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想搞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教案配套练习,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教案配套练习,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 第1篇:教案配套练习第2篇:配套练习第3篇:《桃花心木》第二课时配套练习第4篇:2017中考必读名著配套练习及答案参考第5篇:教案及配套反思--反证法第6篇:文言文断句指津及配套练习(高三)第7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配套练习答案第8篇:文言文断句指津及配套练习(高三)第9篇:高中英语语法复习(全套)配套练习参考答案第10篇:《练习》教案第11篇:说课稿高中英语跟教案配套第12篇:配套服务第13篇:2017中考复习必读名著知识及配套练习:《童年》第14篇:人教版 高三Unit 13-14 单元要点(含配套练习)第15篇:《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第16篇:《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第17篇:练习4教案第18篇:《桃花源记》教案及练习第19篇:练习一教案
篇1:教案配套练习
教案配套练习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①我写着写着,常常为我面前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 。这时真不忍将它们框在方格里,真想叫它们离开格子去舒展,去不受拘束地享受自己的欢乐。
②真的,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太阳”这个词,使你感触到热和力,而“月亮”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使人有飘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是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冷箱”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幽深”两个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当你落笔写下“人”这个字,不禁肃然起敬,并为“天”和“地”的的创造赞叹不已。(A)在□□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它们自身就有一个想像的'天地,任你尽情飞翔与驰骋。
③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生来就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这些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字词,怎能不诱发你调动这些语言的情绪呵!西方现在有少数诗人在追求“玩文字”,但他们怎么能从26个字母的组合中去找到“玩文字”的魅力呢!(B)甚至能在语义以外,开拓人类的思维,并给人以感官的享受。
④在世界的文字之林中,中国的汉字确乎寻常的,它的创造显示出中国人与世不同的文明传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它是强有力的、自成系统的。它用一个个方块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的文化,维系了一个统一的大国的存在。不管这块东方的土地上有多少种不同的语言,讲着多少种互相听不懂的方言,但这汉字却成了交响乐队的总指挥。
⑤面对着科学的飞跃发展,人们在慨叹中国技术的落后,想在困惑中摆脱象形文字带来的同世界的阻隔,因而发出了“实行汉字拼音化”震撼灵魂的呐喊。是的,这种呐喊曾经搅动得热血沸腾,但却有点堂・吉诃德攻打风车的憨态。中国的汉字以其瑰丽雄健的生命力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是电脑接受了汉字,而不是电脑改变了汉字。在科学攀向高峰所出现的复杂思维状态中,倒是那种拼音字需要不断地再造,以至到了不堪忍受的繁琐程度,惟有中国的汉字却反而焕发出青春,轻而易举地用原有的词汇构成了新的概念和术语。真的,中国的方块字能消化各种外来的新创造,因为它拥有一个单字的海洋。在人们熟悉这种文字后,可寻求的新的组合和创造的天地是那样的简便而宽广。
⑥我真的是无限钟情于我赖以思维和交往的中国汉字,并震惊于它的再生活力和奇特魅力。我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种文字将越来越被世人所珍惜和喜爱。
(选自《初中文选》,有删改)
⒈文章第①段有一个词贯穿了全文,这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文章从4个方面阐述了汉字之美。用“~”标出有关段落中概括汉字特点的词句。
篇2:配套练习
配套练习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①我写着写着,常常为我面前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 。这时真不忍将它们框在方格里,真想叫它们离开格子去舒展,去不受拘束地享受自己的欢乐。
②真的,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太阳”这个词,使你感触到热和力,而“月亮”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使人有飘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是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冷箱”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幽深”两个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当你落笔写下“人”这个字,不禁肃然起敬,并为“天”和“地”的的创造赞叹不已。(A)在□□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它们自身就有一个想像的天地,任你尽情飞翔与驰骋。
③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生来就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这些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字词,怎能不诱发你调动这些语言的情绪呵!西方现在有少数诗人在追求“玩文字”,但他们怎么能从26个字母的组合中去找到“玩文字”的魅力呢!(B)甚至能在语义以外,开拓人类的思维,并给人以感官的享受。
④在世界的文字之林中,中国的汉字确乎寻常的,它的创造显示出中国人与世不同的文明传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它是强有力的、自成系统的。它用一个个方块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的文化,维系了一个统一的大国的存在。不管这块东方的土地上有多少种不同的语言,讲着多少种互相听不懂的方言,但这汉字却成了交响乐队的总指挥。
⑤面对着科学的飞跃发展,人们在慨叹中国技术的落后,想在困惑中摆脱象形文字带来的同世界的阻隔,因而发出了“实行汉字拼音化”震撼灵魂的呐喊。是的,这种呐喊曾经搅动得热血沸腾,但却有点堂・吉诃德攻打风车的憨态。中国的汉字以其瑰丽雄健的生命力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是电脑接受了汉字,而不是电脑改变了汉字。在科学攀向高峰所出现的复杂思维状态中,倒是那种拼音字需要不断地再造,以至到了不堪忍受的繁琐程度,惟有中国的汉字却反而焕发出青春,轻而易举地用原有的词汇构成了新的概念和术语。真的,中国的方块字能消化各种外来的新创造,因为它拥有一个单字的海洋。在人们熟悉这种文字后,可寻求的新的组合和创造的天地是那样的简便而宽广。
⑥我真的是无限钟情于我赖以思维和交往的中国汉字,并震惊于它的再生活力和奇特魅力。我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种文字将越来越被世人所珍惜和喜爱。
(选自《初中文选》,有删改)
⒈文章第①段有一个词贯穿了全文,这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文章从4个方面阐述了汉字之美。用“~”标出有关段落中概括汉字特点的词句。
⒊揣摩文意,在第②段“家”前的方框中加上限制词。
⒋下面两句话分别从②③两段的(A)(B)两处抽出,根据作者的行文思路,A处应为_____句,B处应为_____句。
(1) 只有中国的汉字,几万个不同的字形、几百万种奇妙的`组合,足以产生遣使文字的快乐
(2) 这些有影无形的图画,这些横竖勾勒的奇妙组合,在瞬间走向想象,然后又从想象中流出
⒌第⑤段中“中国的方块字能消化各种外来的新创造”一句中“消化”一词的意思可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子在朗读时除“震惊”外还有两个重音,请用“△”标出。“并震惊于它的再生活力和奇特魅力。”
⒎选出对文意理解有错的一项( )
A.汉字是“思维和交往”的工具。
B.作者认为汉字应走拼音化的道路,以便摆脱方块字与世界的阻隔,与世界拼音文字接轨。
C.作者将汉字比做“交响乐队的总指挥”,是肯定汉字在各民族语言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说明我国各方言区虽然各不相同,使用的却是同一种文字。
D.电脑的使用不会影响汉字的存在价值
⒏凭借你对汉字特点的感悟,在第①段画线句子的后面再打一个比方,写在下面横线上。它们像一群活泼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配套练习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3:《桃花心木》第二课时配套练习
【字词荟萃】
1、、形近字组词。
秧( ) 锻( ) 番( ) 勃( )
殃( ) 缎( ) 翻( ) 脖( )
2、、近义词填空。
偶尔( ) 依赖( ) 特别( ) 模仿( )
优雅( )
【课内阅读】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 )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 )枯萎了( ),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这段文字选自《 》,作者 体裁
2、“语重心长”的意思
是
3、用横线画出点名文章中心的句子。
4.“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桃花心木》第二课时配套练习心”一句中“不确定”的意思 这句话的含义
是:
5.“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树苗不会枯萎的.原因:
6、为文中的括号填适当的关联词语
7、概括前两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1)
(2)
8、“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的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一句是景物描写,作用是
9、想象:存活的树苗会对种树人说什么呢?
