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理解:老苏先生墓志铭

时间:2025-01-01 03:53:26 作者:wangjiaijht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wangjiaijh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文言文阅读理解:老苏先生墓志铭,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老苏先生墓志铭,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文言文阅读理解:老苏先生墓志铭

欧阳修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①,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唯吾父与欧阳公也。然则非余谁宜铭?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悫:笃实。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于蜀之人久矣 闻:闻名

B.间而出其所有 间:间或,断断续续

C.举进士再不中 再:又,还

D.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除:授于官职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洵禀厚志悫的一组是(3分)

①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

②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③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④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

⑤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⑥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至和、嘉祐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

B.苏序对苏洵的学习放任不管,乡邻和亲戚都去责怪他,有人问他原因,苏序也只是笑笑而不回答。

C.自从苏洵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

D.苏洵跟姚辟一起编成了一百卷的《太常因革礼》,书编写好了以后,刚刚上奏朝廷没有得到答复就因病去世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3分)

(2)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4分)

(3)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3分)

篇2:老苏先生墓志铭阅读理解答案

欧阳修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①,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唯吾父与欧阳公也。”然则非余谁宜铭?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悫:笃实。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于蜀之人久矣 闻:闻名

B.间而出其所有 间:间或,断断续续

C.举进士再不中 再:又,还

D.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除:授于官职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洵“禀厚志悫”的一组是(3分)

①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

②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③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④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

⑤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⑥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至和、嘉祐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

B.苏序对苏洵的学习放任不管,乡邻和亲戚都去责怪他,有人问他原因,苏序也只是笑笑而不回答。

C.自从苏洵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

D.苏洵跟姚辟一起编成了一百卷的《太常因革礼》,书编写好了以后,刚刚上奏朝廷没有得到答复就因病去世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3分)

(2)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4分)

(3)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3分)

参考答案::

5.(3分)C(再:两次)

6.(3分)D (①是称赞苏洵的'品行;⑥是苏洵的政绩)

7.(3分)B (“责怪”错)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而且都是很高的等第,也都凭借文学才华被当时的人们称赞。

(3分,“举”、“称”、被动句式各1分)

(2)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拿来烧掉。

(4分,“足”、“ 悉”、“所为文”、定语后置句式各1分)

(3)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3分,两个“以”“号”各1分)

参考译文: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郡眉山县人。苏君的品行德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影响到家乡,闻名于整个蜀郡已经很长时间了。在至和、嘉祐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文章流传出来以后,公卿士大夫争相传看。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而且都是很高的等第,也都凭借文学才华被当时的人们称赞。眉山县在京城西南数千里以外的地方,一天之内父子三人由默默无名而轰动了整个京城,而苏氏的文章于是传遍全国。苏君的文章言辞雄辩,宏大雄伟,读他文章的人都感到惊异而想见到他,等见到他以后,发现他是一位温和似乎不善言谈的人,等与他相处以后才发现,跟他相处得越长,就越感到他的可爱。他间或拿出写的文章给人看,越是问他越是发现他的学问无穷无尽。唉!可以说是一位纯朴贤明忠厚老实的君子了!

苏君的曾祖父名叫苏祜,祖父叫苏杲,父亲叫苏序,朝廷追赠苏序尚书职方员外郎的官衔。这三代都没有在仕途上显耀。职方君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都凭借文学才华中了进士,而苏君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道读书。职方君苏序对他放任不管,乡邻和亲戚都感到奇怪。有人问他原因,职方君苏序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苏君也是依然如故。到27岁时才发奋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异等也没有考中, 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拿来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于是深入地探究了六经和百家的学说,在探究古今安定**成功失败的经验和圣贤的人仕途失意得意出仕隐居原因的时候,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慨地说:“可以了!”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大概是他禀赋深厚,所以才华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志笃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

起初,我替他将书献给朝廷,皇上召见他在紫微阁考试,他推辞没有去。于是任命他做秘书省校书郎。恰逢太常寺编纂建隆年间以来的礼书,就任命他为霸州文安县主簿,让他领取朝廷的俸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一起编纂礼书,编成了一百卷的《太常因革礼》。书编写好了以后,刚刚上奏朝廷还没有得到答复就因病去世了,确切时间是治平三年四月戊申日,享年五十八岁。皇上听到消息后很悲伤,特地追赠他光禄寺丞的官衔,命令官吏准备船只运载他的灵柩回到四川。治平四年十月壬申日安葬在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苏君生在边远的地方而且又功成名就得很晚,常常叹息说:“了解我的人只有我的父亲和欧阳公啊!”既然如此,那么除了我谁还适合给他写墓志铭呢?

