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复习教案

时间:2023-02-21 03:52:08 作者:Cicada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Cicad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城市空间结构复习教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城市空间结构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城市空间结构复习教案

一、考纲要求:

1.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2.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差异

二 本节考点

1.城市区位

2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分区

篇2:城市空间结构复习教案

4.中心地理论

三、复习重点

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4.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四、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法 教师引领,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投影本节学习目标。

二、复习教材,掌握基础

(一) 学生通读教材内容,温习基本知识后回答:(10分钟)

1.区位与城市区位的概念

2.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与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概念并举例。

3.从城市职能来看,城市的类型(幻灯片巩固练习)

4.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最基本的是-----用地、----用地、---用地。分布特征是:

5.城市功能分区类别及影响因素

6.西方城市结构学说及其内容

7.中心商务区特征

8.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

(二)基础训练1―10题(10分钟)(幻灯片)

(三)高考链接(幻灯片)(8分钟)

右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

在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①蔬菜种植基地 ②高新技术

开发区

③大学城 ④美术馆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B

烟台模拟)读某地区城市分布及图中甲城市地租等值线示意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城市的叙述,正确的

①共有三级城市等级体系

②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

广 ③二级城市数目比三级

城市数目多 ④乙、丙都是甲

城的卫星城,服务功能相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关于图中甲城市地租值大小

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a

b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作业布置 :课时作业15

板书设计: 略

篇3:城市空间结构教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2.了解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3.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4.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2.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城市区位分析和城市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

城市的区位分析和中心地理论

[教学媒体与教具]

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篇4:城市空间结构教案湘教版

一、城市区位分析

【阅读分析】问题:城市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方面有何特点?

【点拨】

【承转】组织学生讨论描述长沙市的区位,概括得出“区位”的含义和城市区位所包括的三大方面。

【活动】教材P27活动1,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各自然要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活动】通过活动2,分析经济地理要素对城市位置的影响。

【探究活动】P28活动:让学生分析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原因,总结出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小结】城市区位因素

【思考】读“我国城市分布图”, 讨论、总结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并说明该特点的形成是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板书】二、城市土地利用

【活动】读教材p30 插图“大、中、小三类城市的土地利用”,说出城市土地的主要类型。

【归纳总结】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篇5:城市空间结构教案湘教版

【新课导入】投影展示长沙市城市土地利用图,引入新课。

【板书】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点拨】首先明确城市的功能分区是由多个从事该种功能的实体在空间上呈连片分布而形成的,在每一种功能区内,也会有其他功能穿插其中,只不过所占比例较小而已。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联系长沙市实际弄清以下几点:第一,自然条件如地形、河流等通过影响城市的形态进而影响功能区的分布。第二,城市的原有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功能分区现状,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三,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城市的功能分区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其四,可利用长沙市城市商业中心和工业区的分布特点,说明交通对城市功能分区有着重要影响。

【活动】出示纽约的 CBD ― 曼哈顿的图片,使学生对中心商务区的特点有直观的认识。然后以教材第 32 页的阅读材料为例,分析中心商务区的区位特点及其对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影响。

【总结】通过阅读分析,得出结论:自然条件、历史变革、经济因素和交通等因素影响着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城市空间结构。

【承转】以教材第 34 页的“活动”为情境和切人点,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城镇等级、规模和职能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感性认识。结合“活动”的内容,讲解“中心地”、“服务范围”和“门槛”等概念。

【板书】四、中心地理论

【活动】读图 2 一 10 中心地理论示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

1)城市等级与其数量的关系,为什么?

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何特征?

3)城市等级与其服务范围有何关系?

【归纳】一定区域内的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探究活动】第 35 页的“活动”熟悉该理论的应用。

【点拨】“中心地理论”是 20 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通过对它的学习,激发学生善于观察现实、发现问题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小区有规律地结合,便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板书设计】

篇6:城市空间结构教案湘教版

(一)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

2.自然地理区位

3.人文地理区位

l)经济地理区位

2)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4.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

( 二)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用地的类型

2.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影响因素

2.建成区、郊区的主要功能及两者的关系

3.中心商务区

(四)中心地理论

1.理论的提出及意义

2.主要内容

3.应用

篇7: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高中地理教案总汇

【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在能力要求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①要会分析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②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③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城市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具准备】 地理地图册 课本插图 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具体操作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图1“香港城市图”:

图1:香港城市图

语言导入: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外部轮廓,都有一定的形态。城市为什么是这种形态?城市内部又是什么样的呢? 新课教学

一城市形态

1 概念:

2 类型:

团块状、组团式、条带状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8第一段内容及图1“香港城市图”,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

2、指导学生读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即教材P18图2.1):

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观察比较图2中三幅图的城市形态,描述其外部形态特征,并分析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优、缺点,完成下表: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式

条带状

特征

影响因素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城市举例

承转 以上是城市的外部形态,那么走进绚丽多彩的城市内部,它的内部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 城市土地利用 联系实际,说说本地城市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从而得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有: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其中,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是多数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承转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和位置的要求不同,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和位置的要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使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相同的功能区。 2 城市主要功能区 1 引导学生读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即教材P19图2.2),说一说图3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并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2 引导学生读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即教材P21图2.6):说一说图4中所示的香港的主要功能区有哪几种。

(香港主要功能区有: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混合功能区)

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

3 由图3和图4两幅图可以归纳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

篇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高中地理教案总汇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和类型,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②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③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的方法和能力.

