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时间:2023-05-12 03:41:03 作者:猫中毒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猫中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如: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如:

(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如: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

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

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2.“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何所……”等于“所……(者)何”。 “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

篇2: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一、“以为”,“以……为……”

“以为”是由介词“以”和动词“为”组合而成的凝固结构,完整形式是“以……为……”。随着语境的不同,这种凝固结构的用法和意义也有不同。

1.“认为……是……”。

例如: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是同这个人一类。

2.“用……做……”或“把……当作……”的意思。

例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到了燕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

3.当“以”的宾语,在上文已经出现时,这个宾语便省去,“以……为……”便结合在一起,构成“以为”的固定格式。这种凝固结构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者“认为(觉得)……是……”。

例如: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柳宗元《黔之驴》)

——老虎看见它(驴子),真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4.“以为”的后面跟了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它与现代汉语的“以为”、“认为”相当。

例如: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私下认为他这个人(蔺相如)是个勇士。

二、“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耶)”

1.“不亦……乎”

文言文常用的“不亦……乎”句式,表示测度或委婉的诘问,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相当于“不也是……吗”或“岂不是……吗”。

例如: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船已行进,而剑却在水里并没有跟着行进,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无乃……乎”

“无乃”与句末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相呼应,用委婉的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相当于“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肴殳之战》)

——军队筋疲力尽,远方的国君(郑国国君)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3.“得无……乎(耶)”

“得无……乎(耶)”中的'“得”,和否定副词“无”、“微”、“非”连用,构成“得无”、“得微”、“得非”(相当于口语的“莫非”、“恐怕”、“该不会”),并与“乎”相呼应,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莫非……吧”、“恐怕是……吧”。

例如:

(1)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

三、“何以……为”、“何……为”、“何为”

1.“何以……为”

在文言中,“何以……为”这种句式表示反问,“何”有时可用“奚”、“恶”代替,是“怎么,为什么”的意思。这种形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用得着……呢”,或“用(要)……做什么”,或“有什么……呢”。

例如: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君子讲究质朴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采干什么呢?

2.“何……为”

相当于“(要)……干什么呢”。

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现在人家正像是菜刀和案板,我们则是待切的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3.“何为”

“何为”就是“为何”、“为什么”,多用于直接询问,有时也用于反问。

例如: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刘邦不是想要取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掉我(韩信)这样的壮士!

篇3: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第一题一般考查的是文章出处及作者简介。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书下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第二题一般考查的是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平时的积累,考试时要结合上下文,辩明词语的多种意义,写出该词语的特定含义。

第三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句子停顿的把握。划分诵读节奏,一定要参照句式的特点,把握特征,按照不同的停顿规律,以“意群”为单位,重在“语意”上下工夫,不要曲解句意。

第四题一般是翻译题。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①词类活用;②古今异义词;③一词多义;④通假字;⑤特殊句式等。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翻译,做到准确、流畅。

第五题一般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感人情境和形象的领悟能否说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善于分析,表达有新意。

答题误区

1、字词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失误:①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准;②不能准确辨析古今异义的词;③通假字把握不准;④不能辨别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

2、翻译文言句意,失误主要有:①关键词语没有译出或译得不准确;②对句子的隐含意义不理解。

3、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主要失误有:①不着眼于全篇,孤立地回答问题;②不善于概括表达,概括不准、不全;③抓不住要点,答非所问。

4、解答开放性试题,主要误区有:曲解原文、故意拔高、无中生有等。

篇4:中考语文总复习

《陈涉世家》

1.文章主要表现了陈涉怎样的作用和才能?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答:①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②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

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答: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

3.“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①不甘心受奴役②同情同命运的人③具有远大抱负、志向

4.陈涉起义的有利历史环境(有利历史条件政治形势)是怎样的?

答:①天下苦秦久矣②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斗争③九百人被逼上绝路

5.“死国可乎”表现了陈涉什么精神?答:为国事敢于斗争和牺牲。

6.陈涉抓住了哪两个有利于起义的敏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起义策略?

答:扶苏和项燕都下落不明,“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7.陈涉为起义做了什么样的舆论准备,效果怎样?

答:①鱼腹藏书②篝火狐鸣;巩固陈涉地位,坚定众人起义信心。

8.发动起义的关键是什么?陈涉是怎样做的?表现了陈涉的什么才能?

答:获得众人支持:“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剑拔出鞘),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机智勇敢。

9.陈涉是怎样动员戍卒并发动起义的?

答:①坚定众人起义的信念②为坛而盟,组成农民起义的队伍

10.综合全文来看,陈涉具有怎样的性格和才能?