篇4:2017中考必读名著配套练习及答案参考
2017中考复习必读名著知识及配套《繁星》《春水》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诗集。内容包括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等等。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相应
1、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 ”著称。
2、《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 《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3、总的说来,《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 的歌颂;二是对 的崇拜和赞颂。三是 。
4、冰心原名________,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繁星》、《春水》诗集表现了:_________、童真、_________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爱的哲学
2、泰戈尔
3、母爱与童真 大自然 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谢婉莹、繁星格、春水体
5、母爱、自然、爱的哲学
篇5:教案及配套反思--反证法
精品教案及配套反思--反证法
4.4反证法 陈建华 【知识目标】 1、了解反证法的含义. 2、了解反证法的基本步骤. 3、会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命题. 4、了解定理“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相交,那么和另一条也相交”“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能力目标】1、通过反证法的教学让学生体验、感受正难则反的思维策略 2、反证法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反证法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路边苦李等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反证法的含义和步骤. 难点:(1)课本“合作学习”要求用两种方法完成平行线的传递性的证明,有较高难度; (2)如何寻找至多,至少等问题的反面是本节课第二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故事引入“反证法”:中国古代有一个叫《路边苦李》的故事:王戎7岁时,与小伙伴们外出游玩,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果子.小伙伴们纷纷去摘取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有人问王戎为什么?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小伙伴摘取一个尝了一下,果然是苦李. 王戎是怎样知道李子是苦的?他运用了怎样的推理方法? 提出假设:李子不苦,即李子是甜的 推理论证:长在大路边的李子会被过路人摘去解渴,树上的李子不可能这么多 得出矛盾:这与事实矛盾 结论成立:假设是错误的,李子是苦的 像这样的证法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反证法》(板书课题) 反证法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人们在探求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正面求解又比较困难时,常常采用从反面考虑的.策略,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那么什么叫反证法呢? 二、探究新知 (一)引例感知 已知: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1 ≠ ∠2 求证:a∥b 提出假设: 证明:假设结论不成立,则a∥b 推理论证: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得出矛盾: 这与已知的∠1≠∠2矛盾 结论成立: ∴假设不成立,∴a∥b (二)归纳定义 在证明一个命题时,人们有时先假设命题不成立,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和已知条件矛盾,或者与定义,公理,定理等矛盾,从而得出假设命题不成立是错误的,即所求证的命题正确.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思维过程:我们假定“结论不成立”,结论一不成立就会出毛病,这个毛病是通过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公理或定理矛盾的方法暴露出来的.这个毛病是怎么造成的呢?推理没有错误,已知条件,公理或定理没有错误,这样一来,唯一有错误的地方就是一开始的假定.既然“结论不成立”有错误,就肯定结论必然成立了. 你能说出下列结论的反面吗? 1.a⊥b。 2. d是正数 3. a≥0 4. a∥b 5. l3与l2相交. (三)步骤归纳 1、求证: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相交,那么和另一条也相交. 已知: 直线l1,l2,l3在同一平面内,且l1∥l2,l3与l1相交于点P. 求证: l3与l2相交. 证明: 假设____________,即_________. ∵_________(已知), ∴过直线l2外一点P有两条直线和l2平行, 这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矛盾. ∴假设不成立,即求证的命题正确. ∴l3与l2相交. 教师简单引导学生小结:证明两直线相交的又一判定方法. 2、根据上述填空,请同学们归纳一下用反证法证题的步骤.(教师板书步骤) 生:①提出假设: 假定结论不成立(即结论的反面成立);推理论证: ②从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经过推理论证,③得出矛盾:推出与已知条件或定义、定理、公理相矛盾; ④结论成立: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肯定命题的结论成立.明确用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思路及步骤. (四)学以致用,完善新知 1、课内练习1 明确在运用反证法的过程,往往要仔细分析结论的反面,特别要注意语句的转换及表达. 2、合作学习求证: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你首选的是哪一种方法? (2)如果你选择反证法,先怎样假设?结果和什么产生矛盾? (3)能不用反证法吗?你准备怎样证明? 要求按问题解决的四个步骤进行:理解题意(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制定计划(选择证明方法,找出证明思路);执行计划(写出证明过程);回顾(比较两种证明方法的特点) 教师在例后要引导学生比较体会反证法的优点:当正面证明比较繁杂或较难证明时,用反证法证明是一种证明的思路, 本题的结论平行传递性是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又一判定定理.(几何语言表示) 三、实践应用,知识迁移 1、用反证法证明:在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 已知: ∠A,∠B,∠C是△ABC的内角. 求证: ∠A,∠B,∠C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 证明: 假设所求证的结论不成立,即 ∠A ___ 60° ,∠B ___ 60° ,∠C ___60° 则∠A+∠B+∠C < 180°. 这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所求证的结论成立. 2、如图,在△ABC中,若∠C是直角,那么∠B一定是锐角 证明:假设结论不成立,则∠B是_____或______. 当∠B是_____时,则_____________,这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矛盾 当∠B是_____时,则______________,这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B一定是锐角. 3证明命题:三角形中至多有一个角是钝角. 分析:“至多一个角是钝角”是指一个钝角或没有一个钝角,它的反面是两个钝角或三个钝角,故指“至少两个角是钝角” 注意:用反证法证题时, (1)周密考察原命题结论的否定事项,防止否定不当或有所遗漏; (2)推理过程中要充分使用已知条件,推理过程必须完整,否则推不出矛盾 四、总结回顾 1、小结: (1)反证法的概念; (2)反证法的一般步骤 (3)两个定理 2、反证法的应用:在直接法无法证明或很难证明的情况选用反证法. 五、课后作业 1.配套作业本A(1)组必做。 2.书本作业题. 3.课外活动:收集反证法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 屏幕 4.4反证法 1、反证法的定义 2、步骤: 合作学习①提出假设 ②推理论证 ③得出矛盾 学生练习④结论成立 3、定理 配套反思 如何寻找至多,至少等问题的反面,如何在证明过程中进行归谬都是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这取决于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已学定理的熟悉程度,对学生的能力是个挑战。 解决策略: 1、寻找问题反面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至多一个角是钝角”是指一个钝角或没有一个钝角,它的反面是两个钝角或三个钝角,故指“至少两个角是钝角” 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的反面是一个角都没有大于或等于60。 2、在具体的示范中教会学生如何去归谬 3、对于学生易出现的纰漏教师要给予点拨和引导。如用反证法证题时(1)周密考察原命题结论的否定事项,防止否定不当或有所遗漏; (2)推理过程中要充分使用已知条件,推理过程必须完整,否则推不出矛盾 配套练习: 1、用反证法证明:在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 已知: ∠A,∠B,∠C是△ABC的内角. 求证: ∠A,∠B,∠C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 证明: 假设所求证的结论不成立,即 ∠A ___ 60° ,∠B ___ 60° ,∠C ___60° 则∠A+∠B+∠C < 180°. 这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所求证的结论成立. 2、如图,在△ABC中,若∠C是直角,那么∠B一定是锐角 证明:假设结论不成立,则∠B是_____或______. 当∠B是_____时,则_____________,这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矛盾 当∠B是_____时,则______________,这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B一定是锐角. 3证明命题:三角形中至多有一个角是钝角. 分析:“至多一个角是钝角”是指一个钝角或没有一个钝角,它的反面是两个钝角或三个钝角,故指“至少两个角是钝角” 证明略篇6:文言文断句指津及配套练习(高三)
一、考点解析
,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2007全国高考有部分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二、高考试题回放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参考答案: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高考语文广东卷第12题)
(2)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r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参考答案: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r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11题)
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得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
三、方法指津
(一) 通文意
碰到断句篇章,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章,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二)抓标志
①发语词和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以及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
②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③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④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⑤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三)察对话: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四)懂常识
此外,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古文化常识内容较多,涉及到古人的衣食住行礼等各方面,高考一般考查中学课本里学过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做有心人,将课本上出现的文化常识熟记于心。这样才能从容应试。
(五)知语法
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六)明修辞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常用文言文辞格,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依总分
例如: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八)辨句式:
1.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
2.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这种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何……之有” “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
3.文言固定句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 “无乃……乎”“得无……乎”等。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 “何以”“于是”“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篇7: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配套练习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配套练习答案
一、1.B
2. (1)咸 全、都 (2)缘 沿着
(3)寻 随即,不久 (4)规 计划
3.(1)“要”通“邀”邀请 (2)“止”通“只”只有。
4. C
5.(1)交通:古意为交错相通;今意为交通运输。
(2)妻子:古意为妻子和儿女;今意专指男人的配偶。
绝境:古意为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意为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
(3)如此:古意为像这样;今意为这样。
(4)无论:古意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意为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6.(1)C(2)C(3)A(4)C
7. (1)问/所从来 (2)后/遂无/问津者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8. B
9.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先世避秦时乱
二、(一)1.东晋陶渊明
2.(1)通“邀”邀请 (2)又 (3)做标记 (4)原来的,从前的
3.表现出桃源人与世隔绝已久,外面的人从来没到过桃源,桃源人对外面时代的变化、战乱的频繁也一无所知。
4.表现了那里美丽祥和,安宁和平。,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民风淳朴,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快乐。
5.可以从向往安宁和平的美好生活,厌恶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情劳动人民等方面回答。
(二)1.(1)春天收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
(2)荒草遮蔽了与外界的交通,鸡鸣狗吠互相唱和。
2.与“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
3.描绘了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转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境。
附:《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⑴。黄绮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往迹浸复湮⑷,来径⑸遂芜废。相命肆农耕⑹,日入从所憩⑺。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⑻。荒路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⑼,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⑽。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⑾,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异源⒀,旋复还幽蔽⒁。借问游方士⒂,焉测尘嚣外⒃?愿言⒄蹑轻风,高举寻吾契⒅。
[注释]
⑴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嬴氏,指秦王朝。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
⑵黄,夏黄公。绮,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
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伊人,指桃源中人。云,语助词,无义。
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迹,足迹,代“路”。
⑸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
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
⑺憩,休息。
⑻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靡,无。
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
⑽游诣,游玩。⑾纪历志,岁时的记载。
⑿这两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五百年,约数。敞,开放。神界,仙境。
⒀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风俗跟浇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
⒁这句意思是,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指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
⒂游方士,游于方内的人,指世俗中人。
⒃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尘嚣,指尘世。
⒄言,语助词,无义。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篇8:文言文断句指津及配套练习(高三)
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并翻译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参考答案:“……得玉,……子罕。……受……曰:“……玉人,……宝也,……献之。”……曰:“……为宝,……为宝。……与我,……宝也。……其宝。”
2.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并翻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学记》)
2. 参考答案: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对第一句,有同学这样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从语感上看,这样读也很上口,但是,从文义上却讲不通。因此,断句,首先要考虑的是文义的通畅。)
参考译文: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3.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并翻译
文德后贺太宗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3.参考答案: 1.(1)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 ”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 ”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
(2)参考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 ”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劝我,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这样呢 ”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
4.阅读语段,用“/” 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4.参考答案:婴儿非与戏也M婴儿非有知也M待父母而学者也M听父母之教M今子欺之M是教子欺也M母欺子M子而不信其母M非以成教也。
参考译文: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5.阅读语段,用“/” 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史记》《张仪列传》)
5.参考答案:(门下意张仪M曰M仪贫无行M必此盗相君壁M共执张仪M掠笞数百。)参考译文:张仪停止学业后到各诸侯国游说。他曾陪伴楚国的相国饮酒,后来这位相国发现丢了一块玉璧,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但张仪拒不承认也不服气,只得放了他。他妻子说:“唉,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 ”张仪对他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
篇9:高中英语语法复习(全套)配套练习参考答案
语法复习一:句子成分;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
练习一:
一、1、主语,定语;2、间接宾语;3、谓语,状语;4、定语;5、状语,状语;6、定语,表语;7、宾语,状语;8、谓语,主语;9、谓语;10、主语,表语;11、谓语,宾语;12、状语;13、形式宾语,真正宾语;14、宾语、定语;15、插入语,状语;16、宾语(间宾+直宾);17、状语,状语;18、形式主语,表语,宾补;19、宾补;20、表语
二、略
三、略
四、1~5 CBDBB 6~10 ACBAB
练习二:
一、1、简单句;2、复合句;3、简单句;4、简单句;5、并列句;6、复合句;7、并列句;8、复合句;9、简单句;10、简单句
二、
I hope you are very well(复合句). I'm fine, but tired(简单句). Right now it is the summer vacation and I'm helping my Dad on the farm(并列句). August is the hottest month here(简单句). It is the time of year for the rice harvest, so every day I work from dawn until dark.(并列句) Sometimes we go on working after dark by the lights of our tractors(简单句). We grow rice in the south of the States, but in the north where it is colder they grow wheat(并列复合句). We have a lot of machines on the farm(简单句). Although the farm is large, my Dad has only two men working for him(复合句). But he employs more men for the harvest(简单句). My brother takes care of the vegetable garden(简单句). It doesn't often rain in the summer here(简单句). As a result, we have to water the vegetable garden(简单句). Every evening we pump water from a well(简单句). It then runs along channels to different parts of the garden(简单句).