②明确人文地理的学习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的情操。

②培养学生“整体——局部——整体”的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辩证方法。

教学重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城市功能分区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每一个城市都有有一定的外部轮廓;通过必修1第四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河流地貌对聚落有影响(提问)。受地形、河流等的影响,城市有不同的外部形态,如条带状、组团状、团块状,同时内部空间结构也不尽相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18—19页并结合通辽实际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该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类型?

什么是集聚效应?

功能区如何形成的?

读图“2.1 北京的不同功能区举例”,说出途中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并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合作探究

1、一般的城市有哪些功能区?各功能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完成下表。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形态、特征 在城市中分布的位置

2、读图“2.2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a)和低级住宅区(b)”,结合实际情况, 从交通条件、环境、服务设施等方面比较图中两种住宅区的区别。并完成下表:

项目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建筑面积、质量 配套设施 环境 位置 3、阅读课本结合材料,了解CBD(中央商务区),说出CBD的特点。

材料一:CBD的标志就是摩天大楼。建筑高度代表了技术,同时也象征着财富,加上中心区寸土寸金的地价,导致楼越盖越密,形成所谓的“水泥森林”。建筑高大密集可以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也提高了CBD的商业和服务功能。

材料二:CBD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模式图。

材料三:人口的昼夜变化图。

4、风向玫瑰图

风向玫瑰图是在极坐标上绘制出一个地区在一年中各种风向出现的频率。因图形与玫瑰花朵相似,故名。通过读图可以得知当地的主导风向。

图中的主导风向是

5、结合P20课文第二段和图2.4,分析回答:

(1)常州市的工业分布有何特点?

(2)根据图中“风频玫瑰图”分析,常州市东南部工业应以轻工业为主还是重工业为主?为什么?

篇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高中地理教案总汇

一、课标

?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二、课标分解

? 1.运用地图判断城市形态的类型,分析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运用地图判断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功能分区的关系

3.运用地图分析不同功能区的类型、特点、区位

4.运用实例分析不同的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5. 能举例说明不同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深化环境影响

?三、教材分析

? 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城市形态是作为后面知识的铺垫,属于了解部分;第二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虽然也是作为后面知识的铺垫和基础,但是与后面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联系密切,属于理解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一节内容的重点,需要详细讲述“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影响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还要达到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的合理性与否(城市布局合理性);还可以在其中以一两个例子介绍不同宗教文化会影响城市景观,还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以及课时的安排,介绍“工业城市”“科技城市”“文化城市”三类特色城市文明。

四、教学策略

资料图片分析,案例分析,问题讨论

五、教学过程

? 1.引入:第一章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迁移,其中有部分人口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使城市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人越来越多,形成城市化。从第二章开始,我们一起来认识城市与城市化。

? 2.讨论:城市具有什么特点?

? A.人口密集

B.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很多

C. 有绿化、文化、交通等配套设施

篇10:城市空间结构三大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以不同用途的土地环绕单一核心,有规则地从内岛外扩展,形成圈层式结构,当城市人口的增长导致城市区域扩展时,每一个内环地带必然延伸并向外挪动,入侵相邻外环地带,诞生土地使用的演替,但并不改变圈层分布的顺序。城市空间结构的这一顺序以中心区为核心,自内向外,由五个同心圆组成,五个环带依次为中心商业区、过渡地带、工人住宅区、良好住宅带和通勤带。

扇形模式

扇形理论是霍姆·霍伊特通过对美国64个中小城市及纽约、芝加哥等闻名城市的住宅区分析后于1939年创立的。霍伊特用经济学家的眼光,关注住房市场是怎样根据美国政府的抵押政策的建议而运行的。他利用租金的高低作为住房质量的.象征,证明各类城市居民住宅用地趋向于沿着主要交通线路和自然障碍物最少的方向由市中心向市郊呈扇形发展。

多核心模式

多核心理论最先是由麦肯齐于1933年提出,后由哈里斯和乌尔曼于1945年加以发展的。该理论强调,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会呈现多个商业中心,其中一个主要商业区为城市的主要核心,其余为次核心。这些中心不断地发挥成长中心的作用,直到城市的中间地带完全被扩充为止。而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新的中心又会诞生。

篇11:空间结构与城市竞争力

空间结构与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之一是城市效率.城市效率反映在劳动力资源(市场)效率、土地资源(市场)市场效率、资本资源(市场)效率和城市基础实施利用与投资效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是地方政府有能力提供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者阐述了城市空间结构对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利用的影响.同时,可以通过科学规划,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作 者:丁成日  作者单位:马里兰大学城市规划系,马里兰,20742,美国 刊 名:地理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年,卷(期):2004 59(z1) 分类号: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效率   城市竞争力  

篇12: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必修2中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的第一节。本章包括: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三节内容、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和服务中心。本节教材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两部分内容,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本节在本章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习和理解下面的内容。城市是人类聚落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舞台,既与前一章紧密联系,又对后面的学习起着启下的作用。

二、课标解读:

课标: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

(1)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及其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分布图上,指出城市及其功能分区分布的情况,并归纳出城市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3)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三、学情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各有特色的具体城市。此外,从课程以外的媒体中,学生也能经常接触具体城市的知识。我们的学生居住在城市中,具有对城市的体验性知识。因此,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相当多的有关城市的感性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是以具体城市的形象孤立存在的。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在学生已有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并通过认识城市的特征来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

(2)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变化与变化因素。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2、难点:城市功能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六、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讲述、归纳总结。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教师展示一些自己曾拍摄过的城市形状鸟瞰图,引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城市形态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引起悬念进而引入课题。

【板书】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

【活动设计】结合课本设计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及引出不同的功能分区。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提问】

1、根据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北京市的城市用地分为哪些类型?

