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时间:2025-03-15 03:39:46 作者:huangzhikai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huangzhika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2010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2010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第一讲 考 点 分 析 文言文考点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⑤筛选文中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观点 考点: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阐析: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含义: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文言实词的复习一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推断实词的含义是最有效的方法。 文言实词主要有三个特点:通假性,单音性,多义性 把握古代汉语实词主要通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1.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核按钮336页) 1、文言文的单音性: 1.注意文言文词语以单音为主的特点 壁有瑕,请指示王 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2.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异义) 语言是发展的.,词义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同是一个词就有了古义和今义的差别。注意区分古义和今义的不同,就成了我们准确理解古人语言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当然也有些词的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没有什么变化,如“明日,徐公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来”,还有一小部分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白话已经不用,如“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执事”,这部分词语,虽然我们比较生疏,但通过查字典就可以明了,不会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不能掉以轻心的是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 概括起来,古今词义的差别,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中的“好”,原来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这些都属于词义的扩大。 (1)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例如: 雏(小鸡――幼小的动物或诱饵,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雏鸟,雏形) ①“雏”。《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如“雏鸟”、“雏形”等等。 (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它感情相似的意义。例如: 甘(味甜――味甜乐意) 苦(味苦――痛苦辛苦) ①“甘”。《说文》:“美也。”“物之甘美者也,甜也。”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指味美,味道甜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 ②“苦”。《说文》:“苦,苓也。”“苓”是一种苦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现在的“苦”,不仅有“甘苦”之“苦”义,还衍生出“辛苦”、“痛苦”等义。还有像“病”(重病――病) (3)由专名扩大为通名。例如: ①“江”、“河”。(专指长江、黄河之――后来扩大到河流的通名) ②“好”(女子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等) ③“中国”,(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4)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例如: 秋(秋季――秋季,一年) 百年(晚年――很多年,一辈子,一生) 宾客(门客――客人) “秋”。《说文》:“禾谷熟也。”本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百年多病独登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百年好合;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二、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如“丈夫亦爱怜其子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勾践灭吴》)中的“丈夫”则是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还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称丈夫,但在现代汉语中“丈夫”一般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因”(《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行李”,在古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在该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现代汉语中仅仅指出门所带的东西。这些都是词义的缩小。 (1)词义程度的减弱。例如: 饿(严重的饥饿,受死亡威胁――肚子饿) 怨(恨――不满意,责备) ①“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孟子告子篇》:“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弱了。 ②“怨”。古义指“恨”的意思。《屈原列传》:“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个“怨”即是古义。今义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从无怨言”、“任劳任怨”。 (2)词义的表示范围的缩小。例如: 丈夫(男子的通称-------女子的配偶 子(孩子总陈――男子) 臭(气味――难闻的气味) ②“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触龙说赵太后》:“丈夫变爱怜其子乎?”这里指成年男子。今义“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③“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女孩都称子。现在“子”只指“儿子”。 ④“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3)词义义项的减少。例如: 劝(鼓励、劝说、规劝――劝说、规劝) 让(辞让、谦让之意,责备――辞让) ①“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赤壁之战》:“肃劝权如瑜还。”即“劝说”之意。今义中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如“劝人改过”。 ②“迁”。古义常用义项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指南录〉后序》:“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调任、升职)《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流放)。今义“迁”只剩下“迁移、变换”之义。如“迁居”。 ③“让”。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现在只用前一意义。 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词义弱化。 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如《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如“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再如今天的“疾病”一词中的“病”,和“疾”一样,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义中的“病”却和“疾”有别,是指大病。这些词的词义在今天看来,程度都减弱了。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约束 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举 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四、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如“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中的“中原”,古义指原野,而在现代则指中原地区。还有大家熟悉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篇2: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阅读复习教案

参考译文:

羊侃,字祖忻,汉朝南阳太守羊续的后代。羊侃二十岁时跟随父亲在梁州立下战功。北魏正光年间,逐渐升到别将。

当初,他的父亲常有南归的心愿,经常对儿子们说:“人生怎能长久滞留在异国他乡,你们应该回归南方侍奉朝廷。”羊侃自此就准备率领河济地区的部众归顺南朝,来完成父亲的心愿。魏帝听说了这件事,便派使者授予羊侃骠骑大将军,并让他永久担任兖州刺史。羊侃斩杀北魏使者来示众。魏朝大惊,于是命令仆射于晖率领几十万军队,将羊侃团团包围,杀死杀伤了很多(羊侃的)士兵。军营中的弓箭都用完了,可是南边接应的军队却未到,于是羊侃就在夜里突围而出,边战边走,一日一夜才冲出魏境。