答:①敏锐的洞察能力――“天下苦秦久矣”“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②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抓住“将尉醉”的有利时机,使用激将法:“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③非凡的宣传、鼓动能力――“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1.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偶然性: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将九百名贫苦人民逼上绝路。

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们忍无可忍。

1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说明了什么?

答:表明舆论宣传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人们对陈胜十分敬畏,表明起义爆发前人心紧张而兴奋。

13.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

答:①敬畏陈胜,爱戴吴广,愿为他们效力②形势所迫,因为“失期,法皆斩”,被逼上绝路。

篇5:中考语文总复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

重点字词: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讽谏。纳:接受。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高。有:又。

3.朝服衣冠,窥镜。朝:早晨。服:穿戴。窥:照。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明日:第二天。孰:仔细。6.期年:满一年。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8.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

9.时时而间进。时时:不时,有时候。间:偶然。进:进谏。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私:偏爱。

11.谤讥于市朝。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市朝:公共场所。

重点语句翻译: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译: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译: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译: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传到我的耳中来的,给予下等奖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常常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理解性默写: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i丽。

2.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邹忌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4.邹忌从妻妾客人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5.邹忌推断出齐威王受蒙蔽的句子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6.齐威王采取的纳谏措施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威王“广开言路”后出现了“门庭若市”(成语)的局面,而“无可进者”后,会出现“门可罗雀”(成语)的场景。

篇6:中考语文总复习复习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湖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俣嗌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 )

A.之:春冬之时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其: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

C.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其境过清

D.故:故渔者歌曰 故自号曰醉翁也

2、试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略无阙处( ) ②不见曦月( )

③良多趣味( ) ④晴初霜旦(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链接题)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 )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第二篇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第1―4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______________。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到 , 。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中考语文总复习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复习的内 容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字 音

一.复习要点:

识记常用字、正确认读汉字的字音及声调。

二.复习点拨:

根据字音方面考查的内容分析,把可能出现的错误类型归纳成以下几点:

1.误读:

(1)人们习惯上经常在口语中容易读错的字,在书面考查时,往往也容易出现错误。

如: 恶劣 lvè/liè 惩罚chĕng/chéng            玫瑰 guì/guī 乒乓 bīng/pīng

(2).由于学习时掌握的不牢固,而发生的形声字及形似字误读。

如:形声字: 粗糙 zào/cāo 澎湃 bài /pài     形似字: 衅xìn/ 畔 pàn 概gài/ 慨kăi

(3).多音多义字的误读。

如: 模样 mó/mú 堵塞 sài/sè               间隔 jiān/jiàn 村氓 máng/méng

2.模糊:一些口语不常用的文学性较强的词语,由于平时接触少或学时掌握不扎实,导致印象模糊或根本不认识的。

如:矍铄 jué 倥偬 kŏng zŏng

3.规则不明:

(1).书写上把汉语拼音写成英语的手写体。如:g j 等。

(2).辨识易混淆的声母和韵母。 如:b与d 、p与q、

zh与z 、ch与c 、sh与s 、uo与ou 、ie与ei in与ing等。

(3).声调的标法规则与书写。“四声”要能准确认读,并注意

特殊标调。 如:i u并列标在后等。

(4).拼写规则:i行韵母前面无声母时用y,u行韵母前面无声母时要用w,v行韵母拼写时前无声母要用y,且j、q、x与v相拼

时,v上点省去。

4.其他:b、p、m、f、w直接与“o”拼,其他声母与uo拼。

如:摸mō 罗luó 。标掉顺序是a、o、e、i、u、v,且i上标调时去点。

字 形

一.复习要点:

积累识记常用字,辨识字形。

二.复习点拨:

中考关于字形方面的检测,除基础知识部分有明确考题外,在

试题的阅读答题、默写和作文中也相应的进行考察。因此其涉及的面较广,分值比例也较大。同时也是学生语文基本功体现的一个主要方面。

字形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无外乎就是错别字,而错字的比例所占较小,典型的如:“犀”字中的“水”,“虐”字的下半部分等。主要的字形问题还是在“别字”上,其主要类型如下:

1.同音字(词)误用辨析: 别出新裁 (心)、害人听闻(骇)、冲耳不闻(充)、闻过饰非(文)、报复/抱负

2.形似字误用辨析: 狼籍/藉 、清淅/晰、旗糜/靡、茶毒/荼、晶荧/莹、篷松/蓬

字义、词义

一.复习要点:

认识并掌握基本课文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做到会读、会写、会运用。

二.复习点拨:

升学考试中关于字义、词义方面的检测,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如:“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句中“狡猾”的含义,就不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而是含有“聪明、调皮”的意味。再有就是词语的使用不当,如:“等的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出个门还得打扮半天,真是麻烦----让她深居简出还挺不容易!”句中“深居简出”就属于不理解词义,词语使用不当。另外对根据文意推断词语深层含义的题,近年在北京的中考题中没有出现,这里就不多说了。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即考查学生对词语中重点字的理解和

掌握。题型是判断解释是否正确,如:于是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古代的一种锅) 干将发硎(磨刀石)

3.结合词语给加点字选正确义项:如:无精打采 (1)采摘

(2)选取 (3)搜集 (4)神色、精神。 答案选(4)。

词 语

一.复习要点:

理解词语的意义和分类,分辨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词语。

二.复习点拨:

有关词语的考试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义词辨析填空

如: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衬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2.识别反义词:即找出反义词搭配正确的选项或选择文中有一种或两组反义词的句子。

如:(1)“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其中“早、晚”“出、归”各是一组反义词。

(2)“已经一昼夜没吃东西了。”其中“东西”这个词本身也是具有反义的两个字组成的合成词。

3.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一般情况下,此类题不直接考辨别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感情色彩,而是通过具体的运用中该词所体现的感情色彩。即辨析说话人在使用这个词语时所赋予词的感情色彩。如:《春》中的“卖弄”、《背影》中的“聪明”、《我的老师》中的“狡猾”、《论雷锋塔的倒掉》中的“贵恙”等词,都是感情色彩在作者的运用时发生了变化的。

句 子

一.复习要点:

1.掌握基本语法知识

2.修改病句

3.判断修辞并理解其作用

4.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5.语句排序

二.复习点拨:

要想掌握句子在中考中的检测内容,在复习时首先要弄通弄懂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句式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虽在升学考试中不直接检测,但都是做好句子这类题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复习。关于这些积累方面的基础知识,这里就不多述了。

针对中考命题类型,在这一块只谈以下几个方面:

1.病句辨析:(例句 略)

(1)成分残缺。句子结构不完整,缺少应具备的成分,影响句意

表达,一般有主语残缺和缺少谓语、宾语中心词两种主要类型。

(2) 搭配不当。句子搭配不当使整个句子不通畅,一般有主语

中心词和谓语中心词、谓语中心词和宾语中心词搭配不当。

(3) 语序混乱:句子的语序排列顺序,即汉语的成分排列顺序

是相对稳定,明显的。但定语和状语比较复杂时,其递加也是有比较固定顺序的,这也是病句中较难分辨及修改的。

(4)指代不明:代词在起指代作用时,被指代的词交待不明,指

代对象不明,进而使句子的句意不明。

(5)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表达同样的意思,但每次只能使用

一种句式。如果一句话中把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句子的结构就混乱了,使句意不明,这也是辨析病句中较难的一种。

(6) 关联词使用不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关联词搭配不当,

关联词缺少呼应。二是误用关联词,造成句意不明。

(7) 词语使用不妥帖。句中的词语在音、意搭配,语体色彩等

方面存在问题,影响表达效果,或表意不明。如:“批判学生”应该为“批评学生”。

(8) 修辞方法使用不当。在不该用的地方硬性使用及不恰当使

用影响表达效果,使句意不明确。

(9) 重复累赘:如“他头上的头发全白了”中“头上”等等。

(10)前后矛盾,不一致。如“努力学习是能否考上大学的关键”。

“公园里静得很,只有广播里的音乐在响”

(11)属种相杂:如“校门口有个卖汽水和饮料的小摊”中“汽

水”是饮料的一种,不能并列。

2.判断修辞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首先.应掌握12种基本辞格的类型:即比喻、拟人、夸张、对

偶、排比、反复、引用、设问、反问、反语、借代、对比。

其次.要注意教学生区别不同的辞格。如区分借代和借喻,设问

和反问等,同时,对有“像”的是否是比喻修辞及辞格的连用、兼用、套用也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为好。

第三.修辞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实践中,因加强表达效果之需创造并积累起来的,还应结合各种修辞的具体运用,掌握其一些通用的表达作用。因为这在阅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这里不举例说明了。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现代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共16种,它可帮助

人们确切表达感情和理解他人的语言。有分清结构,申明语气的重要作用。这几年的中考中少见标点符号的直接考题,大都在试卷的作文中体现。要明确的主要是:

(1)标点符号的位置: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个不能放在

一行末尾,后半个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更不能一分为二,放在上下两行的末尾和开头;点号必须放在句子的右下角,占一格,可以放在一行的末了,但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连接号、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着重号、专名号标在字的下边。