2、阅读教材P18,回答什么是集聚效应?

【板书】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通过集聚效应,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合作看图2、1找出有哪些功能分区?以那种功能区为主?

【板书】3、城市主要的功能分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住宅区为最广泛的功能区。

【提问】结合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功能区之间有无明确的界线?如何分清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哪种功能区?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提高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对知识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分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抽象概括及表达能力。利用学生居住的城市提出问题,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

【问题设计】阅读教材P19―20 内容和图2、2―2、4,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阅读课本、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掌握人文地理学习思路。

【活动设计】结合P21“活动”,通过引导,使学生学会读图分析的一般步骤;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香港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

分析步骤:

(1)阅读图例,了解香港具有哪些功能区。

(2)分析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尤其要分析它们的位置关系,解释原因。

(3)归纳其分布特点。

篇13: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课标解读:本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和解释”,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分析城市的外部和内部空间结构,并能够对其形成原因加以解释的水平。本课标行为条件是“运用实例”,即达成该标准的条件是能够结合具体的城市实例分析其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二、教材分析

从教材编写来看,各种版本的教材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人教版是从城市的外部形态引入,进而对因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功能区,并对各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特点加以分析,并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经济因素加以重点讲述,并附带分析了其他影响因素,最后,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城市结构的变化。北师大版以探索的形式引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自然因素,再详细地分析了各个功能区(中心商务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的特点,并重点从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山东版是在城市化、城市区位和体系后,再安排城市空间结构的。本教材首先是以北京城市功能分区及原因引入,进而对城市的各个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特点加以简单分析,对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重点是从历史、经济、社会因素、政策因素加以分析。

三套教材的共性和差异:都分别对几个功能区特点加以了阐述,但详略程度有区别;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里,都涉及到经济、历史、社会、行政因素,但侧重点不同,人教版以经济因素为重点加以分析,顺带其他因素,而山东和北师大版则几个因素都具体分析。

各版教材对比分析后的理解:对于功能区的特点,可以重点落实到对城市最普遍的三种功能区(住宅、商业、工业区)加以分析,对于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应该是最主要和最经常性的影响因素,在课堂上,应该是重点,同时,因为每个城市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而,对其他影响因素也不可忽视。总结起来,一个城市其空间结构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的影响结果,因此,要求学生能够以抓住主要矛盾和全面的观点相结合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加以分析,才能更好地达成课标要求。

三、教学达成的目标

1.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

2.运用地图,说出某一城市具有的功能区及其分布特点。

3.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主要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例进行分析,结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策略

从人教版的编排上看,首先是安排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分布特点,然后具体对几种功能区特点和分布加以阐述,再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加以分析,最后以动态的观点分析城市的发展变化。在教学中,把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相结合,再依据影响功能区分布的因素分析功能区的特点。即先引出城市的功能区,接着分析这些功能区分布是否有规律,受哪些因素影响?再分析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各功能区的分布有何特点?最后以动态观点来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以学生在广州市生活的经历,引出本章的内容

课件投影:广州城市特色图片

课件展示:第三章:城市与城市化

[提出疑问]:在中国地图上看广州,与在广州市的旅游地图上看广州,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不同比例尺上看到的城市是不同的,在旅游地图上,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广州市的街道名称、房屋等等事物,说明广州市是占据一定空间的,并具有一定形态的,这就是广州的城市形态。

[提出疑问]:世界上包括我国现在发展了很多城市,城市的形态也各具特色,那么,有哪些具体的城市形态?其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展示地图]:

[提出问题]:

1、上面几个城市分别呈什么形态?

2、你认为哪个城市最有可能在平原上发展起来?为什么?其他两个城市的形态形成又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3、你认为这三种城市形态在交通、环境和市政建设方面分别有什么利弊?(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分别呈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第一个城市最有可能在平原上发展起来,其他两个城市分别受河谷、河流、丘陵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城市的形态形成与地理环境中的地形的影响关系密切。从利弊角度分析,第一种城市交通便利,市政建设费用相对较低,但易受到污染;第二、三种城市交通联系压力较大,市政建设费用相对较高,但城市更易于接近自然。

[引导过渡]:(分析城市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上面我们知道了城市是具有一定形态,占据一定范围的,在一个城市内部,土地可以有哪些用途?(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城市土地可以用来建住宅的房子、建设工厂、建造店铺、建设道路……(板书)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绿化用地……

[过渡总结]:在城市中,土地的利用方式是不同的。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往往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是相同的。比如如果要你开店铺,你会在城市里选择什么地方?(学生思考回答)

举例商业用地:交通较好、客流较多的地方容易用于商业活动→店铺多→吸引更多顾客→吸引更多店铺和服务行业→服务范围增大,顾客增多→商业活动的规模增大→集聚效应→形成专门用于进行商品交换功能的区域:商业区。

[总结过渡]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这些不同的功能区在城市里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城市一般有哪些功能区?

[展示地图]:

问题:

1、上面三幅图中所示的是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区、黄埔区,请说出画圈的区域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

2、在这些功能区之间中,是否有明显的界线?试举例验证你的答案。(学生看图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这些区域分别具有商业活动、住宅、工业活动的功能,因此分别形成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各功能区没有明显的界线,如北京路、上下九主要是商业区,但其中有住宅区。因此,某一种功能区以该种活动的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但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只是其占的比率较低。

[过渡]:各功能区没有明确的界线,那么,各功能区在一个城市里的分布,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呢?