羊侃在大通三年到达梁朝的京都,梁武帝下诏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大通八年,羊侃升任都官尚书。当时尚书令何敬容当权,羊侃和他同在尚书省任职,但羊侃不曾拜访过他。有个宦官张僧胤想来拜访羊侃,羊侃说:“我的坐床不是给阉人坐的。”羊侃最终没有让他前来,当时的舆论称赞羊侃节操坚贞、品行端正。

太清元年,适逢梁朝大举北伐。羊侃劝说元帅贞阳侯从水路攻打彭城,不被采纳。不久,北魏的援兵大批赶到,羊侃多次劝说贞阳侯趁着魏军远道而来立足未稳,可以出击,第二天,又劝说贞阳侯出战,但贞阳侯都不听从。羊侃于是率领自己的部队出城驻扎在堤坝上。等到多数梁军被打败时,羊侃的部队却能够保持队形,安全撤回。

太清二年,侯景反叛。叛军攻陷历阳,直逼京城,众人都十分恐慌,羊侃假称得到城外射进的书信,说“邵陵王、西昌侯的援兵已到京城附近”。众人这才稍稍安定下来。叛军进攻东掖门,放火烧城,火势十分猛烈。羊侃亲自率军抵抗,用水浇灭大火。羊侃又用弓箭射杀多人,叛军这才败退。先前,羊侃的大儿子羊鷟被侯景抓住,绑到城下让羊侃看。羊侃对叛军说:“我倾尽全部宗族之力来报效国君,还深感不够,难道还会考虑这一个儿子吗?希望你们能早点杀掉他。”叛军被他的忠义感动,也就没有杀害他的儿子。

叛军在多次攻城不能得手之后,于是就修筑起高大的壁垒。朱异、张绾商议要出城去攻打叛军,梁武帝向羊侃征询对这件事的意见,羊侃说:“不行。叛军攻城多日,既然攻不下来,就特地修筑高大的壁垒,想引诱城里要投降的人罢了。现今要攻打它,出城的人如果太少,则不能打败叛军;如果派出的人多,一旦失利,士兵就会自相奔逃践踏,城门狭窄,吊桥又小,必定导致重大挫败,这是向叛军显示我们的弱小,而不是展示王朝的威势。”梁武帝不听,于是派朱异、张绾率领一千多人出战。结果未等到交锋,军士便望风而逃,果然因为抢着过桥而跌落护城河中,大半人被淹死。

后来下起了暴雨,城内的土山崩塌,叛军乘机攻城,眼看就要攻入了,守成将士极力奋战也难以阻止。羊侃于是命令大量投掷火把,形成火城,截断叛军进城的道路,然后在火城的后面从容修筑城墙。叛军不能进城。这年十二月,羊侃染病,死于任上,时年五十四岁。

篇3:届高考物理要点复习教案

2011届高考物理要点归纳复习教案

2011届高考物理要点归纳复习教案2 关于地球同步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是指与地球自转同步的卫星,它相对于地球表面是静止的,广泛应用于通信领域,又叫做同步通信卫星.其特点可概括为六个“一定”: (1)位置一定(必须位于地球赤道的上空) 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旋转的轨道平面一定与地球的赤道面重合. 假设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不重合,而与某一纬线所在的.平面重合,如图3-4所示.同步卫星由于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万有引力F的作用,绕地轴做圆周运动,F的一个分力F1提供向心力,而另一个分力F2将使同步卫星不断地移向赤道面,最终直至与赤道面重合为止(此时万有引力F全部提供向心力).     下载地址:www.wulifudao.com/DatumInfo-3105.aspx

篇4: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26

【典例精析】

例一(2005湖北卷第14题)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日:“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各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解析答案:C。本题不仅考查考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也考查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A项分析不正确。“为了惩罚李超”,“愤而择日告辞而去”等内容与原文不符。B项,“憨和尚德高”,“机智”,“李超敏而好学”,“尼僧争强好胜”等分析与原文不符,文中没有这些内容。D项,“变幻莫测”与原文不相符,“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以面代点,概括失当。C项的分析概括符合原文内容,是正确选项。作品刻画人物,憨和尚二“笑”,尼增三“笑”,其武艺的高强、性情的谦和,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

