏《李诗选注》:“句法清新,出于天授。唐人之为短律,率多雕琢,白自脑中流出,不求巧而自巧,非唐人所能及也。”

3,沈德潜《唐诗别裁》:“苏、李赠言,多唏嘘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意。”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以上这篇送友人李白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5:送友人李白赏析阅读答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李白的名作之一,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难以考证,有说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所作,也有说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其原文如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字词解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⑷为别:分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一作“斑”。

送友人原文翻译: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郭的背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东城。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游子行踪不定,就像浮云一样随风飘荡,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送友人艺术特色:

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送友人主旨: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送友人李白阅读答案:

1,“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送友人李白赏析: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名人点评:

1,仇兆鳌:“太白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景怀人,意味深远。”

2,朱谏《李诗选注》:“句法清新,出于天授。唐人之为短律,率多雕琢,白自脑中流出,不求巧而自巧,非唐人所能及也。”

3,沈德潜《唐诗别裁》:“苏、李赠言,多唏嘘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意。”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1.诗词送友人入蜀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2.李白《九日》古诗阅读的答案与赏析

3.李白《望天门山》阅读答案及诗歌赏析

4.山中问答李白阅读理解答案及赏析

5.塞下曲阅读答案李白

6.李白《清溪行》阅读练习及答案翻译

7.《春梦》阅读答案附赏析

8.《海棠》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9.曾巩《城南》阅读答案及赏析

10.李白关山月阅读理解答案

篇6:李白《送友人》阅读训练附有答案

李白《送友人》阅读训练附有答案

送友人(李白)

原文: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问题)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两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将什么比作孤蓬?为什么这样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写班马萧萧长鸣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

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两句诗运用了__对偶__的修辞手法,交代了______诗人送别时的大场景______.

2.诗中将什么比作孤蓬?为什么这样比喻?

诗中将飘泊生涯比作孤蓬,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无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3.诗中写班马萧萧长鸣的作用是什么?

《诗经·小雅·车攻》中有“萧萧马鸣”之句,班,是离别的`意思,班马就是离君之马.诗人和朋友在马上连连挥手告别,而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意,临别时忍不住同时仰天长啸,这不期而至的“萧萧马鸣”更加使得全诗笼罩在一种不失苍劲而又有几分悲凉的气氛中

篇7:李白传阅读题答案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十岁通五经 通:通晓

B.后天才赡逸 逸:超过一般

C.白益傲放 益:更加

D.辟为僚佐 辟:躲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以命之 衡因上疏陈事

B.以所业投贺知章 何面目以归汉

C.遂荐于玄宗 而君幸于赵王

D.白长笑而去 天苍苍而高也

3.不能表现李白“傲放”个性的一句是( )

A.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B.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C.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D.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字“太白”。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答案:

1. D(辟:征召)

2.A(A.于是;B.拿,来;C.向,被;D.表修饰,表并列)

3.B。

4.D(应为“李白有恩于郭子仪”)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于是向玄宗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

篇8:李白古诗《送友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李白古诗《送友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4、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7、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意思对即可)

9、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答案:“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2分)

10、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3分)

答案: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3分)

(1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案: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1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3、说说“青山横北郭,山水绕东城”中“青”、“白”、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

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这些词形象的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14、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答:“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1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6、尾句“斑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送友人 李白

【韵译】: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赏析:

《送友人》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这是一首情深意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送别诗,描写了李白和朋友策马辞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了告别地点。诗人将朋友送至城外,两人并肩缓辔,不忍分别。遥望远处,外城的北面横亘着翠绿的山峦,波光荡漾的流水环绕城东。在这两句诗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就写出了对仗工整的对偶句。“青”、“白”相间,色彩鲜明。一个“横”字将青山的静姿勾勒得极其生动,而一个“绕”字则描绘出了白水的动态。诗人的笔墨潇洒自如,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寥廓清晰的秀美图画。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朋友就像那蓬草一样随风飘远,不知飘到何处!这两句诗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打动人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四处漂泊的关怀之情。