[展示地图]:

问题:如果在所画的圆圈的范围建设工厂是否可行?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不可行,在这些地方建工厂,除了带来环境影响外,还受到经济条件如地租条件的制约。

[展示地图]:分析影响地价高低的因素。

问题:你认为导致图中圆圈所示的区域地租昂贵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大多在广州市中心,又有便利的交通联系这些地区,使得全市的人口可以方便地在这些地区集散。

板书:

[展示图片]:分析地租水平离市中心远近的变化,加上交通的影响曲线变化。

问题:如果要正确地表示出地租水平与市中心距离,你会选择哪条曲线?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教师总结]:应该选择曲线d,首先是地租水平随着离市中心越远,地租会明显下降,但由于受到交通的影响,在某些地区出现波动,即在某些离市中心较远,但交通便捷的地区,地租要比某些离市中心较近,但交通通达度较差的地区高。

[引导过渡]:假设现在北京路有块空地,政府对社会进行招标,现有一个农民想来这里种地,一个商人想来这里开间大商场,一个企业家想来这里盖房子办水泥厂,你觉得谁最可能得到这块土地的使用权?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这块土地究竟给谁用,关键是看谁能够支付足够多的地租。哪种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呢?

[展示地图]:分析各种土地利用付租能力与受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

问题:

1、图中哪种土地利用付租能力受离市中心远近影响最大?哪种影响最小?

2、如果只考虑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的用途,那么图中OA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AB和BC呢?

[教师总结]:商业活动付租能力受离市中心远近影响最大,工业影响最小。OA段商业付租能力最强,最可能成为商业区,AB段住宅付租能力最强,因此最可能成为住宅区,BC段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因而最可能成为工业区。考虑各类土地利用的付租能力,如以O为圆心作同心圆,向外依次应该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下图)。

[引入过渡]:上面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只是考虑到各类土地利用的付租能力,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仅仅受到地租的影响吗?下节课我们分析各种功能区的特点中再来看是否还有其他影响因素。

(第一课时结束)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从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来考虑城市功能区的.分布,依据这种情况,由城市中心向外依次应该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这些功能区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展示地图]:

问题:

1、根据商业的付租能力情况,结合广州市商业网点,你认为商业区一般应该分布在城市的哪些位置?

2、根据商业区地租的情况,结合广州市情况,你认为商业区的建筑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3、请你根据北京路商业街的情况,你认为商业区人口数量在昼夜有什么变化?

4、天河中心区除了进行商业活动外,还有什么功能?(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心或交通便利处,其建筑一般高大密集,并且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当商业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些如金融、贸易、展览、旅游机构、娱乐设施也集中到商业区,从而在大城市就出现了中心商务区,天河中心区就可以算做广州的中心商务区。

[展示图片]:引出影响城市内部功能结构还受到历史、行政因素的影响。

问题:北京路的建筑除了广百、新大新等比较高大外,其他的多数建筑有什么特点?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北京路的建筑主要受到历史因素影响,历史上就是商业中心,其建筑一直沿用至今。骑楼是岭南的特色建筑,而广州市为了保护这种特色,并没有适应商业的需求,刻意拆迁这些建筑,因此,还受到行政因素的干预。

[展示材料]:分析工业区的分布趋势、分布特点。

材料:广州硫酸厂原来位于广州老城区之一的海珠区,处在城市主干道新港西路和东晓路交汇处。附近有中山大学、市97中学、广医附属第二医院等单位,以及众多的住宅区,经过多方的努力,该厂终于得以搬迁,并在原厂址建起了高级住宅区。

展示图片:

问题:你认为广州硫酸厂搬迁的原因可能有哪些?随着广州城市的拓展,你认为原先在广州市区的工业很有可能向城市的哪些地方搬迁?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广州硫酸厂的搬迁可能是地价上涨使得工厂难以负担,但很重要的原因是硫酸厂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使得其外迁。从城市发展来看,由于地价的上涨,工业污染的加剧,使得工业有向城市外缘迁移的趋向。

[引导过渡]:工业区往城市的外缘迁移,一般安排在城市外缘哪些地方比较合适呢?

[展示图片]:

问题:我们在学工期间参观过了广州石油化工总厂,你认为广州石化以及附近的广州钢管厂,广州本田汽车公司、珠江冶炼厂等等厂家安排在黄埔区,有什么优势?(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这些工厂安排在这里,一方面考虑到环境问题和地价问题,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交通十分便捷,有广园快速与广深高速相连,有铁路线通过,可以直接和黄埔港相连。因此,工业区一般安排在交通(公路、水陆、铁路、空运)便捷的城市外缘地带。

[引入过渡]: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和周围,往往分布着住宅区。请说出你们居住的住宅区的分布位置,说说他们有什么分布特点?(学生举例回答)

[教师总结]:对很多城市来讲,城市的住宅功能比较普遍。住宅所占的比例较大,是城市的主要职能。

[投影图片]:区分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的差异

问题:

1、从交通、环境、服务设施、建筑密度等方面比较图中两种住宅区的区别。

2、请你举出广州是否有这种分异的住宅,并请你分析导致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教师总结]:高级住宅区一般具有交通发达、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齐全等特点,而低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老城区,或在工业区附近,二者在方向上有背向发展的趋势。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收入的差异导致,即是经济因素产生的这种社会结果。