(2)标点符号用法的辨别:这在《新编初中语文总复习》中已

经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谈了。

4.语句排序: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语文

整体的感知及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好在大都是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判断或直接排序,这里就不多说了。

文学、文体知识

一.复习要点:

了解文学体裁的基本常识,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作家和作品。了

解四大文体的基本知识。

二.复习点拨:

这些内容在考试中大都以作家、作品、朝代的搭配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表述正确与否出题考查,因此复习是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1.了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常识。

2.了解基本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所处朝代的搭配。

3.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四种文体的相关知识。(以上内容在《初中总复习》中有详细介绍)

背诵、默写以书面落实为主。(略)。

第二部分,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中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基本限定在课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学生复习的压力,教师只要把文章理解分析透彻,应该说是比较容易拿分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复习:

1.理解文中主要文言实词的含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3.能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方法:直译、意译。原则:(1)增添. 妻(妻子)(2)更换. 涕(眼泪)(3)删减. 发语词:盖、夫等(4)填补.即省略的部分。“必以(之)分人”(5)留存.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6)调整.即倒装部分“何以战”/“以何战”。

4.理解文言句式,即判断、省略、倒装、被动四大句式的用法,更好地理解文言课文。

5.理解、归纳文章的重要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6.能理解、评价文章的写作特色。

7.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

关于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在《新编语文总复习》中叙述的比较全

面、系统,这里就其复习的要点做一下摘录:

1.阅读记叙文

(1)分析记叙的要素、人称、线索。归纳文章的中心,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理解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2)阅读散文,还要理解作者对所写的人或事物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的特点。

(3)阅读小说,还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并提出简单的看法。

2.阅读说明文:

(1)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及分类。

(2)明确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3)理清说明的条理,明确说明的顺序。

(4)了解并能区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理解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5)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平实的特点。

3.阅读议论文:

(1)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及其分类内容。

(2)正确把握文章的论点。

(3)准确把握文章的论据。

(4)理清论证层次,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5)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鲜明的特点。

第三部分:写作

写作部分占试卷总分值的一半,可见其对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

性。要想使语文总分比较理想,作文是师生共同的一个重要的砝码。同时因其是中考各科各类试题判卷主观性最强的一个。所以教师对其复习指导也要格外重视:

首先,要了解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及评分说明。明确作文写到

什么程度给什么样的分。其次,要了解应试作文的一般要求,即应试作文考查学生审题、选材、成文、修改的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写作能力。第三,熟悉作文的方式。明确作文的文体及表达方式等要求。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以下两步:

一. 作文的指导及训练。

中考作文阅卷有相对固定的评分点,因此,教师可针对其评分

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1.审题、审要求:明确题目让写什么,写多少字,文体是什么,可用逐字分析,近似题目比较的方法来落实,否则“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写得再好却不切题,也拿不了高分。

2.思想感情要真实健康:真实是要合情合理,有真的感受。健康就是要有正确的认识,二者不可等同。真实有时未必健康,要做到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可合理想象加工,争取能打动别人。

3.内容要具体,中心要明确:要能根据题目确立中心,并根据中心选材,进行描写、叙述,从材料中要能挖掘深层的含义,争取有点睛之笔,但不要空喊口号。

4.议论、抒情要恰当,不要有“水上飘油”的感觉。

5.结构要完整,条理要清楚。不能想哪写哪,分段要恰当,详略要得当。

6.语言要做到通顺,连贯,得体。

7.书写要规范工整,标点使用要正确,字、词、句、书写、表达无误。

二.作文的批改与讲评:

作文的批改是以学生个人为对象进行的,因此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非常的有效,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内容与形式兼顾及多批少改,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畏惧作文。

2.批改的内容方面:对于时下流行的话题作文,首先要看标题拟的好不好,与内容是否有关。其次,要看文章中心是否明确,材料是否具体、真实、可信。第三,结构安排好不好。第四,表达方式是否恰当,有无语法和逻辑上的错误。第五,写作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有错别字,词语标点运用是否准确。

3.批改的方式方法:批改方式有精批细改、学生互批互改、抽样批、示范批、当面批等。批改的方法有眉批、总批和增、删、调、换等。

4.作文的批语。批语既是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又是教师水平如何的体现,同时也可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要格外重视。

5.作文的讲评。讲评要求要有计划、有设计。既要有普遍性又要

有启发性,教育性。讲评的方式可以综合讲评、专题讲评、典型讲评、对比讲评相结合,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

应用文体的常识及写作 (略)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句式解析

中考的总复习英语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

河北语文试卷总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陋室铭》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中考语文复习策略

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鸿门宴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题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