尾联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情意更加深厚。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挥手”,只是一个分别时的动作,至于内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情景。诗人化用古典诗句,用了一个“班”字,写出了新意,将缱绻情谊表达出来,可以说是笔法精湛。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诗中翠绿的山峦,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互相映衬,色彩绚丽。班马长鸣,形象新鲜生动。自然美和人情美完美统一起来,可以说是气韵灵动。本诗节奏明快,虽是离别诗,却没有一味表达伤感,而是在乐观中让读者体味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这也是李白送别诗历来为人称道之处。

篇9:《咏桂》李白阅读题及答案

《咏桂》李白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桂李白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注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注】金张:西汉时金日磾(dī)、张安世二人的并称,二者子孙相继,七世荣显。后用为显宦世家的代称。

⑴这首诗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桂树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试题答案:

14、答:⑴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桂树的.高洁美好品质(2分)。种植在显贵之家的桃李春日煦暖时引得人们争相攀折,霜露甫降就会迅速凋萎,荣耀不存;而桂树虽然生长在无人问津的南山,却绿叶繁茂,根柢芬芳,清阴怡人。(2分)

⑵①对世人附庸权贵的贤愚不分、好坏不辨的做法进行了讽刺;②抒发了自己满腹才华却不得重用的愤懑之情。(4分,每点2分)

篇10: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白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注释:谢客,即谢灵运,浙江会稽人;秦望,山名,在绍兴南部:湖,指镜湖;枚乘,西汉辞赋家,古淮阴人,因在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扣题落笔,点明了去处,巧用典故,盛赞友人风流才干堪压谢灵运。

B.三、四句有动有静,简笔勾勒出会稽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灵动与气势美。

C.九、十句以“枚乘笔”“张翰杯”侧面表现越中山水美景与美食佳肴的魅力。

D.全诗情感充盈,览山水之兴,观人文之趣,抒胸中之情,可谓“逸兴”飞扬。

15.“湖清”一联,有使“通篇生色”的美誉,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6分)

答案:

14.A(“偏宜”意为“特别合适”,“堪压谢灵运”错。此项重在考查个别词语的理解,与近几年高考命题选择题考查一致,如20xx年考查对“穷”的误解,20xx年考查对“一窗间”的误解。)

15.镜头转换,动静相宜。镜湖辽阔平静,东海波涛汹涌,两个特写镜头,一静一动,动静相宜;对比映衬,色彩鲜明。“霜清”“雪白”,与“万壑树”之碧绿,两相映照,更显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运用修辞,形象生动。上下两句均运用比喻手法,平静湖面如清霜染镜,汹涌波涛似雪山倾倒,形象生动,强化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增强了感染力。运用想象和联想,充分体现诗人浪漫飘逸的情怀。

篇11:《送友人》阅读答案

送友人

薛 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什么诗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此写出别时水边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别千里。用“谁言”一反遗憾之意,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友情的执著(或情意之长、思念之深)。

【作品鉴赏】

昔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工绝句,无雌声”。她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初读此诗,似清空一气;讽咏久之,便觉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薛涛《送友人》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诗中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而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艺概。诗概》)此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读者感受更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不事藻绘,便显得“清”。又善“短语长事”,得吞吐之法,又显得“空”。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故耐人玩味。

【相关推荐】

《送友人 薛涛》阅读答案

送友人 薛涛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送友人薛涛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送友人薛涛前两句哪几个字描写了秋天月夜苍茫悲凉的景象?

薛涛 《送友人》.诗歌第一二句写景.具体描述这幅图景,并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送友人 李白

送友人李白

李白《送友人》教学设计

送友人游梅湖,送友人游梅湖李白,送友人游梅湖的意思,送友人游梅湖赏析

李白行路难阅读答案

李白《蜀道难》阅读答案

文言文《李白》阅读答案

国庆节送友人祝福语

送友人续写作文

送友人归山歌离骚题作山中人,送友人归山歌离骚题作山中人王维,送友人归山歌

李白《送友人》的阅读题答案(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李白《送友人》的阅读题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