[展示图片]:引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问题:图中圆圈描出的区域,是广州市海珠区原来的工业发展集中区,工业大道的名称就来源于此。现在,工业大道还名符其实吗?为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城市发展,当达到一定规模时,出现交通拥挤、用地紧张、环境恶化等等问题,工业也随之外迁。工业大道由原来的工业密集区到了现在主要是住宅区为主的转变,说明了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本课总结]:

课后练习:请以广州市为例,分组收集资料,说明其空间内部结构的特征和形成的原因。

篇14:城市空间结构教学反思

本周共用三节课时讲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相对于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二章《城市与环境》内容相对较难,需要理解记忆的非常多。现就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1、课堂结构有创新性

课堂结构以案例教学为线索,合理运用讨论—汇报—总结—应用等课堂环节,较好的整合了教学资源,突破了以往传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而且环节衔接自然流畅,结构精巧,做到了课堂形式的创新。

2、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运用了含有深刻思维内容的地理小问题引导学生猜测地理事物,然后再给学生展示有关城市的景观照片,加深学生对城市的感性认识。这样的情境设置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教学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的环节,我注重了对小组成员的分工,不仅每个小组都有组织者、记录者、发言人,而且对每个同学的具体要求都很明确。这样的小组讨论,人人都有事干,时效性比较强,教学效果显著。

4、合理的利用了评价机制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以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对每一小组发言人的发言都给予一定的评价,也尝试了小组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评价,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满足了学生渴望成功的欲望,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5、灵活处理了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

新课程鼓励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能合作解决问题。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诱导学生提出“难道只有平原地区适合建设和发展城市吗”等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回答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提出”合“回答”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教学中的缺憾

1、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自己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了即时的评价,但有些评价深度和广度不够,对学生的激励性不强,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还应在评价方面多学习,多思考。

2、教学时间的分配有些前松后紧,不是很合理,从而使学生在课堂拓展这一环节的发挥受到了影响。

三、得到的启示

1、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教师在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读的同时,还要加强同伴之间的互帮互学,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篇15:城市空间结构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题为《城市的空间结构》,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既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还有不少难点内容。所以分为两课时上。这节课主要分析两个内容:

1、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特点;

2、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课程标准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对于本节中应重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如果运用传统教法,必然枯燥乏味,学生没有积极性。本人在教学中尝试运用结合沭阳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学生整节课兴趣大,探究热情高,教学效果好。

1、在探究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区分布特点,通过案例教学,摆脱平铺直叙、枯燥和乏味的概念讲解,使地学生通俗易懂地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关知识。在教学中我设计如下探究问题:

(1)什么是城市功能区?

(2)城市主要功能区有什么样的分布特点?

(3)请学生上黑板上画出沭阳的商业区略图。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即兴涂鸦之作进行点评,对表现很好的同学表扬。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在绘制沭阳商业区略图活动过程中,还能对沭阳的商业区有更清晰的了解,不少同学在画图方向错了,在这个过程中对“上北下南”的一般地图方向也有深入的'感受,他们普遍感到画图不容易,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体现了新课程“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2、注重引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租水平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示意图”,引导学生看清图例:三条直线代表三种活动的付租水平从三条直线的地理原理而言,应以三个区域为好。商业付租能力从市中心到边缘变化最大,直线最陡直,说明受距市中心的远近影响最大;工业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小,直线最平缓,说明受距市中心的远近影响最小;住宅则介于两者之间。对某一待定土地,只有付租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所以,在市中心,商业支付的地租最高而形成商业区;在远离市中心的城市边缘,工业支付的地租最高而形成工业区,这也符合因地租低可降低工业成本的原理;在两者之间小,住宅支付的地租最高而形成住宅区。另外,利用学案的第3、4、5题的地租曲线图,探究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理解在有交通干线通过的地方地租曲线外凸的原因。

3、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参与度不均衡,发言很积极的老是那几个人,还要大力引导和提高。

篇16: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具体影响因素

社会条件:

1.社会发展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2.政治因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一些政治事件对某些城市形成、发展影响极大,甚至对某些城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交通条件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交通是地区联系和物资交流的重要手段。重要城市皆为交通枢纽,并以交通网使它与腹地联系起来。

4.文化因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人类的文化活动,往往也能促使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条件:

1.地质条件与城市的形成 地质条件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固体基础。岩石裸露处不便于城市的`建设,岩石风化形成的砂、砾、粘土层便于人类活动和城市的发展。

2.地形与城市的形成 从地形上看,平原最适宜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地势平坦便利市域扩大,利于各种交通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农业。所以世界上重要城市多分布于平原区。如我国的上海、北京、广州、汉口等。世界上的大城市,如纽约、伦敦,柏林、巴黎、东京、芝加哥、莫斯科、加尔各答等也皆位于平原区。

3.气候与城市形成 从世界来看,大部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多位于适于人类生活的温带地区。气候条件往往影响城市性质。日本的大阪,英国的兰开厦成为世界早期著名的纺织工业城市,与当地气候条件(温暖,多雨,空气湿度大等)有一定的关系。

4.水与城市形成 城市形成与发展和水的关系颇深。河畔、湖滨及海岸带都是利于城市形成的地区。河流历来就是重要的运输通道,而且又是工业用水和饮用水的最好源地,为城市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有利条件。

5.矿产与城市 产业革命以后,某些大的矿物产地迅速发展成为新建的工业城市。

篇17: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

摘要: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这两者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该文论述了信息时代城市交通、居住、工作和游憩四大功能的转变,并进而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最后讨论了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1)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变革;2)城市增长极的重新思考;3)注重城市的绿色设计;4)注重非物质的城市规划;5)利用网络技术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篇18: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