例二(2005福建卷第8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解析答案:A。A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不正确。错误之因是对文句的翻译不正确,“非仕有力者”,不是做官有力量的人;“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不是才情有文采的人,即使游览了也不会有什么收获;“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不是身强力壮的.人,大多老死在那个地方。B、C、D三组符合文意。

例三(2005辽宁卷第14题,原文见第五节筛选信息“典例精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B.任赞的戏语是讥讽冯道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水平不高。

C.冯道以其胆识劝谏庄宗,并指出了庄宗所为的不妥之处。

D.冯道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规劝明宗要日慎一日,居安思危。

〖解析答案:A。本题列举出四个选项,B、C、D的分析概括与原文内容相合。A项分析概括不正确,错误之因是对“素知识者”理解错误。知识,相知相识的朋友;理解为“有知识”,错误。A项的错误,是不明了词语古今义的区别。

篇5:2019届高考英语第一轮复习教案4

m3 u5

1. prime minister

2. rather than

3. settle down

4. manage to do …

5. catch sight of

6. have a gift for (doing) sth.

7. in the distance

8. be on a trip to

9. on the atlantic coast

10. at the airport

11. on the way to

12. in less than five days

13. be surrounded by/ with

14. be famous for …

15. compete in

16. go through

17.at the top of

18.be surprised at

19.any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

20.leave for

21.go on a tour/trip

22.flow into

23.as far as

24.at dawn

25. the second largest country

26. from coast to coast

27. aboard the train

28. settle down in the seat

29. leave for another city

30. on the south side of the lake

重点词汇

1. surround

the town is surrounded by hills.

2. mix

shake the bottle well so that the oil _mixes with__ the vinegar.

3. confirm

we can confirm a room for next saturday.

/we can confirm that there will be a room for next saturday.

4. impress

the book _didn’t impress me__. (没有给我留下印象)

_we are very impressed with/by__(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the children’s work.

5. manage

how did you manage to persuade him?

重点句型

1. as far as

we went as far as the hospital.

as far as i know, the boy has a gift for painting.

2. settle down

he intended to settle his brothers down in the city.

3. rather than

this pair of shoes is comfortable rather than pretty.

4.名词性从句

_what impressed us______(使我们印象最深刻的) of the country was its beautiful languag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he has settled down in canada.

the girls were surprised at the fact that ocean ships can sail up the great lakes.

篇6:届高考物理要点复习教案1

2011届高考物理要点归纳复习教案1

2011届高考物理要点归纳复习教案1 1.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或力的三角形定则). 2.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动力学条件是:F合=0或Fx=0、Fy=0、Fz=0. 注意:静止状态是指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的状态,如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但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不为零,因此不是平衡状态. 3.平衡条件的推论 (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任何一个力与它所受的其余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物体在同一平面上的三个不平行的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   下载地址:www.wulifudao.com/DatumInfo-3104.aspx

篇7:届高考《〈论语〉选读》二轮复习教案

2011届高考《〈论语〉选读》二轮复习教案

肖培东

一、温州市二模看《论语》考题分析

有人认为,在论及治国方针时,孔子说过“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如果统治者注重刑法、法制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就能使国家强盛,天下有道,就能使百姓遵纪守法,循规蹈矩,有知耻之心。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治国”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下面是对我教的高三(8)班同学这道题的得分进行分析:

得0分--8人

得1分--18人

得2分--22人

得3分--1人

1、展示学生答案:

2分:不正确。孔子再说“刑罚不中”前,着重提出要先“正名”,只有名正,则言顺,则事成。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看出孔子在治国时认为统治者必须先正名,才能使国家昌盛。

1分:不正确,孔子提到刑罚中,不一定能使国家强盛,恰恰相反,会抑制国家的发展,孔子提倡的道德,对德、礼的要求,达到以礼治国,天下大同,则刑罚,法制就自然而然没用。

0分:正确。国家有刑罚的约束,人们就可以有法可依,依法行事,这样才能使国家富强,而没有则会大乱,因此只有社会安稳,才能构建大同社会,才能礼乐教化。

2、学生分析错误答案

3、师小结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分析:

(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4、出示班级满分答案:

3分:不正确,孔子说“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而这个之前孔子说的是必先正名的观点,另外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充分表现了孔子的治国思想是“德治”,而不是“法制”。

请章燕绅同学说说自己的'答题想法和思路。

5、出示二模参考答案:

不正确。首先,孔子的治国是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刑罚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于刑罚但没有羞耻心。其次,“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说的是正名,强调的是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时,名分的重要性。再次,孔子的思想中没有“法制”观念,把“刑罚”等同于“法制”属于混淆概念。(结论1分,理由2分,写出任意2点得2分)

二、以二模试题为例分析

抓题干文本再现

1、“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选自《克己复礼》第13.13章节,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要义:要正名,

正名是指: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如“觚不觚,君不君”等。孔子“正名”是为了维护旧的等级制度。

由此得出答案:“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说的是正名,强调的是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时,名分的重要性。

2、治国方针属于“政治”板块--《为政以德》,2.3章节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由此得出答案:孔子的治国是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刑罚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于刑罚但没有羞耻心。

补充:《〈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教学原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态度:诲人不倦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注重身教 治学原则:述而不作)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什么是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善恶分明))

三、小结答题步骤:

1、审清题干

2、文本再现

3、规范答题(小论文式):

观点--分析--总结

四、牛刀小试

【杭州市二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君子”与“小人”是经常出现的两个词,我们经常拿这两个词来评判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人说: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

24.上述的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1、师生共同分析,再解答

2、出示答案评分:

答案:符合。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是体现了“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3分,判断正确1分,说明理由2分。意思符合即可)

五、实战演练

【交流卷 诸暨中学】

“十二五”计划建设提出,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这则材料中体现的思想,与孔子的“忠恕”观是否一致?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一致。“忠”是指待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而达人。“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我为人人”就体现了“忠”的思想;“恕”是指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律己、尊老爱幼”与“恕”的观点一致。如果人人都能尽心竭力,与人为善,就会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反过来又会有利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形成良性的“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3分,判断正确1分,说明理由2分。意思符合即可)

【20交流卷 镇海中学】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仁义智信,都是从礼延伸出来,为礼服务的,礼教的最大作用是从行为到思想上给人一个框框,以维护统治稳定,其很多方面是甚至是违背仁义智信的。所以说儒家思想核心是礼。

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礼”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理解是片面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不是“礼”,礼只是仁的外在表现。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仁义智信,都是从仁延伸出来,为仁服务。“礼”是以区及与之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实际上是一种等级秩序,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稳定统治,缓和矛盾;但也保守的一面,后来的“三纲五常”就是有违背仁义智信的,但并非是孔子的初衷。

(3分,判断正确1分,说明理由2分。意思符合即可)

篇8: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

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

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         导入:以一模文言文得分情况导入新课,明确本课时教学目标就是提高文言文成绩。  一、说目标  二、说考纲  三、说考点  (一)说考点  (二)题型及分值  试题内容比例  文言文题型  (三)以高考文言文试题为例逐题解析  规定时间三分钟做题,练习以练习卷形式课前下发给学生;完成后以老师为主讲评,关键是点明做题思路,指点做题技巧。  统计全作对的人数,鼓励学生。  四、说篇目  十二篇文言文考过五篇:  《鸿门宴》1999、《劝学》2000、2001、《邹忌讽齐王纳谏》2003、《左忠毅公逸事》2004、《师说》2005。  复习重点篇目七篇:  《谋攻》、《察今》、《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游褒禅山记》、  《〈孟子〉两章》、《庖丁解牛》。  五、课堂练习  (一)重点阅读一篇目  《察今》三则阅读  (二)课堂练习两篇目  《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各一则阅读  每则文言文阅读给学生三分钟做题,两分钟讲题,教师按座次随机选择某列或某行,让学生一人负责一小题的'答案解析。  每则文言文阅读讲解之后统计全作对的人数,板书相关数据。  六、学法总结  七、布置作业  1、《复习指南》:P177《游褒禅山记》、P144《庄暴见孟子》、P145《庖丁解牛》。  2、掌握《复习指南》P131通假字(共43个)。  结束语:学过多年多篇文言文,想过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吗?是为了学习、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篇9: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参考教案