Most Saturday evenings there is a party, even at harvest time(简单句). These parties often make us very happy(简单句). We cook meat on an open fire outside(简单句). It's great( 简单句)! Americans eat a lot of meat - too much in my opinion(简单句). Some of my friends drink beer(简单句). I don't, because I have to drive home after the party(复合句). In your letter you asked about the time in different areas of the States(简单句). There are five different time areas in the States(简单句). In my state we are fourteen hours behind Beijing time(简单句). How many different time areas do you have in China(简单句)? Well, I must stop and get some sleep(简单句). Please give my best regards to your parents(简单句).
三、1~5 ACADD 6~10 BCBDC 11~15 ADBCC 16~20 ABADB 21~25 DDDCD 26~30 ADDBD
四、1. He doesn’t dare to tell the truth. 或He dare not tell the truth. 2. How long have they lived here? 3. won’t there 4. Be careful with your pronunciation. 5. Did they go for a walk after supper yesterday evening? 6. What an interesting story (it is)! 或How interesting the story is! 7. How often does this magazine come out? 8. could they 9. How brightly the moon is shining! 10. Who is always encouraging us to speak English in class?
语法复习二:主谓一致
1~5 AAACA 6~10 CBDAD 11~15 ACABA 16~20 AABDB 21~25 ADCBC
26~30 BCAAA 31~35 ACAAB 36~40 CABBA 41~45 BCCCA 46~50 ADBBC
51~55 BACDA 56~60 BDAAB
语法复习三:名词性从句
一、1、表语从句;2、同位语从句;3、不是;4、主语从句;5、同位语从句;6、不是;7、表语从句;8、宾语从句;9、不是;10、宾语从句
二、1. which; 2. why; 3. how; 4. What; 5. that; 6. when, where; 7. who(m); 8. what; 9. where; 10. whether
三、1~5 DBABD 6~10 DBBCA 11~15 CABCC 16~20 BADAB 21~25 CDAAA
26~30 CCCDB 31~35 ABCDB 36~40 BDACD 41~45 BCDBB 46~50 ADBAC
51~55 CCBDA 56~60 ADABB 61~65 ACDBA
语法复习四:定语从句
一、1. The fan that you want is on the desk. 2. The man who brought our textbooks here yesterday is in next room. 3. The magazine which he has taken away is mine. 4. The students who don’t study hard will not pass the exam. 5. The woman you saw in the park is our geography teacher. 6. The letter I received yesterday is from my sister. 7. The play that we saw last night was wonderful. 8. The train which was going to Nanning was late. 9. The boy who was here a minute ago is my brother. 10. The tree he is climbing is quite tall. 11. Here is the girl whose brother works in this shop. 12. That’s the child whose drawing we were looking at just now. 13. This is the boy whose sister is a favous singer. 14. I want to talk to the boy whose homework hasn’t been handed in. 15. Is that the woman whose daughter is in my class? 16. He used to live in a big house, in front of which grew many banana trees. 17. They passed a factory, at the back of which there were rice fields. 18. The soldier ran to the building, on the top of which flew a flag. 19. In the evening they arrived at a hill, at the foot of which there was a temple. 20. She came into a big room, in the middle of which stood a large table.
二、1. to whom; 2. wiht which; 3. with whom; 4. about which; 5. in which; 6. of which
三、1~5 ABACD 6~10 CDCCA 11~15 CCADA 16~20 ACCAB 21~25 ABBDC
26~30 ADABD 31~35 BBDCA 36~40 CABCC 41~45 AADCD 46~50 BBDAB
51~56 BAABAD
语法复习五:强调句、It的用法、省略和插入语
练习一、1~5 CBADB 6~10 ADADC 11~15 DBDBA 16~18 CBA
练习二、1~5 ACDBA 6~10 DCABD 11~15 CBCAB
练习三、1~5 CBADB 6~10 CADAD 11~15 DACBD 16~20 ACBDC 21~23 ACA
语法复习六:状语从句
一、
1. Child as she is, she knows a lot of things. 让步
2. The more I can do for the class, the happier I’ll be.比较
3. He talks as if (as though) he knew all about it.方式
4. He is such a good teacher that the students love and respect him.结果
5.I shall go to the park unless it rains.条件
6. No sooner had I got home than it began to rain.时间
7. Where there is water, there is life.地点
8. He studied hard so that he could catch up with his classmates.目的
9. Since you are very busy, I won't trouble you.原因
10. Even if (though) I fail, I’ll never lose heart.让步
11. Once you begin the work, you must continue.时间
12. I will find her wherever she may be. 让步
13. Now that you've come, you'd better have dinner with us.原因
14. He was so excited that he couldn't fall asleep.结果
15. We must do everything as he tells us.方式
16. India is much bigger than Japan.比较
17. No matter when you come, you are warmly welcome.让步
18. As (So) long as you work hard, you can catch up with the other classmates.条件
二、1. when; 2. as soon as; 3. as; 4. though; 5. Whwerever; 6. because; 7. Since; 8. whenever; 9. Since; 10. because; 11. so that; 12. though; 13. as; 14. that; 15. than; 16. Even if; 17. that; 18. as
三、1~5 CADAC 6~10 ABCBA 11~15 DDCAB 16~20 DABAD 21~25 CABBA
26~30 BCCBD 31~35 BACDD 36~40 ADCDD 41~45 CCBAD 46~50 DBCBD
51~53 CDD
语法复习七:倒装句
1~5 BDACA 6~10 CBBCC 11~15 BDDBA 16~20 BADBC 21~25 DCABC
26~30 ADABA 31~35 CBDAD 36~40 DBADD 41~45 CBCCB 46~49 CDAC
语法复习八:动词时态和语态
练习一、1~5 CCBCB 6~10 ABCAB 11~15 CBADA 16~20 BBDCD 21~25 DBBCA
26~30 DBABD 31~35 BAAAD 36~40 CAAAB 41~45 ACCAC 46~50 ADBBB
51~52 BC
练习二、53~55 BAB 56~60 BDADC 61~65 DCDDB 66~70 ACCCA 71~75 DACAA
76~80 CABAB 81~85 CADCD 86~90 BBDBB 91~94 CCCC
语法复习九:动词词义辨析
1~5 DBBDA 6~10 CAABA 11~15 CBBAA 16~20 CDBDB 21~25 AADAC
26~30 AACAB 31~35 CDCBC 36~40 ADCBA 41~45 DBDAD 46~50 BDCAD
语法复习十:动词的语气--虚拟语气
1~5 BADAB 6~10 CDABC 11~15 CCDDB 16~20 ADAAC 21~25 DCDAD
26~30 BDDAA 31~35 DABBD 36~40 DABDC
语法复习十一:助动词与情态动词
1~5 ABDDD 6~10 CBBBC 11~15 BACBC 16~20 ADAAC 21~25 ACBBB
26~30 ABBCC 31~35 DDBAB 36~40 ADBAA
语法复习十二:非谓语动词(一)--动词不定式
1~5 DDACC 6~10 BCCAD 11~15 CABAA 16~20 BBAAB 21~25 ADBAA
26~30 DBAAC 31~35 DBBCD 36~38 BBC
语法复习十三:非谓语动词(二)--动词-ing形式
1~5 CDDAB 6~10 BAACB 11~15 BCADC 16~20 BCCDB 21~25 CDDAD
26~30 DAAAB 31~35 ABCBB 36~40 CADDD
语法复习十四:非谓语动词(三)--过去分词
1~5 BCBBD 6~10 CCBCB 11~15 CDCBC 16~20 ABAAC 21~25 ADABA
26~30 ADBAD 31~35 ACABC 36~40 AABDD 41~46 ABBBDB
语法复习十五:形容词和副词
1.C.原题中的three sisters这一信息词语暗示考生要用最高级的形式。clever的最高级有两种:the most clever,the cleverest
2.C.mostly是副词,意思是:“主要地”,修饰整个句子。用most时应为most of the students;用almost通常说almost all+n.