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历史发展表明,这两个过程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西方国家(如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郊区化的过程,但带来了土地的大量闲置、低利用率以及城市的过度蔓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出现了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和地区主义(Regionalism)思潮,用来限制城市的过度蔓延和复苏城市中心区[1,2]。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西方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和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美国IDC(互联网数据中心)于2月12日公布了全球因特网普及情况的最新调查结果,全球互联网用户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网络对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及其对城市规划的深刻影响也成为近二十年来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国际上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领域、建筑规划领域、城市地理领域、文化和通讯技术领域等。在经济社会研究领域,Castells M 为其代表性人物[3―5];在建筑规划领域,Michtell J W最有影响[6,7];城市地理领域研究也独具特色[8]。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相应的新名词,如“连线城市(Wired City)”、“电子时代城市(City in the Electronic Age)”、“信息城市(Information City)”、“知识城市(Knowledge―based City)”、“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9];“虚拟城市(1nvisibleCity)”[10]、“远程城市(Telecity)”[11]、“信息化城市(Informational City)”[3]、“比特之城(City Of Bits)”[6]、“网络城市(Network City)”[12]等。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起飞阶段[13],网络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国内目前缺乏对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研究,大多侧重于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的城市发展[14-17],还没有关于网络对城市空间系统的、定量化和实证式研究的文章发表。网络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学者对于网络的研究所收集的资料往往滞后于网络的发展,很多研究成果不具有时效性。网络技术发展时间短,很多研究成果还不成熟,并且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城市功能结构不同,有些研究不一定适合我国。因此,本文在分析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进行了探讨。

1.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变迁

信息及其网络已经渗透到城市的交通、居住、工作和游憩等各个领域,传统的城市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

第一,影响城市的交通功能。由于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就必然产生了城市的通勤。技术决定论者认为随着远程工作的盛行,城市有形的物理交通将被无形的电子化交通所代替,因此,城市的交通功能将会有很大程度的下降[4-18]。但是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仍将存在,依然需要交通。不少学者认为,网络技术将增加城市的交通量[7,8,19-21]。概括起来主要由于:1)人们的居住与工作相距更远,虽然可以减少通勤次数,但并不能减少通勤距离;2)人们可能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它活动的通勤;3)由于人们通勤时间的错开,也能增加人们潜在的通勤量;4)远程工作者更倾向于私家车而取代公共交通;5)由于车载工作台的运用,人们可以利用在路上时间进行远程工作,从而导致道路交通的拥挤。近年来,西方国家过度的依赖私家车,不发达的公共交通导致了通勤时间增长,通勤里数增加,城市总通勤量居高不下,为上述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L21]。但中国学者研究得出,上海市的交通量同信息技术(电话)呈负相关关系,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使城市总的.交通量呈下降趋势[22]。

第二,影响城市的居住功能。随着未来工作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区的功能将会多样化,社区的形态将会发生改变,社区的边界将会更加模糊。虚拟社区与物质社区相融合,出现了许多如电子村落(Televillages)的新型社区类型。洛杉矶的Bule Line Televillage是―个两平方英里的电子村落,原先是公共交通走廊,规划师将土地利用、交通和电子通讯联系起来,创造一个可居住的社区,减少了机动车交通,增加了社区活动,提高了社区密度[20]。信息技术还使得某些衰落的社区获得了新生的机会,如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高层建筑增加了吸引力[23]。信息时代的住宅不仅是一个休憩场所,还是一个活动中心。住宅公寓需要提供接待室、会议室和其它家庭办公室无法具备的专用设施。信息时代住宅的吸引力不再是卧室的大小,而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带度(网络速度)。居住空间将会更加集中在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乡村地区,这些地区将会吸引那些可以自由地进行远程工作的白领阶层人士到此居住。

第三,影响城市的工作功能。Castells将信息时代的工作者分为网络组织者(Networker)、网络工作者(Networked)和线下工作者(Switch―off Workers)[4]。信息时代的工作方式将出现更加分化的趋势,人们不但可以在传统的办公室工作,还可以居家工作,或利用车载台在旅行中工作,后两种被称为远程工作(Teleworking)。Gillespie将远程工作分为五类:电子家庭作业(Electronic Homework)、电子村落(Telecottage)、移动工人(Nomadic Or Mobile workers)、远程办公(Remote Offices)、团队远程工作(Group Or Team Telework)[20]。从事远程工作的男性多于女性,任职者多是社会地位高、待遇高的管理、研究、销售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当然也有很多常规和低工资的职业,如数据处理和秘书职业等。然而,从雇主的角度看,远程工作不利于进行有效的管理;从雇员的角度看,远程工作也不利于员工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得传统的工作场所依然需要[20]。即便是职业管理人员和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一周中有两天以上进行远程工作被认为是低效的。

2.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远程工作、远程服务,企业和员工的流动性也将增大,出现所谓的距离消失(the Death of Distance)[18]的论调。Gilswe认为网络将把图书馆、音乐厅、商业聚会等带进家庭和办公室,促成了城市的消亡(the Death of Cities)[24]。网络技术使汽车带来的离心化趋势得到加强