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参考教案

一、说目标

二、说考纲

三、说考点

(一)说考点

(二)题型及分值试题内容比例文言文题型

(三)以05年高考文言文试题为例逐题解析规定时间三分钟做题,练习以练习卷形式课前下发给学生;完成后以老师为主讲评,关键是点明做题思路,指点做题技巧,教案《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统计全作对的人数,鼓励学生。

四、说篇目十二篇文言文考过五篇:

《鸿门宴》1999、《劝学》2000、2001、《邹忌讽齐王纳谏》2003、《左忠毅公逸事》2004、《师说》2005。

复习重点篇目七篇:

《谋攻》、《察今》、《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游褒禅山记》、《〈孟子〉两章》、《庖丁解牛》。

五、课堂练习

(一)重点阅读一篇目《察今》三则阅读

(二)课堂练习两篇目《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各一则阅读每则文言文阅读给学生三分钟做题,两分钟讲题,教师按座次随机选择某列或某行,让学生一人负责一小题的答案解析。每则文言文阅读讲解之后统计全作对的人数,板书相关数据。

六、学法总结

七、布置作业

1、《复习指南》:P177《游褒禅山记》、P144《庄暴见孟子》、P145《庖丁解牛》。

2、掌握《复习指南》P131通假字(共43个)。

结束语:

学过多年多篇文言文,想过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吗?是为了学习、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篇10:高考文言文复习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分享

1、【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巩固练习]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2、竟为秦所灭。3、为仲卿母所遣。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夫子何命焉为?6、何辞为?7、秦则无礼,何施之为?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9、且在邦域之中,何以伐为?1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11、慎勿为妇死。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13、今为宫室之美为之。14、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15、为击破沛公军。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公为我献之。18、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之事,聊资一欢。19、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20、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21、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22、君为我呼入。23、为君翻作《琵琶行》。24、臣请为王言乐。25、为长者折技。26、为之奈何?27、不足为外人道也。28、为天下唱,宜多应者。29、如姬为公子泣。30、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31、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32、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33、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答案:1-4介词“被”。5-9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10指心理活动。11-13为了。14--25给,替。26-29对,向。30-32因为。33在,当

2、【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巩固练习]

1、因取刃杀之。2、因屏人曰。3、因拔刀斫前奏案。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5、因谗之曰。6、变法者因时而化。7、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8、因其固然。9、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我欲因之梦吴越。10、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11、伺者因此觉知。12、因河为池。1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1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15、不如因而厚遇之。16、因击沛公于坐。17、因入京师观太学。18、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9、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20、后因伐木,始见此山。21、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22、于今无会因。23、因遗策。

答案:1-5于是,就。6-8依照,根据。9-14依靠,凭借。15-17趁着,趁此。18通过,经由。19-21因为。22缘由,机缘。23沿袭。

3、【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巩固练习]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3、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4、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7、形若土狗。呆若木鸡。8、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9、若无罪而就死地。10、其若是,孰有御之。11、若毒之乎?12、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13、若何为生我家?14、若入前为寿。1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答案:1-4如果,假如。5-10像,好像。11-15你(的),你们(的)。16此,如此,这样。

篇11:高考文言文怎么复习

高考文言文怎么复习

一、从高考真题入手,熟知“考点”和“考法”

高考的试卷风格具有相对严格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所以从备战高考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应该收集近一两年来全国卷和本省卷的文言文试题,静下以来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对于文言文考查的考点分布,知道“考什么”;研究高考对这些考点的考查方式,明白“怎样考”。经过这番研究,我们从一开始就占据了较高的制高点,以一种宽阔而全面的视角从整体上了解这一板块,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研究高考真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一般都是从文言实词的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文意的综合理解与整合以及文言文的翻译这四大方面入手考查的。文言实词的推断更侧重于多义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文言虚词在考纲规定的18个之中更多地侧重“之、而、其、因、于”等七八个高频虚词身上。从考查方式说,命题的基本方法是“点”在课内,“题”在课外。所谓“点”在课内是说考查的这个词的这个用法,一定在我们所学过的教材中呈现过,比如湖北卷中有一题“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在此处考查的应是“目光短浅,见识低下”的义项,这一义项在《左传.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曾出现过。“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籍”的这一义项就是《鸿门宴》中“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延续,像这种情况,绝不是偶见现象。可以说,高考试卷上不论是文言词句的理解,还是被视为“得分点”的语法现象,都能直接间接地在课文中找到相同点。所谓“题”在课外是说高考题的选材一定是课外文言材料,保持相对陌生,既体现了对所有考生的公平,又充分体现高考选拨“以能力为意”的原则。