3.A.such与so修饰名词时可这样使用。
so+形容词+a/an+可数名词的单数
so many/few十可数名词复数 so much/little+不可数名词
4.A.few修饰可数名词的复数;much修饰不可数名词。
5.D.A、C项是语法错误。as…as之间不能用比较级形式。B项也是语法错误,than前没有比较级,把than变成as就对了。实际上not as…as=not more than.
6.D.sound是“听起来”的意思。它是系动词,其后接形容词做表语。类似的系动词还有look seem taste smell fell.
7.A.some常用在肯定句中,而any常用在否定、疑问和条件句中。
8.C.grain是不可数名词。A项是语法错误,as…as之间用原级,B项few不修饰grain,D项也如此。
9.C.表示倍数的词与其他表示程度的副词修饰as…as结构时,应放在其前面。
10.C.该题考查了考生是否掌握形容词比较级的两种形式,该句可理解为:The pianos in the other shop will be cheaper,but not as good as those in this shop.
11.D.此处可理解为the box is too heavy for you to carry.
12.D.no longer强调时间;no more强调数量和次数。
13.C.better这一信息词可暗示考生用比较级形式,less修饰不可数名词,fewer修饰可数名词的复数。
14.C.what与how修饰名词引起的感叹句:
what+a/an+形容词十单数可数名词
what+形容词+可数名词复数
what +形容词+不可数名词
How+形容词+a/an+可数名词单数
注意what的用法与sach相似,how与so相似。且give s B. a surprise是惯用法。
15.A.用来修饰比较级的副词有:a little,a bit;even still;far,by far;a lot,a great deal;much,any(用于否定、疑问);rather.
16.A.用比较级表示最高级的意思,用than+any other+单数名词(包括主语在内)或用any+单数名词(比较范围不包括主语在内)。因加拿大不属亚洲。如,把Asia改为North America,则B正确。
17.A.taste是系动词,后接形容词做表语。B项well如果是形容词,表示“身体好”。但Things are well with me.属于特殊情况。参看6题。
18.C.参看15题。
19.D.参看14题。
20.B.where引导表语从句,且where在表语从句中做地点状语。
21.A.当open做宾补时,一般用它的形容词,不用它的现在分词。又如:with his eyes open/closed
22.B.any修饰比较级时,一般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中。
23.D.表示两者中“最…”的意思,用the+比较级。此句可理解Canada is the larger of the two countries.
24.D.no more与no longer变成not…any more或not…any longer时any more和any longer要置于句尾,可参看12题。
25 B.how often表示频率,与题意不符。how long句中的谓语动词应用延续性动词,是“多久”的意思。D项rapid是形容词不能修饰动词。How soon的回答词用in+时间,因此,全句的意思是:“在多长时间之内(或以后)你能画完画?”且句中谓语是瞬间动词。
26.D.可参看14题。weather是不可数名词。
27.D.此处可理解为It's quicker to go by road than by train.
28.D.参看14题。
29.A.原题中的but与excellent两个信息词可暗示考生,且not as…as相当于not more than,因此,该句的意思是:“她讲的不如朋友的好,但她的笔头好。”
30.C.well是形容词“身体好”的意思。这是It's+adj+enoush to do sth句型。该句意思是:“我身体已好,可以返回学校了。”
31.B.形容词的比较级修饰可数名词的单数时,前面不要忘了加a,泛指比较…的-个。例如,This shirt is a little larger.Could you show me a smaller one?
32.B.是29题的创新。该句的意思是:“如果不比David好的话,那么会跟David踢的一样好。”if not better than为插入语。
33.A.从even when there's not much to say这一信息句可知。now and then相当于sometimes,occasionally和from time to time,B项by and by=soon,C项step by step=gradually,D项more or less=about,修饰名词,但也可修饰动词,作状语。
34.A.从答语中by car可知,how问的是方式。
35.D.have a good/happy time是惯用法,much修饰比较级。参看31题。
36.A.more与another在表示“再、又”时,用法不同,more置于数词后面,而another置于数词的前面。
37.A.information是不可数名词。have a word with sb.相当于speak/talk to/with sb.与…谈话。
38.C.however是连接副词,修饰形容词great并引导一个让步4状语从句,意思是:“无论困难有多大。”
39.D.“下大雨”应说 “rain hard/heavily”.
40.D.意为:“我从未听过比她还好的噪音。”用比较级表达最高级的概念。
41.C.要知道形容词排列作定语的顺序。
42.B.与41题考查的目的相同。
43.B.可参看3题。
44.D.从下文It's better to be sure than sorry.即“确信要比后悔好”可知,填入D项。A、B、C项不符合逻辑。
45.C.该题考查副词用法。四个选项均为副词的比较级或最高级,题干的两个并列分句中,已给出some short stories和his plays这一特定的语境,表示二者之间的比较需用副词的比较级。well known是一惯用词组,意为“出名的”、“众所周知的”,well的比较级为better,故答案为C。
46.C.形容词作后置定语。enough为副词,修饰形容词brave,放在其后。
47.D.意为“在国外通常是困难的,特别是你不会说外语”。
48.D.意为“我很吃惊你竟然被这么简单的一个诡计愚弄了。”此处,只有用D项才能准确表达这种语气。
49.D.“教学更像是一门科学。”第一个as为副词。
50.D。
51.B。
语法复习十六:代 词
一、强化训练:
1. D 2. A 3. D 4. C 5. D 6. D 7. D 8. A 9. B 10. A 11. D 12. D 13. C 14. D 15. B 16. A 17. C 18. C 19. B 20. C21. B 22. C 23. B 24. D 25. A 26. B 27. A 28. C 29. A 30. D 31. A 32. A 33. B 34. B 35. D 36. A
二、高考题选:
1.A 这是一个强调句式的一般疑问句。
2.D it是形式主语,to不定式是真正主语。
3.C 参看2题。
4.D family与先行词anyone之间是所属关系。
5.C 在主语从句中,whoever充当主语,指代人,相当于anyone who。而C项who也可引导名词性从句,但它具体指“是谁”。
6.A 特殊疑问句中的选择,用which。
7.C 前一句只提到两个人。neither,either,both仅用于表述两者的情况,而any,all表述多者的情况,且I haven't seen either of them相当于I have seen neither of them。
8.C 可参看2、3题。
9.B all是先行词,that 引导定语从句,且all that=what。
10.A His camera是句子的主语,也是信息词,应填名词性的物主代词hers,它相当于her camera。
11.D it是形式宾语,to master…是真正宾语。此句还可说成I don't think it is possible to…。可参看2、3、8题。
12.D A、B项不符合句意。C项no one后不接of短语。
13.D which是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指代上文的windows。A、B、C项不能引导定语从句,且填进去后,两个分句缺少连词。
14.B 可参看10题。
15.A 前文提到邀请两个人,两个人都没来,故用neither参看7题。
16.B which引导非限定性定语从句。which指代前面一句话。如果两个分句是由and连接,则A、C、D项也对。
17.C A项中的all放在否定句中,是部分否定,与上文we couldn't eat in a restaurant矛盾,B项不符语法,n项no one后不接of短语,且只指代人。
18.B every other day每隔一天,是习惯用法。
19.C which在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中指代前面一句话。可参看16题。
20.D 考生非常熟悉It doesn't matter这一句型,该题现在是一般疑问句,it是matter的主语,if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21.A C、D项不能做定语从句的先行词来指代上文的the pupils,只能用the ones,因为它被限定性定语从句所修饰,表特指。该句的意思是:“张先生把教科书分给了所有的学生,那些已经拿走了的学生除外。”
22.B 原题中的so many kinds of tape-recorders暗示考生要买的是录音机,故排除A项。因为有这么多种类,因此不能决定买哪个。C、D项是连接副词,不能做buy的宾语。
23.A B、D项应排除,它们指代可数名词的复数。全句意为:“虽然他很富有,但很少花钱买衣服。”故C项不符句意。
24.D turn at sb.for help是惯用法,在定语从句中把to提前与whom构成介词十关系代词。
25.A 主语从句中缺少宾语,故what充当。
26.C 原题中的答语Yes暗示考生应选表示肯定意义的a little.A、B项表示否定意义。
27.D it指代前面一句话。因有but,故前后为并列句,不用关系代词(which)只用代词it。
28.C Is everybody here?“都到齐了吗”,Is anybody here?“这里有人吗?”B项some body可用在表示征求对方意见,并希望得到对方肯定回答的问句里。D项不符原题句意。
29.B 参看10、14题。
30.B 参看16、19题。
31.D it是形式主语,that从句是真正主语。如果fact前有the修饰,就可选B或C项,that引导同位语从句。
32.C but是关键词,表转折,该句意为“他们非常疲劳,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停下来休息一会儿。”
33.D one指代one of the glasses,且each一词是信息词。该句意思是:“我希望有足够的玻璃杯,以便每位客人有一个”。
34.B one day表示“某一天”,可用在一般过去时,当它用在将来时的句中时,可与some day互换。another day指另一天。原题中的It's all the same to me和you like是信息句,可暗示考生,只能选any day,即“你喜欢定在哪天都行,或随便哪一天都行。”
35.A themselves;是they的反身代词。
36.A 从上文“我同意你说的大部分,”可知,下文应填everything表示部分否定。B项填入后该句为全否定。C项不用在否定句中。D项填入后,该句成为肯定句。故B、C、D项是错误的。
37.C 从上文“Sarah已经读了许多美国作家写的故事”,可知,下文是“她现在想读一些由别的国家的作家写的故事”。A项中any用在肯定句中表示“任何一个”,与后面的countries不符。B、D项不符原句的逻辑。
38.A 这是一个强调句式。如果把It was…that去掉,该句子意思完整。不缺任何成份。
39.A 该题考查it作形式宾语的用法。四个选项均为代词,只有it作先行代词时,本身没有具体意义,而只是帮助把真正的宾语移到后部去。句中it的作用是代替它后面的宾语从句when people talk with their mouths full,故正确答案为A。
40.C 该题考查在省略的宾语从句中连接代词的用法。A、B项为副词,不可作及物动词remember的宾语,应先排除。指某一范围的“哪一个”需用连接代词which,前一个分句中的from either Oxford or Cambridge已限定了范围,故答案选C。
41.D 该题考查引导从句的关系联词的用法。that和which作为关系代词引导定语句必须在从句中充当某一成份;where作关系副词引导定语从句在从句中作状语,先行词必须是表示地点的名词,故应排除A、B、C。由题于中从句与主句所表示的逻辑关系考虑,此空应填表示因果关系的从属连词when,这时when=since;for,意为“由于”、“既然”,答案为D。
42.B 该句考查强调结构。“It+be+被强调部分+that从句”是it的强调句型,如果强调的是时间、地点、原因等状语,别后面接that引导的从句,而不能用when,where,because等词来引导,因此答案为B。再如:
It was when I was thirty--five that I got married and had a family.
It was when we got to the station that it began to rain.参看1题。
43.C 该题考查不定代词的替代用法。在进行比较时要用同类的事物相比,排除A、B。按照英语习惯用法,that可以代替一个单数名词或一个不可数名词,以避免重复前面提到过的名词。that前面没有任何修饰词,后面的介词主要是of。由空白后表示所属关系的语境可以确定此空应填that,代替pleasure,故答案选C。
44.A another在此足不定代词,意为“再…个”,pay to another $15。意为“再付15美元。more应放在$15之后。
45.C one不定代词指代上文的break。