,城市将趋向于更加分散。但是,一方面由于远程工作和远程服务目前只占有很小的部分,未来仍将有大部分的实际工作存在。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专业信息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面对面交流的作用加强,仍然需要有集中的场所,那就是城市。新的集聚因子仍将存在,城市将会在新的层次上实现重新集聚。Castells预测未来城市发展将以巨大的城市簇 ( Megacity Huge Urban Agglomerations)成为全球经济的节点[4]。随着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发展,Kolko认为远程通讯使得距离消失,而并不是城市消亡,并且还得出城市的规模与网络地址的密度呈正相关的结论[25]。在集聚和分散两种因子的作用下,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由圈层式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打破了汽车时代的空间结构。具体来说,影响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城市中央商务区(CBD)的影响

Graham针对近年来世界城市出现的多中心趋势,对未来CBD的前景表示担忧。但他认为信息加工和服务的高级产业仍然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并对世界城市(World City)的集聚效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8]。Castells认为未来CBD仍将继续繁荣[4]。前两者都没有任何实证研究,而Leigh等对芝加哥和亚特兰大两个城市的CBD和郊区的办公用房进行了实证研究,从1990年到经历了郊区办公用房的大幅度增加,CBD中办公用房的高闲置率等现象,认为郊区的边缘中心是城市CBD的再造,并不是CBD低档办公(Back-office)职能的扩散和外迁[9]。

2.2 城市功能分区的重叠

工业时代,由于工业污染使城市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由各个分区中的片段穿插起来组成,通勤占用了大量时间。网络时代,家庭办公、电子购物、网络会议、网上学习等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产生,使得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集居住、工作、休闲于一体的网络化多功能社区将会出现,人们可以轻松地完成工作、娱乐以及购物等活动,不必成天在拥挤的城市之中穿梭。这样,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城市土地空间的使用出现兼容化。

2.3 城市空间内部结构的不均衡现象

一般认为,城市的CED可能会衰弱,城市的中心区由于居民的文化素质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差距可能面临更大的衰弱。未来最有增长潜力的是城市的边缘区(近郊区),这里将会是城市里工作机会和投资最活跃的地区。而远郊区也可能面临着与中心区同样的命运[26]。这种不均衡现象可以从网络IP地址的分布不均得到解释。Townsend对美国都市区IP地址密

度进行了不同空间尺度的研究[12]。Dodge和 Shiode对伦敦都市区内部IP地址的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解释了城市空间内部结构的不均衡现象[27]。

2.4 城乡一体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城乡差别将不断缩小。未来判别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将不再是农业时代的城墙,工业时代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而是信息时代的信息基础设施。随着通讯技术的改进,未来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无线通讯系统、卫星通信系统以及利用原有的供电和电话线等进行远程数字通信,使农村地区可以享受到城市中的服务(如教育、医疗和其他服务),这就使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在缩小、中心区与外围

区变得越来越模糊[7]。城市与农村相互交错,城市将溶解在农田中,农田将进入城市核心区,并且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28]。

2.5 网络时代的城市体系

Townsend提出了网络城市(Network City)的概念,认为网络城市并不等同于世界城市,它是那些有高容量的Internet骨干网并在高素质的劳动者当中普及的都市区,如旧金山、华盛顿特区、波士顿、西雅图等(公认的美国的吐界城市是纽约、洛杉矶、芝加哥)[7]。

3.对未来城市规划的思考

(1)城市管理体制的革新。中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制是在借鉴四方发达国家工业社会时代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同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依据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在划定地块的基础上,确定强制性标准,如容积率、绿化率、高层限制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空间结构受到挑战,各功能分区不断融合,城市不断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建立在功能分区基础上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体制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城市增长极的重新思考。网络时代的CBD作为城市增长极的作用正在受到挑战。信息时代的城市应该考虑新的城市增长极,如电子信息港和信息特区。电子信息港(Teleport)通过卫星和光纤系统集中联结高新技术办公园区,可以通过集聚规模效应为中小企业提供廉价的信息服务,使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已在许多国家出现,许多发展中国家如牙

买加和尼日利亚等也开始出现这种项目[29]。信息特区(Information Districts)通过提供高密度的网络联结,成为中小型信息企业的孵化器,西方国家通常通过建立信息特区来重新振兴衰落的中心区[19]。

(3)注重城市的绿色设计。《21世纪议程》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将有60%的人居住在城市。如果按照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很快就会走到尽头。但信息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希望,未来的城市将是精练和绿色的。未来规划师需要反复问自己:“我们需要这么多建筑吗?我们能全部或部分用电子系统来替代吗?”。网络时代的城市交通并没有减少的趋势,在设计城市的时候,减少总通勤量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目标。Mitchell设计了一种新型城市:由紧凑的、多功能的、小规模的社区组成的多中心城市,其间由便捷高效的交通和通信线路联结在一起,这些社区可以沿公交干呈线型排列,通过对住宅、工作场所和服务设施进行重新组合,在步行、机械交通和通信之间找到一种更为持久的平衡[7]。另一种概念是通勤廊道(Communication Corridors),设想在通勤主干道的附近设立远程工作中心,并且鼓励避开高峰通勤,可以使得信息化与交通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可以缓解高峰阶段的道路拥挤。设立远程工作中心的花费远低于用于道路拓宽所需的费用[19]。

在从工业城市转向信息城市时,并不会产生破坏性后果。电子设施往往分散布置,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并不产生污染,还能同环境相互适应。因此有机会重新设计、规划、创造我们的城市。

(4)注重非物质空间规划。信息网络在改变有形的城市物质空间的同时,也在改变城市的无形空间,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将会使传统的家庭关系更加亲密和睦,使邻里关系、社区精神得到加强,而使传统的同事、合作伙伴等工作关系有所疏远。网络社会将加剧城市社会的分化。信息的贫富差距将比以往财富差距更加悬殊。无论从国家、地区、城市内部来说,还是从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等诸多方面都有

巨大的差异[30,31]。城市规划管理和决策者应该正视这个差异,努力缩小这种差距。

(5)利用网络技术提高规划设计水平。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VRML)可以实现三维信息的网上传播。VRML语言一般将地形数据、植被数据、建构物数据等转换成为VRML格式,通过VRML服务器传播到网络浏览者,实现实时三维动画模拟。这种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可进行公共参与项目评议、专家评审和预景研究等,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32]。

参考文献:

[1]DYTTIB J A.New American Urbanism:Re―forming the Suburban Metropolis[M].Skira,2000.15-27.