二、立足教材,凸显以“本”为本

在备战高考的复习阶段,经常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着课桌上的“资料长城”“试卷高山”“习题大海”发呆,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茫然。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删繁就简”,牢牢地抓住课本,把教材中重点篇目吃透,如果能通篇背诵就坚决背下来,即使不能背诵全文,也一定要熟读,反复读,牢牢抓住教材中的知识点理解记忆,分类整理,归纳总结,高考试题我们无法猜也不能猜,但我们相信“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怎么考,不管命题者对题目如何包装,在陌生的外表下隐藏着的一定是熟悉的“心”,既然如此,我们就坚定不移地从最核心的教材入手,直捣黄龙,既消除了茫然之心,又少走了许多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在复习教材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重视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论是学习还是复习,都要养成动笔的习惯,遇到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自己经常出错的或者有困惑的词语,不要光在心里念叨,一定要把它记录在自己的学习笔记本上,这样既能够加深印象,又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重点,节省了时间,建议同学要养成“积累――逐步淘汰――形成精华”的学习模式。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在学习同时随手积累知识点,然后慢慢地把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从笔记本中删除,最后形成的是属于自己的难点疑点精华,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同学们不妨一试。

学会分类整理

举例说吧,高考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更多集中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方面。而这些知识点恰恰都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地方,那么在我们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就不妨从日常的积累本中分化出来,把一些重点实词的常用义项连同例句整理在一起,这样就把原本零碎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化系统化,有了这一步,在考试当中遇到这个词,你的头脑中就会闪现它的常用义项,这样对你的高考解题就提供了答题的方向,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更关键的是平时的'积累为你攻克这个题目提供了成功的可能。

及时回头反复

积累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应用,我们高考的备战一切都必须突出“实”,讲究落实、扎实,讲究实用、实效。所以对于我们精心积累的笔记,对于精心整理的重点难点,我们不要积累了整理了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定要经常看,反复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琐碎,而这种琐碎的特点注定了很多东西容易遗忘,所以对于语文复习要“抓反复,反复抓”,不是有人说“反复是遗忘之母”嘛。

善于总结反思

聪明的学生总是有他聪明的一面。在学习方面,聪明不光体现在天资,更体现在思路上,他们不光反应快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更在于他们比别人更清醒,在努力同时不忘反思,及时总结自己的得与失。这种阶段性总结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和矫补,从而使自己的学习一直处于轻松和高效的状态,这是他们高出于其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篇12:高考文言文复习

高考文言文复习

一、教学要求: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①同音通假。如:“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召有司案图”。——“案”同“按”

②双声通假。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

③叠韵通假。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

二、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三、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毒”的词义

又安敢毒焉(怨恨)呼嘘毒疠(有毒的)赋敛之毒(毒害)

(五)、偏义复词:

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

①意义相近:“今有一人入园圃”(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此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做陪衬。)

②意义相对:“我有亲父兄”“便可白公姥”(句中偏指“姥”“兄”,而“公”“父”不表示意义。)

③意义相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只有“亡”有意义。)

四、解题方法: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例: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形旁为“辶”,不难推断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思“制造”、“成就”显然与文义不符。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也可根据“田”字旁也能帮助推出“田地”之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吃的

2.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俊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3.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

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4.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郭)永以书抵幕府

“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5、根据成语意义来推断未知词义

例:收天下之兵

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

6.根据课本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例如:(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再如:我校一检翻译题“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之。”其中“德”字“感激”义项在《五人墓碑记》文后练习中出现。

7.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五、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六、复习小结

1、文言实词由于时间流逝,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词义往往有较大差异。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之一,复习时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2、复习文言实词,不能光靠背记词义,应词不离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学习古汉语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词义,不要孤立、抽象地讲解语法知识。

3、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文为前提,课文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篇13:届高考语文复习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

第三部分创新预测题精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曾经,生活和花朵隔开一线

杨 洋

1991年初春,丽江玉峰寺,山茶如火,燃了我眼前的天。

那一年的我,单纯清澈,依在树下照羞涩的笑容。天空高而蓝,在身后,在头顶。山茶艳得肆无忌惮,同样着红衣的我被它衬得失色。一步步退后,离开被它的奔放和热烈窒息住的空间。