46.B It is…that为强调结构。
47.D 根据句意,”不是你的,可能是另外谁的呢?“所以答案是D。
48.A 根据句意,”还再需要一些“,故选A。
49.B 代替the new house。
50.A。
语法复习十七:名 词
1~5 BBDDD 6~10 BBCAA 11~15 ABCCB 16~20 DAACD 21~25 DBDCD
26~30 BADBD 31~35 AABDC 36~40 BACCB 41~45 ABDCA 46~50 BABCB
51~55 BDDCD 56~60 ABCCB 61~65 BACAA 66~70 DADCA 71~75 CDCBD
76~80 ADCAD 81~84 ACDA
语法复习十八:数 词
1.B
2. C 表示”几十“的数字的复数与所有格代词一起来用以表示人的年龄,本句为”二十多岁“。
3.C 定冠词”the“和数的复数形式在一起表示年代。
4.D 序数词前面加不定冠词表示”又一次“(已经四次了)
5.A 这里”first“有人说起副词作用,可以看成表语,也可以看做一种”取得第一名“的习惯用法。
6.D 序数词和名词共同构成的专有名词还可以是thc Second World War的形式。
7.C 只有C项为正确的表达方式,或者也可以写成”one or two days“.再如:one hour and a half或one and a half hours.
8.B ”in half“表示”分成一样大小的两半“。也可以说”cut…in two“
9.B 再如twice the height(depth,width,weight,etc.)of
10.D either…or…连接主语用就近原则。be to hand out the prizes意为”要颁发奖品“。
11.答案为B。百分比作修饰语,前面不加冠词且不能加复数。
12.答案为B。分数做定语,分子用基数词,分母为序数词,当分子大于1时,分母用复数,本题中,其它表达方式均不正确。
13.答案为A。表增加或减少的数量的百分比,用by+百分数表示。
14.答案为A。不可数的名词的百分比用单数;可数名词的百分比则用复数。C项时态不对,另如:90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here are peasents.这个句子中population的意思是people.
15.答案为A。”dozen“与数词或many,several等词连用时复数一般不加s,故B、C两项不选。此外,dozen与数词连用做定语,一般也不加of.当然也有例外:Place them in dozens on the table.dozens表数量很多。Two dozen of these are wanted.dozen后面有of因为有限定词these,the等。Dozens of people were here.dozens of也表示”很多“。
16.答案为B。”半打“的表达方式一定要用”hall a dozen“。
17.答案为B。score做定语修饰名词用a(three)score of,而不用复数形式;常用”scores of“为其复数形式,意为”大量“,但有:three score and ten,a score or more
18.答案为B。”hall“起副词作用,修饰过去分词”done“,因为这个过去分词表状态,故”half“应在”done“前。再如:well done,well known,不用a half修饰done,故不选C、B两项。
19.B意为”同时“,不是”立刻“。
20.B
2l.A 如:tens of thousands of(小数在前,大数在后)thousands and thonsands of(两数一样大)。
22.B 居住的门牌号用介词at+号数+街道名”。
23.A
24.答案为D。“walk”作为名词,常与不定冠词连用。注意:在表数量的合成词中,名词部分为单数,如:a two-year-old boy.
25.答案为B。“在20世纪40年代”,必须有定冠词“the”.此外,年代后要加's或s。“他已经40多岁了”要用in his forties。
26.答案为B。dozen与数词或多或少several, many连用时,复数不加s。dozens of表示数量很多,在修饰有these,the等词限定的名词时,可用dozen of的形式。如:three dozen of these eggs.
27.C 28.A 29.C 30.B 31.D 32.C
语法复习十九:冠 词
练习一、1~5 DBBAC 6~10 BACDC 11~15 ABBDB 16~20 CDDDB 21~25 DBBDA
26~30 DCBBA
练习二、1~5 DABAC 6~10 AAADD 11~15 ACACB 16~20 CCDAA 21~25 BDCBB
26~30 ADCDD 31~35 CDDCC 36~40 AACDB 41~45 DDBCB
语法复习二十:介 词
1~5 ABCDA 6~10 BCDBC 11~15 DBABC 16~20 BACBC 21~25 DABCD
26~30 ABCDA 31~35 BCDAB 36~40 ADDCC 41~45 ADBDB 46~50 CCACC
51~55 DDDBC 56~60 DCCBB 61~65 BCACB 66~70 DAACD 71~75 CDCAB
76~80 ACCCD
语法复习二十一:连 词
1~5 ABCDA 6~10 CDACA 11~15 ACDBA 16~20 BCBAB 21~25 CDABC
26~30 BBABC 31~35 DACBC 36~40 AABCD 41~45 AAABC 46~50 DCDBC
51~55 ABBBC 56~60 DDCBA 61~65 CCDBA 66~70 CDBAC
篇10:《练习》教案
《练习》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P87页。
教学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交流的过程,培养协作能力。
3、训练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和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记口诀。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是重点。
2、加深理解几个几是多少?体验它的含义。
教学准备:
圆形、三角形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揭示课题。
1、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说说表示的意义
(1)
或()
(2)
()
2、揭示课题
师:让学生根据每张课桌上有2人,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小组提问题,同时解答。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明确这节课学习内容。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第13题图:
(1)、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先在小组内提问,然后全班交流。
(3)、强调几个几的数量关系。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个解决。
2、第13题:
(1)让学生用几个几的知识来描述存在的数量关系。
(2)、并根据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巩固对几个几的理解。
3、第14题:
(1)、看14题,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题意,找出规律。
(2)、怎样计算,说出道理。
(3)、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巩固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理解题意并会正确解答。通过交流思考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三、总结评价
大家学会了几种应用题。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题有关于这一节我们学习的数学问题。
四、随堂练习
篇11:说课稿高中英语跟教案配套
说课稿(高中英语)(跟教案配套)
Good morning everyone. It is my great honour to stand here to present my lesson. Today I will talk about unit XX from my contents consist of the following parts: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aims, teaching focu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aids, and teaching procedures. well firstly, ill talk about part I,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after browing the unit, i have concluded the following features of this unit. there are some pictures and colorful letters.these will ari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it lays stress on the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of chinese students, a lot of mateials are design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en ill talk about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there are knowledge aims and ability aims. knowledge aims are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grasp main idea of text and master the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abiliti aims are to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ies by fast, careful reading and group work. next is difficult points. it is very hard to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in the limited time, so i choose several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task-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 think these cooperative teaching is suitable for improving students reading competence and cultivate their cooperative spirit. next is the teaching aids. in this class,ill use pictures, ppt and teape-recorder. these can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and ari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now ill talk about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teaching procedures. it consist of 5 steps step I is pre-reading. here ill show some pictures for them and ask them to talk with each other.By this, the class atmosphere will be activated and the students can pay their attention to class easily. step two is...................... ............ (group work) as we know, the kids are very active and like playing games, so during my class, ill design some interesting games to activate them to participate and learn sth. i think theyll be interested in the class.篇12:配套服务
配套服务
1 老董泪眼婆娑被请进了殡仪馆的接待室,再一次领略了殡仪馆的微笑服务. 老董是W市旅游局的局长,他曾经在电视里看到过殡仪馆微笑服务的新闻,印象颇深,很受感动,还在旅游系统推介过,说是为死人服务的.殡葬职工尚且能做到微笑服务,为活人服务的旅游人员--导游更应该做到这一点.也许就是在他的大力倡导下,W市的旅游服务在全省和全国都很有名气呢.这一回,老董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了殡仪馆的优质服务.