[2]KATZ B.Reflections on Regionalism[M].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9.1―8.

[3]CASTELLSM.The Informational City[M].Blackwell Publishers,1989.1―9.

[4]CASTELLSM.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M]Blackwell Pub1ishers,1996.1―25.

[5]CASTELLSM.Grassrooting the space of flows[J].Urban Geography,1999,20(4):294―302.

[6] MITCHELLJW.City of Bits[M].MIT Press,1996.1―8.

[7] MITCHELLJW.E―topia[M].MIT Press,1999.147―155.

[8]GRAHAM S,MARVIN S.Telecommunications and the City:Electronic Speces,Urban Places[M].New York:Routledge,1996.3―25.

[9] LEIGH N G.People versus place:telecommunications and flexibility requirments Of the CBD in citie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age[A].JAMES J,WHEELER O,ROUTLEDGE.The Fracturing of Geographies[C].2000.302―331.

[10]BATTY M.Invisible citie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1990,17:127―130.

[11]FATHY T A.Telecity: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Impact on City Form[M].Praeger,1991.93―103.

[12]TOWNSEND A M.The internet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Network Cities,1969―1999[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1anning and Design,2001,28(1):39―58.

[13]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9.106―133.

[14] 宛剑英.信息社会的城市及其规划[D].同济大学,1997.

[15] 王颖.信息网络革命影响下的城市[J].城市规划,1999,23(8):24―27.

[16] 孙世界.信息化城市:信息技术与城市关系初探[J].城市规划,2001,25(5):30―33.

[17] 姚士谋,陈爽,朱振国,等.从信息网络到城市群区内数码城市的建立[J].人文地理,2001,16(5):20―23.

[18]CAURBCRISS F.The Death of Distance 2.0:how 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Will Change Our life[M]. Texere,2001.

[19]GRAHAM S,MARVlN S.Urban planning and the technological futures of city[A].JAMES J,WHEELER O.Citie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Age:the Fracturing of Geographies[C] New York:Routledge,2000.71―95.

[20] GILLESPIE A,RICHARDSON R.Teleworking and the city:myths of workplace transcendence and travel reduction[A]. JAMES J,WHEELER O,Citie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Age:the Fracturingof Geographies[C].Routledge,2000.228―245.

[21]BURNS E K.Travel,gender,and work:emerging commuting choices in inner -city phoenix[A].JAMES J,WHEELER O.Citie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Age:the Fracturing of Geographies[C].Routledge,2000.267―281.

[22] 刘红,真虹.信息技术发展对械市交通客流量替代作用的定量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9):78―82.

[23]MCOGRAIL B A.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local knowledges:the case of“Peripheralzed”high-rise housing estates[J].Urban Geography,1999,20(4):303―333.

[24] GILSWE G.Forbes[J].ASAP,1995(1):27―56.

[25] KOLKO J.The death Of cities?The death Of distance?Evidence from the geography of commercial Internet usage[A].The Internet Upheaval[C].IngoVogelsang and Benjamin Compaine,MIT Press,2000.67―95.

[26]SHEN Q.Transportation,telecommunication,and 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opportunity[J].Urban Geography,1999,20(4):334―355.

[27]DODGE M,SHIODEN.Where on earth is the internet?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geography of INTERNET real estate[A].JAMES J.WHEELER O.Citie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Age:the Frachuring of Geographies[C].Routledge,2000.42―53.

[28] 俞孔坚,李迪华,潮洛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17(6):9―13.

[29]KTCHIN R M.Towards geographies of cyberspace[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8,22(3):385―406.

[30]WARF B. Segueways into cyberspace:multiple geographies of the digital divid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2001,28(1):3―19.

[31]GRAHAM S.BRIDGING urban digital divides? Urban polarizations an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ICTs)[J].Urban Studies,2000,39(1):33―56.

[32] PULLAR D V,TIDEY M E. Coupling 3D visualisation to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built environment design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5(1):29―40.

篇19:东京轨道交通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东京轨道交通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回顾东京轨道交通建设历程及体系格局,分析轨道交通对城市化及空间结构优化的'作用,认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可借鉴东京模式:特大城市应着重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实施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联合开发,引导私人财团参与建设轨道交通;做好换乘枢纽站设计及站点周边地区的土地使用规划.

作 者:刘贤腾 Liu Xianteng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南京,210093 刊 名: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英文刊名:MODERN URBAN TRANSIT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U2 关键词:轨道交通   空间结构优化   城市规划  

篇20:高中地理必修四知识点 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复习教案

复习教案一

一下复习教案

「城市规划师经验」城市规划师考试备考复习心得

考试复习教案六

考试复习教案九

考试复习教案一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六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三年级英语复习教案

城市空间结构复习教案(合集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复习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