那时,我参加工作不久,在一间四合院里上班,院里春天有玉兰,秋天桂花飘一室幽郁的香,冬来,腊梅一朵朵如雕出,引得我每天都要摘一朵带回家,放床头。闲时,我种扁竹兰,或在树边晒太阳。

办公室很大,有许许多多的书,这些书是许多年累积的财富。几乎每一天的清晨,我都要去掸书上的灰尘,但灰尘远比我有恒心,和阳光、空气一道,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使一本从没有翻阅过的书,也有了岁月的沧桑。

除了书和书架,办公室还有几张桌子,几把藤椅。藤椅年代久远,有的地方,一圈圈裹住竹手把的藤已散开来。见了这些藤椅,我会想到丽江。

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是臭老九,要把他们送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研究所里的知识分子们就到了丽江,住玉峰寺。男男女女一大群,睡在大庙里,晚上,风在庙外吹呀吹,月光映进来,照在天神的脸上。

在丽江能干什么呢?也只是为三餐而忙碌。推了小车去买菜,买回来做饭,人人吃饱,已算恩赐。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就想了法:到丽江时,带去了做实验用的猪。打报告,说那些非常精贵的猪受不了丽江气候,要求派几个人把猪送回昆明。报告被批准。第一批回昆明的,是些女人,带着孩子的女人。几周过去,第二批送猪的人也回来了……最后,研究所的知识分子们全部回来,以猪的名义。

我的办公室就在园子边上,又自成一体,是个小小的四合院。办公室里的藤椅,当年是到过丽江的,只是它们被捆着运下去,在丽江并没有解开来,回来时,就免了再捆一次。

在听前辈讲述研究所的历史时,我总有些虚无的感觉。好像不真实,而阳光则穿过窗棂,一束一束地射进来,能看见悬浮在阳光中的灰尘。那些过往,也就如尘埃,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只因没有光的映照,而看不到。

在那些讲述中,只有丽江,只有玉峰寺,而没有雪山,没有小桥流水,更没有山茶。

1991年,我站在玉峰寺,面对那株山茶,被它的热度震惊。我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些日复一日的讲述中没有它的踪影。但每有人来到四合院,会说:桂花真香。或:腊梅又开了。还有一位,在玉兰花开时节,喜欢捡落下来的花瓣泡水喝。这些花的颜色如此淡雅,他们却能够留意到。

XX年8月,会泽大海草山。花开成海,美如绣锦。我母亲惊叹不已:这么漂亮!这并不是她第一次来。三十多年前,我父母曾在这里蹲点,为绵羊改良。但他们的叙述里,只有大海的烧洋芋和燕麦炒面,而没有那广袤的草山和连绵的花海。我问母亲:那时候,没有这些花?母亲说:有,草比这还深。

我有些明白了。艰难和困顿,使生活与花朵隔了一线。

在研究所,我特地问那位前辈:在玉峰寺,你看到那株山茶了吗?

她想了半晌,一无所获。告诉我:可能那时它没有开花。

这是不可能的,她在玉峰寺住了一年多,那株茶树花期三月,每天著花万朵。而且不仅这棵茶树,还有株十里香,每到花期,就算香不了十里,也是一庭芬芳。但她不知道。

[2017届高考语文复习]

篇14: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

1、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多是以叙述性文字为主,在整体阅读的时候,要用心的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接着审清题目,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文言文原文,这样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效率。

2、文言文阅读中考生失分很严重的题型之一,就是文言文翻译。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段,再结合上下文来推断意思;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的句式和语序的变化调整,注意译句是否通顺。最后书写要认真,文言文翻译重在直译,注意要字字落实。

3、很多考生对于文言文的题目,往往都有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作准备,就会发现,高考文言文选材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高考文言文的选文标准,往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在文言文阅读中,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要太着急,越过去先读下文,也许之后就能明白了,也可以去题目中寻找答案。

4、考生在做文言文阅读题的时候,首先要把对应文段用心精读一遍。另外,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考生也要多加关注。在精读原文之后,接下来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小技巧,选项中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等。

<<<返回目录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哪些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返回目录

文言文常识整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

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 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狷介。