作 者:吴翼民 作者单位: 刊 名:四川文学 英文刊名:SICHUAN LITERATURE 年,卷(期):2007 “”(8) 分类号: 关键词:篇13:2017中考复习必读名著知识及配套练习:《童年》
2017中考复习必读名著知识及配套《童年》
《童年》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另有《在人间》、《我的大学》)。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如片断(2)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片断(13)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浓度;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肉;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
阅读感受: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1. 阿廖沙 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2.外祖母 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
3.外祖父 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4.“我”: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题目
1、《童年》是 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 》《 》。
2、《童年》讲述的是(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作品中,乐观纯朴的 ,正直的老工人 ,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 ”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
4、(人物名)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__________》、《__________》。
5、《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________,善良乐观的__________,自私残暴的________,贪婪恶毒的__________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着的“好事情”。
6、《童年》中塑造了________的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
7、《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是:阿廖沙的成长。_______________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
参考答案:
1、高尔基《在人间》 《我的大学》
2、阿廖沙俄罗斯
3、吝啬、贪婪、专横、残暴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小茨冈 格里戈里 好事情
4、高尔基、《在人间》、《我的大学》
5、“我”(阿廖沙)、外祖母 、外祖父 、舅舅们
6、阿廖沙
7、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
篇14:人教版 高三Unit 13-14 单元要点(含配套练习)
SB3 Revision for Unit 13-14 单元要点归纳
1. be considerate of sb. 体谅某人
联想:take sth. into consideration 考虑某事
considering prep. 就… 而论; 考虑到
2. convince sb. of sth 使某人相信某事
convince sb. that… 使某人相信 convincing adj.有说服力的
be convinced of sth. 深信某事
be convinced that 深信….
3. commit a mistake / error 犯错误
commit sth to sb. 把某物托付给某人
commit sb. to prison 把某人送进监狱
commit sb to do /doing 责成某人做某事
commit sth. to memory 把某事记住
4. set about (doing) 开始做;着手处理
set out (to do) 开始做;着手处理
set down 放下;搁下;记下;写下
set aside 拨出/节省;对..不予考虑/把…置于一旁;驳回/撤消
set in (疾病、坏天气等)开始来临===
set off 1)出发 2)使爆炸 3)衬托;使更为突出
set up 建立(事业);成立(组织)
be set in 为(故事、戏剧等)构设背景。
5.be guilty of a crime 犯了罪 have a guilty conscience 问心无愧
6.accuse sb. of sth (= charge sb. with sth ) 指责/控告某人某事
be under accusation 被控告
7.be vital to 对…非常重要 be of vital importance 极其重要的
8. pass on 1)传下来;传给(后代) 2)离去;往前
pass away 去世;死
pass by 漠视;不理会
pass down 传递(=pass on )
9. have no choice but to do sth. 别无选择只好干….
10. live/lead a sad / lonely life 过着悲惨/孤独的生活
11. go wrong 出毛病,走错路
12.keep off 勿踏;让开 keep out 勿入;(使)在外 反义词 keep in
13.even though /even if 即使( 引导让步状语从句)从句中可用虚拟语气
14. be mistaken about sth/sb. 弄错 mistake… for… 误认
15.first of all = as the first thing 表示其后的内容先于其他发生
above all = more important than anything else 表示“特别重要的是/尤其是”强调其后的内容不同寻常,比其他重要。
16. protect …. from… 保护…不受侵害
prevent sb. from doing sth. 阻止某人做某事
stop sb. from doing sth. 阻止某人做某事
keep sb. from doing sth. 让某人避开做某事
persuade sb. from doing sth. 说服某人不要做某事
17. make a beeline for :走近路,走直路
The hungry boy made a beeline for dinner. 那个饥饿的男孩直奔回家吃饭.
18. come to light 显露,暴露,被发现 bring …to light 将…曝光,揭露
throw/cast light on/ upon 使明白,解释
19. 1) (=be busy with) “忙于” What are the children up to now?
2)“由某人负责” It’s up to you to take care of the children.
up to 3) “胜任;适于” He is still not up to the age.
4) 后接表示时间的词语,表示“直到某个时间”。
I haven’t heard from him up to now.
20.compare … to ….把…比做…. compare …. with …. 把…与… 进行比较
compare with/ to 和… 比较…(常用于句首或句尾做插入语)
21.tell …apart… 把…区分开来 tell A from B 辨别A 和B(= distinguish..from..)
22.be anxious about 为… 担忧… be anxious for sth. 渴望(了解;得到)
be eager for sth. 盼望;想得到 be eager to do 渴望做某事
be worried about 为…发愁 be curious about sth. 对…好奇
23. over and over again=again and again=time and time again=over and over一再地,经常地,重复地
24. 1)前进,进来 He came up to me and held my hands tightly.
2)上升 The sun came up at that time.
come up 3)长出,发芽 These seeds haven’t come up yet.
4)被提出讨论 The question came up at the meeting yesterday.
联想:come about发生; come across 碰见,受欢迎; come at袭击;
come down下降,流传;come out with 说出,透漏;come to oneself苏醒
25 a variety of +n.(pl.) 做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A variety of toys are on show in the shop.
The variety of +n.(pl.) 做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The variety of books he has is astonishing.
26.provide sth. for sb. 为某人提供某物 provide sb. with sth. 为某人提供某物
联想:be supplied with be equipped with be furnished with
be fitted with
27.award sb. a prize( award a prize to sb) 授奖给某人
award sb. the title of 授予某人…的称号
28.cover…with…. 用… 盖… be covered with 被…覆盖… (表状态)
be covered by 被… 覆盖….(表动作)
29. be divided into 把….分成… divide sth. in half / into halves 把…分成两半
divide up 划分;分配 divided by 除以 separate A from B 使A和B分离
30.keep in touch with 与.. 保持联系 get in touch with 与…取得联系
lose touch with 与… 失去联系 be out of touch with 与…失去联系
31.make sense of (=understand) 弄懂;理解 make sense 讲的通;有意义
make no sense 讲不通;无意义 in a sense 就某种意义而言;在某种意义上
32.be adapted to 适应 The plants are adapted to various climates and soil.
33.at a time (=each time) 每次 at one time (过去)曾经;一度
at the time 那时 at any time 任何时候 at the same time 同时
in time 迟早;及时 in no time 立即;很快 at no time 决不
for a time 暂时;一度 all the time 一直 for the first time 第一次
after a time 过了一会 ahead of time 提前 for the time being 暂时
SB3 Revision Exercises for Unit 13-14
I. Multiple Choices
( )1.The Moonstone was _____ in a real story which ____ in England in the 1790s.
A. set; taking place B. setting; take place
C. set; had taken place D. set; took place
( )2.He passed everything that he owned to his niece ______ revenge.
A. in an act of B. in action of C. acting of D. action of
( )3.He sat in the classroom with his eyes ______on the blackboard.
A. fixed B. fixing C. were fixed D. were fixing
( )4.Tom likes to sleep with windows ______.
A. open B. opening C. being opened D. opened
( )5.That was not a good place for skating. You ______ your leg.
A. can break B. could break
C. could have broken D. could have been broken
( )6.It was in the year of 1999 ______ my brother entered college.
A. until B. when C. that D. before
( )7.______breaks the laws will be punished.
A. No matter who B. Whoever C. Who D. Those who
( )8.The theory he stuck ______ to be right.
A. to prove B. to proved C. prove D. proved
( )9.______ others say, the professor is sure that his theory is correct.
A. No matter how B. It doesn’t matter C. Whatever D. What ever
( )10.______ some officials, the general inspected the army.