篇3:老苏先生墓志铭阅读理解附答案

欧阳修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①,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唯吾父与欧阳公也。然则非余谁宜铭?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悫:笃实。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于蜀之人久矣闻:闻名

B.间而出其所有间:间或,断断续续

C.举进士再不中再:又,还

D.遂除秘书省校书郎除:授于官职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洵禀厚志悫的一组是(3分)

①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

②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③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④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

⑤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⑥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至和、嘉祐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

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

B.苏序对苏洵的学习放任不管,乡邻和亲戚都去责怪他,有人问他原因,苏序也只是

笑笑而不回答。

C.自从苏洵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

并当作典范来效仿。

D.苏洵跟姚辟一起编成了一百卷的《太常因革礼》,书编写好了以后,刚刚上奏朝廷

没有得到答复就因病去世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3分)

(2)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4分)

(3)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3分)

参考答案:

5.(3分)C(再:两次)

6.(3分)D(①是称赞苏洵的品行;⑥是苏洵的政绩)

7.(3分)B(责怪错)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而且都是很高的等第,也都凭借文学才华被当时的人们称赞。

(3分,举、称、被动句式各1分)

(2)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拿来烧掉。

(4分,足、悉、所为文、定语后置句式各1分)

(3)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3分,两个以号各1分)

篇4:胡先生墓表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胡先生墓表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胡先生墓表

先生讳瑗,字翼之,姓胡氏。其上世为陵州人,后为泰州如皋人。

先生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

故其为法严而信,为道久而尊。

师道废久矣,自明道、景佑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暨泰山孙明复、石守道三人,而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之学,弟子去来常数百人,各以其经转相传授。

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

庆历四年,天子开天章阁,与大臣讲天下事,始慨然诏州县皆立学。

于是建太学于京师,而有司请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至今为著令。

后十余年,先生始来居太学,学者自远而至,太学不能容,取旁官署以为学舍。

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

其高第者知名当时,或取甲科,居显仕,其余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先生弟子。

其学者相语称先生,不问可知为胡公也。

先生初以白衣见天子,论乐,拜秘书省校书郎,辟丹州军事推官,改密州观察推官。

丁父忧,去职。服除,为保宁军节度推官,遂居湖学。

召为诸王宫教授,以疾免。

已而以太子中舍致仕,迁殿中丞于家。

皇 中,驿召至京师,议乐,复以为大理评事兼太常寺主簿,又以疾辞。

岁余,为光录寺丞、国子监直讲,乃居太学。

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嘉佑元年,迁太子中允,充天章阁侍讲,仍居太学。

已而病不能朝,天子数遣使者存问,又以太常博士致仕。

东归之日,太学之诸生与朝廷贤士大夫送之东门,执弟子礼,路人嗟叹以为荣。

以四年六月六日卒于杭州,享年六十有七。

以明年十月五日,葬于乌程何山之原。

其世次、官邑与其行事,莆阳蔡君谟具志于幽堂。

呜呼!先生之德在乎人,不待表而见于后世,然非此无以慰学者之思,乃揭于其墓之原。

六年八月三日,庐陵欧阳修述。

参考译文:

先生名叫胡瑗,字翼之。他的先世是陵州人,后来迁到泰州如皋。胡先生做了老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亲身教化,他使诚恳聪明的人通达,使昏昧愚鲁的人受到鼓舞,使顽劣傲慢的人革去弊病。所以他教学法则上严格而又守信,道义上恒久而又尊崇。从师之道废弃很久了。从明道、景祐以来,求学者的老师只有胡瑗和泰山的孙明复、石守道等三人,而胡瑗的学生最多。

胡瑗在湖州的府学,学生来来去去经常有好几百人,各自用胡瑗传授的经学转而相互传授,他的教学方法最为完备。这种教学方法实行了几年,东南地区的读书人没有不把仁义礼乐作为学问的。庆历四年,皇帝打开天章阁,和大臣讲述天下大事,才慷慨下诏命各州县都要成立府学县学。于是在京城设立太学,有司请求下到湖州,汲取胡瑗的教学方法作为太学的教学方法,到了今天仍然著名,甚至成了法令。

那以后十余年,胡瑗才来太学任职任教,学习者从远方慕名而来,太学容纳不下,只好用太学旁边的官署作为学舍。礼部主办的贡士考试,每年录取的.人才,胡瑗的弟子往往占到四五成。那些考中高第的,闻名当时,或有人考中甲科进士,做显要的官职;其他的人散在四方,随着各人聪明和愚笨的程度,但都能言行合礼,典雅严谨,他们的言谈举止,使遇到他们的人即使不问也可以知道是胡瑗的弟子。那些学习者相互言谈所称的先生,不用问也能知道指的是胡瑗。

胡瑗起初凭平民百姓的身份觐见天子讲论音乐,被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又被征召做丹州军事推官,改任密州观察推官。遭逢父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做保宁军节度推官,于是居住在湖州府学。胡瑗被征召任各个王宫的教授,因为疾病而免职。不久以太子中舍的身份退休,在家时调任殿中丞。皇祐年间,胡瑗被驿站征召到京城论议音乐,再次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兼太常寺主簿,又因为疾病辞职。一年左右,胡瑗担任光录寺丞、国子监直讲,才居住在太学。胡瑗调任大理寺丞,被赏赐绯衣银鱼。嘉祐元年,胡瑗迁官太子中允,充任天章阁侍讲,仍然居住在太学。