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

嘉:赞美。

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

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忤:违反,抵触。

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擿

劾:揭发罪状。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慑、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祚:福;帝王。

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备,追问。

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返回目录

篇15:高考文言文复习如何突破

高考文言文复习如何突破

作为一个现代人,即使知道古代的语言很简练,古代的一些诗词很美很有意境,古代衣服服饰很漂亮。然而作为欣赏不得不说它很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然而作为一个高考题,它难倒了多少莘莘学子,令多少高考考生抓耳挠腮不得其解。恨不得自己生在古代既不用担心读不懂文言文又不用发愁高考。

然而对于文言文阅读,其实也是有诀窍的。

考试大纲上,对于文言文的要求,只是理解,理解。看看,人说的多简单,想得多周到,设计的多人性化。然后,你敢不敢别来几个看不懂的字,读不懂的词!

文言文,高考必不可缺少的一道硬菜。每年都有,每年都不相同。因此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复习,甚至都空缺这一块,等着到了考场上临时发挥呢!然而这种做法真是大错特错。虽然每年的文言文都不一样,但是近观几年,文言文的类型却大致相同。

选文特点

高考考查的文章大致可分为史传文和散文两大类,文章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间。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一人多事)和记事(一事多人)两类。前者结构特点是: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事件②;后者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①-人物②结局。

以记叙为主的人物传记一般都是高考文言文的热点。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人物传记文言文的结构的特点。

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

身份为人在前面,

典型事件跟后边。

经历官位会多变,

品格教化文中见。

特点解读一:身份为人在前面

《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介绍在文章开头部分: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特点解读二:典型事件跟后边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人物介绍以后,写了三个典型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特点解读三:经历官位会多变

人物传记中的人物人生经历会有很多变化。《屈原列传》屈原的经历变化:屈原者为楚怀王左徒王甚任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绌;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屈平既嫉之,虽放流;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特点解读四:人物传记中的人物人生经历的变化,同时伴随的是官位的变化。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官位的变化: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还没做官);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提拔做了上大夫);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再次提拔做了上卿)。

特点解读五: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①表示授予、提升的: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

②表示调动官职的:迁、转、调、徙;

③表示兼职、代理的:兼、领、署、权、摄;

④表示降职、罢免的:贬、谪、出、左迁、罢、黜。

文言文阅读如何做

一、读

首先要通读文章,了解大概文章说得是个什么意思。理清层次,把握主要内容,这样做分析概括类的题目就不会太难,同时也有助于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翻译、断句和实词、虚词的理解这类题,还需要对文意理解得更精准。

当然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断对句,句子断不对,理解的意思就会有偏差,这就是为什么,文章只有一篇,而对其理解却有千千万万。

二、译

翻译是文言文的重头戏,在大概了解文章大意后,在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细致翻译,准备了解文章意思,才能更好的`有助于答题。

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

文言文翻译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1.留

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

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

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最

4.调

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三、想

人物传记以叙事为主,阅读时要注意人物在不同阶段所做的事,体会其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和评价。

对于其他文体,也要兼顾到。杂记,或以记事为主,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把握行文的线索,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和深意。议论性文体,阅读时要抓住中心观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准确理解作者所用的例证。应用性文体,要了解背景即写作缘由,把握其文体特征。

对于其他文体,也要兼顾到。杂记,或以记事为主,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把握行文的线索,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和深意。议论性文体,阅读时要抓住中心观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准确理解作者所用的例证。应用性文体,要了解背景即写作缘由,把握其文体特征。

四、积累

对于文言文中常出现的词语(表示官职及其升迁变化的,表示人物个性、品行的,表示古代科举、教育的等,)特别注意一些多义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得积累,一定要和以前的知识相连接融会贯通,系统复习。要有意识地多加积累。此外,对文学文化常识,也要做系统复习。

文言文阅读如何复习

常读培养语感阅读文言文,尤其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坚持把读懂文本放在首位。答题的准确率与文本读懂的程度成正比。遇到感觉较难的文章,在初读后,可以参照文后的内容分析一题,再仔细阅读,一定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届高考英语第一轮复习教案4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题

届高考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二新人教必修三

届高三数学复习知识点

高考文言文作文

文言文复习的方案

初中文言文虚词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辨析

届高考英语必考词汇90天复习案:第13天

高考语文传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指导

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通用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