A. Followed B. Followed by C. Being followed D. Having been followed
( )11.There was nothing to do but ______ till mother came back.
A. waited B. waiting C. to wait D. wait
( )12.I must do everything I ______ those who are poor.
A. can to help B. can help C. help D. am to help
( )13.He decided to ______ a new life if he could be set free from prison.
A. lead B. leading C. had D. having
( )14.As it ______,the weather i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A. turned down B. turned out C. turned off D. turned on
( )15.How can you ______ these two books apart?
A. say B. speak C. tell D. divide
( )16.He has worked on the research for many years,but something that he hopes for doesn’t ______.
A. come to lights B. come to a light C. come to lighting D. come to light
( )17.The suggestion that everyone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a computer ______ at the conference.
A. mentioned B. came up C. was come up D. spoke of
( )18.Last Sunday morning I set out early to call on Tom,only ______ him seriously ill in bed.
A. finding B. found C. to find D. find
( )19.The notes to the text help to make the difficult points ______.
A. easily B. easier C. more easily D. more easier
( )20.-How did you find the lecture tonight?
-Very ______.I doubt if I will come for this lecture next time.
A. encouraging B. encouraged C. disappointing D. disappointed
( )21.Don’t take the magazine away. It ______ me.
A. is belonged to B. belongs to C. was belonged to D. is belonging to
( )22.My uncle said that he would write to me,but I ______from him so far.
A. didn’t hear B. hadn’t heard C. haven’t heard D. won’t heard
( )23.He was so touchy(易怒的) that a word would ______ him ______.
A. set; out B. set; off C. set; up D. set; back
( )24.I have no idea how it ______ that the man met with trouble again.
A. came about B. came out C. came up D. came across
( )25.There is a popular belief among parents ______ schools don’t pay any attention to handing.
A. whose B. that C. which D. in which
( )26.He ______ full marks,but he was so careless to make a spelling mistake.
A. must have gained B. can have gained
C. could have gained D. must gain
( )27.She was two hours late. What ______ to her?
A. may happen B. is happening
C. can have happened D. must have happened
( )28.All his friends _____ his happiness when he won the match.
A. shared B. shared from C. shared with D. shared like
( )29.That Tom came back last night gave us _________.
A. the great surprise B. a great surprise C. great surprise D. great surprised
( )30.When Mark opened the door, he saw a woman standing there. He _______ her before.
A. never saw B. had never seen C. never sees D. has never seen
( )31.-I hear they aren’t pleased with your house.
-Well, _______ could they live in such comfort?
A. where else B. what else C. how D. why
II.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with the language points learned in the two units.
他假定自己会赢, 结果错了。(assump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图案可供选择。(a variety of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个男孩给我们带路,我们很容易找到了他家。(用独立主格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位中年女子杀害了其丈夫,这事令我十分恐惧。(定语从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对那位美国女演员一见钟情。(fall in love wit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eys:
I. 1-10 DAAAC CBBCB 11-20 DAABC DBCBC
21-31 BCBAB CCABBA
II. 1. His assumption that he would win proved wrong.
2. We have a variety of colors and patterns to choose from.
3. A boy leading us, we found his home easily.
4. A middle-aged woman killed her husband, which frightened me very much.
5. The moment he saw the American actress, he fell in love with he
篇15:《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 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 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
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
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刚才,很偶然的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深刻, 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行文思路清晰。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
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指导正音、停顿)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 但也有些瑕眦,例如某个字音不准,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处理不太够。这样好象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
有yòu槁 gǎo 砺lì 跂qì 舆yú 蛟jiāo 跬kuǐ 骐qí
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鳝shàn 生xìng 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 /木/ 受绳 / 则直,金/ 就砺/ 则利
4、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 而行无过矣。
5、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奏和情感的处理)
(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教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读)
(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 “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 “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
(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用心专一、用心浮躁”关系不大。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1、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2、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4、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5、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二十个比喻来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6、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5个比喻)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
四、第三环节:背诵课文
好的,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句方面的障碍,也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课文的背诵很有帮助,下面我们就进入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背诵课文
1、先齐读课文。
2、哪位同学现在就能够背诵出来的?自荐一下。
(你背下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3、沿着文章的行文思路去背诵课文,也是一种快速成诵的方法。
A、第二段的行文:(5个比喻)
青取之于蓝
学习的意义
冰 寒 于 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輮 以 为 轮
提高自己
木受绳则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则利
B、第三段的行文:(5个比喻)
跂 而 望 不如登高
学习的作用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C、第四段的行文:(5对比喻,10个)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学习方法 积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对比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坚持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学习态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一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4、小测验:邀请你来尝试背诵(抽查男女生各一名)
5 、大家一起来大声背诵全文
五、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
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六、小结(可请学生来小结)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1、模仿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七、附录
1、荀子的思想
荀子在本文中所论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论”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教育学习,“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学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可见,荀子虽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的学习教育可以改变人恶的本性,更可以弥补人本身的不足,提高人的能力。
2、劝学(节选)〔战国〕 荀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 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说:学习决不可以停止。染料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取得的,但比蓝草更青;冰是水所结成,可是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是笔直而符合墨线要求的,但用火熏烤把木材制作成车轮,它的曲度就符合了圆规的要求;即使把它晒干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就明白事理,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整天地冥思苦想,却不如学习片刻有收获;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能看得更远。登上高处招手,胳臂并未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唤,声音并未加强,可是听的人却很清楚。驾车骑马的人,并非腿脚特别强健,却能到达千里之外。乘坐船艇的人,并非都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先天资质与一般人差异不大,可是聪明能干,这是因为善于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啊。】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不一步一步踏实地走,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小的水流,不能成为江海。骏马跳一下,未必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上十天,也能走得很遥远,它的成功是因为不停地前进。雕刻一下就丢下,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便是金属石块也能刻成艺术品。蚯蚓并无锋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地面的尘土,下饮地底的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结果。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大螯,但如果不依靠蛇和黄鳝的洞穴竟然无处可以寄居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不专的缘故。】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C(“以为”为两个单音节词)
2.A(通假字依次为:畔、擗;亡、寤;生、陈)
3.C 4.D(横渡) 5.A 6.A
7.a.学不可以已 b.学习,是不能停止的
8.a.第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第三,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第四,金就砺则利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 b.第一,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第二,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第三,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第四,假舆马者,非利足,而致千里;第五,假舟楫者,非能水,而绝江河
1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1.D(跬读kuǐ,跃读yuè,舍读shě)
12.A(一、四句是“托付”义,三、四句分别为“寄居”“传送”之义;B.“兴”依次为“发生”“使昌盛”“兴办”“起床”之义;C.“步”依次为“举足两次”“古长度单位”“行走”“使行走”之义;D.“饮”依次为“喝”“使喝(读yìn)”“射入”“喝的东西”之义)
13.D
14.C(A.兼词未译出,应加上“从这里”;B.“积善”与“成德”的承接关系未体现;D.“圣”非专指)
15.B(其中第⑤个比喻是从反面论学习应持之以恒;第⑧个比喻应是正面论学习应持之以恒)
16.①专心致志 ②积少成多 ③锲而不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二、课堂练习(略)
篇16:《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选出加粗词意义、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项( )
A.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木直中绳,以为轮 D.学不可以已
2.下列每组句子中全都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吾与徐公孰美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C.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主人乃寤而请之
D.君子生非异也 既陈而后击之
3.选出对下面句中“十”“一”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骐骥一跃②用心一也③不能十步④驽马十驾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4.下列关于“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然抚尺一下,君响毕绝:终止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C.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非常。
5.下面“者”字用法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陈胜者,阳城人也 D.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6.选出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妻之美我者②非能水也③晋军函陵④填然鼓之⑤树之以桑⑥既来之,则安之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⑧登泰山而小天下⑨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A.①⑧/②③④⑤/⑦/⑥⑨ B.①②/③④⑤/⑦⑧/⑥⑨