不久胡瑗因病不能上朝,皇帝多次派遣使者探望慰问,又以太常博士身份退休。胡瑗东归回乡的那天,太学的学生和朝廷贤明的士大夫送他到开封东门,行弟子的礼节,路人感叹认为荣耀。嘉祐四年六月六日胡瑗在杭州去世,享年六十七岁。第二年十月五日,下葬在乌程何山的坡地上。他的世代次序、官职乡邑和言行事迹,莆阳蔡谟详细地记录在墓志里。

呜呼!胡瑗先生的品德表现在别人身上,不必等待墓表而就能在后世显现,然而不这样无法抚慰天下学者的哀思,于是就把这篇墓表发表在他的墓地。嘉祐六年八月三日,庐陵欧阳修记。

5.(3分)A(该:完备)

6.(3分)D(①此为缺点;③高第的意思是考中;⑥表现皇上对他的优待,不能体现奇杰)

7.(3分)C(是把陈子昂降为军曹)

8.(10分)(1)幽州人王适看到后吃惊地说:这个人一定会成为文章为世人所师法的人物啊!(3分,幽、必、文宗各1分。文宗译为文章宗师亦可)

(2)建安郡王(武攸宜)当时正在寻求英勇战斗的人,因为陈子昂平素是文士,拒绝他的意见不肯采纳。(4分,建安、斗士、素、谢各1分。建安不译者扣1分)

(3)于是在射洪县的西山建造了几十间茅屋,靠种树采药作为供养。(3分,构、养、定语后置各1分)

篇5: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答案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答案

熙宁元年春,余之同年友赵郡苏轼自蜀以书至京师,谓余曰:“轼之大父行甚高,而不为世用,故不能自见于天下。然古之人亦不必皆能自见,而卒有传于后者,以世有发明之者耳。故轼之先人尝疏其事,盖将属铭于子,而不幸不得就其志。轼何敢废焉?子其为我铭之。”余为之记其说曰:

君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其先盖赵郡栾城人也。曾大父钅斤,大父?,父杲,三世皆不仕,而行义闻于乡里。?生于唐季,而卒于周显德之间,尝以事至成都,遇道士异之,屏人谓曰:“吾术能变化百物,将以授子。”祜辞不愿。道士笑曰:“是果有以过人矣。”而杲始以好施显名。君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至千余篇。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病,孜孜若不及。岁凶,卖田以赈其邻里乡党,至熟,人将偿之,君辞不受,以是至数破其业,危于饥寒,然未尝以为悔,而好施益甚。遇人无疏密,一与之,倾尽无疑碍。或欺而侮之,君亦不变,人莫测其意也。李顺叛,攻眉州,君居围中守御。会其父病没,君治丧执礼尽哀,退慰安其母,皆不失所宜。庆历初,诏州县立学取士,士争欲执事学中,君独戒其子孙退避,人皆服其行。蜀自五代之乱,学者衰少,又安其乡里,皆不愿出仕。君独教其子涣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至涣以进士起家,蜀人荣之,意始大变,皆喜受学。及其后,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谓人曰:“是非忧其不学者也。”既而洵果奋发力学,与其子轼、辙皆以文学名天下,为学者所宗。盖虽不用于世,而见于家、称于乡里者如此,是不可以无传也已。君始以子恩为大理评事,后累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享年七十有五,庆历五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

阅读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页是(3分)

A.故不能自见于天下见:显露

B.故轼之先人尝疏其事疏:注解

C.屏人谓曰屏:使退避

D.为学者所宗宗:推崇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不为世用不足为外人道也

B.子其为我铭之其皆出于此乎

C.盖虽不用于世,而见于家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D.君始以子恩为大理评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3.根据文本,从不同角度概括说明苏序是怎样的人。(3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遇人无疏密,一与之,倾尽无疑碍。(4分)

(2)君独教其子涣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3分)

(3)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3分)

阅读答案

1.B(疏:整理、记录)

2.C(A.被/对B.可要/大概C.都表示转折D.因为/把)

3.①乐善好施②重视教育③待人谦和④达观自信(共3分。每点1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4.(1)他待人不分亲疏,全都帮助他们,尽自己所能没有迟疑。(共4分。“疏密”“与”“疑碍”及语意通顺各1分)

(2)唯独苏君让他的'孩子接受教育,用来培养造就儿子的方法非常完备。(共3分。“成就”“甚备”及语意通顺各1分)

(3)苏君的小儿子苏洵,到了壮年还不知道要读书,苏君也不强求他的儿子。(共3分。“季子”“强”及语意通顺各1分)

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阅读理解常考修辞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海瑞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理解指导

杞人忧天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题

梨酒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欧阳伯和墓志铭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墓志铭范文

滕野先生阅读理解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老苏先生墓志铭(锦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老苏先生墓志铭,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