C.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⑨ 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二)、阅读部分(3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8分,每空2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课文标题是“劝学”,文章开篇即揭示出了中心论点
a.它是:_________________。 b.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的特色是运用一系列比喻(即喻证)来证明作者的主张。
a.本文段所用的比喻共有四个,它们是:_______________。
b.由喻证所形成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6分,每空2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为了“劝学”,作者在本文段中采用了直接论证,接着又甩开笔墨,作了一系列喻证。
a.本段的直接论证是(限16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喻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由直接论证和喻证推出了著名的结论,这个结论是(限12字)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18分,每小题3分)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⑩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下边注音、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不积跬(ɡuǐ 半步)步;蟹六跪而二螯(áo 蟹钳)B.骐骥(qí jì 骏马)一跃(yào 跳)
C.驽(nú 劣马)马十驾,功在不舍(shè 停)D.锲(qiè 刻)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雕空)
12.下面各组中同一个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
A.无可寄托者寄寓于表 女寄言于母 临崩寄臣以大事
B.风雨兴焉 忧劳可以兴国 以兴利除弊 夙兴夜寐
C.不能十步 五步一楼 乃自强步 步余马兮山皋
D.下饮黄泉 中军置酒饮归客 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 日食饮得无衰乎
13.下面复句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锲而舍之②朽木不折③锲而不舍④金石可镂
A.① ‖ ② | ③ ‖ ④ B.① | ② ‖ ③ ||| ④
因果 递进 因果 假设 并列 假设
C.① ||| ② | ③ ‖ ④ D.① ‖ ② |③ ‖④
假设 因果 假设 假设 并列 假设
14.下列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雨兴焉 译:风雨就会兴起。
B.积善成德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
C.而神明自得 译:于是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
D.圣心备焉 译:孔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15.本段用了10个比喻,对其所论证的道理及论证的角度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16.用三个成语总结本段段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面是一个作文题,想想该怎么做。
谈“善假于物”
篇17:练习4教案
练习4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7道题。第1、2题是字词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在书写时做到字写得正确、端正,间架结构匀称;能够在括号里填上表示“怎么样”的形容词,正确搭配词语。第3-5题是句的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正确地运用六种常用的标点符号;通过比较句子,了解像声词的作用,以便恰当运用把握依据,作出结论,仿照例句写句子。第6、7题是阅读训练,目的是训练学生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能按顺序把错乱的几句话连成一段边贯的话;读懂短文,知道短文写了什么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端正地写笔画较多的字,能写出恰当的词语跟指定的词语搭配。
2、能正确运用顿号、逗号、句号、冒号、引号和问号。
3、了解像声词的作用,能仿照例句改写句子。
4、能把排列错乱的几句话,按顺序连成一段连成一段连贯的话。
5、理解短文中的两个句子包含的意思。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两个句子包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照样子写句子进行推理判断的逻辑训练。
四、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指导并完成第1-4题,
(二) 教学过程
1、指导练习第1题。
(1) 读题,明确什么叫写得正确、端正、匀称。
(2) 认读要写的字,教师示范。
(3) 学生书写,反馈评价。
2、指导练习第2题。
(1) 读题,明确“春雨”“白雪”表示句子中的“什么”,要填写的是这些东西“怎么样”。
(2) 口头练习。
(3) 完成作业、反馈。
(甘甜)的春雨 (猛烈)的.暴雨
(绵绵)的秋雨 (晶莹)的白雪
(暴烈)的狂风 (隆隆)的雷声
3、指导练习第3题。
(1) 复习顿号、逗号、句号、引号、问号的用处。
(2) 独立完成作业。
4、指导练习第4题。
(1) 比较每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2) 分组读用了像声词的句子和没用像声词的句子,体会运用像声词后句子的生动语感。
第2课时
(一) 教学目标
指导并完成第5-7题。
(二) 教学过程
1、指导练习第5题。
(1) 读题,明确题意。
(2) 按要求完成作业。
(3) 把馈纠正。答案:
① 燕了冬天要迁徙到南方去。
② 张红可以参加夏令营。
2、指导练习第6题。
(1) 读句子,弄清句子间的关系。
(2) 完成作业,反馈纠正。
答案:③②④①
3、指导练习第7题。
(1) 读短文,思考:什么人,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
作者什么比小溪流?
(2) 再读短文,完成作业。
出示答案:①短文写清晨老爷爷在小街上疏通由于两个小伙子吵架而造成交通阻塞的事。
③ 人群和车辆都停下来,造成了交通的阻塞。
街上又上来又往,畅通地阻了。
篇18:《桃花源记》教案及练习
《桃花源记》教案及练习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安排:
1.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土地平旷(kuàng)
刘子骥 ( jì ) 诣太守(yì ) 间隔(jiàn)
2. 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新课学习:
(一)背景: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通理课文,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讲述故事内容,以便重点的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
3、第一段:
1)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同桌互译。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2)概括第一段内容: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4、第二段:
1)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同桌互译。
尽:走到尽头。
舍:放弃,离开。
豁然:开阔或通达。这里有“一下子”的意思。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阡陌:指田间的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2)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5、第三段:
1)学生根据注释翻译,同桌互译,教师辅导。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2)概括本段内容:
3段从渔人与桃花源中的人的谈话和交往,写出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6、第四段:
1)学生根据注释翻译,同桌互译,教师辅导。
既:已经。
扶:沿着,顺着。
向:原来的。
志1:做标记。
志2:做的标记。
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
遣:派。
2)概括本段内容:
故事的结局:写渔人出山后告知太守,再寻桃源,却找不到。
7、第五段:
1)学生根据注释翻译,同桌互译,教师辅导。
欣然:高兴地。
规往:打算前去。规,计划。
果:实现。
寻:不久。
问津:访求寻找。津,渡口。
2)概括本段内容
故事的尾声:补写刘子骥想寻找桃花源未果。
(四)内容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的情况。
3、合作探究: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10)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重点文言词总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 这里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①舍弃 “便舍船 ”
②房舍 “屋舍俨然”
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
②不久 “寻病终”
志:①做标记 “处处志之”
②标记 “寻向所志”
向:①以前 “寻向所志”
②对着 “眈眈相向”
为:①wéi作为,动词。“以捕鱼为业”
②wèi对,向。介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①于是,就 “见渔人,乃大惊”
②竟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复:①又 “复前行”
②再 “不复出焉”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景色优美
环境良好
进入桃花源:生活安定
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似有似无的理想社会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本语段出自《____》,作者____是____人。
2、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字的含义。
①便要还家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此中人语云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翻译句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文中哪句体现了桃花源中的人热情好客?
5、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6、桃源中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用原文回答)
7、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解释词语:
扶: 诣:
既: 向: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2、回答问题:
1)为什么渔人处处志之?
2)太守遣人前往却不复得路,说明了什么?
【试题答案】
一、1、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东晋
2、①通“邀”,邀请。 ②不必说;更不要说。③告诉。④不值得。⑤乡里人。
3、率领妻子儿女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就与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绝了。
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因为桃花源中人并未见到过外人。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怕外人扰乱他们宁静和平的生活。
8、略。提示:只要答出自己的见解,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1、沿着;拜见 ;已经;原来的;做标记;标记
2、1)为了再寻桃花源。
2)说明了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只是作者寄托的理想而已;也为故事增加了神秘色彩。
篇19:练习一教案
练习一教案
课题练习1备课日期3.10教学目标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初步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懂得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语文,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投影
备课日期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初步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懂得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语文,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教学第一部分
2、教学第二部分
3、教学第三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概括这段内容。
(2)出示《秋天》这首诗里的诗句,
(3)引导学生说说爸爸对诗中的哪些地方感兴趣。
(5)从学过的课文中,你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吗?
(1)把一个事物当作人来写,让它和人一样有感情,会说话。这样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让人特别喜欢读。其实,这样的表达方法我们也会,比如山上的小溪叮叮咚咚地流,我们会说成小溪在唱歌。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画了什么?
(2)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太阳、闹钟、小鸟”写得更生动些?指名交流。
同学们读一读,想想诗句主要写了什么。
(4)讨论:诗句为什么不直接写秋天到了,苹果、葡萄都成熟了,而要写成苹果娃娃、葡萄娃娃呢?齐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在文中勾画,全班交流。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把下面几个句子写生动吗?
(3)四人一组交流。
(4)全班交流。
(3)学生试写。
(4)朗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作业设计:完成《习字册》
板书设计练习1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读读背背八条成语;初步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2、学习写好钢笔字。
3、增强语言积累,养成在生活中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读读背背八条成语,写好钢笔字。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学习八条成语
二、读背指导
一、写好钢笔字
1、投影出示八条成语
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3、指名交流,集体评议。
教师点拨
1、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
(3)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
的书写要求。
(4)教师范写“植”。提醒学生注意:“横”画在右边别顶住
“竖”画,还要写得稳一点。
2、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生自由朗读
(2)全班齐读
2、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1)通过朗读,你了解了哪些成语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每组两个成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1、同桌互相朗读
2、同桌互查背诵读
学生认读“植、程、租”这三个字。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植、程、租”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三个字的右半边中“横”画比较多,并且最后一笔都是横。
(1)学生练习描红、临写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
(2)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合作探究更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效率。
作业设计:完成《习字册》
板书设计练习1
成语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懂得正确发表自己的观点;
2、通过活动,懂得应当如何正确表达观点,语言要朴实,语气要诚恳。
教学重难点懂得应当如何推荐班干部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题。
二、指导交际
三、反馈。
(1)启发谈话:新学期开始了,我们班决定要成立新一届
的班委会,同学们想用什么办法来确定组成人员?
(1)新的'一届班委会将由哪些委员组成呢?
(2)你觉得哪些同学最适合担任呢?发表推荐与自我推荐,指导学生了解推荐与自我推荐的要求。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分组练说推荐理由。
(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作业设计:完成《习字册》
板书设计练习1
如何推荐班干部?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写反文旁和折文儿。
2、学习正确的毛笔字运笔方法,写好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掌握正确的运笔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反文旁、折文儿。
二、指导
三、练习
(1)出示范字反文旁。
(2)分析“散”字。
(3)出示范字“折文儿”。
(4)小结:“散”与“处”都呈右窄左宽之势。
(1)教师范写。
教师巡视
反文旁由哪几笔构成?反文旁形体有什么特点?
写左边的有什么要求?
“折文儿”和“反文旁”有什么区别?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学生再次临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作业设计:完成《习字册》
板书设计
三夂处
教学反思
★ 小学数学练习教案
★ 《练习2》的教案
★ 《练习3》的教案
教案配套练习(精选1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